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肿瘤的CT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年第18卷第6期

#351#

ü腹部放射学þ

脾脏肿瘤的CT 诊断

于卫中 杨建秀 黄远亮 洪小妮

摘要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C T 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30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 T 资料, 包括脾原发恶性淋巴瘤4例, 恶性淋巴瘤浸润3例, 脾血管肉瘤1例, 脾转移瘤15例, 脾淋巴管瘤3例, 脾血管瘤3例, 脾错构瘤1例。均作C T 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CT 对脾脏肿瘤的发现率极高, 对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及周围组织脏器的显示较其他影像学检查更准确。结论:CT 对脾脏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关键词 脾脏 肿瘤 C T

CT Diagnosis of Splenic Tumor Yu Weizhong, Yang Jianxiu, H uang Yuanlian g , et a l. C T Division, Lai z hou People . s H ospita l , Laizhou City , Shan dong Pr ovince 261400, P. R.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C T findings of splenic tumor. Materials and M ethods:Plain and enhanced C T scanning were performed in 30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ly proved splenic tumor, which included pri mary splenic malignant lymphoma (n =4) , splenic involvement due to mali gnant lymphoma (n =3) , hemang i osarcoma (n =1) , splenic metastases (n =15) , lymp hangioma (n =3) , hemangioma (n =3) , hamartoma (n =1). Results:C T scan could easily detect splenic tumors, and could well demonstrate the size, shape, density of the lesion and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s as well. Conclusion:C T is very helpful in the diagnosing of splenic tumor. Key words Spleen Tumor CT

脾脏肿瘤临床较少见, 有关其C T 表现国内报道甚少[1~5], 而脾脏肿瘤的正确诊断, 对其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笔者分析了30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 T 扫描资料, 探讨其CT 表现特征, 以提高诊断水平。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30例经证实的脾脏肿瘤患者中, 男18例, 女12例。年龄31~69岁, 平均49. 5岁。其中脾淋巴瘤7例, 包括脾原发恶性淋巴瘤4例, 恶性淋巴瘤脾浸润3例; 脾血管肉瘤1例, 脾淋巴管瘤3例, 脾血管瘤3例, 脾错构瘤1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脾转移瘤15例, 原发肿瘤分别为肺癌3例, 胰腺癌、卵巢癌、胃癌各2例, 原发性肝癌、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肾癌、恶性黑色素瘤各1例。其中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5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另6例虽未直接病理证实, 但临床均有明确原发肿瘤史, 原发肿瘤早期或术前C T 及B 超检查均示脾正常, 而新近出现脾脏和/或伴有其他脏器转移灶。

作者单位:261400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CT 室(于卫中) ; B 超室(杨建秀) ; 361003厦门市第一医院放射科(黄远亮) ; 100044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CT 室(洪小妮)

1. 2 检查方法

腹部检查禁食8小时以上, 上床前半小时口服2%碘水溶液500~800ml, 检查前即服200ml, 使胃和小肠充盈。先行C T 平扫再行静脉团注法C T 增强扫描, 造影剂采用60%泛影葡胺或优维显100ml, 扫描层厚10mm 、6. 5mm 。2 结果

本组30例脾脏肿瘤C T 表现见附表。其中CT 检出病变29例, 占96. 7%, C T 定性诊断正确27例, 占90%。

3 讨论

脾脏肿瘤虽然少见, 但常规放射学检查较难发现病灶。近10多年来, CT 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完善大大提高了对脾脏肿瘤的诊断水平。脾脏肿瘤C T 多表现为脾脏体积增大, 轮廓不规则, 脾内异常密度病灶, 增强后病灶依据其不同病理学基础而强化表现多样, 有的脾恶性肿瘤伴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脏器转移。

3. 1 脾脏肿瘤的C T 诊断及鉴别

3. 1. 1 脾淋巴瘤:淋巴瘤侵犯脾脏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 后者主要由血行播散而来。脾原发淋巴瘤罕见, , [6],

