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什么是社会主义

专题三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源起

1. 激烈抨击封建专制。

要是一个人享乐纵欲,周围却是一片呻吟哀号,那就意味着他不是管理国家的,而是管理监狱的。有大批贵族,一事不做,靠别人的劳动养活自己。

2. 痛斥资本原始积累中残酷剥夺农民的圈地运动。

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

3. 揭露了贫富两极对立的不合理状况。

一面穷困不堪,而另一面又是奢侈无度。

4. 揭示造成贫富对立的总根源是私有制。

任何地方私有制存在,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

我深信,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的甩不掉的贫困灾难担子。 莫尔本人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没有堕落和罪恶。

莫尔通过关于城市、关于官员、关于职业、关于社交生活、关于乌托邦人的旅行、关于奴隶、关于战争、关于乌托邦人的宗教八个题目,详尽地阐述了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乌托邦实行财产公有、有计划组织生产、按需分配的经济制度。

第二,乌托邦实行民主的、平等的政治制度。

第三,乌托邦的婚姻、家庭、科学、教育、文化政策,尊重女性、实行一夫一妻制、重视教育、注意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乌托邦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乌托邦人的伦理道德和宗教是使人人得到幸福。 第五,乌托邦人珍视和平,痛恨战争,奉行和平睦邻政策。

社会主义的演进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16世纪英国的莫尔。作为对工业资本主义的反动,代表了早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工人的利益,反映了其批判和改造还处于发展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

早期的社会主义正统理论具有明显的革命性,其目标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在公有制原则基础上建立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他被认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为19世纪的社会主义和20世纪的共产主义奠定了基础。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发展,阐发了一种宏观的历史发展观。根据这种科学的分析,社会主义不是从道义上应该取代资本主义,而是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于1864年帮助欧洲社会主义者建立第一国际。1871年由于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分裂,第一国际被迫解散。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系统阐发和总结了他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通过德国社会主义者考茨基和俄国社会主义者普列汉诺夫等人进一步传播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开始分化。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分

化为两大阵营。改良的社会主义者放弃某些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条和原则,坚持议会政治,最后走了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以列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坚持走暴力革命的道路,为了和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他们自称共产主义者。 改良社会主义

改良社会主义又被称为“社会民主主义”。改良社会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早期与列宁主义展开论战的时候,强调通过和平的议会道路来实现社会主义。它认为通过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待遇,组织工会组织和政党,工人阶级可以逐步融入资本主义社会。它主张通过和平的、渐进的、合法的道路(即议会道路) 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转变。它的理论代表是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者”伯恩斯坦。

民主社会主义

1. 伦理主义目标

伦理追求

自由、公正、互助

2. 多元主义模式

指导思想多元、多元利益集团、多党制、多元模式

3. 渐进主义战略

议会民主和渐进改良

在20世纪以后,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目标不是推翻资本主义,而是使资本主义得到人性化的改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一段时间影响最大。它与现代自由主义一起,通过经济和社会干预,维持了西欧战后的长期繁荣。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经济不景气的普遍蔓延,改良社会主义内部的分歧和矛盾(维持资本主义和促进平等) 也浮现出来。这使它逐步放弃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某些传统立场,向着市场化的价值和政策转变。

革命社会主义

以列宁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路线,坚持走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道路。列宁组建布尔什维克革命政党,1917年,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形势,发动武装起义,取得革命成功。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各国共产党人以俄国共产党为核心,组建第三国际,形成共产主义阵营。

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实行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后来遭到了来自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和外部的普遍批评和谴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共产主义在东欧、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取得胜利,充实了共产主义阵营的力量。50年代以后,随着共产主义阵营内部争论的加剧,阵营最后分化,成员国家纷纷走上了独立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上述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不仅在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和方式上存在分歧,而且在对社会主义目标的理解和设定上也存在差异。社会民主党人放弃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正统观点和原则,如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用社会福利、社会再分配和经济管理来重新定义社会主义。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80年代以后,共产主义国家开始改革。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ideology)是政治分析中遇到的最富有争议的概念之一。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它被看成是一个贬义概念。今天,尽管人们努力从一种中立的角度来使用它,把它看成是一种较为完善的社会哲学和世界观,但它仍然经常被当作谴责和批评政治对手的有力武器。比方说,在政治攻击当中,说某一观点或方案是纯粹意识形态的,差不多就是指责对方“乌托邦”;说某一党派或政府开动机器,大肆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就是谴责该党派或政府不顾事实进行政治说教。

从本意来说,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科学”,指的是一个人在教育和社会化的基础上形成观念和意识的过程。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概念而产生大约有200年历史。它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特拉希于1796年提出来的。他制造这个概念是指一种新的“观念科学”(idea-ology),企图揭示观念和思想的由来。他希望这个学科能够像动物学和生物学一样,享有科学学科的地位。此后,这个概念被不同的人所使用,并赋予不同的含义。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这个概念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阶级统治的本质。根据他们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社会物质力量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社会的精神力量;掌握精神生产手段的阶级,同时也控制着社会的精神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成为统治社会的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一直被看做是一个消极的贬义概念。从这个概念产生以来,几乎所有使用它的人,都把自己排除在意识形态的阵营之外。然而,上述所有的人所提出的主张和观点,又都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价值和行为取向,都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这就要求对意识形态作一个客观中立的定义,以便把所有这些学说和主义都涵盖进来。

[世俗宗教;认知系统;符号系统;系统信念;信仰体系]

意识形态 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由一系列概念、价值和符号所组成,从总体上表达了对人性的看法,对人类行为的批评,对应然问题的阐释,以及对正确安排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意见。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应而形成的思想体系,由一定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念和信仰所构成,并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依据]

政治意识形态具有什么作用呢? 用《现代政治意识形态》的作者安德鲁·文森特的话说,一方面,它使某种行为和安排合法化;另一方面,使人们在某种目标下凝聚和团结起来。 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是由于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1)它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

(2)它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

(3)它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力量”,它是一种社会改造方案,也是一种行动计划。

