名词解释的主要类别
一、期刊杂志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概说,是什么性质)1915年创刊于上海(创办时间、地点),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创办人、主办人、主编等内容)。
答题要素:
1、概说,是什么性质; 2、创办时间、地点 3、提倡什么文学观念、思潮、艺术方法等
4、闪光的大事,发表了什么作家的什么重要的作品 5、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整体评价。
其他如《语丝》杂志
二、重要作品(理论、创作、作品集)
《文学的“根”》:韩少功(作者)发表的理论文章,1985年(时间),《作家》杂志,此文认为,文学之根应该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不茂。作家的责任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主要内容、主张)这篇文章后来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运动的“宣言”。(文学史意义、整体评价)
答题要素:
1、作者 2、时间 3、主要内容,如果是创作还要兼及艺术风格 4、文学史上的主要作用,整体评价。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作者)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时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作者)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时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
三、文学运动、思潮、流派
先锋文学(非常重要,在03、07年名词解释考过,08年简答题“先锋小说的基本特色”也考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外国现代派作品输入的影响,崛起的小说创作流派,重视文本的“实验”性,尤其致力于探索和创新叙事技巧,具有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特点。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为开端,代表性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叶兆言、孙甘露、潘军等。
“鲁迅风”(07年名词解释考过,答案详见教材) 中国新诗派 荷花淀派
山药蛋派
答题要素:1、时间 2、代表作家和作品 3、主要艺术倾向、艺术特点 4、文学史意义和整体评价
四、文学宣言、创作理念
三突出、“人的文学”
答题要素:1、时间 2、倡导人、提出者是谁 3、主要内容,在这个理念之下有否文学创作实绩,如果有,举出重要的来
4、文学史上的主要作用,整体评价
五、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左联)
答题要素:
1、成立时间 2、地点 3、发起人、召集人、主要成员 4、倡导什么文学理念
5、有哪些重要文学作品 6、在文学史上的作用、意义、贡献、地位的整体评价。
六、文学现象
革命样板戏(99、02、07、08年都考过,详见当代文学史)、孤岛文学(99和04年考过) 答题要素1、现象出现的时间2、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文学史背景3、现象的简要经过、过程、包含内容
4、该现象涉及到的作家作品5、文学史整体评价
简答题的答题:(这一类题目在教材上都能找到答案,务必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150—200字)
一般人的记忆,不太可能原原本本的记得教材内容,务必要突出重点,实在记不起来教材上的东西,那就要编,也不能空着。重要的是你要对基本知识概念了如指掌,千万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的硬伤,这在考研中是很重要的。不知道的,记忆不准确的不要想当然,可以适当取巧,比如机不清楚具体哪一年,就用某某年代,想不全某一流派有多少作家那么就用一个名字后面加等字。再比如,归纳艺术特点时候,记不得教材上的东西,可以用一些泛化的用到谁身上都可以的特点,语言清新流畅,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思想深刻,富含人生哲理等等……这些话虽然没深度,但是总比空白好!
在答题的时候,首先最重要的是把框架搭建好,一二三四,条理清晰,这对于简答和论述都是一样的,考研的试卷即使是简答也不能三两句就完成,尽量要说的全面,但不必展开每一个要点。
简答与论述的区别。简答题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基础的,比如说问《围城》的讽刺艺术,如果出在简答,那就只要把教材上的一些要点总结归纳成1234条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论述,就要在1下面又具体阐述,结合原作,并且适当的要提出一些教材上没有的观点,可以是期刊上的,也可以是你考的学校的老师的论著,或是学术界公认的,总之要尽量抓住老师眼球,表明你有一定积淀和学术能力,还可以与古今中外同类作品作比较,充实答案的厚度与深度,这样论述题看起来才饱满
例如:简答题
1、主要理论家作家提出的文学观念的主要内容
周作人“人的文学”主张的主要内容?(07年考)
2、某个思潮流派的主要特点、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得失的评价。
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基本特点与得失?(07年考)
哪些作品?特点,以什么为主要内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艺术追求(史诗追求)。图解政治概念,人物形象单薄,人性深度不够,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束缚太重。
先锋小说的基本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09年考)
朦胧诗的思想艺术特征(09年考)
3、某部重要作品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文学史评价。
论述题举例:
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有何区别?
