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教育中智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浅谈学校教育中智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向抱有求知欲的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向他们讲解产生这些知识的精神因素。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既要用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也要点燃他们的心。”

的确,学科教学不能以狭隘的眼光审视,而应该站在人生的高度思考,首先涉及到最核心的问题,学科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精神的教育。“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三乐也”。后来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做善也”。说明教育是以育人为善为目的的活动。我们现在认为,教育在最广义上讲的是指一切培养人和影响人的活动,无论其有无组织、有无系统。比如看电影、电视、旅游,参观都属于教育。而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材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获得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从这个层面上看教学从属于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性,对学生身心健康,文化知识,技能水平有影响的活动,当然属于教育活动。

这里包含人们通常说的德育和智育两个问题,这是学校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首先,我们要先来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一是目的上的相辅关系与形式内容上的相融关系。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因此,我认为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智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古话说:“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理”,想来说的就是“书”与“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道理。用现在最新的理念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就是“科技以人为本”。任何丧失了伦理道德的科技终将失去它“第一生产力”的光荣称号,而任何伦理道德的实施没有科技也如纸上谈兵。那么二者之间有着这样必然的联系,也就必然有着明显的切点,这切点就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目的上的相辅相成不代表在教育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一致。事实是,德育和智育工作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是不完全一致的。在很多时候,德育工作要在特殊的场合以特殊的形式来完成,而智育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智育工作的内容则以知识技能为主。但这并不是说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脱离,其实,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相互融合的。

许多缺乏教育经验的青年教师经常把教学和德育工作割裂开来。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只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反映在德育工作中就是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纯理论化、书面化。

二是德育与智育工作在局部上可能是矛盾的,但在整体上是统一的。

哲学上认为,两个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好比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对人民的民主与对敌人的专政的统一;又比如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至孝无外乎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从这点上看忠与孝又是统一的。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学校德育与教育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某一时期的矛盾是难免的,限于现有的中国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一对矛盾。但从整体上来看,德育与智育是统一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从他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来说,从

他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同时接受着工作业绩与为人处事两方面的考验,二者同等重要,不分彼此。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教育与教学的脱离甚至是不合拍,就意味着她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才,任何培养不出人才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而人才既要有着高水平的知识又要有着崇高的品格。任何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三是德育和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是并重的关系。

学校是教育机构,是专业的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所以,教育者们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当成是劳动对象。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工作方法和步骤,在教育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指定的步骤进行教育,不会因为某种感情因素而放弃教育计划。但家庭和社会不同于学校,特别是家庭。他们更多的教育行为是不符合教育原则的,也更不会制定什么教育计划。他们的教育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主要衡量标准,他们的教育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强烈干扰。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关心,但对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思想品德却不闻不问,甚至老师因此请家长他们还不理解。社会上这样的风气仍然很盛,考上重点高中似乎是一个初中生唯一合格的标准。这样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大相径庭,势必造成学生思想品质和人格上的缺陷,导致高分低能,拿着文凭却找不到合适岗位的现象。

当今人类社会,知识“爆炸”,科技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才竞争和经济竞争十分激烈,引起人们对教育中智育的极端重视。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诸育”中,智育的地位超然上升。对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的含义没有正确把握,错误的把“以教学为中心”等同于“以智育为中心”,并以“中心”代替了“核心”。实际上其所谓“中心”是指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主环节,即班级授课形式——课堂教学。而作为学校教育“中心环节”的课堂教学科目的多样性设置就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单是智育。如政治、体育、音乐、美术等课堂教学,就非以智育为主。依此类推,不难明白智育不是教学的中心。“教学为中心”与“德育为核心”不是矛盾的,是辨证统一的。德育的主阵地恰恰就是作为教育中心环节的教学。在这个“中心环节”实施过程中依然必须遵循围绕“以德育为核心”的正确规律和教育原则。许多版本的《教育学》也早已明确提出学校教学(任何学科)须落实的“三项基本任务”即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培养。教书是为了育人,读书是为了做人。所以无论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以德育为首,以德育为 核心,为目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没有“德育”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有强调意义的是,德育与教育中其他各“育”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德育居于突出地位;其他各“育”均从属于德育,都只是教育的手段,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应当正言:不是“德育服务于智育”,而是“智育必须为德育服务”。固然,德育离不开“诸育”。智育同样不能与“诸育”分离,尤其离不开德育的先导作用和核心目的性;否则智育必致残缺,更何谈其质量?需要表明的是,这绝不只是单纯的强调德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诸育”皆不可偏废。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到“德育为先”,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然而残酷的教育教学现实仍在变本加厉地削弱德育,孤立、片面甚至是揠苗助长式地抓智育,这怎能不事与愿违?其实智育中也蕴涵极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但在现实教学中,极端偏执于知识与技能传授,轻视了品德培养,从而削弱了教育赖以支撑其生命内动力的核心作用。正因为如此未能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干扰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包括物质文明在内的全社会综合、和谐的发展业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十分重视“德育”对教育乃至对整个社会综合、和谐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内在巨大能动作用。因为受教育者优良的思想品德在持之以恒的教育下一旦形成,即化作心灵内部道德环境。在这种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

