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2.掌握课文中的特珠句式(宾语前置句)和文言词语的用法。

能力目标

1. .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教师串讲,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

2. 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德育目标

了解统治阶级宣扬的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培养团结友善、坦诚相待的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设想

课文特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散文,全文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这篇文章代表

了《左传》的语言的主要特点。作者善于用极精练的语句、委婉流畅的笔调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

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形象鲜明,

绘生绘色,所以值得反复诵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课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吗?

----真诚、守信、谦虚,以团结、顾全大局等。现今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

这样相互间才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些和睦与融洽。那如果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不按原则办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将从《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了解有关的史实,以对我们有所警戒。

【语文百花苑】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赏析>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

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

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

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

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

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二、常识回顾1: 的文字,就是“传”。 “春秋三传”为 。《左传》是《春

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它是我国第一部 的历史著作。

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 叙事详细(叙事详备)

常识回顾2:

历史著作的体例主要有 、 、 、 。《国语》是 ,《战国策》是 ,《史记》是 。

编年体、国别体、纪事体、纪传体;国别体、国别体、纪传体。

常识回顾3:

“二十四史”的体例均为 ,它的前四史分别是 、 、 、 。“二十四史”结束在 ,这些史书除了《史记》是通史外, 其它均为 。

纪传体、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明史 断代史

三、【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郑伯克段于鄢》是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由于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我们很有必要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主要人物与他们之间的身份关系,这对我们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与作者的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默读《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在默读时结合课前预习完成下列图表,把自己的答案写在一张草稿纸上,我将对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查开:

全文思路: (矛盾的开端)

(矛盾的激化)

(矛盾的解决)

(矛盾的解决)

五、研读课文:串讲课文

文意理解1

•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

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姜氏)很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

•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姜氏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

文意理解2

•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

等到庄公继承了君位,(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地作为封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

• 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过去虢叔就死在那里,(因此不便分封给他),其他的地方一切听你吩咐。”(姜氏)请求京地,庄公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百姓称他“京城太叔”。

文意理解3

•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大夫祭仲说:“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了。

•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的城墙不得超过国都的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现在京城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无法忍受。”庄公说:“姜氏想这样,怎能避开这个祸害能?”

•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安排他一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

蔓延了,就难对付了。

•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着吧。”

第二课时

一、继续串讲课文

文意理解4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有两属(两个君主)的情况,您将对他怎么办?

•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要是想把国家让给太叔,我就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想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生二心。”

• 公曰:“无庸,将自及。”

庄公说:“不用,他会自己垮的。”

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

文意理解5 太叔又收取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一直到廪延。

•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公子吕说:“可以啦!领土再扩大,将会得到民众。”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不亲,这样的叛臣逆弟,领土再扩大也会垮的。”

文意理解6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太叔修缮城池,聚集民众,整理盔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偷袭郑国国都。

•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姜氏将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到了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

•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命令公子吕率领战车二百辆去攻打京邑。

•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京城的百姓背叛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庄公又到鄢地讨伐他。

•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五月辛丑那天,太叔离开郑国逃亡到共国。

文意理解8

•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于是庄公把姜氏放逐到城颖,并对她发誓说:“咱们不到黄泉,不要相见了。”但不久就对自己说的话感到后悔。

•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颖考叔担任颖谷封人的官职,听到这件事,就进献礼物给庄公。庄公赏赐他吃饭,他吃时故意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庄公问他为什么,回答说:“小人家中有老母,我吃过的菜她都吃过,但没有吃过国君赏赐的肉,

• 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翳我独无?”

请允许我把这些肉带回去送给她。”庄公道:“你有母亲可以送,偏偏我就没有!”

• 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颖考叔说:“冒昧地问为什么呢?”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

•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颖考叔回答说:“君王担心什么呢?如果挖地直到见到泉水,你和姜氏在隧道相见,那又有谁能说你违背了誓言呢?”

• 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庄公听从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时赋

诗道:“大隧道之中,快乐呀乐融融!”

•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

• 遂为母子如初。

于是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文章理解9

•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君子说:“颖考叔是个非常孝顺的人,爱他的母亲,并影响到了庄公。

•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诗经》说:“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上天)永久地把它赐给你的同类。

• 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三)

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事吧? ”

二、文章小结

1.脉络梳理 姜氏 为之请制

为之请京 将启之

共叔段 都城过百雉

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郑庄公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姜氏欲之,焉辟害 多行不义,必自毙 无庸,将自及 不义不暱,厚将崩 可矣。命伐京

《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标准的记叙文。记叙性文章的情节结构形式一般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六部分。序幕: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开端: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发展: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到廪延。高潮: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将为内应。结局:大叔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颖。尾声:颖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

2.主旨感悟

本篇记述了春秋初期郑庄公与胞弟叔段争权夺利,最终骨肉相残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残酷,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

3.写法点击

“郑伯克段于焉”这个事件在“春秋三传”中都有提及,但是在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方面,《左传》写得最具体精彩。

