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文质论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文”和“质”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其中“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C.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D.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C.“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阅读答案:

【答案】

1.【答案】            A.

【解析】中国古代用文和质评论人物时文应是文化知识等外在的东西,而质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在的道德。A项中的“‘文’ ‘质’是古代文论中的意思。

2.【答案】D。

【解析】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质”和“文”的含义理解,“文”是重在文化修养,而“质”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D项表意不准确。

3.【答案】            B.

【解析】B项中,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不一定产生“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文质论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文”和“质”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其中“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C.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D.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C.“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阅读答案:

【答案】

1.【答案】            A.

【解析】中国古代用文和质评论人物时文应是文化知识等外在的东西,而质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在的道德。A项中的“‘文’ ‘质’是古代文论中的意思。

2.【答案】D。

【解析】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质”和“文”的含义理解,“文”是重在文化修养,而“质”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D项表意不准确。

3.【答案】            B.

【解析】B项中,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不一定产生“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的结果。


相关内容

  • 让网络为文学插上翅膀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 让网络为文学插上翅膀 周志雄 网络文学一直颇受争议,最常见的批评是,网络文学缺乏精品,多是缺乏艺术含量的文学垃圾.与此形成映衬的是,迄今为止,少有专业批评家为网络作家.作品写评论,其潜台词是网络文学是不值得费神费力"抬举"的.其实这种观点背 ...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表述 张未民 "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似乎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列有周扬和 ...

  • 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 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兴趣和方法.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按照将艺术分为表现和再现两大类型的分类方法,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作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为了这种表达,常常将现实表象的常态拆碎,按照表达的 ...

  • 中国文字之美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文字之美 中国的文字可以说是一种奇异的文化存在,这在西人译中诗一事上可见端倪.近见一汉学家译杜甫的名句"月涌大江流"为:The moon leaps in the great Rivers flow,意思就成了"月亮在大江流动中跳跃& ...

  • 文学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 文学理论练习题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____________"说.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2.____________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3.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_____ ...

  • 文学是灯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学是灯 --东西文学的经典与我的文学经历 铁 凝 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

  • 铁凝[文学如灯]阅读答案
  • 文学如灯 铁凝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当时有一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务手拿一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 问:你拿的是什么书? 答:歌曲集. 问:什么歌曲? 答:<阿里郎>. 这段对 ...

  • 世纪论语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永远的独立思想者 程文超 谢冕是为思想而生的. 早在读中学时,谢冕就被时代的新思想激动着,在省报上发表的散文<秋日公园>抒发了他诅咒黑暗.向往光明的理想.成为学者之后,竟发现,思想,也有个"权力"的问题.他与他同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没有想 ...

  • 必考阅读系列答案
  • 系列一 训练重点:在清晰架构上的主要观点摘抄. 论述文阅读(一A) <阿凡达>让中国导演自惭什么? [参考答案] 12.答案:BE(B.但是这绝对不是这部片子的全部,在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切以及即将发生的一切,才是让这些技术能够吸引眼球的最重要原因.C.就"仰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