所有的意识形态都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批评现实社会,从而说明自己观点的道义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时,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提出一个理想社会的目标,并唤起人们为这个理想目标去行动。历次重大政治运动和现实的政治实践都为意识形态所发挥的作用作了很好的注解。

(负面:主观、空想、欺骗、服从、控制、特殊利益的工具)

意识形态具有两种显著的特征:

1. 它们代表了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一种整体的视角、价值承载者和行动指南。

2. 不同的意识形态以不同的方式把概念串接起来。它们把某些概念置于对立的地位,其他概念则被淘汰出局,不予重视,在此过程中,他们始终把自己的解释加于这些概念之上。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 1. 都具有明确的现实利益性质;2. 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3. 都与政治权力具有密切的关系。4. 总是与特定的价值体系密切联系着。

第三章 政治哲学的意识形态框架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综合了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传统,包括现代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现代社会民主主义等。第三条道路在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方案。美国民主党和克林顿政府宣称自己奉

行“第三条道路”,英国工党和布莱尔也宣称自己走的是“第三条道路”,德国、荷兰、意大利和新西兰也有同样的主张和说法。

所谓“第三条道路”,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新社会民主主义和后社会主义思想有密切关系。它倡导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自上而下的国家干预) 和撒切尔、里根新保守主义(市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 之外寻找新的政策支柱。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早期的自由主义反映了正在上升的工业化中产阶级的愿望,它与资本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种政治观念,早期它只是反对绝对主义和封建特权,并没有倡导宪政和代议制政府的思想。19世纪以前,自由经济的信条得到发展,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受到赞美,一切政府干涉都受到谴责。这些都成为19世纪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内容。19世纪以后,出现了赞成福利改革和经济干涉的社会自由主义,而福利改革和经济干预就成了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

自由主义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既可以说是一种政治理论,也可以说是一种经济学说,还可以说是一种伦理观念。作为伦理观念,它探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主张类似于中国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他人要像你希望他人对待你那样;作为经济学说,它阐述的是自由经济、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理沦,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涉(后期的观点有所变化) 。作为政治理论,它研究的是个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强调个人自由永远是目的、国家权威始终是手段。

自由主义的原则:

1.个人主义原则

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按照这种观点,自由也是一种许可,每个人都必须做出承诺,最大可能地享受与其他所有人一致的自由。

3.理性原则

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

4.平等原则

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 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

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 ,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所以,自由主义支持“知识精英”的原则,认为那是对天才加勤奋这一事实的认可。

5.宽容原则

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 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6.同意原则

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其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这种认识使自由主义拥护民主,但它所坚持的自由原则又使它对民主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在自由主义看来,民主是为了防止公共权威侵害个人自由的手段和制度保障。自由主义还认为,“民主的量大危险来自于多数的无限权威”——“多数的暴政”,因此,民主政治实行多数原则的同时,还必须实行保护少数的原则。为了防止民主偏离正轨而走上专制的道路,自由主义者主张为民主设防,给民主以限制。

7.宪政主义原则

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的差异

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分界线,自由主义可以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两个阶段。古典自由主义建立在比较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基础上,认为人都是自私的、自我追求和自我信赖的动物。他只属于自己,而不属于社会和其他任何人。由此,它阐发了“消极自由”的观念,强调要尽可能免除对个人的任何干涉和外在限制。在社会生活领域,它采取消极态度,主张对个人所加干涉越少越好,认为任何“防止犯罪”以外的权力干涉,都是对个人自由的侵犯。

古典自由主义不同情国家,也不同情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在它看来,“最好的政府就是管理最少的政府”。它认为,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恶”。之所以说它是“必要的”,是因为它确保秩序和安全,保证各种协议能够得到执行。然而,它是一种“恶”,它使集体意志凌驾于社会之上,限制了个人自由发展。因此,古典自由主义的理想在于建立一种最小的或所谓的“守夜人”式的国家,其任务是保护公民不受他人侵犯。在经济领域,古典自由主义相信自由的市场机制,认为经济运转的最好状态就是政府不管的状态。因此,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被认为是保障繁荣、促进个人自由、保证社会正义的最好方式。

现代自由主义以认同和支持国家干预为特点。它支持“大政府”模式。现代自由主义之所以出现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原因在于人们对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了新的认识,认为它导致了不正义,并使大量的人口在反复无常的市场面前难以应对。受密尔的影响,所谓新自由主义者如格林、霍布豪斯和霍布森拥护一种更加宽泛的“积极自由”的观点。根据这种观点,自由并不意味着不管,“不管你”的自由只能带给人们挨饿的自由;自由意味着个人的自我实现,而关心个人发展和个人繁荣,就不得不关心人们自我实现的能力。

上述观点为社会自由主义或福利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这种自由主义的特点在于,认为国家于预,特别是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国家干预,可以保护个人免受社会之“恶”(匮乏、无知、懒惰、贫困和疾病) 的打击,从而扩大和保障个人自由。同时,由于受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影响,现代自由主义抛弃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原则,反而认为国家承担经济责任,通过建立和实施对资本主义的控制和规范机制,可以维护经济增长和繁荣。当然,现代自由主义者并非无条件地支持政府干预。他们所关心的是社会当中那些软弱无力难以自助的人。他们的目的是要通过国家干预,帮助这些人实现自立,使之得以应对环境,并能够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法国革命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

保守主义以一种怀旧的心情和态度,面对社会重大变迁。它极力抵制来自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大压力,为深受重围的传统社会秩序辩护。保守主义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明显的分野。在欧洲大陆,保守主义以法国思想家梅斯特尔为代表,反对任何改革,具有明显的专制性和反动性。在英国和美国,保守主义以英国思想家伯克为代表,信奉“为了保守而变迁” 的原则,演变成一种较为谨慎、更加灵活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思想。这种谨慎灵活的姿态使保守党人得以迎合19世纪以后所进行的改革。