#352#

附表 30例脾脏肿瘤CT 表现

肿瘤类型

脾原发恶性淋巴瘤

淋巴瘤脾浸润

脾血管肉瘤

脾转移瘤

15

脾淋巴管瘤

脾血管瘤

脾错构瘤

13313例数4

CT 平扫

脾大, 轮廓不规则, 脾内单发低密度肿块3例, 多发1例, CT 值29~42HU 脾脏均弥漫增大, 仅1例示脾内多发低密度灶, CT 值30~40HU

脾肿大, 内示不规则低密度区及斑片状钙化, CT 值26~135HU

脾内多发低密度结节灶8例, 单发2例, 多发囊实性病灶5例, 边界欠清, CT 值12~34HU

脾内囊状低密度, 边界清, CT 值10~30HU, 2例脾体积增大

脾内低密度灶, 边界清, CT 值32~41HU, 脾体积增大轮廓不规则1例脾内低密度实质性病灶, 伴星状钙化, 边界欠清, CT 值36~151HU

CT 增强

肿块轻度强化, 3例边界清楚, 1例边界不清楚

1例未见异常密度灶, 2例示多发低密度灶轻度增强不均匀强化, 边界不清

病灶不均匀强化和囊性病灶边缘强化

内部间隔及边缘区轻度强化

2例强化明显且呈等密度充填, 1例轻度强化轻度强化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年第18卷第6期

腹膜后、脾门淋巴结和肝脏情况1例腹膜后及脾门淋巴结肿大, 1例脾门淋巴结肿大

3例均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1例肝脏明显增大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11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12例并肝脏转移灶

腹膜后、脾门无肿大淋巴结, 肝脏正常

腹膜后、脾门无肿大淋巴结, 肝脏正常

腹膜后、脾门无肿大淋巴结, 肝脏正常

大体分4型:¹均匀弥漫型; º粟粒结节型; »巨块型; ¼多肿块型。恶性淋巴瘤晚期可累及脾脏, 30%~40%的何杰金病患者脾受累及, 而且脾常是最早受累及的器官。脾淋巴瘤C T 表现为脾肿大, 脾内多发或单发低密度肿块或结节, 增强后脾脏明显强化, 而肿块多强化不明显, 呈低密度, 常伴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图1) 。但脾原发淋巴瘤的均匀弥漫型和粟粒结节型与淋巴瘤弥漫浸润脾脏时往往表现为脾脏弥漫增大, CT 平扫不能检出病灶, 有时静脉增强也很难检出[7]。值得注意的是, 单纯依靠脾大来确定有无淋巴瘤侵犯是不准确的, 因为有1/3患者脾大而病理上无脾受侵, 另有1/3患者脾不大但在病理上有脾受侵, 如CT 扫描发现低密度结节则诊断更为可靠。原发于脾脏的淋巴瘤常以灶性出现, 而作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时很少见到脾内有单个占位病灶出现。

3. 1. 2 脾血管肉瘤:十分罕见, 属脾原发性非网织细胞性恶性肿瘤, 其病灶大小不等, 无包膜。临床症状多有腹痛、发热、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 预后较差。CT 表现为肿大的脾内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结节状低密度, 有时见出血征象。当肿块内有钙化或含铁血黄素沉着时, C T 值可高达100HU 以上[3](图2) , 增强后强化多较明显, 常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脾血管肉瘤与脾血管瘤鉴别较容易, 后者多无临床症状, 病灶轮廓较光滑、清楚。3. 1. 3 脾转移瘤:脾脏转移瘤远较肝脏少见, 多数为血行转移, 临床患者多有明确肿瘤病史, 国外文献报道广泛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中约50%有脾转移。C T 表现为脾内多发或单发圆形或结节状低密度灶, 有轻

[8]

