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句含义的把握2

知识回顾

“关键词、关键句含义”解题思路总结(一)

关键词、句含义=字面义+语境义+扣主题(情感、特点)

常见题型:

1、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2、你对文中加线句子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字面意思分析要注意手法运用

修辞(比喻、拟人等常用修辞)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夸张讽刺等)

例一:

“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理解“ 震悚”的含义。

第一步:震悚的本义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的意思。

第二步:震悚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在自己未知的情况下,发生一件出忽意料的事情。在短文中,作者说“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也就是说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情对鲁迅来说的确来的太突然了。

第三步:作者使用“震悚”这个词,是为了表达自己实在太震惊了,同时十分佩服阿长能给“我”买来书,“我”也深深地被她感动了,从侧面表现了阿长的热心对鲁迅的关心。稍加梳理,就是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 (答案: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联系上下文,它强烈地表现了“我”被深深感动的情感;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我”成长的意义的重大) 例二: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理解“ 实在”“标致”的含义。 第一步:“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

第二步: “实在” “标致”在一般情况下是指青年男子、女子长得非常的漂亮,是用来赞扬别人的话。而在文中形容的是一群清国留学生将油光可鉴长辫盘在头顶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可为什么作者还要说实在标致呢,这里显然有特殊的含义。

第三步:对比这两种情况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得出结论,作者使用““实在”、“致极”这个词,是为了揭露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这里用到了反语,强烈的讽刺了他们,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行为的厌恶之情。

(答案:“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例三:《往事依依》(片段)

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是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课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

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问题:“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这一句话中“镌刻”这个词用的太好了,你能分析一下它的妙处吗?

第一步:镌刻的本义是“雕刻”的意思。

第二步:雕刻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将字、词、诗句雕刻在木头上或是石头上。在短文中,作者说“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也就是说诗句雕刻在了作者的心上。雕刻在心上,在实际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诗句雕刻在心上呢?这显然不是用的“镌刻”这个词的本义,而是使用了引申义。

第三步:对比这两种情况,实际情况下是在木头上、石头上,而短文中是在心上,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得出结论,作者使用“镌刻”这个词,是为了表达她对这些诗句记忆的非常深、印象非常牢,从侧面表现了老师带着深深感情的讲解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说明老师的课上的非常好,非常成功。稍加梳理,就是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

(答案:镌刻, 雕刻。写出这几句诗在“我”心上印象之深,形象的表现出老师讲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温故知新

“关键词语”解题思路(二)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语言准确、生动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2)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3)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不可以+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 是其中的一部分。

练习

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中的“伏”能否改成 “停”?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伏”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黄蜂肥胖的特点,而且体现了孩子天真、幼稚的感觉,而停则一般化,所以不能换。

2. 体会诗中用词精妙的地方,品析划线词好在哪里

1

“劈”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激越的磅礴气势。

2)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泻是指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泻”字生动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3.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 最后一句的“如此”指代的是什么?

4. 先与括号中的词语进行比较,再体会划线词语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1

2

扑字显得气势汹汹,更体现了死亡威胁的程度之重,走则体现不出这种程度。

担心是放不下是意思,体现了刘连满为 别人着想的集体主义精神。害怕是指遇到困难、危险等而感到心中不安或发慌,没有原词表达效果。

“关键句含义、作用”解题思路(三)

句子含义和句子作用的区别:

• 句子含义一般只涉及句子的内容方面。

• 句子的作用一般要从两方面回答:一是结构上的作用,一是内容上的作用。

一、理解记叙文中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义。

一个句子总要表示一定的意思,把句子置于文章中后,它所表示的就不仅是本身的意思了,而是又附加了一点什么,这附加的东西是语境所给予的。

1、 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关键句含义=字面义+语境义+扣主题(情感/特点)

例:《珍珠项链》

珍珠项链

(1)去鼓浪屿旅游,给母亲挑了一串珍珠项链。淡粉色的,光泽很柔和,珠子大小也均匀,虽然比不上名贵的珍珠,但已经花去我一个月的工资。母亲生日那天,很恭敬地送给了她。

