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07海南调研题《界河》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广东卷模拟一(贾平凹)〈羊事〉。《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再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柳毅传》。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如果去掉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如:《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到:“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分析:“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二、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如《睡美人》。小说一开头就说女A角失踪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女A角为什么突然失踪呢?从而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因为女A角的突然失踪,才有下文女B角的上台演出。
③突出人物形象。女A角故意失踪,是为了让贤,从而表现了女A角善于发现人才、想方设法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女A角故意失踪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了解、重用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三、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①铺垫。
如《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在关公未斩华雄前,作者写了华雄勇猛凶狠,他挫败孙坚,砍杀祖茂等人,这样写实际上是为关公的出现作了铺垫。
②衬托。
如《睡美人》,作者写导演担心女B角演砸的后果,反衬了女A角丰富的舞台经验,精湛的表演艺术;写女B角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正面)衬托了女A角的识人之准,让贤之正确。
③细节描写。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他”倒下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作者对“他”的惋惜,刻画他善良、纯真人性,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再如《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第五回)中“温酒”(其酒尚温)的细节描写,让人领略到关羽武艺之高超,获胜之快速,从而表现了关羽的神勇
④对比。
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父亲对儿子肖像画的至爱,与拍卖会上众人对肖像画的冷淡形成对比,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⑤象征。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鸟儿在自由地飞翔” 象征了“他”喜欢自由、追求自由的性格。
⑥渲染气氛。
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是为了渲染气氛,反衬父爱无价。
⑦制造悬念。
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是为了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⑧照应。
如《睡美人》,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微笑鼓掌,照应了开头写女A角突然失踪,突出了女A角的美好心灵。
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四、小说的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南调研题《界河》,第一句话写天气突然放晴,气候转暖。
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洗澡作铺垫。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写天空中的鸟自由地飞翔,烘托了主人公热爱、追求自由的情感。
③衬托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自然环境描写突显出大自然的美丽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可恶。
④渲染气氛。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恐怖的环境,渲染了夏瑜就义前的悲凉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如《药》写士兵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人物用的是洋钱等,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再如《孔乙己》中写长衫帮、短衣帮的喝酒方式,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
又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社会环境)的作用是:
①渲染气氛,揭示了竞拍者对肖像画的态度,反衬了父爱无价的主题;
②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五、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父亲以子为傲-----父亲听到儿子死讯----父亲决定拍卖儿子的肖像画-----没人愿买------可得到全部珍品。这样安排,既有戏剧性,又体现父亲对儿子的至爱。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角失踪,制造悬念,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鼓掌,揭穿谜底,使事故情节完整,又表现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主题。又如《雪夜》开头结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书法家》。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睡美人》中的“导演”、《故乡》中的“我”等。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前面写天气放晴、春光明媚,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关注和向往。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发现了敌人,便“飞速向岸边游回,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瞄准”,表现了他十分机警,反应快捷的性格;但情节发展到最后,他却被对方打死,这是因为“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从而写出了他心地善良,向往和平,有人性的品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如《睡美人》: 女A角失踪后,导演在没有办法之余,只好让女B角上台演出,令导演惊讶的是, 女B角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提出了如何去发现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的社会问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指出性格,后点出主题)
六、小说的人物形象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写天空中的鸟自由地飞翔,刻画了主人公热爱、追求自由的情感。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前面写天气放晴、春光明媚,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关注和向往。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发现了敌人,便“飞速向岸边游回,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瞄准”,表现了他十分机警,反应快捷的性格;但情节发展到最后,他却被对方打死,这是因为“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从而写出了他心地善良,向往和平,有人性的品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睡美人》:女主人公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有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演技,能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通人物过形象的塑造,告诉人们要去发现、使用生活中的睡美人。
(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 )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如:
《睡美人》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如第5、6自然段,描写了女B角雍容的舞步、潇洒的舞姿,以及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正面)衬托了女主人公善于发现人才,敢于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以人衬人)
《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美好、纯洁的心灵。(以景衬人)
《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越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社会环境),反衬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以场面衬人)
七、场面描写(人物活动的舞台)
作用:给全篇“定调”/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导引人物出场/揭示人物的性格 /作为象征/暗示主题/推动情节。如《父爱无价》:
通过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越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①渲染了气氛,揭示了竞拍者对肖像画的态度,反衬了父爱无价的主题;②制造了悬念,推动了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八、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九、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 ③抓写作背景。如:
《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方法:转换
一、原因与结果的转换
现代文阅读在试题题干设置上的一条规律就是:题干给出的是事情的结果,而要求我们回答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是题干给出的是具体原因,而要求我们根据文章内容推导出事情的必然结果。那么,这类试题的“问”与“答”之间其实就是“因”与“果”之间的相互转换。我们看到这类试题时,一定要认真揣摩题干的内容,明确题干的“问”与我们所需的“答”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以确定我们解答的方向和具体内容。例如:
例1.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俞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俞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2002年全国高考题)