中度不均匀强化, 多同时可见肝脏或其他脏器转移灶。脾囊性转移灶需与脾囊肿鉴别, 前者囊壁往往较厚, 且有强化, 并可见壁结节, 多数患者肝内亦有类似病灶(图3) 。

3. 1. 4 脾淋巴管瘤:淋巴管瘤为淋巴系统的先天性良性畸形, 常见于颈部及腋窝, 累及脾脏者甚为少见。淋巴管瘤分3种类型[4]:¹单纯性淋巴管瘤; º海绵状淋巴管瘤; »囊状淋巴管瘤。C T 扫描可见脾脏增大, 脾内囊状低密度, 轮廓清, CT 值10~30H U, 内部多有粗大间隔且可见轻度强化, 不同于单纯脾囊肿(图4) 。3. 1. 5 脾血管瘤:血管瘤是较常见的脾良性肿瘤, 直径一般在2cm 以下, 超过5cm 者少见, 其C T 表现类似肝血管瘤具有一定特征。C T 平扫多表现为脾内轮廓清楚的低密度灶, 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 且随时间延迟逐步充填变为等密度(图5) 。

3. 1. 6 脾错构瘤:较为罕见, C T 平扫表现为脾内低密度实质性单发占位病灶, 轮廓不清, 病灶中央可见星状或团块状粗糙钙化(图6) , 内部可含有脂肪组织, 增强后肿块轻中度强化。脾错构瘤与血管瘤及转移瘤鉴别较容易, 因后两者很少有钙化及脂肪成分。3. 2 C T 检查对脾脏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前对于脾脏肿瘤的影像学检查主要采用B 超和CT, 超声检查虽然能比较容易地发现脾内占位性病灶, 但目前对其性质的诊断尚处于探讨阶段[9]。CT 检查不仅能清楚显示脾内病变的形态、大小、密度, 而且能同时观察其周围结构, 如有无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肝脏、胰腺等情况, 且不受肠腔内气体等伪影干扰, 较B 超扩大了视野, 为我们对脾内病变的综合分析提供了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年第18卷第6期

#353#

图1 脾原发淋巴瘤, CT 增强后脾内低密度占位病灶轻度强化, 边界清, 脾门区示肿大淋巴结 图2 脾血管肉瘤, CT 平扫示脾体积增大不规则, 脾内示混杂密度病灶, 可见不规则钙化 图3 脾转移瘤, 肺癌术后3年, 肝、脾、右肾上腺广泛转移 图4 脾淋巴管瘤, CT 增强后脾内囊状低密度灶边缘及间隔轻度强化 图5 脾血管瘤, CT 增强后脾内低密度灶强化明显, 轮廓清楚 图6 脾错构瘤, CT 平扫示脾内低密度占位病灶, 边界不清, 内有斑点状高密度钙化

更多信息。例如本组30例脾脏肿瘤患者中C T 检出病灶29例, 占96. 7%, 良、恶性定性诊断正确27例, 占90%, 远远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笔者认为C T 增强和薄层检查在脾脏病变的定性诊断方面更为重要, 它能使我们清楚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和病变的细微结构, 再结合临床仔细观察脾脏周围结构和脏器情况, 全面综合分析, 一般可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张忠嘉. 脾脏肿瘤的CT 诊断.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1, 25:3662 曾昭畅, 郭绍纶, 王玲娟, 等. 脾稀有病变的诊断探讨(附4例分析) .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2, 26:95

3 胡春洪, 丁乙, 陈学仁, 等. 脾原发性血管肉瘤二例. 中华放射学杂

志, 1994, 28:636

4 苏冠琴, 牧荣, 周苟. 脾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一例.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6, 15:245

5 黄锡恩. 脾原发非何杰金淋巴瘤一例.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7, 16:816 吴宁, 石木兰, 郝玉芝. 脾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附40例分析) . 临床

