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论文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工程造价2班
姓名:王谢军
学号:
20111704
河西宝卷
--民间曲艺艺术瑰宝 ●引言
河西宝卷流传于张掖、武
威、酒泉等河西地区,曾在上
世纪80年代的河西农村一度兴
盛。我将从宝卷文本入手,对
河西宝卷的形式和内容做一些
简要的介绍,探索其中所蕴含
的民间精神,最后对河西宝卷
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做一个总结。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并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宝卷历史溯源
宝卷在明清两代大量产生,盛行于全国许多地方。在今甘肃河西地区的广大农村,宝卷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节
前后及农闲时节,许多农村举行隆重的
活动,因而保存了大量的以手抄本为主的宝卷。
近十多年来,一些民间文艺爱好者深入河西农
村调查挖掘研究,初步理清了河西宝卷的分布、
保存及宣卷情况,整理出版了一批宝卷。
●宝卷介绍
宝卷是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讲唱艺术
--宣卷(又叫念卷)的底本。宝卷是变文的嫡
传,是从佛教的俗讲发展来的。当变文在宋初
被皇家明令禁止之后,寺院里再也不能讲故事
了,于是和尚们便在瓦子中寻找讲场。这时有所谓
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受到话本、小说,诸宫调及戏曲等的影响,其内容包含儒、释、道的三教合一及各种秘密宗教,并有大量非宗教的历史人物、民间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其结构为散韵相间;其讲唱地点从庙会、娱乐场所,直至家庭院落。目前流传有上百种,多为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也有惩恶扬善、忠孝仁爱等内容,每年农闲或春节前后,都有不同规模的说唱演出。宝卷在河西分布面很广,涉及二十多个县市。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的广大农村,是宝卷流行的主要场所。 ●宝卷分布
宝卷在河西分布面很广,涉及二十多个县市。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的广大农村,是宝卷流行的主要场所。
其传播方式有二:一是文字传播,二是口头流传。宝卷的故事都较长,最短的也有五六千字,最长的达八九万字。当地人认为抄卷是积功德,有文化的人都愿意抄。抄了自己保存,也可以赠送亲朋好友。不识字的人请人抄,靠它镇妖避邪。也有少数宝卷是木刻本、石印本。宝卷流传最基本的方式是“宣卷”。宣卷人在开始前要洗手漱口,点上三炷香,向西方(或佛像)跪拜,待静心后,就开始念卷。听卷者要宁静专心,不准喧哗、不准走动。中
途念卷人休息时,才可以
活动。听众中还有几位
“接佛人”。所谓接佛人,
就是等念卷人念完一段韵
文或吟完一首诗后,重复
吟诵最后一句的后半句,
再接着念“阿弥陀佛”。
这正是敦煌遗书P.3849
《俗讲仪式》所记载的
“念佛一声”、“念佛一
两声”;变文中韵散相交处有“观世音菩萨”、“菩萨佛子”的标记,大约也是这种接佛声。
现已搜集到的河西宝卷达700种以上,去其重复,得宝卷110篇以上。其中的大多数是从中原传来,篇名也见于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11章所列宝卷目录和李世瑜《宝卷新研》所附目录。当然在河西流传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当地人情风俗、方言俗语等内容。有少数是河西民间艺人自己创作的,如反映张掖人民斗争和生活的《仙姑宝卷)、反映武威大地震的《遭劫宝卷》和反映古浪大靖人民在武威大地震后又遭兵旱瘟疫等灾祸的《救劫宝卷》等。
●宝卷分类
宝卷是流行在甘肃河西一带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其源头是
1、 反映社会生活的,如《烙碗计宝卷》《丁郎寻母宝卷》《继母狠宝卷》等,这类宝卷数量很多,质量也好,是最基本的一类。
2、 来自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的,如《天仙配宝卷》《劈山救母宝卷》《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何仙姑宝卷》等,这类宝卷基本上是从民间传说故事中改编,神话色彩很浓,听起来委婉有趣,感染力很强。
3、 表达历史人物传奇的,如《昭君和北番宝卷》《康熙私访山东宝卷》《包公宝卷》等。
4、 表述寓言和童话故事的,如《老鼠宝卷》《鹦哥宝卷》《义犬救主宝卷》等。
5、 记叙佛教活动的,如《唐王游地狱宝卷》《目莲救母宝卷》《刘全进瓜宝卷》等。
张掖流传的宝卷,不仅种类多,内容也很有特色。农村群众普遍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标准,视为
●基本形式
河西宝卷的基本形式是韵散结合。散说部分一般
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历、结果等发
展过程。韵文部分主要重复散说部分的故事,句式以
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还有五言句、四言句,句
子有一定的平仄韵律。就散说与韵文部分的比重说,
韵文多于散说。
和变文一样,河西宝卷在开头、过渡、结尾处有
一些固定的格式。一般的开头是:
××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天龙八部神欢喜,保佑大众永无灾。