鲁迅:从《狂人日记》到《伤逝》,始终走在潮流前面,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先进作用;在肯定先进作用的同时,也看到知识分子自身存在重要的思想局限,表现在知识分子不易把个人的解放(个人价值)和社会的解放(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
叶绍钧:擅长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小知识分子的卑琐形象,丰富了现代小说的人物,作家对这些小知识分子的灰色灵魂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如《潘先生在难中》。
钱钟书:作者以精细、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人物。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群“新儒”的命运,不仅蕴含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破产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样的深刻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这是方鸿渐等形象所凝结着的人生思考。
□ 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是晚清学者梁启超为了改革诗歌,使其成其为解救社会的工具而提出的鲜明口号。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要求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实践者,他一方面主张用俗话写诗,即我手写我口,言文合一;另一方面又主张用新思想、新材料入诗。其诗歌主要反映历史现实内容,主要以反帝卫国,变法图强为主题。诗界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对白话文运动有重大影响。
□ 鸳鸯蝴蝶派小说
鸳鸯蝴蝶派又叫“礼拜六派”,是一个文学倾向艺术趣味相近的小说流派。在民国年间在上海等大都市流行的徇世媚俗,以消闲趣味为创作宗旨的小说,创作内容以才子佳人为主,风格哀婉顽艳。它是半殖民地化畸形繁荣的大都市产物。徐枕亚的《玉离魂》最为出名。鸳鸯蝴蝶派小说反映了民国以后沉滞颓靡的社会风貌,在开明与蒙昧杂糅的时代氛围中表现了人们的彷徨、困惑和无奈。
□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也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之一。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提倡现实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1931年《小说月报》停刊,该社团便无形解散。
□ 创造社
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
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病态心理的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1925年以后,创造社进入后期,开始从事无产阶级文学。
□ 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朱湘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新诗的“三美”原则。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 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 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它反对新月派和象征派脱离现实的倾向,主张捕捉现实,用大众歌调表现民众的反帝抗日高潮的情绪。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广州、青岛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诗人蒲风、穆牧天、任钧、杨骚等是主要发起者。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中国诗歌会是诗学主张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但过分强调语言的通俗和描绘生活,造成了诗作的苍白浅露。
□ 新格律诗派(新月诗派)
得名于1928年《新月》的创刊,是“新月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格律诗的探索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探讨了新诗由反对旧形式转而形成新形式的转变。当时的文坛新秀闻一多、徐志摩做了成功的尝试。他们反对感伤主义,反对放纵,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在艺术上要求和谐、均齐,强调诗人戴着镣铐跳舞,表现为追求诗歌的格律。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显示了诗人创作的基本风格。徐志摩在新诗的创作上深受英
美诗的影响,《再别康桥》等诗篇充分体现了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新月派诗人朱湘等的新诗创作也促进了新格律的发展。
□ 象征诗派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代表诗人有李金发、王独清、冯乃超。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打破常规逻辑,省略一般的联想过程,以跳跃的思绪引发读者联想。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他们讲究比喻通感,常常运用象征性意象来凸显诗人内心潜藏的主观意识却难以捉摸。李金发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得名于《七月》杂志。主要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等杂志为主要阵地,以胡风的文艺理论为依据,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要求受人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他们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不同的诗人又充满个性的特色。
□ “九叶”诗派
是四十年代活跃于诗坛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重要诗歌流派,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以后,才有了“九叶”诗派之称。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远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文学观念和诗歌理想上更具有综合性和现代性,追求诗歌的现实主义、象征义和玄学的综合。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独特的艺术效果。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代表作有郑敏的《金黄的稻束》,穆旦的《控诉》《赞美》。 □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出现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以短小清新的情诗创作为主,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学峰、汪静之等人。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汪静之的《惠的风》是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写爱情为主的诗集。湖畔诗人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于创作情诗,表达男女爱情,率直坦城,绝无世俗的顾及,也少见艺术的雕琢,以为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 □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在成立大会上,选举夏衍、冯乃超、阿英、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左联”常务委员,并且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外国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左联非常注重方法的革新和推动富有革命意味的新现实主义。“左联”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深入发展,以及党对文艺事业上的直接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联系,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最大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