(2)母亲很高兴,那天父亲在森林公园附近的一家酒店里订了房间,想让母亲高高兴兴地度过一个休闲周末。母亲虽然嘴里说太浪费了但还是很高兴。她戴上了那淡粉色的珍珠项链,穿了一件墨蓝色的领口和袖子上有镂空花纹的长裙。然后一家人出去拍照,六十岁的母亲那天依然十分美丽。

(3)中午,我们在酒店的餐厅吃饭,母亲说要去一趟洗手间,谁知一去半天都没回来。我和姐姐纳闷了,赶紧去找。在洗手间门口,看见母亲在跟一个年轻的女孩说话,很客气的样子。见我们来了,母亲对那女孩子说:我女儿来了,那么我们再见了!女孩微微地向母亲弯了弯腰,匆匆走了。

(4)我和姐姐都以为那女孩是母亲的学生。

(5)一直到晚上回到家里我们才知道整件事的过程。

(6)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酒店的洗手间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盘里。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台面上下都没有。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7)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躁的样子,也会把这个女孩吓跑,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8)“姑娘。”

(9)“干什么?”那女孩一惊。

(10)“请你帮我个忙好吗?”

(11)“什么事?”

(12)“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买的。刚才我洗脸怕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人老了,记性真不好。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呢。要是找不到了,那我女儿可要伤心死了。因为今天是我生日。我今天整六十岁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我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老。”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

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上现出一丝微笑:“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年轻,她才四十多岁。”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吧。”

(13)“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母亲推开了里边那扇门。

(14)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女孩用餐巾纸托着那串珍珠项链说:“您看,是这条吗?”

(15)母亲接过来:“就是它。还是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你了。”

(16)女孩连忙说:“不用,真不用。”停了一下,她又说:“我也祝您生日快乐!”

(17)就在这时,我和姐姐找来了。

(18)母亲抚摸着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说:“那女孩,真不错。”

(19)“她偷了您的东西,您还谢她。您应该去叫保安。”我和姐姐叫道。

(20)“我觉得她也许不是有意要偷我的东西,”母亲说,“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

14.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限在25字以内)(2分)

本文叙述了 的故事。

15.这篇叙事散文以情节发展的脉络补充完整。(2分)

受赠珍珠项链 → → → 感叹珍珠项链

16.本文采用 的记叙方法,其内容从“ ”起,到“ ”止。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4分)

17. “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2分)

18.文中的母亲是一个闪光的人物形象,请你简要分析母亲的性格特征。(3分)

答案:

14.母亲的珍珠项链失而复得。(2分)

15、(1)珍珠项链(1分) (2)丢失珍珠项链 复得珍珠项链(每空0.5分)

16.(1)插叙(1分) (2)从“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到“就在这时我和姐姐找来了”(1分) (3)丰富文章的内涵,有利于突出主题或主人公的品质,并使文章结构曲折多姿。(2分)(答出任何两点即可给2分)

17.这是一段心理描写,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更能真实地表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巧妙挽救失足女孩的思想过程。(2分,大意相同即可)

18.如果叫保安,母亲就会丢失爱护女孩、宽容他人的美德,女孩就会失去维护自尊、改过自新的机会。(2分,大意相同即可)

19.爱护年轻人,宽容他们,机智而有情。(扣住要点并作简要分析,才能得3分)

“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案:表层意思:我们中会有一人失掉珍珠项链,句内意义:女孩会丢掉尊严、自信,母亲会丢掉宽容他人的美德,句外意义:母亲想爱护、宽容女孩,想给孩子改过自新、承认错误的机会。

2、 方法指津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①抓关键词语:从理解关键词的深刻含义入手就可以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或抓住句中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表现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②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比喻义、引伸义、附加义、象征义等。

③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同时代背景中句子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同时要联系文章所反映的内容的民族特点、种族特点、宗教特点等。

④联系写作方法:有些作品用到象征、抑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对比、衬托等写作方法,只要有机的结合都能分析出来句子的含义,要注意每种写作方法的特点。 ⑤也可以从文中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也可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分析。

