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孟子的仁政与井田制.性善论思想

  摘 要:孟子提出的“仁政”、“性善论”、“井田制”思想和学说,是一个自洽的理论体系,作为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和思想基础的“性善论”是实行“仁政”的必要条件。“井田制”、“性善论”、“仁政”思想对于今天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建设,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历史借鉴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孟子;井田制;性善论;仁政   在孟子之前,孔子提用“周礼”统治国家,“周礼”就是西周统治阶级者制定的一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他认为这套制度是完美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孔子坚持“吾从周”(《八佾》)、“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在接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周礼”有所损益,提出了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以“性善论”为思想理论基础的“仁政”学说,“仁政”为以后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治国方略和实践方法。   一、孟子的“仁政”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和“周礼”思想,在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有时又可以称之“王道”,它与“霸道”相区别,照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来说,国家治理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王道”是就是学习古代圣贤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治国;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公孙丑上》)孟子“仁政”或“王道”既是一套抽象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又是一套具体可实践的理论体系,以处理当时的社会问题。他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在这,仁政就是一套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又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梁惠王上》)“仁政”应该是减少刑罚和赋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过上安稳的日子。如果统治者能够“行仁政”、“万乘之国行仁政”的话,那就会“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仁者无敌”(《梁惠王上》)。   二、孟子的“井田制”   针对春秋以来的国家兼并战争,为了稳定国家政权和统治阶级的统治,孟子在经济上提出了“井田制”,通过“井田制”来实施“仁政”。   首先,“井田制”的前提就要正经界。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滕文公上》)正经界就是要丈量好领地,画好线、打好桩(界),才能够分封土地。他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滕文公上》)即每平方里划分为九百亩,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其余八百亩为私田,因其“乡田同井”,故把这种分田方法称为“井田制”。   其次,“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滕文公上》)“分田制禄”就是把国家领土划分给地主,然后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孟子说:“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滕文公上》)上面说过一百亩为公田,八百亩为私田,八百亩的私田分为八家农民,每家种一百亩,八家共同耕种一百亩公田。农民先要把一百亩的公田耕种好了,才能耕种自己的私田。   最后,在“井田制”上做到“制民之产”。只有把土地以“井田制”的形式固定下来,社会各阶级才能“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最终实现孟子的理想社会,即“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滕文公上》)   三、孟子的“性善论”   “性善论”思想是孟子的一大创造,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影响深远。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套由稀罚┧�认为善心有四个方面,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有时孟子又称为良心,良心就是善心。“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公孙丑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尽心上》),拉住小孩不让其调入井内,这就是良能;孩提长大就自然会孝敬比他大的人,这就是良知。自然的把内在的善心发扬出来就是善性。   如何把善心发挥出来呢?孟子认为提出了内外兼修的途径。   一是内修,即“反求诸己”。他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由于“四心”是内在于我们身上,就必须“反求诸己”,行为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就要找自身原因,反求诸己就是要自省,就是要自反。自省或自反才能够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   二是外修,即“尽心、知性、知天”到行“仁政”。其一,“穷则独善其身”(《尽心上》)。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善的本心是每个人天生固有的,是内在的,人应扩张其仁的心,做得到这点,说明他是知道自己具有善端的本性。但善心都要表现出来,孟子认为善心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就是仁、义、礼、智,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这是知性。知道自己具有善端的本性也就接近天道、人道了,而人道就是孟子把“四心”扩展成为五种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后来,这五种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规范着封建社会的道德建设。其二,“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善心通过“尽心、知性、知天”、“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后,就达到“不忍人之心”了,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最终,孟子有人性向善的本性导向了他的“仁政”学说了。   四、结语   孟子提出的“井田制”和“性善论”思想作为实行“仁政”的经济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井田制”和“性善论”好比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支撑着“仁政”的践行,而实行“仁政”又是“井田制”和“性善论”的必然归宿。孟子在“井田制”和“性善论”基础上行“仁政”之路,既是追求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目标,也是个人和社会协同发展的实践道路。就个人而言,我们应该相信他的“性善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有“四心”、“良知”、“良能”,这对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都会起到促进作用。对于社会而言,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理论纲领;另一方面,孟子的提出“井田制”、“性善论”和“仁政”思想,自从汉武帝以后的封建社会就已经开始践行了这条内圣外王之路,这能为如何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提供历史借鉴和启迪。(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摘 要:孟子提出的“仁政”、“性善论”、“井田制”思想和学说,是一个自洽的理论体系,作为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和思想基础的“性善论”是实行“仁政”的必要条件。“井田制”、“性善论”、“仁政”思想对于今天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建设,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历史借鉴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孟子;井田制;性善论;仁政   在孟子之前,孔子提用“周礼”统治国家,“周礼”就是西周统治阶级者制定的一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他认为这套制度是完美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孔子坚持“吾从周”(《八佾》)、“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在接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周礼”有所损益,提出了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以“性善论”为思想理论基础的“仁政”学说,“仁政”为以后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治国方略和实践方法。   一、孟子的“仁政”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和“周礼”思想,在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有时又可以称之“王道”,它与“霸道”相区别,照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来说,国家治理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王道”是就是学习古代圣贤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治国;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公孙丑上》)孟子“仁政”或“王道”既是一套抽象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又是一套具体可实践的理论体系,以处理当时的社会问题。他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在这,仁政就是一套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又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梁惠王上》)“仁政”应该是减少刑罚和赋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过上安稳的日子。如果统治者能够“行仁政”、“万乘之国行仁政”的话,那就会“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仁者无敌”(《梁惠王上》)。   二、孟子的“井田制”   针对春秋以来的国家兼并战争,为了稳定国家政权和统治阶级的统治,孟子在经济上提出了“井田制”,通过“井田制”来实施“仁政”。   首先,“井田制”的前提就要正经界。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滕文公上》)正经界就是要丈量好领地,画好线、打好桩(界),才能够分封土地。他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滕文公上》)即每平方里划分为九百亩,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其余八百亩为私田,因其“乡田同井”,故把这种分田方法称为“井田制”。   其次,“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滕文公上》)“分田制禄”就是把国家领土划分给地主,然后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孟子说:“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滕文公上》)上面说过一百亩为公田,八百亩为私田,八百亩的私田分为八家农民,每家种一百亩,八家共同耕种一百亩公田。农民先要把一百亩的公田耕种好了,才能耕种自己的私田。   最后,在“井田制”上做到“制民之产”。只有把土地以“井田制”的形式固定下来,社会各阶级才能“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最终实现孟子的理想社会,即“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滕文公上》)   三、孟子的“性善论”   “性善论”思想是孟子的一大创造,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影响深远。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套由稀罚┧�认为善心有四个方面,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有时孟子又称为良心,良心就是善心。“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公孙丑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尽心上》),拉住小孩不让其调入井内,这就是良能;孩提长大就自然会孝敬比他大的人,这就是良知。自然的把内在的善心发扬出来就是善性。   如何把善心发挥出来呢?孟子认为提出了内外兼修的途径。   一是内修,即“反求诸己”。他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由于“四心”是内在于我们身上,就必须“反求诸己”,行为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就要找自身原因,反求诸己就是要自省,就是要自反。自省或自反才能够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   二是外修,即“尽心、知性、知天”到行“仁政”。其一,“穷则独善其身”(《尽心上》)。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善的本心是每个人天生固有的,是内在的,人应扩张其仁的心,做得到这点,说明他是知道自己具有善端的本性。但善心都要表现出来,孟子认为善心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就是仁、义、礼、智,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这是知性。知道自己具有善端的本性也就接近天道、人道了,而人道就是孟子把“四心”扩展成为五种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后来,这五种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规范着封建社会的道德建设。其二,“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善心通过“尽心、知性、知天”、“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后,就达到“不忍人之心”了,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最终,孟子有人性向善的本性导向了他的“仁政”学说了。   四、结语   孟子提出的“井田制”和“性善论”思想作为实行“仁政”的经济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井田制”和“性善论”好比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支撑着“仁政”的践行,而实行“仁政”又是“井田制”和“性善论”的必然归宿。孟子在“井田制”和“性善论”基础上行“仁政”之路,既是追求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目标,也是个人和社会协同发展的实践道路。就个人而言,我们应该相信他的“性善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有“四心”、“良知”、“良能”,这对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都会起到促进作用。对于社会而言,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理论纲领;另一方面,孟子的提出“井田制”、“性善论”和“仁政”思想,自从汉武帝以后的封建社会就已经开始践行了这条内圣外王之路,这能为如何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提供历史借鉴和启迪。(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内容