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活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文艺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飞统一战线。
□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合著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汉园集》反应力年轻的大学生经历大革命失败后的悲愤、幻灭、苦闷、彷徨的情绪。他们在表现现代派诗歌的主张外,注重以诗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思想和淡淡的忧伤,注重诗歌形象、情调、气氛的统一。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戏剧性小说性处理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 国防戏剧运动
1936年初,当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大规模侵华、华北危机极为严重的时期,为配合周扬等人提出的国防文学的口号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以市民、学生和一般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戏剧运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大批戏剧工作者组成流动剧队,走向农村、内地和前线。“国防戏剧”除了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主题外,还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功能,在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戏剧。内容大多以抗日斗争为主题,也取材于历史剧和外国戏剧,在抗日反侵略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激励效果。优秀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赛金花》、《上海屋檐下》等大批作品。
□ 第一次文代会
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 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由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了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等问题,中心内容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讲话》使解放区、国统区的问题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向社会,向工农兵方向迈进,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作品(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和有创见的论文(如巴人《论人情》)。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讲话》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方向,突出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改造。《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要求文艺工作者自觉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在文艺批评中,实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讲话》所代表的文艺路线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的基本线索。
□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 街头诗
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对宣传鼓舞群众的斗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新中华报》中专门刊登了“街头诗选”。街头诗作者除了诗人,还有很多群众,这使街头诗运动在更广的范围内蓬勃展开。 □ 问题小说
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是“五四”时代启蒙思想的特殊产物,是特殊形式的为人生的文学。冰心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191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冰心的“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此外“问题小说” 的创作者还有叶圣陶、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等人。
□ 乡土文学
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问题。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的《天二哥》等。乡土文学推动现实主义的命运和农民命运相结合,开拓了现代文学的主题和题材领域;推动了外来文学的因素和本土文学的地方色彩相结合。
□ 语丝文体
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 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坚持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家追求文学的独立于自由,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又反对文学从属于商业。京派小说以表现“乡土中国”为主要内容,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废名的《竹林的故事》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 “新感觉派”小说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受到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其作品多表现半殖民地中国现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生活,
可以描写主观感觉的印象着重分析开掘人物心理和潜意识,人物多具有“二重性格”,一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并流露出悲观颓废情绪。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 “现代派”诗歌
30年代初出现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因《现代》杂志而得名。现代派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强调写纯然的诗,贵族的诗;追求感伤的诗绪和现代的诗艺;有融合了意象浪漫的写实。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代表诗作有《雨巷》。
