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与饲料复习题
名词解释
1、粗蛋白:饲料中含氮物质总称粗蛋白。
2、粗灰分:是饲料与畜禽机体内无机物质的总称。
3、无氮浸出物: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4、总能:饲料总能可通过氧弹式测热器测定。
5、消化能:即饲料总能减去未被消化以粪形式排出的能量。
6、代谢能:指食入的饲料总能减去粪能、尿能(UE)及消化道可燃气体能量(Ag)后的剩余
能量。
7、净能:指饲料中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
8、添加剂:指各种用于强化饲养效果和有利于配合饲料生产及贮存的非营养性添加剂原料及产品。
9、添加剂预混料:即将一种或多种微量组分(各种维生素、微量矿物元素、合成氨基酸、
某些药物等添加剂)与稀释剂或载体按要求配比,均匀混合构成的中间型配合饲料产品。
10、浓缩饲料:又称平衡用配合饲料。由蛋白质饲料、常量矿物质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通常为全价饲料中除去能量饲料的剩余部分。
11、精料补充料:为了补充以粗饲料、青饲料、青贮饲料为基础的草食动物的营养而用
多种饲料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饲料。
12、全价饲料:除水分外,能完全满足动物营养需要的配合饲料称为全价配合饲料。
13、奶牛能量单位:相当于1kg含脂率为4%的标准乳能量,即3.138kJ产奶净能作为一
个“奶牛能量单位”。
14、营养需要:也称营养需要量,即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
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营养需要量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15、饲养标准:是指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
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的统称。
16、脂溶性维生素:是指可以溶解于脂类中的维生素。
17、水溶性维生素:是指可以溶解于水中的维生素。
18、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饲粮脂肪作为供能营养素,热增耗最低,消化能或代谢能转变成净能的利用效率比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高5%~10%。
19、必需脂肪酸:在不饱和脂肪酸中,有几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料供给,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即称为必需脂肪酸。
20、寡糖:是由2~10个分子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起来形成的一类糖。
21、热增耗:绝食动物在菜市之后的短时间内,产热是高于绝食情况下的那部分能量。
22、瘤胃氮素循环:当瘤胃中氨的浓度在0.35~29mg/100ml时,细菌对其利用性很高,
当达到50mg/100ml时,大量的氨被胃壁吸收进血液,氨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没中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和春耕的尿素大部分进入肾脏随尿排出体外,部分则进入唾液腺随唾液返回瘤胃,或通过瘤胃壁从血液扩散回到瘤胃,再次被细菌利用合成菌体蛋白
23、必需氨基酸:那些畜禽体内不能合成或能合成但是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由饲料提供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24、非必需氨基酸:畜禽体内能够合成,或者可由其他种类氨基酸转变而成,无须由饲
料中直接供给就能满足机体需要的氨基酸。
25、瘤胃可降解蛋白:在瘤胃中被发酵分解的蛋白。
26、瘤胃非降解蛋白:通过瘤胃而未经瘤胃微生物酶降解的饲料蛋白质直接进入后部胃
肠道。
27、氨基酸互补:指在饲料配合时,利用各种饲料氨基酸含量和比例不同,将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饲料蛋白质配合,相互取长补短,使饲粮氨基酸的平衡更理想,以提高思量蛋白质的品质和利用率。
28、限制性氨基酸:饲料中某一种氨基酸的缺乏会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称这一缺乏
的氨基酸为限制性氨基酸。
29、微量元素:指动物体内含量低于0.01%的元素,包括铁、锌、铜、锰、碘、硒、钴、
钼、氟、硅、铬、硼等12种。
30、常量元素:指动物体内含量高于0.01%的元素,主要包括钙、磷、钠、氯、镁、硫、
钾7种。
31、能量饲料:自然含水分低于45%,而且干物中粗纤维低于18%,粗蛋白质又低于20%
者,均划归为能量饲料。
32、粗饲料:凡符合干物质中含粗纤维≥18%条件者,均应划为粗饲料。
33、蛋白质饲料:自然含水分低于45%,干物中粗纤维低于18%,而粗蛋白质达到20%
的豆类,饼粕类和动物性蛋白饲料。
34、青贮饲料:自然含水的青绿饲料,包括野生青草,秧秸和栽培的饲料作物等,收割后经自然发酵或加酸青贮制成的青贮或半干青贮饲料
35、非植酸磷(有效磷):饲料中不与植酸成结合状态的磷,即总磷减去植酸磷。
36、粗纤维:包括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 、非淀粉多糖:甘露聚糖、葡聚糖、木聚糖
38、维持需要:
39、美拉德反应:
40、粗脂肪:
37、酸性洗涤纤维:
问答题:
1、钙的营养生理作用与缺乏症,维生素A的缺乏症是什么?