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

1.传统观

保守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保守”,其字面含义就是“保持”和“维护”。“保守”主题与保守主义者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对已经建立并持久延续的风俗习惯和制度的尊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保守主义看来,传统是以往智慧的积累,代表着久经检验的制度和实践;传统也赋予个人以社会和历史归属感,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传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2.实用主义

强调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是保守主义的传统。在它看来,我们所生活的周围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复杂性,而我们所自信的那些抽象的思想原则和体系是根本不可靠的。我们只能相信经验和历史,相信实用主义原则:我们只能依据实践环境和实践目标来形成我们的行为。因此,保守主义更愿意把自己的信念说成是一种“主观意见”,或者“接近生活的途径”,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改造方案。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实用主义,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

3. 人性论

保守主义对人性持一种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是有限的、追求安全的、依赖性很强的动物。人倾向于在一种熟悉的、经过反复验证的稳定和有秩序的环境中过一种社会生活。另外,从精神上说,人也是腐化的动物。人经常被自私和贪婪的本性以及对权力的欲望所污染。一切罪行和混乱的根基在于人类的个人本性,而不是社会制度。因此,维护社会秩序需要有强大的国家,需要实施严格的法律和严厉的惩罚。

4.社会有机论

反对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使现代许多思想家坚信社会是人类精心缔造的产物。在这个问题上,保守主义一贯的看法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说,是一个富有生命的实体。社会是根据自然需要所形成的,它的各种制度和结构(如家庭、社会组织和民族等) 维护着社会的健康和稳定。总体大于部分之和。享有共同的价值和文化对于维护共同体和社会团结也是至关重要的。

5.等级观念

按照保守主义的观点,在一个有机的社会中,社会地位的等级化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雇主和雇员、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儿童,这些都反映了不同的角色和责任。由此看来,等级制和不平等并不会导致冲突,因为社会使人们根据相互的义务和责任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当一个人的生活地位是由运气和偶然的出生所决定的时候,由此获得的荣耀和特权反倒使他具有了特别的责任,更加关心和在意不幸运的状况。

6.权威观念

在权威的问题上,保守主义认为,权威总是自上而下来实施的。它是对没有知识、缺乏经验和教育的人的一种领导、指导和支持,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采取明智的行动。在保守主义的权威观念中,自然的(即天赋的) 知识精英的思想曾经一度盛行,但是,现在,保守主义者们更加普遍地认为,权威和领导主要是经验和训练的结果。权威的意义在于,它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和基础,它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谁是权威? 对他可以抱有什么期望? 如果说自由必须与责任共存,那么,自由也必然以自愿接受义务和责任为内容。

7.财产观念

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此外,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个人。最后,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保守主义的演变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守主义思想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化。如果说早期的保守主义是一种反动的思想,更多地站在旧的政治势力(王党、土地贵族、上层宗教权贵) 的立场上,表达了维护旧秩序和旧制度、反对社会变革的愿望,那么,工业资产阶级取代保皇势力而成为社会主力以后的保守主义,虽然也继承了保守主义的传统,如对传统、财产、秩序等的看法,但他们保守的已经不是旧的封建制度和秩序,而是传统自由主义的制度和秩序。当然,现代保守主义完全是在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理论的互动中发展而来的,它随着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调适自己,从而形成了保守主义内部的分化。

现代保守主义

20世纪60年代正值国家干预大行其道之时,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对凯恩斯主义学说和政府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他们阐述的反对现代自由主义的思想被称为“现代保守主义”。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在他们看来,斯密所阐述的自由市场的原始教义是正确的,政府干预只能把事情弄得更糟。此外,现代保守主义继承伯克关于传统和权威的思想,认为应当尊重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各种传统的社会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包括宗教信仰的传统,反对人为干涉。对于一切新出现的问题和要求,如妇女堕胎、同性恋权利等等,保守主义采取一贯反对态度。 新右派

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右派并没有形成一贯系统的哲学,它只是传统保守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的混合物,具体表述就是:“自由经济” +“强国家” 。

新右派是在凯恩斯主义社会民主失败、战后繁荣结束这一总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保守主义思想将市场个人主义和国家权威主义相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传统。这两种不同的倾向通常被称之为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修正,也是对现代自由主义的反动。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弗里德曼、哈耶克和诺齐克。新自由主义以“市场”和“个人主义”为核心支柱,目的是要击退国家的进攻态势。它坚信不受限制的市场资本主义将带来效率、增长和普遍的繁荣。国家和政府的干预将会窒息人的创造力,阻碍企业的发展。福利主义政策将造就一种依赖文

化。在具体政策方面,新自由主义反对福利主义,倡导私有化,主张解除经济管制和实行低税收政策。

新保守主义强调要尊重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自然形成的各种制度,强调自由不要过头,不要放纵。秩序、权威以及共同的文化和价值是它的思想核心。国家的作用是要保护和促成社会自然形成的秩序和规则。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

(1)早期,当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 产生的时候,保守主义站在其对立面,反对自由主义的社会变革思想。

(2)当自由主义中分化出所谓现代自由主义的时候,现代保守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结成统一战线,站在现代自由主义的对立面,批评现代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

(3)当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时候,新保守主义和新右派与新自由主义保持一致,共同对付社会主义和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自由主义。

概括地说,早期保守主义“保守”的是旧制度的秩序和传统;后来的保守主义“保守”的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宽泛特征:

1. 作为正义要求的平等主义——社会平等[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消除阶级对立、压迫,公有制(社会所有制)]

2. 解放理论——现存秩序的不正常和病态[消除异化;社会变革(改良与革命);民主与国家消亡;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3. 理性主义——[计划;政府干预]

4. 社群主义和公共参与——个人与社会(合作、团结、互助)

空想社会主义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

切的唯一尺度。那时,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最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头脑以及通过头脑的思维发现的原理,要求成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后来这句话又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同这些原理相矛盾的现实,实际上从上到下都被颠倒了。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性的东西扔到拉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理性的王国才开始出现。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

