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祸国之君

孟尝君,祸国之君

国人好酒。得意时,对酒当歌,春风得意千杯少;落寞后,举杯邀月,忧患如山一笑空。喝出了境界,喝出了文化。喝酒是最高境界就是酒瘾过足不花一分钱。在这一点上,古代恐怕要首推李白,他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洒脱,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但五花马,千金裘、牛羊都是别人的,他自己就是两个肩头抬张嘴。但比起时下的官员来,李白又算排不上档次的。李白喝酒虽然自己不掏钱,但要靠才情,属于用脑力劳动换酒喝,时下的官员可是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不花一分钱。

好酒贪杯的人除官员大款以外,往往又没有几个人有钱,像李白那样斗酒诗百篇,靠才情换酒喝,又没那份本事,只得靠吹吹拍拍,作屁颂之类的讨有权有钱人的欢喜混酒喝,这类人就是清客相公,每个时代都有,只是转换了形式而已。而有钱有权的人往往有需要人吹拍——王八看绿豆,对眼了。为了这种乞丐似的讨酒生活变得稍微体面一点,他们的找出一些有影响的古人来为他们撑场面,孟尝君就是清客们推举出来的一尊神。他们为什么选中孟尝君呢?其一是孟尝君出生有来头,他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少子,在齐威王时任要职,与孙膑、田忌一道指挥马陵之战而名满天下。孟尝君虽然是田婴的贱妾所生,但到底是官二代,拼爹有绝对优势。把供他们美酒佳肴的权贵、大款比着孟尝君,很能满足这批浅露的家伙的虚荣心。其二是孟尝君几次犯险都靠其宠幸的鸡鸣狗盗之徒化险为夷,能够佐证清客相公们的作用巨大。历代的清客相公们的道德水准都是最低的,能讨得主子的欢心就是他们唯一的目的,于是乎经过清客相公们两千多年的美化,孟尝君就成了豪爽好客,慷慨仁义的典范。人们通常用小孟尝、赛孟尝的名号来赞美好客的人。于是乎主子因清客相公的炒作而声名远播,名利双收,而清客相公们也因主子的身价而水涨船高,谋求到一官半职而慢慢也进入主子的行业。于是乎,一个泱泱大国竟成了主子与清客交替表演的舞台,而广大的民众则在他们表演中苦不堪言。因此有还原孟尝君本来面目的必要。

对孟尝君这个人,《战国策》、《史记》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但以《史记》较为系统和详备: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就是后来的孟尝君),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指代田文)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之。

文中的“举”就是喂养的意思,有的注本当“生育”讲,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文中准确的的交代了“文以五月五日生”,显然是生下来的。因出生低微(贱妾所生),出生日期又犯忌,因此一出生就被他的父亲田婴判了死刑。那么这样一个出生低微,生下来就被剥夺生存权利的人是如何成为当时名满天下的孟尝君的呢?首先归功与他的“狠”,他的“狠”首先表现在他敢于对自己“狠”,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文字看到。

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父母。”文曰:“人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在田文所处的等级森严的时代,如此顶撞父亲,是很容易招致杀身之祸的,但对于一个下地就被父亲判了死刑的人来说,现在死和下地就死又有多大分别?因此田文敢于放手一搏。这段话是很有看点的。一般如田文一样身份低微的人面对父亲愤怒都只能唯唯而已,但田文就敢反击,而且能抓住要害,使父亲根本就没有反驳的余地。古人对于天是很敬畏的,因此他先问父亲,人是受命于天还是受命于户。这是个两难的问题,如果田婴承认“人命受于天”,那他让田文的母亲丢弃田文显然是违天意的,如果他回答“受命于户”显然是荒谬可笑的,于是田婴选择了默然。但田文不是一个见好就收的人,他穷追猛打:“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

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谁能至者!”田文的话的前半部分有两层含义,表面上是说,生命为天所赋予,你不必担忧,不会对父母造成不利,其潜台词是,生命既然是上天所赋予的,你又能怎么样呢?话的后半部分则是对田婴的嘲弄:如果生命低贱到门户就能限定,那么把门户改高一点不就行了?又何忧之有?无可奈何之下,田婴只得敷衍道“子休矣。”(意思是“算了,不要说了”),大家不要小看“子休矣”这三个字,这三个字默认了田文的生存权,田文取得了第一个回合是胜利。

但仅仅是取得生存权,不是田文的目的。作为一个贱妾之子,他得在四十余个弟兄的脚下讨生活,这对田文来说还毋宁死!在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后,田文开始发起了他拓展生存空间的第二战役——一个不怕死的人的能量爆发出来往往是可怕的。

