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渡湘江:陈云一封信救了红军一个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任命陈云为红5军团的中央代表。平生第一次在军队任职的陈云,率领部队渡过湘江,与红8军团实行整编,在极端困难危急的情况下a,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引起了毛泽东等主要领导的注意,为此后光辉的革命军旅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被国民党军占领,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丧失,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出发前夕,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派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担任红5军团中央代表。朱德和周恩来在中革军委驻地梅坑亲自约见陈云,当面交待了任务。

周恩来宣布了中央的计划:长征中红1、红3军团做开路先锋,红8、红9军团紧随其后,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居当中,最艰苦的殿后任务由红5军团担负。周恩来还郑重地向陈云交待:“完成殿后任务过程中,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事情,为了全军的整体利益,甚至要做好部分牺牲的准备。所以,中央决定派你去担任中央代表,加强对红5军团的领导,负责掌握全军的后卫情况,果断处理紧急问题。”这实际上是赋予了陈云最后决定之权。

当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到军团任职的仅陈云一人,而且他还是政治局常委。其他5位政治局委员均随中革军委、红军总部和总政治部及其直属部队组成的第一野战纵队所属的中央队行军。

1934年11月下旬,红军前卫部队突破国民党军在广西全州、兴安之间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27日,红1、红3军团主力迅速抢渡湘江,分别在全州以南和灌阳以北控制了过河点,拼死抵抗国民党的中央“追剿军”和从广西方面赶来的桂军。红5军团梯次布置在湘江东岸掩护全军,红5军团的红34师又掩护军团主力。由于红军队伍拉得过长,辎重过多,以致行动缓慢,大部队尚未过江,即遭到优势敌军的拦击,天上敌机肆无忌惮地轮番轰炸扫射,地上是敌军密集的炮火,红军指战员前仆后继浴血奋战。30日,红1、红3、红9军团和军委1、2纵队勉强渡过湘江。

然而,担负后卫任务的红5军团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两侧国民党军开始急速向湘江合拢,红5军团大部仍滞留于东岸与敌激战,若再不抢渡湘江,将会遭到敌军分割包围的危险。由于军团部与师部的通讯联络中断,在此生死存亡之际,陈云写信派人火速送给红13师师长陈伯钧,信中指出“这是紧要关头,关系中国革命的命运,希望你们下最大的决心,赶快渡过湘江”。当天深夜12点多,陈伯钧在石塘圩接到陈云的信时,红13师距江边还有90里,且部队打了三天三夜,没吃一顿饱饭,指战员又饥又饿,兼之未睡觉,可以说疲困到了极点。但和陈云一样深知兵贵神速的陈伯钧连饭都来不及吃,立即组织部队执行陈云的指示,连夜跑步行军90里,终于抢在敌军合拢之前渡过湘江。作为全军后卫的红13师能渡过湘江,与陈云在危急时刻所下的“最大的决心”,所送的这封“十万火急信”生死攸关。

在湘江战役中,红8军团几乎全军覆没,过江的1000余人,也陷于一片混乱状况之中。为了让中央及时了解这一情况,陈云会同红5军团政委李卓然于12月11日向博古、朱德、周恩来作了汇报。12日,中央领导人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转兵贵州。在通道会议后和进贵州前,博古在洪州司约见了陈云和刘伯承,向他们通报了13日中革军委发布的命令:根据陈云和李卓然反映的红8军团过湘江后严重减员等情况的报告,决定把红8军团编入红5军团,陈伯钧任军团参谋长,刘伯承恢复红军总参谋长职务;原红8军团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另行分配工作。军委还把长征出发时分编的第1、第2纵队合编为军委纵队(亦称“中央纵队”),以刘伯承为司令员,叶剑英为副司令员,陈云为政委。

根据中革军委命令,陈云和刘伯承在以后几天内,协助红5、红8两个军团进行整编。通过整编,不仅充实了作战部队,也使部队恢复了严整的阵容。12月21日,陈云离开红5军团,前往军委纵队就职,圆满完成了红5军团中央代表的使命。

选自《科技信息快报》363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任命陈云为红5军团的中央代表。平生第一次在军队任职的陈云,率领部队渡过湘江,与红8军团实行整编,在极端困难危急的情况下a,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引起了毛泽东等主要领导的注意,为此后光辉的革命军旅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被国民党军占领,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丧失,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出发前夕,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派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担任红5军团中央代表。朱德和周恩来在中革军委驻地梅坑亲自约见陈云,当面交待了任务。

周恩来宣布了中央的计划:长征中红1、红3军团做开路先锋,红8、红9军团紧随其后,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居当中,最艰苦的殿后任务由红5军团担负。周恩来还郑重地向陈云交待:“完成殿后任务过程中,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事情,为了全军的整体利益,甚至要做好部分牺牲的准备。所以,中央决定派你去担任中央代表,加强对红5军团的领导,负责掌握全军的后卫情况,果断处理紧急问题。”这实际上是赋予了陈云最后决定之权。