放射学杂志, 1991, 10:70

7 Shirkhoda A, Pabl o PR, Farah J, et al. Lymphoma of the s olid abdomi nal

viscera. The Radiologic Clinical of North America, 1990, 28:7858 Hahn PF, Weis sleder R, Stark DD, et al. MR imagi ng of focal splenic tu -mors. AJ R, 1988, 150:823

9 王玲, 段开诚. 实时超声显像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附15例分析) . 中

国超声医学杂志, 1988, 4:226

(收稿:1998-08-27)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年第18卷第6期

#351#

ü腹部放射学þ

脾脏肿瘤的CT 诊断

于卫中 杨建秀 黄远亮 洪小妮

摘要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C T 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30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 T 资料, 包括脾原发恶性淋巴瘤4例, 恶性淋巴瘤浸润3例, 脾血管肉瘤1例, 脾转移瘤15例, 脾淋巴管瘤3例, 脾血管瘤3例, 脾错构瘤1例。均作C T 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CT 对脾脏肿瘤的发现率极高, 对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及周围组织脏器的显示较其他影像学检查更准确。结论:CT 对脾脏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关键词 脾脏 肿瘤 C T

CT Diagnosis of Splenic Tumor Yu Weizhong, Yang Jianxiu, H uang Yuanlian g , et a l. C T Division, Lai z hou People . s H ospita l , Laizhou City , Shan dong Pr ovince 261400, P. R.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C T findings of splenic tumor. Materials and M ethods:Plain and enhanced C T scanning were performed in 30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ly proved splenic tumor, which included pri mary splenic malignant lymphoma (n =4) , splenic involvement due to mali gnant lymphoma (n =3) , hemang i osarcoma (n =1) , splenic metastases (n =15) , lymp hangioma (n =3) , hemangioma (n =3) , hamartoma (n =1). Results:C T scan could easily detect splenic tumors, and could well demonstrate the size, shape, density of the lesion and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s as well. Conclusion:C T is very helpful in the diagnosing of splenic tumor. Key words Spleen Tumor CT

脾脏肿瘤临床较少见, 有关其C T 表现国内报道甚少[1~5], 而脾脏肿瘤的正确诊断, 对其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笔者分析了30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 T 扫描资料, 探讨其CT 表现特征, 以提高诊断水平。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30例经证实的脾脏肿瘤患者中, 男18例, 女12例。年龄31~69岁, 平均49. 5岁。其中脾淋巴瘤7例, 包括脾原发恶性淋巴瘤4例, 恶性淋巴瘤脾浸润3例; 脾血管肉瘤1例, 脾淋巴管瘤3例, 脾血管瘤3例, 脾错构瘤1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脾转移瘤15例, 原发肿瘤分别为肺癌3例, 胰腺癌、卵巢癌、胃癌各2例, 原发性肝癌、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肾癌、恶性黑色素瘤各1例。其中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5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另6例虽未直接病理证实, 但临床均有明确原发肿瘤史, 原发肿瘤早期或术前C T 及B 超检查均示脾正常, 而新近出现脾脏和/或伴有其他脏器转移灶。

作者单位:261400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CT 室(于卫中) ; B 超室(杨建秀) ; 361003厦门市第一医院放射科(黄远亮) ; 100044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CT 室(洪小妮)

1. 2 检查方法

腹部检查禁食8小时以上, 上床前半小时口服2%碘水溶液500~800ml, 检查前即服200ml, 使胃和小肠充盈。先行C T 平扫再行静脉团注法C T 增强扫描, 造影剂采用60%泛影葡胺或优维显100ml, 扫描层厚10mm 、6. 5mm 。2 结果

本组30例脾脏肿瘤C T 表现见附表。其中CT 检出病变29例, 占96. 7%, C T 定性诊断正确27例, 占90%。

3 讨论

脾脏肿瘤虽然少见, 但常规放射学检查较难发现病灶。近10多年来, CT 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完善大大提高了对脾脏肿瘤的诊断水平。脾脏肿瘤C T 多表现为脾脏体积增大, 轮廓不规则, 脾内异常密度病灶, 增强后病灶依据其不同病理学基础而强化表现多样, 有的脾恶性肿瘤伴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脏器转移。