□ “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于伶、阿英的剧作,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唐弢、柯灵的杂文等都是其优秀代表。孤岛还出版了《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重要著作及大量文学刊物。孤岛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一页载入史册。
□ 沦陷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大马戏团》(剧本)和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因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党语录》、《药味集》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 后期浪漫派
抗战时期以徐讦、无名氏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小说。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更多神秘荒诞色彩。代表作有徐讦的《风潇潇》。
□ “小说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是晚清维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强调小说的政治功能,确立新小说的概念,促进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虽多是政治小说,艺术上并不成功,但它们体现出一个重要的方向和价值:力图从严肃的社会目的出发,反对以游戏的态度创作单独的娱人的作品,即后来文学研究会“为人生”主张的先声。
名词解释的主要类别
一、期刊杂志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概说,是什么性质)1915年创刊于上海(创办时间、地点),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创办人、主办人、主编等内容)。
答题要素:
1、概说,是什么性质; 2、创办时间、地点 3、提倡什么文学观念、思潮、艺术方法等
4、闪光的大事,发表了什么作家的什么重要的作品 5、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整体评价。
其他如《语丝》杂志
二、重要作品(理论、创作、作品集)
《文学的“根”》:韩少功(作者)发表的理论文章,1985年(时间),《作家》杂志,此文认为,文学之根应该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不茂。作家的责任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主要内容、主张)这篇文章后来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运动的“宣言”。(文学史意义、整体评价)
答题要素:
1、作者 2、时间 3、主要内容,如果是创作还要兼及艺术风格 4、文学史上的主要作用,整体评价。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作者)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时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作者)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时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
三、文学运动、思潮、流派
先锋文学(非常重要,在03、07年名词解释考过,08年简答题“先锋小说的基本特色”也考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外国现代派作品输入的影响,崛起的小说创作流派,重视文本的“实验”性,尤其致力于探索和创新叙事技巧,具有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特点。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为开端,代表性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叶兆言、孙甘露、潘军等。
“鲁迅风”(07年名词解释考过,答案详见教材) 中国新诗派 荷花淀派
山药蛋派
答题要素:1、时间 2、代表作家和作品 3、主要艺术倾向、艺术特点 4、文学史意义和整体评价
四、文学宣言、创作理念
三突出、“人的文学”
答题要素:1、时间 2、倡导人、提出者是谁 3、主要内容,在这个理念之下有否文学创作实绩,如果有,举出重要的来
4、文学史上的主要作用,整体评价
五、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左联)
答题要素:
1、成立时间 2、地点 3、发起人、召集人、主要成员 4、倡导什么文学理念
5、有哪些重要文学作品 6、在文学史上的作用、意义、贡献、地位的整体评价。
六、文学现象
革命样板戏(99、02、07、08年都考过,详见当代文学史)、孤岛文学(99和04年考过) 答题要素1、现象出现的时间2、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文学史背景3、现象的简要经过、过程、包含内容
4、该现象涉及到的作家作品5、文学史整体评价
简答题的答题:(这一类题目在教材上都能找到答案,务必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150—200字)
一般人的记忆,不太可能原原本本的记得教材内容,务必要突出重点,实在记不起来教材上的东西,那就要编,也不能空着。重要的是你要对基本知识概念了如指掌,千万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的硬伤,这在考研中是很重要的。不知道的,记忆不准确的不要想当然,可以适当取巧,比如机不清楚具体哪一年,就用某某年代,想不全某一流派有多少作家那么就用一个名字后面加等字。再比如,归纳艺术特点时候,记不得教材上的东西,可以用一些泛化的用到谁身上都可以的特点,语言清新流畅,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思想深刻,富含人生哲理等等……这些话虽然没深度,但是总比空白好!
在答题的时候,首先最重要的是把框架搭建好,一二三四,条理清晰,这对于简答和论述都是一样的,考研的试卷即使是简答也不能三两句就完成,尽量要说的全面,但不必展开每一个要点。
简答与论述的区别。简答题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基础的,比如说问《围城》的讽刺艺术,如果出在简答,那就只要把教材上的一些要点总结归纳成1234条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论述,就要在1下面又具体阐述,结合原作,并且适当的要提出一些教材上没有的观点,可以是期刊上的,也可以是你考的学校的老师的论著,或是学术界公认的,总之要尽量抓住老师眼球,表明你有一定积淀和学术能力,还可以与古今中外同类作品作比较,充实答案的厚度与深度,这样论述题看起来才饱满
例如:简答题
1、主要理论家作家提出的文学观念的主要内容
周作人“人的文学”主张的主要内容?(07年考)
2、某个思潮流派的主要特点、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得失的评价。
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基本特点与得失?(07年考)
哪些作品?特点,以什么为主要内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艺术追求(史诗追求)。图解政治概念,人物形象单薄,人性深度不够,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束缚太重。
先锋小说的基本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09年考)
朦胧诗的思想艺术特征(09年考)
3、某部重要作品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文学史评价。
论述题举例:
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有何区别?
