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简答:兴观群怨的内涵是什么?或名解:兴观群怨

(1)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2)所谓“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说是“引譬连类”,意思是通过诗歌的想象引发人的思想情感。“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汉代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总的意思是通过诗歌可以见出社会的盛衰得失和诗人的主观方面。“群”是指文学作品的团结、协调作用。孔安国说是“群居相切磋”,即通过文学活动达到使人际关系和谐,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安国说是“怨刺上政”、朱熹说是“怨而不怒”。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

“兴观群怨”是孔门诗学对《诗》的社会功能的概括。《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孔安国认为是“引譬连类”,《明诗》:“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即说“兴”是一种《诗》中体现出来的手法。朱熹则从审美角度认为“兴”是“感发志意”,是从欣赏诗歌中获得一种感染和审美感受。“观”,指通过所吟之诗观个人的品行志向。孔子认为从《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则认为可以“考见得失”,都看到了《诗》的对国家社会的反映功能。“群”,指《诗》可以使人统一思想,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指《诗》有抒写不满,泻导人情之功用。孔子用“怨”肯定了诗有批判现实的作用。

“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

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12.名词解释:“兴观群怨”。

(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一、名词解释

1、诗言志:语出《尚书·尧典》,意为情态形诸语言即为诗,主要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志”侧重于指与政治交往和道德教化有关的感情意志,不同于一般所言的个性情感,同时也有与社会化和政治教化有关的民情方面的内容。“诗言志”被朱自清先生认为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中国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

2、“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指出,诸如《周易》、《春秋》、《诗》三百篇和《离骚》等名著都是在“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的不幸遭遇中为了抒发愤懑才发愤著书的。这说明作家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动力来自生活的挫折感和对现实的义愤,义愤愈强烈,则思想性越深刻。

“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4.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发愤著书”说:司马迁总结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往往在逆境中作出伟大的事业、创作出伟大的著作,因而提出“发愤著书”说。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抵是作家在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和政治主张,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即是“发愤著书”的产物。他自己的伟大的著作《史记》就是“发愤著书”说的最好实践。

3、西汉楚辞批评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西汉武帝时期,以刘安和司马迁为代表。刘安对屈原的怨刺、人格乃至于艺术上比兴寄托的手法都予以肯定,并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司马迁在本传中又在刘安评价的基础上又作了重要的发挥,肯定了《离骚》的怨刺价值,并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第二阶段是以扬雄和班固为代表,扬雄对屈原的文学才华评价很高,对他的赋更是推崇,“赋莫深于《离骚》”,对他的悲剧结局是充满痛惜的,他不理解甚至否定屈原,他认为屈原的思想里少了些道家的全身远害,以及儒家的进可治国平天下,退可独善其身的观念。而班固明确地表明了对屈原及《离骚》的否定态度,认为他“露才扬己”,不符合汉代经学所提倡的“发乎情,止乎礼”。

第三阶段是东汉学者王逸对班固和扬雄的反驳。王逸肯定了屈原的创作动机是出自于“忧愁愁思”;认为屈原言行品格是“绝世之行,俊彦之英”,班固对他“露才扬己”的批评以及其他的责难是有失公允的。对于屈原所采用的浪漫主义手法给与充分肯定,从儒家思想出发,把《离骚》提到儒家经书同等的“经”的地位。

4、《诗大序》中毛诗派对“诗言志”的理论开拓意义

“诗言志”一语首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后又屡次出现于先秦典籍中,而“志”的含义每每不同,如春秋时代外交场合所谓“赋诗言志”,常常是断章取义来表明赋诗者之“志”,而非作诗人之志。而在此问题上《诗大序》明确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明确把作诗和言志联系起来,志是作者之志,诗是作者言志之诗,这就给后来“诗言志”确立了后来通行的含义。

《诗大序》指出:“情动于中而形于音”、“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在“志”之外开拓出以情作为诗歌表现的重要基础,为后来“缘情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从理论视野上,毛诗派把诗学关注重心从孔子的实用功利,孟子的文本阅读转向诗歌创作,对诗歌欣赏和创作方法作了系统阐述。

1.(庄子的)”虚静”说:

(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广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帅》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这是要人;以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趴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十最力旺盛.才能创作山和造化天丁完全一致的作品。

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15.名词解释:“心斋”、“坐忘”。

(1)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

(2)“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3)“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4)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5.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

(2)“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

6.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1)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从而对文论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学见解在后世发展为文论的基本观点,如文质观、文德观与文学自然观等。

(3)先秦两汉文论在方法论多有建树,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诗经》、《楚辞》的比较批评,在批评方法上为后人导夫先路。

7.名词解释:“以意逆志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8.名词解释:“知人论世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9.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2)观物取象。此说原是对《易》象起源的说明,但其揭示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启发了后世对文学创作规律和法则的探索。“观物”理论是古代文论“物感”说产生的基础。取象理论则涉及到文学想象和形象思维的某些特性。

(3)通变入神。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兴盛,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

(4)中和之美。《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孔子的“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

(5)观民生民。《易》表达了通过观察民风以正君道的思想,它启发了后代文学家提出“观风”和“风化”的艺术规范,鼓励文学创作去讽谏社会政治得失,从而促进古典批判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形成。

(6)情见乎词。自《易》提出“情见乎词”之后,启发了后人讲究语言艺术如何与内在情理完美统一的问题。对情的规范和对这一规范的突破,构成了古代文论的重要内容。

(7)言意之辩。《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言意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庄子、陆机、刘勰的理论都深受其影响。这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

(8)言语枢机。《周易》强调语言运用,注重修辞,要求切合事理,反对矫情,对后代批评家讲究语言艺术有直接影响。

(9)称名取类。“名”指事物名称,“类”指事物的异同。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以有限的语言文字去涵盖无限的生活内容。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等即受此影响。

(10)贲饰尚素。原意强调本真,但不排斥文饰,而是否定极饰灭真,体现了文饰与质素辩证统一的观点。此说对后世平淡的美学观念以及平淡与华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10.名词解释:“思无邪”。

(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无邪即雅正的意思。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11.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

(1)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2)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13.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3)孔子不仅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赡巧妙,总体上是文质并重。

14.孔子是如何论述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1)孔子关于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论语·雍也》,其语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孔子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论述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美的关系。

(3)孔子突出了智者、仁者对自然山水的不同的爱好,开创了论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为后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

16.名词解释:“自然”、“素朴”。

(1)“自然”、“素朴”是庄子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2)庄子哲学的“道”即为自然,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取得美的效果。“素朴”与“自然”的概念相一致,主要是指一种明白纯净、取法自然的风格。

(3)庄子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这一风格观念:A.天地有大美而不言;B.顺物自然;C.既雕既琢,复归于朴;D.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4)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17.什么叫“得意”“忘言”?

(1)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但“道”作为精神实体又必须被认识和掌握。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具体到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

(2)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

(3)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4)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5)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18.名词解释:《毛诗序》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的?

(1)《毛诗序》继承了《尚书》、《荀子》、《庄子》等关于“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

(2)《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

(3)《毛诗序》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也就是说,“情”要受到“志”的规范。“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毛诗序》的这一观点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

20.《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

(1)《毛诗序》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2)在这两种形式中,《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3)《毛诗序》同时也认为: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谲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

(4)《毛诗序》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

21.《毛诗序》是如何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的?

(1)《毛诗序》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六义”说是继承《周礼·春官》的“六诗”之说。

(2)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3)《毛诗序》主要论述的对象是诗歌的体裁,它认为,“风”是通过个人言志抒情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教和风俗。“雅”说的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其中“大雅”说的是朝政大事,“小雅”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颂”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这一概括大体符合《诗经》的基本内容。

(4)《毛诗序》虽提到赋比兴,但未作阐释。此后刘勰和钟嵘都作了阐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比兴说”。

“ 诗言志”的说法最早出现于《书·舜典》的“ 诗言志,歌永言”,后来的许多书多采用这种说法。比如《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也有“诗以言志”的话。至于“诗言志”到底为何意?朱自清先生经过缜密的考究认为“诗”和“志”原来是一个字,表示记忆、记录和怀抱的意思,但在“诗言志”和“诗以言志”之中,“志”指怀抱的 意思。比如(《左传》召公二十五年)中说:

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先大夫子产曰:····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刑信令,祸赏罚福,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

孔达颖《正义》说:“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己为情,情·志以也。”汉人又以“意”为“志”,又说志是“心所念虑”,“心意所趣向”,又说是“诗人志所欲之事”。情 和意都指怀抱而言;但看子产的 话跟子太叔的口气。这种志,这种怀抱与“礼”分不开,也就 是说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论语·先进》载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各言其志”,子路等三人所说均是政治方面的怀抱·及《诗经》中讽喻诗和一些史书中关于这方面的 记述得出结论:诗言志在先秦时期的诗的意义是政治教化的作用。

另一种观点为"缘情说".起源于西晋陆机的《文赋》,《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专门谈创作的理论作品。其中,在谈到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这一问题上,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意为,诗歌因情而生,所以要求文词美丽,赋是铺写

其事,所以要清楚明确。这是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明确的提出,诗是主情的,主情为诗的特点。今人裴斐《诗缘情辨》解释说:“缘情,即源于情”,无论从诗的抒情功能来解释,还是从诗歌之来源看,都能解释得通。其实,早在屈原时代,与“诗言志”相比照的“抒情”之说就已产生。如《楚辞·惜颂》中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是最早提及诗歌“发愤抒情”的艺术功能,是对传统的“诗言志”的一次突破。然而,处在“七雄纷争”的战国后期的楚国,处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抒情”说难以“独尊”。

“诗缘情”认为诗歌的产生源于情感、心绪、趣味的流泄。这种诗学观点注重诗歌的本体性及审美性;它排斥狭义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等外在的社会价值对艺术本体的入侵;它强调(文学)诗歌是独立于社会价值体系之外并与之并行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它与一般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的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拒绝价值判断;以情感为驱动力及主要内涵的文学形式无法承担“载道”的重量;审美性是其至高无上的终极目标;在诗歌本体中,作者的主体性以情感支撑起审美空间。在这种诗观的支配下,诗歌作为一种艺术门类,而显得较为纯粹与本真。

这种缘情说 的观点认为"诗言志"之"志"乃为一己情感的抒发,与政教无关.所表达意思也是自己心中的正常情绪,是表现个体的主体情感为最终目的.

现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杨明教授认为"诗言志"的"志"与"诗缘情"的"情"的意思是一致的,不存在所谓的"诗言志"有政治的意味或者说的是抒发自己心灵情感的区别.并且举下面一些语例来说明“志”字本身没有政教意味:

1.《论语·先进》载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各言其志”,子路等三人所说均是政治方面的怀抱,曾皙所说却是暮春时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虽然后世的儒家学者说那是“歌咏先王之道,归夫子之门”(《论语集解》引包曰),或称赞曾皙“能乐道知时”(皇侃疏引李充曰),朱先生则说其志关乎“修身”,但实际上曾皙表述的不愿出仕、自求适意之“志”只是一种生活情趣,并不是政教方面的“志”。

2.《周易·睽·彖》:“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男女睽而其志通也。2”睽之卦体兑下离上,兑为少女,离为中女,故云“二女同居”。二女各自出嫁,故曰“其志不同行”。男女有别,男子主外,女子主内,却能共同操持好家庭,故曰“男女睽而其志通”。两“志”字均泛言心思、想法,并无政教内容。以下两例亦同。

3.《易·革·彖》:“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1”革卦离下兑上,离为火,兑为泽,二女同居一卦,而有水火之性,故曰“其志不相得”。

4.《易·归妹》九四《象》:“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2”谓想要过期之后才将少女出嫁,那是因为有所等待的缘故。

5.《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3”郭象注“自喻适志”云:“自快得意。”按“适志”犹今之沪语“适意”,志即意。

6.《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4”郭象注“踌躇满志”云:“逸足容豫自得之谓。”“满志”即洋洋得意。

7.《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5”用志不分,犹今言用心专一,思想不分散,志乃心思之意。

8.宋玉《神女赋》写楚襄王梦中与神女相会,醒后“罔兮不乐,怅尔失志”6。“失志”即失意、不得意。又描写神女云“志解泰而体闲”、“志态横出”,“志”、“志态”犹言“意”、“意态”。 又列举了以下句子来说明"诗言志"的"志"跟政教有关:

9.《诗经·周南·葛覃序》:“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7”按毛、郑的解释,此诗歌颂文王夫人,有政教意义,但“志”字本身只是心思之意。“志在于女功之事”,即用心于女功,并无政教内容。

10.《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次章毛传:“卫夫人有淫佚之志。8”此处“志”的内容是荒淫放荡,

与政教无干。

11.《诗经·郑风·狡童》首章毛传:“昭公有壮狡之志。9”壮狡之志,谓童心、不成熟的心思。

12.《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10”志不可满,谓不可过分得意。志,意也。

13.《礼记·王制》:“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1”谓命市场管理者报告商品价格,以了解人民的好尚,若民风质朴则实用的物品价昂,民风淫侈则奢侈品价昂。郑玄注:“民之志淫邪则其所好者不正。”志,指心意、心思。“志淫”,当然也决不是政教方面的志,而是纵欲享受的志。

14.《礼记·乐记》:“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僻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2”淫志、溺志、烦志、乔志,分别指使人心思邪僻、沉溺、烦劳、骄逸。这里的“志”,只是泛指人的心思而已。

以上例子虽然都与政教有关,但是却还具有心思、心意等意思,不光用于政教场合,在其他地方也同样可用.同时说到“情”字。情字同样可用于一般场合,也可用于政教场合.如。

1.《周易·系辞下》:“圣人之情见乎辞。”意谓周文王那样的圣人的想法、思想见于他所撰写的卦爻辞中。这“情”字本身所指的可说就是有关政教的内容。

2.《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杜注:“必尽己情。”那么“必以情”的情字乃心思、心智之意,庄公自称必尽心竭智审察案件。这也是用于政教场合。

3.屈原作品在《九章·惜诵》中屡用"情"字,如:“发愤以杼情”、“情与貌其不变”、“又莫察余之中情”、“恐情质之不信兮”,其情乃忠君讽谏之思,当然有关政教。王逸注其情字云:“志愿为情”、“情,志也。”并未区别情、志。

古人论诗,常用到“志”、“情”二字,意义大体相同;用“言志”、“缘情”二语,意思也基本相同,都是指出诗歌发抒内心的特点,不涉及与政教有无关系的问题,也就是说此二语本身不含重视政教或不顾政教的意义。

以上为关于"诗言志"的几种观点.我本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我觉得所谓的"诗言志"不应该该它戴上紧箍咒,限制了它的范围.束缚了它发展.从历代的诗歌发展来看,人们并没有把诗定格为是为政教服务的工具或者为各个人抒情的专用,而是把无限制的扩展开去,为自己的灵魂服务,为自己的目的和理想服务.

因为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各类诗歌的蓬勃发展.从乐府诗的繁荣到古体诗;律诗和绝句的兴起与繁荣到宋诗的继续发展.再到今天的新诗.从这些诗歌发展的轨迹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诗言志中诗的功能已经得到了完美扩展.已经被历来的诗人理解透彻.因此诗言志的志不仅 有政治教化中的那种意向,还包括了自己的情感抒发,甚至是发牢骚等许多方面的东西.

、简答:兴观群怨的内涵是什么?或名解:兴观群怨

(1)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2)所谓“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说是“引譬连类”,意思是通过诗歌的想象引发人的思想情感。“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汉代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总的意思是通过诗歌可以见出社会的盛衰得失和诗人的主观方面。“群”是指文学作品的团结、协调作用。孔安国说是“群居相切磋”,即通过文学活动达到使人际关系和谐,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安国说是“怨刺上政”、朱熹说是“怨而不怒”。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

“兴观群怨”是孔门诗学对《诗》的社会功能的概括。《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孔安国认为是“引譬连类”,《明诗》:“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即说“兴”是一种《诗》中体现出来的手法。朱熹则从审美角度认为“兴”是“感发志意”,是从欣赏诗歌中获得一种感染和审美感受。“观”,指通过所吟之诗观个人的品行志向。孔子认为从《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则认为可以“考见得失”,都看到了《诗》的对国家社会的反映功能。“群”,指《诗》可以使人统一思想,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指《诗》有抒写不满,泻导人情之功用。孔子用“怨”肯定了诗有批判现实的作用。