⑪本文叙事详略得当,文笔洗练,篇幅不长,却将事件的始末因由交待得十分清楚。作者还择取了“庄公寤生”、“食舍肉”、“隧而相见”等生活细节,对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⑫本文刻画人物颇为成功,人物的语言成为塑造其形象的主要手段。本文的中心人物是郑庄公,作者通过他与姜氏、祭仲、公子吕、颍考叔等人的几次简短的对话,就把一个阴险狠毒、工于机谋的政治家的形象勾勒出来。其他人物如共叔段的贪婪愚蠢、姜氏的乖戾昏聩、祭仲的忠耿老成、公子吕的直率急躁、颍考叔的机敏聪慧等,都表现得鲜明生动。

⑬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

以共叙段的贪婪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愦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蔡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

⑭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惊心动魄

姜氏是一位母亲。郑伯与段叔是手足兄弟。但是,这位母亲厌恶郑庄公始于庄公出生时的难产,可是她对于共叔段,却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姜氏的一恶一爱,始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激化的过程。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地在虎牢,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当然不能允许,告诉姜氏:“制„„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结果被郑武公所灭,对于庄公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杀机,姜氏未必能够完全参透。求制不及而求京,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姜氏的筹算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了。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即使是母子兄弟之间,也丝毫没有缓解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即位到共叔段外逃,共经过二十二年,这漫长的岁月,突出表现了庄公蓄谋已久,甚至连他的大臣也觉察不出其心迹,被蒙在鼓里,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说:“姜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等到祭仲提醒他“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时,他才说:“多行不义„„”的话,这个“毙”字和“虢叔死焉”的“死”字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在这一点透露之中,也遮上了一层帷幕:表明这是在自杀,而非他杀,企图逃避杀弟的罪责,可说既狠毒又狡猾。

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权力欲望的沟壑是永远填不满的,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的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在庄公手里,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郑庄公企图使其自我毁灭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不管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已”也好,还是进而把二邑归为已有,封地扩展到禀延也好,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即使他的心腹公子吕连续向他提出警告。其至说出:“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不与,则请除之”这样的话来激他,他都不为所动,这说明庄公的深藏不露,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等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作内应的时间之后,才“可矣”。公子吕伐京后,共叔段逃到鄢,庄公亲率军攻鄢,终于使共叔段彻底垮台,对于姜氏当然也不放过,把她放逐到城颍,且誓曰:“不及黄泉,天相见也!”怨恨之深溢于言表,再也用不着掩盖了。

4.重难点解惑

人物形象的特点

本文围绕郑庄公与共叔段争权这一中心,将人物置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①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利害关系,“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

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被郑武公所灭,话中所含杀机,姜氏未必可知。求制不得而求京,这也在庄公意料之中,可见其老谋深算。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他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光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决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暱,厚将崩。”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当共叔段与姜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叙段。庄公设下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可见其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庄公幽禁姜氏,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不久就后悔了,这是因为其害怕蒙上不孝的名声,后听从颍考叔之见,在燧道中与姜氏相见。

“遂为母子如初”的结尾,读来使人感到十分滑稽,有人称之为丑剧,亦不为过,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挣斗之后,能够毫无芥蒂再叙什么天伦之乐吗?何况在刚出生之时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遂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据,显得勉强了,血腥的厮杀早就把统治阶级竭力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无怪乎史官对此事的评论也感到为难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作者针对颍考叔而说的。将孝道永赐予汝之族类,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俩,因为在这里郑庄公又集中地表现了他的伪善,而伪善是永远和丑恶伴随在一起的。

人性、亲情与权势、利益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多少令人扼腕叹息的人生悲剧!

对于郑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一般传统的观点认为,郑庄公是个阴险狡诈、怂弟作恶、胸有城府、老谋深算的人物,庄公即位之初,母亲姜氏为共叔请“制”,庄公明明是担心共叔段据险叛乱,而表面上却以关心弟弟为借口婉言拒绝。后来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庄公表面上一忍再忍,实际上是等待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果。最后共叔段起兵造反,庄公予以致命的一击,以此巩固君位。

②共叔段是个贪婪狂妄,愚昧无知的人物,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自以为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他所居京地的城墙违反当时制度的规定,又命西边,北边地区归自己管辖,庄公心怀杀机,但表面不动声色,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欺,最后发动叛乱,很快被庄公击败。

③姜氏偏狭昏愦,以和情于政。立长立嫡是西周以来继承问题上的根本制度。姜氏不懂政治,却偏要干涉政治。甚至要充当共叔段袭郑内应。结果导致共叔段失败,自己也被幽禁起来。

