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个性化阅读教学

《木兰诗》的个性化阅读教学

作者:徐向莉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1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阅读应该是学生自主实践行为,应让学生亲历亲为,而不能让教师包办代替;其二,阅读这种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应是个性化的;不能用共性淹没个性,更不能用共性取代个性。

个性化阅读强调独立阅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阅读量的要求,鼓励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以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个性化阅读主张有创意的阅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独到见解。个性阅读倡导独立阅读基础上的合作阅读,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实现多元对话。

在《木兰诗》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上下功夫。具体说来,我引导学生从“三品”上做文章。

一是品读《木兰诗》的内容美。《木兰诗》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它以激烈的感情,激昂的铺排和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一个不平凡的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经历,使之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巾帼女英雄形象。由于故事的曲折性,戏剧性及传奇性,学生容易受故事情节的感染,学习积极性很高。因此,我有针对性的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上作文章。首先给学生自由品读的时间,联系注解,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进行品读。学生一下子便掌握了故事梗概,并在小组内加以复述,同学间相互点评;针对故事情节,弄清楚故事的详略结构安排。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感知信息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看学生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基本内容。实践表明,学生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合作阅读,并发表独到见解之后,加深了对《木兰诗》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是品读《木兰诗》的语言美。本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趣味性,加之语言浅显,同学们很喜欢读。于是,我在这个环节中首先做范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诗歌凝炼性、音乐性特点。并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切拍的把握。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像这样按意义来划节拍,然后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其丰富的情感和意蕴,这样就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体会到其语言的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使它们在生动活泼的基调上取得统一和协调。此句型的或整或散,长短错综,排句的反复咏叹,比喻的新奇幽默等,加强诗的意乐性的表现力。这一个性化阅读环节让学生明白古诗文中,有很多精妙的语言值得我们借鉴。

三是品读《木兰诗》的形象美。在完成前两个个性化阅读环节之后,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开阔,课文中蕴含的重要文化因素及花木兰的人物形象都被挖掘出来。我让学生先想象木兰从军前后的形象变化,拟将课文分三小块。让学生个体综合来谈,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形式,边概括边补充。学生通过分析木兰的三种形象即(1)参军前的木兰;(2)参军后的木兰;(3)回家后的木兰。通过这三个形象变化综合出木兰爱亲人、爱国家,把对国家和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一起,从而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乐观、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学生在交流、合作、讨论中完成对木兰形象的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煅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归纳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学生在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质疑过程中,如:木兰归朝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呢?只要学生分析合情合理,就充分给以肯定。授课中我实施新课程理念认为的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评价和不同情感体验,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独特的理解。

意大利诗人洛利斯·马拉古兹诗歌《不,一百种在那里》写道: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去梦想……如果说每篇课文都是一支绝美的曲子。那么,它是每个孩子用一百种属于自己的音符谱成的。这是否能诠释阅读是每个孩子个性化的行为,创造性的过程呢?美国教育家梅里尔·哈明说:“致力于鼓舞人心的课堂”。解放个性,解放学生和教师的个性,语文阅读课才能真正鼓舞人心,而没有真正“自主”的“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就不可能真正“鼓舞人心”。这就要求教师的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自身规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教出语文的特色。归根结底也就是说,《木兰诗》这课个性阅读教学要有“语文味”,即:课堂上有朗朗的读书声,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有具体语境中对语言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在此课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学习以花木兰为典型形象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爱家乡、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只有建立了和谐的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让学生在品味中去感受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涵,进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认识,从作品中受到语文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徐向莉,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覃少平

《木兰诗》的个性化阅读教学

作者:徐向莉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1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阅读应该是学生自主实践行为,应让学生亲历亲为,而不能让教师包办代替;其二,阅读这种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应是个性化的;不能用共性淹没个性,更不能用共性取代个性。

个性化阅读强调独立阅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阅读量的要求,鼓励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以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个性化阅读主张有创意的阅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独到见解。个性阅读倡导独立阅读基础上的合作阅读,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实现多元对话。

在《木兰诗》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上下功夫。具体说来,我引导学生从“三品”上做文章。

一是品读《木兰诗》的内容美。《木兰诗》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它以激烈的感情,激昂的铺排和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一个不平凡的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经历,使之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巾帼女英雄形象。由于故事的曲折性,戏剧性及传奇性,学生容易受故事情节的感染,学习积极性很高。因此,我有针对性的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上作文章。首先给学生自由品读的时间,联系注解,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进行品读。学生一下子便掌握了故事梗概,并在小组内加以复述,同学间相互点评;针对故事情节,弄清楚故事的详略结构安排。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感知信息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看学生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基本内容。实践表明,学生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合作阅读,并发表独到见解之后,加深了对《木兰诗》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是品读《木兰诗》的语言美。本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趣味性,加之语言浅显,同学们很喜欢读。于是,我在这个环节中首先做范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诗歌凝炼性、音乐性特点。并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切拍的把握。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像这样按意义来划节拍,然后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其丰富的情感和意蕴,这样就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体会到其语言的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使它们在生动活泼的基调上取得统一和协调。此句型的或整或散,长短错综,排句的反复咏叹,比喻的新奇幽默等,加强诗的意乐性的表现力。这一个性化阅读环节让学生明白古诗文中,有很多精妙的语言值得我们借鉴。