“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

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12.名词解释:“兴观群怨”。

(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一、名词解释

1、诗言志:语出《尚书·尧典》,意为情态形诸语言即为诗,主要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志”侧重于指与政治交往和道德教化有关的感情意志,不同于一般所言的个性情感,同时也有与社会化和政治教化有关的民情方面的内容。“诗言志”被朱自清先生认为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中国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

2、“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指出,诸如《周易》、《春秋》、《诗》三百篇和《离骚》等名著都是在“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的不幸遭遇中为了抒发愤懑才发愤著书的。这说明作家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动力来自生活的挫折感和对现实的义愤,义愤愈强烈,则思想性越深刻。

“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4.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发愤著书”说:司马迁总结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往往在逆境中作出伟大的事业、创作出伟大的著作,因而提出“发愤著书”说。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抵是作家在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和政治主张,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即是“发愤著书”的产物。他自己的伟大的著作《史记》就是“发愤著书”说的最好实践。

3、西汉楚辞批评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西汉武帝时期,以刘安和司马迁为代表。刘安对屈原的怨刺、人格乃至于艺术上比兴寄托的手法都予以肯定,并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司马迁在本传中又在刘安评价的基础上又作了重要的发挥,肯定了《离骚》的怨刺价值,并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第二阶段是以扬雄和班固为代表,扬雄对屈原的文学才华评价很高,对他的赋更是推崇,“赋莫深于《离骚》”,对他的悲剧结局是充满痛惜的,他不理解甚至否定屈原,他认为屈原的思想里少了些道家的全身远害,以及儒家的进可治国平天下,退可独善其身的观念。而班固明确地表明了对屈原及《离骚》的否定态度,认为他“露才扬己”,不符合汉代经学所提倡的“发乎情,止乎礼”。

第三阶段是东汉学者王逸对班固和扬雄的反驳。王逸肯定了屈原的创作动机是出自于“忧愁愁思”;认为屈原言行品格是“绝世之行,俊彦之英”,班固对他“露才扬己”的批评以及其他的责难是有失公允的。对于屈原所采用的浪漫主义手法给与充分肯定,从儒家思想出发,把《离骚》提到儒家经书同等的“经”的地位。

4、《诗大序》中毛诗派对“诗言志”的理论开拓意义

“诗言志”一语首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后又屡次出现于先秦典籍中,而“志”的含义每每不同,如春秋时代外交场合所谓“赋诗言志”,常常是断章取义来表明赋诗者之“志”,而非作诗人之志。而在此问题上《诗大序》明确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明确把作诗和言志联系起来,志是作者之志,诗是作者言志之诗,这就给后来“诗言志”确立了后来通行的含义。

《诗大序》指出:“情动于中而形于音”、“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在“志”之外开拓出以情作为诗歌表现的重要基础,为后来“缘情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从理论视野上,毛诗派把诗学关注重心从孔子的实用功利,孟子的文本阅读转向诗歌创作,对诗歌欣赏和创作方法作了系统阐述。

1.(庄子的)”虚静”说:

(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广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帅》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这是要人;以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趴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十最力旺盛.才能创作山和造化天丁完全一致的作品。

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15.名词解释:“心斋”、“坐忘”。

(1)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

(2)“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3)“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4)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5.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

(2)“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

6.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1)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从而对文论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学见解在后世发展为文论的基本观点,如文质观、文德观与文学自然观等。

(3)先秦两汉文论在方法论多有建树,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诗经》、《楚辞》的比较批评,在批评方法上为后人导夫先路。

7.名词解释:“以意逆志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8.名词解释:“知人论世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9.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2)观物取象。此说原是对《易》象起源的说明,但其揭示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启发了后世对文学创作规律和法则的探索。“观物”理论是古代文论“物感”说产生的基础。取象理论则涉及到文学想象和形象思维的某些特性。

(3)通变入神。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兴盛,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

(4)中和之美。《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孔子的“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

(5)观民生民。《易》表达了通过观察民风以正君道的思想,它启发了后代文学家提出“观风”和“风化”的艺术规范,鼓励文学创作去讽谏社会政治得失,从而促进古典批判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形成。

