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命题改革的意义及对策
刘春来
摘要:近年来,高考文综命题改革是高考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推进高考文综命题改革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改革,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提出四点建议:文综高考命题原则应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要体现时代“亮点”; 关键在命题专家的遴选;实行试点改革,稳步推进。
关键词:高考改革 文综 高考命题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不断深化,高考命题改革也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提高中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高考文综命题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人们对此产生质疑,并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
一、高考文综命题改革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高考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自身复杂性决定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把它放在教育、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大局中整体考虑和长远谋划。在中国现实条件下,素质教育与高考命题改革有一定的联系。素质教育着眼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这也涉及到对高考改革的指导。高考改革涉及到考试科目、考试命题、考试内容、考试形式、招生录取等方面。[1]那么,我国基础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它应有利于高校选拔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有助于中学进行素质教育。可见发挥高考的调节功能,是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逐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
高考文综命题的重要原则是试题要符合新课程标准,贴近中学教学的实际,适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准,照顾中学智育的整体要求。正确处理好教学和考试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学教学的积极性,维护高考与中学教学的正常秩序,高考才能立足于可靠的基础之上,真正起到选拔的作用。另外,高考命题应注意转变传统的学科体系观念,加强考试科目内部和跨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理论与知识实践的结合,并逐步形成命题特色。这是实现高考命题改革与中学教育、教学观念改革的结合,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3、有利于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目前的高中教育,其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要求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系统学习,能掌握各学科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多学科知识等综合能力。而许多人总喜欢把“全面”绝对化,似乎“全面”就是无一缺陷,无一短处,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好,数理化文史哲各门功课均优。[2]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均衡”或“全能”发展,而是最终落实到人的个性充分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社会各界对命题改革产生质疑
自全国大部分省市推行的“3+文(理)综”高考模式以来,高考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重视综合能力的命题原则是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逐步改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过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顾名思义,强调的是对政治、历史、地理等文科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注重文科综合知识、方法、能力、素养与价值的统一考查,是高考文综应有的价值取向。
但是,在近几年高考文综命题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对此产生了一些质疑:无论是否实行了新课程改革的省市,文综都只是对政治、历史、地理三科试题的“拼盘”。这种拼盘式的综合只是一种糅合,基本停留在各学科相互配合或联合的水平上,在“综合能力测试”方面没有实质性突破。
这主要表现在不管是学科内还是学科间的综合试题,往往只是条块分明的、学科分界清清楚楚的组合试题。考查学科内部综合能力的试题很少见,而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试题则更难觅踪影。[3]这带有明显“拼盘”的味道,无法适应大综合即学科间真正意义上综合的需要。实际上,高考文综还没有真正达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那么,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有《考试大纲》本身的问题,因为既然强调高考文综的综合性,就不应该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上要求“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另外,高考文综命题缺少跨学科命题的专家学者,这与中学长期以来的分科教学现状有关。分科教学制约了教师的知识面,也影响教师及学生的知识观,忽略了横向的学科间联系。教师难以驾驭综合课程的教学,学科间的横向知识结构系统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因此,对高中文科综合课程的学科“交叉点”进行有效探索,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三、相关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高考文综命题改革刻不容缓。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或许可以让高考文综真正综合起来,实现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考查,有力推进高考改革不断深入。
1、高考文综命题原则应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
文综考试不是几门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各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和综合,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这种综合科目的命题并非各学科知识简单的“混合”,而是将各学科知识经过加工、重组、融合等方式进行“化合”,并且立足于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变以往单一性的知识考查,变为综合性、复杂性的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各门学科中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得到整合。
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实践表明:综合能力测试,着眼于“综合”,通过学科内及跨学科的综合试题,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04年上海高考文理综合卷中“用小明与老师的对话来写出要点”一题,就是生物、地理和政治学科之间的平滑衔接成功之作。另外,命题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命制有关新材料、多视角的文综小论文题。这种小论文题可采用“多选一”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开放、多样、带有文综色彩的评价标准,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以及学科特长或综合能力。这样体现出由易到难、由学科到综合的命题梯度,既注重基础更重视能力,既体现综合又反映特长,体现文综考试的本质特性。它既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主题,更应该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在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中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开放性品质的培养。
2、高考文综命题要体现时代“亮点”。
我们发现,2012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立意巧妙,显现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考查社会热点问题比前几年更微观、更具体;从小切口入手
用小材料考查大道理,体现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考查学生用时代语言组织答案的能力。事实上,现实中许多问题需要应用政治、历史、地理之间有内在联系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
