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考点分析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常常辅之以描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谓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环境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阅读时注意描写手法的运用,对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都会有很大的作用。按内容分,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一)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肖像描写不只在于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故乡》中,少年闰土是“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脸色“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种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者”,“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作者通过人物肖像描写的对比,把一个原本活泼可爱的闰土被折磨成迟钝、麻木的贫苦农民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2.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动作描写不仅要写人物的一系列动作,而且要注意一些细节的描写。《背影》写“父亲”爬月台时的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却异常深沉。
3.语言描写,指人物“对话”或“独白”的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描写最能表示人物的身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特点。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能使读者“闻其声而知其人”。《背影》一文“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这几句语言描写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描写方法。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烈日中三次出车的心理活动:作者先写祥子“有些胆怯了”,那是怕自己也会像有
些车夫那样中暑倒下,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足见其贫困。拉了趟车后,“他不敢再动了”,说明祥子自知体力消耗过大,不敢接着再拉。他坐了好久,虽然腿懒、身软,心里不舒畅,可是再也坐不住了,“爽性出去试试”,表现了祥子勤劳、顽强、不怕苦。然而一出来,他又感到自己错了,炽热的阳光折腾得他“不知怎么是好”。他走走坐坐,始终懒得张罗买卖,但他并没有回家,在最热的时候又挣扎着拉上个买卖。通过三次矛盾心理的细致描绘,写出了祥子为生计而忍受的烈日炙烤的痛苦,表现祥子要强的性格,也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社会环境能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如《孔乙己》对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不同人物的身份、穿着等的有关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自然界的景物的描写,如日月山川, 风霜雨雪、花草树木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A.烘托、渲染气氛。如“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孔乙己》)
B.表现人物心情。如 “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我的叔叔于勒》) C.暗示社会环境。如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变色龙》)
D.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如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散步》)
E.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曹操煮酒论英雄》)
F、突出、深化主题。 如《七根火柴》开头对草地恶劣环境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无名战士及卢进勇为保存火柴,要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
例题解析
试题:《年轻的国旗》(2008年上海中考试题)
1.请具体说明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1) (2)
2.珍妮两次“脸红”的原因各不相同:第⑤段中“珍妮的脸涨得通红”,原因是 ;第⑨段中“珍妮红着脸低下头”,原因是 。
【解析】第1题:叙事性文章的主要特点是:情节鲜明,人物形象鲜明。任何人物活动,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如:《年轻的国旗》第三自然段。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段环境描写。正因为是“隆重的国际街坊节”,而且“各界名流与方圆多少里的男女老幼都会来凑热闹”,中国留学生珍妮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才连夜驾车九小时,从波士顿借来国旗。这样的描写在文章的起首,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出一种泛国际化的特定氛围,同时也为中国留学生星夜取国旗、清晨升国旗作铺垫,烘托出中国留学生的拳拳爱国之心。所以答案应为:(1)渲染国际街坊节的气氛,突出其意义不同寻常。(2)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升国旗的故事。
第2题:“脸红”是人物肖像描写,神情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中,神情表现出不同的内心情感:前者结合“她们一面面数过,就没中国的”,“姑娘们一下懵了”等语言环境可知,主要是珍妮发现广场上没有中国国旗而感到气愤;在姑娘们都认为珍妮有国旗时,珍妮却“红着脸”并且“憋了好一会儿才说,对不起,我没有”,珍妮的焦急之心溢于言表。
阅读叙事类文章的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实战练习
伟大的悲剧(节选)
①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②A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③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 ,接着有点 ,最后终于愈来愈 。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
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B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④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⑤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者:茨威格)
【相关链接】事件背景:今天,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1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人而进行激烈的角逐。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了近五个星期到达南极点,并顺利返回。而斯科特及其同伴却在归途中永远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
1. 第③段横线上依次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动 不安 忧虑 B. 信心 忧虑 不安
C. 忧虑 信心 不安 D. 不安 信心 忧虑
2. 第①段划线句是 描写,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的上面......
