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期末总结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1、位置的优越性:

(1)半球划分: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3)经纬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四至点

最东端 :东经135度,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 最西端 :东经73度, 帕米尔高原

最南端 :北纬4度, 曾母暗沙 最北端 :北纬54度, 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

2、海路兼备的大国:既与陆地相连,又与海洋相连。

陆地国土: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顺口溜:

十四邻国路上环,俄国蒙古和朝鲜,

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尼不丹缅老南,

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

海洋国土:濒临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

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南海鱼类产量和油气产量均是最大的。

3、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第二节 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总人口为13.40亿(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目的: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方法: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人口东多西少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3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7人)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面积小,西部人口分布稀疏,面积大。

第三节 民族:

1、中华民族大家庭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2、民族分布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一些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雪顿节;朝鲜族的长鼓舞,彝族的火把节,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姊妹节,满族的颁金节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等。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1、地形复杂多样

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形类型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

1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3、四大高原:(1)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2)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3)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4)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显著。

四大盆地:(1)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其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2)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纬度最高;(3)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位于巴颜喀拉山与祁连山之间,海拔最高,也是四大盆地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4)四川盆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1)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1)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3)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3,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主要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第二节 气候

1、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冬季最冷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 温度带的划分:

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温度带的划分界限)

2、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

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四个干湿地区。(干湿界限、干湿地区景观、建筑以及农业的差异)

4、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

我国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影响我国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地形。

我国冬季主要吹西北风和东北风,夏季吹东南风和西南风。

第三节 河流

内流区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但水量仅占全国的5%;外流区占陆地面积的2/3,水量占全国的95%。

2

内流区: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内流湖一般为咸水湖(青海湖)。外流区:河水来源主要靠降水。

一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应该从水量大小、有无汛期、含沙量和有无结冰期四个方面描述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上游水能资源丰富,进行发电和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下游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减慢,泥沙堆积,河床升高,形成“地上河”。上游建设大型水库,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凌汛现象。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1)夏季降水集中

(2)中上游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3)长江河道弯曲

(4)中下游湖泊萎缩(围湖造地)使得其蓄洪能力下降。

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冀、鲁、苏、浙,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南水北调东线。

中国五大淡水湖(按面积大小排列)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苏浙交界)、洪泽湖(苏)、巢湖(皖)。

(2)北冰洋外流区(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

(3)印度洋外流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孟加拉湾)。

第四节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和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 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情况,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土地利用程度高。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

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和土地荒漠化。

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措施:(1)依法用地、规划用地;(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3)开展“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宣传活动;(4)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5)禁止乱占耕地等。

第三节 水资源:

1、水资源仅指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

3

(1)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冬春季则降水少,易造成干旱缺水。 解决措施:兴建水库

(2)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具体的节水措施:

(1) 农业:改变灌溉方式、改变作物品种、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2) 工业:工业用水重复循环使用、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3) 家庭:生活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

选择交通方式需要考虑的条件:运距长短、价格、速度、运量等

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铁路交汇处形成重要的铁路枢纽

第二节 农业

1、农业及其重要性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

2、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南北方以秦岭---淮河线为界。

东部主要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于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四大牧区:(1)内蒙古牧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主要畜牧品种:三河马、三河牛;(2)新疆牧区是我国第二大牧区,主要畜牧品种有:细毛羊、伊犁马等;(3)西藏牧区是我国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区,主要畜种有藏牦牛、藏绵羊等;(4)青海牧区是我国第四大牧区。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甜菜,一年一熟;华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和温带水果,大多两年三季或一年两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种植水稻、棉花、油菜和甘蔗,一年三熟。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考虑的条件:(1)自然条件(地形、土壤、降水等)。

(2)社会条件(与城市的距离、市场需求、农业技术装备)

3、走科技强农之路

挑战和对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防止滥垦滥伐、超载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

第三节 工业

1、工业及其重要性

工业生产指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2、新中国成立之前工业分布特点:沿海、沿江、沿交通线。

现在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3、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4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1、位置的优越性:

(1)半球划分: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3)经纬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四至点

最东端 :东经135度,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 最西端 :东经73度, 帕米尔高原

最南端 :北纬4度, 曾母暗沙 最北端 :北纬54度, 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

2、海路兼备的大国:既与陆地相连,又与海洋相连。

陆地国土: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顺口溜:

十四邻国路上环,俄国蒙古和朝鲜,

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尼不丹缅老南,

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

海洋国土:濒临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

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南海鱼类产量和油气产量均是最大的。

3、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第二节 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总人口为13.40亿(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目的: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方法: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人口东多西少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3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7人)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面积小,西部人口分布稀疏,面积大。

第三节 民族:

1、中华民族大家庭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2、民族分布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一些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雪顿节;朝鲜族的长鼓舞,彝族的火把节,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姊妹节,满族的颁金节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等。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1、地形复杂多样

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形类型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

1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3、四大高原:(1)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2)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3)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4)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显著。

四大盆地:(1)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其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2)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纬度最高;(3)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位于巴颜喀拉山与祁连山之间,海拔最高,也是四大盆地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4)四川盆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1)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1)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3)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3,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主要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第二节 气候

1、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冬季最冷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 温度带的划分:

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温度带的划分界限)

2、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

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四个干湿地区。(干湿界限、干湿地区景观、建筑以及农业的差异)

4、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

我国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影响我国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地形。