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社会主义

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是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所作的两种基本概括。所谓五形态论,即关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依次更替的思想。而三形态论一般是指“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人的全面性”渐次发展的思想。有人推崇五形态论,认为它是马克思对整个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过程的科学概括,在逻辑层次和理论根据上更为根本;有人则推崇三形态论,认为马克思晚年的非资本主义道路设想是对五形态论的否定,况且从社会形态发展历史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是严格按照五形态的秩序依次演进的,因此,三形态论反映了社会形态发展的复杂性,更能反映马克思的本意;有人则认为,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共同构成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体系。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并且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教训,逐步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共富、公正、自由、平等、民主、互助、和谐等价值理念,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和人类的共同社会理想。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问题;

社会发展造成的断裂与转型;

文化真空带来的迷茫与困惑;

启蒙思想的反思与超越。

所有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但是他们的王国和启蒙学者的王国是有天壤之别的。按照这些启蒙学者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世界也是不合理性的和非正义的,所以也应该像封建制度和一切更早的社会制度一样被抛到垃圾堆里去。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所缺少的只是个别的天才人物,现在这种人物已经出现而且已经认识了真理;至于天才人物是在现在出现,真理正是在现在被认识到,这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而纯粹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

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

(二)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与论证

1.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思想

2.关于废除私有制和雇用劳动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的思想

3.关于劳动改造、劳动光荣与劳动竞赛的思想

4.关于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的思想

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用新型分工代替旧式分工的思想

6.关于建立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的思想

7.关于大力发展科学,繁荣艺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8.关于普及教育与消除愚昧的思想

9.关于消灭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的思想

10.关于缩短工时的思想

11.关于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思想

12.关于民主政治的思想

13.关于法制建设的思想

14.关于实现理想制度的方法与途径的思想

15.关于建立一个精干的职业革命家组织的思想

16.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

17.关于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和不输出制度的思想

18.关于国家消亡与未来社会管理的思想

19.关于人口发展规划与人口平衡的思想

20.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一)主张中的消极成分

1.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着奴隶与奴隶劳动

2.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着殖民地

3.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歧视妇女,甚至主张实行公妻制

4.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中包含着某种宗教神秘主义的因素

5.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公开倡导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6.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中隐含着对社会生产劳动的偏见,潜藏着劳动不平等的思想

7. 相当一部分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的身上

8. 某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张带有明显的政治极端主义色彩

9.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着最高领导人的职务终身制

10.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着官员的特权和不同的阶级

(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想性

1. 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 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3. 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现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4. 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当代意义

1. 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中已经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这些思想萌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和直接的思想材料。

2.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1. 要不断发掘其积极成分,从历史中汲取营养

2. 应努力避免重犯错误

科学社会主义的地位

1.马克思主义及其三个主要部分

列宁在1913年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就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这种划分有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但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悉心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指明了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有重大的反作用;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一主题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层次的理论。

进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一主题的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层次的理论。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础。最后,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认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大体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所指明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道路和目标,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第三个层次的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既然哲学和经济学是起点和中介,社会主义是终结,那么,如果没有终结,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从这个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没有了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或者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了。其次,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经济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矛盾暴露

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工人阶级独立 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大来源

主观条件:马恩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1.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刻革命,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唯物史观正确说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3)唯物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2. 剩余价值的发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1)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2)剩余价值学说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3)剩余价值学说展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马、恩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次完整的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1.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

2. 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3. 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

4. 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5.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6. 关于多党合作与统一战线的理论

7. 关于国家问题的理论

8. 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9. 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理论

10. 关于阶级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理论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体表现在:

1.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

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但他们夸大了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和精神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 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问题上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空想社会主义者向往新的美好社会,但在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问题上,认为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为人类始终存在着一种共同本性,人的本性一旦受到理性光芒的照耀,就能推动世界变革,推动新社会产生。

3. 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上

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

空想社会主义十分同情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悲惨境遇,把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少数有“教养”的、容易接受真理的剥削阶级及其头面人物的身上。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新总结

1. 深刻总结1848年革命运动。

2. 第一国际(1864) 时期马、恩在批判各种科学社会主义流派中捍卫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3.19世纪70年代,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中,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4. 第二国际(1889) 时期马、恩的新见解。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研究的主要线索

1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观察和分析资本主义。《资本论》

2. 积极投身革命实践,研究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途径和方法,制定革命的理论、路线和政策。《法兰西内战》

3. 对未来社会做出预测。从来不主张详细描绘,而是在论证中阐发社会主义观。《哥达纲领批判》

马恩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1.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2.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要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

4.不发达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过渡到高级形式的社会

5.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得到农民的“合唱”

6.民族独立是各民族和谐合作的必备条件

7.工人阶级只有组织成为独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的行动

8.在工人阶级政党及其国际组织统一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世界革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要点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一个核心 代替

什么是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的扬弃

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是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长过程。 两块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三个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重点课题 例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

理论问题 例如落后国家

专题三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源起

1. 激烈抨击封建专制。

要是一个人享乐纵欲,周围却是一片呻吟哀号,那就意味着他不是管理国家的,而是管理监狱的。有大批贵族,一事不做,靠别人的劳动养活自己。

2. 痛斥资本原始积累中残酷剥夺农民的圈地运动。

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

3. 揭露了贫富两极对立的不合理状况。

一面穷困不堪,而另一面又是奢侈无度。

4. 揭示造成贫富对立的总根源是私有制。

任何地方私有制存在,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

我深信,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的甩不掉的贫困灾难担子。 莫尔本人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没有堕落和罪恶。

莫尔通过关于城市、关于官员、关于职业、关于社交生活、关于乌托邦人的旅行、关于奴隶、关于战争、关于乌托邦人的宗教八个题目,详尽地阐述了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乌托邦实行财产公有、有计划组织生产、按需分配的经济制度。

第二,乌托邦实行民主的、平等的政治制度。

第三,乌托邦的婚姻、家庭、科学、教育、文化政策,尊重女性、实行一夫一妻制、重视教育、注意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乌托邦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乌托邦人的伦理道德和宗教是使人人得到幸福。 第五,乌托邦人珍视和平,痛恨战争,奉行和平睦邻政策。

