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 教学设计
楮坪中心校 林爱英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74—77页。
教材简析:“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一个试一试,一个想想做做。例题一,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课桌面和板凳面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从而使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例题二,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安排的试一试,要求学生分别比较给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和自己画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安排的想想做做主要以感知面积的含义、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为主,为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探索有关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一些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多样的方法,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验感悟面积的含义,并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长方体实物 平面图形若干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含义
1、认识“面”
师: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们愿意把自己的小手伸出来给老师看看吗?(学生伸出小手)好,那你们认为我和你们的掌面谁的大呢? (老师的大)那你与同桌的手掌面谁大谁小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把两只手放在一起比较。 [选择和学生比手掌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来也巧妙地引出了“面”,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2、初次感受面积的含义
谈话:我们人的掌面有大有小,其实生活中各种物体都有面(板书:物体的面)这些面也是有大有小的。你能从我们的教室里找出一些“面”来吗?(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表面等)
师:黑板的表面和数学书的封面,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呢?(学生观察后回答)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为面积(板书: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板书)(让小朋友轻轻地把这两句话说一说。)
[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
3、再次体会面积的含义
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知道黑板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 用手摸一摸课桌面和板凳面,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面积,什么叫板凳面的面积?(要把桌面和板凳面摸完整)比一比大小。
师:刚才我们比较出板凳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那么你能想到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比板凳面的面积小呢?(学生举例)
4、开放练习,比较生活中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
①同桌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比较手掌表面的面积。
②请学生自己举例说说。教室门的面积、窗户的面积、地面的面积、国旗的面积等。
二、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1、出示教具长方体,请小朋友们看这个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后)现在我将这个长方体的表面描画在黑板上,我们把这个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2、那平面图形有面积吗?你能上来涂给大家看看可以吗?明确: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三、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即时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这是一个校园的平面图,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占地面积,现在你们能不能比一比
它们之间的面积大小?(学生举手发言,相机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以提升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2)做 “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再比比更大的面积,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居世界第三位。【出示中国地图】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观察一下,你能从图中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3)小结:咱们刚才都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学生可能说:看或观察),“看”也就是观察,你们说观察法好不好?(好)确实不错。那我们就继续观察观察。
2、出示例题2,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它们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发言)大家的意见似乎不太统一。看来这道题光凭眼睛看,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你能否想出更好的办法,准确的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别着急,我已经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里就有和这屏幕上一样的两个图形,还有三个面积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材料发给学生),待会儿你比的时候可能有用,当然你也可以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一比,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如果有困难的话,就看看小组里的同学是怎么比的,相信你会受到启发的。(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4、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三种比较方法:看、叠、量。(师课件演示)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出示想想做做3
师:刚才我们用了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那对这道题以上方法你能用得上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集体交流图4)这个图形你是怎么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预设: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交流半格的数法时,学生可能会说到用两个半格凑成一格,也有可能少数同学还是不能理解怎样凑成一格的,或有的同学可能一知半解。为了让学生学的明白、学的透彻,一、结合生活实例,如这样引导学生:把图中的方格看成一个个豆腐,不满一格的看作一个豆腐被切开放后放在这些的位置,再让学生数数。二、把书中静止的方格变成活动的方格,让不解的学生亲自动手把两个半格拼凑成一个格,道理不讲会自明。】 2、提问:现在你能解答这个问题了吗?
五、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1、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说的真好,其实我们在比较面积大小时,远不只这四种方法,而是有很多很多,我们只要选择一个特别适合的方法就可以了,希望大家课后找找我们生活中的面积并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好吗?
板书设计: 认识 面积
物体的表面 大小
平面图形 大小
观察法 重叠法 测量法
认识面积 教学设计
楮坪中心校 林爱英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74—77页。
教材简析:“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一个试一试,一个想想做做。例题一,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课桌面和板凳面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从而使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例题二,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安排的试一试,要求学生分别比较给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和自己画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安排的想想做做主要以感知面积的含义、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为主,为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探索有关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一些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多样的方法,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验感悟面积的含义,并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长方体实物 平面图形若干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含义
1、认识“面”
师: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们愿意把自己的小手伸出来给老师看看吗?(学生伸出小手)好,那你们认为我和你们的掌面谁的大呢? (老师的大)那你与同桌的手掌面谁大谁小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把两只手放在一起比较。 [选择和学生比手掌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来也巧妙地引出了“面”,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2、初次感受面积的含义
谈话:我们人的掌面有大有小,其实生活中各种物体都有面(板书:物体的面)这些面也是有大有小的。你能从我们的教室里找出一些“面”来吗?(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表面等)
师:黑板的表面和数学书的封面,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呢?(学生观察后回答)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为面积(板书: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板书)(让小朋友轻轻地把这两句话说一说。)
[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
3、再次体会面积的含义
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知道黑板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 用手摸一摸课桌面和板凳面,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面积,什么叫板凳面的面积?(要把桌面和板凳面摸完整)比一比大小。
师:刚才我们比较出板凳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那么你能想到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比板凳面的面积小呢?(学生举例)
4、开放练习,比较生活中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
①同桌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比较手掌表面的面积。
②请学生自己举例说说。教室门的面积、窗户的面积、地面的面积、国旗的面积等。
二、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1、出示教具长方体,请小朋友们看这个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后)现在我将这个长方体的表面描画在黑板上,我们把这个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2、那平面图形有面积吗?你能上来涂给大家看看可以吗?明确: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三、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即时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这是一个校园的平面图,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占地面积,现在你们能不能比一比
它们之间的面积大小?(学生举手发言,相机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以提升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2)做 “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再比比更大的面积,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居世界第三位。【出示中国地图】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观察一下,你能从图中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3)小结:咱们刚才都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学生可能说:看或观察),“看”也就是观察,你们说观察法好不好?(好)确实不错。那我们就继续观察观察。
2、出示例题2,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它们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发言)大家的意见似乎不太统一。看来这道题光凭眼睛看,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你能否想出更好的办法,准确的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别着急,我已经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里就有和这屏幕上一样的两个图形,还有三个面积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材料发给学生),待会儿你比的时候可能有用,当然你也可以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一比,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如果有困难的话,就看看小组里的同学是怎么比的,相信你会受到启发的。(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4、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三种比较方法:看、叠、量。(师课件演示)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出示想想做做3
师:刚才我们用了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那对这道题以上方法你能用得上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集体交流图4)这个图形你是怎么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预设: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交流半格的数法时,学生可能会说到用两个半格凑成一格,也有可能少数同学还是不能理解怎样凑成一格的,或有的同学可能一知半解。为了让学生学的明白、学的透彻,一、结合生活实例,如这样引导学生:把图中的方格看成一个个豆腐,不满一格的看作一个豆腐被切开放后放在这些的位置,再让学生数数。二、把书中静止的方格变成活动的方格,让不解的学生亲自动手把两个半格拼凑成一个格,道理不讲会自明。】 2、提问:现在你能解答这个问题了吗?
五、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1、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说的真好,其实我们在比较面积大小时,远不只这四种方法,而是有很多很多,我们只要选择一个特别适合的方法就可以了,希望大家课后找找我们生活中的面积并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好吗?
板书设计: 认识 面积
物体的表面 大小
平面图形 大小
观察法 重叠法 测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