鲁迅:从《狂人日记》到《伤逝》,始终走在潮流前面,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先进作用;在肯定先进作用的同时,也看到知识分子自身存在重要的思想局限,表现在知识分子不易把个人的解放(个人价值)和社会的解放(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
叶绍钧:擅长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小知识分子的卑琐形象,丰富了现代小说的人物,作家对这些小知识分子的灰色灵魂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如《潘先生在难中》。
钱钟书:作者以精细、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人物。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群“新儒”的命运,不仅蕴含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破产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样的深刻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这是方鸿渐等形象所凝结着的人生思考。
□ 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是晚清学者梁启超为了改革诗歌,使其成其为解救社会的工具而提出的鲜明口号。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要求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实践者,他一方面主张用俗话写诗,即我手写我口,言文合一;另一方面又主张用新思想、新材料入诗。其诗歌主要反映历史现实内容,主要以反帝卫国,变法图强为主题。诗界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对白话文运动有重大影响。
□ 鸳鸯蝴蝶派小说
鸳鸯蝴蝶派又叫“礼拜六派”,是一个文学倾向艺术趣味相近的小说流派。在民国年间在上海等大都市流行的徇世媚俗,以消闲趣味为创作宗旨的小说,创作内容以才子佳人为主,风格哀婉顽艳。它是半殖民地化畸形繁荣的大都市产物。徐枕亚的《玉离魂》最为出名。鸳鸯蝴蝶派小说反映了民国以后沉滞颓靡的社会风貌,在开明与蒙昧杂糅的时代氛围中表现了人们的彷徨、困惑和无奈。
□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也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之一。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提倡现实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1931年《小说月报》停刊,该社团便无形解散。
□ 创造社
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
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病态心理的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1925年以后,创造社进入后期,开始从事无产阶级文学。
□ 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朱湘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新诗的“三美”原则。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 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 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它反对新月派和象征派脱离现实的倾向,主张捕捉现实,用大众歌调表现民众的反帝抗日高潮的情绪。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广州、青岛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诗人蒲风、穆牧天、任钧、杨骚等是主要发起者。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中国诗歌会是诗学主张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但过分强调语言的通俗和描绘生活,造成了诗作的苍白浅露。
□ 新格律诗派(新月诗派)
得名于1928年《新月》的创刊,是“新月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格律诗的探索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探讨了新诗由反对旧形式转而形成新形式的转变。当时的文坛新秀闻一多、徐志摩做了成功的尝试。他们反对感伤主义,反对放纵,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在艺术上要求和谐、均齐,强调诗人戴着镣铐跳舞,表现为追求诗歌的格律。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显示了诗人创作的基本风格。徐志摩在新诗的创作上深受英
美诗的影响,《再别康桥》等诗篇充分体现了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新月派诗人朱湘等的新诗创作也促进了新格律的发展。
□ 象征诗派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代表诗人有李金发、王独清、冯乃超。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打破常规逻辑,省略一般的联想过程,以跳跃的思绪引发读者联想。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他们讲究比喻通感,常常运用象征性意象来凸显诗人内心潜藏的主观意识却难以捉摸。李金发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得名于《七月》杂志。主要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等杂志为主要阵地,以胡风的文艺理论为依据,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要求受人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他们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不同的诗人又充满个性的特色。
□ “九叶”诗派
是四十年代活跃于诗坛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重要诗歌流派,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以后,才有了“九叶”诗派之称。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远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文学观念和诗歌理想上更具有综合性和现代性,追求诗歌的现实主义、象征义和玄学的综合。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独特的艺术效果。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代表作有郑敏的《金黄的稻束》,穆旦的《控诉》《赞美》。 □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出现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以短小清新的情诗创作为主,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学峰、汪静之等人。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汪静之的《惠的风》是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写爱情为主的诗集。湖畔诗人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于创作情诗,表达男女爱情,率直坦城,绝无世俗的顾及,也少见艺术的雕琢,以为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 □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在成立大会上,选举夏衍、冯乃超、阿英、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左联”常务委员,并且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外国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左联非常注重方法的革新和推动富有革命意味的新现实主义。“左联”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深入发展,以及党对文艺事业上的直接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联系,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最大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