三是品读《木兰诗》的形象美。在完成前两个个性化阅读环节之后,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开阔,课文中蕴含的重要文化因素及花木兰的人物形象都被挖掘出来。我让学生先想象木兰从军前后的形象变化,拟将课文分三小块。让学生个体综合来谈,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形式,边概括边补充。学生通过分析木兰的三种形象即(1)参军前的木兰;(2)参军后的木兰;(3)回家后的木兰。通过这三个形象变化综合出木兰爱亲人、爱国家,把对国家和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一起,从而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乐观、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学生在交流、合作、讨论中完成对木兰形象的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煅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归纳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学生在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质疑过程中,如:木兰归朝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呢?只要学生分析合情合理,就充分给以肯定。授课中我实施新课程理念认为的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评价和不同情感体验,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独特的理解。

意大利诗人洛利斯·马拉古兹诗歌《不,一百种在那里》写道: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去梦想……如果说每篇课文都是一支绝美的曲子。那么,它是每个孩子用一百种属于自己的音符谱成的。这是否能诠释阅读是每个孩子个性化的行为,创造性的过程呢?美国教育家梅里尔·哈明说:“致力于鼓舞人心的课堂”。解放个性,解放学生和教师的个性,语文阅读课才能真正鼓舞人心,而没有真正“自主”的“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就不可能真正“鼓舞人心”。这就要求教师的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自身规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教出语文的特色。归根结底也就是说,《木兰诗》这课个性阅读教学要有“语文味”,即:课堂上有朗朗的读书声,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有具体语境中对语言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在此课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学习以花木兰为典型形象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爱家乡、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只有建立了和谐的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让学生在品味中去感受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涵,进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认识,从作品中受到语文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徐向莉,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覃少平


相关内容

  • 主备课 [木兰诗]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木兰诗>主备课材料 第一小组 准备人:彭敬宏 一.备教材 这首诗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和辞官还乡的不寻常经历,展现了中华民族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关于文本内容教参及手头教案都有详细的说明,在此也就不再赘叙.当然我也没有很精彩 ...

  •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 反思一: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木兰从军>这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故事感悟花木兰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第二自然段为一部分,引领学生感受木兰为国为家的英雄形象,第三自然段为一部分,引领学生感受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 ...

  • 论文[你眼中的哈姆雷特]
  • 说说你眼中的哈姆雷特 ----浅谈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理解 单位:江西省上高县田心中学 姓名:罗旭燕 联系电话:[1**********] 说说你眼中的哈姆雷特 ----浅谈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理解 内容提要:在阅读教学中,个性化理解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创建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

  •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 摘 要: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均是语文知识与人文情感的载体,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感知.理解.评价.创获,都依赖文本.教师个性解读关系着三维目标的达成程度.师生通过观照文本及心灵对话,实施静态文本解读,实现教材的知识架构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 文 ...

  • 二年级教学反思(下册)
  • 寿安里小学课堂教学反思表 教师姓名 课题 科目 语文 "黑板"跑了 时间 < "黑板"跑了>反思: 在教学中,根据本年段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能学会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文 章: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

  • 对话与阅读教学
  • 对话与阅读教学 "对话.平等对话.多重对话„„"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时尚用语,它们蕴涵新的教学理念,反映新的价值追求,提倡新的教学策略."对话"并不是高深理论.仅从字面上看,就可以揣摩它们是较为明确的教学行为--互为陈述.互为补充.互为启发.互为质疑.互为辩论„ ...

  • 七年级上册讲读课文教学设计语文出版社
  • <亮出精彩自我--自我介绍与提问>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初一新生进入一个新环境,见到的都是新面孔,彼此之间充满了好奇和新鲜.设计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快熟悉,增进了解,并引导学生客观地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从小树立勇于展示自我,推荐自我的思想意识,为将来走出校园, ...

  • 关于生成性课堂的动态思考
  • 关于生成性课堂的动态思考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镇第二中学 马继红 刘晓梅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

  • 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几点看法
  • 摘 要: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根本的要求就是有效地将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相互融合的活动,把学生从封闭.接受式的学习转化到自主.合作与探究中来,及时发掘.发展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打造一个自身发展的平台,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