现在大家看电视最讨厌的就是广告,因为广告不但是影响了自己看电视剧的连续性,更多的是因为欺诈广告太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危害。但在购买东西时又自觉不自觉地买广告推销的产品,这就是广告的魔力。其实广告并不是一个新的促销手段,而是最古老的促销手段,也不是单单推销商品,也推销人,尤以推销人为胜,尤其是自我推销。只不过推销人的手段往往不叫广告,而叫舆论。我国自我推销的广告历史最起码可以上朔到商朝末年,而渭水河边的姜太公应该算是我国最早的自我推销大师。他的推销办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撑钩(直钩,即没有弯曲的金属条)钓鱼,我们通常讲的“姜太公钓鱼,愿者鱼儿上钩”就是指的这种方法。那么姜太公为什么要用直钩钓鱼呢?因为姜太公志不在鱼,他是“不钓鱼虾钓王侯”。因为当时没有纸张、无线广播、电脑网路作媒介,只有最原始的传媒工具——人们的嘴,如何把这原始的媒介利用起来为自己做宣传,姜太公显然是深谙此道的,他用直钩钓鱼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好奇心,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必然会传到周文王耳里,文王自然就要思考,姜太公用直钩钓鱼要么是傻子,要么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通过这种形式想要引起自己的注意。于是,姜太公的目的就达到了,于是一次休闲的垂钓为姬氏家族钓来八百多年的天下,也为姜氏家族钓来了齐国这片濒临大海的广阔的土地。一介渔夫,因一次奇异的垂钓而成为一国之主,足见广告威力之大。虽然后来姜氏的天下为田氏所窃取,但姜太公作为齐国的始祖,以广告取天下的历史绝不会因此而消亡,田文或许就是因此受到了启发而制定了他发起第二战役的计划。

田文的计划是让父亲的门客的嘴成为抬高自己身份的媒介。

一次田文问父亲“子之子为何?”他的父亲回答说“为孙。”他又问“孙子的孙子为何?”他父亲回答说“玄孙。”他又问“玄孙之孙为何?”他父亲回答说“不能知也。”一般的读者读到这段对话往往会觉得奇怪,以田文的智力,绝不会连这样简单的常识性的称谓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要向他父亲提出这些问题呢?读了下文我们就会知道,原来田文是在责怪他父亲没有长远打算,借以表现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分量。那么田文的长远打算是什么呢?让我们从下面田文对他父亲田婴的话中去探寻:

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家私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亡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

这段话很有趣,粗略读来觉得田文是一副忧国忧民的古道心肠,又是责怪父亲为三王相而不能使齐国国土面积扩大,又是责怪父亲使国事日益荒废,待国士不周,无大庇苍生之志,细细读来,才发现其重心落在“士不得短褐”、“ 士不厌糟糠”上,认为父亲不能善待门客。有的译者把田文的话中的“士”译为“一般人”,意即“寻常百姓”,这种译法显然是抬高田文的思想境界了。查阅相关的古汉语词典,“士”也没有这种解释,显然“士”在这里是指门客。再说,《史记》的整个《孟尝君转》和《战国策》有关孟尝君的文字,都没有孟尝君关心百姓的文字记载。倒是《史记》记载了一则孟尝君屠杀老百姓的英雄事迹:

齐湣王25年,孟尝君带领他的团队到秦国去,希望能谋取相位,结果沦为阶下囚,险些

招致杀身之祸,被鸡鸣狗盗之徒救出来后,途径赵国,受到平原君的热情接待。赵国百姓听说孟尝君贤明,都赶来一睹风采,没想到孟尝君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个子,就有人讥笑道:“开初以为薛公身材魁梧,哪想到只不过是一个小个男人而已!”孟尝君狂怒异常,指挥手下人杀了几百人,灭掉了一座县城才离开。

可以想象,为一句玩笑话就灭掉一座县城的人是什么人!那么田文为什么这样关心门客的生存状况呢?说穿了,就是看中了门客的嘴巴。田文的父亲田婴倒是一位肚内能撑船的相,居然能放弃门第观念,宽容这个贱妾生的儿子对自己的冲撞,把掌管家务、管理门客的事宜都交给田文。田文负责主家带宾客之后,门客们的待遇如何呢,这里司马迁没直接写,但从“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可以看出,田文一定待他们不薄。从《战国策》可知,那个时代的所谓“士”,正义感是很少的,基本上没有多大是非观,有奶便是娘,朝秦暮楚是他们真实嘴脸。至于合纵连横只不过是他们谋取个人利益的遮羞布。由于深受田文的厚待,他们极力采取各种途径吹捧田文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姜太公的自我推销广告虽然构思很有创意,但到底是身处荒村僻野,人口密度不大,传播速度不快,到垂暮之年才遇上文王,田文身在国都,又有父亲田婴富可敌国的财力支撑,买开门客的大嘴为自己广播,很快就就名满天下,以至于诸侯们都跟着起哄,让田婴把太子的宝座传给了他。田婴死后,田文代立于薛,而成为“孟尝君”,完成了咸鱼翻身,池鱼化龙的过程。

