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新授课)
一、课标内容标准
课题: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课时
课标内容: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二、课标标准解读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两个?
★2.请简要说明全球各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并用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3.全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什么?移动规律如何?
三、教学目标预设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四、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五、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六、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2分钟,新课导入及预习指导 [导入新课]
师生行为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明确课标及教学目标要求; 地理图表导读法等。
自主学习
教学 环节 思考与调整
1、学生可以合作讨
情景引入: 故事:二战期间,日本放飞了1万个氢气球炸论、自由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发言。[对
“15分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为何不是向西飘向东亚国照“教学家,而是向东跨越太平洋到达美国呢? 目标预自学、群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什么?热力环流。那设”]
么由于地球表面冷热不均又会形成怎样的全球性大气运动
学”环节 2、老师指
呢?
导学生阅[预习指导]
读,完成
自主学习的填空。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教学 环节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思考与调整
教师提问,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设问:如果上面说的 A 地是极地, B 地是赤道,这样大逐步设问 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
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1、请思考以下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 (上升、下沉),近
地面形成 气压;极地垂直方向 ,近地面形成 (注:热力作用形成的热低压和冷高压。) “20分气压。
钟展示(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大气在赤道与极地之间水平方向
交流质的近地面和高空作 运动。
疑、训练(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
点拨提是: 。
高”环节 (4)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
2、在图中左侧面画出极地和赤道之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思考
下图为北半球侧视图,
后回答
思考:图中地面是指?高空是指?
上升如何表示?下沉如何表示?
学生画图
(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北半球部分)
【活动1】
复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
教师归纳小结。
小结:
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
流。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
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
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
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要学习三圈环流。
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活动2】
三圈环流的形成
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
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
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读课本50页图2-32以上的文字部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分布部分,思考: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 的影响下,
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 N附近高空偏转为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
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 , 从而使近地面形成 高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 的高压。)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 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 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
环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 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 何? 在60°N附近(副极 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因此在60°N附近 近地面形成 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风。
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 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
(提问)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
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
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
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活动3】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投影
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作图之后,看图得出:
(1)全球形成______个气压带,______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和规律?
(2)因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极锋是哪两个风带的气流交汇而形成的?在哪一个纬度带上? 思考:
(4)哪几个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多形成何种天气? (5)哪几个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形成何种天气? 综上所述,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是什么? (1)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 (2)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气压带属性: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气温逐渐降低,其中的水汽便凝结出来,从而形成降水。相反,当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气温是逐渐升高的,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再根据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可概括其属性特点分别是湿热和温热。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再根据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可概括其属性特点分别是干冷和干热。
风带属性: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气温降低,运动的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而信风带气流则是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极地东风带干冷。 【活动4】
变式图:在下列变式图中指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变式图1:
(读图提问):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画出各风带的风向,并标注名称。 (4)画出三圈环流
例2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数码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 ① 气压带。
② 气压带。
③ 风带。
④ 风带。
(2)在图中空白处画出各风带的风向
(3)图示季节为 。
(4)图示情况表示太阳直射点位于
线附近。其后,气压带和风带将向移动。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个别辅导。
学习小组合作总结,教师点拨。
理解岩浆岩的形成;沉积岩和岩浆岩的特点
设计问题串把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学 环节
见附:[当堂反馈]
“10分钟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教师布置
检测题,巡回查看学生答题情况,少数同学可面批。
针对部分学生的错误,教师有重点讲评纠错。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检查试题与课标对应情况。
练习检查学习效果。
思考与调整
本课总结:[投影]
教后 反思
附:【当堂反馈】
1.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压控制下,气温都很高 B.高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
C.所有气压带都是冷热不均形成的D.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容易成云致雨。 2.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 )
A.向西北飘扬 B.向东北飘扬 C.向西南飘扬 D.向东南飘扬 3.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由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C.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带 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也是西南风 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既复杂又有规律。读图回答4—5题。
4.若图1为热力环流示意图,有关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比乙地气温高、气压高 B.甲地比乙地气温低、气压高 C.甲地比乙地气温高、气压低 D.甲地比乙地气温低、气压低 5.若图2表示的是三圈环流模式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丁是赤道低气压带B.丙是极地高气压带,丁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C.丙、丁之间是东北信风带 D.丙、丁之间是中纬西风带
6.读上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0A.甲点位于30N附近 0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读右图回答7—8题。
7.D气压带的名称为 (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8.b风带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寒冷干燥 D.温和湿润
9.图示季节 ( )
A.我国正处于冬季 B.气压带、风带南移
C.启东市昼短夜长 D.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读“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1.图4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 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A、C气压带和D风带的名称,
画出B风带的方向。
A为 气压带、C为 气压带、
D为 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随 的位置变化而南北移动。
(3)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 (用字母表示);由动力原因
形成的气压带是 (用字母表示)。
11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新授课)
一、课标内容标准
课题: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课时
课标内容: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二、课标标准解读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两个?