又如,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关于“三角贸易”一题,就是历史、地理、政治学科之间平滑衔接的成功之作。这样有“亮点”的题目会提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内在品质,能够将政治、历史、地理知识很好地整合起来。2012年一些地区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就指出:试卷命制坚持能力立意,进一步贴近社会、时代和考生生活,注重适应终身学习和时代发展。我们真正希望高考文综试题命制者能从有利于中学教学、支持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每年能命制出一些体现时代“亮点”的好题。
3、命题改革关键之一在命题专家的遴选。
现在的“高考指挥棒”掌握在高考命题专家的手中,高考考什么,高中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考命题专家的命题决定了高中教育教学的取向。因此,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应该加大对考试命题的监督、指导和管理,树立先进的教育改革理念,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命题专家遴选工作,把那些具有全面而均衡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结构的人才专家吸收到高考命题组来。在高考文综命题中,要明确考试的导向功能,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作为高中文综教学的重要指挥棒,高考文综命题应该在综合能力导向功能上要有更大作为,不断在探索中创新,以求达到高考文综的考查目的。相信以后高考会逐渐从“知识中心”向知识、能力全面发展转变。
4、实行试点改革,稳步推进。
“自1952年建立统一的高考制度以来,从来都是文理分科考试的。只有前几年,部分省区在‘3+x’科目改革中试行了‘3+大综合+1’的科目设置方案。实行的结果是加重了许多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各方面的反对之下,试行的省份纷纷改为启用‘3+文综/理综’的模式。”[4]高考命题改革并不是说改就能改,它会涉及到各个地方教育传统、教育现状、课程状况、内外社会环境以及家长学生的接受程度等因素。鉴于此,为了确保改革的科学性、有效性,先进行试点和实验,不断总结经验,并不断调整改革方案,以点带面,稳步有效推进。
具体操作是:先在教育基础条件好的地区进行试点,取得好的经验之后,再逐步推广。当然,这需要内外部环境的改善。从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积极营造氛围,大力宣传,使社会达成共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从教育的内部环境来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等各项活动改革,赢得全体师生、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反思问题、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改革方案,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总之,中国高考改革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它涉及到高考制度的方方面面。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国情下,未来高考改革的整体思路应该是:以统考为主导、统分结合的分层、分类多轨考试,自主招生、分层次录取;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推行高考命题多元化、招生录取公开化;打破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等。2010年北京高考新方案和清华大学等五校在2011年实行“联考”、自主招生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高考改革方案等都是对传统高考改革的尝试。其目的是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模式,走多元化评价之路,最终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唯有超越“教育”、回归社会,中国的教育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杨李娜.论以素质为核心的高考命题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 2002,(3)
[2] 吴向东.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1)
[3] 黄日暖.文综高考亟待加强综合能力考查[N].中国教育报,2009-07-01
[4] 刘海峰.评论:高中文理分科,存在即合理[N].中国教育报,2009-03-09
作者简介:
刘春来:广东省阳春市第二中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历史教学.
高考文综命题改革的意义及对策
刘春来
摘要:近年来,高考文综命题改革是高考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推进高考文综命题改革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改革,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提出四点建议:文综高考命题原则应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要体现时代“亮点”; 关键在命题专家的遴选;实行试点改革,稳步推进。
关键词:高考改革 文综 高考命题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不断深化,高考命题改革也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提高中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高考文综命题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人们对此产生质疑,并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
一、高考文综命题改革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高考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自身复杂性决定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把它放在教育、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大局中整体考虑和长远谋划。在中国现实条件下,素质教育与高考命题改革有一定的联系。素质教育着眼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这也涉及到对高考改革的指导。高考改革涉及到考试科目、考试命题、考试内容、考试形式、招生录取等方面。[1]那么,我国基础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它应有利于高校选拔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有助于中学进行素质教育。可见发挥高考的调节功能,是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逐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
高考文综命题的重要原则是试题要符合新课程标准,贴近中学教学的实际,适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准,照顾中学智育的整体要求。正确处理好教学和考试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学教学的积极性,维护高考与中学教学的正常秩序,高考才能立足于可靠的基础之上,真正起到选拔的作用。另外,高考命题应注意转变传统的学科体系观念,加强考试科目内部和跨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理论与知识实践的结合,并逐步形成命题特色。这是实现高考命题改革与中学教育、教学观念改革的结合,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3、有利于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目前的高中教育,其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要求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系统学习,能掌握各学科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多学科知识等综合能力。而许多人总喜欢把“全面”绝对化,似乎“全面”就是无一缺陷,无一短处,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好,数理化文史哲各门功课均优。[2]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均衡”或“全能”发展,而是最终落实到人的个性充分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社会各界对命题改革产生质疑
自全国大部分省市推行的“3+文(理)综”高考模式以来,高考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重视综合能力的命题原则是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逐步改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过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顾名思义,强调的是对政治、历史、地理等文科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注重文科综合知识、方法、能力、素养与价值的统一考查,是高考文综应有的价值取向。
