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椅子》结尾评析
笔者有话要说:虽然封面宣传很吸引人,但与《达芬奇密码》等历史悬疑小说相比,这
本小说无论在内容深度上,还是在情节架构上,还是略逊一筹,这是笔者略不满足之处。但
在此,笔者就《达芬奇的椅子》结尾,说说个人看法。
想必看到此短文的人,对《达芬奇的椅子》具体内容已有深刻印象,并且和我一样,对
结尾的描述“心有不甘”。有人说这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也有不少读者认为这是凤头鸡尾,
和《盗墓笔记》一样,前面挖下天大的坑,最后补不上。关于达芬奇的小说,尽管前期的悬
疑铺垫让读者胃口大开,大呼爽快,但在结尾上很难孚众。也正是这,让笔者萌生出此文的
想法。
接下来,笔者就自己的想法抒发己见,还请读者诸君扼住心中气愤,看完笔者的见
解:
第一,也是最难圆之处,读者都想知道的结果,那把椅子到底有没有魔力。小说的结尾
通过保罗的释怀,以及对父亲略带哲学意味的劝说,似把读者引向“心理暗示在任何时候都
很重要,只要你相信自己,就能做成天下难成之事,与外界影响因素无关”的道路。但是前
面情节铺陈的太多:萨伏伊大公的祖上连续十几代,只要碰过这把椅子的,前20年辉煌至极,
灵感不绝如缕,步入中年都惨死异地,而且都死于火灾;小说一开头的引子提到的列奥纳多
达芬奇的侄子,也是相同的人生经历;保罗在山口的遭遇;保罗和伊莎贝拉碰过椅子后,去
都灵音乐会回来的路上„„每个读者都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读毕小说后释卷长思,如何能
说服自己,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人在触摸过同一物品之后都能拥有同样的遭遇,而没有摸
过的人终其一生,平淡度过?而小说在结尾就对此缄口不言了。
第二,伊莎贝拉的人生选择。作为小说主人公,保罗的形象跃然纸上。但让读者一方面
倾心有加,另一方面感觉疏远的人物——伊莎贝拉,却让人摸不清其内心活动及人生选择。
在此,笔者做了两段摘抄,以进行保、伊对比:
有关保罗的部分心理活动:他不能用这把椅子。他无法把发生在父亲身上的悲剧赶出脑
海,他的手被烧得像枯木一样。如果他屈服于椅子的力量,那他自己的创作激情又该何去何
从?他的艺术是他自己的,不是其他人的;就算能像达芬奇一样作画,这也不会像画海浪拍
打岩石一类最简单的海景画一样给他带来满足感。而且,他从来不需要变得完美,变得伟大,
生活在绘画世界的颠覆。就算他永远不会因为他喜爱的风景画而出名,他也是原创作家。这
会让他满足吗?他认为是的。名声从来就不是衡量他的作品价值的标准,金钱也不是。但如
果他坐在大师的椅子上,这一切都会改变吗?肯定会的,如果他吸取了别人的精华,就不可
能保持自己的原创性。不,如果他还想做自己,就不能用那把椅子。
有关伊莎贝拉的部分心理活动:当她在素描纸上画出这个古代大师用圆熟快捷的笔法画
出长发的形象时,她决定想出一个办法,不仅让保罗为萨伏伊作画,而且保住椅子。她不想
失去这种成就感。她只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掌握这位卓越的大师的绘画方法和技巧,成为
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
同时,伊莎贝拉自己的心理活动也不统一。一方面,可以看出她深爱着保罗,甚至计划
好和保罗一起“出逃”美国;她身上散发着积极的正能量,有着对斯坦因的蔑视与反对,有
一般少女的单纯;她始终想冲破牢笼,证明古老的谣言可笑至极。同时,她与斯坦因的对话
又令人失望,她也是“可耻计划”中的关键一员,想让保罗为大公作画以挽救被大公赌马消
耗殆尽的家产,也想借助大师的椅子让自己早日成名,享誉海外。
第三,小说结尾本身。这是和伊莎贝拉的不辞而别紧密相接的。女主人公离开之后,不
外乎三种选择:第一,几个月之后在保罗不经意间与之见面,重归于好。情节感人但不免落
入俗套;第二,伊莎贝拉如保罗般大彻大悟,认识到灵感是属于自己的,不可能从他人处获
得,也不可能凭空消失。这样的话,她应该经营起一家自己的画室,靠自己的灵感作画,这
样一来,结尾也不必交代她去哪了,现在在做什么。第三,小说所采取的结尾方法,她继续完善那副伪作,并将其高价出售。这样一来,又有两种猜想:第一,伊莎贝拉由于外界原因(亲父惨死、斯坦因再次说服等)从事伪作的出售工作;第二,她自己想去——小说价值降低。小说采取这种结尾方法,并未给人“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牵强附会。保罗去佛罗伦萨能干嘛?说服她回心转意?向世人皆发伊莎贝拉及斯坦因的丑恶面目,大师的作品其实是伪作,是他画的?
以上论断是笔者自己的想法,也可能我完全想错了,有其他解法,请大家积极报错,不胜感激!