社会主义的演进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16世纪英国的莫尔。作为对工业资本主义的反动,代表了早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工人的利益,反映了其批判和改造还处于发展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

早期的社会主义正统理论具有明显的革命性,其目标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在公有制原则基础上建立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他被认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为19世纪的社会主义和20世纪的共产主义奠定了基础。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发展,阐发了一种宏观的历史发展观。根据这种科学的分析,社会主义不是从道义上应该取代资本主义,而是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于1864年帮助欧洲社会主义者建立第一国际。1871年由于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分裂,第一国际被迫解散。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系统阐发和总结了他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通过德国社会主义者考茨基和俄国社会主义者普列汉诺夫等人进一步传播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开始分化。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分

化为两大阵营。改良的社会主义者放弃某些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条和原则,坚持议会政治,最后走了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以列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坚持走暴力革命的道路,为了和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他们自称共产主义者。 改良社会主义

改良社会主义又被称为“社会民主主义”。改良社会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早期与列宁主义展开论战的时候,强调通过和平的议会道路来实现社会主义。它认为通过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待遇,组织工会组织和政党,工人阶级可以逐步融入资本主义社会。它主张通过和平的、渐进的、合法的道路(即议会道路) 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转变。它的理论代表是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者”伯恩斯坦。

民主社会主义

1. 伦理主义目标

伦理追求

自由、公正、互助

2. 多元主义模式

指导思想多元、多元利益集团、多党制、多元模式

3. 渐进主义战略

议会民主和渐进改良

在20世纪以后,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目标不是推翻资本主义,而是使资本主义得到人性化的改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一段时间影响最大。它与现代自由主义一起,通过经济和社会干预,维持了西欧战后的长期繁荣。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经济不景气的普遍蔓延,改良社会主义内部的分歧和矛盾(维持资本主义和促进平等) 也浮现出来。这使它逐步放弃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某些传统立场,向着市场化的价值和政策转变。

革命社会主义

以列宁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路线,坚持走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道路。列宁组建布尔什维克革命政党,1917年,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形势,发动武装起义,取得革命成功。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各国共产党人以俄国共产党为核心,组建第三国际,形成共产主义阵营。

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实行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后来遭到了来自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和外部的普遍批评和谴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共产主义在东欧、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取得胜利,充实了共产主义阵营的力量。50年代以后,随着共产主义阵营内部争论的加剧,阵营最后分化,成员国家纷纷走上了独立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上述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不仅在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和方式上存在分歧,而且在对社会主义目标的理解和设定上也存在差异。社会民主党人放弃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正统观点和原则,如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用社会福利、社会再分配和经济管理来重新定义社会主义。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80年代以后,共产主义国家开始改革。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ideology)是政治分析中遇到的最富有争议的概念之一。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它被看成是一个贬义概念。今天,尽管人们努力从一种中立的角度来使用它,把它看成是一种较为完善的社会哲学和世界观,但它仍然经常被当作谴责和批评政治对手的有力武器。比方说,在政治攻击当中,说某一观点或方案是纯粹意识形态的,差不多就是指责对方“乌托邦”;说某一党派或政府开动机器,大肆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就是谴责该党派或政府不顾事实进行政治说教。

从本意来说,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科学”,指的是一个人在教育和社会化的基础上形成观念和意识的过程。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概念而产生大约有200年历史。它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特拉希于1796年提出来的。他制造这个概念是指一种新的“观念科学”(idea-ology),企图揭示观念和思想的由来。他希望这个学科能够像动物学和生物学一样,享有科学学科的地位。此后,这个概念被不同的人所使用,并赋予不同的含义。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这个概念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阶级统治的本质。根据他们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社会物质力量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社会的精神力量;掌握精神生产手段的阶级,同时也控制着社会的精神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成为统治社会的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一直被看做是一个消极的贬义概念。从这个概念产生以来,几乎所有使用它的人,都把自己排除在意识形态的阵营之外。然而,上述所有的人所提出的主张和观点,又都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价值和行为取向,都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这就要求对意识形态作一个客观中立的定义,以便把所有这些学说和主义都涵盖进来。

[世俗宗教;认知系统;符号系统;系统信念;信仰体系]

意识形态 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由一系列概念、价值和符号所组成,从总体上表达了对人性的看法,对人类行为的批评,对应然问题的阐释,以及对正确安排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意见。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应而形成的思想体系,由一定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念和信仰所构成,并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依据]

政治意识形态具有什么作用呢? 用《现代政治意识形态》的作者安德鲁·文森特的话说,一方面,它使某种行为和安排合法化;另一方面,使人们在某种目标下凝聚和团结起来。 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是由于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1)它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

(2)它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

(3)它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力量”,它是一种社会改造方案,也是一种行动计划。

所有的意识形态都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批评现实社会,从而说明自己观点的道义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时,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提出一个理想社会的目标,并唤起人们为这个理想目标去行动。历次重大政治运动和现实的政治实践都为意识形态所发挥的作用作了很好的注解。

(负面:主观、空想、欺骗、服从、控制、特殊利益的工具)

意识形态具有两种显著的特征:

1. 它们代表了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一种整体的视角、价值承载者和行动指南。

2. 不同的意识形态以不同的方式把概念串接起来。它们把某些概念置于对立的地位,其他概念则被淘汰出局,不予重视,在此过程中,他们始终把自己的解释加于这些概念之上。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 1. 都具有明确的现实利益性质;2. 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3. 都与政治权力具有密切的关系。4. 总是与特定的价值体系密切联系着。

第三章 政治哲学的意识形态框架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综合了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传统,包括现代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现代社会民主主义等。第三条道路在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方案。美国民主党和克林顿政府宣称自己奉

