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1期2009年第1期总第029页
·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柯贵幸,男,本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心理学国防生。
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应对策略
柯贵幸迟毓凯王波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谣言作为普遍的社会
舆论现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处于非常时期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非常时期的众多典型网络谣言案例进行剖析,透过社会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等视角探讨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非常时期网络谣言传播机制应对策略
非常时期是指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时期。根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所指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其中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在非常时期,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会改变,容易出现恐惧心理。此时,谣言明显增多。“非典”肆虐导致中国许多农村出现怪力乱神的流言,一些城市也不能幸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种各样的谣言在网络流传,如,水污染的谣言、捐款被贪污挪用的谣言、海南“9.13”地震海啸谣言和广州大地震谣言等等。无论是在灾区还是在其他地区,都受到波及。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1月发布的
《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总人数为2.1亿人,占中国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6%[1]。谣言的本质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 同时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2]。互联网的普及恰好为谣言的繁衍和扩散提供了天然载体。
在非常时期网络谣言有哪些特点,网民的心理有哪些特点,网络谣言传播的过程是怎样的,传播的动力源于什么?可以采取什么策略抵制网络谣言,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
1. 网络谣言的特点
1.1网络谣言的定义及分类
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信息。
网络谣言根据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基
作者简介:迟毓凯,男,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29
·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1期2009年第1期总第030页
能,但也因而产生许多弊端[6]。例如匿名文章不易追踪,使得谣言的来源无法追查;匿名性帮助一些别有用心的网民规避文明社会的规范,回避责任,因此间接鼓励了偏激言论,虚假信息的产生。
2.1.2选择性心理(1)选择性注意
在大地震发生后,人们对余震、救援情况、生存环境、重建政策、善款的使用特别关注,相关的谣言也在网络上流传。
(2)选择性理解
受众在注意到部分传播的内容后还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内容产生解析,容易导致新谣言的出现和
1.2网络谣言的基本特征谣言版本多样化。1.2.1广泛运用欺骗术(3)选择性记忆(受众只能记住传播信息的一部分,其中,被记1)内容陈述具体化,数据化,如具体什么地
点,人物名称,数量,规模等,利用了人们对数据的住的内容往往是与个人兴趣、需要相符合的内容,迷信心理。所以在向第三者传播时会难免产生偏颇。
(2)使用“据说”“据传”“有人说”等短语,2.1.3从众心理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为使得谣言轻松躲开人们的警惕。俗语道:“三人成虎”
(3)故弄玄虚,提高自己的神秘性和可信度,例真理。网络谣言采用主题式占领与反复性攻击的方如打着“绝密”、“最新消息”、“内部消息”、“根据式,短时间内铺天盖地涌过来。在群体压力的作用知情人士透露”的旗号。下,个体容易做出从众的选择。“大家都相信了, 我
(4)造谣者和传谣者均言之凿凿[4]。也跟着相信吧”就是这种心态的写照。随着相信谣(5)造谣者采用新闻报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言的人增多,谣言的可信程度随之提高,形成网络“逼真”,甚至盗用权威媒体的名义。效应。网络效应是一种社会放大机制,他会进一步
扩大相信谣言的人群规模[7]。12.2网络谣言的内容通常与人们需要密切相关
如突发公共事件爆发的原因、伤亡情况、生存2.1.4应激心理环境状况、处理情况进展等。他反映出人们内心恐在非常时期,恶劣生存环境中的高度紧张、超惧、忧虑,以及对胜利的渴望或者对某个群体集团负荷的精神兴奋状态、庞杂而不确定的信息, 以及频的敌视。部分谣言还引起人们激烈的情绪反应或极繁的危机情景、模糊情景的不确定性等引起民众心大好奇心,如是否有重大疫情,重大灾害是否会再理应激[8]。民众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迷惘、疑虑、紧次发生。张、恐惧、惊慌、害怕、疲惫不安、不知所措和缺