由一个刚出生就被剥夺生存权的人,一跃而成为大贵族家的掌门人,按说孟尝君应该满足了,可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刚开头。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实力,他要进一步壮大门客的队伍。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孟尝君把“亡人有罪者”(社会渣滓)也招揽在自己旗下。把这些人招到自己的门下,不仅是供吃供住,孟尝君还有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行为给门客们洗脑,好让他们誓死效忠。一是给门客的至亲骨肉馈赠礼物,让门客始终都有一种亏欠自己的感觉,二是生活上和门客共甘苦(我估计这只不过是做做样子)。三是不怕戴绿帽子。这里有三个小故事作佐证。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次晚餐,一位门客以为孟尝君吃的比自己的好而大发脾气,等孟尝君把自己吃的端来和他比较,发现是一模一样的,那位门客羞愧难当,自刎而死。二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人在齐湣王面前状告孟尝君谋反,刚好这时田甲劫持了齐湣王,齐湣王就更加怀疑是孟尝君所主使。孟尝君害怕,就逃跑了,是当初被孟尝君驱赶走的魏子跑到齐湣王的宫殿前自杀以表明孟尝君的清白,使他以洗清罪名。这两个故事都见于《史记》。另一则故事见于《战国策》,讲的是有一位门客与孟尝君的夫人私通,有人把这件事向孟尝君告了密,提议让孟尝君杀了那位门客,孟尝君反倒告诫告密的人说:“相互倾慕美貌而生情,是人之常情,不要再说这件事了”不仅如此,一年之后,孟尝君还把让他戴绿帽子的人推荐给卫国的国君,而获得重用。后来齐卫交恶,卫君要联合天下诸侯攻打齐国,是这个家伙一生命担保遏制了这场战争,又为孟尝君增添了一道光环。

文有谋士出谋划策,四处摇唇鼓舌,武有“亡人有罪者”舍命效死,那么孟尝君用这笔资源干什么呢?为齐国一统天下吗?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才是他的唯一目标。为了这一目标,他甚至还不惜让西部崛起的虎狼之国秦国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孟尝君的苦心经营,终于“名动江湖”,以至于秦昭王都愿意让泾阳君为质交换孟尝君入秦。孟尝君以为这是天赐良机,决定动身前往秦国。他当时的心情大概和近千年以后的李白接到唐玄宗的诏书后差不多,大有“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好人?”的豪迈。因此门客们苦劝不住。后来是苏代挖空心思,想了个寓言故事才打消了孟尝君入秦的念头。苏代说:“我早晨碰到一个木偶和土偶在争论,木偶对土偶说:‘天要下雨了,你很快就会被雨水泡散。’土偶说:‘我本身就是泥巴捏的,泡散了也不过是回到泥土中,有什么关系呢?相反,大雨落下来,大地一片汪洋,不知要把你冲到那里去呢。’现在的秦国凶狠就跟虎狼差不多,您前去弄不好想回到故乡都不行,岂不是土偶都要笑话你?”孟尝君才暂时放弃的这个打算。以孟尝君的智力,岂不知秦国之行的厉害,但利令智昏然也。

这件事后,齐湣王还是没有重用孟尝君。他再也赖不住寂寞了,齐湣王二十五年,他接受了秦昭王任他为相的邀请,前往秦国,没想到秦昭王经不住亲信的挑唆,囚禁了孟尝君,还要想杀掉他。结果就是大家熟悉的鸡鸣狗盗之徒救了他,得以回到齐国。对这段历史和孟尝君的一生,宋代文学大家,大改革家王安石写了一篇最精短的论文作了经典的评价: ?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只不过)鸡鸣狗盗之雄(首领)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其实王安石也没把孟尝君的心思读懂,因为孟尝君养士根本就不是为了齐国的强大,更无“南面而制秦”的雄心壮志,他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地位、和封地。