行“第三条道路”,英国工党和布莱尔也宣称自己走的是“第三条道路”,德国、荷兰、意大利和新西兰也有同样的主张和说法。

所谓“第三条道路”,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新社会民主主义和后社会主义思想有密切关系。它倡导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自上而下的国家干预) 和撒切尔、里根新保守主义(市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 之外寻找新的政策支柱。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早期的自由主义反映了正在上升的工业化中产阶级的愿望,它与资本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种政治观念,早期它只是反对绝对主义和封建特权,并没有倡导宪政和代议制政府的思想。19世纪以前,自由经济的信条得到发展,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受到赞美,一切政府干涉都受到谴责。这些都成为19世纪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内容。19世纪以后,出现了赞成福利改革和经济干涉的社会自由主义,而福利改革和经济干预就成了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

自由主义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既可以说是一种政治理论,也可以说是一种经济学说,还可以说是一种伦理观念。作为伦理观念,它探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主张类似于中国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他人要像你希望他人对待你那样;作为经济学说,它阐述的是自由经济、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理沦,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涉(后期的观点有所变化) 。作为政治理论,它研究的是个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强调个人自由永远是目的、国家权威始终是手段。

自由主义的原则:

1.个人主义原则

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按照这种观点,自由也是一种许可,每个人都必须做出承诺,最大可能地享受与其他所有人一致的自由。

3.理性原则

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

4.平等原则

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 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

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 ,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所以,自由主义支持“知识精英”的原则,认为那是对天才加勤奋这一事实的认可。

5.宽容原则

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 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6.同意原则

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其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这种认识使自由主义拥护民主,但它所坚持的自由原则又使它对民主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在自由主义看来,民主是为了防止公共权威侵害个人自由的手段和制度保障。自由主义还认为,“民主的量大危险来自于多数的无限权威”——“多数的暴政”,因此,民主政治实行多数原则的同时,还必须实行保护少数的原则。为了防止民主偏离正轨而走上专制的道路,自由主义者主张为民主设防,给民主以限制。

7.宪政主义原则

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的差异

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分界线,自由主义可以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两个阶段。古典自由主义建立在比较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基础上,认为人都是自私的、自我追求和自我信赖的动物。他只属于自己,而不属于社会和其他任何人。由此,它阐发了“消极自由”的观念,强调要尽可能免除对个人的任何干涉和外在限制。在社会生活领域,它采取消极态度,主张对个人所加干涉越少越好,认为任何“防止犯罪”以外的权力干涉,都是对个人自由的侵犯。

古典自由主义不同情国家,也不同情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在它看来,“最好的政府就是管理最少的政府”。它认为,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恶”。之所以说它是“必要的”,是因为它确保秩序和安全,保证各种协议能够得到执行。然而,它是一种“恶”,它使集体意志凌驾于社会之上,限制了个人自由发展。因此,古典自由主义的理想在于建立一种最小的或所谓的“守夜人”式的国家,其任务是保护公民不受他人侵犯。在经济领域,古典自由主义相信自由的市场机制,认为经济运转的最好状态就是政府不管的状态。因此,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被认为是保障繁荣、促进个人自由、保证社会正义的最好方式。

现代自由主义以认同和支持国家干预为特点。它支持“大政府”模式。现代自由主义之所以出现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原因在于人们对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了新的认识,认为它导致了不正义,并使大量的人口在反复无常的市场面前难以应对。受密尔的影响,所谓新自由主义者如格林、霍布豪斯和霍布森拥护一种更加宽泛的“积极自由”的观点。根据这种观点,自由并不意味着不管,“不管你”的自由只能带给人们挨饿的自由;自由意味着个人的自我实现,而关心个人发展和个人繁荣,就不得不关心人们自我实现的能力。

上述观点为社会自由主义或福利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这种自由主义的特点在于,认为国家于预,特别是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国家干预,可以保护个人免受社会之“恶”(匮乏、无知、懒惰、贫困和疾病) 的打击,从而扩大和保障个人自由。同时,由于受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影响,现代自由主义抛弃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原则,反而认为国家承担经济责任,通过建立和实施对资本主义的控制和规范机制,可以维护经济增长和繁荣。当然,现代自由主义者并非无条件地支持政府干预。他们所关心的是社会当中那些软弱无力难以自助的人。他们的目的是要通过国家干预,帮助这些人实现自立,使之得以应对环境,并能够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法国革命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

保守主义以一种怀旧的心情和态度,面对社会重大变迁。它极力抵制来自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大压力,为深受重围的传统社会秩序辩护。保守主义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明显的分野。在欧洲大陆,保守主义以法国思想家梅斯特尔为代表,反对任何改革,具有明显的专制性和反动性。在英国和美国,保守主义以英国思想家伯克为代表,信奉“为了保守而变迁” 的原则,演变成一种较为谨慎、更加灵活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思想。这种谨慎灵活的姿态使保守党人得以迎合19世纪以后所进行的改革。

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

1.传统观

保守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保守”,其字面含义就是“保持”和“维护”。“保守”主题与保守主义者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对已经建立并持久延续的风俗习惯和制度的尊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保守主义看来,传统是以往智慧的积累,代表着久经检验的制度和实践;传统也赋予个人以社会和历史归属感,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传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2.实用主义

强调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是保守主义的传统。在它看来,我们所生活的周围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复杂性,而我们所自信的那些抽象的思想原则和体系是根本不可靠的。我们只能相信经验和历史,相信实用主义原则:我们只能依据实践环境和实践目标来形成我们的行为。因此,保守主义更愿意把自己的信念说成是一种“主观意见”,或者“接近生活的途径”,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改造方案。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实用主义,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

3. 人性论

保守主义对人性持一种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是有限的、追求安全的、依赖性很强的动物。人倾向于在一种熟悉的、经过反复验证的稳定和有秩序的环境中过一种社会生活。另外,从精神上说,人也是腐化的动物。人经常被自私和贪婪的本性以及对权力的欲望所污染。一切罪行和混乱的根基在于人类的个人本性,而不是社会制度。因此,维护社会秩序需要有强大的国家,需要实施严格的法律和严厉的惩罚。