1.2.3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乏理智判断。在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下,民众的注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传播者的增添、删减、夸意力偏向于威胁性的信息,提取信息时也倾向于威张化、合理化处理,产生丰富多彩的版本。通常谣胁性信息。根据信念偏见效应理论,如果有一个可言本身比个体记忆更标准,更同化[5]。信的结论与人们对问题的心理表征一致时,人们倾
向于接受这个结论[9]。因此威胁性的谣言不仅会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而且容易获得广大民众的信任,2. 非常时期网络谣言传播机制
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
2.1.5宣泄心理2.1非常时期网络谣言传播机制中的网民心理
据《中国青年报》调查,互联网已经成为网民2.1.1匿名心理
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使用者彼此无法谋面,而宣泄情绪的重要场所。捏造、传播谣言是达到宣泄且以文字交谈为主,仅能透过代号、昵称来彼此了目的常用手段之一。目前国内贫富不均、腐败、下解。网络的匿名性虽然具有保障一定信息来源的功岗、医疗、教育问题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本形式上分,一是“我所承受的谣言”。比如,因在非常时期的状况不明而带来的无端的喜悦或担忧的
。主要指为实现牟信息;二是,“为我服务的谣言”
取私利的目的而人为捏造的假信息。从后果来看,分为有害型谣言和无害型谣言。从涉及时间来看,分为过去谣言、新闻时事谣言以及未来预言型谣言等。从存在时间来看,分短期谣言、中期谣言和长期谣言。从形态来看,分政治型谣言、社会生活型谣言、经济型谣言、战况谣言。从影响范围来看,分地区性谣言、全国性谣言和全球性谣言。还可以分为恐怖型、危害型、怜悯型、利益型等[3]。
30
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1期2009年第1期总第031页
·应用研究·
本身已经存在着相当多的抱怨的负面情绪, 而一次次的谣言所带来的情绪风暴和社会态度的微妙改变, 会积累成一种较为强烈的偏见[10]。
2.2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
一次完整的网络谣言传播通常经历形成期,高潮期,衰退期。由于网络迅捷、广泛的特点,以及非常时期的紧张氛围,网络谣言从形成期到高潮期的时间大大缩短,爆炸性的信息会在几小时内,甚至几十分钟内,形成声势浩大,跨越国界的谣言。例如非典期间,“喝绿豆汤、放鞭炮能预防“非典”的网络谣言从出现到大规模传播不到6个小时。
由于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以及政府利用各种媒体设置了权威信息发布渠道,所以网络谣言从高潮期到衰退期的时间往往也很短。海湾战争期间,美联社为引起伊拉克军民的混乱,曾炮制了“萨达姆已被打死”的新闻,但很快被伊拉克媒体播放的“萨达姆视察前线部队“新闻击败。谣言与真相并行传播的状态在网络上也很常见[11]。
有时候在非理性因素(如网众的猎奇心理,恐惧心理,偏见,仇恨,宣泄等)的推动下,谣言的传播还常常压倒真相。
2.3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2.3.1树状传播
指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分别传到一定数量的人,像滚雪球一样传递下去,形成一种几何倍级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的特点是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性强,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交叉性、其传播覆盖面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12]。在QQ 、M SM ,电子邮件等渠道上传播具有这样的特点。
2.3.2放射状传播
指谣言从信息源向无数接受者发送。在网络新闻组,手机新闻,BBS 的传播具有这样的特点。
2.3.3“漩涡”型复式传播
是网络谣言在非常时期最普遍的一种传播模式。各种媒介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庞大信息生态系统。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有相对严格的筛选和监控制度。但是互联网发布信息的把关不严,绝大部分信息没有经过核实就在网上传播。互联网内部在超链接的作用下,各版块信息循环交流。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互联网接收来自其他媒介的信息,同时输出信息。当谣言在信息生态系统快速流动时,“漩涡”式谣
言风暴就会席卷各地。
2.4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动力
克罗斯认为,谣言=(事件的) 重要性×(事件的) 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2005年,巢乃鹏、黄娴认为,还应该增加环境因素[13]。笔者认为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网络环境、网民心理、事件的模糊性、事件的重要性和网民的判断力密切相关。
由于在非常时期信息的模糊性,以及与人们切身利益的密切相关,所以在非常时期,谣言经常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信息的模糊性对谣言传播的影响呈倒U 型关系,当事件对网民来说有一定的了解或者符合猜测但又不能熟知时,最容易广泛传播。
网民对谣言的判断能力与对互联网上信息的整体信任度密切相关。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经验有限,获取第一手信息的渠道有限,更何况在非常时期通常会有新闻管制,所以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信息载体的权威性的评价。