但是,在近几年高考文综命题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对此产生了一些质疑:无论是否实行了新课程改革的省市,文综都只是对政治、历史、地理三科试题的“拼盘”。这种拼盘式的综合只是一种糅合,基本停留在各学科相互配合或联合的水平上,在“综合能力测试”方面没有实质性突破。
这主要表现在不管是学科内还是学科间的综合试题,往往只是条块分明的、学科分界清清楚楚的组合试题。考查学科内部综合能力的试题很少见,而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试题则更难觅踪影。[3]这带有明显“拼盘”的味道,无法适应大综合即学科间真正意义上综合的需要。实际上,高考文综还没有真正达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那么,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有《考试大纲》本身的问题,因为既然强调高考文综的综合性,就不应该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上要求“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另外,高考文综命题缺少跨学科命题的专家学者,这与中学长期以来的分科教学现状有关。分科教学制约了教师的知识面,也影响教师及学生的知识观,忽略了横向的学科间联系。教师难以驾驭综合课程的教学,学科间的横向知识结构系统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因此,对高中文科综合课程的学科“交叉点”进行有效探索,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三、相关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高考文综命题改革刻不容缓。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或许可以让高考文综真正综合起来,实现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考查,有力推进高考改革不断深入。
1、高考文综命题原则应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
文综考试不是几门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各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和综合,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这种综合科目的命题并非各学科知识简单的“混合”,而是将各学科知识经过加工、重组、融合等方式进行“化合”,并且立足于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变以往单一性的知识考查,变为综合性、复杂性的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各门学科中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得到整合。
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实践表明:综合能力测试,着眼于“综合”,通过学科内及跨学科的综合试题,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04年上海高考文理综合卷中“用小明与老师的对话来写出要点”一题,就是生物、地理和政治学科之间的平滑衔接成功之作。另外,命题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命制有关新材料、多视角的文综小论文题。这种小论文题可采用“多选一”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开放、多样、带有文综色彩的评价标准,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以及学科特长或综合能力。这样体现出由易到难、由学科到综合的命题梯度,既注重基础更重视能力,既体现综合又反映特长,体现文综考试的本质特性。它既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主题,更应该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在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中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开放性品质的培养。
2、高考文综命题要体现时代“亮点”。
我们发现,2012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立意巧妙,显现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考查社会热点问题比前几年更微观、更具体;从小切口入手
用小材料考查大道理,体现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考查学生用时代语言组织答案的能力。事实上,现实中许多问题需要应用政治、历史、地理之间有内在联系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
又如,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关于“三角贸易”一题,就是历史、地理、政治学科之间平滑衔接的成功之作。这样有“亮点”的题目会提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内在品质,能够将政治、历史、地理知识很好地整合起来。2012年一些地区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就指出:试卷命制坚持能力立意,进一步贴近社会、时代和考生生活,注重适应终身学习和时代发展。我们真正希望高考文综试题命制者能从有利于中学教学、支持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每年能命制出一些体现时代“亮点”的好题。
3、命题改革关键之一在命题专家的遴选。
现在的“高考指挥棒”掌握在高考命题专家的手中,高考考什么,高中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考命题专家的命题决定了高中教育教学的取向。因此,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应该加大对考试命题的监督、指导和管理,树立先进的教育改革理念,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命题专家遴选工作,把那些具有全面而均衡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结构的人才专家吸收到高考命题组来。在高考文综命题中,要明确考试的导向功能,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作为高中文综教学的重要指挥棒,高考文综命题应该在综合能力导向功能上要有更大作为,不断在探索中创新,以求达到高考文综的考查目的。相信以后高考会逐渐从“知识中心”向知识、能力全面发展转变。
4、实行试点改革,稳步推进。
“自1952年建立统一的高考制度以来,从来都是文理分科考试的。只有前几年,部分省区在‘3+x’科目改革中试行了‘3+大综合+1’的科目设置方案。实行的结果是加重了许多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各方面的反对之下,试行的省份纷纷改为启用‘3+文综/理综’的模式。”[4]高考命题改革并不是说改就能改,它会涉及到各个地方教育传统、教育现状、课程状况、内外社会环境以及家长学生的接受程度等因素。鉴于此,为了确保改革的科学性、有效性,先进行试点和实验,不断总结经验,并不断调整改革方案,以点带面,稳步有效推进。
具体操作是:先在教育基础条件好的地区进行试点,取得好的经验之后,再逐步推广。当然,这需要内外部环境的改善。从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积极营造氛围,大力宣传,使社会达成共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从教育的内部环境来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等各项活动改革,赢得全体师生、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反思问题、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改革方案,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总之,中国高考改革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它涉及到高考制度的方方面面。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国情下,未来高考改革的整体思路应该是:以统考为主导、统分结合的分层、分类多轨考试,自主招生、分层次录取;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推行高考命题多元化、招生录取公开化;打破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等。2010年北京高考新方案和清华大学等五校在2011年实行“联考”、自主招生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高考改革方案等都是对传统高考改革的尝试。其目的是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模式,走多元化评价之路,最终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唯有超越“教育”、回归社会,中国的教育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杨李娜.论以素质为核心的高考命题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 2002,(3)
[2] 吴向东.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1)
[3] 黄日暖.文综高考亟待加强综合能力考查[N].中国教育报,2009-07-01
[4] 刘海峰.评论:高中文理分科,存在即合理[N].中国教育报,2009-03-09
作者简介:
刘春来:广东省阳春市第二中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