例一:《圆明园失梦》边芹 节选

再往里走,郑和的故居(现为展览馆)却是一片残败。大概是从无人来参观,里面灯都懒得打开,冷清异常。大概此屋已成为看管人的半个家。可一转进后花园,嘈杂喧闹扑面而来。原来,回廊上支起了十几张麻将桌。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梦。

问题:文章最后一句“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梦”中的“梦”指的是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梦”指爱国的情感,民族进步的理想。含义:警策人们不忘国耻,为民族复兴饿奋斗。

二、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句子的作用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在文章开头:

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在文章中间:

内容上:(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

3、在文章末尾:

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结构上: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照应句的表达作用。

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鲜明,能更好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 ②正文与标题的照应。揭示或强调标题含义,突出文章中心。

③行文中的前后照应。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加完整。 例: 泪 水 中 收 获 力 量 新华社记者白瑞雪

金黄的麦田,刚刚收割的油菜„„若不是从直升机上清晰地俯瞰巴蜀大地,我们几乎已.

经忘记了,这本应该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当哀悼逝者的警报声响彻中国,当泪水模糊了灾区和所有心系灾区人们的双眼,悲伤让我们痛彻心扉;悲伤,也让我们的心灵收获了从废墟中站起来、向前走的力量。 我们收获的,是永不放弃的希望。

„„

地震发生后第2天下午,寂静的山谷里响起了轰鸣声。黄惠兰和几个幸存的同伴们挥动着他们从废墟中捡来的一根红纱巾,朝着空中的直升机大声呼喊。挥了又挥,喊了又喊,直升机又走了。

此前,一直鼓励别人要坚强的黄惠兰,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黄惠兰开始了走出大山的漫漫征途。红纱巾是她唯一的行李,因为她相信,直升机总会再来的。在山中跋涉了整整一夜后,她又听到了直升机的声响——这一次,她和同伴们捡到了空投的物资。

或许,一根小小的红纱巾,根本不足以成为直升机的参照物。但黄惠兰说,她会把纱巾珍藏一生,用来提醒自己,生活永远充满希望。

„„

我们收获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地震后的清平乡,所有商店免费开放,清平小学的孩子们,正是靠着商店里的牛奶和面包,安然度过了被困的两天。清平的山下停满了从德阳、成都甚至更远的地方赶来的车辆,接送素不相识的受灾群众。在我随救援部队奔赴重灾区的路上,总有群众端着矿泉水要部队停下来歇一歇„„

我们收获的,是承诺与责任的重量。

在绵阳采访时,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总装驻四川某基地医护人员正在为一名产妇作剖宫产缝合手术。当剧烈的震动袭来,医生李春梅立即俯身护住产妇,大声招呼助理医师和护士固定手术台。麻醉师韦满的第一反应是抱住摇摇欲倒的空调,以免它砸倒在手术台上,而已经走出手术室的助产士钟婕又返回室内,一把扶住左摇右晃的手术灯„„所有人都在用身体保护产妇,没有谁选择逃生。

„„

离开汶川时,30岁的羌族妇女郭秀莲往我的背囊里塞了一袋红樱桃。

今年的樱桃又大又甜。郭秀莲曾经算过,自家的两亩樱桃能卖到两万元。然而,樱桃还没来得及摘,地震就发生了„„

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

丰收年呢?”

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那红彤彤的一片,是山上最鲜艳的色彩„„

1. 选文第一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此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 “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 ‘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

个丰收年呢?’”一句中的“思忖”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 1.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总领全文,与结尾遥相呼应;与巨大的自然灾害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表达了战胜灾难的强烈愿望。

2. 思量,考虑 强调只要生命还在,只要不放弃,灾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3)从分析语言运用入手

A 、有的遣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B 、有的句式多变、修辞丰富。从用途看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常用修辞格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对比等。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对象的特征(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作者观点,感情,加强节奏感。 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句末带省略号,还有引人联想、思考的作用。

感叹句: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C 、有的风格朴实清新、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洒脱自然、有的深沉含蓄、有的细腻温馨、有的------