(一)钙的营养生理作用:
(1)、作为骨骼、牙齿的结构物质;
(2)、控制神经传递物质释放,调节神经兴奋性;
(3)、激活多种酶的活性;
(4)、促进胰岛素、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固醇等分泌;
(5)、可触发肌肉收缩。
(缺乏症:佝偻病)
(二)维生素A:
(1)、视觉 11-顺视黄醛与视蛋白结合生成视紫红质,视紫红质是视网膜杆细胞对弱光敏感的感光物质。
(2)、骨的生长发育 维生素A影响软骨上皮的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还影响细胞中1,25二羟胆钙化醇的水平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因此,维生素A缺乏能引起动物骨异
常。
(3)、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 ,维生素A与上皮组织和粘膜的形成及其功能的保持有关。缺乏时消化道、呼吸道、生殖泌尿系统、眼角膜及其周围软组织的上皮组织细胞都可能发生鳞状角质化变化。
(4)、繁殖 对繁殖的影响是分泌上皮细胞受损及骨发育异常所造成的第二症状。
(5)、免疫力 维生素A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反应方面起重要作用。
2、单胃动物、反刍动物消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特点
脂肪:
瘤胃脂类的消化,实质上是微生物的消化代谢,脂类的质和量均发生明显的变化。 多数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酸,EFA减少。
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
脂类中的甘油被大量转化为VFA。
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
3、影响动物维生素需要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 (1)、动物本身
动物的生理状况、年龄、健康、营养和生产目的。例如,由于种母鸡要维持高的孵化率,所以日粮中A、D3、E水平比快速生长的肉鸡还高。
(2)、限制饲养
青绿多汁牧草是维生素A和E的良好来源。
(3)、应激、疾病或不良环境因素
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能引起消化紊乱,如呕吐、痢疾等,干扰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4)、维生素颉颃物
切断维生素代谢分子,如硫胺素酶;与代谢物结合,使其丧失活性;具有与维生素相似的化学结构,如双香豆素。
(5)、抗菌药的使用
磺胺药由于抑制肠道中维生素的合成,会使动物对生物素、叶酸、维生素K以及其它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
(6)、日量中其它营养素水平
采食低脂日粮时,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硫胺素和生物素的需要量提高;日粮脂肪水平过低,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时,增加维生素E
的需要量。
(7)、体内的维生素贮存
对脂溶性维生素和维生素B12更是如此。维生素A或β胡萝卜素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的贮存可以满足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需要。
?
答:凡符合干物质中含粗纤维≥18%条件者,均应划为粗饲料。
5、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物质的生物学功能(或营养作用)。
答:
蛋白质:
(1)、蛋白质是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
(2)、蛋白质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
(3)、蛋白质是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份
(4)、蛋白质可供能和转化为糖、脂肪
(5)、畜产品的组成成分。
脂肪:
(1)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2)、构成体组织的重要原料
(3)、内、外分泌物质组成成分的原料
(4)、提供必需脂肪酸
(5)、供作溶剂与载体
(6)、脂类在营养生理中的其它作用 :防护作用、代谢水、磷脂的乳化特性。
碳水化合物:
(1)、碳水化合物的供能作用
(2)、构成体组织
(3)、碳水化合物的贮能作用
(4)、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产品形成中的作用
(5)、碳水化合物的其它作用 - 寡糖、糖蛋白、糖脂
6、水的营养作用及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
答:水的营养作用:
(1)、动物机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2)、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
(3)、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
(4)、调节体温。
(5)、维持体液平衡。
(6)、润滑和缓冲作用
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
动物种类、饲粮因素、生产性能 、环境因素、水温。
答:饲料分为8大类分别是: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添加剂。
(1)粗饲料 : 凡符合干物质中含粗纤维≥18%条件者,均应划为粗饲料。例如,干草、糟渣类、带壳的粕饼类、纤维含量高的树实、草籽或油料籽实等。
(2)青绿饲料 : 自然含水量≥45%的陆地或水面野生或栽培植物,划为青绿饲料。例如: 鲜树叶、水生植物、菜叶、非淀粉和糖类的块根、块茎和瓜果类等都属于青绿饲料。
(3)青贮饲料 : 自然含水的青绿饲料,包括野生青草,秧秸和栽培的饲料作物等,收割后经自然发酵或加酸青贮制成的青贮或半干青贮饲料。
(4)能量饲料: 自然含水分低于45%,而且干物中粗纤维低于18%,粗蛋白质又低于20%者,均划归为能量饲料。例如: 谷实类、糠麸类,外皮比例较小的草籽和树实类、含淀粉和糖的根,茎,瓜果类、动物或植物的油脂、糖蜜。
(5)蛋白质饲料 : 自然含水分低于45%,干物中粗纤维低于18%,而粗蛋白质达到20%的豆类,饼粕类和动物性蛋白饲料。
合成或发酵生产的氨基酸和非蛋白氮产品,不划入添加剂大类,而应划入蛋白质
饲料中。
(6)矿物质饲料 : 天然的矿物质和工业合成的单一化合物以及多种矿物质配成的矿物质添加剂预混料。例如: 贝壳和骨粉等来源于动物,但主要用来提供矿物质,即为矿物质饲料。
(7)维生素饲料 : 工业合成或由原料提纯精制的单一或混合的多种维生素,均为维生
素类饲料。
(8)饲料添加剂 : 指各种用于强化饲养效果和有利于配合饲料生产及贮存的非营养性添加剂原料及产品。例如:抗生素,防霉剂,抗氧化剂,黏结剂,疏散剂,着色剂,增味剂等。
4种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添加剂饲料?