(6)情见乎词。自《易》提出“情见乎词”之后,启发了后人讲究语言艺术如何与内在情理完美统一的问题。对情的规范和对这一规范的突破,构成了古代文论的重要内容。

(7)言意之辩。《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言意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庄子、陆机、刘勰的理论都深受其影响。这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

(8)言语枢机。《周易》强调语言运用,注重修辞,要求切合事理,反对矫情,对后代批评家讲究语言艺术有直接影响。

(9)称名取类。“名”指事物名称,“类”指事物的异同。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以有限的语言文字去涵盖无限的生活内容。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等即受此影响。

(10)贲饰尚素。原意强调本真,但不排斥文饰,而是否定极饰灭真,体现了文饰与质素辩证统一的观点。此说对后世平淡的美学观念以及平淡与华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10.名词解释:“思无邪”。

(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无邪即雅正的意思。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11.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

(1)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2)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13.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3)孔子不仅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赡巧妙,总体上是文质并重。

14.孔子是如何论述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1)孔子关于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论语·雍也》,其语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孔子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论述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美的关系。

(3)孔子突出了智者、仁者对自然山水的不同的爱好,开创了论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为后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

16.名词解释:“自然”、“素朴”。

(1)“自然”、“素朴”是庄子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2)庄子哲学的“道”即为自然,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取得美的效果。“素朴”与“自然”的概念相一致,主要是指一种明白纯净、取法自然的风格。

(3)庄子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这一风格观念:A.天地有大美而不言;B.顺物自然;C.既雕既琢,复归于朴;D.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4)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17.什么叫“得意”“忘言”?

(1)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但“道”作为精神实体又必须被认识和掌握。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具体到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

(2)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

(3)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4)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5)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18.名词解释:《毛诗序》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的?

(1)《毛诗序》继承了《尚书》、《荀子》、《庄子》等关于“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

(2)《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

(3)《毛诗序》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也就是说,“情”要受到“志”的规范。“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毛诗序》的这一观点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

20.《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

(1)《毛诗序》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2)在这两种形式中,《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3)《毛诗序》同时也认为: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谲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

(4)《毛诗序》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

21.《毛诗序》是如何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的?

(1)《毛诗序》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六义”说是继承《周礼·春官》的“六诗”之说。

(2)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3)《毛诗序》主要论述的对象是诗歌的体裁,它认为,“风”是通过个人言志抒情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教和风俗。“雅”说的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其中“大雅”说的是朝政大事,“小雅”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颂”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这一概括大体符合《诗经》的基本内容。

(4)《毛诗序》虽提到赋比兴,但未作阐释。此后刘勰和钟嵘都作了阐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比兴说”。

“ 诗言志”的说法最早出现于《书·舜典》的“ 诗言志,歌永言”,后来的许多书多采用这种说法。比如《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也有“诗以言志”的话。至于“诗言志”到底为何意?朱自清先生经过缜密的考究认为“诗”和“志”原来是一个字,表示记忆、记录和怀抱的意思,但在“诗言志”和“诗以言志”之中,“志”指怀抱的 意思。比如(《左传》召公二十五年)中说:

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先大夫子产曰:····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刑信令,祸赏罚福,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

孔达颖《正义》说:“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己为情,情·志以也。”汉人又以“意”为“志”,又说志是“心所念虑”,“心意所趣向”,又说是“诗人志所欲之事”。情 和意都指怀抱而言;但看子产的 话跟子太叔的口气。这种志,这种怀抱与“礼”分不开,也就 是说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论语·先进》载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各言其志”,子路等三人所说均是政治方面的怀抱·及《诗经》中讽喻诗和一些史书中关于这方面的 记述得出结论:诗言志在先秦时期的诗的意义是政治教化的作用。

另一种观点为"缘情说".起源于西晋陆机的《文赋》,《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专门谈创作的理论作品。其中,在谈到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这一问题上,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意为,诗歌因情而生,所以要求文词美丽,赋是铺写