据调查,问及网民对网络新闻的相信程度时,相信网络新闻的比例51.3%,略高于不相信的比率。网民对网络新闻的相信程度不太高。网民对博客/论坛的相信程度,60.7%的网民表示不相信,32%的网民表示相信[14]。网民对博客/论坛的信任度较低,作为互联网上最容易发布个人观点的领域,最容易产生谣言。另一种现象值得深思,一些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网络谣言凭借其精美的包装,使得传统新闻媒体“中标”,从而得以在公信力高的媒体中以新闻形态进行再传播,网络谣言的“可信度”大大提升。这显然是对网民判断能力的双重考验。
非常时期互联网的虚拟社区将会成为众多网民的精神家园,里面信息源丰富,发表言论自由,互动交流频繁。事实证明网络的虚拟社区不仅是滋生谣言的沃土,而且其中的信息转载是谣言传播的主流[15]。部分网民为了显示自己的无所不知以获得更高的回帖率,或者为了投他人所好,赢得他人的好感,忽略了新闻真实性转而追求信息的刺激性、震撼性。跨社区的网民也扩大谣言交流的范围。
敌对势力出于舆论战、心理战的目的,故意捏造散播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打击我方士气、激发内部矛盾、扰乱社会秩序和破坏社会稳定的谣言。
网民希望获得最新的信息,但遭遇到国家新闻管制,于是在网上散播夸张的谣言,企图以此迫使掌握第一手信息的组织公布真相。网民出于助人为
31
·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1期2009年第1期总第032页
乐的目的,将一些有利于人们避开威胁的谣言迅速传开。例如,“某地发生重大疫情,大家不要到那
。对于这类谣言民众普遍有“不怕一万最怕万里去”
一”的心态。
时效是传媒的第二生命。例如,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新华社以10秒的优势领先美联社,成为“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全球最先发布者,这让新华网声名大振。由此可见,对于传媒而言,时效是多么的重要。在非常时期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络媒体,为了抢夺发布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信息的先机,更是不惜降低对新闻真实性的审查的门槛。这是网络谣言泛滥的网络环境因素。
提高网民的法制意识。在国防教育系统中,增加关于应对谣言的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这个网络主要群体的作用,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心,但是辨别的能力和对谣言的危害认识均有待加强,所以必须加强对这个群体的教育,使他们成为非常对付谣言的先锋队。
3.2网络媒体是把双刃剑,取其长,遏其短网络媒体的素质参差不齐,而且除了境内的服务器,还有境外不受管理的服务器。在平时,要培育一批在网民中有高度威信的政府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加强网络安全,以免在非常时期无法抵御得住黑客的网络战的攻击;当然也要加强对权威性比较高的民营网站的监督、管理和教育,要求其建立完善的把关人制度。
中国网络媒体的主流力量是积极的,在非常时期能表现出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网络媒主动发出抵制谣言的呼吁,及时发布权威的辟谣信息,起到了先锋队的作用。如:荆楚网携千家网站倡议《抵御汶川地震谣言从我做起》。
网络社区和博客是滋生谣言的沃土,应全面实行管理员责实名制,强化责任意识;在非常时期,可以实行更严格的审查制度,要求只有经过网络管理员审核的信息才能发布。对于互动性最强的聊天群—OICQ 、M SM ,在平时,要经常在聊天网页上发布提醒聊天者不要信谣传谣的简短信息;在非常时期,可以利用qq 邮箱系统发布教育网民的信息和澄清谣言的信息。
网络搜索引擎———百度、google 、雅虎等,作为网络信息的中转站,是监测网络谣言最佳工具,也是网络谣言疯狂传播的助跑器。所以,平时必须与这些网站建立迅捷的联系,一旦发现恶意网络谣言,马上通知这些网站中止与谣言相关的搜索。
国外一些大媒体的网站是很多知识分子获取第一手资料或者所谓的“内幕消息”的首选。面对这种情况,管理者可以采取三种策略:可以彻底封锁某些充满恶意的国外网站的端口,这样做的成本比较大。第二种策略是通过加强网络论坛的管理,限制这些信息的中文版的二次传播。第三种策略是针对英文网中的谣言进行直接的批驳。
长期以来,以CNN 、BBC 为代表的西方某些媒体借新闻自由之名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了肆无忌惮的污蔑和诋毁,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栽赃陷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无中生有……真是
3. 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在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蔓延,尤其是恶性谣言的大范围扩散,会威胁到人们的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的公共秩序,动摇军心民心,打击士气,影响全局。所以面对网络谣言,绝对不能束手无策或者
,而是根据自作聪明地“隐瞒信息”和“以谎辟谣”
网络和网民的心理特点,依法科学地有效应对。3.1科学分析网民的结构,发挥网民的积极性极少部分网民是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另外一部分网民是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和受害者,还有一部分网民是抵制网络谣言的智者,三者的分布类似于正态分布,造谣和抵制谣言的群体小,中间的群体大。在和平年代,政府要通过宣传和教育塑造网民以下意识和行为:抱着娱乐心态、宣泄心态发布谣言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猎奇心态受到权威充分信息的抵制,随意的心态受到谣言危害性教育的免疫,以谣言作为谈资会受到同伴的压力,遇到不确定信息时可以向权威部门求证。