答:(1)能量饲料:例如: 谷实类、糠麸类,外皮比例较小的草籽和树实类、含淀粉和糖
的根,茎,瓜果类、动物或植物的油脂、糖蜜。
(2)蛋白质饲料:
(3)矿物质饲料: 例如: 贝壳和骨粉等来源于动物,但主要用来提供矿物质,即为矿物
质饲料。
((一)钙源性饲料
常用的天然钙源饲料有石灰石粉,贝壳粉,蛋壳粉,白垩,另外还有工业碳酸钙,磷酸钙等。
石灰石粉 简称石粉,为石灰岩,大理石矿综合开采的产品,基本化学成分是碳酸钙。钙含量介于34%~38%之间,另外还有少量的镁、钾、钠。
天然石粉中,只要铅、汞、砷、氟的含量不超过安全系数,都可用作饲料。
虽然石粉价格便宜,但过量,会降低饲粮有机养分的消化率,对青年鸡的肾脏有害,使泌尿系统尿酸盐过多沉积而发生炎症,甚至形成结石。
石粉作为钙的来源,粒度以中等(0.5~0.7mm)为好,对蛋鸡来讲,以宜(1.5~2.0mm)。
这样有助于保持血液中钙的浓度,满足形成蛋壳的需要,但粗粒影响
饲料的混合均匀度
碳酸钙,也叫轻质碳酸钙,俗名双飞粉。将石灰石煅烧成氧化钙,加水调制成石灰乳,再经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既是建筑上的材料,又可做饲料工业的钙源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的稀释剂。因其成分较纯,钙含量可达39%以上
(二)磷源性饲料
只提供磷源的矿物质饲料为数不多,仅限于磷酸、磷酸钠盐等。磷酸为液态,配合饲料生产使用不方便。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各含磷25%和21%,同时也提供19%和32%的钠。
磷酸钙盐能同时提供钙和磷,是化工生产的产品,有磷酸一钙,也叫磷酸二氢钙或过磷酸钙,为白色结晶粉末,吸湿性强,含磷22%,钙15%;磷酸二钙,也叫磷酸氢钙,
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含钙20%~23%,磷16%~18%;磷酸三钙,有称磷酸钙,饲料级为灰白色或褐色粉末,含钙29%以上,磷15%~18%。)
(4)维生素饲料:
(5)添加剂饲料:例如:抗生素,防霉剂,抗氧化剂,黏结剂,疏散剂,着色剂,增味
剂等。
9、配合饲料的种类有哪些?
配合饲料 是指按动物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理要求、不同生产用途的营养需要,把多种饲料原料,依一定比例和工艺均匀混合,而生产出的能满足动物某种需要的饲料。 答:全价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料。
(1)全价配合饲料 除水分外,能完全满足动物营养需要的配合饲料称为全价配合饲料。
(2)精料补充料 为了补充以粗饲料、青饲料、青贮饲料为基础的草食动物的营养而用多种饲料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饲料。
(3)浓缩饲料 又称平衡用配合饲料。由蛋白质饲料、常量矿物质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通常为全价饲料中除去能量饲料的剩余部分。
(4)预混合饲料 即将一种或多种微量组分(各种维生素、微量矿物元素、合成氨基酸、某些药物等添加剂)与稀释剂或载体按要求配比,均匀混合构成的中间型配合饲料产品。
10、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有哪些?