D 、有的文章中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多运用口语、有的书面语较浓;有的词语含有深刻含义、有的感情发生变化,词义反用,词义多重。

评价语言特色的常用词语有: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语言简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富有感染力、引发阅读兴趣等。

例:《年的召唤》节选 马国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像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喜鹊以佛的慈悲心欢喜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深情的眼眸盛满泪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甘草的牛羊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地凝望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都是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站在大地上最先感知到亲人到来的信息。

„„

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让每一个游走他乡的游子皈依家园,平静、安详、幸福,醉倒在家的胸襟里。只要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只有熟稔的风景,熟透的脸庞,熟识的方言,熟悉的故人,一切没有了距离,只有浓如酒、醇如蜜的真情。我一直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体内有一股火在燃烧,我知道,那是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情感雷达,在时空深处感应着故乡的召唤,我在尘世间喧嚣孤单的心,才能归于安详。

品味句子:

1、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2、一直以来,我都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

(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脚步比作箭镞,故乡比作靶心,形象写出游子归家心切,归心似箭,对回家过年的渴盼,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故乡比作圣母,形象写出了故乡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我”对故乡的崇敬、留恋之情。)

(5)从写作方法入手

A 、有的文章运用象征,理解象征义是关键,找出象征体。

B 、有的文章中运用抑扬结合的方法。欲扬先抑(赞扬、歌颂)、欲抑先扬(批评、讽刺)

C 、有的运用对比、衬托等方法。衬托包括正衬、反衬和烘托(人物烘托、景物烘托)

D 、有的文中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等方法。

E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写法

例:《父亲的秘密》节选

①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A)四周的古树遥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

⑥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儿子问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有些累。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 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请对下列句子作简要点评。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B .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答案:

【参考示例Al 】这里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林密集、阴森的特点,点染出一种令人焦虑的气氛,暗示父子俩走出密林的艰难,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参考示例A2】“巨大的笼子”这个比喻姑切丽生动,与前文“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的情境极为吻合,凸显了迷路的父子俩受困于密林之中欲出而不可得的那种焦急、无奈的心境。【参考示例B1】这里的肖像描写,既写出了父亲终日寻找食物的疲惫与辛苦,又写出了父亲尝毒蘑菇后身体的虚弱。【参考示例B2】这句话暗示了父亲尝毒蘑菇的相关内容,为下文揭开“父亲的秘密”埋下伏笔。【参考示例B3】每一次的“筋疲力尽”“脸色蜡黄”,都是遍尝蘑菇时遭受毒蘑菇之害的生理反应,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儿子食物中毒。什么叫做“父爱如山”? 什么叫做“大爱无声”? 这位父亲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答案。

知识回顾

“关键词、关键句含义”解题思路总结(一)

关键词、句含义=字面义+语境义+扣主题(情感、特点)

常见题型:

1、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2、你对文中加线句子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字面意思分析要注意手法运用

修辞(比喻、拟人等常用修辞)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夸张讽刺等)

例一:

“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理解“ 震悚”的含义。

第一步:震悚的本义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的意思。

第二步:震悚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在自己未知的情况下,发生一件出忽意料的事情。在短文中,作者说“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也就是说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情对鲁迅来说的确来的太突然了。

第三步:作者使用“震悚”这个词,是为了表达自己实在太震惊了,同时十分佩服阿长能给“我”买来书,“我”也深深地被她感动了,从侧面表现了阿长的热心对鲁迅的关心。稍加梳理,就是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 (答案: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联系上下文,它强烈地表现了“我”被深深感动的情感;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我”成长的意义的重大) 例二: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理解“ 实在”“标致”的含义。 第一步:“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

第二步: “实在” “标致”在一般情况下是指青年男子、女子长得非常的漂亮,是用来赞扬别人的话。而在文中形容的是一群清国留学生将油光可鉴长辫盘在头顶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可为什么作者还要说实在标致呢,这里显然有特殊的含义。

第三步:对比这两种情况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得出结论,作者使用““实在”、“致极”这个词,是为了揭露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这里用到了反语,强烈的讽刺了他们,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行为的厌恶之情。

(答案:“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例三:《往事依依》(片段)

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是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课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

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问题:“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这一句话中“镌刻”这个词用的太好了,你能分析一下它的妙处吗?