在非常时期,政府更要动员网民参加互联网阵地上的“人民战争”:相信党,相信政府和军队,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保家卫国;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信息平台,鉴别虚假信息,获取真实的信息;主动抵御谣言,揭发恶意发布谣言的人,对其进行口诛笔伐;劝告因无知而传播谣言的人,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汶川大地震后,网上出现关于“抵御地震谣言的文章”达15,000篇,可见正义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具体的做法有:平时在互联网公布因发布谣言而受惩罚的个案,并且赋予专家点评和网友的感言,
32
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1期2009年第1期总第033页
·应用研究·
无所不用其极。在对2008年3月西藏骚乱的报道中,西方媒体的表演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们丑恶的真实面目。民间爱国力量自发建立了专门网站,旨在收集、整理并发布西方主流媒体作恶的证据,并且呼吁广大网民搜集任何西方媒体作恶的证据,从而集合更强大的力量用铁的事实来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
3.3政府充分发挥网络管理者的功能,提升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
3.3.1健全互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及加强普法工作
近年来政府在完善法规和出台细则方面做了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少功夫。如,颁布《
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理办法
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等,这些法规的出台为规范网民行为,惩治恶意发布传播谣言提供了法律的准绳。但是2008年初在网络上疯狂传播的“艳照门”事件直接反应出现行互联网法律的可操作性不高,不法分子可以钻的漏洞很多,监管的技术手段跟不上,监管的成本太高的弊端。正如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所
。说的:“网上犯罪用1分钱管理就要用1元钱”
因此政府应该动员科学界的力量加快网络监管的技术的开发和相应的操作细则的出台,同时发挥舆论宣传的传统优势落实互联网法律法规的普法工作,完善专业的网络警察队伍的建设,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
2.3.2建立一套完善信息发布机制
从大局出发,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提供网民的想知道的信息,从源头上减少重要信息的真空地带,压缩谣言滋生的空间。信息发布的形式可以是:新闻发布会、通过权威信息渠道(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电话)直接发布。政府自身应该加强内部信息的沟通,以及和权威专家,事件当事人的联系,从而及时获得准确的一手资料,这样才有利于及时向网民反馈真实的信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的全天候直播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充分调动民众的抗震救灾的积极
性,使真相跑在了谣言的前面。正如网民所说:我不相信谣言,因为我有更可信赖的人。央视正是在非常时期国民心目中最信赖的对象。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洞察民情,汲取民意,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在平时,树立权威、诚信、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同时应加强国民的应对危机教育,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民众参与演练。只有多管齐下,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谣言在非常时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14]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www.cnnic.net.cn/html/Dir/2008/01/17/4966. htm 22K 2008-1-17.
[2]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 谣言女神[M].北京:中信出版,2004年.
[3][10]邓国锋、唐贵伍. 网络谣言传播及其影响研究[J].《求索》2005年第10期.
[4][5][美]奥尔波特等著. 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等,译辽宁:辽宁出版社,2003年.
[6]巢乃鹏著. 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69页~73页.
[7]李国武. 谣言实现的社会机制及对信息的治理[J].《社会》2005年第4期.
[8]宋华、黄正东、赵育新. 现代战争性群体心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理应激与防御应对探讨[J].《
2005年6月第23卷第3期.
[9][美]格里格,津巴多著. 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王垒,王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247页.
[11][12]潘相国. 网络谣言与新闻真实[C].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3]巢乃鹏、黄娴.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 第586~589页.
[15]邓国峰、廖伯明. 网络成瘾的德育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5期, 第120~125页.