答:(1)脂溶性维生素: A、D、E、K。
(2)水溶性维生素:B1、B2、B6、泛酸、烟酸、胆碱、B12、叶酸、生物素、 C。
11、用试差法配合饲粮的步骤。
答:先根据经验初步拟出各种饲料原料的大致比例,然后用各自的比例去乘该原料所含的各种养分的百分含量,再将各种原料的同种养分之积相加,即得到该配方的每种养分的总量。将所得结果与饲养标准进行对照,若有任何一种养分超过或不足时,可通过增加或减少相应的原料比例进行调整和重新计算,直至所有的营养指标都基本上满足要求为止。
第一步 确定饲养标准。从蛋鸡饲养标准中查得0~6周龄雏鸡饲粮营养水平为
( MJ/kg,%)。(表)
第二步 根据饲料成分表查出或化验分析出所用各种饲料的养分含量( MJ/kg,%)。(表) 第三步 按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量初拟配方。雏鸡饲粮中各种饲料的比例一般为能量饲料65~70%、蛋白质饲料25~30%、矿物质饲料等3~3.5%。蛋白质饲料按占饲粮的26%计,其中棉籽粕3%、鱼粉4%、豆粕19%;矿物质饲料等拟按3%计;这样,能量饲料占饲粮的91%,其中麦麸暂定为7%、玉米则为64%。(表)
第四步 调整配方,使能量和蛋白质符合饲养标准规定量。采用方法是降低配方中某一
饲料的比例,同时增加另一饲料的比例,两者的增减数相同。即用一定比例的某一种饲料代替另一种饲料。计算时可先求出每代替1%时,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改变的程度,然后结合与标准的差值,计算出应该代替的百分数。
第五步 计算矿物质饲料和氨基酸用量
第六步 列出配方及主要营养指标
12、玉米、大豆粕的营养特点有哪些?
答:大豆粕:
(1)饼粕类饲料的营养价值因提油原料种类和加工工艺而有所不同。带壳原料的脱壳程度对所得饼粕的品质影响较大。含壳高的棉籽饼粕和向日葵饼粕中,CF可能达20%以上,这样的饼类喂单胃动物已不适宜。
(2)CP含量大致在30%~45%之间,粕类比同种饼类的粗蛋白质含量要高一些。
(3)有效能值低一些。油料籽实机榨提油高于浸提的粕类。
20、营养性添加剂有哪些种?
答: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脂肪酸
21、大豆粕、棉籽粕、菜籽粕中含有哪些抗营养因子?
答:大豆饼、粕含有的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红细胞凝集素、皂角苷等。
13、玉米-豆粕型饲粮,生长猪与禽的限制性氨基酸分别是什么?
14、动植物体组成的差别
15、为动物配合饲粮时,需要参考哪些资料?
16、动物机体对饲料消化、吸收的方式,影响动物消化率的因素有哪些?
17、简述概略养分分析方案,概略养分分析法将饲料成分分为几大类,分别是什么
18、反刍动物为何能利用尿素?使用尿素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奶牛的营养需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奶牛能量单位(dairy energy unit,NND):相当于1kg含脂率为4%的标准乳能量,即
3.138kJ产奶净能作为一个“奶牛能量单位”。
小肠粗蛋白=饲料瘤胃非降解粗蛋白质(UDP)+瘤胃微生物粗蛋白质(MCP) 饲料非降解粗蛋白质=饲料粗蛋白质-饲料瘤胃降解粗蛋白质(RDP)
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饲料瘤胃非降解粗蛋白质(UDP)×小肠消化率+瘤胃微生物粗蛋白质(MCP)×小肠消化率
1 饲养标准—粗纤维
为保证正常的消化机能,配合日粮时应考虑粗纤维的供给量。粗纤维过低会影响瘤胃的消化机能,过高则达不到所需的能量浓度。日粮中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应不低于25%。 饲养标准—成年母牛维持的能量需要
2 环境温度 在适宜环境温度栓系饲养条件下,奶牛的绝食代谢产热量(kJ)=293×W0.75。
3 自由运动 对自由运动可增加20%的能量,即356W0.75。
4 年龄 在第一个和第二个泌乳期奶牛自身的生长发育尚未完成,能量需要须在以上维持基础之上,第一个泌乳期增加20%,第二个泌乳期增加10%。
5 放牧 放牧运动时,能量需要明显增加。
注1: 对第一个泌乳期维持需要按上表基础增加20%,和第二个泌乳期增加10%
注2:如第一个泌乳期的年龄和体重过小,应按生长牛的需要计算实际增重的营养需要 注3:放牧运动时,须在上表基础上增加能量需要量,按正文中的说明计算
注4:在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维持能量消耗增加,须在上表基础上增加需要量,按正文计算
注5:泌乳期间,每增重1kg体重需增加8 NND和325 g可消化粗蛋白,每减重1kg需扣除6.56 NND和250g可消化粗蛋白。
题型:
1、概念(15-25分)
2、填空(35-45分)
3、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25-35分)
4、判断正误(15-25分)
5、问答题(25-35分)
动物营养与饲料复习题
名词解释
1、粗蛋白:饲料中含氮物质总称粗蛋白。
2、粗灰分:是饲料与畜禽机体内无机物质的总称。
3、无氮浸出物: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4、总能:饲料总能可通过氧弹式测热器测定。
5、消化能:即饲料总能减去未被消化以粪形式排出的能量。
6、代谢能:指食入的饲料总能减去粪能、尿能(UE)及消化道可燃气体能量(Ag)后的剩余
