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拓荒者――吴冠中

  摘 要:2010年6月25日艺术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艺术家吴冠中去世。吴冠中是当代最富盛名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孜孜不倦的对艺术追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回顾吴冠中的先生的一生,他提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新见地,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拓荒者,为艺术开辟了新天地,震撼了艺术界。   关键词:内容;形式;笔墨;抽象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72-02       吴冠中在艺术的追求上是个“一意孤行”并由于其强烈的个性,使它成为现当代艺术争论的焦点,他所提到的形式美、抽象美、笔墨等于零等观点都是艺术的焦点话题,除了艺术主张外,他的艺术作品也受到了国内外的追捧。   一、把“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    自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当时中国的知识青年,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艺术以拯救危在旦夕的中国,打破中国传统艺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僵化状态迫在眉睫,关于如何引入西方艺术,以及引入何种西方艺术,众说纷纭,基本上将形成两大派。一派:写实派,以徐悲鸿为首,主张引入西画写实主义艺术。徐悲鸿认为,中国传统艺术不如西方艺术的地方就在于,不能把事物的形体精确地描绘下来,认为只有通过引入西方写实技巧,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画的问题。一派:现实派,以林风眠为首。主张引入西方现代艺术,从印象派开始的现代艺术,在概括自然的过程中突出主观的心理因素,以中国注重情绪表现、重神韵的特色为根本,吸取西方形式构成的表现手法。由于受到西方二元思想的影响,在中国近代乃至现代还有些人思想里根深蒂固的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想,艺术本身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虽说中国古代绘画有“出水芙蓉”、“错彩镂金”之别,有神格和逸格之分,但是这两类绘画风格是共存的也是相互影响的,而非一夫当道的垄断局面。在近代直到现代,在国内比较盛行的三种写实主流,夯实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一是,徐悲鸿主张学习的法国学院写实主义艺术;二是,解放区内的写实主义倾向木刻和版画运动;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苏美世界两极格局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二元对立,使能够体现无产阶级信仰的苏联写实主义艺术成为中国学习的对象,在人民革命情绪高涨的年代,其他的艺术主张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是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艺术。林风眠被冷落、被批判的艺术旗帜被吴冠中接过来,并坚定不移地发展出了新道路。吴冠中继承了林风眠先生的艺术理念,并且提出了“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主张。所谓“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实际上指的是中西艺术融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同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的过程。吴冠中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当他在油画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将它移植到水墨中去。在水墨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用油画来尝试,也就是他常说的水墨与油彩的移植。吴冠中先生在他的艺术实践中身体力行的贯彻这一方针。    (一)油画民族化    油画的民族化意味着如何将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然而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传统艺术,因为两者都是在不断发展着的,西方油画不仅包括古典写实主义艺术,还有20世纪的主流艺术如印象派艺术、后印象派艺术、立体派艺术、野兽派艺术等等;中国的传统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的,所以中西艺术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东西方的艺术有着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也是两种艺术得以融合的关键所在。西方现代艺术所追求的那种主观情感的表达或是为了追求画面的一种形式美感,不受制于客观物象的形体轮廓的特点和中国传统艺术家在绘画时有着不谋而合的巧合,有的画家竟将其画面中的鱼,画成翻着白眼的,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现状不满的状态。