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公务员资料
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一)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经济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切实抓好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积极推动中心镇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及时出台稳定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来抓。制定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积极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积极推进节能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推进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监控网络,实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目标管理考核,实施省级财政对水系源头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污染集中整治力度。
(二)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的协调性明显提高,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按照“念上书、念好书”的要求,扎实推进城乡教育改革发展。积极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按照“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加强预防少生病”的要求,全面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成两轮农民健康体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展“种文化”和“送文化”活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
(三)坚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完善保障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把为民办实事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社保、住房、交通、公共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推动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来抓。全面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加强对企业的解困、扶持和服务。采取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取消、暂停、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措施,较大幅度减轻了企业负担。大力推动就业创业,努力促进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众增收。 围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动社会保险扩面,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实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续七年实现“三下降”。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突出抓好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实施“强塘固房”工程,加强标准渔港建设。积极调处和化解社会矛盾,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式,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提高。加强国家安全工作。
(四)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发展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紧紧围绕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重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等领域推进改革。抓好国家发改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工作,大力推动国家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文化体制改革等试点省建设,积极争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列为国家试点。深入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和最低出让限价标准体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积极推进差别电价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改革,率先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积极拓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做优做强,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着力招大、引强、选优,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围绕科技人才支撑、产业转型、能源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全面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海峡西岸经济区
建设。加快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制定实施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开展“五五”普法教育,规范行政行为,健全法律援助保障体系,完善行政调解、行政复议机制。开展扩权强县和强镇扩权改革,完成新一轮省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财政管理模式,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围绕巩固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我们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深入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制定实施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和小城市培育政策意见。三是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加强对耗能大户和污染大户的监管调控,大力推进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就业促进工作力度,继续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推动各地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问题: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等问题依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服务业比重和城市化率还没有达到“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仍然较大,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依然薄弱,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相当艰巨,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社会矛盾增多。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行政效能与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望还有不小差距,一些地方和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还比较突出。我们一定保持清醒头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明确了今后五年浙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富民强省、社会和谐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也是全省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追求。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是实现根本目的的阶段性目标。 力求做到:既体现中央的精神,又反映浙江发展的区域特色。既坚持和发扬浙江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经验,又顺应新阶段新形势提出新目标新任务。既坚持谋划长远,体现战略性、前瞻性,又着力当前,注重现实可行性,明确近期目标和措施。既坚持统筹兼顾,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又围绕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具体的任务措施、专项工程和重大项目,做到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推动全局。
——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传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海洋经济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增长点。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新型城市化战略深入实施,都市区和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城、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土地、水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循环经济形成规模,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创业创新环境实现新突破。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各类开发区(园区)优化发展,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再
添新活力,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创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
——保障改善民生实现新突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在指标体系构架和具体指标选择上,注重体现科学发展的目标导向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这里仅就五个重要指标作简要说明,概括起来是“一个平稳、四个高于”。一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今后五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这既考虑了外部环境变化和基数增大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全省上下把精力和重点放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十一五”实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三是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升幅高于“十一五”实绩。服务业发展不快影响就业、消费扩大和节能减排等诸多方面,必须把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 四是城市化率年均升幅高于“十一五”实绩。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省发展的战略空间,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五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升幅和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高于“十一五”实绩。
(三)“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主要是十一个方面: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投资合理增长。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产业集聚区。
三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形成战略定位明确、特色优势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战略任务。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四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我省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的需要,也是国家完善沿海发展战略布局、保障经济安全的需要。 五是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要按照“结构优化、效益综合、空间均衡”的要求,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完善水利设施网,构筑能源保障网,建设高速信息网。
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态立省之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民心工程。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七是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我省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必须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人才强省。
八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推动我省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九是加强社会建设。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根本所在。要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十是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改革是发展的活力源泉,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要构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十一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既是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竞争能力的内在要求。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令人振奋,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苦干,奋发有为。我们坚信,在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
三、2011年政府工作主要安排
按照“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大力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种粮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绩效。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围绕节能减排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广应用集成制造、虚拟制造、清洁生产等先进制造模式,引导企业加快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加工环节、强化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积极引进和支持产业关联度强、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重大工业项目。扎实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示范区建设,加快完善研发、物流、检测、信息、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块状经济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切实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加大资源要素保障力度,引导推动企业技术、品牌、管理创新,支持企业购并和跨区域联合重组。深入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和规范市场准入,加快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会化改革,扎实推进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引导推动服务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试点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按照“优新高特”和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的要求,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政策和资源要素保障,积极引进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大项目,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推动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提升竞争优势,支持省域中心城市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大力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加快小城市培育试点,积极推动县城建设和发展,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促进人口集聚、空间拓展、产业转型和城市集群发展。分解落实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任务和责任,形成高效协调的推进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实施一批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项目,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总体思路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加快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择优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推动投资结构优化和消费增长。完善防洪防台抗旱减灾体系,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扎实推进天然气管线工程建设,加快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快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大力培育旅游休闲、文化健身、教育培训等消费热点。积极推进专业市场提升发展,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持分类指导,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运用差别电价等经济杠杆促进节能减排。加强能源消费总量调控,严格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