我国冬季主要吹西北风和东北风,夏季吹东南风和西南风。

第三节 河流

内流区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但水量仅占全国的5%;外流区占陆地面积的2/3,水量占全国的95%。

2

内流区: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内流湖一般为咸水湖(青海湖)。外流区:河水来源主要靠降水。

一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应该从水量大小、有无汛期、含沙量和有无结冰期四个方面描述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上游水能资源丰富,进行发电和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下游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减慢,泥沙堆积,河床升高,形成“地上河”。上游建设大型水库,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凌汛现象。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1)夏季降水集中

(2)中上游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3)长江河道弯曲

(4)中下游湖泊萎缩(围湖造地)使得其蓄洪能力下降。

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冀、鲁、苏、浙,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南水北调东线。

中国五大淡水湖(按面积大小排列)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苏浙交界)、洪泽湖(苏)、巢湖(皖)。

(2)北冰洋外流区(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

(3)印度洋外流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孟加拉湾)。

第四节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和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 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情况,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土地利用程度高。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

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和土地荒漠化。

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措施:(1)依法用地、规划用地;(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3)开展“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宣传活动;(4)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5)禁止乱占耕地等。

第三节 水资源:

1、水资源仅指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

3

(1)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冬春季则降水少,易造成干旱缺水。 解决措施:兴建水库

(2)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具体的节水措施:

(1) 农业:改变灌溉方式、改变作物品种、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2) 工业:工业用水重复循环使用、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3) 家庭:生活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

选择交通方式需要考虑的条件:运距长短、价格、速度、运量等

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铁路交汇处形成重要的铁路枢纽

第二节 农业

1、农业及其重要性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

2、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南北方以秦岭---淮河线为界。

东部主要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于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四大牧区:(1)内蒙古牧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主要畜牧品种:三河马、三河牛;(2)新疆牧区是我国第二大牧区,主要畜牧品种有:细毛羊、伊犁马等;(3)西藏牧区是我国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区,主要畜种有藏牦牛、藏绵羊等;(4)青海牧区是我国第四大牧区。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甜菜,一年一熟;华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和温带水果,大多两年三季或一年两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种植水稻、棉花、油菜和甘蔗,一年三熟。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考虑的条件:(1)自然条件(地形、土壤、降水等)。

(2)社会条件(与城市的距离、市场需求、农业技术装备)

3、走科技强农之路

挑战和对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防止滥垦滥伐、超载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

第三节 工业

1、工业及其重要性

工业生产指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2、新中国成立之前工业分布特点:沿海、沿江、沿交通线。

现在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3、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4


相关内容

  • 高一地理教学期末总结
  • 2017年高一地理秋期末工作总结 XXX 时间如白驹过隙,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又结束了.经过了一学年的地理教学,本人在教学 中收获颇丰,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1.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讲授 本课程的内容,学生学习才会有 ...

  • 高二地理教研组期末工作总结
  • 高二地理教研组期末工作总结 一.本组状况及面临的形势分析 本组教师结构合理,都是有着十多年丰富工作经验的老教师,而且都进行过高中地理的循环教学,组内学习和研究的氛围浓.组内同志都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在教学业务上既能各擅所长,又能互帮互学.本学期我组面临的新问题是如何搞好一轮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复 ...

  • 高中地理组期末教学总结
  • 地理备课组期末教学总结 在这学期里,我们地理备课组齐心协力,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以现代教学观念和活动单导学模式为实践指导,以推进中学地理素质教学为工作中心,切实落实学校在各项工作的要求,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以创建优秀备课组为目标,和谐共处,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 ...

  • 初中地理期末工作总结
  • 篇一:初二地理期末工作总结 初二 期末工作总结 本学期地理科教学 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 时,在教学和工作中有成绩也又不足,现特将本学期教学工作和思想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积极参加理论知识 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中央的领导,遵守劳 ...

  • 高中地理教师个人总结
  • 总结一:高中地理教师个人总结 20xx年下学期我担任了xxx学校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二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和高一两个班的),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 ...

  • 2014地理期末质量分析
  • 2014年七年级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七年级(1--7)班 学 校:商丹高新学校 年 级:七年级 学 科:地 理 任课教师: 时 间:2014年7月10日 2014年七年级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执教者: 年级:七年级 (1-7班) 科目:地理 本次月考现已结束,成绩也已揭晓,现对学生情况及考 ...

  • 七年级上册地理科期末复习计划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博爱学校七年级(1-10班)地理科 期末复习计划 八年级地理期末考试时间为2013年1月14-16日左右,从本周开始,地理正式开始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整个复习工作将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课堂内容复习安排.整个复习分为二个阶段:第一轮复习阶段和第二轮测试阶段.第一 ...

  • 七年级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 七年级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铁厂中学 罗正友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内容,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共分两大板块,分别是:一.选择题(50分):二.读图综合题(50分). 1. 第五章所占分值22分,选择题20分.考查内容为各大洲的相关基础知 ...

  • 初三地理期末试卷分析
  • 初三地理期末试卷分析 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告一段落,期末考试也已经结束,从试卷成绩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有利于未来的教育教学,在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下面对本次地理期末统考进行质量分析,具体如下: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1.强调"三基",突出主干. (1) ...

  • 高一地理备课组期末复习计划
  •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高一地理备课组进行一次集体备课,议题为:商讨迎接会考和期末统考的复习计划和策略,提高备课组教育质量。 一、高一地理期末复习总体安排,先单元复习再综合复习。 单元复习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开展复习,使学生打下牢固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单元复习可依据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