33
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1期2009年第1期总第029页
·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柯贵幸,男,本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心理学国防生。
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应对策略
柯贵幸迟毓凯王波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谣言作为普遍的社会
舆论现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处于非常时期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非常时期的众多典型网络谣言案例进行剖析,透过社会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等视角探讨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非常时期网络谣言传播机制应对策略
非常时期是指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时期。根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所指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其中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在非常时期,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会改变,容易出现恐惧心理。此时,谣言明显增多。“非典”肆虐导致中国许多农村出现怪力乱神的流言,一些城市也不能幸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种各样的谣言在网络流传,如,水污染的谣言、捐款被贪污挪用的谣言、海南“9.13”地震海啸谣言和广州大地震谣言等等。无论是在灾区还是在其他地区,都受到波及。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1月发布的
《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总人数为2.1亿人,占中国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6%[1]。谣言的本质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 同时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2]。互联网的普及恰好为谣言的繁衍和扩散提供了天然载体。
在非常时期网络谣言有哪些特点,网民的心理有哪些特点,网络谣言传播的过程是怎样的,传播的动力源于什么?可以采取什么策略抵制网络谣言,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
1. 网络谣言的特点
1.1网络谣言的定义及分类
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信息。
网络谣言根据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基
作者简介:迟毓凯,男,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29
·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1期2009年第1期总第030页
能,但也因而产生许多弊端[6]。例如匿名文章不易追踪,使得谣言的来源无法追查;匿名性帮助一些别有用心的网民规避文明社会的规范,回避责任,因此间接鼓励了偏激言论,虚假信息的产生。
2.1.2选择性心理(1)选择性注意
在大地震发生后,人们对余震、救援情况、生存环境、重建政策、善款的使用特别关注,相关的谣言也在网络上流传。
(2)选择性理解
受众在注意到部分传播的内容后还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内容产生解析,容易导致新谣言的出现和
1.2网络谣言的基本特征谣言版本多样化。1.2.1广泛运用欺骗术(3)选择性记忆(受众只能记住传播信息的一部分,其中,被记1)内容陈述具体化,数据化,如具体什么地
点,人物名称,数量,规模等,利用了人们对数据的住的内容往往是与个人兴趣、需要相符合的内容,迷信心理。所以在向第三者传播时会难免产生偏颇。
(2)使用“据说”“据传”“有人说”等短语,2.1.3从众心理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为使得谣言轻松躲开人们的警惕。俗语道:“三人成虎”
(3)故弄玄虚,提高自己的神秘性和可信度,例真理。网络谣言采用主题式占领与反复性攻击的方如打着“绝密”、“最新消息”、“内部消息”、“根据式,短时间内铺天盖地涌过来。在群体压力的作用知情人士透露”的旗号。下,个体容易做出从众的选择。“大家都相信了, 我
(4)造谣者和传谣者均言之凿凿[4]。也跟着相信吧”就是这种心态的写照。随着相信谣(5)造谣者采用新闻报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言的人增多,谣言的可信程度随之提高,形成网络“逼真”,甚至盗用权威媒体的名义。效应。网络效应是一种社会放大机制,他会进一步
扩大相信谣言的人群规模[7]。12.2网络谣言的内容通常与人们需要密切相关
如突发公共事件爆发的原因、伤亡情况、生存2.1.4应激心理环境状况、处理情况进展等。他反映出人们内心恐在非常时期,恶劣生存环境中的高度紧张、超惧、忧虑,以及对胜利的渴望或者对某个群体集团负荷的精神兴奋状态、庞杂而不确定的信息, 以及频的敌视。部分谣言还引起人们激烈的情绪反应或极繁的危机情景、模糊情景的不确定性等引起民众心大好奇心,如是否有重大疫情,重大灾害是否会再理应激[8]。民众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迷惘、疑虑、紧次发生。张、恐惧、惊慌、害怕、疲惫不安、不知所措和缺