当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到军团任职的仅陈云一人,而且他还是政治局常委。其他5位政治局委员均随中革军委、红军总部和总政治部及其直属部队组成的第一野战纵队所属的中央队行军。

1934年11月下旬,红军前卫部队突破国民党军在广西全州、兴安之间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27日,红1、红3军团主力迅速抢渡湘江,分别在全州以南和灌阳以北控制了过河点,拼死抵抗国民党的中央“追剿军”和从广西方面赶来的桂军。红5军团梯次布置在湘江东岸掩护全军,红5军团的红34师又掩护军团主力。由于红军队伍拉得过长,辎重过多,以致行动缓慢,大部队尚未过江,即遭到优势敌军的拦击,天上敌机肆无忌惮地轮番轰炸扫射,地上是敌军密集的炮火,红军指战员前仆后继浴血奋战。30日,红1、红3、红9军团和军委1、2纵队勉强渡过湘江。

然而,担负后卫任务的红5军团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两侧国民党军开始急速向湘江合拢,红5军团大部仍滞留于东岸与敌激战,若再不抢渡湘江,将会遭到敌军分割包围的危险。由于军团部与师部的通讯联络中断,在此生死存亡之际,陈云写信派人火速送给红13师师长陈伯钧,信中指出“这是紧要关头,关系中国革命的命运,希望你们下最大的决心,赶快渡过湘江”。当天深夜12点多,陈伯钧在石塘圩接到陈云的信时,红13师距江边还有90里,且部队打了三天三夜,没吃一顿饱饭,指战员又饥又饿,兼之未睡觉,可以说疲困到了极点。但和陈云一样深知兵贵神速的陈伯钧连饭都来不及吃,立即组织部队执行陈云的指示,连夜跑步行军90里,终于抢在敌军合拢之前渡过湘江。作为全军后卫的红13师能渡过湘江,与陈云在危急时刻所下的“最大的决心”,所送的这封“十万火急信”生死攸关。

在湘江战役中,红8军团几乎全军覆没,过江的1000余人,也陷于一片混乱状况之中。为了让中央及时了解这一情况,陈云会同红5军团政委李卓然于12月11日向博古、朱德、周恩来作了汇报。12日,中央领导人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转兵贵州。在通道会议后和进贵州前,博古在洪州司约见了陈云和刘伯承,向他们通报了13日中革军委发布的命令:根据陈云和李卓然反映的红8军团过湘江后严重减员等情况的报告,决定把红8军团编入红5军团,陈伯钧任军团参谋长,刘伯承恢复红军总参谋长职务;原红8军团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另行分配工作。军委还把长征出发时分编的第1、第2纵队合编为军委纵队(亦称“中央纵队”),以刘伯承为司令员,叶剑英为副司令员,陈云为政委。

根据中革军委命令,陈云和刘伯承在以后几天内,协助红5、红8两个军团进行整编。通过整编,不仅充实了作战部队,也使部队恢复了严整的阵容。12月21日,陈云离开红5军团,前往军委纵队就职,圆满完成了红5军团中央代表的使命。

选自《科技信息快报》363


相关内容

  • 伟大的历史转折
  • 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蒋介石以原"追剿"军第一.四.五路军等部编为第一兵团,刘建绪任总指挥:第二.三路军编为第二兵团,薛岳任总指挥.两兵团分别向新宁.城步.绥宁.靖县.会同.芷江地区开进.同时,令黔军王家烈部在锦屏.黎平一线堵击红军:令桂军以一部兵力尾追红军,企图围歼红军于北进湘西 ...

  • 长征及遵义会议
  • 长征(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1.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 ...

  • [近代风云]红流--红一军团战事(六)
  • 五十一.红一军团在败局已定时的胜仗 实际上从34年5月,也就在广昌保卫战失败后就决定了,中央红军向西突围的准备工作就悄悄开始部署,不过消息严格保密,就连林彪.彭德怀这样军团级别的领导也没有资格知道一点风声. 至于被令在于都做调查研究工作的毛泽东?更是被蒙在鼓里,现在最需要瞒住的就是牢骚话连篇的毛泽东 ...

  • 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
  • --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对党的前途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会议.它的最大功绩在于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和开创中国革命的 ...

  • 3.14红军长征每课一练2(岳麓版八年级上册)
  • 第14课 红军长征 学习导航 掌握红军长征的背景.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思考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能运用长征示意图说出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 长征历史经验
  • 长征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胜利最重要原因 2016年10月10日 10:30 来源:学习时报 参与互动 0 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 作者:高中华 坚定的革命信念是红军胜利之根,铁的纪律则是其胜利之本.在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中,面对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斗争生活,中国共产党 ...

  • 长征经过哪些地方
  • 途径主要地点为: 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会泽.绞平渡.靖县.黔西.遵 ...

  • 电影[长征]观后感作文
  • 电影<长征>观后感作文(1) 暑假期间,我在网上观看了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长征>,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地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 ...

  • 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 历史不会忘记,不会忘记长征战士血染的湘江,不会忘记英雄躯体铸就的雪山,不会忘记年轻生命培育的草地,不会忘记-- 1934年10月初,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加之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