3. 1 脾脏肿瘤的C T 诊断及鉴别

3. 1. 1 脾淋巴瘤:淋巴瘤侵犯脾脏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 后者主要由血行播散而来。脾原发淋巴瘤罕见, , [6],

#352#

附表 30例脾脏肿瘤CT 表现

肿瘤类型

脾原发恶性淋巴瘤

淋巴瘤脾浸润

脾血管肉瘤

脾转移瘤

15

脾淋巴管瘤

脾血管瘤

脾错构瘤

13313例数4

CT 平扫

脾大, 轮廓不规则, 脾内单发低密度肿块3例, 多发1例, CT 值29~42HU 脾脏均弥漫增大, 仅1例示脾内多发低密度灶, CT 值30~40HU

脾肿大, 内示不规则低密度区及斑片状钙化, CT 值26~135HU

脾内多发低密度结节灶8例, 单发2例, 多发囊实性病灶5例, 边界欠清, CT 值12~34HU

脾内囊状低密度, 边界清, CT 值10~30HU, 2例脾体积增大

脾内低密度灶, 边界清, CT 值32~41HU, 脾体积增大轮廓不规则1例脾内低密度实质性病灶, 伴星状钙化, 边界欠清, CT 值36~151HU

CT 增强

肿块轻度强化, 3例边界清楚, 1例边界不清楚

1例未见异常密度灶, 2例示多发低密度灶轻度增强不均匀强化, 边界不清

病灶不均匀强化和囊性病灶边缘强化

内部间隔及边缘区轻度强化

2例强化明显且呈等密度充填, 1例轻度强化轻度强化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年第18卷第6期

腹膜后、脾门淋巴结和肝脏情况1例腹膜后及脾门淋巴结肿大, 1例脾门淋巴结肿大

3例均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1例肝脏明显增大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11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12例并肝脏转移灶

腹膜后、脾门无肿大淋巴结, 肝脏正常

腹膜后、脾门无肿大淋巴结, 肝脏正常

腹膜后、脾门无肿大淋巴结, 肝脏正常

大体分4型:¹均匀弥漫型; º粟粒结节型; »巨块型; ¼多肿块型。恶性淋巴瘤晚期可累及脾脏, 30%~40%的何杰金病患者脾受累及, 而且脾常是最早受累及的器官。脾淋巴瘤C T 表现为脾肿大, 脾内多发或单发低密度肿块或结节, 增强后脾脏明显强化, 而肿块多强化不明显, 呈低密度, 常伴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图1) 。但脾原发淋巴瘤的均匀弥漫型和粟粒结节型与淋巴瘤弥漫浸润脾脏时往往表现为脾脏弥漫增大, CT 平扫不能检出病灶, 有时静脉增强也很难检出[7]。值得注意的是, 单纯依靠脾大来确定有无淋巴瘤侵犯是不准确的, 因为有1/3患者脾大而病理上无脾受侵, 另有1/3患者脾不大但在病理上有脾受侵, 如CT 扫描发现低密度结节则诊断更为可靠。原发于脾脏的淋巴瘤常以灶性出现, 而作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时很少见到脾内有单个占位病灶出现。

3. 1. 2 脾血管肉瘤:十分罕见, 属脾原发性非网织细胞性恶性肿瘤, 其病灶大小不等, 无包膜。临床症状多有腹痛、发热、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 预后较差。CT 表现为肿大的脾内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结节状低密度, 有时见出血征象。当肿块内有钙化或含铁血黄素沉着时, C T 值可高达100HU 以上[3](图2) , 增强后强化多较明显, 常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脾血管肉瘤与脾血管瘤鉴别较容易, 后者多无临床症状, 病灶轮廓较光滑、清楚。3. 1. 3 脾转移瘤:脾脏转移瘤远较肝脏少见, 多数为血行转移, 临床患者多有明确肿瘤病史, 国外文献报道广泛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中约50%有脾转移。C T 表现为脾内多发或单发圆形或结节状低密度灶, 有轻