第一步:镌刻的本义是“雕刻”的意思。

第二步:雕刻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将字、词、诗句雕刻在木头上或是石头上。在短文中,作者说“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也就是说诗句雕刻在了作者的心上。雕刻在心上,在实际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诗句雕刻在心上呢?这显然不是用的“镌刻”这个词的本义,而是使用了引申义。

第三步:对比这两种情况,实际情况下是在木头上、石头上,而短文中是在心上,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得出结论,作者使用“镌刻”这个词,是为了表达她对这些诗句记忆的非常深、印象非常牢,从侧面表现了老师带着深深感情的讲解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说明老师的课上的非常好,非常成功。稍加梳理,就是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

(答案:镌刻, 雕刻。写出这几句诗在“我”心上印象之深,形象的表现出老师讲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温故知新

“关键词语”解题思路(二)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语言准确、生动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2)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3)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不可以+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 是其中的一部分。

练习

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中的“伏”能否改成 “停”?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伏”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黄蜂肥胖的特点,而且体现了孩子天真、幼稚的感觉,而停则一般化,所以不能换。

2. 体会诗中用词精妙的地方,品析划线词好在哪里

1

“劈”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激越的磅礴气势。

2)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泻是指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泻”字生动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3.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 最后一句的“如此”指代的是什么?

4. 先与括号中的词语进行比较,再体会划线词语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1

2

扑字显得气势汹汹,更体现了死亡威胁的程度之重,走则体现不出这种程度。

担心是放不下是意思,体现了刘连满为 别人着想的集体主义精神。害怕是指遇到困难、危险等而感到心中不安或发慌,没有原词表达效果。

“关键句含义、作用”解题思路(三)

句子含义和句子作用的区别:

• 句子含义一般只涉及句子的内容方面。

• 句子的作用一般要从两方面回答:一是结构上的作用,一是内容上的作用。

一、理解记叙文中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义。

一个句子总要表示一定的意思,把句子置于文章中后,它所表示的就不仅是本身的意思了,而是又附加了一点什么,这附加的东西是语境所给予的。

1、 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关键句含义=字面义+语境义+扣主题(情感/特点)

例:《珍珠项链》

珍珠项链

(1)去鼓浪屿旅游,给母亲挑了一串珍珠项链。淡粉色的,光泽很柔和,珠子大小也均匀,虽然比不上名贵的珍珠,但已经花去我一个月的工资。母亲生日那天,很恭敬地送给了她。

(2)母亲很高兴,那天父亲在森林公园附近的一家酒店里订了房间,想让母亲高高兴兴地度过一个休闲周末。母亲虽然嘴里说太浪费了但还是很高兴。她戴上了那淡粉色的珍珠项链,穿了一件墨蓝色的领口和袖子上有镂空花纹的长裙。然后一家人出去拍照,六十岁的母亲那天依然十分美丽。

(3)中午,我们在酒店的餐厅吃饭,母亲说要去一趟洗手间,谁知一去半天都没回来。我和姐姐纳闷了,赶紧去找。在洗手间门口,看见母亲在跟一个年轻的女孩说话,很客气的样子。见我们来了,母亲对那女孩子说:我女儿来了,那么我们再见了!女孩微微地向母亲弯了弯腰,匆匆走了。

(4)我和姐姐都以为那女孩是母亲的学生。

(5)一直到晚上回到家里我们才知道整件事的过程。

(6)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酒店的洗手间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盘里。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台面上下都没有。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7)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躁的样子,也会把这个女孩吓跑,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8)“姑娘。”

(9)“干什么?”那女孩一惊。

(10)“请你帮我个忙好吗?”

(11)“什么事?”