1.2.3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乏理智判断。在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下,民众的注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传播者的增添、删减、夸意力偏向于威胁性的信息,提取信息时也倾向于威张化、合理化处理,产生丰富多彩的版本。通常谣胁性信息。根据信念偏见效应理论,如果有一个可言本身比个体记忆更标准,更同化[5]。信的结论与人们对问题的心理表征一致时,人们倾
向于接受这个结论[9]。因此威胁性的谣言不仅会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而且容易获得广大民众的信任,2. 非常时期网络谣言传播机制
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
2.1.5宣泄心理2.1非常时期网络谣言传播机制中的网民心理
据《中国青年报》调查,互联网已经成为网民2.1.1匿名心理
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使用者彼此无法谋面,而宣泄情绪的重要场所。捏造、传播谣言是达到宣泄且以文字交谈为主,仅能透过代号、昵称来彼此了目的常用手段之一。目前国内贫富不均、腐败、下解。网络的匿名性虽然具有保障一定信息来源的功岗、医疗、教育问题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本形式上分,一是“我所承受的谣言”。比如,因在非常时期的状况不明而带来的无端的喜悦或担忧的
。主要指为实现牟信息;二是,“为我服务的谣言”
取私利的目的而人为捏造的假信息。从后果来看,分为有害型谣言和无害型谣言。从涉及时间来看,分为过去谣言、新闻时事谣言以及未来预言型谣言等。从存在时间来看,分短期谣言、中期谣言和长期谣言。从形态来看,分政治型谣言、社会生活型谣言、经济型谣言、战况谣言。从影响范围来看,分地区性谣言、全国性谣言和全球性谣言。还可以分为恐怖型、危害型、怜悯型、利益型等[3]。
30
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1期2009年第1期总第031页
·应用研究·
本身已经存在着相当多的抱怨的负面情绪, 而一次次的谣言所带来的情绪风暴和社会态度的微妙改变, 会积累成一种较为强烈的偏见[10]。
2.2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
一次完整的网络谣言传播通常经历形成期,高潮期,衰退期。由于网络迅捷、广泛的特点,以及非常时期的紧张氛围,网络谣言从形成期到高潮期的时间大大缩短,爆炸性的信息会在几小时内,甚至几十分钟内,形成声势浩大,跨越国界的谣言。例如非典期间,“喝绿豆汤、放鞭炮能预防“非典”的网络谣言从出现到大规模传播不到6个小时。
由于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以及政府利用各种媒体设置了权威信息发布渠道,所以网络谣言从高潮期到衰退期的时间往往也很短。海湾战争期间,美联社为引起伊拉克军民的混乱,曾炮制了“萨达姆已被打死”的新闻,但很快被伊拉克媒体播放的“萨达姆视察前线部队“新闻击败。谣言与真相并行传播的状态在网络上也很常见[11]。
有时候在非理性因素(如网众的猎奇心理,恐惧心理,偏见,仇恨,宣泄等)的推动下,谣言的传播还常常压倒真相。
2.3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2.3.1树状传播
指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分别传到一定数量的人,像滚雪球一样传递下去,形成一种几何倍级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的特点是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性强,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交叉性、其传播覆盖面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12]。在QQ 、M SM ,电子邮件等渠道上传播具有这样的特点。
2.3.2放射状传播
指谣言从信息源向无数接受者发送。在网络新闻组,手机新闻,BBS 的传播具有这样的特点。
2.3.3“漩涡”型复式传播
是网络谣言在非常时期最普遍的一种传播模式。各种媒介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庞大信息生态系统。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有相对严格的筛选和监控制度。但是互联网发布信息的把关不严,绝大部分信息没有经过核实就在网上传播。互联网内部在超链接的作用下,各版块信息循环交流。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互联网接收来自其他媒介的信息,同时输出信息。当谣言在信息生态系统快速流动时,“漩涡”式谣
言风暴就会席卷各地。
2.4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动力
克罗斯认为,谣言=(事件的) 重要性×(事件的) 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2005年,巢乃鹏、黄娴认为,还应该增加环境因素[13]。笔者认为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网络环境、网民心理、事件的模糊性、事件的重要性和网民的判断力密切相关。
由于在非常时期信息的模糊性,以及与人们切身利益的密切相关,所以在非常时期,谣言经常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信息的模糊性对谣言传播的影响呈倒U 型关系,当事件对网民来说有一定的了解或者符合猜测但又不能熟知时,最容易广泛传播。
网民对谣言的判断能力与对互联网上信息的整体信任度密切相关。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经验有限,获取第一手信息的渠道有限,更何况在非常时期通常会有新闻管制,所以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信息载体的权威性的评价。