[8]

中度不均匀强化, 多同时可见肝脏或其他脏器转移灶。脾囊性转移灶需与脾囊肿鉴别, 前者囊壁往往较厚, 且有强化, 并可见壁结节, 多数患者肝内亦有类似病灶(图3) 。

3. 1. 4 脾淋巴管瘤:淋巴管瘤为淋巴系统的先天性良性畸形, 常见于颈部及腋窝, 累及脾脏者甚为少见。淋巴管瘤分3种类型[4]:¹单纯性淋巴管瘤; º海绵状淋巴管瘤; »囊状淋巴管瘤。C T 扫描可见脾脏增大, 脾内囊状低密度, 轮廓清, CT 值10~30H U, 内部多有粗大间隔且可见轻度强化, 不同于单纯脾囊肿(图4) 。3. 1. 5 脾血管瘤:血管瘤是较常见的脾良性肿瘤, 直径一般在2cm 以下, 超过5cm 者少见, 其C T 表现类似肝血管瘤具有一定特征。C T 平扫多表现为脾内轮廓清楚的低密度灶, 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 且随时间延迟逐步充填变为等密度(图5) 。

3. 1. 6 脾错构瘤:较为罕见, C T 平扫表现为脾内低密度实质性单发占位病灶, 轮廓不清, 病灶中央可见星状或团块状粗糙钙化(图6) , 内部可含有脂肪组织, 增强后肿块轻中度强化。脾错构瘤与血管瘤及转移瘤鉴别较容易, 因后两者很少有钙化及脂肪成分。3. 2 C T 检查对脾脏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前对于脾脏肿瘤的影像学检查主要采用B 超和CT, 超声检查虽然能比较容易地发现脾内占位性病灶, 但目前对其性质的诊断尚处于探讨阶段[9]。CT 检查不仅能清楚显示脾内病变的形态、大小、密度, 而且能同时观察其周围结构, 如有无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肝脏、胰腺等情况, 且不受肠腔内气体等伪影干扰, 较B 超扩大了视野, 为我们对脾内病变的综合分析提供了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年第18卷第6期

#353#

图1 脾原发淋巴瘤, CT 增强后脾内低密度占位病灶轻度强化, 边界清, 脾门区示肿大淋巴结 图2 脾血管肉瘤, CT 平扫示脾体积增大不规则, 脾内示混杂密度病灶, 可见不规则钙化 图3 脾转移瘤, 肺癌术后3年, 肝、脾、右肾上腺广泛转移 图4 脾淋巴管瘤, CT 增强后脾内囊状低密度灶边缘及间隔轻度强化 图5 脾血管瘤, CT 增强后脾内低密度灶强化明显, 轮廓清楚 图6 脾错构瘤, CT 平扫示脾内低密度占位病灶, 边界不清, 内有斑点状高密度钙化

更多信息。例如本组30例脾脏肿瘤患者中C T 检出病灶29例, 占96. 7%, 良、恶性定性诊断正确27例, 占90%, 远远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笔者认为C T 增强和薄层检查在脾脏病变的定性诊断方面更为重要, 它能使我们清楚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和病变的细微结构, 再结合临床仔细观察脾脏周围结构和脏器情况, 全面综合分析, 一般可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张忠嘉. 脾脏肿瘤的CT 诊断.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1, 25:3662 曾昭畅, 郭绍纶, 王玲娟, 等. 脾稀有病变的诊断探讨(附4例分析) .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2, 26:95

3 胡春洪, 丁乙, 陈学仁, 等. 脾原发性血管肉瘤二例. 中华放射学杂

志, 1994, 28:636

4 苏冠琴, 牧荣, 周苟. 脾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一例.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6, 15:245