当然,句数的多少还可以灵活变化,最长者可达30句,短者只有4句。这有点类似变文中的押座文。在散说与韵文之间,常常有“正是(真是)”引起的感叹诗,如《白玉楼宝卷》:“趁月去徘徊,前院窗半开。拂墙人影动,哪里客子来?”在韵文过渡到散说中间,也有感叹诗。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式,句数长短不限。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散说和韵文的过渡之间,有时增加有明确曲调的一组唱词。明、清宝卷中,〔傍妆台〕、〔耍孩儿〕、〔雁儿落〕、〔画眉序〕、〔刮地风〕等曲调最为常见。河西宝卷除保留了个别原有曲调外,大量使用的是当地民间曲调。据已搜集到的宝卷初步统计,有20多个曲调,常见的有〔哭五更〕、〔叫号〕、〔莲花落〕、〔喜调〕等。它们和敦煌曲子中的定格联章调《五更转》、《十二时》《百岁篇》等很相似。这些曲调的使用,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念卷人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灵活安排。同一曲调各地唱法也不同。宝卷一般用韵文结尾,或总括全篇主题,或宣扬听卷的好处,或自谦自己念卷不好。如《救劫宝卷》结尾:“千辛万苦都说遍,救劫宝卷到此完。念卷之人识字浅,语句不通白字满。今天夜里大家散,下次听我念新卷。”
●宝卷的传承方式和价值
宣卷人在开始前要洗手漱口,点上三炷香,向西方(或佛像)跪拜,待静心后,就开始念卷。听卷者要宁静专心,不准喧哗、不准走动。中途念卷人休息
时,才可以活动。听众中还有几位
研究河西宝卷对敦煌学研究有所助益。宝卷中劝人向善、助人为乐的精神,对父母尽孝、与兄弟和睦、同他人友好的品行和勤劳生产、爱惜粮食的美德等,对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均有一定的作用。宝卷是一种比较古老而又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通俗文艺,它的存在、发展和人民的文化水平有密切关系。被戈壁沙漠封闭着的河西地区,历史上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天灾人祸又接连不断。河西宝卷就生长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之中,作为河西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娱乐,历数百年而不衰。近几年,随着文化生活的提高,宝卷的听众锐减,
河西宝卷有被电视文化取代的可能。趁它还活在人民中
间时,应加以挖掘研究。研究河西宝卷,有助于敦煌学
的深入研究。河西哺育了敦煌,敦煌影响了河西。河西
宝卷是敦煌变文的嫡传子孙,是活着的敦煌变文。从流
溯源,可以进一步认识敦煌变文的特质。河西宝卷,还
是中国俗文学史的珍贵资料,中国民俗文化史的奇葩,
在俗文学史、民俗文化史的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论文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工程造价2班
姓名:王谢军
学号:
20111704
河西宝卷
--民间曲艺艺术瑰宝 ●引言
河西宝卷流传于张掖、武
威、酒泉等河西地区,曾在上
世纪80年代的河西农村一度兴
盛。我将从宝卷文本入手,对
河西宝卷的形式和内容做一些
简要的介绍,探索其中所蕴含
的民间精神,最后对河西宝卷
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做一个总结。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并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宝卷历史溯源
宝卷在明清两代大量产生,盛行于全国许多地方。在今甘肃河西地区的广大农村,宝卷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节
前后及农闲时节,许多农村举行隆重的
活动,因而保存了大量的以手抄本为主的宝卷。
近十多年来,一些民间文艺爱好者深入河西农
村调查挖掘研究,初步理清了河西宝卷的分布、
保存及宣卷情况,整理出版了一批宝卷。
●宝卷介绍
宝卷是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讲唱艺术
--宣卷(又叫念卷)的底本。宝卷是变文的嫡
传,是从佛教的俗讲发展来的。当变文在宋初
被皇家明令禁止之后,寺院里再也不能讲故事
了,于是和尚们便在瓦子中寻找讲场。这时有所谓
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受到话本、小说,诸宫调及戏曲等的影响,其内容包含儒、释、道的三教合一及各种秘密宗教,并有大量非宗教的历史人物、民间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其结构为散韵相间;其讲唱地点从庙会、娱乐场所,直至家庭院落。目前流传有上百种,多为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也有惩恶扬善、忠孝仁爱等内容,每年农闲或春节前后,都有不同规模的说唱演出。宝卷在河西分布面很广,涉及二十多个县市。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的广大农村,是宝卷流行的主要场所。 ●宝卷分布
宝卷在河西分布面很广,涉及二十多个县市。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的广大农村,是宝卷流行的主要场所。
其传播方式有二:一是文字传播,二是口头流传。宝卷的故事都较长,最短的也有五六千字,最长的达八九万字。当地人认为抄卷是积功德,有文化的人都愿意抄。抄了自己保存,也可以赠送亲朋好友。不识字的人请人抄,靠它镇妖避邪。也有少数宝卷是木刻本、石印本。宝卷流传最基本的方式是“宣卷”。宣卷人在开始前要洗手漱口,点上三炷香,向西方(或佛像)跪拜,待静心后,就开始念卷。听卷者要宁静专心,不准喧哗、不准走动。中