西方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在他的一幅静物画中为了追求画面形式美,将盛放水果的托盘画的不对称,开创了对于画面形式美,构成因素进行研究的先河。这些共同的地方,才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得以融合的关键。吴冠中先生常说一句话,把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就意味着:毕加索+城隍庙=哪吒闹海,也就是公式1+1=1,将东西方艺术结合起来会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对于引入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在这一点上吴冠中极力反对徐悲鸿写实主义艺术的主张,他认为徐悲鸿在全国范围内所掀起的写实主义艺术的浪潮,至酷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很明显是继承了林风眠老师调和中西的艺术主张,他主要是引入从印象派开始的西方现代油画,吴冠中对于塞尚、蒙德里安、马蒂斯等的艺术品较为欣赏。    (二)国画的现代化    吴冠中师从潘天寿先生学习国画,临摹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山水画,积累了一定的笔墨基础。所谓国画现代化,就是利用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构成因素来创造新国画形式语言。国画现代化是吴冠中先生艺术探索过程中的一大转折。从70年代中期以后吴冠中开始了艺术创作中墨彩画的尝试,这种尝试体现了他对传统的再度反思,他用时代的、发展的、比较的眼光,站在西方形式美的观点上来审视剖析传统,寻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衔接点,在所有水墨现代化的尝试中,吴冠中做出了值得肯定的成绩,创作出了一批艺术价值很高的墨彩画。他将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现代化看作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正是这种水墨与油彩间的双向移植才造就了他日臻成熟的艺术风格。   二、想人所不敢想,个性鲜明    作为一个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艺术家,作为一个在思想上有着超前时代性的画家,必然有着比一般人对于生活、对于艺术更敏感的性情,作为一个艺术家,他要有比普通人更加丰富的情感,需要一种真性情。因为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物化的过程,如果一个画家本身就缺乏情感的话,他如何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呢。中国古时候就有“解衣般礴”一说,就是讲究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所需要的真性情,我想这也就是同是大诗人的李白、杜甫,为什么人们喜欢李白更多一些。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洒脱豪放的性格,深受人们所喜爱,而相对来说杜甫体察民间疾苦,却少了艺术家那种独特的“解衣般礴”的豪放洒脱性情。一个艺术家需要丰富的情感,甚至有的时候是偏激的情感,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一)“美在内容,更在形式”对传统“内容决定形式”的反叛    在中国艺术界内,一直潜在着这样一种艺术观点,并被普遍的艺术家所认同即“内容决定形式”。然而吴冠中先生却认为对于绘画这样一门造型艺术而言,它更多的是一种形式科学,运用形式这一唯一的手段来为人民服务,所以对于形式要大讲特讲。吴冠中先生因为这一独到的见解,在文革时期,却被斥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堡垒”。作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就是在艺术形式上做学问,通过塑造出来的形式美可以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果没有特定的形式,何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情感是随着形式的塑造才得以表达的。“缺乏形式感的画家如没有武器的战士!”吴冠中先生对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绘画很是反感,由于受“内容决定形式”的教条影响,当时艺术家画的工农兵形象近乎相同,以致外国人在欣赏那一时期的画作时以为是出于一人之笔。为此,在这一时期,吴冠中先生也遇到了他艺术创作的困难时期,不得已放弃了之前一直从事的人物画创作,因为其独特的人画创作风格被扣上了丑化工农兵形象的帽子。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是进入形式美大门的钥匙。“吴冠中对于抽象艺术十分喜爱,他认为人们对于形式美的追求,对于抽象美的喜爱是出自于本能的,中国古人就追求那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这种似与不似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具象与抽象的关系。”中国艺术家八大山人、石涛、齐白石作画就驰骋在与似与不似之间,这样看来,对于形式美的追求,我们的艺术前辈们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艺术实践。

