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椅子]结尾评析

《达芬奇的椅子》结尾评析

笔者有话要说:虽然封面宣传很吸引人,但与《达芬奇密码》等历史悬疑小说相比,这

本小说无论在内容深度上,还是在情节架构上,还是略逊一筹,这是笔者略不满足之处。但

在此,笔者就《达芬奇的椅子》结尾,说说个人看法。

想必看到此短文的人,对《达芬奇的椅子》具体内容已有深刻印象,并且和我一样,对

结尾的描述“心有不甘”。有人说这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也有不少读者认为这是凤头鸡尾,

和《盗墓笔记》一样,前面挖下天大的坑,最后补不上。关于达芬奇的小说,尽管前期的悬

疑铺垫让读者胃口大开,大呼爽快,但在结尾上很难孚众。也正是这,让笔者萌生出此文的

想法。

接下来,笔者就自己的想法抒发己见,还请读者诸君扼住心中气愤,看完笔者的见

解:

第一,也是最难圆之处,读者都想知道的结果,那把椅子到底有没有魔力。小说的结尾

通过保罗的释怀,以及对父亲略带哲学意味的劝说,似把读者引向“心理暗示在任何时候都

很重要,只要你相信自己,就能做成天下难成之事,与外界影响因素无关”的道路。但是前

面情节铺陈的太多:萨伏伊大公的祖上连续十几代,只要碰过这把椅子的,前20年辉煌至极,

灵感不绝如缕,步入中年都惨死异地,而且都死于火灾;小说一开头的引子提到的列奥纳多

达芬奇的侄子,也是相同的人生经历;保罗在山口的遭遇;保罗和伊莎贝拉碰过椅子后,去

都灵音乐会回来的路上„„每个读者都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读毕小说后释卷长思,如何能

说服自己,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人在触摸过同一物品之后都能拥有同样的遭遇,而没有摸

过的人终其一生,平淡度过?而小说在结尾就对此缄口不言了。

第二,伊莎贝拉的人生选择。作为小说主人公,保罗的形象跃然纸上。但让读者一方面

倾心有加,另一方面感觉疏远的人物——伊莎贝拉,却让人摸不清其内心活动及人生选择。

在此,笔者做了两段摘抄,以进行保、伊对比:

有关保罗的部分心理活动:他不能用这把椅子。他无法把发生在父亲身上的悲剧赶出脑

海,他的手被烧得像枯木一样。如果他屈服于椅子的力量,那他自己的创作激情又该何去何

从?他的艺术是他自己的,不是其他人的;就算能像达芬奇一样作画,这也不会像画海浪拍

打岩石一类最简单的海景画一样给他带来满足感。而且,他从来不需要变得完美,变得伟大,

生活在绘画世界的颠覆。就算他永远不会因为他喜爱的风景画而出名,他也是原创作家。这

会让他满足吗?他认为是的。名声从来就不是衡量他的作品价值的标准,金钱也不是。但如

果他坐在大师的椅子上,这一切都会改变吗?肯定会的,如果他吸取了别人的精华,就不可

能保持自己的原创性。不,如果他还想做自己,就不能用那把椅子。

有关伊莎贝拉的部分心理活动:当她在素描纸上画出这个古代大师用圆熟快捷的笔法画

出长发的形象时,她决定想出一个办法,不仅让保罗为萨伏伊作画,而且保住椅子。她不想

失去这种成就感。她只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掌握这位卓越的大师的绘画方法和技巧,成为

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

同时,伊莎贝拉自己的心理活动也不统一。一方面,可以看出她深爱着保罗,甚至计划

好和保罗一起“出逃”美国;她身上散发着积极的正能量,有着对斯坦因的蔑视与反对,有

一般少女的单纯;她始终想冲破牢笼,证明古老的谣言可笑至极。同时,她与斯坦因的对话

又令人失望,她也是“可耻计划”中的关键一员,想让保罗为大公作画以挽救被大公赌马消

耗殆尽的家产,也想借助大师的椅子让自己早日成名,享誉海外。

第三,小说结尾本身。这是和伊莎贝拉的不辞而别紧密相接的。女主人公离开之后,不

外乎三种选择:第一,几个月之后在保罗不经意间与之见面,重归于好。情节感人但不免落

入俗套;第二,伊莎贝拉如保罗般大彻大悟,认识到灵感是属于自己的,不可能从他人处获

得,也不可能凭空消失。这样的话,她应该经营起一家自己的画室,靠自己的灵感作画,这

样一来,结尾也不必交代她去哪了,现在在做什么。第三,小说所采取的结尾方法,她继续完善那副伪作,并将其高价出售。这样一来,又有两种猜想:第一,伊莎贝拉由于外界原因(亲父惨死、斯坦因再次说服等)从事伪作的出售工作;第二,她自己想去——小说价值降低。小说采取这种结尾方法,并未给人“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牵强附会。保罗去佛罗伦萨能干嘛?说服她回心转意?向世人皆发伊莎贝拉及斯坦因的丑恶面目,大师的作品其实是伪作,是他画的?