(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动全民创业,大力扶持初创型和微小企业发展。积极创造就业岗位,进一步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更加注重通过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服务性岗位吸纳就业。加大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
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加强对退役士兵的技能培训。全面推广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的有机衔接,大力推动国家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深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全面实施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做好孤儿保障工作。加快以公共租赁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和文化队伍建设,把稳定市场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和质量安全。完善和认真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确保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落实国家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高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转变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明确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加大省市联动、部门协调、整体推进力度。开展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工作。研究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落实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考核制度。进一步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健全地方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推动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发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大力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引导支持国内外企业在我省设立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引导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开发资源和吸纳高端要素。
(四)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健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长效机制。大力推进以“四减少”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审批职能整合,继续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推广行政审批服务全程代理制和网上审批制。加大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强化行政效能监察,推行行政问责制和政府绩效管理。深入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对重大政策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加强政府立法和行政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加强对重要领域、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入开展商业贿赂、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改善民生上。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
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四)目标任务。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二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三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四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五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六)大兴农田水利建设。
(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八)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坚持蓄引提与合理开采地下水相结合,以县域为单元,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支持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
(九)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
(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 (十二)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十三)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十四)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十五)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
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十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 (十七)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十八)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九)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二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二十一)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二十
二)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二十三)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二十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二十五)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二十六)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二十七)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二十八)推进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二十九)加强水利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三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
浙江省公务员资料
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一)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经济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切实抓好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积极推动中心镇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及时出台稳定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来抓。制定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积极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积极推进节能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推进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监控网络,实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目标管理考核,实施省级财政对水系源头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污染集中整治力度。
(二)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的协调性明显提高,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按照“念上书、念好书”的要求,扎实推进城乡教育改革发展。积极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按照“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加强预防少生病”的要求,全面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成两轮农民健康体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展“种文化”和“送文化”活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
(三)坚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完善保障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把为民办实事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社保、住房、交通、公共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推动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来抓。全面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加强对企业的解困、扶持和服务。采取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取消、暂停、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措施,较大幅度减轻了企业负担。大力推动就业创业,努力促进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众增收。 围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动社会保险扩面,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实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续七年实现“三下降”。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突出抓好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实施“强塘固房”工程,加强标准渔港建设。积极调处和化解社会矛盾,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式,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提高。加强国家安全工作。
(四)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发展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紧紧围绕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重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等领域推进改革。抓好国家发改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工作,大力推动国家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文化体制改革等试点省建设,积极争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列为国家试点。深入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和最低出让限价标准体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积极推进差别电价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改革,率先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积极拓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做优做强,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着力招大、引强、选优,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围绕科技人才支撑、产业转型、能源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全面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海峡西岸经济区
建设。加快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制定实施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开展“五五”普法教育,规范行政行为,健全法律援助保障体系,完善行政调解、行政复议机制。开展扩权强县和强镇扩权改革,完成新一轮省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财政管理模式,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围绕巩固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我们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深入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制定实施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和小城市培育政策意见。三是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加强对耗能大户和污染大户的监管调控,大力推进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就业促进工作力度,继续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推动各地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问题: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等问题依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服务业比重和城市化率还没有达到“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仍然较大,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依然薄弱,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相当艰巨,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社会矛盾增多。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行政效能与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望还有不小差距,一些地方和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还比较突出。我们一定保持清醒头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明确了今后五年浙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富民强省、社会和谐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也是全省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追求。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是实现根本目的的阶段性目标。 力求做到:既体现中央的精神,又反映浙江发展的区域特色。既坚持和发扬浙江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经验,又顺应新阶段新形势提出新目标新任务。既坚持谋划长远,体现战略性、前瞻性,又着力当前,注重现实可行性,明确近期目标和措施。既坚持统筹兼顾,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又围绕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具体的任务措施、专项工程和重大项目,做到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推动全局。