“狡兔三窟”是大家熟知的成语,也是备受也能居高位的人所推崇的处世哲学(比如现在的裸官)。这个成语就出自孟尝君的最得意的门客冯驩。他为孟尝君营造的所谓三个永保荣华的三窟,一是收买人心,二是借别国的诸侯抬高身价,三是把宗庙建在他的封地薛。前两点好理解,第三点要费解些。前面我们讲过,孟尝君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少子,因此建到薛地的宗庙也就是齐国国君的宗庙,一是可以抬高孟尝君的地位,二是一旦有战乱,国君会竭力派兵保护薛地,以免宗庙被毁。冯驩为孟尝君建的这三窟,最成功的运用是孟尝君被罢相之后。被罢相后门客们都跑了,孟尝君非常沮丧,冯驩安慰他说:“借给我一套马车和一些钱让我到秦国跑一趟,我保证让齐王重新看重你,还要给你扩大封地。”孟尝君就给冯驩派了一套马车,带上钱让他上秦国去了。冯驩到了秦国,对秦王吹嘘道:“天下的游说之人驾车涌入秦国,没有不想秦国强大,而削弱齐国的;纷纷涌向齐国的没有不想齐国强大而秦国弱小的。秦国与齐国肯定要一决雌雄,形式不允许两国都称雄”秦王虚心请教:“怎样才能让秦国获胜呢?”冯驩道:“大王大概也知道齐国废掉了孟尝君的事吧?”秦王说:“听说了。”冯驩说:“让齐国显赫的是孟尝君。现在齐王听信别人是坏话废掉了孟尝君,他心里很怨恨,一定肯背叛齐国,背叛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情势、人心都会倒向秦国,齐国就会落入您的手里了,这岂止是称雄呢?你赶快派人带上钱物去迎请孟尝君,千万不可坐失良机啊。假使齐国明白了着一点,又重新启用孟尝君,那么谁称雄就难确定了。”秦王很高兴,就派使节用十辆车拉上黄金两千两去迎请孟尝君。冯驩又赶紧跑回齐国对齐王说:“天下游说之士纷纷驾车东进齐国的没有一个不愿意齐强秦弱的;纷纷驾车西入秦国的,没有一个不希望秦强齐弱的。秦齐两国一决雌雄,秦国强大,齐国就会衰弱,没有两国一齐称雄的道理。现在臣私下听说秦国派使节的车装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去则罢,一旦西去相秦,使天下归附秦国,秦国称了雄,齐国就败下阵来,败下阵来,齐都临淄、即墨一带就危险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节还没有到时先恢复孟尝君的相位,再多给他一些封地呢?这样就能挫败秦国的图谋,断绝他称霸的谋略。”齐王说:“好”就派人到边境等候秦国的使臣。秦国使臣的车刚进入秦国的境内,就派人快速回报,齐王召见了孟尝君,恢复了他的相位,还给了他就有的封邑,又增加了一千户。秦国的使者听说后就回去了。

如果说孟尝君借别国的势力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好可以理解的话,借别国的军队来攻打自己的国家,就完全不能原谅了。

孟尝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抬高自己的身价应该引起了齐国国君的警觉,因此齐湣王在灭宋后,想除掉孟尝君,孟尝君逃到了魏国,任了魏国的相。按常情,孟尝君应该设法化解君臣之间的误解,但孟尝君恰恰相反,为了报复齐湣王,他居然联合了秦、赵、燕攻破了齐国,逼死了齐湣王。一个人为了个人的利益,毫不顾及本国人民的利益,发动一场血流成河的战争,其人格之卑下,内心的恶毒是可想而值得了。孟尝君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继承权而相互残杀,为齐魏所灭,其为报应乎?

司马迁在《孟尝君传》结尾写道: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

田文虽逝,余毒难消!六万余家奸邪之徒暴虐薛地,薛地人何以堪!目击当世,康国家之慨,结朋党以谋私者,其为薛地六万奸人之后否?孟尝君之余毒不除,国何以治。 ?

孟尝君,祸国之君

国人好酒。得意时,对酒当歌,春风得意千杯少;落寞后,举杯邀月,忧患如山一笑空。喝出了境界,喝出了文化。喝酒是最高境界就是酒瘾过足不花一分钱。在这一点上,古代恐怕要首推李白,他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洒脱,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但五花马,千金裘、牛羊都是别人的,他自己就是两个肩头抬张嘴。但比起时下的官员来,李白又算排不上档次的。李白喝酒虽然自己不掏钱,但要靠才情,属于用脑力劳动换酒喝,时下的官员可是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不花一分钱。

好酒贪杯的人除官员大款以外,往往又没有几个人有钱,像李白那样斗酒诗百篇,靠才情换酒喝,又没那份本事,只得靠吹吹拍拍,作屁颂之类的讨有权有钱人的欢喜混酒喝,这类人就是清客相公,每个时代都有,只是转换了形式而已。而有钱有权的人往往有需要人吹拍——王八看绿豆,对眼了。为了这种乞丐似的讨酒生活变得稍微体面一点,他们的找出一些有影响的古人来为他们撑场面,孟尝君就是清客们推举出来的一尊神。他们为什么选中孟尝君呢?其一是孟尝君出生有来头,他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少子,在齐威王时任要职,与孙膑、田忌一道指挥马陵之战而名满天下。孟尝君虽然是田婴的贱妾所生,但到底是官二代,拼爹有绝对优势。把供他们美酒佳肴的权贵、大款比着孟尝君,很能满足这批浅露的家伙的虚荣心。其二是孟尝君几次犯险都靠其宠幸的鸡鸣狗盗之徒化险为夷,能够佐证清客相公们的作用巨大。历代的清客相公们的道德水准都是最低的,能讨得主子的欢心就是他们唯一的目的,于是乎经过清客相公们两千多年的美化,孟尝君就成了豪爽好客,慷慨仁义的典范。人们通常用小孟尝、赛孟尝的名号来赞美好客的人。于是乎主子因清客相公的炒作而声名远播,名利双收,而清客相公们也因主子的身价而水涨船高,谋求到一官半职而慢慢也进入主子的行业。于是乎,一个泱泱大国竟成了主子与清客交替表演的舞台,而广大的民众则在他们表演中苦不堪言。因此有还原孟尝君本来面目的必要。

