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公元纪年法》活动课教学设计

凯里市大风洞正钰中学 王焕龙

一、活动内容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公元纪年法》知识竞赛。

二、活动方式

借鉴《开心辞典》、《幸运52》等电视节目的作法,采用必答、抢答方式轮番闯关。

三、活动目标

1、学习公元纪年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正确计算和区分世纪及年代的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和竞争意识、合作探究及自主创新精神。

四、活动准备

1、参赛前,要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比如:图书室藏书,课本,课外相关书籍,网络等。

2、查询足够的资料后,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交流所得资料与所悟知识,弄懂弄透公元纪年法及其运算方法。

3、设计公元纪年法的相关知识与运算的题目,进行训练,熟悉比赛题目以及比赛进程。在参赛过程当中,只有各位同学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吗?

生:××年××月××日。

师:同学们所说的出生日期,就是用公元纪年法表述的,什么是公元纪年法?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公元纪年法。

(二)【讲一讲】(学生利用课前收集查阅的资料,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归纳小组讨论结果)

1、现在我们所讲的“公元”是怎样来的呢?

2、中国使用公元纪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中国最早使用公元纪年是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当时的中华民国正式宣布采用公元纪年。但当时还有中华民国纪年(即把中华民国成立的那一年定为中华民国元年,以后类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宣布只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公元纪年法。以前的一些纪年法(如干支纪年法、民国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国家都不采用。

3、关于公元纪年法有哪些具体知识呢?公元纪年法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包括公元、世纪和年代。

教材上对公元纪年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要明确下面的一些概念:

(1)公元前(以元年为界,向前推算)、公元后(以元年为界,向后推算)

(2)公元元年(耶稣诞生年)

(3)世纪(每个世纪为100年)

(4)世纪初、世纪前期(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世纪中期(一个世纪的中间40年)、世纪晚期(一个世纪的后30年)、世纪末(一个世纪的最后10年)

(5)年代(每个世纪中以10年为期的时间段)

4、世纪的判定方法

如年份是两位数1—99年间,就是一世纪;如年份是三位数,则第一位数加1,如公元383年就是3加1等4世纪;如果年份是四以上,则前两位数加1,如1840年就是18加1等19世纪。

5、公元纪年法的读法

如:2009 读作:公元二千零九年,1949读作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九年,习惯上也就按数字来读。

又如下图A的年份读作什么?B的年份是哪一年?C的年份读作什么?

答案:A是公元前300年。B是公元前150年。C是公元150年。

6、年份差距的计算方法

(1)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那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A-B=C

(2)公元元年实实在在存在了365天,不能看作数学上的“0”, 公元元年是指公元一年。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一个是公元前,一个是公元后,那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A+B-1=C。

例如:某个人的生卒时间是1234~1267年。这个人活了33岁。

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距2010年已有4079年,表明中国国家的建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三)【比一比】分组知识竞赛

1、全班同学分为A、B、C、D四组,以公元纪年法知识为依据分别进行准备。每组推选数名同学,分别担任主持人、主要参赛选手、评分员和记分员。四组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及设计得题目写在纸条上或制成历史图片交给主持人。

2、必答部分。先由A组同学从主持人处抽出一张纸条,由主持人向全班宣读,B组派人回答;然后再由B组派人抽取纸条,由A组同学回答,如此循环往复。评分员可根据回答人的综合表现,如讲述内容是否完整、准确,语言表达是否生动等进行打分。

3、抢答部分。由主持人宣读纸条上的题目或出示历史图片,四队用抢答器进行抢答,抢到方派同学回答。抢答正确加分,抢答错误则扣分。

4、根据双方得分多少,评出优胜队。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四)【评一评】

1、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表现。

2、指出学生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3、指导弥补不足的方法、措施和步骤。

六、教学反思

历史学科活动课,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

的能力,起着不可自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类课由于教材表述相对简约,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案例说明,学生的相关知识又比较缺乏,这些都成为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拦路虎”。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通过“讲一讲”、“比一比”、“评一评”三个环节的活动,展示了学生课前收集到的“公元纪年法”相关知识的成果,弥补了教材和学生知识的不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活动课,有两点个人感受颇深:一是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活动课中,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师生共同构建了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互动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转变到教学活动的设计、指导、组织、帮助、鼓励上来,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到主动的活动学习中来。这种学生自己设计、主持、组织、参与的学习活动,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活动的准备与实施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经验得到了积累,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在活动中各抒己见,各尽其能,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发展,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这次教学实践的不足之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略显空泛,如何在历史活动课中落实三个维度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体现活动课的教育价值,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深思的问题。