  (二)“笔墨等于零”呐喊    吴冠中在当时提出的这一口号,在艺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大多数的艺术家都认为中国画就等于笔墨,没有笔墨就没有中国画,他们认为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就意味着要完全抛弃中国画,抛弃中国传统艺术。其实吴冠中先生在其艺术创作中一直在用笔墨,他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解了。只是,他的笔墨没有局限于旧程式。 我们古人作画时通常把笔墨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甚至大画家董其昌把笔墨语言从绘画综合因素中突出出来,不再仅仅作为营造画面的手段,而是作为绘画表现的重要目的来对待,使笔墨的精妙与趣味成为画面的中心,由此画家们对于笔墨的重视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四王”是董其昌在艺术上的追随者,对于董其昌提出的艺术主张作为自己的艺术准则来对待,在画面中将古人的山水皴法搬前挪后,过于追求笔墨,造成了他们画面陈陈相因,毫无生气。吴冠中先生后来也在解释他的这一论断,他所说的“笔墨等于零”,是指如果不把笔墨放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而谈,不把它作为构成画面形势的一个因素来谈的话,那它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种情况下,笔墨就等于零。对于我国传统绘画来说,笔墨是其表现的主体,人们在评论一幅画时,也是从笔墨的角度来定夺一幅画的好坏,渐渐的人们形成这样一种习惯,人们往往孤立的评论笔墨,舍本求末。“有谓:“尽精微而后致广大”就是先将细节都画的精微了,才能达到全局的广大效应。    三、意境是贯穿吴冠中艺术的一条主线    在融合中西艺术的这条道路上不少人把中国传统艺术最注重的“意境”抛之脑后,而意境是吴冠中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是他长期艺术探索的结晶,也是在调和中西艺术时,自己对于传统艺术继承和发展的表现,这是它独特所在,不论是在油画艺术民族化中还是在国画艺术现代化中,都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和西方现代的艺术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吴冠中先生对江南山水景色非常喜爱,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经常以江南的山水景色为表现对象。    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一直所追求的,是画家达到的那种忘记自我的艺术状态,那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意境创造的前提是画家的内心世界必须对自然造化有深深的感悟并在审美心理等因素的作用下,主客观交融产生意中之境,这是一种创造的升华。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通过自然景物或抽象形态,创造出特殊性、典型性、寓意深远的审美意象。二是这种典型的意象,能使观者通过想象与联想,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与作者所创造的已经产生共鸣。”如果只关注形式美,而不赋予其特定的“意味”、“内涵”,那么这个形式美就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吴冠中先生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将形式美的追求与对意境的追求结合在一起,这样在有形式美的同时又有艺术“味道”,这样的艺术才是有诗意般感觉的真正的艺术,这样才能进一步了解艺术殿堂的奥妙。    吴冠中作为当代艺术大家,其艺术实践给我们很多启示。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坚定不移的在横贯中西的土壤上开辟了一条艺术新道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绘画形式语言,是艺术的拓荒者。在如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我们应以开放的胸怀、包容的姿态,去容纳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同时这也启示当代的艺术家们,要有对于艺术的偏激、狂妄的精神、敢于对已有的艺术形式说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艺术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冠中著.生命的风景[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2]吴冠中著.吴冠中画语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蒋跃著.绘画形式语言研究[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