4.社会有机论

反对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使现代许多思想家坚信社会是人类精心缔造的产物。在这个问题上,保守主义一贯的看法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说,是一个富有生命的实体。社会是根据自然需要所形成的,它的各种制度和结构(如家庭、社会组织和民族等) 维护着社会的健康和稳定。总体大于部分之和。享有共同的价值和文化对于维护共同体和社会团结也是至关重要的。

5.等级观念

按照保守主义的观点,在一个有机的社会中,社会地位的等级化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雇主和雇员、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儿童,这些都反映了不同的角色和责任。由此看来,等级制和不平等并不会导致冲突,因为社会使人们根据相互的义务和责任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当一个人的生活地位是由运气和偶然的出生所决定的时候,由此获得的荣耀和特权反倒使他具有了特别的责任,更加关心和在意不幸运的状况。

6.权威观念

在权威的问题上,保守主义认为,权威总是自上而下来实施的。它是对没有知识、缺乏经验和教育的人的一种领导、指导和支持,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采取明智的行动。在保守主义的权威观念中,自然的(即天赋的) 知识精英的思想曾经一度盛行,但是,现在,保守主义者们更加普遍地认为,权威和领导主要是经验和训练的结果。权威的意义在于,它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和基础,它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谁是权威? 对他可以抱有什么期望? 如果说自由必须与责任共存,那么,自由也必然以自愿接受义务和责任为内容。

7.财产观念

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此外,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个人。最后,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保守主义的演变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守主义思想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化。如果说早期的保守主义是一种反动的思想,更多地站在旧的政治势力(王党、土地贵族、上层宗教权贵) 的立场上,表达了维护旧秩序和旧制度、反对社会变革的愿望,那么,工业资产阶级取代保皇势力而成为社会主力以后的保守主义,虽然也继承了保守主义的传统,如对传统、财产、秩序等的看法,但他们保守的已经不是旧的封建制度和秩序,而是传统自由主义的制度和秩序。当然,现代保守主义完全是在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理论的互动中发展而来的,它随着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调适自己,从而形成了保守主义内部的分化。

现代保守主义

20世纪60年代正值国家干预大行其道之时,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对凯恩斯主义学说和政府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他们阐述的反对现代自由主义的思想被称为“现代保守主义”。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在他们看来,斯密所阐述的自由市场的原始教义是正确的,政府干预只能把事情弄得更糟。此外,现代保守主义继承伯克关于传统和权威的思想,认为应当尊重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各种传统的社会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包括宗教信仰的传统,反对人为干涉。对于一切新出现的问题和要求,如妇女堕胎、同性恋权利等等,保守主义采取一贯反对态度。 新右派

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右派并没有形成一贯系统的哲学,它只是传统保守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的混合物,具体表述就是:“自由经济” +“强国家” 。

新右派是在凯恩斯主义社会民主失败、战后繁荣结束这一总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保守主义思想将市场个人主义和国家权威主义相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传统。这两种不同的倾向通常被称之为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修正,也是对现代自由主义的反动。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弗里德曼、哈耶克和诺齐克。新自由主义以“市场”和“个人主义”为核心支柱,目的是要击退国家的进攻态势。它坚信不受限制的市场资本主义将带来效率、增长和普遍的繁荣。国家和政府的干预将会窒息人的创造力,阻碍企业的发展。福利主义政策将造就一种依赖文

化。在具体政策方面,新自由主义反对福利主义,倡导私有化,主张解除经济管制和实行低税收政策。

新保守主义强调要尊重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自然形成的各种制度,强调自由不要过头,不要放纵。秩序、权威以及共同的文化和价值是它的思想核心。国家的作用是要保护和促成社会自然形成的秩序和规则。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

(1)早期,当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 产生的时候,保守主义站在其对立面,反对自由主义的社会变革思想。

(2)当自由主义中分化出所谓现代自由主义的时候,现代保守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结成统一战线,站在现代自由主义的对立面,批评现代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

(3)当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时候,新保守主义和新右派与新自由主义保持一致,共同对付社会主义和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自由主义。

概括地说,早期保守主义“保守”的是旧制度的秩序和传统;后来的保守主义“保守”的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宽泛特征:

1. 作为正义要求的平等主义——社会平等[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消除阶级对立、压迫,公有制(社会所有制)]

2. 解放理论——现存秩序的不正常和病态[消除异化;社会变革(改良与革命);民主与国家消亡;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3. 理性主义——[计划;政府干预]

4. 社群主义和公共参与——个人与社会(合作、团结、互助)

空想社会主义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

切的唯一尺度。那时,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最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头脑以及通过头脑的思维发现的原理,要求成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后来这句话又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同这些原理相矛盾的现实,实际上从上到下都被颠倒了。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性的东西扔到拉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理性的王国才开始出现。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

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社会主义

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是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所作的两种基本概括。所谓五形态论,即关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依次更替的思想。而三形态论一般是指“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人的全面性”渐次发展的思想。有人推崇五形态论,认为它是马克思对整个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过程的科学概括,在逻辑层次和理论根据上更为根本;有人则推崇三形态论,认为马克思晚年的非资本主义道路设想是对五形态论的否定,况且从社会形态发展历史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是严格按照五形态的秩序依次演进的,因此,三形态论反映了社会形态发展的复杂性,更能反映马克思的本意;有人则认为,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共同构成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体系。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并且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教训,逐步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共富、公正、自由、平等、民主、互助、和谐等价值理念,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和人类的共同社会理想。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问题;

社会发展造成的断裂与转型;

文化真空带来的迷茫与困惑;

启蒙思想的反思与超越。

所有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但是他们的王国和启蒙学者的王国是有天壤之别的。按照这些启蒙学者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世界也是不合理性的和非正义的,所以也应该像封建制度和一切更早的社会制度一样被抛到垃圾堆里去。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所缺少的只是个别的天才人物,现在这种人物已经出现而且已经认识了真理;至于天才人物是在现在出现,真理正是在现在被认识到,这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而纯粹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