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公元纪年法》活动课教学设计

凯里市大风洞正钰中学 王焕龙

一、活动内容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公元纪年法》知识竞赛。

二、活动方式

借鉴《开心辞典》、《幸运52》等电视节目的作法,采用必答、抢答方式轮番闯关。

三、活动目标

1、学习公元纪年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正确计算和区分世纪及年代的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和竞争意识、合作探究及自主创新精神。

四、活动准备

1、参赛前,要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比如:图书室藏书,课本,课外相关书籍,网络等。

2、查询足够的资料后,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交流所得资料与所悟知识,弄懂弄透公元纪年法及其运算方法。

3、设计公元纪年法的相关知识与运算的题目,进行训练,熟悉比赛题目以及比赛进程。在参赛过程当中,只有各位同学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吗?

生:××年××月××日。

师:同学们所说的出生日期,就是用公元纪年法表述的,什么是公元纪年法?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公元纪年法。

(二)【讲一讲】(学生利用课前收集查阅的资料,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归纳小组讨论结果)

1、现在我们所讲的“公元”是怎样来的呢?

2、中国使用公元纪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中国最早使用公元纪年是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当时的中华民国正式宣布采用公元纪年。但当时还有中华民国纪年(即把中华民国成立的那一年定为中华民国元年,以后类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宣布只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公元纪年法。以前的一些纪年法(如干支纪年法、民国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国家都不采用。

3、关于公元纪年法有哪些具体知识呢?公元纪年法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包括公元、世纪和年代。

教材上对公元纪年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要明确下面的一些概念:

(1)公元前(以元年为界,向前推算)、公元后(以元年为界,向后推算)

(2)公元元年(耶稣诞生年)

(3)世纪(每个世纪为100年)

(4)世纪初、世纪前期(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世纪中期(一个世纪的中间40年)、世纪晚期(一个世纪的后30年)、世纪末(一个世纪的最后10年)

(5)年代(每个世纪中以10年为期的时间段)

4、世纪的判定方法

如年份是两位数1—99年间,就是一世纪;如年份是三位数,则第一位数加1,如公元383年就是3加1等4世纪;如果年份是四以上,则前两位数加1,如1840年就是18加1等19世纪。

5、公元纪年法的读法

如:2009 读作:公元二千零九年,1949读作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九年,习惯上也就按数字来读。

又如下图A的年份读作什么?B的年份是哪一年?C的年份读作什么?

答案:A是公元前300年。B是公元前150年。C是公元150年。

6、年份差距的计算方法

(1)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那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A-B=C

(2)公元元年实实在在存在了365天,不能看作数学上的“0”, 公元元年是指公元一年。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一个是公元前,一个是公元后,那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A+B-1=C。

例如:某个人的生卒时间是1234~1267年。这个人活了33岁。

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距2010年已有4079年,表明中国国家的建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三)【比一比】分组知识竞赛

1、全班同学分为A、B、C、D四组,以公元纪年法知识为依据分别进行准备。每组推选数名同学,分别担任主持人、主要参赛选手、评分员和记分员。四组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及设计得题目写在纸条上或制成历史图片交给主持人。

2、必答部分。先由A组同学从主持人处抽出一张纸条,由主持人向全班宣读,B组派人回答;然后再由B组派人抽取纸条,由A组同学回答,如此循环往复。评分员可根据回答人的综合表现,如讲述内容是否完整、准确,语言表达是否生动等进行打分。