能量。
7、净能:指饲料中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
8、添加剂:指各种用于强化饲养效果和有利于配合饲料生产及贮存的非营养性添加剂原料及产品。
9、添加剂预混料:即将一种或多种微量组分(各种维生素、微量矿物元素、合成氨基酸、
某些药物等添加剂)与稀释剂或载体按要求配比,均匀混合构成的中间型配合饲料产品。
10、浓缩饲料:又称平衡用配合饲料。由蛋白质饲料、常量矿物质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通常为全价饲料中除去能量饲料的剩余部分。
11、精料补充料:为了补充以粗饲料、青饲料、青贮饲料为基础的草食动物的营养而用
多种饲料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饲料。
12、全价饲料:除水分外,能完全满足动物营养需要的配合饲料称为全价配合饲料。
13、奶牛能量单位:相当于1kg含脂率为4%的标准乳能量,即3.138kJ产奶净能作为一
个“奶牛能量单位”。
14、营养需要:也称营养需要量,即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
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营养需要量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15、饲养标准:是指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
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的统称。
16、脂溶性维生素:是指可以溶解于脂类中的维生素。
17、水溶性维生素:是指可以溶解于水中的维生素。
18、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饲粮脂肪作为供能营养素,热增耗最低,消化能或代谢能转变成净能的利用效率比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高5%~10%。
19、必需脂肪酸:在不饱和脂肪酸中,有几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料供给,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即称为必需脂肪酸。
20、寡糖:是由2~10个分子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起来形成的一类糖。
21、热增耗:绝食动物在菜市之后的短时间内,产热是高于绝食情况下的那部分能量。
22、瘤胃氮素循环:当瘤胃中氨的浓度在0.35~29mg/100ml时,细菌对其利用性很高,
当达到50mg/100ml时,大量的氨被胃壁吸收进血液,氨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没中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和春耕的尿素大部分进入肾脏随尿排出体外,部分则进入唾液腺随唾液返回瘤胃,或通过瘤胃壁从血液扩散回到瘤胃,再次被细菌利用合成菌体蛋白
23、必需氨基酸:那些畜禽体内不能合成或能合成但是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由饲料提供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24、非必需氨基酸:畜禽体内能够合成,或者可由其他种类氨基酸转变而成,无须由饲
料中直接供给就能满足机体需要的氨基酸。
25、瘤胃可降解蛋白:在瘤胃中被发酵分解的蛋白。
26、瘤胃非降解蛋白:通过瘤胃而未经瘤胃微生物酶降解的饲料蛋白质直接进入后部胃
肠道。
27、氨基酸互补:指在饲料配合时,利用各种饲料氨基酸含量和比例不同,将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饲料蛋白质配合,相互取长补短,使饲粮氨基酸的平衡更理想,以提高思量蛋白质的品质和利用率。
28、限制性氨基酸:饲料中某一种氨基酸的缺乏会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称这一缺乏
的氨基酸为限制性氨基酸。
29、微量元素:指动物体内含量低于0.01%的元素,包括铁、锌、铜、锰、碘、硒、钴、
钼、氟、硅、铬、硼等12种。
30、常量元素:指动物体内含量高于0.01%的元素,主要包括钙、磷、钠、氯、镁、硫、
钾7种。
31、能量饲料:自然含水分低于45%,而且干物中粗纤维低于18%,粗蛋白质又低于20%
者,均划归为能量饲料。
32、粗饲料:凡符合干物质中含粗纤维≥18%条件者,均应划为粗饲料。
33、蛋白质饲料:自然含水分低于45%,干物中粗纤维低于18%,而粗蛋白质达到20%
的豆类,饼粕类和动物性蛋白饲料。
34、青贮饲料:自然含水的青绿饲料,包括野生青草,秧秸和栽培的饲料作物等,收割后经自然发酵或加酸青贮制成的青贮或半干青贮饲料
35、非植酸磷(有效磷):饲料中不与植酸成结合状态的磷,即总磷减去植酸磷。
36、粗纤维:包括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 、非淀粉多糖:甘露聚糖、葡聚糖、木聚糖
38、维持需要:
39、美拉德反应:
40、粗脂肪:
37、酸性洗涤纤维:
问答题:
1、钙的营养生理作用与缺乏症,维生素A的缺乏症是什么?
