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设计技术要求
一、勘察设计技术标准与规范
本工程的勘察设计过程和成果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交通运输部关于公路勘察设计方面现行的标准、规范、规程、定额、办法、示例以及招标项目所在地关于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方面的文件、规定。
设计人在勘察设计工作中使用或参考上述标准、规范以外的技术标准、规范时,应征得发包人或发包人的指定代表人的同意。
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国家或有关部门颁布了新的技术标准或规范,则设计人应采用新的标准或规范进行勘察设计。设计人在勘察设计工作中必须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和下述标准、规范(不限于):
1. (JTG B01-2003)
2. (JTJ002-87)
3. (JTJ003-86)
4. (JTG/T B02-01-2008)
5. (JTG B03-2006)
6. (JTG B04-2010)
7. (JTG C10-2007)
8. (JTG C20-2011))
9. (JTG C30-2002)
10. (JTG E40-2007)
11. (JTG D20-2006)
12. (JTG D30-2004)
13. (JTG D50-2006)
14. (JTG D40-2002)
15. (JTJ018-97)
16. (JTG D60-2004)
17. (JTG D61-2005)
18. (JTG D62-2004)
19. (JTG D63-2007)
20. (JTJ025-86)
21. (JTG D70-2004)
22. (JTJ 026.1-1999)
23. (JTG D81-2006)
24. (JTG/T B07-01-2006)
25. (JTG/T B05-200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公路勘测规范》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
26. (GB/T 50283-99)
27. (GB 50162-92) 《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28. (交公路发[2007]358号)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29. (JTG B06-2007)
30. (JTG/T B06-01-2007)
31. (JTG/T B06-02-2007)
32. (JTG/T B06-03-2007)
33. (建标[1999]278号)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 《公路工程概算定额》 《公路工程预算定额》 《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 《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二、发包人根据工程需要另行补充的勘察设计技术要求:
(1) 本项目工程测量、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材料试验等公路工程勘察方法与手段、工作范围及工作量、技术要求和精度应符合《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及其他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公路工程设计、交通工程机电设施及沿线设施设计等公路工程设计内容、深度、文件编制应符合《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B06—2007)、《公路工程设计图表示例》及其他有关规定。若设计人正式提交的勘察资料和设计文件不满足上述规范、规程、办法、示例的要求,或提交的设计文件不符合现场实际情况,业主要求设计人还应继续完善勘察设计工作,直至满足要求,保证工程勘察设计质量。
(2)加强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和景观设计,结合批复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做好环保设计,应特别注意弃方处理,保护河道和沿线自然环境。在概算中应充分考虑环保和景观设计费用。
(3) 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桥梁基础以及特殊路基和不良地质等隐蔽性工程处治应进行动态设计,设计人应派遣专业工程师及相应设备、软件跟踪施工,将勘察设计贯穿施工全过程,保证安全且经济合理。
(4) 非部颁现行标准图纸设计的特殊构造物应提供计算图式、设计参数、计算(或设计)软件名称、计算成果等资料或计算书(如需要),以便业主或业主委托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审查。
(5) 应尽可能采用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设备和系统选型应具备可兼容性和可扩充性,且操作使用和维修养护方便。
勘察设计技术要求
一、勘察设计技术标准与规范
本工程的勘察设计过程和成果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交通运输部关于公路勘察设计方面现行的标准、规范、规程、定额、办法、示例以及招标项目所在地关于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方面的文件、规定。
设计人在勘察设计工作中使用或参考上述标准、规范以外的技术标准、规范时,应征得发包人或发包人的指定代表人的同意。
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国家或有关部门颁布了新的技术标准或规范,则设计人应采用新的标准或规范进行勘察设计。设计人在勘察设计工作中必须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和下述标准、规范(不限于):
1. (JTG B01-2003)
2. (JTJ002-87)
3. (JTJ003-86)
4. (JTG/T B02-01-2008)
5. (JTG B03-2006)
6. (JTG B04-2010)
7. (JTG C10-2007)
8. (JTG C20-2011))
9. (JTG C30-2002)
10. (JTG E40-2007)
11. (JTG D20-2006)
12. (JTG D30-2004)
13. (JTG D50-2006)
14. (JTG D40-2002)
15. (JTJ018-97)
16. (JTG D60-2004)
17. (JTG D61-2005)
18. (JTG D62-2004)
19. (JTG D63-2007)
20. (JTJ025-86)
21. (JTG D70-2004)
22. (JTJ 026.1-1999)
23. (JTG D81-2006)
24. (JTG/T B07-01-2006)
25. (JTG/T B05-200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公路勘测规范》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
26. (GB/T 50283-99)
27. (GB 50162-92) 《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28. (交公路发[2007]358号)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29. (JTG B06-2007)
30. (JTG/T B06-01-2007)
31. (JTG/T B06-02-2007)
32. (JTG/T B06-03-2007)
33. (建标[1999]278号)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 《公路工程概算定额》 《公路工程预算定额》 《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 《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二、发包人根据工程需要另行补充的勘察设计技术要求:
(1) 本项目工程测量、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材料试验等公路工程勘察方法与手段、工作范围及工作量、技术要求和精度应符合《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及其他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公路工程设计、交通工程机电设施及沿线设施设计等公路工程设计内容、深度、文件编制应符合《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B06—2007)、《公路工程设计图表示例》及其他有关规定。若设计人正式提交的勘察资料和设计文件不满足上述规范、规程、办法、示例的要求,或提交的设计文件不符合现场实际情况,业主要求设计人还应继续完善勘察设计工作,直至满足要求,保证工程勘察设计质量。
(2)加强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和景观设计,结合批复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做好环保设计,应特别注意弃方处理,保护河道和沿线自然环境。在概算中应充分考虑环保和景观设计费用。
(3) 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桥梁基础以及特殊路基和不良地质等隐蔽性工程处治应进行动态设计,设计人应派遣专业工程师及相应设备、软件跟踪施工,将勘察设计贯穿施工全过程,保证安全且经济合理。
(4) 非部颁现行标准图纸设计的特殊构造物应提供计算图式、设计参数、计算(或设计)软件名称、计算成果等资料或计算书(如需要),以便业主或业主委托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审查。
(5) 应尽可能采用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设备和系统选型应具备可兼容性和可扩充性,且操作使用和维修养护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