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

(二)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与论证

1.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思想

2.关于废除私有制和雇用劳动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的思想

3.关于劳动改造、劳动光荣与劳动竞赛的思想

4.关于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的思想

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用新型分工代替旧式分工的思想

6.关于建立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的思想

7.关于大力发展科学,繁荣艺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8.关于普及教育与消除愚昧的思想

9.关于消灭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的思想

10.关于缩短工时的思想

11.关于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思想

12.关于民主政治的思想

13.关于法制建设的思想

14.关于实现理想制度的方法与途径的思想

15.关于建立一个精干的职业革命家组织的思想

16.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

17.关于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和不输出制度的思想

18.关于国家消亡与未来社会管理的思想

19.关于人口发展规划与人口平衡的思想

20.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一)主张中的消极成分

1.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着奴隶与奴隶劳动

2.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着殖民地

3.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歧视妇女,甚至主张实行公妻制

4.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中包含着某种宗教神秘主义的因素

5.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公开倡导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6.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中隐含着对社会生产劳动的偏见,潜藏着劳动不平等的思想

7. 相当一部分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的身上

8. 某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张带有明显的政治极端主义色彩

9.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着最高领导人的职务终身制

10.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着官员的特权和不同的阶级

(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想性

1. 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 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3. 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现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4. 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当代意义

1. 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中已经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这些思想萌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和直接的思想材料。

2.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1. 要不断发掘其积极成分,从历史中汲取营养

2. 应努力避免重犯错误

科学社会主义的地位

1.马克思主义及其三个主要部分

列宁在1913年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就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这种划分有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但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悉心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指明了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有重大的反作用;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一主题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层次的理论。

进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一主题的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层次的理论。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础。最后,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认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大体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所指明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道路和目标,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第三个层次的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既然哲学和经济学是起点和中介,社会主义是终结,那么,如果没有终结,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从这个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没有了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或者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了。其次,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经济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矛盾暴露

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工人阶级独立 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大来源

主观条件:马恩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1.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刻革命,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唯物史观正确说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3)唯物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2. 剩余价值的发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1)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2)剩余价值学说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3)剩余价值学说展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马、恩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次完整的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1.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

2. 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3. 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

4. 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5.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6. 关于多党合作与统一战线的理论

7. 关于国家问题的理论

8. 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9. 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理论

10. 关于阶级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理论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体表现在:

1.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

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但他们夸大了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和精神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 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问题上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空想社会主义者向往新的美好社会,但在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问题上,认为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为人类始终存在着一种共同本性,人的本性一旦受到理性光芒的照耀,就能推动世界变革,推动新社会产生。

3. 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上

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

空想社会主义十分同情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悲惨境遇,把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少数有“教养”的、容易接受真理的剥削阶级及其头面人物的身上。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新总结

1. 深刻总结1848年革命运动。

2. 第一国际(1864) 时期马、恩在批判各种科学社会主义流派中捍卫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3.19世纪70年代,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中,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4. 第二国际(1889) 时期马、恩的新见解。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研究的主要线索

1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观察和分析资本主义。《资本论》

2. 积极投身革命实践,研究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途径和方法,制定革命的理论、路线和政策。《法兰西内战》

3. 对未来社会做出预测。从来不主张详细描绘,而是在论证中阐发社会主义观。《哥达纲领批判》

马恩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1.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2.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要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

4.不发达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过渡到高级形式的社会

5.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得到农民的“合唱”

6.民族独立是各民族和谐合作的必备条件

7.工人阶级只有组织成为独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的行动

8.在工人阶级政党及其国际组织统一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世界革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要点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一个核心 代替

什么是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的扬弃

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是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长过程。 两块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三个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重点课题 例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

理论问题 例如落后国家


相关内容

  • 党校专题课教学调研报告
  • 专题课是县级党校主体班教学的主要形式,党校专题课是针对某一方面的理论及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分析综合.提炼加工后,通过理性思维形成理论联系实际.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内容体系. 专题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学对象的针对性都比较强,并且科研含量高,讲授难度大.上好专题课是提高县级党校教学质 ...

  • 初中历史总复习专题
  • 专题一: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 二.材料题 1.中国社会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

  • 全院"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动员部署会讲话稿
  • 全院"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动员部署会讲话稿 同志们: 根据省委统一部署,从现在起,用3个月时间,以中央纪委查处的陈树隆.杨振超.周春雨案件以及我省查处的部分省管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在全院党员干部重点是院处级党员干部中开展一次"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 ...

  • 关于认真组织开展"两个专题"讨论活动的通知
  • 月委(2011)37号 中共***委员会 关于认真组织开展"两个专题"讨论 活动的安排意见 各村党(社)党支部.乡级各单位: 根据中央和省.市委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广委办 [2011]17号)精神,各党支部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开展& ...

  • 在三严三实推进会上的讲话稿
  • 在三严三实推进会上的讲话稿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校党委批准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兵团党委和大学党委部署,落实何慧星书记专题党课的要求,对在全校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行具体安排.校党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何 ...

  • 专题一:依法治国专题
  • 2015年中考专题一:依法治国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习 ...

  • 三严三实活动动员讲话
  • 1月5日和13日,省委.州委相继召开了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动员会,省委李纪恒书记和州委张太原书记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会后,县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及时贯彻落实全州动员大会精神,及时组建了专题教育领导工作机构,认真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扎实 ...

  • 全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动员会讲话稿
  • 全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动员会讲话稿 同志们: 刚才,江XX书记给我们上了一堂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的"三严三实"专题党课.江书记的党课报告,站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紧密结合大足实际,点出了党员 ...

  •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领导讲话稿模板范本
  •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领导讲话稿 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从今年4月底开始,在全国处级以上干部.领导班子中进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4月21日,中央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5月5日.6日,省委.市委相继召开专题教育党课报告会,分别 ...

  • 圆主题学习概述
  • 主题学习概述 圆主题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面积公式,并已经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是小学数学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本单元在教学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方法与手段,进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