④颍考叔聪慧机智,当她听说庄公幽禁姜氏,不久又后悔这件事后,特地以进献的名义见庄公。在庄公赐食时乘机献策,使庄公在遂道中与姜氏相见,摆脱了两难的尴尬处境。

和郑庄公的极端冷酷相此,共叔段则表现为极度狂热,这种狂热,既表现了攫取权力的野心,也表现了施展权术的低能,共叔段的步步逼近,实际上都是在步步落入庄公为他设下的陷阱,争权夺利,可以使人变得冷酷无情,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狂热,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封建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因此,这一对亲兄弟,犹如一根毒藤上结出的一双恶果,其胚胎并没什么大的区别,不过一个是胜利者,一个是失败者而已。

姜氏共叔段母子的密谋及活动,在文章中并没有作正面描写,只是通过简要的记叙和郑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表现出来,这样写不仅使文字显得十分简洁,而且突出了郑庄公在这场斗争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姜氏、共叔段的密谋活动,郑庄公了如指掌;而姜氏,共叔段对郑庄公的险恶用心及严密布置却毫无所知。妙在似明实暗,似暗实明。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对话,郑庄公这个奸雄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名师引领探索】

对庄公的不同看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庄公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胸有韬略,处事果断,关键时刻不心慈手软。在决定郑国命运和自己君主地位的时刻,庄公果断出击,而共叔段得不到百姓的拥护,只得狼狈逃窜,证明庄公是正确的。

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讲,庄公所为无可指摘之处。政治向来是只讲权柄,不讲情义的。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贼。”春秋时期正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型期,要做到周公、伊尹时的权力外放是不切实际并且十分危险的,故而统治者为了保全自己不择手段也是无可厚非的,政治从来就是“术”的天下。唐李世民杀兄逼父,登得大宝,有后人称颂“贞观之治”,可见权术是保证权柄的必要条件。况若叔段的确安分守己,怎么落得个“出奔”的下场?更何需《左传》言“难之也”(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来粉饰?正如曹丕以术谋得王位,若非曹植有夺位之心,又何来“七步成诗”手足相残、“相煎太急”的一幕?再想想清朝众皇子为争嗣的明争暗斗,各种令人发指的手段,庄公较之,仁至义尽矣。试想,若庄公不以雷霆手段对付叔段,而被叔段篡位,到那时庄公就不仅要承担“失教”的罪责,更是身败名裂,不知置坟之所了。

另一位因庄公“欲擒故纵”之计遭受连坐的便是其母姜氏。叔段失败后,姜氏被软禁在城颖,庄公并发毒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不久又后悔了。儒家以孝治天下故先兄弟相争极尽刺讽,及庄公愿母子相见又多扬赞。圣叹公评:“庄公只是恶人到贯满后,却有自悔改过之时。”而促使庄公母子相见的则是颖考叔。颖考叔在吃饭时故意以舍肉献母挑起话茬,引庄公述悔意,然后定计掘地相见,高明之计。而颖考叔的“欲擒故纵”之计更显得高明。后有东汉陆绩怀橘献母,乃为真孝,如此才符《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而《传》云:“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未免言过其实。即使颖考叔的确“纯孝”,但以孝之名定计,未免打了个折扣。

值得一提的是,此篇中庄公言语皆是短促有力、斩钉截铁,成功的刻画了一位冷酷的政治家形象。

三、【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寤生(寤=啎:逆,倒) ②佗邑是命(佗=他)

③谓之京城大叔(大=太:尊称) ④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叁=三)

⑤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 ⑥无庸,将自及(庸=用)

⑦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率) ⑧遂寘姜氏于城颍(寘=置)

⑨永锡尔类(锡=赐)

2.古今异义

请京,使居之(京:地名,今河南荥阳//京城)

可矣,厚将得众(厚:土地广大//薄)

3.词类活用

①故名曰寤生(名:名词做动词,取名)

②今京不度(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③隧而相见(隧:名词做动词,挖地道)

4.一词多义

①制 为之请制(名词,地名)

今京不度,非制也(名词,制度)

②庸 无庸,将自及(庸=用)

徒有虚名,乃庸才也(庸:平常,平凡)

③食 公赐之食(名词,食物)

食舍肉(动词,吃饭

5.文言句式

①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有什么满足)

②君子何患焉(宾语前置,患何,担心什么)

六、补充【文言文对译】

《左 传》

②③④⑤⑥⑦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⑧⑨⑩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⑾⑿⒀⒁⒂⒃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

⒄谓之“京城大叔”。

⒅⒆⒇2122 23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

24 2526 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

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②〔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⒄〔大〕同“太”。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国,国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

①②③④⑤ 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

⑥⑦⑧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⑨⑩⑾⑿⒀⒁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⒂⒃⒄⒅⒆⒇21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22 2324 25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2627282930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

31323334 35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36 37383940 遂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4142 434445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464748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注释:

①〔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辟,同“避”。

②〔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厌,同“餍”,满足。

③〔早为(wéi)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意思是早点给共叔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为,动词,这里有“安排”的意思。

④〔滋蔓〕滋生,蔓延。这里指势力发展壮大。

⑤〔图〕对付。

⑥〔毙〕跌倒,这里指失败。

⑦〔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⑧〔姑〕姑且、暂且。

⑨〔既而〕不久。

⑩〔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⑾〔贰于己〕贰属于自己。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贰,两属,属二主。