环境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必将继续发展和提高其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环境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赋予受教育者以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之能自觉地提出自我思想品德修养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标和方法,并努力付诸实现。这种内部道德环境的形成,就是德育过程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正是学校教学历来倡导的外因转化为内因的“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是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 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

二是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三是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

治,促其转化。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

智育与德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的热情,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播下的火种,不只是用打火石临时打出来的,而是在他的思想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燃烧着的,惟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会点燃学生的思想之火。”“教育者对少年的心灵施加意志影响的艺术在于,要使少年在了解自己职责的同时,愉快地自己对自己下命令,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要使您,一个教育者,用人的责任感的道德美来吸引和鼓舞少年,要有一种严厉的、必须无条件服从的纪律,这种纪律与鼓吹宽恕一切和抽象善行是势不两立的,并且要使这种纪律成为少年的自我肯定和他本人的道德力量的一种表现。”

浅谈学校教育中智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向抱有求知欲的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向他们讲解产生这些知识的精神因素。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既要用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也要点燃他们的心。”

的确,学科教学不能以狭隘的眼光审视,而应该站在人生的高度思考,首先涉及到最核心的问题,学科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精神的教育。“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三乐也”。后来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做善也”。说明教育是以育人为善为目的的活动。我们现在认为,教育在最广义上讲的是指一切培养人和影响人的活动,无论其有无组织、有无系统。比如看电影、电视、旅游,参观都属于教育。而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材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获得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从这个层面上看教学从属于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性,对学生身心健康,文化知识,技能水平有影响的活动,当然属于教育活动。

这里包含人们通常说的德育和智育两个问题,这是学校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首先,我们要先来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一是目的上的相辅关系与形式内容上的相融关系。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因此,我认为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智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古话说:“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理”,想来说的就是“书”与“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道理。用现在最新的理念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就是“科技以人为本”。任何丧失了伦理道德的科技终将失去它“第一生产力”的光荣称号,而任何伦理道德的实施没有科技也如纸上谈兵。那么二者之间有着这样必然的联系,也就必然有着明显的切点,这切点就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目的上的相辅相成不代表在教育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一致。事实是,德育和智育工作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是不完全一致的。在很多时候,德育工作要在特殊的场合以特殊的形式来完成,而智育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智育工作的内容则以知识技能为主。但这并不是说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脱离,其实,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相互融合的。

许多缺乏教育经验的青年教师经常把教学和德育工作割裂开来。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只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反映在德育工作中就是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纯理论化、书面化。

二是德育与智育工作在局部上可能是矛盾的,但在整体上是统一的。

哲学上认为,两个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好比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对人民的民主与对敌人的专政的统一;又比如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至孝无外乎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从这点上看忠与孝又是统一的。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学校德育与教育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某一时期的矛盾是难免的,限于现有的中国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一对矛盾。但从整体上来看,德育与智育是统一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从他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来说,从

他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同时接受着工作业绩与为人处事两方面的考验,二者同等重要,不分彼此。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教育与教学的脱离甚至是不合拍,就意味着她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才,任何培养不出人才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而人才既要有着高水平的知识又要有着崇高的品格。任何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三是德育和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是并重的关系。

学校是教育机构,是专业的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所以,教育者们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当成是劳动对象。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工作方法和步骤,在教育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指定的步骤进行教育,不会因为某种感情因素而放弃教育计划。但家庭和社会不同于学校,特别是家庭。他们更多的教育行为是不符合教育原则的,也更不会制定什么教育计划。他们的教育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主要衡量标准,他们的教育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强烈干扰。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关心,但对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思想品德却不闻不问,甚至老师因此请家长他们还不理解。社会上这样的风气仍然很盛,考上重点高中似乎是一个初中生唯一合格的标准。这样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大相径庭,势必造成学生思想品质和人格上的缺陷,导致高分低能,拿着文凭却找不到合适岗位的现象。