(12)“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买的。刚才我洗脸怕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人老了,记性真不好。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呢。要是找不到了,那我女儿可要伤心死了。因为今天是我生日。我今天整六十岁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我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老。”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

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上现出一丝微笑:“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年轻,她才四十多岁。”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吧。”

(13)“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母亲推开了里边那扇门。

(14)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女孩用餐巾纸托着那串珍珠项链说:“您看,是这条吗?”

(15)母亲接过来:“就是它。还是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你了。”

(16)女孩连忙说:“不用,真不用。”停了一下,她又说:“我也祝您生日快乐!”

(17)就在这时,我和姐姐找来了。

(18)母亲抚摸着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说:“那女孩,真不错。”

(19)“她偷了您的东西,您还谢她。您应该去叫保安。”我和姐姐叫道。

(20)“我觉得她也许不是有意要偷我的东西,”母亲说,“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

14.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限在25字以内)(2分)

本文叙述了 的故事。

15.这篇叙事散文以情节发展的脉络补充完整。(2分)

受赠珍珠项链 → → → 感叹珍珠项链

16.本文采用 的记叙方法,其内容从“ ”起,到“ ”止。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4分)

17. “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2分)

18.文中的母亲是一个闪光的人物形象,请你简要分析母亲的性格特征。(3分)

答案:

14.母亲的珍珠项链失而复得。(2分)

15、(1)珍珠项链(1分) (2)丢失珍珠项链 复得珍珠项链(每空0.5分)

16.(1)插叙(1分) (2)从“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到“就在这时我和姐姐找来了”(1分) (3)丰富文章的内涵,有利于突出主题或主人公的品质,并使文章结构曲折多姿。(2分)(答出任何两点即可给2分)

17.这是一段心理描写,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更能真实地表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巧妙挽救失足女孩的思想过程。(2分,大意相同即可)

18.如果叫保安,母亲就会丢失爱护女孩、宽容他人的美德,女孩就会失去维护自尊、改过自新的机会。(2分,大意相同即可)

19.爱护年轻人,宽容他们,机智而有情。(扣住要点并作简要分析,才能得3分)

“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案:表层意思:我们中会有一人失掉珍珠项链,句内意义:女孩会丢掉尊严、自信,母亲会丢掉宽容他人的美德,句外意义:母亲想爱护、宽容女孩,想给孩子改过自新、承认错误的机会。

2、 方法指津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①抓关键词语:从理解关键词的深刻含义入手就可以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或抓住句中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表现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②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比喻义、引伸义、附加义、象征义等。

③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同时代背景中句子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同时要联系文章所反映的内容的民族特点、种族特点、宗教特点等。

④联系写作方法:有些作品用到象征、抑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对比、衬托等写作方法,只要有机的结合都能分析出来句子的含义,要注意每种写作方法的特点。 ⑤也可以从文中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也可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分析。

例一:《圆明园失梦》边芹 节选

再往里走,郑和的故居(现为展览馆)却是一片残败。大概是从无人来参观,里面灯都懒得打开,冷清异常。大概此屋已成为看管人的半个家。可一转进后花园,嘈杂喧闹扑面而来。原来,回廊上支起了十几张麻将桌。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梦。

问题:文章最后一句“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梦”中的“梦”指的是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梦”指爱国的情感,民族进步的理想。含义:警策人们不忘国耻,为民族复兴饿奋斗。

二、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句子的作用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在文章开头:

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在文章中间:

内容上:(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

3、在文章末尾:

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结构上: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照应句的表达作用。

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鲜明,能更好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 ②正文与标题的照应。揭示或强调标题含义,突出文章中心。

③行文中的前后照应。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加完整。 例: 泪 水 中 收 获 力 量 新华社记者白瑞雪

金黄的麦田,刚刚收割的油菜„„若不是从直升机上清晰地俯瞰巴蜀大地,我们几乎已.