据调查,问及网民对网络新闻的相信程度时,相信网络新闻的比例51.3%,略高于不相信的比率。网民对网络新闻的相信程度不太高。网民对博客/论坛的相信程度,60.7%的网民表示不相信,32%的网民表示相信[14]。网民对博客/论坛的信任度较低,作为互联网上最容易发布个人观点的领域,最容易产生谣言。另一种现象值得深思,一些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网络谣言凭借其精美的包装,使得传统新闻媒体“中标”,从而得以在公信力高的媒体中以新闻形态进行再传播,网络谣言的“可信度”大大提升。这显然是对网民判断能力的双重考验。
非常时期互联网的虚拟社区将会成为众多网民的精神家园,里面信息源丰富,发表言论自由,互动交流频繁。事实证明网络的虚拟社区不仅是滋生谣言的沃土,而且其中的信息转载是谣言传播的主流[15]。部分网民为了显示自己的无所不知以获得更高的回帖率,或者为了投他人所好,赢得他人的好感,忽略了新闻真实性转而追求信息的刺激性、震撼性。跨社区的网民也扩大谣言交流的范围。
敌对势力出于舆论战、心理战的目的,故意捏造散播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打击我方士气、激发内部矛盾、扰乱社会秩序和破坏社会稳定的谣言。
网民希望获得最新的信息,但遭遇到国家新闻管制,于是在网上散播夸张的谣言,企图以此迫使掌握第一手信息的组织公布真相。网民出于助人为
31
·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1期2009年第1期总第032页
乐的目的,将一些有利于人们避开威胁的谣言迅速传开。例如,“某地发生重大疫情,大家不要到那
。对于这类谣言民众普遍有“不怕一万最怕万里去”
一”的心态。
时效是传媒的第二生命。例如,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新华社以10秒的优势领先美联社,成为“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全球最先发布者,这让新华网声名大振。由此可见,对于传媒而言,时效是多么的重要。在非常时期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络媒体,为了抢夺发布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信息的先机,更是不惜降低对新闻真实性的审查的门槛。这是网络谣言泛滥的网络环境因素。
提高网民的法制意识。在国防教育系统中,增加关于应对谣言的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这个网络主要群体的作用,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心,但是辨别的能力和对谣言的危害认识均有待加强,所以必须加强对这个群体的教育,使他们成为非常对付谣言的先锋队。
3.2网络媒体是把双刃剑,取其长,遏其短网络媒体的素质参差不齐,而且除了境内的服务器,还有境外不受管理的服务器。在平时,要培育一批在网民中有高度威信的政府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加强网络安全,以免在非常时期无法抵御得住黑客的网络战的攻击;当然也要加强对权威性比较高的民营网站的监督、管理和教育,要求其建立完善的把关人制度。
中国网络媒体的主流力量是积极的,在非常时期能表现出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网络媒主动发出抵制谣言的呼吁,及时发布权威的辟谣信息,起到了先锋队的作用。如:荆楚网携千家网站倡议《抵御汶川地震谣言从我做起》。
网络社区和博客是滋生谣言的沃土,应全面实行管理员责实名制,强化责任意识;在非常时期,可以实行更严格的审查制度,要求只有经过网络管理员审核的信息才能发布。对于互动性最强的聊天群—OICQ 、M SM ,在平时,要经常在聊天网页上发布提醒聊天者不要信谣传谣的简短信息;在非常时期,可以利用qq 邮箱系统发布教育网民的信息和澄清谣言的信息。
网络搜索引擎———百度、google 、雅虎等,作为网络信息的中转站,是监测网络谣言最佳工具,也是网络谣言疯狂传播的助跑器。所以,平时必须与这些网站建立迅捷的联系,一旦发现恶意网络谣言,马上通知这些网站中止与谣言相关的搜索。
国外一些大媒体的网站是很多知识分子获取第一手资料或者所谓的“内幕消息”的首选。面对这种情况,管理者可以采取三种策略:可以彻底封锁某些充满恶意的国外网站的端口,这样做的成本比较大。第二种策略是通过加强网络论坛的管理,限制这些信息的中文版的二次传播。第三种策略是针对英文网中的谣言进行直接的批驳。
长期以来,以CNN 、BBC 为代表的西方某些媒体借新闻自由之名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了肆无忌惮的污蔑和诋毁,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栽赃陷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无中生有……真是
3. 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在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蔓延,尤其是恶性谣言的大范围扩散,会威胁到人们的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的公共秩序,动摇军心民心,打击士气,影响全局。所以面对网络谣言,绝对不能束手无策或者
,而是根据自作聪明地“隐瞒信息”和“以谎辟谣”
网络和网民的心理特点,依法科学地有效应对。3.1科学分析网民的结构,发挥网民的积极性极少部分网民是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另外一部分网民是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和受害者,还有一部分网民是抵制网络谣言的智者,三者的分布类似于正态分布,造谣和抵制谣言的群体小,中间的群体大。在和平年代,政府要通过宣传和教育塑造网民以下意识和行为:抱着娱乐心态、宣泄心态发布谣言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猎奇心态受到权威充分信息的抵制,随意的心态受到谣言危害性教育的免疫,以谣言作为谈资会受到同伴的压力,遇到不确定信息时可以向权威部门求证。