对孟尝君这个人,《战国策》、《史记》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但以《史记》较为系统和详备: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就是后来的孟尝君),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指代田文)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之。

文中的“举”就是喂养的意思,有的注本当“生育”讲,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文中准确的的交代了“文以五月五日生”,显然是生下来的。因出生低微(贱妾所生),出生日期又犯忌,因此一出生就被他的父亲田婴判了死刑。那么这样一个出生低微,生下来就被剥夺生存权利的人是如何成为当时名满天下的孟尝君的呢?首先归功与他的“狠”,他的“狠”首先表现在他敢于对自己“狠”,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文字看到。

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父母。”文曰:“人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在田文所处的等级森严的时代,如此顶撞父亲,是很容易招致杀身之祸的,但对于一个下地就被父亲判了死刑的人来说,现在死和下地就死又有多大分别?因此田文敢于放手一搏。这段话是很有看点的。一般如田文一样身份低微的人面对父亲愤怒都只能唯唯而已,但田文就敢反击,而且能抓住要害,使父亲根本就没有反驳的余地。古人对于天是很敬畏的,因此他先问父亲,人是受命于天还是受命于户。这是个两难的问题,如果田婴承认“人命受于天”,那他让田文的母亲丢弃田文显然是违天意的,如果他回答“受命于户”显然是荒谬可笑的,于是田婴选择了默然。但田文不是一个见好就收的人,他穷追猛打:“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

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谁能至者!”田文的话的前半部分有两层含义,表面上是说,生命为天所赋予,你不必担忧,不会对父母造成不利,其潜台词是,生命既然是上天所赋予的,你又能怎么样呢?话的后半部分则是对田婴的嘲弄:如果生命低贱到门户就能限定,那么把门户改高一点不就行了?又何忧之有?无可奈何之下,田婴只得敷衍道“子休矣。”(意思是“算了,不要说了”),大家不要小看“子休矣”这三个字,这三个字默认了田文的生存权,田文取得了第一个回合是胜利。

但仅仅是取得生存权,不是田文的目的。作为一个贱妾之子,他得在四十余个弟兄的脚下讨生活,这对田文来说还毋宁死!在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后,田文开始发起了他拓展生存空间的第二战役——一个不怕死的人的能量爆发出来往往是可怕的。

现在大家看电视最讨厌的就是广告,因为广告不但是影响了自己看电视剧的连续性,更多的是因为欺诈广告太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危害。但在购买东西时又自觉不自觉地买广告推销的产品,这就是广告的魔力。其实广告并不是一个新的促销手段,而是最古老的促销手段,也不是单单推销商品,也推销人,尤以推销人为胜,尤其是自我推销。只不过推销人的手段往往不叫广告,而叫舆论。我国自我推销的广告历史最起码可以上朔到商朝末年,而渭水河边的姜太公应该算是我国最早的自我推销大师。他的推销办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撑钩(直钩,即没有弯曲的金属条)钓鱼,我们通常讲的“姜太公钓鱼,愿者鱼儿上钩”就是指的这种方法。那么姜太公为什么要用直钩钓鱼呢?因为姜太公志不在鱼,他是“不钓鱼虾钓王侯”。因为当时没有纸张、无线广播、电脑网路作媒介,只有最原始的传媒工具——人们的嘴,如何把这原始的媒介利用起来为自己做宣传,姜太公显然是深谙此道的,他用直钩钓鱼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好奇心,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必然会传到周文王耳里,文王自然就要思考,姜太公用直钩钓鱼要么是傻子,要么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通过这种形式想要引起自己的注意。于是,姜太公的目的就达到了,于是一次休闲的垂钓为姬氏家族钓来八百多年的天下,也为姜氏家族钓来了齐国这片濒临大海的广阔的土地。一介渔夫,因一次奇异的垂钓而成为一国之主,足见广告威力之大。虽然后来姜氏的天下为田氏所窃取,但姜太公作为齐国的始祖,以广告取天下的历史绝不会因此而消亡,田文或许就是因此受到了启发而制定了他发起第二战役的计划。

田文的计划是让父亲的门客的嘴成为抬高自己身份的媒介。

一次田文问父亲“子之子为何?”他的父亲回答说“为孙。”他又问“孙子的孙子为何?”他父亲回答说“玄孙。”他又问“玄孙之孙为何?”他父亲回答说“不能知也。”一般的读者读到这段对话往往会觉得奇怪,以田文的智力,绝不会连这样简单的常识性的称谓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要向他父亲提出这些问题呢?读了下文我们就会知道,原来田文是在责怪他父亲没有长远打算,借以表现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分量。那么田文的长远打算是什么呢?让我们从下面田文对他父亲田婴的话中去探寻:

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家私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亡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

这段话很有趣,粗略读来觉得田文是一副忧国忧民的古道心肠,又是责怪父亲为三王相而不能使齐国国土面积扩大,又是责怪父亲使国事日益荒废,待国士不周,无大庇苍生之志,细细读来,才发现其重心落在“士不得短褐”、“ 士不厌糟糠”上,认为父亲不能善待门客。有的译者把田文的话中的“士”译为“一般人”,意即“寻常百姓”,这种译法显然是抬高田文的思想境界了。查阅相关的古汉语词典,“士”也没有这种解释,显然“士”在这里是指门客。再说,《史记》的整个《孟尝君转》和《战国策》有关孟尝君的文字,都没有孟尝君关心百姓的文字记载。倒是《史记》记载了一则孟尝君屠杀老百姓的英雄事迹:

齐湣王25年,孟尝君带领他的团队到秦国去,希望能谋取相位,结果沦为阶下囚,险些

招致杀身之祸,被鸡鸣狗盗之徒救出来后,途径赵国,受到平原君的热情接待。赵国百姓听说孟尝君贤明,都赶来一睹风采,没想到孟尝君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个子,就有人讥笑道:“开初以为薛公身材魁梧,哪想到只不过是一个小个男人而已!”孟尝君狂怒异常,指挥手下人杀了几百人,灭掉了一座县城才离开。

可以想象,为一句玩笑话就灭掉一座县城的人是什么人!那么田文为什么这样关心门客的生存状况呢?说穿了,就是看中了门客的嘴巴。田文的父亲田婴倒是一位肚内能撑船的相,居然能放弃门第观念,宽容这个贱妾生的儿子对自己的冲撞,把掌管家务、管理门客的事宜都交给田文。田文负责主家带宾客之后,门客们的待遇如何呢,这里司马迁没直接写,但从“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可以看出,田文一定待他们不薄。从《战国策》可知,那个时代的所谓“士”,正义感是很少的,基本上没有多大是非观,有奶便是娘,朝秦暮楚是他们真实嘴脸。至于合纵连横只不过是他们谋取个人利益的遮羞布。由于深受田文的厚待,他们极力采取各种途径吹捧田文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姜太公的自我推销广告虽然构思很有创意,但到底是身处荒村僻野,人口密度不大,传播速度不快,到垂暮之年才遇上文王,田文身在国都,又有父亲田婴富可敌国的财力支撑,买开门客的大嘴为自己广播,很快就就名满天下,以至于诸侯们都跟着起哄,让田婴把太子的宝座传给了他。田婴死后,田文代立于薛,而成为“孟尝君”,完成了咸鱼翻身,池鱼化龙的过程。

由一个刚出生就被剥夺生存权的人,一跃而成为大贵族家的掌门人,按说孟尝君应该满足了,可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刚开头。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实力,他要进一步壮大门客的队伍。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孟尝君把“亡人有罪者”(社会渣滓)也招揽在自己旗下。把这些人招到自己的门下,不仅是供吃供住,孟尝君还有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行为给门客们洗脑,好让他们誓死效忠。一是给门客的至亲骨肉馈赠礼物,让门客始终都有一种亏欠自己的感觉,二是生活上和门客共甘苦(我估计这只不过是做做样子)。三是不怕戴绿帽子。这里有三个小故事作佐证。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次晚餐,一位门客以为孟尝君吃的比自己的好而大发脾气,等孟尝君把自己吃的端来和他比较,发现是一模一样的,那位门客羞愧难当,自刎而死。二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人在齐湣王面前状告孟尝君谋反,刚好这时田甲劫持了齐湣王,齐湣王就更加怀疑是孟尝君所主使。孟尝君害怕,就逃跑了,是当初被孟尝君驱赶走的魏子跑到齐湣王的宫殿前自杀以表明孟尝君的清白,使他以洗清罪名。这两个故事都见于《史记》。另一则故事见于《战国策》,讲的是有一位门客与孟尝君的夫人私通,有人把这件事向孟尝君告了密,提议让孟尝君杀了那位门客,孟尝君反倒告诫告密的人说:“相互倾慕美貌而生情,是人之常情,不要再说这件事了”不仅如此,一年之后,孟尝君还把让他戴绿帽子的人推荐给卫国的国君,而获得重用。后来齐卫交恶,卫君要联合天下诸侯攻打齐国,是这个家伙一生命担保遏制了这场战争,又为孟尝君增添了一道光环。