⑿〔公子吕〕字子封,郑国的大夫。

⒀〔若之何〕怎么办?若,如。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⒁〔欲与(yǔ)大叔〕打算把郑国送给太叔。与,给予。

⒂〔臣请事之〕我请求去服侍他。事,动词,事奉。

⒃〔若〕如果。

⒄〔则请除之〕就请除掉他。则,就。

⒅〔无生民心〕不要使民众(因为有两个政权并存而)生二心。无,同“毋”,不要。

⒆〔无庸〕不用(管他)。庸,用。

⒇〔将自及〕将要自己走到毁灭的地步。及,至。

21〔收贰以为己邑〕收取两属的西鄙北鄙(完全)作为自己的领地。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22〔至于廪延〕扩张到了廪延。廪延,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延津县北。

23〔厚将得众〕土地扩大了,将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厚,指所占的土地扩大。众,指百姓。 24〔不义不(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同“昵”,亲近。

25〔崩〕山塌,这里指垮台、崩溃。

26〔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27〔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28〔具卒乘(shèng)〕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29〔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

广铁一中高语组罗小慧 必修五文言文单元之《郑伯克段于鄢》

启,开门。

30〔期〕指段袭郑的日期。

31〔帅车二百乘〕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32〔入于鄢〕进入鄢地,意思是逃到鄢地。

33〔诸〕“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为代词,代共叔段。

34〔五月辛丑〕古时用天干地支记日,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是五月二十三日。

35〔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36〔(zhì)姜氏于城颍(yǐng)〕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同“置”,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地名,在现在河南省临颍县西北。

37〔誓之〕向她发誓。之,代武姜。

38〔黄泉〕地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

39〔颍考叔〕郑国大夫。

40〔为颍谷封人〕担任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为,担任。颍谷,郑国边邑。封人,管理边界的小吏。封,疆界。

41〔有献于公〕有什么东西要献给庄公。

42〔赐之食〕赏给他吃的东西。之,代词,代颍考叔。

43〔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旁。舍,放。

44〔小人〕谦称自己。

45〔皆尝小人之食〕我的食物她都吃过。尝,品尝,这里是“吃”的意思。

46〔羹(gēng)〕有汁的肉。

47〔遗(wèi)〕赠,送给。

48〔繄(yī)〕语气助词,用在句首。

①②③④⑤⑥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

⑦⑧⑨⑩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

⑾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注释:

①〔敢〕表谦敬的词。

②〔何谓〕等于“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

③〔语之故〕把原因告诉他。语,告诉。之,代词,代颍考叔。

④〔告之悔〕告诉他自己已经后悔了。

⑤〔君何患焉〕您忧虑什么呢?患,担心、忧虑。

⑥〔阙〕同“掘”。

⑦〔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⑧〔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⑨〔入而赋〕走进隧道,唱着诗。赋,歌吟,唱着。

⑩〔融融〕同下文的“泄(yì)泄”都是形容和乐自得的心情。

⑾〔遂为母子如初〕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也就是恢复了母子关系。

11

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2.掌握课文中的特珠句式(宾语前置句)和文言词语的用法。

能力目标

1. .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教师串讲,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

2. 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德育目标

了解统治阶级宣扬的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培养团结友善、坦诚相待的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设想

课文特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散文,全文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这篇文章代表

了《左传》的语言的主要特点。作者善于用极精练的语句、委婉流畅的笔调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

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形象鲜明,

绘生绘色,所以值得反复诵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课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吗?

----真诚、守信、谦虚,以团结、顾全大局等。现今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

这样相互间才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些和睦与融洽。那如果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不按原则办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将从《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了解有关的史实,以对我们有所警戒。

【语文百花苑】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赏析>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

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

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

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

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

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二、常识回顾1: 的文字,就是“传”。 “春秋三传”为 。《左传》是《春

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它是我国第一部 的历史著作。

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 叙事详细(叙事详备)

常识回顾2:

历史著作的体例主要有 、 、 、 。《国语》是 ,《战国策》是 ,《史记》是 。

编年体、国别体、纪事体、纪传体;国别体、国别体、纪传体。

常识回顾3:

“二十四史”的体例均为 ,它的前四史分别是 、 、 、 。“二十四史”结束在 ,这些史书除了《史记》是通史外, 其它均为 。

纪传体、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明史 断代史

三、【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郑伯克段于鄢》是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由于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我们很有必要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主要人物与他们之间的身份关系,这对我们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与作者的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默读《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在默读时结合课前预习完成下列图表,把自己的答案写在一张草稿纸上,我将对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查开:

全文思路: (矛盾的开端)

(矛盾的激化)

(矛盾的解决)

(矛盾的解决)

五、研读课文:串讲课文

文意理解1

•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

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姜氏)很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

•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姜氏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

文意理解2

•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

等到庄公继承了君位,(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地作为封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

• 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过去虢叔就死在那里,(因此不便分封给他),其他的地方一切听你吩咐。”(姜氏)请求京地,庄公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百姓称他“京城太叔”。

文意理解3

•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大夫祭仲说:“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了。

•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的城墙不得超过国都的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现在京城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无法忍受。”庄公说:“姜氏想这样,怎能避开这个祸害能?”