其事,所以要清楚明确。这是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明确的提出,诗是主情的,主情为诗的特点。今人裴斐《诗缘情辨》解释说:“缘情,即源于情”,无论从诗的抒情功能来解释,还是从诗歌之来源看,都能解释得通。其实,早在屈原时代,与“诗言志”相比照的“抒情”之说就已产生。如《楚辞·惜颂》中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是最早提及诗歌“发愤抒情”的艺术功能,是对传统的“诗言志”的一次突破。然而,处在“七雄纷争”的战国后期的楚国,处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抒情”说难以“独尊”。

“诗缘情”认为诗歌的产生源于情感、心绪、趣味的流泄。这种诗学观点注重诗歌的本体性及审美性;它排斥狭义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等外在的社会价值对艺术本体的入侵;它强调(文学)诗歌是独立于社会价值体系之外并与之并行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它与一般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的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拒绝价值判断;以情感为驱动力及主要内涵的文学形式无法承担“载道”的重量;审美性是其至高无上的终极目标;在诗歌本体中,作者的主体性以情感支撑起审美空间。在这种诗观的支配下,诗歌作为一种艺术门类,而显得较为纯粹与本真。

这种缘情说 的观点认为"诗言志"之"志"乃为一己情感的抒发,与政教无关.所表达意思也是自己心中的正常情绪,是表现个体的主体情感为最终目的.

现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杨明教授认为"诗言志"的"志"与"诗缘情"的"情"的意思是一致的,不存在所谓的"诗言志"有政治的意味或者说的是抒发自己心灵情感的区别.并且举下面一些语例来说明“志”字本身没有政教意味:

1.《论语·先进》载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各言其志”,子路等三人所说均是政治方面的怀抱,曾皙所说却是暮春时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虽然后世的儒家学者说那是“歌咏先王之道,归夫子之门”(《论语集解》引包曰),或称赞曾皙“能乐道知时”(皇侃疏引李充曰),朱先生则说其志关乎“修身”,但实际上曾皙表述的不愿出仕、自求适意之“志”只是一种生活情趣,并不是政教方面的“志”。

2.《周易·睽·彖》:“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男女睽而其志通也。2”睽之卦体兑下离上,兑为少女,离为中女,故云“二女同居”。二女各自出嫁,故曰“其志不同行”。男女有别,男子主外,女子主内,却能共同操持好家庭,故曰“男女睽而其志通”。两“志”字均泛言心思、想法,并无政教内容。以下两例亦同。

3.《易·革·彖》:“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1”革卦离下兑上,离为火,兑为泽,二女同居一卦,而有水火之性,故曰“其志不相得”。

4.《易·归妹》九四《象》:“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2”谓想要过期之后才将少女出嫁,那是因为有所等待的缘故。

5.《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3”郭象注“自喻适志”云:“自快得意。”按“适志”犹今之沪语“适意”,志即意。

6.《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4”郭象注“踌躇满志”云:“逸足容豫自得之谓。”“满志”即洋洋得意。

7.《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5”用志不分,犹今言用心专一,思想不分散,志乃心思之意。

8.宋玉《神女赋》写楚襄王梦中与神女相会,醒后“罔兮不乐,怅尔失志”6。“失志”即失意、不得意。又描写神女云“志解泰而体闲”、“志态横出”,“志”、“志态”犹言“意”、“意态”。 又列举了以下句子来说明"诗言志"的"志"跟政教有关:

9.《诗经·周南·葛覃序》:“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7”按毛、郑的解释,此诗歌颂文王夫人,有政教意义,但“志”字本身只是心思之意。“志在于女功之事”,即用心于女功,并无政教内容。

10.《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次章毛传:“卫夫人有淫佚之志。8”此处“志”的内容是荒淫放荡,

与政教无干。

11.《诗经·郑风·狡童》首章毛传:“昭公有壮狡之志。9”壮狡之志,谓童心、不成熟的心思。

12.《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10”志不可满,谓不可过分得意。志,意也。

13.《礼记·王制》:“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1”谓命市场管理者报告商品价格,以了解人民的好尚,若民风质朴则实用的物品价昂,民风淫侈则奢侈品价昂。郑玄注:“民之志淫邪则其所好者不正。”志,指心意、心思。“志淫”,当然也决不是政教方面的志,而是纵欲享受的志。

14.《礼记·乐记》:“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僻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2”淫志、溺志、烦志、乔志,分别指使人心思邪僻、沉溺、烦劳、骄逸。这里的“志”,只是泛指人的心思而已。