以上论断是笔者自己的想法,也可能我完全想错了,有其他解法,请大家积极报错,不胜感激!

《达芬奇的椅子》结尾评析

笔者有话要说:虽然封面宣传很吸引人,但与《达芬奇密码》等历史悬疑小说相比,这

本小说无论在内容深度上,还是在情节架构上,还是略逊一筹,这是笔者略不满足之处。但

在此,笔者就《达芬奇的椅子》结尾,说说个人看法。

想必看到此短文的人,对《达芬奇的椅子》具体内容已有深刻印象,并且和我一样,对

结尾的描述“心有不甘”。有人说这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也有不少读者认为这是凤头鸡尾,

和《盗墓笔记》一样,前面挖下天大的坑,最后补不上。关于达芬奇的小说,尽管前期的悬

疑铺垫让读者胃口大开,大呼爽快,但在结尾上很难孚众。也正是这,让笔者萌生出此文的

想法。

接下来,笔者就自己的想法抒发己见,还请读者诸君扼住心中气愤,看完笔者的见

解:

第一,也是最难圆之处,读者都想知道的结果,那把椅子到底有没有魔力。小说的结尾

通过保罗的释怀,以及对父亲略带哲学意味的劝说,似把读者引向“心理暗示在任何时候都

很重要,只要你相信自己,就能做成天下难成之事,与外界影响因素无关”的道路。但是前

面情节铺陈的太多:萨伏伊大公的祖上连续十几代,只要碰过这把椅子的,前20年辉煌至极,

灵感不绝如缕,步入中年都惨死异地,而且都死于火灾;小说一开头的引子提到的列奥纳多

达芬奇的侄子,也是相同的人生经历;保罗在山口的遭遇;保罗和伊莎贝拉碰过椅子后,去

都灵音乐会回来的路上„„每个读者都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读毕小说后释卷长思,如何能

说服自己,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人在触摸过同一物品之后都能拥有同样的遭遇,而没有摸

过的人终其一生,平淡度过?而小说在结尾就对此缄口不言了。

第二,伊莎贝拉的人生选择。作为小说主人公,保罗的形象跃然纸上。但让读者一方面

倾心有加,另一方面感觉疏远的人物——伊莎贝拉,却让人摸不清其内心活动及人生选择。

在此,笔者做了两段摘抄,以进行保、伊对比:

有关保罗的部分心理活动:他不能用这把椅子。他无法把发生在父亲身上的悲剧赶出脑

海,他的手被烧得像枯木一样。如果他屈服于椅子的力量,那他自己的创作激情又该何去何

从?他的艺术是他自己的,不是其他人的;就算能像达芬奇一样作画,这也不会像画海浪拍

打岩石一类最简单的海景画一样给他带来满足感。而且,他从来不需要变得完美,变得伟大,

生活在绘画世界的颠覆。就算他永远不会因为他喜爱的风景画而出名,他也是原创作家。这

会让他满足吗?他认为是的。名声从来就不是衡量他的作品价值的标准,金钱也不是。但如

果他坐在大师的椅子上,这一切都会改变吗?肯定会的,如果他吸取了别人的精华,就不可

能保持自己的原创性。不,如果他还想做自己,就不能用那把椅子。

有关伊莎贝拉的部分心理活动:当她在素描纸上画出这个古代大师用圆熟快捷的笔法画

出长发的形象时,她决定想出一个办法,不仅让保罗为萨伏伊作画,而且保住椅子。她不想

失去这种成就感。她只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掌握这位卓越的大师的绘画方法和技巧,成为