在非常时期,政府更要动员网民参加互联网阵地上的“人民战争”:相信党,相信政府和军队,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保家卫国;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信息平台,鉴别虚假信息,获取真实的信息;主动抵御谣言,揭发恶意发布谣言的人,对其进行口诛笔伐;劝告因无知而传播谣言的人,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汶川大地震后,网上出现关于“抵御地震谣言的文章”达15,000篇,可见正义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具体的做法有:平时在互联网公布因发布谣言而受惩罚的个案,并且赋予专家点评和网友的感言,
32
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1期2009年第1期总第033页
·应用研究·
无所不用其极。在对2008年3月西藏骚乱的报道中,西方媒体的表演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们丑恶的真实面目。民间爱国力量自发建立了专门网站,旨在收集、整理并发布西方主流媒体作恶的证据,并且呼吁广大网民搜集任何西方媒体作恶的证据,从而集合更强大的力量用铁的事实来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
3.3政府充分发挥网络管理者的功能,提升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
3.3.1健全互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及加强普法工作
近年来政府在完善法规和出台细则方面做了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少功夫。如,颁布《
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理办法
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等,这些法规的出台为规范网民行为,惩治恶意发布传播谣言提供了法律的准绳。但是2008年初在网络上疯狂传播的“艳照门”事件直接反应出现行互联网法律的可操作性不高,不法分子可以钻的漏洞很多,监管的技术手段跟不上,监管的成本太高的弊端。正如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所
。说的:“网上犯罪用1分钱管理就要用1元钱”
因此政府应该动员科学界的力量加快网络监管的技术的开发和相应的操作细则的出台,同时发挥舆论宣传的传统优势落实互联网法律法规的普法工作,完善专业的网络警察队伍的建设,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
2.3.2建立一套完善信息发布机制
从大局出发,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提供网民的想知道的信息,从源头上减少重要信息的真空地带,压缩谣言滋生的空间。信息发布的形式可以是:新闻发布会、通过权威信息渠道(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电话)直接发布。政府自身应该加强内部信息的沟通,以及和权威专家,事件当事人的联系,从而及时获得准确的一手资料,这样才有利于及时向网民反馈真实的信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的全天候直播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充分调动民众的抗震救灾的积极
性,使真相跑在了谣言的前面。正如网民所说:我不相信谣言,因为我有更可信赖的人。央视正是在非常时期国民心目中最信赖的对象。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洞察民情,汲取民意,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在平时,树立权威、诚信、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同时应加强国民的应对危机教育,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民众参与演练。只有多管齐下,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谣言在非常时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14]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www.cnnic.net.cn/html/Dir/2008/01/17/4966. htm 22K 2008-1-17.
[2]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 谣言女神[M].北京:中信出版,2004年.
[3][10]邓国锋、唐贵伍. 网络谣言传播及其影响研究[J].《求索》2005年第10期.
[4][5][美]奥尔波特等著. 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等,译辽宁:辽宁出版社,2003年.
[6]巢乃鹏著. 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69页~73页.
[7]李国武. 谣言实现的社会机制及对信息的治理[J].《社会》2005年第4期.
[8]宋华、黄正东、赵育新. 现代战争性群体心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理应激与防御应对探讨[J].《
2005年6月第23卷第3期.
[9][美]格里格,津巴多著. 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王垒,王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247页.
[11][12]潘相国. 网络谣言与新闻真实[C].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3]巢乃鹏、黄娴.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 第586~589页.
[15]邓国峰、廖伯明. 网络成瘾的德育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5期, 第120~125页.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