  摘 要:2010年6月25日艺术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艺术家吴冠中去世。吴冠中是当代最富盛名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孜孜不倦的对艺术追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回顾吴冠中的先生的一生,他提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新见地,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拓荒者,为艺术开辟了新天地,震撼了艺术界。   关键词:内容;形式;笔墨;抽象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72-02       吴冠中在艺术的追求上是个“一意孤行”并由于其强烈的个性,使它成为现当代艺术争论的焦点,他所提到的形式美、抽象美、笔墨等于零等观点都是艺术的焦点话题,除了艺术主张外,他的艺术作品也受到了国内外的追捧。   一、把“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    自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当时中国的知识青年,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艺术以拯救危在旦夕的中国,打破中国传统艺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僵化状态迫在眉睫,关于如何引入西方艺术,以及引入何种西方艺术,众说纷纭,基本上将形成两大派。一派:写实派,以徐悲鸿为首,主张引入西画写实主义艺术。徐悲鸿认为,中国传统艺术不如西方艺术的地方就在于,不能把事物的形体精确地描绘下来,认为只有通过引入西方写实技巧,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画的问题。一派:现实派,以林风眠为首。主张引入西方现代艺术,从印象派开始的现代艺术,在概括自然的过程中突出主观的心理因素,以中国注重情绪表现、重神韵的特色为根本,吸取西方形式构成的表现手法。由于受到西方二元思想的影响,在中国近代乃至现代还有些人思想里根深蒂固的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想,艺术本身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虽说中国古代绘画有“出水芙蓉”、“错彩镂金”之别,有神格和逸格之分,但是这两类绘画风格是共存的也是相互影响的,而非一夫当道的垄断局面。在近代直到现代,在国内比较盛行的三种写实主流,夯实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一是,徐悲鸿主张学习的法国学院写实主义艺术;二是,解放区内的写实主义倾向木刻和版画运动;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苏美世界两极格局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二元对立,使能够体现无产阶级信仰的苏联写实主义艺术成为中国学习的对象,在人民革命情绪高涨的年代,其他的艺术主张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是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艺术。林风眠被冷落、被批判的艺术旗帜被吴冠中接过来,并坚定不移地发展出了新道路。吴冠中继承了林风眠先生的艺术理念,并且提出了“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主张。所谓“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实际上指的是中西艺术融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同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的过程。吴冠中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当他在油画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将它移植到水墨中去。在水墨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用油画来尝试,也就是他常说的水墨与油彩的移植。吴冠中先生在他的艺术实践中身体力行的贯彻这一方针。    (一)油画民族化    油画的民族化意味着如何将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然而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传统艺术,因为两者都是在不断发展着的,西方油画不仅包括古典写实主义艺术,还有20世纪的主流艺术如印象派艺术、后印象派艺术、立体派艺术、野兽派艺术等等;中国的传统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的,所以中西艺术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东西方的艺术有着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也是两种艺术得以融合的关键所在。西方现代艺术所追求的那种主观情感的表达或是为了追求画面的一种形式美感,不受制于客观物象的形体轮廓的特点和中国传统艺术家在绘画时有着不谋而合的巧合,有的画家竟将其画面中的鱼,画成翻着白眼的,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现状不满的状态。西方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在他的一幅静物画中为了追求画面形式美,将盛放水果的托盘画的不对称,开创了对于画面形式美,构成因素进行研究的先河。这些共同的地方,才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得以融合的关键。吴冠中先生常说一句话,把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就意味着:毕加索+城隍庙=哪吒闹海,也就是公式1+1=1,将东西方艺术结合起来会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对于引入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在这一点上吴冠中极力反对徐悲鸿写实主义艺术的主张,他认为徐悲鸿在全国范围内所掀起的写实主义艺术的浪潮,至酷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很明显是继承了林风眠老师调和中西的艺术主张,他主要是引入从印象派开始的西方现代油画,吴冠中对于塞尚、蒙德里安、马蒂斯等的艺术品较为欣赏。    (二)国画的现代化    吴冠中师从潘天寿先生学习国画,临摹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山水画,积累了一定的笔墨基础。所谓国画现代化,就是利用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构成因素来创造新国画形式语言。国画现代化是吴冠中先生艺术探索过程中的一大转折。从70年代中期以后吴冠中开始了艺术创作中墨彩画的尝试,这种尝试体现了他对传统的再度反思,他用时代的、发展的、比较的眼光,站在西方形式美的观点上来审视剖析传统,寻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衔接点,在所有水墨现代化的尝试中,吴冠中做出了值得肯定的成绩,创作出了一批艺术价值很高的墨彩画。他将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现代化看作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正是这种水墨与油彩间的双向移植才造就了他日臻成熟的艺术风格。   二、想人所不敢想,个性鲜明    作为一个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艺术家,作为一个在思想上有着超前时代性的画家,必然有着比一般人对于生活、对于艺术更敏感的性情,作为一个艺术家,他要有比普通人更加丰富的情感,需要一种真性情。因为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物化的过程,如果一个画家本身就缺乏情感的话,他如何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呢。中国古时候就有“解衣般礴”一说,就是讲究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所需要的真性情,我想这也就是同是大诗人的李白、杜甫,为什么人们喜欢李白更多一些。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洒脱豪放的性格,深受人们所喜爱,而相对来说杜甫体察民间疾苦,却少了艺术家那种独特的“解衣般礴”的豪放洒脱性情。一个艺术家需要丰富的情感,甚至有的时候是偏激的情感,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一)“美在内容,更在形式”对传统“内容决定形式”的反叛    在中国艺术界内,一直潜在着这样一种艺术观点,并被普遍的艺术家所认同即“内容决定形式”。然而吴冠中先生却认为对于绘画这样一门造型艺术而言,它更多的是一种形式科学,运用形式这一唯一的手段来为人民服务,所以对于形式要大讲特讲。吴冠中先生因为这一独到的见解,在文革时期,却被斥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堡垒”。作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就是在艺术形式上做学问,通过塑造出来的形式美可以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果没有特定的形式,何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情感是随着形式的塑造才得以表达的。“缺乏形式感的画家如没有武器的战士!”吴冠中先生对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绘画很是反感,由于受“内容决定形式”的教条影响,当时艺术家画的工农兵形象近乎相同,以致外国人在欣赏那一时期的画作时以为是出于一人之笔。为此,在这一时期,吴冠中先生也遇到了他艺术创作的困难时期,不得已放弃了之前一直从事的人物画创作,因为其独特的人画创作风格被扣上了丑化工农兵形象的帽子。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是进入形式美大门的钥匙。“吴冠中对于抽象艺术十分喜爱,他认为人们对于形式美的追求,对于抽象美的喜爱是出自于本能的,中国古人就追求那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这种似与不似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具象与抽象的关系。”中国艺术家八大山人、石涛、齐白石作画就驰骋在与似与不似之间,这样看来,对于形式美的追求,我们的艺术前辈们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艺术实践。