以上例子虽然都与政教有关,但是却还具有心思、心意等意思,不光用于政教场合,在其他地方也同样可用.同时说到“情”字。情字同样可用于一般场合,也可用于政教场合.如。

1.《周易·系辞下》:“圣人之情见乎辞。”意谓周文王那样的圣人的想法、思想见于他所撰写的卦爻辞中。这“情”字本身所指的可说就是有关政教的内容。

2.《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杜注:“必尽己情。”那么“必以情”的情字乃心思、心智之意,庄公自称必尽心竭智审察案件。这也是用于政教场合。

3.屈原作品在《九章·惜诵》中屡用"情"字,如:“发愤以杼情”、“情与貌其不变”、“又莫察余之中情”、“恐情质之不信兮”,其情乃忠君讽谏之思,当然有关政教。王逸注其情字云:“志愿为情”、“情,志也。”并未区别情、志。

古人论诗,常用到“志”、“情”二字,意义大体相同;用“言志”、“缘情”二语,意思也基本相同,都是指出诗歌发抒内心的特点,不涉及与政教有无关系的问题,也就是说此二语本身不含重视政教或不顾政教的意义。

以上为关于"诗言志"的几种观点.我本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我觉得所谓的"诗言志"不应该该它戴上紧箍咒,限制了它的范围.束缚了它发展.从历代的诗歌发展来看,人们并没有把诗定格为是为政教服务的工具或者为各个人抒情的专用,而是把无限制的扩展开去,为自己的灵魂服务,为自己的目的和理想服务.

因为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各类诗歌的蓬勃发展.从乐府诗的繁荣到古体诗;律诗和绝句的兴起与繁荣到宋诗的继续发展.再到今天的新诗.从这些诗歌发展的轨迹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诗言志中诗的功能已经得到了完美扩展.已经被历来的诗人理解透彻.因此诗言志的志不仅 有政治教化中的那种意向,还包括了自己的情感抒发,甚至是发牢骚等许多方面的东西.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文论_自考复习笔记1
  •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选择题 第一章:先秦 1.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 大体上表述于以("兴观群怨" 为核心的批评观) 2.孔子的" 诗可以兴" 中的" 兴", 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 和&q ...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 本 知 识 1. 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 ...

  • 叶嘉莹比较诗学
  • 试论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 理论 朱巧云 内容提要 著名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叶嘉莹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和研究,著作丰硕,阐发问题精微深刻,见解新颖独到.但目前大陆学术界对叶先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探讨并不多,从比较诗学角度探讨的就更少了.事实上,在中西比较诗学方面,叶先生不仅有大量的批评实践,也 ...

  • 西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真题
  • 2005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 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或编纂者(每小题1分, 共1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 简释(每题8分, 共40分) 1,笔法 2, 正始之音 3, 杜诗的沉郁顿挫 4, 楚辞体 5, 桐城派 ...

  • 试析中国古代文论中对_语言边界_的认识_禹勇
  •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 试析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语言边界"的认识 禹勇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我国古代学者不断地在本土语境内部探寻汉语言文学表达的界限,无论是先秦两汉时期对文学作为通识的知识形态的理解,还是到魏晋时期对文学语言场域中的"语言边界"的感知,或 ...

  • 中国古代文论1
  •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及表面上看,往往是随感而发的,缺乏系统性,的共成体系的. 中国古代文论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辨证法思维因素影响. 3.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早. 4.最早运豕评点的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5.毛宗岗对<三国演义>评点,张 ...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关于我的复习计划目前暂时是这样的: 关于专业课方面,我认为专业课复习一定要仔细,不要追求太快,要注重效果.应该一门一门展开,但也要安排时间,一本书一般说来20天也就够了,首先要用五天统一遍,然后用十天系统学习,最后五天巩固.这样经 ...

  •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文质论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 ...

  • 曹顺庆论毛诗序
  • <毛诗序>学术话语权的形成及影响 曹顺庆 王庆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摘 要:<毛诗序>按照儒家话语模式对<诗经>进行阐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主张,构成了儒家诗学的基本框架,影响中国文坛上千年.本文论述了<毛诗序>学术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