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新授课)

一、课标内容标准

课题: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课时

课标内容: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二、课标标准解读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两个?

★2.请简要说明全球各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并用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3.全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什么?移动规律如何?

三、教学目标预设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四、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五、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六、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2分钟,新课导入及预习指导 [导入新课]

师生行为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明确课标及教学目标要求; 地理图表导读法等。

自主学习

教学 环节 思考与调整

1、学生可以合作讨

情景引入: 故事:二战期间,日本放飞了1万个氢气球炸论、自由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发言。[对

“15分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为何不是向西飘向东亚国照“教学家,而是向东跨越太平洋到达美国呢? 目标预自学、群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什么?热力环流。那设”]

么由于地球表面冷热不均又会形成怎样的全球性大气运动

学”环节 2、老师指

呢?

导学生阅[预习指导]

读,完成

自主学习的填空。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教学 环节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思考与调整

教师提问,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设问:如果上面说的 A 地是极地, B 地是赤道,这样大逐步设问 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

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1、请思考以下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 (上升、下沉),近

地面形成 气压;极地垂直方向 ,近地面形成 (注:热力作用形成的热低压和冷高压。) “20分气压。

钟展示(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大气在赤道与极地之间水平方向

交流质的近地面和高空作 运动。

疑、训练(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

点拨提是: 。

高”环节 (4)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

2、在图中左侧面画出极地和赤道之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思考

下图为北半球侧视图,

后回答

思考:图中地面是指?高空是指?

上升如何表示?下沉如何表示?

学生画图

(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北半球部分)

【活动1】

复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

教师归纳小结。

小结:

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

流。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

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

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

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要学习三圈环流。

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活动2】

三圈环流的形成

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

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

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读课本50页图2-32以上的文字部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分布部分,思考: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 的影响下,

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 N附近高空偏转为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

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 , 从而使近地面形成 高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 的高压。)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 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 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

环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 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 何? 在60°N附近(副极 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因此在60°N附近 近地面形成 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风。

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 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

(提问)

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

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

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

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活动3】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投影

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作图之后,看图得出:

(1)全球形成______个气压带,______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和规律?

(2)因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极锋是哪两个风带的气流交汇而形成的?在哪一个纬度带上? 思考:

(4)哪几个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多形成何种天气? (5)哪几个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形成何种天气? 综上所述,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是什么? (1)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 (2)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气压带属性: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气温逐渐降低,其中的水汽便凝结出来,从而形成降水。相反,当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气温是逐渐升高的,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再根据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可概括其属性特点分别是湿热和温热。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再根据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可概括其属性特点分别是干冷和干热。

风带属性: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气温降低,运动的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而信风带气流则是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极地东风带干冷。 【活动4】

变式图:在下列变式图中指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变式图1:

(读图提问):

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画出各风带的风向,并标注名称。 (4)画出三圈环流

例2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数码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 ① 气压带。

② 气压带。

③ 风带。

④ 风带。

(2)在图中空白处画出各风带的风向

(3)图示季节为 。

(4)图示情况表示太阳直射点位于

线附近。其后,气压带和风带将向移动。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个别辅导。

学习小组合作总结,教师点拨。

理解岩浆岩的形成;沉积岩和岩浆岩的特点

设计问题串把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学 环节

见附:[当堂反馈]

“10分钟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教师布置

检测题,巡回查看学生答题情况,少数同学可面批。

针对部分学生的错误,教师有重点讲评纠错。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检查试题与课标对应情况。

练习检查学习效果。

思考与调整

本课总结:[投影]

教后 反思

附:【当堂反馈】

1.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压控制下,气温都很高 B.高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

C.所有气压带都是冷热不均形成的D.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容易成云致雨。 2.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 )

A.向西北飘扬 B.向东北飘扬 C.向西南飘扬 D.向东南飘扬 3.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由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C.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带 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也是西南风 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既复杂又有规律。读图回答4—5题。

4.若图1为热力环流示意图,有关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比乙地气温高、气压高 B.甲地比乙地气温低、气压高 C.甲地比乙地气温高、气压低 D.甲地比乙地气温低、气压低 5.若图2表示的是三圈环流模式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丁是赤道低气压带B.丙是极地高气压带,丁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C.丙、丁之间是东北信风带 D.丙、丁之间是中纬西风带

6.读上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0A.甲点位于30N附近 0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读右图回答7—8题。

7.D气压带的名称为 (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8.b风带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寒冷干燥 D.温和湿润

9.图示季节 ( )

A.我国正处于冬季 B.气压带、风带南移

C.启东市昼短夜长 D.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读“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1.图4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 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A、C气压带和D风带的名称,

画出B风带的方向。

A为 气压带、C为 气压带、

D为 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随 的位置变化而南北移动。

(3)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 (用字母表示);由动力原因

形成的气压带是 (用字母表示)。

11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新授课)

一、课标内容标准

课题: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课时

课标内容: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二、课标标准解读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两个?

★2.请简要说明全球各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并用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3.全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什么?移动规律如何?

三、教学目标预设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四、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五、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六、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2分钟,新课导入及预习指导 [导入新课]

师生行为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明确课标及教学目标要求; 地理图表导读法等。

自主学习

教学 环节 思考与调整

1、学生可以合作讨

情景引入: 故事:二战期间,日本放飞了1万个氢气球炸论、自由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发言。[对

“15分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为何不是向西飘向东亚国照“教学家,而是向东跨越太平洋到达美国呢? 目标预自学、群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什么?热力环流。那设”]

么由于地球表面冷热不均又会形成怎样的全球性大气运动

学”环节 2、老师指

呢?