  (二)“笔墨等于零”呐喊    吴冠中在当时提出的这一口号,在艺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大多数的艺术家都认为中国画就等于笔墨,没有笔墨就没有中国画,他们认为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就意味着要完全抛弃中国画,抛弃中国传统艺术。其实吴冠中先生在其艺术创作中一直在用笔墨,他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解了。只是,他的笔墨没有局限于旧程式。 我们古人作画时通常把笔墨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甚至大画家董其昌把笔墨语言从绘画综合因素中突出出来,不再仅仅作为营造画面的手段,而是作为绘画表现的重要目的来对待,使笔墨的精妙与趣味成为画面的中心,由此画家们对于笔墨的重视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四王”是董其昌在艺术上的追随者,对于董其昌提出的艺术主张作为自己的艺术准则来对待,在画面中将古人的山水皴法搬前挪后,过于追求笔墨,造成了他们画面陈陈相因,毫无生气。吴冠中先生后来也在解释他的这一论断,他所说的“笔墨等于零”,是指如果不把笔墨放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而谈,不把它作为构成画面形势的一个因素来谈的话,那它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种情况下,笔墨就等于零。对于我国传统绘画来说,笔墨是其表现的主体,人们在评论一幅画时,也是从笔墨的角度来定夺一幅画的好坏,渐渐的人们形成这样一种习惯,人们往往孤立的评论笔墨,舍本求末。“有谓:“尽精微而后致广大”就是先将细节都画的精微了,才能达到全局的广大效应。    三、意境是贯穿吴冠中艺术的一条主线    在融合中西艺术的这条道路上不少人把中国传统艺术最注重的“意境”抛之脑后,而意境是吴冠中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是他长期艺术探索的结晶,也是在调和中西艺术时,自己对于传统艺术继承和发展的表现,这是它独特所在,不论是在油画艺术民族化中还是在国画艺术现代化中,都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和西方现代的艺术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吴冠中先生对江南山水景色非常喜爱,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经常以江南的山水景色为表现对象。    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一直所追求的,是画家达到的那种忘记自我的艺术状态,那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意境创造的前提是画家的内心世界必须对自然造化有深深的感悟并在审美心理等因素的作用下,主客观交融产生意中之境,这是一种创造的升华。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通过自然景物或抽象形态,创造出特殊性、典型性、寓意深远的审美意象。二是这种典型的意象,能使观者通过想象与联想,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与作者所创造的已经产生共鸣。”如果只关注形式美,而不赋予其特定的“意味”、“内涵”,那么这个形式美就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吴冠中先生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将形式美的追求与对意境的追求结合在一起,这样在有形式美的同时又有艺术“味道”,这样的艺术才是有诗意般感觉的真正的艺术,这样才能进一步了解艺术殿堂的奥妙。    吴冠中作为当代艺术大家,其艺术实践给我们很多启示。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坚定不移的在横贯中西的土壤上开辟了一条艺术新道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绘画形式语言,是艺术的拓荒者。在如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我们应以开放的胸怀、包容的姿态,去容纳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同时这也启示当代的艺术家们,要有对于艺术的偏激、狂妄的精神、敢于对已有的艺术形式说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艺术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冠中著.生命的风景[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2]吴冠中著.吴冠中画语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蒋跃著.绘画形式语言研究[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