《达芬奇的椅子》结尾评析
笔者有话要说:虽然封面宣传很吸引人,但与《达芬奇密码》等历史悬疑小说相比,这
本小说无论在内容深度上,还是在情节架构上,还是略逊一筹,这是笔者略不满足之处。但
在此,笔者就《达芬奇的椅子》结尾,说说个人看法。
想必看到此短文的人,对《达芬奇的椅子》具体内容已有深刻印象,并且和我一样,对
结尾的描述“心有不甘”。有人说这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也有不少读者认为这是凤头鸡尾,
和《盗墓笔记》一样,前面挖下天大的坑,最后补不上。关于达芬奇的小说,尽管前期的悬
疑铺垫让读者胃口大开,大呼爽快,但在结尾上很难孚众。也正是这,让笔者萌生出此文的
想法。
接下来,笔者就自己的想法抒发己见,还请读者诸君扼住心中气愤,看完笔者的见
解:
第一,也是最难圆之处,读者都想知道的结果,那把椅子到底有没有魔力。小说的结尾
通过保罗的释怀,以及对父亲略带哲学意味的劝说,似把读者引向“心理暗示在任何时候都
很重要,只要你相信自己,就能做成天下难成之事,与外界影响因素无关”的道路。但是前
面情节铺陈的太多:萨伏伊大公的祖上连续十几代,只要碰过这把椅子的,前20年辉煌至极,
灵感不绝如缕,步入中年都惨死异地,而且都死于火灾;小说一开头的引子提到的列奥纳多
达芬奇的侄子,也是相同的人生经历;保罗在山口的遭遇;保罗和伊莎贝拉碰过椅子后,去
都灵音乐会回来的路上„„每个读者都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读毕小说后释卷长思,如何能
说服自己,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人在触摸过同一物品之后都能拥有同样的遭遇,而没有摸
过的人终其一生,平淡度过?而小说在结尾就对此缄口不言了。
第二,伊莎贝拉的人生选择。作为小说主人公,保罗的形象跃然纸上。但让读者一方面
倾心有加,另一方面感觉疏远的人物——伊莎贝拉,却让人摸不清其内心活动及人生选择。
在此,笔者做了两段摘抄,以进行保、伊对比:
有关保罗的部分心理活动:他不能用这把椅子。他无法把发生在父亲身上的悲剧赶出脑
海,他的手被烧得像枯木一样。如果他屈服于椅子的力量,那他自己的创作激情又该何去何
从?他的艺术是他自己的,不是其他人的;就算能像达芬奇一样作画,这也不会像画海浪拍
打岩石一类最简单的海景画一样给他带来满足感。而且,他从来不需要变得完美,变得伟大,
生活在绘画世界的颠覆。就算他永远不会因为他喜爱的风景画而出名,他也是原创作家。这
会让他满足吗?他认为是的。名声从来就不是衡量他的作品价值的标准,金钱也不是。但如
果他坐在大师的椅子上,这一切都会改变吗?肯定会的,如果他吸取了别人的精华,就不可
能保持自己的原创性。不,如果他还想做自己,就不能用那把椅子。
有关伊莎贝拉的部分心理活动:当她在素描纸上画出这个古代大师用圆熟快捷的笔法画
出长发的形象时,她决定想出一个办法,不仅让保罗为萨伏伊作画,而且保住椅子。她不想
失去这种成就感。她只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掌握这位卓越的大师的绘画方法和技巧,成为
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
同时,伊莎贝拉自己的心理活动也不统一。一方面,可以看出她深爱着保罗,甚至计划
好和保罗一起“出逃”美国;她身上散发着积极的正能量,有着对斯坦因的蔑视与反对,有
一般少女的单纯;她始终想冲破牢笼,证明古老的谣言可笑至极。同时,她与斯坦因的对话
又令人失望,她也是“可耻计划”中的关键一员,想让保罗为大公作画以挽救被大公赌马消
耗殆尽的家产,也想借助大师的椅子让自己早日成名,享誉海外。
第三,小说结尾本身。这是和伊莎贝拉的不辞而别紧密相接的。女主人公离开之后,不
外乎三种选择:第一,几个月之后在保罗不经意间与之见面,重归于好。情节感人但不免落
入俗套;第二,伊莎贝拉如保罗般大彻大悟,认识到灵感是属于自己的,不可能从他人处获
得,也不可能凭空消失。这样的话,她应该经营起一家自己的画室,靠自己的灵感作画,这
样一来,结尾也不必交代她去哪了,现在在做什么。第三,小说所采取的结尾方法,她继续完善那副伪作,并将其高价出售。这样一来,又有两种猜想:第一,伊莎贝拉由于外界原因(亲父惨死、斯坦因再次说服等)从事伪作的出售工作;第二,她自己想去——小说价值降低。小说采取这种结尾方法,并未给人“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牵强附会。保罗去佛罗伦萨能干嘛?说服她回心转意?向世人皆发伊莎贝拉及斯坦因的丑恶面目,大师的作品其实是伪作,是他画的?
以上论断是笔者自己的想法,也可能我完全想错了,有其他解法,请大家积极报错,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