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高考试题是很典型的“因果转换”型试题。从题干中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出,它给出的是事情的结果,“为什么”三个字就提醒我们需要回答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从原文的语境中我们不难发现,“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和“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俞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两句,是直接导致俞伯牙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的原因所在,两者能形成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只要将这两句话稍加整理,就可以形成答案:
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二、抽象与具体的转换
现代文阅读在试题设置上的另一条规律是:试题题干的“问”和需要我们作出的“答”之间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的转换关系。或是题干具体、答案要求抽象概括,或是题干抽象概括、答案要求具体明确。解答时我们只要认真对照题干,把文章中那些实质一致而表述方式不同的内容加以整理,就能形成答案。例如:
例2.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2001年全国高考题)
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显然是一种概括性的叙述,属于“抽象”的范畴,而“开门”“关门”的含义则是具体的东西。因此,本题的实质就是要将题干中抽象的叙述转换为具体的内容。从上文第2段的内容来看,“开门”的含义具体表现在“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一句上,而这句话突出的就是“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个新的开始”;而“关门”的含义又表现在“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这句话上,因此可以概括为“一个结束”。这样,经过转换,答案就完全显现了出来。
三、总说与分说的转换
现代文阅读在试题题干设置上的第三条规律,是题干和解答之间存在着一种总说与分说的关系,有可能题干是总说,解答时需要我们分举;也有可能题干是具体的,而要我们加以概括说明。因此,在解题时同样要认真揣摩题干的内容,明确题干的“问”与我们所需的“答”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转换关系。例如:
例3.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2003年全国高考题)
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总说与分说转换”的试题。从文章来看,“童年的烙印”显然是对文中若干具体内容的一个总括,是总说的内容,而题干中要求我们回答的“哪些”显然又是分说内容。“童年的烙印”实际上就是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难忘、难舍的真情,那么根据语境,我们便不难提炼出以下一些“分说”的信息:①“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②“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③“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④“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适当整理、归纳,就能够形成完整的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所以,依据题干、结合语境,运用转换的方法,是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一把钥匙,学会运用,一定会受益匪浅。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文学作品
在现代文阅读中,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属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要能正确评价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关键是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要以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为基础;
②要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
③评价要有理有据;
④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照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小说还应从人物塑造是否丰满、典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严密、变化、曲折等方面来考虑。
议论文主要从论证方法来考虑,特别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申论证等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主要看是否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功用,顺序安排是否适当等。
从写作原理来说,不管什么文体,都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观点正确,主题鲜明,中心突出;材料典型,内容具体,详略得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通顺、简洁、准确、生动。
近几年高考题,表达技巧主要侧重在作用的分析。要答好这类题目,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要认真理解原文,把握文章宗旨,再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对内容的理解,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回答了。
一、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07海南调研题《界河》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广东卷模拟一(贾平凹)〈羊事〉。《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再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柳毅传》。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如果去掉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如:《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到:“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分析:“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二、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如《睡美人》。小说一开头就说女A角失踪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女A角为什么突然失踪呢?从而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因为女A角的突然失踪,才有下文女B角的上台演出。
③突出人物形象。女A角故意失踪,是为了让贤,从而表现了女A角善于发现人才、想方设法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女A角故意失踪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了解、重用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三、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①铺垫。
如《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在关公未斩华雄前,作者写了华雄勇猛凶狠,他挫败孙坚,砍杀祖茂等人,这样写实际上是为关公的出现作了铺垫。
②衬托。
如《睡美人》,作者写导演担心女B角演砸的后果,反衬了女A角丰富的舞台经验,精湛的表演艺术;写女B角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正面)衬托了女A角的识人之准,让贤之正确。
③细节描写。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他”倒下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作者对“他”的惋惜,刻画他善良、纯真人性,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再如《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第五回)中“温酒”(其酒尚温)的细节描写,让人领略到关羽武艺之高超,获胜之快速,从而表现了关羽的神勇
④对比。
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父亲对儿子肖像画的至爱,与拍卖会上众人对肖像画的冷淡形成对比,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⑤象征。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鸟儿在自由地飞翔” 象征了“他”喜欢自由、追求自由的性格。
⑥渲染气氛。
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是为了渲染气氛,反衬父爱无价。
⑦制造悬念。
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是为了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⑧照应。
如《睡美人》,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微笑鼓掌,照应了开头写女A角突然失踪,突出了女A角的美好心灵。
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四、小说的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南调研题《界河》,第一句话写天气突然放晴,气候转暖。
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洗澡作铺垫。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写天空中的鸟自由地飞翔,烘托了主人公热爱、追求自由的情感。
③衬托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自然环境描写突显出大自然的美丽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可恶。
④渲染气氛。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恐怖的环境,渲染了夏瑜就义前的悲凉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如《药》写士兵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人物用的是洋钱等,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再如《孔乙己》中写长衫帮、短衣帮的喝酒方式,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
又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社会环境)的作用是:
①渲染气氛,揭示了竞拍者对肖像画的态度,反衬了父爱无价的主题;