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

同时,伊莎贝拉自己的心理活动也不统一。一方面,可以看出她深爱着保罗,甚至计划

好和保罗一起“出逃”美国;她身上散发着积极的正能量,有着对斯坦因的蔑视与反对,有

一般少女的单纯;她始终想冲破牢笼,证明古老的谣言可笑至极。同时,她与斯坦因的对话

又令人失望,她也是“可耻计划”中的关键一员,想让保罗为大公作画以挽救被大公赌马消

耗殆尽的家产,也想借助大师的椅子让自己早日成名,享誉海外。

第三,小说结尾本身。这是和伊莎贝拉的不辞而别紧密相接的。女主人公离开之后,不

外乎三种选择:第一,几个月之后在保罗不经意间与之见面,重归于好。情节感人但不免落

入俗套;第二,伊莎贝拉如保罗般大彻大悟,认识到灵感是属于自己的,不可能从他人处获

得,也不可能凭空消失。这样的话,她应该经营起一家自己的画室,靠自己的灵感作画,这

样一来,结尾也不必交代她去哪了,现在在做什么。第三,小说所采取的结尾方法,她继续完善那副伪作,并将其高价出售。这样一来,又有两种猜想:第一,伊莎贝拉由于外界原因(亲父惨死、斯坦因再次说服等)从事伪作的出售工作;第二,她自己想去——小说价值降低。小说采取这种结尾方法,并未给人“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牵强附会。保罗去佛罗伦萨能干嘛?说服她回心转意?向世人皆发伊莎贝拉及斯坦因的丑恶面目,大师的作品其实是伪作,是他画的?

以上论断是笔者自己的想法,也可能我完全想错了,有其他解法,请大家积极报错,不胜感激!


相关内容

  • 三聚氰胺板拼出9万元床头柜
  • 三聚氰胺板拼出9万元床头柜 若属实可退一赔一 来源:东方网 作者:罗菁 2011年07月12日13:34 据<劳动报>报道,越来越多令人吃惊的真相开始浮出水面.昨日,记者跟随市工商部门执法人员.国家建筑工程材料质量监督站检验人员,再度赶赴达芬奇上海总公司青浦仓库,对相关家具产品进行现场质 ...

  • 大班健康活动:椅子游戏
  • 设计意图: 椅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东西,从家里的电脑椅.餐椅到幼儿园里的小木椅,是最司空见惯的东西了.椅子能玩出什么花样来?此活动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我们班一位非常调皮的小朋友,他不仅仅满足于"椅子是拿来坐"的,一会儿玩杂技,一会儿又当马骑,一会儿又当高山--其他幼儿看见了, ...

  • 例析散文结尾常用的几种方法
  • 例析散文结尾常用的几种方法 马桥中学 冯朝晖 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明] 谢榛<四溟诗话> 古人要求文章的结尾应像豹尾,简洁明快,收束有力,意蕴深长.清代李渔曾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所谓" ...

  • 探索达芬奇的秘密
  • < 探索达芬奇作品的秘密>教学设计 岑溪市归义中学 倪德芝 知识目标:欣赏.总结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了解画家处理的艺术手法及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对世界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开放心理,主动和积极参与的心态,自信及成功的体 ...

  • 达芬奇密码
  • <达芬奇密码>首先是作为一部电影在全世界瞬间火起来的,就是在一晚上发生的事情,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场景,令人观看的透不过气来.正是在这种情感下,我决定要一睹<达芬奇密码>的风采,我相信原著写的一定比电影更精彩.确实在我读完<达芬奇密码>之后,我感受到了绝对不一样的东西 ...

  •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
  •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 <达芬奇密码>的印数已超过 500 万册.在上架的第一个礼拜,她就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在纽约时报的畅销榜上排名第一,在旧金山年鉴上也排名第 一.自出版以来,荣等过全美所有排行榜的榜首,已被翻译成 35 种语言.这也 是这本书吸引我翻开第一页的地方,但当我 ...

  • 浅析科技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 浅析科技与艺术设计的关系(中外设计史作业) 设计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是文化的一部分,自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既与艺术.科技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广义上理解设计,其最基本的意义是计划,即为实现具体的目标而建立的方案: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它包含社会.科学和经济等多重意义的构成形式,体现了从构思.行为到实现其价值 ...

  • 2016浙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和教案
  •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造型表现:运用形.色.机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 ...

  • [龙纹身的女孩]的影评
  • <龙纹身的女孩>影评 我先看的大卫芬奇版的<龙纹身的女孩>,而且我是先反反覆覆看了很多遍这部影片后又去找了预告片来看.看完后只能说大卫芬奇永远都是那么牛,他在黑暗心理的影片方面的造诣是无人可比拟的. 这部电影改编自斯狄格拉尔森的小说<千禧年三部曲--龙纹身的女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