当今人类社会,知识“爆炸”,科技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才竞争和经济竞争十分激烈,引起人们对教育中智育的极端重视。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诸育”中,智育的地位超然上升。对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的含义没有正确把握,错误的把“以教学为中心”等同于“以智育为中心”,并以“中心”代替了“核心”。实际上其所谓“中心”是指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主环节,即班级授课形式——课堂教学。而作为学校教育“中心环节”的课堂教学科目的多样性设置就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单是智育。如政治、体育、音乐、美术等课堂教学,就非以智育为主。依此类推,不难明白智育不是教学的中心。“教学为中心”与“德育为核心”不是矛盾的,是辨证统一的。德育的主阵地恰恰就是作为教育中心环节的教学。在这个“中心环节”实施过程中依然必须遵循围绕“以德育为核心”的正确规律和教育原则。许多版本的《教育学》也早已明确提出学校教学(任何学科)须落实的“三项基本任务”即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培养。教书是为了育人,读书是为了做人。所以无论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以德育为首,以德育为 核心,为目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没有“德育”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有强调意义的是,德育与教育中其他各“育”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德育居于突出地位;其他各“育”均从属于德育,都只是教育的手段,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应当正言:不是“德育服务于智育”,而是“智育必须为德育服务”。固然,德育离不开“诸育”。智育同样不能与“诸育”分离,尤其离不开德育的先导作用和核心目的性;否则智育必致残缺,更何谈其质量?需要表明的是,这绝不只是单纯的强调德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诸育”皆不可偏废。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到“德育为先”,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然而残酷的教育教学现实仍在变本加厉地削弱德育,孤立、片面甚至是揠苗助长式地抓智育,这怎能不事与愿违?其实智育中也蕴涵极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但在现实教学中,极端偏执于知识与技能传授,轻视了品德培养,从而削弱了教育赖以支撑其生命内动力的核心作用。正因为如此未能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干扰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包括物质文明在内的全社会综合、和谐的发展业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十分重视“德育”对教育乃至对整个社会综合、和谐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内在巨大能动作用。因为受教育者优良的思想品德在持之以恒的教育下一旦形成,即化作心灵内部道德环境。在这种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

环境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必将继续发展和提高其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环境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赋予受教育者以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之能自觉地提出自我思想品德修养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标和方法,并努力付诸实现。这种内部道德环境的形成,就是德育过程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正是学校教学历来倡导的外因转化为内因的“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是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 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

二是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三是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

治,促其转化。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

智育与德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的热情,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播下的火种,不只是用打火石临时打出来的,而是在他的思想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燃烧着的,惟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会点燃学生的思想之火。”“教育者对少年的心灵施加意志影响的艺术在于,要使少年在了解自己职责的同时,愉快地自己对自己下命令,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要使您,一个教育者,用人的责任感的道德美来吸引和鼓舞少年,要有一种严厉的、必须无条件服从的纪律,这种纪律与鼓吹宽恕一切和抽象善行是势不两立的,并且要使这种纪律成为少年的自我肯定和他本人的道德力量的一种表现。”


相关内容

  • 浅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的意义��
  • 摘要:德育工作是中职教育的塑魂工程,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生思想素质评价意义重大. 关键词: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意义 中职学生德育工作事关中职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走向,被比喻成"塑魂工程".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普通中小学学生思想 ...

  • 体育与德育_智育_美育
  • 2006.1体育世界・学术版 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 !曹雅琴 摘要:目前我们学院正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大好机遇.但我们的体育课程也面临挑战与困难.学生学 习积极性在体育课上,有一部分学生表现的不是太乐观,体育测试成绩逐年下降,这对我们体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

  •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 作者:燕国材 福建教育 1995年10期 自80年代后期以来,素质教育的提法已日益深入人心,并且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不少的共识与成绩.现在,我拟就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理解与实施素质教育有所裨助. 一.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在学校中,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

  •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袁贵仁
  •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袁贵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 ...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关联.在人的各种素质发展中,德育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在各个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谈的就是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德育渗透,主要从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必 ...

  • 谢维和:当今教育最大的不幸就是德育和智育分离
  • 精彩导读 教知识的人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人不重视学术:中小学校分管教学与分管德育的领导"不相接洽,或背道而驰"-- 谢维和先生指出:教育最大的不幸就是德育和智育的分离. 作者简介: 谢维和 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陶行知留给教育者的"作业" 陶行知 ...

  • 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地位和作用
  • 摘 要: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十分丰富,它深存于课文的内容与形式中,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极为活跃的因素.它借助课文所呈现的不同形态的审美蕴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教学质量 语文美育是语文学科教育中的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 ...

  • 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
  • 第18卷第l期 20l 体育学刊 Journal of PhysicalEducation V01.18No.1 1年1月 J a n.2011 .掌校体育. 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 马卫平,李凌霞,夏漫辉,王乐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学校体育本是以身体活动为方式 ...

  • 试论小学教育问题之重智育轻德育
  • 摘 要: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个角度探索小学教育,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目前的一些学校依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德育教育:传统思想:应试教育 小学教育以德育教育为重点,就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各个角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