导学生阅[预习指导]

读,完成

自主学习的填空。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教学 环节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思考与调整

教师提问,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设问:如果上面说的 A 地是极地, B 地是赤道,这样大逐步设问 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

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1、请思考以下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 (上升、下沉),近

地面形成 气压;极地垂直方向 ,近地面形成 (注:热力作用形成的热低压和冷高压。) “20分气压。

钟展示(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大气在赤道与极地之间水平方向

交流质的近地面和高空作 运动。

疑、训练(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

点拨提是: 。

高”环节 (4)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

2、在图中左侧面画出极地和赤道之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思考

下图为北半球侧视图,

后回答

思考:图中地面是指?高空是指?

上升如何表示?下沉如何表示?

学生画图

(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北半球部分)

【活动1】

复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

教师归纳小结。

小结:

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

流。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

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

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

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要学习三圈环流。

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活动2】

三圈环流的形成

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

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

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读课本50页图2-32以上的文字部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分布部分,思考: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 的影响下,

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 N附近高空偏转为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

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 , 从而使近地面形成 高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 的高压。)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 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 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

环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 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 何? 在60°N附近(副极 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因此在60°N附近 近地面形成 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风。

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 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

(提问)

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

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

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

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活动3】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投影

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作图之后,看图得出:

(1)全球形成______个气压带,______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和规律?

(2)因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极锋是哪两个风带的气流交汇而形成的?在哪一个纬度带上? 思考:

(4)哪几个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多形成何种天气? (5)哪几个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形成何种天气? 综上所述,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是什么? (1)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 (2)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气压带属性: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气温逐渐降低,其中的水汽便凝结出来,从而形成降水。相反,当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气温是逐渐升高的,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再根据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可概括其属性特点分别是湿热和温热。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再根据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可概括其属性特点分别是干冷和干热。

风带属性: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气温降低,运动的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而信风带气流则是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极地东风带干冷。 【活动4】

变式图:在下列变式图中指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变式图1:

(读图提问):

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画出各风带的风向,并标注名称。 (4)画出三圈环流

例2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数码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 ① 气压带。

② 气压带。

③ 风带。

④ 风带。

(2)在图中空白处画出各风带的风向

(3)图示季节为 。

(4)图示情况表示太阳直射点位于

线附近。其后,气压带和风带将向移动。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个别辅导。

学习小组合作总结,教师点拨。

理解岩浆岩的形成;沉积岩和岩浆岩的特点

设计问题串把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学 环节

见附:[当堂反馈]

“10分钟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教师布置

检测题,巡回查看学生答题情况,少数同学可面批。

针对部分学生的错误,教师有重点讲评纠错。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检查试题与课标对应情况。

练习检查学习效果。

思考与调整

本课总结:[投影]

教后 反思

附:【当堂反馈】

1.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压控制下,气温都很高 B.高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

C.所有气压带都是冷热不均形成的D.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容易成云致雨。 2.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 )

A.向西北飘扬 B.向东北飘扬 C.向西南飘扬 D.向东南飘扬 3.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由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C.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带 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也是西南风 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既复杂又有规律。读图回答4—5题。

4.若图1为热力环流示意图,有关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比乙地气温高、气压高 B.甲地比乙地气温低、气压高 C.甲地比乙地气温高、气压低 D.甲地比乙地气温低、气压低 5.若图2表示的是三圈环流模式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丁是赤道低气压带B.丙是极地高气压带,丁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C.丙、丁之间是东北信风带 D.丙、丁之间是中纬西风带

6.读上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0A.甲点位于30N附近 0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读右图回答7—8题。

7.D气压带的名称为 (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8.b风带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寒冷干燥 D.温和湿润

9.图示季节 ( )

A.我国正处于冬季 B.气压带、风带南移

C.启东市昼短夜长 D.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读“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1.图4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 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A、C气压带和D风带的名称,

画出B风带的方向。

A为 气压带、C为 气压带、

D为 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随 的位置变化而南北移动。

(3)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 (用字母表示);由动力原因

形成的气压带是 (用字母表示)。

11


相关内容

  • 长子县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长子县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长子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 ...

  • 玉泉区职称论文发表-高中地理思维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玉泉区职称论文发表-高中|地理|思维论文选题题目 玉泉区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高中|地理|思维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软件,经过大数据 ...

  •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的作用
  •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模式选择也成了新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介绍了关于案例教学的相关内容,对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课堂应用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作用 中国分类号:G633.55 高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一直被广大教育界 ...

  • 地理教学目标论文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完成时间2014年8月 课程名称 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任课老师 李家清 专 业 地理学科教学 年 级 2014 目 录 摘要................................................... ...

  • 浅析高中地理的教案设计
  • 摘要:教案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教师只有提前做好教案设计,凸显出教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够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归纳,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设计策略 教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前,对教材内容的一种有效的整合和归纳,是对教学思路 ...

  •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作者:陈永红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14期 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必 ...

  • 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
  • 地理教学在高中和初中两个阶段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还是教学方式的差异:无论是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还是学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的跨度都很大.因此,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衔接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高中教学的角度上看,如何做好衔接工作,使学生顺利 ...

  • 高中地理研修日志
  • 高中地理研修日志--高中地理教学体会 发布者: 沈永兵 (发布时间: 2013-3-19 7:17:17) 高中地理研修日志-----高中地理教学的体会 从事高中地理教学18年之久,本人结合这几年来进行的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谈几点自己体会: 1.重视地图的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quo ...

  •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内容教学处理方法研究
  • 摘 要 高中地理教学中活动的设置对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湘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加大了活动的力度,不过在目前的实施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首先对高中地理教材活动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的实施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湘教版高中地理 ...

  •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 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摘要]笔者从自身从事初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及当前初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行深入的调查,从三个方面阐述初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着的巨大的差异,导致初高中地理衔接上存在许多问题,笔者也从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衔接问题 地理课程 教学方法 培养能力 笔者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