相关内容

  • 浅议吴冠中绘画的艺术特色
  • 2010年第2期总第171期 皇绸三穆 THESILKROAD 艺术散论I参 浅议吴冠中绘画的艺术特色 杨暄冰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本文论述了艺术家吴冠中先生的绘画风格,从他一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以及艺术生涯展开阐述,分析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和绘画作品,从中总结出吴 ...

  • 一片赤心在丹青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片赤心在丹青 韩小蕙 ①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是一支射向靶心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一辈子不偏不倚地.就奔着这一个目标的箭. ②他和绘画的关系,可说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缘的关系--绘画不是他的专业.职业.事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 ...

  • 吴冠中:中国艺术的一颗良心
  •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重的艺术家吴冠中先生 2010-06-27 西沐 很长时间以来就想写一点关于吴冠中先生的一些文字了.当然,不是缘于凑热闹的心态,而是出于内心的一种感动,一种对一位艺术老人铮铮铁骨及其对待艺术一往情深的一种感动.没成想,就是在昨天,在昨晚,他已悄然地离开了我们.这种离开,不是以伤痛 ...

  • 传记人物的形象_还原_
  • 展,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九四九年后解放区文学的传统统治山西文学长达近半世纪, 但今天看来, 这个文学传统并没有给山西文坛带来什么生机. 山西小说真正发生变化是在八十年代中期, 主要代表人物是李锐和吕新这两个作家.但是我们如果读一读常风先生写于半个世纪前的 窥天集 , 就会发现, 我们许多小说家在八 ...

  • 吴冠中:怎一个情字了得
  • 吴冠中:怎一个情字了得 名家不等于杰出者,名画未必是杰出之作.我分析自己对名家与名作看法的转化因由,要害问题是着意于其情之真伪及情之素质,而对技法的精致或怪异已不再动心.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一个情字了得. --吴冠中 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 ...

  • 读书笔记:读[吴冠中文集],感受思想之美
  • 读<吴冠中文集>,感受思想之美 李沂 得知吴冠中先生去世的消息,心里猛然咯噔一下.造化弄人,想到这样一位令人景仰的文化大师,从此走出了时光之外,不胜唏嘘. 吴冠中先生是我非常景仰的人,人们想到他,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画.回想起来,当初吸引我并让我记住他的,不是他的画,而是他的文学创作,他 ...

  • 我以无言的疼痛惜别这位令人敬仰的艺术大师----吴冠中
  • 吴冠中先生于2010年06月25日晚上11点仙逝,当时我从304医院的手术台下来,刚刚接好了伤断的右手的小手指,这是一次巧合,但对于我有着并不同一般的意义,那天是我的生日,我无以言的疼痛惜别这位令人敬仰的艺术大师. 吴先生一生说过很多引发争议的话,吴先生一生画过很多倍受争议的画,吴先生的很多话成了热 ...

  • 形色协奏曲教案
  •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小学美术()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形色协奏曲"(板书课题)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形色协奏曲>是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下第1课,本课主要讲的是艺术家在创 ...

  • 吴冠中[说树]
  • 这篇<说树>,虽是谈树,讲的却是"术",艺术,心术.吴先生说:"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而我们的人生也如树,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