•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安排他一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

蔓延了,就难对付了。

•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着吧。”

第二课时

一、继续串讲课文

文意理解4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有两属(两个君主)的情况,您将对他怎么办?

•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要是想把国家让给太叔,我就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想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生二心。”

• 公曰:“无庸,将自及。”

庄公说:“不用,他会自己垮的。”

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

文意理解5 太叔又收取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一直到廪延。

•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公子吕说:“可以啦!领土再扩大,将会得到民众。”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不亲,这样的叛臣逆弟,领土再扩大也会垮的。”

文意理解6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太叔修缮城池,聚集民众,整理盔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偷袭郑国国都。

•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姜氏将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到了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

•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命令公子吕率领战车二百辆去攻打京邑。

•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京城的百姓背叛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庄公又到鄢地讨伐他。

•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五月辛丑那天,太叔离开郑国逃亡到共国。

文意理解8

•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于是庄公把姜氏放逐到城颖,并对她发誓说:“咱们不到黄泉,不要相见了。”但不久就对自己说的话感到后悔。

•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颖考叔担任颖谷封人的官职,听到这件事,就进献礼物给庄公。庄公赏赐他吃饭,他吃时故意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庄公问他为什么,回答说:“小人家中有老母,我吃过的菜她都吃过,但没有吃过国君赏赐的肉,

• 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翳我独无?”

请允许我把这些肉带回去送给她。”庄公道:“你有母亲可以送,偏偏我就没有!”

• 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颖考叔说:“冒昧地问为什么呢?”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

•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颖考叔回答说:“君王担心什么呢?如果挖地直到见到泉水,你和姜氏在隧道相见,那又有谁能说你违背了誓言呢?”

• 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庄公听从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时赋

诗道:“大隧道之中,快乐呀乐融融!”

•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

• 遂为母子如初。

于是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文章理解9

•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君子说:“颖考叔是个非常孝顺的人,爱他的母亲,并影响到了庄公。

•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诗经》说:“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上天)永久地把它赐给你的同类。

• 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三)

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事吧? ”

二、文章小结

1.脉络梳理 姜氏 为之请制

为之请京 将启之

共叔段 都城过百雉

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郑庄公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姜氏欲之,焉辟害 多行不义,必自毙 无庸,将自及 不义不暱,厚将崩 可矣。命伐京

《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标准的记叙文。记叙性文章的情节结构形式一般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六部分。序幕: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开端: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发展: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到廪延。高潮: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将为内应。结局:大叔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颖。尾声:颖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

2.主旨感悟

本篇记述了春秋初期郑庄公与胞弟叔段争权夺利,最终骨肉相残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残酷,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

3.写法点击

“郑伯克段于焉”这个事件在“春秋三传”中都有提及,但是在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方面,《左传》写得最具体精彩。

⑪本文叙事详略得当,文笔洗练,篇幅不长,却将事件的始末因由交待得十分清楚。作者还择取了“庄公寤生”、“食舍肉”、“隧而相见”等生活细节,对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⑫本文刻画人物颇为成功,人物的语言成为塑造其形象的主要手段。本文的中心人物是郑庄公,作者通过他与姜氏、祭仲、公子吕、颍考叔等人的几次简短的对话,就把一个阴险狠毒、工于机谋的政治家的形象勾勒出来。其他人物如共叔段的贪婪愚蠢、姜氏的乖戾昏聩、祭仲的忠耿老成、公子吕的直率急躁、颍考叔的机敏聪慧等,都表现得鲜明生动。

⑬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

以共叙段的贪婪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愦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蔡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

⑭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惊心动魄

姜氏是一位母亲。郑伯与段叔是手足兄弟。但是,这位母亲厌恶郑庄公始于庄公出生时的难产,可是她对于共叔段,却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姜氏的一恶一爱,始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激化的过程。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地在虎牢,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当然不能允许,告诉姜氏:“制„„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结果被郑武公所灭,对于庄公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杀机,姜氏未必能够完全参透。求制不及而求京,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姜氏的筹算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了。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即使是母子兄弟之间,也丝毫没有缓解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即位到共叔段外逃,共经过二十二年,这漫长的岁月,突出表现了庄公蓄谋已久,甚至连他的大臣也觉察不出其心迹,被蒙在鼓里,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说:“姜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等到祭仲提醒他“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时,他才说:“多行不义„„”的话,这个“毙”字和“虢叔死焉”的“死”字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在这一点透露之中,也遮上了一层帷幕:表明这是在自杀,而非他杀,企图逃避杀弟的罪责,可说既狠毒又狡猾。