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 孀”。
(2)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
4. 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悲剧”,选段许多细节描写表现了斯科特海军上校的“伟大”。请你在文中两处划线的细节描写中任选一处进行简要分析。
选( )处:这细节表现了
5.选文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对这几位英雄的敬重,试分别找出来。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考点分析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常常辅之以描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谓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环境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阅读时注意描写手法的运用,对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都会有很大的作用。按内容分,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一)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肖像描写不只在于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故乡》中,少年闰土是“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脸色“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种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者”,“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作者通过人物肖像描写的对比,把一个原本活泼可爱的闰土被折磨成迟钝、麻木的贫苦农民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2.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动作描写不仅要写人物的一系列动作,而且要注意一些细节的描写。《背影》写“父亲”爬月台时的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却异常深沉。
3.语言描写,指人物“对话”或“独白”的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描写最能表示人物的身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特点。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能使读者“闻其声而知其人”。《背影》一文“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这几句语言描写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描写方法。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烈日中三次出车的心理活动:作者先写祥子“有些胆怯了”,那是怕自己也会像有
些车夫那样中暑倒下,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足见其贫困。拉了趟车后,“他不敢再动了”,说明祥子自知体力消耗过大,不敢接着再拉。他坐了好久,虽然腿懒、身软,心里不舒畅,可是再也坐不住了,“爽性出去试试”,表现了祥子勤劳、顽强、不怕苦。然而一出来,他又感到自己错了,炽热的阳光折腾得他“不知怎么是好”。他走走坐坐,始终懒得张罗买卖,但他并没有回家,在最热的时候又挣扎着拉上个买卖。通过三次矛盾心理的细致描绘,写出了祥子为生计而忍受的烈日炙烤的痛苦,表现祥子要强的性格,也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社会环境能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如《孔乙己》对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不同人物的身份、穿着等的有关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自然界的景物的描写,如日月山川, 风霜雨雪、花草树木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A.烘托、渲染气氛。如“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孔乙己》)
B.表现人物心情。如 “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我的叔叔于勒》) C.暗示社会环境。如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变色龙》)
D.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如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散步》)
E.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曹操煮酒论英雄》)
F、突出、深化主题。 如《七根火柴》开头对草地恶劣环境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无名战士及卢进勇为保存火柴,要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
例题解析
试题:《年轻的国旗》(2008年上海中考试题)
1.请具体说明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1) (2)
2.珍妮两次“脸红”的原因各不相同:第⑤段中“珍妮的脸涨得通红”,原因是 ;第⑨段中“珍妮红着脸低下头”,原因是 。
【解析】第1题:叙事性文章的主要特点是:情节鲜明,人物形象鲜明。任何人物活动,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如:《年轻的国旗》第三自然段。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段环境描写。正因为是“隆重的国际街坊节”,而且“各界名流与方圆多少里的男女老幼都会来凑热闹”,中国留学生珍妮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才连夜驾车九小时,从波士顿借来国旗。这样的描写在文章的起首,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出一种泛国际化的特定氛围,同时也为中国留学生星夜取国旗、清晨升国旗作铺垫,烘托出中国留学生的拳拳爱国之心。所以答案应为:(1)渲染国际街坊节的气氛,突出其意义不同寻常。(2)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升国旗的故事。
第2题:“脸红”是人物肖像描写,神情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中,神情表现出不同的内心情感:前者结合“她们一面面数过,就没中国的”,“姑娘们一下懵了”等语言环境可知,主要是珍妮发现广场上没有中国国旗而感到气愤;在姑娘们都认为珍妮有国旗时,珍妮却“红着脸”并且“憋了好一会儿才说,对不起,我没有”,珍妮的焦急之心溢于言表。
阅读叙事类文章的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实战练习
伟大的悲剧(节选)
①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②A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③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 ,接着有点 ,最后终于愈来愈 。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
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B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④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⑤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者:茨威格)
【相关链接】事件背景:今天,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1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人而进行激烈的角逐。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了近五个星期到达南极点,并顺利返回。而斯科特及其同伴却在归途中永远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
1. 第③段横线上依次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动 不安 忧虑 B. 信心 忧虑 不安
C. 忧虑 信心 不安 D. 不安 信心 忧虑
2. 第①段划线句是 描写,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的上面......
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 孀”。
(2)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
4. 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悲剧”,选段许多细节描写表现了斯科特海军上校的“伟大”。请你在文中两处划线的细节描写中任选一处进行简要分析。
选( )处:这细节表现了
5.选文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对这几位英雄的敬重,试分别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