  • 孟子义利观新探
  • TheCentralPlainsCulture Research 孟子义利观新探 钱耕森 摘 要:"义利之辨"是先秦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史上的一个争论很激烈的问题,孟子在辩论中提出了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观点.他提倡合乎"义" ...

  • 浅谈孟子的哲学思想
  • 摘要: 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发扬孔子道德学说的基础上,对道德修养的思考更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他以"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为理论起点,将"浩然正气"的养成作为道德修养的中心议题,提出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

  • 近二十年孟子研究资料综述
  • 近二十年孟子研究资料综述自从<孟子>一书问世以来,经历了各代知识分子推崇,其影响也一天天广 泛和深刻.关于孟子学的研究论著,如夏日繁星,指不胜屈.而焦循<孟子正义> 三十卷. 是古代孟子研究与注疏中集大成的著作. 近代人解孟著作最著名的有康 有为<孟子微>和钱穆& ...

  •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 [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义重于生",反对见利忘义: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增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2.学习比喻和对比写法,领会其妙处.3.掌握文言词语"欲.患.蹴.屑.由.宫.向.身.举.疾.蹙.王,甚.今.以.其.诸,得.直.田,可得.有以 ...

  • 荀子的礼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区别联系
  • 荀子的礼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区别联系 闻志立 孟子和荀子都崇拜孔子,"仁"是他们所共同遵循的.孟子和荀子都希望人都向"善"这个目标努力,最终达到"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 荀子政治思想为礼治思想,孟子则为仁政思想.前者出发点是性恶论, ...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提纲)
  •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原因.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 ...

  •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整理
  •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 ...

  • 孟子经济思想的生态阐释
  • 孟子经济思想的生态阐释 赵麦茹①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对孟子经济思想的研究历来见仁见智,研究成果已颇为丰硕.但目前学术界却鲜见有专家学者能够从生态角度对之进行探讨和研究.笔者试探性地从孟子之思想根基入手来分析蕴藏在孟子经济思想中的生态因子并点出其对当代的启迪,以期能抛 ...

  •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