经忘记了,这本应该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当哀悼逝者的警报声响彻中国,当泪水模糊了灾区和所有心系灾区人们的双眼,悲伤让我们痛彻心扉;悲伤,也让我们的心灵收获了从废墟中站起来、向前走的力量。 我们收获的,是永不放弃的希望。

„„

地震发生后第2天下午,寂静的山谷里响起了轰鸣声。黄惠兰和几个幸存的同伴们挥动着他们从废墟中捡来的一根红纱巾,朝着空中的直升机大声呼喊。挥了又挥,喊了又喊,直升机又走了。

此前,一直鼓励别人要坚强的黄惠兰,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黄惠兰开始了走出大山的漫漫征途。红纱巾是她唯一的行李,因为她相信,直升机总会再来的。在山中跋涉了整整一夜后,她又听到了直升机的声响——这一次,她和同伴们捡到了空投的物资。

或许,一根小小的红纱巾,根本不足以成为直升机的参照物。但黄惠兰说,她会把纱巾珍藏一生,用来提醒自己,生活永远充满希望。

„„

我们收获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地震后的清平乡,所有商店免费开放,清平小学的孩子们,正是靠着商店里的牛奶和面包,安然度过了被困的两天。清平的山下停满了从德阳、成都甚至更远的地方赶来的车辆,接送素不相识的受灾群众。在我随救援部队奔赴重灾区的路上,总有群众端着矿泉水要部队停下来歇一歇„„

我们收获的,是承诺与责任的重量。

在绵阳采访时,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总装驻四川某基地医护人员正在为一名产妇作剖宫产缝合手术。当剧烈的震动袭来,医生李春梅立即俯身护住产妇,大声招呼助理医师和护士固定手术台。麻醉师韦满的第一反应是抱住摇摇欲倒的空调,以免它砸倒在手术台上,而已经走出手术室的助产士钟婕又返回室内,一把扶住左摇右晃的手术灯„„所有人都在用身体保护产妇,没有谁选择逃生。

„„

离开汶川时,30岁的羌族妇女郭秀莲往我的背囊里塞了一袋红樱桃。

今年的樱桃又大又甜。郭秀莲曾经算过,自家的两亩樱桃能卖到两万元。然而,樱桃还没来得及摘,地震就发生了„„

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

丰收年呢?”

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那红彤彤的一片,是山上最鲜艳的色彩„„

1. 选文第一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此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 “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 ‘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

个丰收年呢?’”一句中的“思忖”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 1.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总领全文,与结尾遥相呼应;与巨大的自然灾害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表达了战胜灾难的强烈愿望。

2. 思量,考虑 强调只要生命还在,只要不放弃,灾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3)从分析语言运用入手

A 、有的遣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B 、有的句式多变、修辞丰富。从用途看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常用修辞格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对比等。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对象的特征(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作者观点,感情,加强节奏感。 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句末带省略号,还有引人联想、思考的作用。

感叹句: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C 、有的风格朴实清新、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洒脱自然、有的深沉含蓄、有的细腻温馨、有的------

D 、有的文章中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多运用口语、有的书面语较浓;有的词语含有深刻含义、有的感情发生变化,词义反用,词义多重。

评价语言特色的常用词语有: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语言简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富有感染力、引发阅读兴趣等。

例:《年的召唤》节选 马国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像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喜鹊以佛的慈悲心欢喜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深情的眼眸盛满泪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甘草的牛羊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地凝望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都是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站在大地上最先感知到亲人到来的信息。

„„

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让每一个游走他乡的游子皈依家园,平静、安详、幸福,醉倒在家的胸襟里。只要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只有熟稔的风景,熟透的脸庞,熟识的方言,熟悉的故人,一切没有了距离,只有浓如酒、醇如蜜的真情。我一直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体内有一股火在燃烧,我知道,那是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情感雷达,在时空深处感应着故乡的召唤,我在尘世间喧嚣孤单的心,才能归于安详。

品味句子:

1、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2、一直以来,我都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

(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脚步比作箭镞,故乡比作靶心,形象写出游子归家心切,归心似箭,对回家过年的渴盼,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故乡比作圣母,形象写出了故乡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我”对故乡的崇敬、留恋之情。)