文有谋士出谋划策,四处摇唇鼓舌,武有“亡人有罪者”舍命效死,那么孟尝君用这笔资源干什么呢?为齐国一统天下吗?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才是他的唯一目标。为了这一目标,他甚至还不惜让西部崛起的虎狼之国秦国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孟尝君的苦心经营,终于“名动江湖”,以至于秦昭王都愿意让泾阳君为质交换孟尝君入秦。孟尝君以为这是天赐良机,决定动身前往秦国。他当时的心情大概和近千年以后的李白接到唐玄宗的诏书后差不多,大有“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好人?”的豪迈。因此门客们苦劝不住。后来是苏代挖空心思,想了个寓言故事才打消了孟尝君入秦的念头。苏代说:“我早晨碰到一个木偶和土偶在争论,木偶对土偶说:‘天要下雨了,你很快就会被雨水泡散。’土偶说:‘我本身就是泥巴捏的,泡散了也不过是回到泥土中,有什么关系呢?相反,大雨落下来,大地一片汪洋,不知要把你冲到那里去呢。’现在的秦国凶狠就跟虎狼差不多,您前去弄不好想回到故乡都不行,岂不是土偶都要笑话你?”孟尝君才暂时放弃的这个打算。以孟尝君的智力,岂不知秦国之行的厉害,但利令智昏然也。

这件事后,齐湣王还是没有重用孟尝君。他再也赖不住寂寞了,齐湣王二十五年,他接受了秦昭王任他为相的邀请,前往秦国,没想到秦昭王经不住亲信的挑唆,囚禁了孟尝君,还要想杀掉他。结果就是大家熟悉的鸡鸣狗盗之徒救了他,得以回到齐国。对这段历史和孟尝君的一生,宋代文学大家,大改革家王安石写了一篇最精短的论文作了经典的评价: ?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只不过)鸡鸣狗盗之雄(首领)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其实王安石也没把孟尝君的心思读懂,因为孟尝君养士根本就不是为了齐国的强大,更无“南面而制秦”的雄心壮志,他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地位、和封地。

“狡兔三窟”是大家熟知的成语,也是备受也能居高位的人所推崇的处世哲学(比如现在的裸官)。这个成语就出自孟尝君的最得意的门客冯驩。他为孟尝君营造的所谓三个永保荣华的三窟,一是收买人心,二是借别国的诸侯抬高身价,三是把宗庙建在他的封地薛。前两点好理解,第三点要费解些。前面我们讲过,孟尝君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少子,因此建到薛地的宗庙也就是齐国国君的宗庙,一是可以抬高孟尝君的地位,二是一旦有战乱,国君会竭力派兵保护薛地,以免宗庙被毁。冯驩为孟尝君建的这三窟,最成功的运用是孟尝君被罢相之后。被罢相后门客们都跑了,孟尝君非常沮丧,冯驩安慰他说:“借给我一套马车和一些钱让我到秦国跑一趟,我保证让齐王重新看重你,还要给你扩大封地。”孟尝君就给冯驩派了一套马车,带上钱让他上秦国去了。冯驩到了秦国,对秦王吹嘘道:“天下的游说之人驾车涌入秦国,没有不想秦国强大,而削弱齐国的;纷纷涌向齐国的没有不想齐国强大而秦国弱小的。秦国与齐国肯定要一决雌雄,形式不允许两国都称雄”秦王虚心请教:“怎样才能让秦国获胜呢?”冯驩道:“大王大概也知道齐国废掉了孟尝君的事吧?”秦王说:“听说了。”冯驩说:“让齐国显赫的是孟尝君。现在齐王听信别人是坏话废掉了孟尝君,他心里很怨恨,一定肯背叛齐国,背叛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情势、人心都会倒向秦国,齐国就会落入您的手里了,这岂止是称雄呢?你赶快派人带上钱物去迎请孟尝君,千万不可坐失良机啊。假使齐国明白了着一点,又重新启用孟尝君,那么谁称雄就难确定了。”秦王很高兴,就派使节用十辆车拉上黄金两千两去迎请孟尝君。冯驩又赶紧跑回齐国对齐王说:“天下游说之士纷纷驾车东进齐国的没有一个不愿意齐强秦弱的;纷纷驾车西入秦国的,没有一个不希望秦强齐弱的。秦齐两国一决雌雄,秦国强大,齐国就会衰弱,没有两国一齐称雄的道理。现在臣私下听说秦国派使节的车装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去则罢,一旦西去相秦,使天下归附秦国,秦国称了雄,齐国就败下阵来,败下阵来,齐都临淄、即墨一带就危险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节还没有到时先恢复孟尝君的相位,再多给他一些封地呢?这样就能挫败秦国的图谋,断绝他称霸的谋略。”齐王说:“好”就派人到边境等候秦国的使臣。秦国使臣的车刚进入秦国的境内,就派人快速回报,齐王召见了孟尝君,恢复了他的相位,还给了他就有的封邑,又增加了一千户。秦国的使者听说后就回去了。

如果说孟尝君借别国的势力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好可以理解的话,借别国的军队来攻打自己的国家,就完全不能原谅了。

孟尝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抬高自己的身价应该引起了齐国国君的警觉,因此齐湣王在灭宋后,想除掉孟尝君,孟尝君逃到了魏国,任了魏国的相。按常情,孟尝君应该设法化解君臣之间的误解,但孟尝君恰恰相反,为了报复齐湣王,他居然联合了秦、赵、燕攻破了齐国,逼死了齐湣王。一个人为了个人的利益,毫不顾及本国人民的利益,发动一场血流成河的战争,其人格之卑下,内心的恶毒是可想而值得了。孟尝君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继承权而相互残杀,为齐魏所灭,其为报应乎?