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权力欲望的沟壑是永远填不满的,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的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在庄公手里,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郑庄公企图使其自我毁灭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不管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已”也好,还是进而把二邑归为已有,封地扩展到禀延也好,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即使他的心腹公子吕连续向他提出警告。其至说出:“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不与,则请除之”这样的话来激他,他都不为所动,这说明庄公的深藏不露,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等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作内应的时间之后,才“可矣”。公子吕伐京后,共叔段逃到鄢,庄公亲率军攻鄢,终于使共叔段彻底垮台,对于姜氏当然也不放过,把她放逐到城颍,且誓曰:“不及黄泉,天相见也!”怨恨之深溢于言表,再也用不着掩盖了。

4.重难点解惑

人物形象的特点

本文围绕郑庄公与共叔段争权这一中心,将人物置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①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利害关系,“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

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被郑武公所灭,话中所含杀机,姜氏未必可知。求制不得而求京,这也在庄公意料之中,可见其老谋深算。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他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光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决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暱,厚将崩。”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当共叔段与姜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叙段。庄公设下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可见其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庄公幽禁姜氏,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不久就后悔了,这是因为其害怕蒙上不孝的名声,后听从颍考叔之见,在燧道中与姜氏相见。

“遂为母子如初”的结尾,读来使人感到十分滑稽,有人称之为丑剧,亦不为过,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挣斗之后,能够毫无芥蒂再叙什么天伦之乐吗?何况在刚出生之时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遂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据,显得勉强了,血腥的厮杀早就把统治阶级竭力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无怪乎史官对此事的评论也感到为难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作者针对颍考叔而说的。将孝道永赐予汝之族类,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俩,因为在这里郑庄公又集中地表现了他的伪善,而伪善是永远和丑恶伴随在一起的。

人性、亲情与权势、利益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多少令人扼腕叹息的人生悲剧!

对于郑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一般传统的观点认为,郑庄公是个阴险狡诈、怂弟作恶、胸有城府、老谋深算的人物,庄公即位之初,母亲姜氏为共叔请“制”,庄公明明是担心共叔段据险叛乱,而表面上却以关心弟弟为借口婉言拒绝。后来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庄公表面上一忍再忍,实际上是等待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果。最后共叔段起兵造反,庄公予以致命的一击,以此巩固君位。

②共叔段是个贪婪狂妄,愚昧无知的人物,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自以为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他所居京地的城墙违反当时制度的规定,又命西边,北边地区归自己管辖,庄公心怀杀机,但表面不动声色,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欺,最后发动叛乱,很快被庄公击败。

③姜氏偏狭昏愦,以和情于政。立长立嫡是西周以来继承问题上的根本制度。姜氏不懂政治,却偏要干涉政治。甚至要充当共叔段袭郑内应。结果导致共叔段失败,自己也被幽禁起来。

④颍考叔聪慧机智,当她听说庄公幽禁姜氏,不久又后悔这件事后,特地以进献的名义见庄公。在庄公赐食时乘机献策,使庄公在遂道中与姜氏相见,摆脱了两难的尴尬处境。

和郑庄公的极端冷酷相此,共叔段则表现为极度狂热,这种狂热,既表现了攫取权力的野心,也表现了施展权术的低能,共叔段的步步逼近,实际上都是在步步落入庄公为他设下的陷阱,争权夺利,可以使人变得冷酷无情,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狂热,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封建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因此,这一对亲兄弟,犹如一根毒藤上结出的一双恶果,其胚胎并没什么大的区别,不过一个是胜利者,一个是失败者而已。

姜氏共叔段母子的密谋及活动,在文章中并没有作正面描写,只是通过简要的记叙和郑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表现出来,这样写不仅使文字显得十分简洁,而且突出了郑庄公在这场斗争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姜氏、共叔段的密谋活动,郑庄公了如指掌;而姜氏,共叔段对郑庄公的险恶用心及严密布置却毫无所知。妙在似明实暗,似暗实明。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对话,郑庄公这个奸雄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名师引领探索】

对庄公的不同看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庄公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胸有韬略,处事果断,关键时刻不心慈手软。在决定郑国命运和自己君主地位的时刻,庄公果断出击,而共叔段得不到百姓的拥护,只得狼狈逃窜,证明庄公是正确的。

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讲,庄公所为无可指摘之处。政治向来是只讲权柄,不讲情义的。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贼。”春秋时期正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型期,要做到周公、伊尹时的权力外放是不切实际并且十分危险的,故而统治者为了保全自己不择手段也是无可厚非的,政治从来就是“术”的天下。唐李世民杀兄逼父,登得大宝,有后人称颂“贞观之治”,可见权术是保证权柄的必要条件。况若叔段的确安分守己,怎么落得个“出奔”的下场?更何需《左传》言“难之也”(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来粉饰?正如曹丕以术谋得王位,若非曹植有夺位之心,又何来“七步成诗”手足相残、“相煎太急”的一幕?再想想清朝众皇子为争嗣的明争暗斗,各种令人发指的手段,庄公较之,仁至义尽矣。试想,若庄公不以雷霆手段对付叔段,而被叔段篡位,到那时庄公就不仅要承担“失教”的罪责,更是身败名裂,不知置坟之所了。