(5)从写作方法入手

A 、有的文章运用象征,理解象征义是关键,找出象征体。

B 、有的文章中运用抑扬结合的方法。欲扬先抑(赞扬、歌颂)、欲抑先扬(批评、讽刺)

C 、有的运用对比、衬托等方法。衬托包括正衬、反衬和烘托(人物烘托、景物烘托)

D 、有的文中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等方法。

E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写法

例:《父亲的秘密》节选

①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A)四周的古树遥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

⑥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儿子问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有些累。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 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请对下列句子作简要点评。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B .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答案:

【参考示例Al 】这里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林密集、阴森的特点,点染出一种令人焦虑的气氛,暗示父子俩走出密林的艰难,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参考示例A2】“巨大的笼子”这个比喻姑切丽生动,与前文“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的情境极为吻合,凸显了迷路的父子俩受困于密林之中欲出而不可得的那种焦急、无奈的心境。【参考示例B1】这里的肖像描写,既写出了父亲终日寻找食物的疲惫与辛苦,又写出了父亲尝毒蘑菇后身体的虚弱。【参考示例B2】这句话暗示了父亲尝毒蘑菇的相关内容,为下文揭开“父亲的秘密”埋下伏笔。【参考示例B3】每一次的“筋疲力尽”“脸色蜡黄”,都是遍尝蘑菇时遭受毒蘑菇之害的生理反应,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儿子食物中毒。什么叫做“父爱如山”? 什么叫做“大爱无声”? 这位父亲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答案。


相关内容

  • 归纳概括类试题答题思路
  • 第二章 归纳概括类试题 第一节 题型概述 一.定义与趋势 (一) 定义 归纳概括类试题指的是对给定资料或试题中特定部分的内容要点.精神主旨.思想意义进行提炼,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述的试题. 这类试题在提问方式上多使用"归纳"."概括"."概述&quo ...

  •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 记叙文常考考点讲解 考点1:文意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一般的答题思路是: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前应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案提示:如答案可能出自哪一段.哪一层或全文,可能有几点,应该紧扣什么内容来寻找答案等. 第二步:找准关键词句,锁定有效信息范围. 1.在读懂 ...

  • 大阅读解题技巧
  • 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总结 大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审题.答题三大关键步骤 文学类阅读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实用类阅读以传记和新闻为主. 答题基本原则:整体把握,圈点勾画,多答一些,从原文中来,到原文中去. 做好阅读理解题当然主要靠长期形成的阅读能力,但是 ...

  • 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
  • 湖北教育学院 毕业(学位)论文 题目: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 --谈怎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揭示语段和句子的内在含义 系 别: 中文系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习形式: 脱 产 学生姓名: 刘 焱 学 号: 011302011 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 --谈怎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揭示语段和句子的内在含义 摘 ...

  • 记叙文重要笔记
  •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记叙文的要点概括 文意把握 记叙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记叙文阅读之段落的作用 第一部分:梳理作文的脉络 第二部分:实践写作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二) 表达方式 第一部分:说真话 抒真情 第二部分:实践写作 记叙文阅读之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阅读: ① ...

  •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一)概括文章内容,提炼文章中心 [答题一点通]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作者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意图是什么.首先要弄懂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归纳出来. 考查题型有: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梳 ...

  • 人教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解题原则是:"以文解题":看分值答题(如果多分值最好标出1.2,怕丢分不妨n+1,但有字数限制的概括题除外):尽量用原句,不能用原句的,答题线索一定在附近:审题要细,别看错,别遗漏. (一)散文阅读 一.梳理文章的线索 (1)先理出文章的行文线索,划分段落层 ...

  •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散文阅读 阅读的目的在于"看懂",看懂文字记录的思想.承载的意义.说散文阅读的能力强,意思就是看懂.鉴赏的能力强."看懂"了的东西在脑子里,用答题的形式使之外化,检查你是不是真"懂",即你写出的答案与文意是否相符.看懂 ...

  • 散文阅读理解001
  • 理解词义.句意及句段作用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题型主要包括理解词义.理解句意.分析语句作用. 题型一:理解词义 ...

  • 做阅读题的方法
  • 阅读方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