司马迁在《孟尝君传》结尾写道: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

田文虽逝,余毒难消!六万余家奸邪之徒暴虐薛地,薛地人何以堪!目击当世,康国家之慨,结朋党以谋私者,其为薛地六万奸人之后否?孟尝君之余毒不除,国何以治。 ?


相关内容

  • 卧薪尝胆第二课时教案
  • 卧薪尝胆(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课文<卧薪尝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还记得这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吗? 出示卡片:文章中有两个国家的皇帝,一个是吴王夫差,一个是越王勾践. 3.读准这两个词. 二.解释"卧薪尝胆" 1.你知道,是谁"卧薪尝胆 ...

  • 崇祯是不是一个亡国之君:大明朝廷输在哪里?
  • 昨天是崇祯殉难.明朝崩溃373周年,从这一天起,中国进入了甲申国难的动荡阶段,以及随后的清帝国统治时期(二头时参考阅读文章:<满清为何能轻而易举地征服大明?>). 崇祯作为最后一位明朝天子,是否对明朝的灭亡负有最大的责任?这一点历来众说纷纭,争议极大.为了避免本人的观点出现偏颇,我特地邀 ...

  •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卷(1)
  •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卷(1) 一.基础知识及应用(24分)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枯涸( ) liáo( )亮 zhù( )蓄 chãng( )清 栖( )息 肥shuò( ) 清liâ( ) yùn niàng( )( ) 山岛竦zhì( ) 2.为下列字选择正确 ...

  •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完美的皇帝.
  • 点击加载图片 打开UC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在这些皇帝中,有明君,有昏君,有仁君,有暴君.有开国之君,也有亡国之君.形形色色,不一而足.那么,在这几百位皇帝中间 ...

  • 北宋开国功臣为何失宠:没文化劝皇帝用亡国之君年号
  • 太祖立刻命令传赵普晋见,因为当初他拟定这个年号的时候,曾征求过赵普的意见,这位宰相曾经信誓旦旦地宣称,这个年号起得好,不但响亮,而且寓意深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马屁拍得震天响. 公元973年,翰林学士卢多逊奉太祖之命出使南唐,临回来的时候,他灵机一动,对南唐后主李煜说, ...

  •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分享到: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长陵 . 汉孝惠皇帝刘盈安陵 .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霸陵.汉孝景皇帝刘启阳陵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茂陵.汉孝昭皇帝刘弗陵平陵.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杜陵.汉高宗(后除庙号)孝元皇帝刘奭(shì)渭陵 .汉统宗(后除庙号)孝成皇帝刘骜延陵. 汉孝 ...

  • 扶不起的刘皇叔与扶得起的刘阿斗
  • 扶不起的刘皇叔与扶得起的刘阿斗 猛然看到这个题目,读者也许会认为我在匆忙中产生了笔误.因为众所周知:诸葛亮辅佐刘皇叔(刘备)在成都登上了帝位,成为蜀汉的开国之君,这应该说是扶起了的.刘阿斗(刘禅)是由他父亲向诸葛亮托孤,由诸葛亮长期辅佐,最后还是不免当了亡国之君,这应该说是扶不起的.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

  • 从个性情感看李煜词的价值
  • 1寥 中旬刊) . .懋 从个性情感看李煜词的价值 张 翠 (湖南省特教中等专业学校湖南・长沙410119) 中图分类号:(34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人们对李煜词思想内容的评价,在"人民性"."爱 国主义"等方面的争论相当激烈.有人甚至认为李煜作为一个封建时 ...

  • 李煜虞美人
  • 李煜<虞美人> 导语: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李煜的<虞美人>.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国自古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中,王朝不断更替,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那就是帝王文学.一般而言,开国帝王的诗歌往往充满了豪气,比如汉高祖的刘邦的<大风 ...

  •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都城
  • 希望您能把春秋和战国的建立者,都城,名称说清楚!谢谢. 回答: 燕国古国名,姬姓,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开国之君是召公,建都于蓟(今北京西南).战国七雄之一,燕王哙时,发生内乱,齐趁机攻占燕国.燕昭王时,又重用乐毅,攻破齐国七十余城,同时,还向北向东打败东胡,开拓疆域.昭王死后,前功尽废.公元前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