★2.请简要说明全球各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并用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3.全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什么?移动规律如何?
三、教学目标预设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四、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五、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六、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2分钟,新课导入及预习指导 [导入新课]
师生行为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明确课标及教学目标要求; 地理图表导读法等。
自主学习
教学 环节 思考与调整
1、学生可以合作讨
情景引入: 故事:二战期间,日本放飞了1万个氢气球炸论、自由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发言。[对
“15分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为何不是向西飘向东亚国照“教学家,而是向东跨越太平洋到达美国呢? 目标预自学、群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什么?热力环流。那设”]
么由于地球表面冷热不均又会形成怎样的全球性大气运动
学”环节 2、老师指
呢?
导学生阅[预习指导]
读,完成
自主学习的填空。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教学 环节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思考与调整
教师提问,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设问:如果上面说的 A 地是极地, B 地是赤道,这样大逐步设问 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
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1、请思考以下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 (上升、下沉),近
地面形成 气压;极地垂直方向 ,近地面形成 (注:热力作用形成的热低压和冷高压。) “20分气压。
钟展示(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大气在赤道与极地之间水平方向
交流质的近地面和高空作 运动。
疑、训练(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
点拨提是: 。
高”环节 (4)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
2、在图中左侧面画出极地和赤道之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思考
下图为北半球侧视图,
后回答
思考:图中地面是指?高空是指?
上升如何表示?下沉如何表示?
学生画图
(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北半球部分)
【活动1】
复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
教师归纳小结。
小结:
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
流。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
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
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
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要学习三圈环流。
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活动2】
三圈环流的形成
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
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
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读课本50页图2-32以上的文字部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分布部分,思考: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 的影响下,
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 N附近高空偏转为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
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 , 从而使近地面形成 高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 的高压。)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 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 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
环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 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 何? 在60°N附近(副极 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因此在60°N附近 近地面形成 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风。
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 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
(提问)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
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
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
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活动3】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投影
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作图之后,看图得出:
(1)全球形成______个气压带,______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和规律?
(2)因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极锋是哪两个风带的气流交汇而形成的?在哪一个纬度带上? 思考:
(4)哪几个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多形成何种天气? (5)哪几个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形成何种天气? 综上所述,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是什么? (1)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 (2)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气压带属性: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气温逐渐降低,其中的水汽便凝结出来,从而形成降水。相反,当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气温是逐渐升高的,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再根据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可概括其属性特点分别是湿热和温热。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再根据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可概括其属性特点分别是干冷和干热。
风带属性: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气温降低,运动的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而信风带气流则是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极地东风带干冷。 【活动4】
变式图:在下列变式图中指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变式图1:
(读图提问):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画出各风带的风向,并标注名称。 (4)画出三圈环流
例2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数码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 ① 气压带。
② 气压带。
③ 风带。
④ 风带。
(2)在图中空白处画出各风带的风向
(3)图示季节为 。
(4)图示情况表示太阳直射点位于
线附近。其后,气压带和风带将向移动。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个别辅导。
学习小组合作总结,教师点拨。
理解岩浆岩的形成;沉积岩和岩浆岩的特点
设计问题串把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学 环节
见附:[当堂反馈]
“10分钟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教师布置
检测题,巡回查看学生答题情况,少数同学可面批。
针对部分学生的错误,教师有重点讲评纠错。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检查试题与课标对应情况。
练习检查学习效果。
思考与调整
本课总结:[投影]
教后 反思
附:【当堂反馈】
1.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压控制下,气温都很高 B.高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
C.所有气压带都是冷热不均形成的D.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容易成云致雨。 2.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 )
A.向西北飘扬 B.向东北飘扬 C.向西南飘扬 D.向东南飘扬 3.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由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C.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带 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也是西南风 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既复杂又有规律。读图回答4—5题。
4.若图1为热力环流示意图,有关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比乙地气温高、气压高 B.甲地比乙地气温低、气压高 C.甲地比乙地气温高、气压低 D.甲地比乙地气温低、气压低 5.若图2表示的是三圈环流模式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丁是赤道低气压带B.丙是极地高气压带,丁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C.丙、丁之间是东北信风带 D.丙、丁之间是中纬西风带
6.读上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0A.甲点位于30N附近 0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读右图回答7—8题。
7.D气压带的名称为 (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8.b风带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寒冷干燥 D.温和湿润
9.图示季节 ( )
A.我国正处于冬季 B.气压带、风带南移
C.启东市昼短夜长 D.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读“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1.图4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 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A、C气压带和D风带的名称,
画出B风带的方向。
A为 气压带、C为 气压带、
D为 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随 的位置变化而南北移动。
(3)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 (用字母表示);由动力原因
形成的气压带是 (用字母表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