3、抢答部分。由主持人宣读纸条上的题目或出示历史图片,四队用抢答器进行抢答,抢到方派同学回答。抢答正确加分,抢答错误则扣分。

4、根据双方得分多少,评出优胜队。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四)【评一评】

1、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表现。

2、指出学生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3、指导弥补不足的方法、措施和步骤。

六、教学反思

历史学科活动课,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

的能力,起着不可自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类课由于教材表述相对简约,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案例说明,学生的相关知识又比较缺乏,这些都成为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拦路虎”。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通过“讲一讲”、“比一比”、“评一评”三个环节的活动,展示了学生课前收集到的“公元纪年法”相关知识的成果,弥补了教材和学生知识的不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活动课,有两点个人感受颇深:一是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活动课中,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师生共同构建了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互动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转变到教学活动的设计、指导、组织、帮助、鼓励上来,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到主动的活动学习中来。这种学生自己设计、主持、组织、参与的学习活动,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活动的准备与实施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经验得到了积累,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在活动中各抒己见,各尽其能,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发展,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这次教学实践的不足之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略显空泛,如何在历史活动课中落实三个维度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体现活动课的教育价值,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深思的问题。


相关内容

  • 奇思妙想 教案
  • [奇思妙想 教案] 第7课 奇思妙想 课题:奇思妙想 领域:设计·应用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领域:学生在怪异的创意中寻找超越现实的美感,并体验创造新奇事物的乐趣,奇思妙想 教案. 2.知识领域:掌握多种表现奇思妙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3.操作领域:学会用剪.切.挖. ...

  • 六下新第四单元
  • 六下 第四单元课型:新授课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课题12 夜晚的实验第1 教时 总第个教案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音,会书写 3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关键词语,进而了 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第一段,感受斯帕拉捷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正 ...

  • 人美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教案
  • 第1课 追寻文明的足迹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与目标 1.通过书中图片的欣赏,让学生了解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感受另一种凄惨的美,古风古韵的美. 2.通过资料的收集,让学生更加珍惜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巨大的财富-历史建筑,并培养学生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资料的收集了 ...

  • 这里的孩子为何充满奇思妙想
  • 在山东章丘四中,很多孩子入学时不知发明为何物,毕业时已拥有多项专利 这里的孩子为何充满奇思妙想 ■本报记者 徐启建 "人没有鹰看得远,但人发明了望远镜,可以看到遥远的星河:人没有翅膀,但发明了飞机,比鸟飞得更高.更快:人没有尖锐的牙齿,但人发明了猎枪,让凶猛的动物乖乖地臣服.是什么给了我们 ...

  • 漫话"奇思妙想".doc
  • 漫话"奇思妙想" 作者:周春燕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8年第10期 [活动要求]: 1.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进行交际的兴趣. 2.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活动准备]: 每人搜集一些奇思妙 ...

  • 四年级上册作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作文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作文整体单元教学教案设计 本年级八单元习作重点 1.按一定的顺序写,突出一点奇特之处(第一单元,写一处自然景观): 2.写观察日记(第二单元,观察感兴趣的人和物): 3.写童话(第三单元,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 4.写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第四单元,写喜欢的动 ...

  • 分数乘法二教学设计
  • <分数乘法二>教学设计 乌江镇大湾小学 姚成毅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模型的运用,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2. 会解决有关的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之上进 ...

  • 16奇思妙想-教学设计
  •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2. 让学生仔细看漫画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画家是怎样表现奇思妙想的,并交流看后的感觉和看法.(这些画构思奇妙.诙谐幽默.充满乐趣) 3. 出示图片,观看后交流:这几幅画奇妙在哪里呢?你有怎样的感觉?说说作品的趣味性体现在哪里? 这几幅画营造了一种虚拟的场景,情趣十足: ...

  •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 《奇思妙想》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八课的内容。原教材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生活中的物品用写生的形式或者记忆的方法进行巧妙的组合,创作一幅有趣的富有想象力的线描作品。我的这节课在原教材的基础上作了调整,我这节课就是以手工创作为主,即立足教材,又跳出教材,即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