5 黄锡恩. 脾原发非何杰金淋巴瘤一例.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7, 16:816 吴宁, 石木兰, 郝玉芝. 脾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附40例分析) . 临床

放射学杂志, 1991, 10:70

7 Shirkhoda A, Pabl o PR, Farah J, et al. Lymphoma of the s olid abdomi nal

viscera. The Radiologic Clinical of North America, 1990, 28:7858 Hahn PF, Weis sleder R, Stark DD, et al. MR imagi ng of focal splenic tu -mors. AJ R, 1988, 150:823

9 王玲, 段开诚. 实时超声显像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附15例分析) . 中

国超声医学杂志, 1988, 4:226

(收稿:1998-08-27)


相关内容

  • 医学职称晋升必备的影像学论文(96)
  •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曹佳颖 综述 张 晖 审校 [关键词] 脾脏 原发性 淋巴瘤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the spleen, PLS)一般指原发于脾脏或脾门淋巴结的淋巴瘤.在恶性淋巴瘤中仅占1%[1],但在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仍占首位[2].Ah ...

  • 脾肿大 临床诊断治疗方法
  • 脾肿大临床诊断治疗方法 脾肿大通常与肝肿大有关,一般轻度脾肿大常是急性感染.溶血性贫血.郁血性心衰.白血症.淋巴瘤.肝硬化.风湿症:严重脾肿大与性感染.严重溶向.寄生虫感染(kala-azar)等有关.脾肿大由於淋巴细胞增生.癌细胞侵润.巨噬细胞增加.血液郁积等机制而增大. 1 病因 脾肿大通常与肝 ...

  •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研究进展
  • 第2l卷第4期 2009年7月 肝胆胰外科杂志 JournalofHepatopancreatobiliarySurgery V01.21July No.4 2009 ・文献综述・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研究进展 李接兴综述.罗羽宏审校 (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广东广州510630) [摘要 ...

  • 肝胆科医生如何提高自己的阅片水平
  • 肝胆外科医生如何提高自己的读片水平 在普外科领域,肝胆外科医生的影像诊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肝胆外科医生对影像的判断不但要求在定性诊断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图像的分析,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程度.分期以及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就这个意义上说,肝胆外科医生对肝胆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应高于专业的影像诊断医生. ...

  • 2013年大型医疗设备上岗证CT医师试卷
  • 1.下面哪一项不是典型肝脓肿在CT上的表现 A.平扫低密度病变,中心区CT值略高于水 B.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部分腔内有分隔 C.多数病灶边缘不清楚 D.病变周围出现不同密度环征 E.增强后扫描脓肿壁无强化 2.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最常见组织类型是 B.腺癌 C.未分化癌 D.混合癌 E.小细胞癌 3.脊 ...

  • 超声影像学检查
  • 超声影像学部分 第一章 总论 超声检查(ultrasonic examination)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图形.曲线或其他数据,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超声诊断进展非常迅速.随着声学理论的深入.计 ...

  • 病理学实验指导
  • 病理实验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病理实验说明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中医院校的病理学包括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方面的内容.因此,实验也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病理解剖学方面,主要是结合讲课内容,观察有关肉眼及组织切片标本,根据观察之所见,结合理论对标本做出文字诊断,以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提高认 ...

  • 宠物临床治疗
  • 临床治疗 概 述 一.X 线诊断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利用X 线的物理特性,使动物体的器官和组织结构显影,并进行视诊的一门科学. 对被检的动物进行透视.X 线摄影或者造影检查,对影像进行观察比较,即可对疾病进行诊断. X 线不只是显示器官.组织的的静止解剖形态,而且可以显示其运动和功能,如心脏的搏动. ...

  • 肿瘤转移学
  •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52章.系统介绍了转移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实验研究方法,转移瘤的诊断,是从事肿瘤临床工作与肿瘤基础研究工作者不可多得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目录 上篇 肿瘤转移学基础 第1章 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廖子君 赵征) 第1节 细胞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