(一)钙的营养生理作用:
(1)、作为骨骼、牙齿的结构物质;
(2)、控制神经传递物质释放,调节神经兴奋性;
(3)、激活多种酶的活性;
(4)、促进胰岛素、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固醇等分泌;
(5)、可触发肌肉收缩。
(缺乏症:佝偻病)
(二)维生素A:
(1)、视觉 11-顺视黄醛与视蛋白结合生成视紫红质,视紫红质是视网膜杆细胞对弱光敏感的感光物质。
(2)、骨的生长发育 维生素A影响软骨上皮的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还影响细胞中1,25二羟胆钙化醇的水平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因此,维生素A缺乏能引起动物骨异
常。
(3)、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 ,维生素A与上皮组织和粘膜的形成及其功能的保持有关。缺乏时消化道、呼吸道、生殖泌尿系统、眼角膜及其周围软组织的上皮组织细胞都可能发生鳞状角质化变化。
(4)、繁殖 对繁殖的影响是分泌上皮细胞受损及骨发育异常所造成的第二症状。
(5)、免疫力 维生素A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反应方面起重要作用。
2、单胃动物、反刍动物消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特点
脂肪:
瘤胃脂类的消化,实质上是微生物的消化代谢,脂类的质和量均发生明显的变化。 多数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酸,EFA减少。
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
脂类中的甘油被大量转化为VFA。
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
3、影响动物维生素需要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 (1)、动物本身
动物的生理状况、年龄、健康、营养和生产目的。例如,由于种母鸡要维持高的孵化率,所以日粮中A、D3、E水平比快速生长的肉鸡还高。
(2)、限制饲养
青绿多汁牧草是维生素A和E的良好来源。
(3)、应激、疾病或不良环境因素
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能引起消化紊乱,如呕吐、痢疾等,干扰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4)、维生素颉颃物
切断维生素代谢分子,如硫胺素酶;与代谢物结合,使其丧失活性;具有与维生素相似的化学结构,如双香豆素。
(5)、抗菌药的使用
磺胺药由于抑制肠道中维生素的合成,会使动物对生物素、叶酸、维生素K以及其它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
(6)、日量中其它营养素水平
采食低脂日粮时,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硫胺素和生物素的需要量提高;日粮脂肪水平过低,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时,增加维生素E
的需要量。
(7)、体内的维生素贮存
对脂溶性维生素和维生素B12更是如此。维生素A或β胡萝卜素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的贮存可以满足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需要。
?
答:凡符合干物质中含粗纤维≥18%条件者,均应划为粗饲料。
5、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物质的生物学功能(或营养作用)。
答:
蛋白质:
(1)、蛋白质是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
(2)、蛋白质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
(3)、蛋白质是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份
(4)、蛋白质可供能和转化为糖、脂肪
(5)、畜产品的组成成分。
脂肪:
(1)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2)、构成体组织的重要原料
(3)、内、外分泌物质组成成分的原料
(4)、提供必需脂肪酸
(5)、供作溶剂与载体
(6)、脂类在营养生理中的其它作用 :防护作用、代谢水、磷脂的乳化特性。
碳水化合物:
(1)、碳水化合物的供能作用
(2)、构成体组织
(3)、碳水化合物的贮能作用
(4)、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产品形成中的作用
(5)、碳水化合物的其它作用 - 寡糖、糖蛋白、糖脂
6、水的营养作用及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
答:水的营养作用:
(1)、动物机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2)、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
(3)、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
(4)、调节体温。
(5)、维持体液平衡。
(6)、润滑和缓冲作用
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
动物种类、饲粮因素、生产性能 、环境因素、水温。
答:饲料分为8大类分别是: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添加剂。
(1)粗饲料 : 凡符合干物质中含粗纤维≥18%条件者,均应划为粗饲料。例如,干草、糟渣类、带壳的粕饼类、纤维含量高的树实、草籽或油料籽实等。
(2)青绿饲料 : 自然含水量≥45%的陆地或水面野生或栽培植物,划为青绿饲料。例如: 鲜树叶、水生植物、菜叶、非淀粉和糖类的块根、块茎和瓜果类等都属于青绿饲料。
(3)青贮饲料 : 自然含水的青绿饲料,包括野生青草,秧秸和栽培的饲料作物等,收割后经自然发酵或加酸青贮制成的青贮或半干青贮饲料。
(4)能量饲料: 自然含水分低于45%,而且干物中粗纤维低于18%,粗蛋白质又低于20%者,均划归为能量饲料。例如: 谷实类、糠麸类,外皮比例较小的草籽和树实类、含淀粉和糖的根,茎,瓜果类、动物或植物的油脂、糖蜜。
(5)蛋白质饲料 : 自然含水分低于45%,干物中粗纤维低于18%,而粗蛋白质达到20%的豆类,饼粕类和动物性蛋白饲料。
合成或发酵生产的氨基酸和非蛋白氮产品,不划入添加剂大类,而应划入蛋白质
饲料中。
(6)矿物质饲料 : 天然的矿物质和工业合成的单一化合物以及多种矿物质配成的矿物质添加剂预混料。例如: 贝壳和骨粉等来源于动物,但主要用来提供矿物质,即为矿物质饲料。
(7)维生素饲料 : 工业合成或由原料提纯精制的单一或混合的多种维生素,均为维生
素类饲料。
(8)饲料添加剂 : 指各种用于强化饲养效果和有利于配合饲料生产及贮存的非营养性添加剂原料及产品。例如:抗生素,防霉剂,抗氧化剂,黏结剂,疏散剂,着色剂,增味剂等。
4种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添加剂饲料?