途念卷人休息时,才可以
活动。听众中还有几位
“接佛人”。所谓接佛人,
就是等念卷人念完一段韵
文或吟完一首诗后,重复
吟诵最后一句的后半句,
再接着念“阿弥陀佛”。
这正是敦煌遗书P.3849
《俗讲仪式》所记载的
“念佛一声”、“念佛一
两声”;变文中韵散相交处有“观世音菩萨”、“菩萨佛子”的标记,大约也是这种接佛声。
现已搜集到的河西宝卷达700种以上,去其重复,得宝卷110篇以上。其中的大多数是从中原传来,篇名也见于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11章所列宝卷目录和李世瑜《宝卷新研》所附目录。当然在河西流传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当地人情风俗、方言俗语等内容。有少数是河西民间艺人自己创作的,如反映张掖人民斗争和生活的《仙姑宝卷)、反映武威大地震的《遭劫宝卷》和反映古浪大靖人民在武威大地震后又遭兵旱瘟疫等灾祸的《救劫宝卷》等。
●宝卷分类
宝卷是流行在甘肃河西一带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其源头是
1、 反映社会生活的,如《烙碗计宝卷》《丁郎寻母宝卷》《继母狠宝卷》等,这类宝卷数量很多,质量也好,是最基本的一类。
2、 来自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的,如《天仙配宝卷》《劈山救母宝卷》《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何仙姑宝卷》等,这类宝卷基本上是从民间传说故事中改编,神话色彩很浓,听起来委婉有趣,感染力很强。
3、 表达历史人物传奇的,如《昭君和北番宝卷》《康熙私访山东宝卷》《包公宝卷》等。
4、 表述寓言和童话故事的,如《老鼠宝卷》《鹦哥宝卷》《义犬救主宝卷》等。
5、 记叙佛教活动的,如《唐王游地狱宝卷》《目莲救母宝卷》《刘全进瓜宝卷》等。
张掖流传的宝卷,不仅种类多,内容也很有特色。农村群众普遍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标准,视为
●基本形式
河西宝卷的基本形式是韵散结合。散说部分一般
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历、结果等发
展过程。韵文部分主要重复散说部分的故事,句式以
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还有五言句、四言句,句
子有一定的平仄韵律。就散说与韵文部分的比重说,
韵文多于散说。
和变文一样,河西宝卷在开头、过渡、结尾处有
一些固定的格式。一般的开头是:
××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天龙八部神欢喜,保佑大众永无灾。
当然,句数的多少还可以灵活变化,最长者可达30句,短者只有4句。这有点类似变文中的押座文。在散说与韵文之间,常常有“正是(真是)”引起的感叹诗,如《白玉楼宝卷》:“趁月去徘徊,前院窗半开。拂墙人影动,哪里客子来?”在韵文过渡到散说中间,也有感叹诗。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式,句数长短不限。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散说和韵文的过渡之间,有时增加有明确曲调的一组唱词。明、清宝卷中,〔傍妆台〕、〔耍孩儿〕、〔雁儿落〕、〔画眉序〕、〔刮地风〕等曲调最为常见。河西宝卷除保留了个别原有曲调外,大量使用的是当地民间曲调。据已搜集到的宝卷初步统计,有20多个曲调,常见的有〔哭五更〕、〔叫号〕、〔莲花落〕、〔喜调〕等。它们和敦煌曲子中的定格联章调《五更转》、《十二时》《百岁篇》等很相似。这些曲调的使用,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念卷人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灵活安排。同一曲调各地唱法也不同。宝卷一般用韵文结尾,或总括全篇主题,或宣扬听卷的好处,或自谦自己念卷不好。如《救劫宝卷》结尾:“千辛万苦都说遍,救劫宝卷到此完。念卷之人识字浅,语句不通白字满。今天夜里大家散,下次听我念新卷。”
●宝卷的传承方式和价值
宣卷人在开始前要洗手漱口,点上三炷香,向西方(或佛像)跪拜,待静心后,就开始念卷。听卷者要宁静专心,不准喧哗、不准走动。中途念卷人休息
时,才可以活动。听众中还有几位
研究河西宝卷对敦煌学研究有所助益。宝卷中劝人向善、助人为乐的精神,对父母尽孝、与兄弟和睦、同他人友好的品行和勤劳生产、爱惜粮食的美德等,对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均有一定的作用。宝卷是一种比较古老而又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通俗文艺,它的存在、发展和人民的文化水平有密切关系。被戈壁沙漠封闭着的河西地区,历史上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天灾人祸又接连不断。河西宝卷就生长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之中,作为河西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娱乐,历数百年而不衰。近几年,随着文化生活的提高,宝卷的听众锐减,
河西宝卷有被电视文化取代的可能。趁它还活在人民中
间时,应加以挖掘研究。研究河西宝卷,有助于敦煌学
的深入研究。河西哺育了敦煌,敦煌影响了河西。河西
宝卷是敦煌变文的嫡传子孙,是活着的敦煌变文。从流
溯源,可以进一步认识敦煌变文的特质。河西宝卷,还
是中国俗文学史的珍贵资料,中国民俗文化史的奇葩,
在俗文学史、民俗文化史的研究上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