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与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利用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Paul Zurkowski)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主要体现为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信息协作的能力、信息免疫能力。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与物质、能量一样,是人类社会赖与生存的资源。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在各个国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强调信息素养教育。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课标》根据教育目标将信息素内容养划分为三大块,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具体列出11条目标。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有很强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趋向成熟,而且开始有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论证,对各种经验加以说明。高中生已经可以超越简单的技术操作,具备了接受更高层面文化的能力。笔者认为,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培养学生信息活动能力。通过任务驱动、专题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能根据任务要求,确定所需的信息类型和来源:能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能熟练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观察、研究各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地表达信息。
2.培养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观点、交流各自思想,培养相互协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能利用信息作出新的预测、新的设想创造新的信息;能在交往和学习、工作中跨越时空限制,通过信息和信息工具同外界建立多边和谐的合作解决问题。
3.强化信息评价的能力。在完成任务、参与活动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使之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4.强化信息时代的价值观和责任盛。高中生开始步入成人阶段,已开始学会独立承担责任,所以应该使学生在信息活动中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能自觉地抵制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5.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积
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学会再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在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让高中生第一次接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的首次接触。
1.是第一印象课。心理学上有一种第一印象效应现象——人对某人或某事的态度受第一印象的影响相当大。充分利用好起始课,教师本人及起始课的内容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学生后来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专业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是初高中衔接课。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属地方课程,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没有统一的课程指导和评价机制。许多初中学校的“计算机课”是“教师上机放羊,学生上机游戏”的现象。刚从初中步入高中的一批新生,由于对信息技术固有思想,认为“电脑课”就是自由上机时间,认为会上上网、聊聊天、认识Word就算精通电脑了。如何在起始课上改变学生固有思想,引导学生走上提升信息素养的正轨呢?所以在起始课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区分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强调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
3.是引入信息技术殿堂的向导课。起始课中教师综合介绍本课程的概况,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内容,并通过对课程基本概念的明晰、对学科体系框架的把握,使学生在整体认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了解课程的内容,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观念,能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能从整体上认识所学问题,起到对知识的系统化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使其明白和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起始课的目标导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更具方向性,知道要学什么,要怎么学。
4.是激发求知欲的励志课。起始课中通过对课程的进一步认识,增加学生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课程学习的良好心理环境,使学习变得更加从容自如,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程。
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可以树立教师的第一印象,拉近师生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任务,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课程、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怎样学信息技术课程,明确学习的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升学习信心。
三、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实施策略
1.理清“信息技术课≠电脑课”,明确课程要求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还是被称为“计算机教育”,1994年还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电脑课”这一说法在人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此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只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只处于信息技能训练层次。虽然技能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本位,但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信息技能的训练,它还应具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的教育。
2000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计算机教育的提法改为“信息技术教育”,并强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素养”。2003年的新《课标》更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不再是单纯的电脑培训课。它要让学生知
信息素养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与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利用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Paul Zurkowski)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主要体现为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信息协作的能力、信息免疫能力。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与物质、能量一样,是人类社会赖与生存的资源。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在各个国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强调信息素养教育。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课标》根据教育目标将信息素内容养划分为三大块,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具体列出11条目标。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有很强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趋向成熟,而且开始有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论证,对各种经验加以说明。高中生已经可以超越简单的技术操作,具备了接受更高层面文化的能力。笔者认为,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培养学生信息活动能力。通过任务驱动、专题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能根据任务要求,确定所需的信息类型和来源:能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能熟练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观察、研究各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地表达信息。
2.培养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观点、交流各自思想,培养相互协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能利用信息作出新的预测、新的设想创造新的信息;能在交往和学习、工作中跨越时空限制,通过信息和信息工具同外界建立多边和谐的合作解决问题。
3.强化信息评价的能力。在完成任务、参与活动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使之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4.强化信息时代的价值观和责任盛。高中生开始步入成人阶段,已开始学会独立承担责任,所以应该使学生在信息活动中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能自觉地抵制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5.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积
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学会再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在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让高中生第一次接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的首次接触。
1.是第一印象课。心理学上有一种第一印象效应现象——人对某人或某事的态度受第一印象的影响相当大。充分利用好起始课,教师本人及起始课的内容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学生后来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专业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是初高中衔接课。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属地方课程,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没有统一的课程指导和评价机制。许多初中学校的“计算机课”是“教师上机放羊,学生上机游戏”的现象。刚从初中步入高中的一批新生,由于对信息技术固有思想,认为“电脑课”就是自由上机时间,认为会上上网、聊聊天、认识Word就算精通电脑了。如何在起始课上改变学生固有思想,引导学生走上提升信息素养的正轨呢?所以在起始课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区分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强调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
3.是引入信息技术殿堂的向导课。起始课中教师综合介绍本课程的概况,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内容,并通过对课程基本概念的明晰、对学科体系框架的把握,使学生在整体认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了解课程的内容,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观念,能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能从整体上认识所学问题,起到对知识的系统化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使其明白和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起始课的目标导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更具方向性,知道要学什么,要怎么学。
4.是激发求知欲的励志课。起始课中通过对课程的进一步认识,增加学生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课程学习的良好心理环境,使学习变得更加从容自如,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程。
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可以树立教师的第一印象,拉近师生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任务,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课程、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怎样学信息技术课程,明确学习的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升学习信心。
三、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实施策略
1.理清“信息技术课≠电脑课”,明确课程要求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还是被称为“计算机教育”,1994年还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电脑课”这一说法在人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此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只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只处于信息技能训练层次。虽然技能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本位,但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信息技能的训练,它还应具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的教育。
2000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计算机教育的提法改为“信息技术教育”,并强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素养”。2003年的新《课标》更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不再是单纯的电脑培训课。它要让学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