答:(1)能量饲料:例如: 谷实类、糠麸类,外皮比例较小的草籽和树实类、含淀粉和糖
的根,茎,瓜果类、动物或植物的油脂、糖蜜。
(2)蛋白质饲料:
(3)矿物质饲料: 例如: 贝壳和骨粉等来源于动物,但主要用来提供矿物质,即为矿物
质饲料。
((一)钙源性饲料
常用的天然钙源饲料有石灰石粉,贝壳粉,蛋壳粉,白垩,另外还有工业碳酸钙,磷酸钙等。
石灰石粉 简称石粉,为石灰岩,大理石矿综合开采的产品,基本化学成分是碳酸钙。钙含量介于34%~38%之间,另外还有少量的镁、钾、钠。
天然石粉中,只要铅、汞、砷、氟的含量不超过安全系数,都可用作饲料。
虽然石粉价格便宜,但过量,会降低饲粮有机养分的消化率,对青年鸡的肾脏有害,使泌尿系统尿酸盐过多沉积而发生炎症,甚至形成结石。
石粉作为钙的来源,粒度以中等(0.5~0.7mm)为好,对蛋鸡来讲,以宜(1.5~2.0mm)。
这样有助于保持血液中钙的浓度,满足形成蛋壳的需要,但粗粒影响
饲料的混合均匀度
碳酸钙,也叫轻质碳酸钙,俗名双飞粉。将石灰石煅烧成氧化钙,加水调制成石灰乳,再经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既是建筑上的材料,又可做饲料工业的钙源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的稀释剂。因其成分较纯,钙含量可达39%以上
(二)磷源性饲料
只提供磷源的矿物质饲料为数不多,仅限于磷酸、磷酸钠盐等。磷酸为液态,配合饲料生产使用不方便。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各含磷25%和21%,同时也提供19%和32%的钠。
磷酸钙盐能同时提供钙和磷,是化工生产的产品,有磷酸一钙,也叫磷酸二氢钙或过磷酸钙,为白色结晶粉末,吸湿性强,含磷22%,钙15%;磷酸二钙,也叫磷酸氢钙,
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含钙20%~23%,磷16%~18%;磷酸三钙,有称磷酸钙,饲料级为灰白色或褐色粉末,含钙29%以上,磷15%~18%。)
(4)维生素饲料:
(5)添加剂饲料:例如:抗生素,防霉剂,抗氧化剂,黏结剂,疏散剂,着色剂,增味
剂等。
9、配合饲料的种类有哪些?
配合饲料 是指按动物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理要求、不同生产用途的营养需要,把多种饲料原料,依一定比例和工艺均匀混合,而生产出的能满足动物某种需要的饲料。 答:全价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料。
(1)全价配合饲料 除水分外,能完全满足动物营养需要的配合饲料称为全价配合饲料。
(2)精料补充料 为了补充以粗饲料、青饲料、青贮饲料为基础的草食动物的营养而用多种饲料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饲料。
(3)浓缩饲料 又称平衡用配合饲料。由蛋白质饲料、常量矿物质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通常为全价饲料中除去能量饲料的剩余部分。
(4)预混合饲料 即将一种或多种微量组分(各种维生素、微量矿物元素、合成氨基酸、某些药物等添加剂)与稀释剂或载体按要求配比,均匀混合构成的中间型配合饲料产品。
10、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有哪些?