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活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文艺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飞统一战线。
□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合著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汉园集》反应力年轻的大学生经历大革命失败后的悲愤、幻灭、苦闷、彷徨的情绪。他们在表现现代派诗歌的主张外,注重以诗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思想和淡淡的忧伤,注重诗歌形象、情调、气氛的统一。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戏剧性小说性处理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 国防戏剧运动
1936年初,当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大规模侵华、华北危机极为严重的时期,为配合周扬等人提出的国防文学的口号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以市民、学生和一般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戏剧运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大批戏剧工作者组成流动剧队,走向农村、内地和前线。“国防戏剧”除了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主题外,还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功能,在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戏剧。内容大多以抗日斗争为主题,也取材于历史剧和外国戏剧,在抗日反侵略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激励效果。优秀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赛金花》、《上海屋檐下》等大批作品。
□ 第一次文代会
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 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由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了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等问题,中心内容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讲话》使解放区、国统区的问题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向社会,向工农兵方向迈进,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作品(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和有创见的论文(如巴人《论人情》)。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讲话》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方向,突出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改造。《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要求文艺工作者自觉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在文艺批评中,实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讲话》所代表的文艺路线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的基本线索。
□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 街头诗
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对宣传鼓舞群众的斗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新中华报》中专门刊登了“街头诗选”。街头诗作者除了诗人,还有很多群众,这使街头诗运动在更广的范围内蓬勃展开。 □ 问题小说
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是“五四”时代启蒙思想的特殊产物,是特殊形式的为人生的文学。冰心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191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冰心的“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此外“问题小说” 的创作者还有叶圣陶、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等人。
□ 乡土文学
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问题。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的《天二哥》等。乡土文学推动现实主义的命运和农民命运相结合,开拓了现代文学的主题和题材领域;推动了外来文学的因素和本土文学的地方色彩相结合。
□ 语丝文体
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 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坚持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家追求文学的独立于自由,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又反对文学从属于商业。京派小说以表现“乡土中国”为主要内容,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废名的《竹林的故事》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 “新感觉派”小说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受到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其作品多表现半殖民地中国现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生活,
可以描写主观感觉的印象着重分析开掘人物心理和潜意识,人物多具有“二重性格”,一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并流露出悲观颓废情绪。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 “现代派”诗歌
30年代初出现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因《现代》杂志而得名。现代派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强调写纯然的诗,贵族的诗;追求感伤的诗绪和现代的诗艺;有融合了意象浪漫的写实。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代表诗作有《雨巷》。
□ “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于伶、阿英的剧作,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唐弢、柯灵的杂文等都是其优秀代表。孤岛还出版了《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重要著作及大量文学刊物。孤岛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一页载入史册。
□ 沦陷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大马戏团》(剧本)和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因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党语录》、《药味集》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 后期浪漫派
抗战时期以徐讦、无名氏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小说。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更多神秘荒诞色彩。代表作有徐讦的《风潇潇》。
□ “小说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是晚清维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强调小说的政治功能,确立新小说的概念,促进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虽多是政治小说,艺术上并不成功,但它们体现出一个重要的方向和价值:力图从严肃的社会目的出发,反对以游戏的态度创作单独的娱人的作品,即后来文学研究会“为人生”主张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