另一位因庄公“欲擒故纵”之计遭受连坐的便是其母姜氏。叔段失败后,姜氏被软禁在城颖,庄公并发毒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不久又后悔了。儒家以孝治天下故先兄弟相争极尽刺讽,及庄公愿母子相见又多扬赞。圣叹公评:“庄公只是恶人到贯满后,却有自悔改过之时。”而促使庄公母子相见的则是颖考叔。颖考叔在吃饭时故意以舍肉献母挑起话茬,引庄公述悔意,然后定计掘地相见,高明之计。而颖考叔的“欲擒故纵”之计更显得高明。后有东汉陆绩怀橘献母,乃为真孝,如此才符《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而《传》云:“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未免言过其实。即使颖考叔的确“纯孝”,但以孝之名定计,未免打了个折扣。

值得一提的是,此篇中庄公言语皆是短促有力、斩钉截铁,成功的刻画了一位冷酷的政治家形象。

三、【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寤生(寤=啎:逆,倒) ②佗邑是命(佗=他)

③谓之京城大叔(大=太:尊称) ④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叁=三)

⑤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 ⑥无庸,将自及(庸=用)

⑦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率) ⑧遂寘姜氏于城颍(寘=置)

⑨永锡尔类(锡=赐)

2.古今异义

请京,使居之(京:地名,今河南荥阳//京城)

可矣,厚将得众(厚:土地广大//薄)

3.词类活用

①故名曰寤生(名:名词做动词,取名)

②今京不度(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③隧而相见(隧:名词做动词,挖地道)

4.一词多义

①制 为之请制(名词,地名)

今京不度,非制也(名词,制度)

②庸 无庸,将自及(庸=用)

徒有虚名,乃庸才也(庸:平常,平凡)

③食 公赐之食(名词,食物)

食舍肉(动词,吃饭

5.文言句式

①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有什么满足)

②君子何患焉(宾语前置,患何,担心什么)

六、补充【文言文对译】

《左 传》

②③④⑤⑥⑦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⑧⑨⑩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⑾⑿⒀⒁⒂⒃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

⒄谓之“京城大叔”。

⒅⒆⒇2122 23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

24 2526 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

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②〔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⒄〔大〕同“太”。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国,国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

①②③④⑤ 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

⑥⑦⑧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⑨⑩⑾⑿⒀⒁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⒂⒃⒄⒅⒆⒇21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22 2324 25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2627282930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

31323334 35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36 37383940 遂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4142 434445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464748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注释:

①〔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辟,同“避”。

②〔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厌,同“餍”,满足。

③〔早为(wéi)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意思是早点给共叔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为,动词,这里有“安排”的意思。

④〔滋蔓〕滋生,蔓延。这里指势力发展壮大。

⑤〔图〕对付。

⑥〔毙〕跌倒,这里指失败。

⑦〔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⑧〔姑〕姑且、暂且。

⑨〔既而〕不久。

⑩〔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⑾〔贰于己〕贰属于自己。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贰,两属,属二主。

⑿〔公子吕〕字子封,郑国的大夫。

⒀〔若之何〕怎么办?若,如。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⒁〔欲与(yǔ)大叔〕打算把郑国送给太叔。与,给予。

⒂〔臣请事之〕我请求去服侍他。事,动词,事奉。

⒃〔若〕如果。

⒄〔则请除之〕就请除掉他。则,就。

⒅〔无生民心〕不要使民众(因为有两个政权并存而)生二心。无,同“毋”,不要。

⒆〔无庸〕不用(管他)。庸,用。

⒇〔将自及〕将要自己走到毁灭的地步。及,至。

21〔收贰以为己邑〕收取两属的西鄙北鄙(完全)作为自己的领地。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22〔至于廪延〕扩张到了廪延。廪延,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延津县北。

23〔厚将得众〕土地扩大了,将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厚,指所占的土地扩大。众,指百姓。 24〔不义不(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同“昵”,亲近。

25〔崩〕山塌,这里指垮台、崩溃。

26〔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27〔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28〔具卒乘(shèng)〕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29〔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

广铁一中高语组罗小慧 必修五文言文单元之《郑伯克段于鄢》

启,开门。

30〔期〕指段袭郑的日期。

31〔帅车二百乘〕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32〔入于鄢〕进入鄢地,意思是逃到鄢地。

33〔诸〕“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为代词,代共叔段。

34〔五月辛丑〕古时用天干地支记日,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是五月二十三日。

35〔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36〔(zhì)姜氏于城颍(yǐng)〕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同“置”,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地名,在现在河南省临颍县西北。