——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传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海洋经济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增长点。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新型城市化战略深入实施,都市区和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城、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土地、水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循环经济形成规模,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创业创新环境实现新突破。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各类开发区(园区)优化发展,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再
添新活力,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创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
——保障改善民生实现新突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在指标体系构架和具体指标选择上,注重体现科学发展的目标导向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这里仅就五个重要指标作简要说明,概括起来是“一个平稳、四个高于”。一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今后五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这既考虑了外部环境变化和基数增大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全省上下把精力和重点放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十一五”实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三是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升幅高于“十一五”实绩。服务业发展不快影响就业、消费扩大和节能减排等诸多方面,必须把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 四是城市化率年均升幅高于“十一五”实绩。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省发展的战略空间,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五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升幅和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高于“十一五”实绩。
(三)“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主要是十一个方面: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投资合理增长。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产业集聚区。
三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形成战略定位明确、特色优势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战略任务。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四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我省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的需要,也是国家完善沿海发展战略布局、保障经济安全的需要。 五是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要按照“结构优化、效益综合、空间均衡”的要求,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完善水利设施网,构筑能源保障网,建设高速信息网。
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态立省之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民心工程。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七是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我省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必须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人才强省。
八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推动我省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九是加强社会建设。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根本所在。要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十是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改革是发展的活力源泉,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要构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十一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既是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竞争能力的内在要求。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令人振奋,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苦干,奋发有为。我们坚信,在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
三、2011年政府工作主要安排
按照“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大力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种粮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绩效。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围绕节能减排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广应用集成制造、虚拟制造、清洁生产等先进制造模式,引导企业加快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加工环节、强化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积极引进和支持产业关联度强、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重大工业项目。扎实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示范区建设,加快完善研发、物流、检测、信息、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块状经济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切实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加大资源要素保障力度,引导推动企业技术、品牌、管理创新,支持企业购并和跨区域联合重组。深入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和规范市场准入,加快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会化改革,扎实推进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引导推动服务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试点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按照“优新高特”和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的要求,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政策和资源要素保障,积极引进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大项目,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推动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提升竞争优势,支持省域中心城市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大力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加快小城市培育试点,积极推动县城建设和发展,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促进人口集聚、空间拓展、产业转型和城市集群发展。分解落实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任务和责任,形成高效协调的推进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实施一批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项目,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总体思路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加快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择优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推动投资结构优化和消费增长。完善防洪防台抗旱减灾体系,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扎实推进天然气管线工程建设,加快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快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大力培育旅游休闲、文化健身、教育培训等消费热点。积极推进专业市场提升发展,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持分类指导,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运用差别电价等经济杠杆促进节能减排。加强能源消费总量调控,严格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
(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动全民创业,大力扶持初创型和微小企业发展。积极创造就业岗位,进一步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更加注重通过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服务性岗位吸纳就业。加大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
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加强对退役士兵的技能培训。全面推广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的有机衔接,大力推动国家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深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全面实施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做好孤儿保障工作。加快以公共租赁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和文化队伍建设,把稳定市场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和质量安全。完善和认真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确保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落实国家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高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转变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明确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加大省市联动、部门协调、整体推进力度。开展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工作。研究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落实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考核制度。进一步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健全地方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推动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发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大力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引导支持国内外企业在我省设立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引导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开发资源和吸纳高端要素。
(四)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健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长效机制。大力推进以“四减少”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审批职能整合,继续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推广行政审批服务全程代理制和网上审批制。加大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强化行政效能监察,推行行政问责制和政府绩效管理。深入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对重大政策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加强政府立法和行政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加强对重要领域、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入开展商业贿赂、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改善民生上。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
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四)目标任务。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二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三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四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五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六)大兴农田水利建设。
(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八)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坚持蓄引提与合理开采地下水相结合,以县域为单元,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支持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
(九)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
(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 (十二)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十三)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十四)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十五)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
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十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 (十七)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十八)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九)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二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二十一)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二十
二)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二十三)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二十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二十五)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二十六)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二十七)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二十八)推进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二十九)加强水利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三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