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组合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精准攻坚时期。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并专门召开全省精准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作了新安排和新部署。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决定》和会议精神,结合新余实际,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好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一要落实一个《意见》,抓牢扶贫开发主动权。全市扶贫和移民系统要把精准扶贫摆在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新余市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改革扶贫开发方式为途径,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为动力,以35个省、市级贫困村为主战场,瞄准全市现有2.5939万贫困人口,谋划举措、制定政策、推进工作,使攻坚行动体现时代要求,从而抓牢扶贫开发的主动权。

  二要强化“两个保障”,推动扶贫工作开展。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加强领导并成立新余市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县(区)、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建立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责任制,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力指导和保证。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引领作用,以专项扶贫资金为主体,项目配套为依托,整合部门资金、群众自筹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成倍放大扶贫资金总量。市、县(区)两级每年整合筹措不少于5000万元资金,用于精准扶贫发展产业项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强化扶贫的“造血”功能,探索建设扶贫光伏电站,所得收益设立扶贫专项基金,确保贫困人口增收的长期性、可持续性。同时,主动开展资金自查性审计,确保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安全高效。

  三要完善“三大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完善以扶贫为导向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强化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帮扶干部的扶贫攻坚责任,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重视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善结对帮扶机制,按照“五定”要求,35个贫困村安排市领导、105个帮扶单位定点帮扶,其他村的帮扶到户工作由所在地的县、乡(镇)、村三级负责,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工作组驻村扶贫,每户扶贫对象都有干部到户帮扶,实现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完善贫困村脱帽退出机制,按照“鼓励摘帽、政策保留”的思路,研究制定符合新余实际的脱贫摘帽考核、约束、退出机制,加快脱贫进程。

  四要推进“四项措施”,确保减贫目标实现。一是实施产业扶贫,建立“选准一个优势主导产业、筹措一笔产业扶贫资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套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发展新模式;二是实施保障扶贫,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切实发挥社会救助的托底保障功能,为特困扶贫对象实施精准特惠救助;三是实施设施扶贫,推进贫困村乡村道路、安全饮水、绿化环卫、农田水利、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达标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对象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实施就业扶贫,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就业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企业,帮助扶贫对象就业创业,提高其自我发展和增收能力。

  ■责任编辑:程文燕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精准攻坚时期。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并专门召开全省精准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作了新安排和新部署。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决定》和会议精神,结合新余实际,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好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一要落实一个《意见》,抓牢扶贫开发主动权。全市扶贫和移民系统要把精准扶贫摆在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新余市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改革扶贫开发方式为途径,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为动力,以35个省、市级贫困村为主战场,瞄准全市现有2.5939万贫困人口,谋划举措、制定政策、推进工作,使攻坚行动体现时代要求,从而抓牢扶贫开发的主动权。

  二要强化“两个保障”,推动扶贫工作开展。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加强领导并成立新余市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县(区)、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建立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责任制,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力指导和保证。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引领作用,以专项扶贫资金为主体,项目配套为依托,整合部门资金、群众自筹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成倍放大扶贫资金总量。市、县(区)两级每年整合筹措不少于5000万元资金,用于精准扶贫发展产业项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强化扶贫的“造血”功能,探索建设扶贫光伏电站,所得收益设立扶贫专项基金,确保贫困人口增收的长期性、可持续性。同时,主动开展资金自查性审计,确保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安全高效。

  三要完善“三大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完善以扶贫为导向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强化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帮扶干部的扶贫攻坚责任,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重视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善结对帮扶机制,按照“五定”要求,35个贫困村安排市领导、105个帮扶单位定点帮扶,其他村的帮扶到户工作由所在地的县、乡(镇)、村三级负责,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工作组驻村扶贫,每户扶贫对象都有干部到户帮扶,实现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完善贫困村脱帽退出机制,按照“鼓励摘帽、政策保留”的思路,研究制定符合新余实际的脱贫摘帽考核、约束、退出机制,加快脱贫进程。

  四要推进“四项措施”,确保减贫目标实现。一是实施产业扶贫,建立“选准一个优势主导产业、筹措一笔产业扶贫资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套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发展新模式;二是实施保障扶贫,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切实发挥社会救助的托底保障功能,为特困扶贫对象实施精准特惠救助;三是实施设施扶贫,推进贫困村乡村道路、安全饮水、绿化环卫、农田水利、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达标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对象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实施就业扶贫,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就业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企业,帮助扶贫对象就业创业,提高其自我发展和增收能力。

  ■责任编辑:程文燕


相关内容

  • 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抓脱贫攻坚
  • 南方日报: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抓脱贫攻坚 南方日报评论员 2016年08月26日09:13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原标题: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抓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各 ...

  •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重要历史任务
  • [提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完成的重要历史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 ...

  • 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 7月8日,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闭幕,这次会议是在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推进"两个跨越"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座谈会精神,研究部署新阶段四川省扶贫攻坚工 ...

  • 新华社评论员:攻坚拔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新华社评论员:攻坚拔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新华网 2015年11月24日 00:30:3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23日电  题:攻坚拔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华社评论员 不到六年时间,实现7000多万人口脱贫,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000多万,每月减贫100万.在"十三五&qu ...

  • 村精准扶贫动员会讲话
  • 同志们这次会议既是精准扶贫的思想动员会,也是工作部署会.会议传达学习了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了市级领导精准扶贫集中调研情况,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和9个配套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已经十分明确,责任分工也很具体,希望大家同心同向同力,集中精力打 ...

  • 新形势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指引
  • 新形势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 宋亚平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28日 07 版) 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 ...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 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如下决定. 一.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紧迫感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 ...

  • 打赢扶贫攻坚战需要强化"军令状" 意识
  • 狭路相逢勇者胜.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立下"军令状"往往最管用.不久前,我省21个市(州)根据<四川省贫困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试行)>,与省政府立下了"军令状".我省将对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 ...

  • 2017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及工作思路
  • 2017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及工作思路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结合全县脱贫攻坚实际,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七个一批",实现全县31个贫困村.5295户贫困户.22905名贫困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