37〔誓之〕向她发誓。之,代武姜。

38〔黄泉〕地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

39〔颍考叔〕郑国大夫。

40〔为颍谷封人〕担任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为,担任。颍谷,郑国边邑。封人,管理边界的小吏。封,疆界。

41〔有献于公〕有什么东西要献给庄公。

42〔赐之食〕赏给他吃的东西。之,代词,代颍考叔。

43〔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旁。舍,放。

44〔小人〕谦称自己。

45〔皆尝小人之食〕我的食物她都吃过。尝,品尝,这里是“吃”的意思。

46〔羹(gēng)〕有汁的肉。

47〔遗(wèi)〕赠,送给。

48〔繄(yī)〕语气助词,用在句首。

①②③④⑤⑥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

⑦⑧⑨⑩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

⑾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注释:

①〔敢〕表谦敬的词。

②〔何谓〕等于“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

③〔语之故〕把原因告诉他。语,告诉。之,代词,代颍考叔。

④〔告之悔〕告诉他自己已经后悔了。

⑤〔君何患焉〕您忧虑什么呢?患,担心、忧虑。

⑥〔阙〕同“掘”。

⑦〔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⑧〔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⑨〔入而赋〕走进隧道,唱着诗。赋,歌吟,唱着。

⑩〔融融〕同下文的“泄(yì)泄”都是形容和乐自得的心情。

⑾〔遂为母子如初〕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也就是恢复了母子关系。

11


相关内容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知名人物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简称伯克利(Cal),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伯克利市,是世界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位列2015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3.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4.伯克利是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也是 ...

  • 伯克新修辞学同一理论探析
  • 2008年第8期(总第158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 SH EHU I KEXUE NO . 8, 2008(Cumulatively , NO . 158) 伯克新修辞学同一理论探析 刘 莉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 伯克的修辞学理论是对古典 ...

  •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最负盛名且是最顶尖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位于旧金山东湾伯克利市的山丘上.小马过河国际教育全国免费电话咨询:4008-123-267!留学交流群 :108088544. 1868年由加利福尼亚学院以及农业.矿业和机械学院合并而成,1873年迁至圣 ...

  • 简论清代伊犁维吾尔族区域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 新疆伊宁市维吾尔族人口数量占伊宁市总人口的49.24%,其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伊犁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以民族身份活跃在伊犁外,在其群体内部有也着有趣的划分,在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塔兰奇"一词,一些维吾尔人自称为"塔兰奇",以此来显示自己为地道的.纯 ...

  • ICU分离的166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性分析
  • 主国蹙鎏墼剑盘查垫!!生!旦星!!鲞筮!翅g堕望』!璺!丝!£至坠!!!!Y!!丝盥旦!』塑垫!! ・51 ・ .实验研究・ ICU分离的166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性分析 柯永坚,朱红军,肖亮生,黄江玲 (汕头市中心医院,广东汕头515031) [摘要]目的调查某院重症监护室(ICU)洋葱伯克霍尔 ...

  • 修辞理论与修辞哲学 修辞学泰斗肯尼思·伯克研究电子书
  • 修辞理论与修辞哲学 修辞学泰斗肯尼思·伯克研究 作者:邓志勇著 出版日期:2011.06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数:191 所属分类:写作学与修辞学 网页阅读阅读器阅读 阅读器阅读/下载图书需要下载超星阅览器立即下载 5.00(1人评价) 100.0% 0.0% 0.0% 0.0% 0.0% 我要评 ...

  • 霍华德农田里走出的接班人
  • 美国著名投资人 "股神" 沃伦・巴菲特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世人的关注和猜测.自从半年前,这位年逾八十的"股神"为自己市值2000亿美金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公开"海选"接班人后,江湖上无数金融大鳄纷纷或蠢蠢欲动, ...

  • 看大学之道
  • 看大学之道:我为何如此喜欢伯克利--从清华到港大,一路漂泊,终于在这里找到归宿 一 个人静静坐在图书馆,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禁不住感伤.过去四个月的经历,虽如流星般倏忽即逝,却在我的记忆中挥洒下一片夺目闪耀的永恒.一直很关心教育 问题,也很想通过在大陆.香港.美国这三地不同教育体制中的个人经历来谈谈 ...

  • 亚马逊股价创历史新高 市值逼近伯克希尔|亚马逊|伯克希尔|埃克森美孚
  • 美股行情中心:独家提供全美股行业板块.盘前盘后.ETF.权证实时行情 查看最新行情 新浪美股 北京时间9日凌晨讯 亚马逊(745.81, 9.24, 1.25%)(AMZN)的股价周五盘中创下744.53美元的历史之最,市值首次突破3500亿美元,也首次接近成为美国市值最大的五家公司之一. 亚马逊在 ...

  • [美梦网]美国留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美国留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学校简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最负盛名及最顶尖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位于旧金山东湾伯克利市的山丘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同被誉为美国工程科技界的学术领袖,学校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极高的学术声誉.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坚厚的研究水平.学校设有14个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