②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五、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父亲以子为傲-----父亲听到儿子死讯----父亲决定拍卖儿子的肖像画-----没人愿买------可得到全部珍品。这样安排,既有戏剧性,又体现父亲对儿子的至爱。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角失踪,制造悬念,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鼓掌,揭穿谜底,使事故情节完整,又表现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主题。又如《雪夜》开头结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书法家》。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睡美人》中的“导演”、《故乡》中的“我”等。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前面写天气放晴、春光明媚,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关注和向往。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发现了敌人,便“飞速向岸边游回,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瞄准”,表现了他十分机警,反应快捷的性格;但情节发展到最后,他却被对方打死,这是因为“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从而写出了他心地善良,向往和平,有人性的品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如《睡美人》: 女A角失踪后,导演在没有办法之余,只好让女B角上台演出,令导演惊讶的是, 女B角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提出了如何去发现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的社会问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指出性格,后点出主题)
六、小说的人物形象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写天空中的鸟自由地飞翔,刻画了主人公热爱、追求自由的情感。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前面写天气放晴、春光明媚,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关注和向往。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发现了敌人,便“飞速向岸边游回,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瞄准”,表现了他十分机警,反应快捷的性格;但情节发展到最后,他却被对方打死,这是因为“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从而写出了他心地善良,向往和平,有人性的品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睡美人》:女主人公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有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演技,能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通人物过形象的塑造,告诉人们要去发现、使用生活中的睡美人。
(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 )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如:
《睡美人》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如第5、6自然段,描写了女B角雍容的舞步、潇洒的舞姿,以及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正面)衬托了女主人公善于发现人才,敢于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以人衬人)
《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美好、纯洁的心灵。(以景衬人)
《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越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社会环境),反衬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以场面衬人)
七、场面描写(人物活动的舞台)
作用:给全篇“定调”/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导引人物出场/揭示人物的性格 /作为象征/暗示主题/推动情节。如《父爱无价》:
通过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越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①渲染了气氛,揭示了竞拍者对肖像画的态度,反衬了父爱无价的主题;②制造了悬念,推动了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八、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九、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 ③抓写作背景。如:
《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方法:转换
一、原因与结果的转换
现代文阅读在试题题干设置上的一条规律就是:题干给出的是事情的结果,而要求我们回答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是题干给出的是具体原因,而要求我们根据文章内容推导出事情的必然结果。那么,这类试题的“问”与“答”之间其实就是“因”与“果”之间的相互转换。我们看到这类试题时,一定要认真揣摩题干的内容,明确题干的“问”与我们所需的“答”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以确定我们解答的方向和具体内容。例如:
例1.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俞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俞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2002年全国高考题)
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高考试题是很典型的“因果转换”型试题。从题干中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出,它给出的是事情的结果,“为什么”三个字就提醒我们需要回答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从原文的语境中我们不难发现,“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和“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俞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两句,是直接导致俞伯牙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的原因所在,两者能形成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只要将这两句话稍加整理,就可以形成答案:
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二、抽象与具体的转换
现代文阅读在试题设置上的另一条规律是:试题题干的“问”和需要我们作出的“答”之间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的转换关系。或是题干具体、答案要求抽象概括,或是题干抽象概括、答案要求具体明确。解答时我们只要认真对照题干,把文章中那些实质一致而表述方式不同的内容加以整理,就能形成答案。例如:
例2.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2001年全国高考题)
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显然是一种概括性的叙述,属于“抽象”的范畴,而“开门”“关门”的含义则是具体的东西。因此,本题的实质就是要将题干中抽象的叙述转换为具体的内容。从上文第2段的内容来看,“开门”的含义具体表现在“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一句上,而这句话突出的就是“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个新的开始”;而“关门”的含义又表现在“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这句话上,因此可以概括为“一个结束”。这样,经过转换,答案就完全显现了出来。
三、总说与分说的转换
现代文阅读在试题题干设置上的第三条规律,是题干和解答之间存在着一种总说与分说的关系,有可能题干是总说,解答时需要我们分举;也有可能题干是具体的,而要我们加以概括说明。因此,在解题时同样要认真揣摩题干的内容,明确题干的“问”与我们所需的“答”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转换关系。例如:
例3.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2003年全国高考题)
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总说与分说转换”的试题。从文章来看,“童年的烙印”显然是对文中若干具体内容的一个总括,是总说的内容,而题干中要求我们回答的“哪些”显然又是分说内容。“童年的烙印”实际上就是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难忘、难舍的真情,那么根据语境,我们便不难提炼出以下一些“分说”的信息:①“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②“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③“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④“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适当整理、归纳,就能够形成完整的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所以,依据题干、结合语境,运用转换的方法,是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一把钥匙,学会运用,一定会受益匪浅。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文学作品
在现代文阅读中,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属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要能正确评价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关键是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要以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为基础;
②要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
③评价要有理有据;
④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照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小说还应从人物塑造是否丰满、典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严密、变化、曲折等方面来考虑。
议论文主要从论证方法来考虑,特别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申论证等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主要看是否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功用,顺序安排是否适当等。
从写作原理来说,不管什么文体,都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观点正确,主题鲜明,中心突出;材料典型,内容具体,详略得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通顺、简洁、准确、生动。
近几年高考题,表达技巧主要侧重在作用的分析。要答好这类题目,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要认真理解原文,把握文章宗旨,再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对内容的理解,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