答:(1)脂溶性维生素: A、D、E、K。
(2)水溶性维生素:B1、B2、B6、泛酸、烟酸、胆碱、B12、叶酸、生物素、 C。
11、用试差法配合饲粮的步骤。
答:先根据经验初步拟出各种饲料原料的大致比例,然后用各自的比例去乘该原料所含的各种养分的百分含量,再将各种原料的同种养分之积相加,即得到该配方的每种养分的总量。将所得结果与饲养标准进行对照,若有任何一种养分超过或不足时,可通过增加或减少相应的原料比例进行调整和重新计算,直至所有的营养指标都基本上满足要求为止。
第一步 确定饲养标准。从蛋鸡饲养标准中查得0~6周龄雏鸡饲粮营养水平为
( MJ/kg,%)。(表)
第二步 根据饲料成分表查出或化验分析出所用各种饲料的养分含量( MJ/kg,%)。(表) 第三步 按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量初拟配方。雏鸡饲粮中各种饲料的比例一般为能量饲料65~70%、蛋白质饲料25~30%、矿物质饲料等3~3.5%。蛋白质饲料按占饲粮的26%计,其中棉籽粕3%、鱼粉4%、豆粕19%;矿物质饲料等拟按3%计;这样,能量饲料占饲粮的91%,其中麦麸暂定为7%、玉米则为64%。(表)
第四步 调整配方,使能量和蛋白质符合饲养标准规定量。采用方法是降低配方中某一
饲料的比例,同时增加另一饲料的比例,两者的增减数相同。即用一定比例的某一种饲料代替另一种饲料。计算时可先求出每代替1%时,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改变的程度,然后结合与标准的差值,计算出应该代替的百分数。
第五步 计算矿物质饲料和氨基酸用量
第六步 列出配方及主要营养指标
12、玉米、大豆粕的营养特点有哪些?
答:大豆粕:
(1)饼粕类饲料的营养价值因提油原料种类和加工工艺而有所不同。带壳原料的脱壳程度对所得饼粕的品质影响较大。含壳高的棉籽饼粕和向日葵饼粕中,CF可能达20%以上,这样的饼类喂单胃动物已不适宜。
(2)CP含量大致在30%~45%之间,粕类比同种饼类的粗蛋白质含量要高一些。
(3)有效能值低一些。油料籽实机榨提油高于浸提的粕类。
20、营养性添加剂有哪些种?
答: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脂肪酸
21、大豆粕、棉籽粕、菜籽粕中含有哪些抗营养因子?
答:大豆饼、粕含有的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红细胞凝集素、皂角苷等。
13、玉米-豆粕型饲粮,生长猪与禽的限制性氨基酸分别是什么?
14、动植物体组成的差别
15、为动物配合饲粮时,需要参考哪些资料?
16、动物机体对饲料消化、吸收的方式,影响动物消化率的因素有哪些?
17、简述概略养分分析方案,概略养分分析法将饲料成分分为几大类,分别是什么
18、反刍动物为何能利用尿素?使用尿素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奶牛的营养需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奶牛能量单位(dairy energy unit,NND):相当于1kg含脂率为4%的标准乳能量,即
3.138kJ产奶净能作为一个“奶牛能量单位”。
小肠粗蛋白=饲料瘤胃非降解粗蛋白质(UDP)+瘤胃微生物粗蛋白质(MCP) 饲料非降解粗蛋白质=饲料粗蛋白质-饲料瘤胃降解粗蛋白质(RDP)
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饲料瘤胃非降解粗蛋白质(UDP)×小肠消化率+瘤胃微生物粗蛋白质(MCP)×小肠消化率
1 饲养标准—粗纤维
为保证正常的消化机能,配合日粮时应考虑粗纤维的供给量。粗纤维过低会影响瘤胃的消化机能,过高则达不到所需的能量浓度。日粮中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应不低于25%。 饲养标准—成年母牛维持的能量需要
2 环境温度 在适宜环境温度栓系饲养条件下,奶牛的绝食代谢产热量(kJ)=293×W0.75。
3 自由运动 对自由运动可增加20%的能量,即356W0.75。
4 年龄 在第一个和第二个泌乳期奶牛自身的生长发育尚未完成,能量需要须在以上维持基础之上,第一个泌乳期增加20%,第二个泌乳期增加10%。
5 放牧 放牧运动时,能量需要明显增加。
注1: 对第一个泌乳期维持需要按上表基础增加20%,和第二个泌乳期增加10%
注2:如第一个泌乳期的年龄和体重过小,应按生长牛的需要计算实际增重的营养需要 注3:放牧运动时,须在上表基础上增加能量需要量,按正文中的说明计算
注4:在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维持能量消耗增加,须在上表基础上增加需要量,按正文计算
注5:泌乳期间,每增重1kg体重需增加8 NND和325 g可消化粗蛋白,每减重1kg需扣除6.56 NND和250g可消化粗蛋白。
题型:
1、概念(15-25分)
2、填空(35-45分)
3、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25-35分)
4、判断正误(15-25分)
5、问答题(25-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