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史

三、西方现代部分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A :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

B :政权的巩固:选举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外交上退出一战。

C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强制劳动,实行配给制。历史作用: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局限性: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了1921年的政治危机。 B :新经济政策:必要性:长期战争破坏了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工人农民的不满。内容: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巩固工农联盟。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历史作用: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

A :内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B :使苏联迅速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保障,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C :经验教训: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的精神。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A: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提高集体农庄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种植玉米;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加上赫鲁晓夫个人的问题,改革最终是失败的。

B :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在重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结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又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结果失败。 C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由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结果: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原因: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改革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

D :1991年苏联解体。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 :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 :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

C :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罢工游行示威到处发生,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加深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灾难。

(2)罗斯福新政

A :背景:经济危机的破坏,社会危机加重,国际关系恶化。

B :内容: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为其他行业的复兴提供资金保障。复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限制生产),稳定价格。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扩大消费,稳定社会秩序。

C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D :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A :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实行旁普遍的社会福利改革,建立国营经济,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和税收等。

B :作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盲目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利用国家的力量大力推进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技术的进步。

C :70年代,进入“滞涨”阶段,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 :冷战的兴起: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约组织的成立。 B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C :影响:欧洲被分为西欧和东欧,世界分裂成两部分;军备竞赛,核武器威胁世界;但是美苏势均力敌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两过为争夺势力范围,不惜牺牲第三国的利益,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A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个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势力增强,要求独立自主,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B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1956-1972)经济势力膨胀,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C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呈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经济的多极化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E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的振兴,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A :1991年11月,苏联完全解体,两极中的一极坍塌,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但是,仍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B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目前世界呈现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局面。

C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按美国的方案决定成立两个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是美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A :欧洲联盟: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个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93欧洲联盟成立。欧元2003年正式启用。欧元成为欧洲大陆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货币。

B :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4正式成立;以2005年为最后期限,正式创建一个贯穿南北美洲的自由贸易区。促进成员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同时加入;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原则: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原则,以渐进的方式实现目标原则。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开创和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新模式。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A :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1947年关贸总协定。1994年正式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实质是国际性的贸易组织。

B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原因: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

三、三次工业(科技) 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1)、条件:①、政治前提: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②、经济基础:贸易、掠夺、圈地积累资本;③、市场条件: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④、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技术;(2)、标志:以蒸汽机的发展使用为主要标志;(3)、进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从英国扩展到法国、美国等国家,从棉纺织业扩展到动力、交通运输等领域;(4)、特点:①、从发展和使用机器开始,发展成果多为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②、以蒸汽机的发展为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5)、影响:①、用大机器代替手工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②、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城市化兴起,简化了阶级结构,使整个社会日益为两大对立阶级;③、工业革命引发了三股潮流: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④、工业革命引起了国际关系的变化,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第二次科技革命:(1)、条件:①、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的广泛建立;②、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初步形成;③、理论: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电磁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3)、进程、19世纪70年代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20世纪初结束;(4)、特点:①、几乎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③、一些较落后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5)、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并产生了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②、使发达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并产生了电气、化工等新的工业部门;③、加剧了列强间的矛盾,使其不平衡性加剧;④、帝国主义加紧对外侵略,加剧了亚、非、拉美的苦难,并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三、西方现代部分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A :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

B :政权的巩固:选举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外交上退出一战。

C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强制劳动,实行配给制。历史作用: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局限性: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了1921年的政治危机。 B :新经济政策:必要性:长期战争破坏了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工人农民的不满。内容: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巩固工农联盟。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历史作用: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

A :内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B :使苏联迅速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保障,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C :经验教训: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的精神。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A: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提高集体农庄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种植玉米;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加上赫鲁晓夫个人的问题,改革最终是失败的。

B :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在重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结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又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结果失败。 C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由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结果: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原因: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改革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

D :1991年苏联解体。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 :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 :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

C :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罢工游行示威到处发生,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加深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灾难。

(2)罗斯福新政

A :背景:经济危机的破坏,社会危机加重,国际关系恶化。

B :内容: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为其他行业的复兴提供资金保障。复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限制生产),稳定价格。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扩大消费,稳定社会秩序。

C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D :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A :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实行旁普遍的社会福利改革,建立国营经济,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和税收等。

B :作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盲目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利用国家的力量大力推进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技术的进步。

C :70年代,进入“滞涨”阶段,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 :冷战的兴起: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约组织的成立。 B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C :影响:欧洲被分为西欧和东欧,世界分裂成两部分;军备竞赛,核武器威胁世界;但是美苏势均力敌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两过为争夺势力范围,不惜牺牲第三国的利益,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A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个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势力增强,要求独立自主,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B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1956-1972)经济势力膨胀,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C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呈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经济的多极化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E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的振兴,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A :1991年11月,苏联完全解体,两极中的一极坍塌,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但是,仍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B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目前世界呈现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局面。

C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按美国的方案决定成立两个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是美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A :欧洲联盟: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个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93欧洲联盟成立。欧元2003年正式启用。欧元成为欧洲大陆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货币。

B :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4正式成立;以2005年为最后期限,正式创建一个贯穿南北美洲的自由贸易区。促进成员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同时加入;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原则: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原则,以渐进的方式实现目标原则。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开创和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新模式。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A :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1947年关贸总协定。1994年正式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实质是国际性的贸易组织。

B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原因: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

三、三次工业(科技) 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1)、条件:①、政治前提: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②、经济基础:贸易、掠夺、圈地积累资本;③、市场条件: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④、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技术;(2)、标志:以蒸汽机的发展使用为主要标志;(3)、进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从英国扩展到法国、美国等国家,从棉纺织业扩展到动力、交通运输等领域;(4)、特点:①、从发展和使用机器开始,发展成果多为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②、以蒸汽机的发展为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5)、影响:①、用大机器代替手工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②、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城市化兴起,简化了阶级结构,使整个社会日益为两大对立阶级;③、工业革命引发了三股潮流: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④、工业革命引起了国际关系的变化,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第二次科技革命:(1)、条件:①、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的广泛建立;②、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初步形成;③、理论: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电磁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3)、进程、19世纪70年代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20世纪初结束;(4)、特点:①、几乎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③、一些较落后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5)、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并产生了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②、使发达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并产生了电气、化工等新的工业部门;③、加剧了列强间的矛盾,使其不平衡性加剧;④、帝国主义加紧对外侵略,加剧了亚、非、拉美的苦难,并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相关内容

  • 法律现代化的三个层面
  • --从法律西化概念谈起 蒋立山  中国政法大学 上传时间:2007-9-25 浏览次数:2414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关键词: 法律/现代化 内容提要: 本文希望区别出两种意义上的法律"西化"概念.一种是从价值主张的意义上使用法律"西化"概念,另一种是从历史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之我见 黄楠森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在30年代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1942年至1948年上大学期间学得最多的是西方哲学史,毕业论文是关于康德的.1948年至1950年作研究生期间,我仍研究西方哲学史,导师是康德专 ...

  • 试析爱国主义和经济全球化
  • 试析爱国主义和经济全球化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这种情势下,如何看待爱国主义,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应该看到,经济的全球化不过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学的描述,或者说,是当今全球社会现代化过 ...

  •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 不可否认,如果没有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另外一个模样,新时期的文学,也将面目全非.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尤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渗透是全方位.多层次.无处不在的.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由传统文化孕育.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学,已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型社会人们在精神 ...

  • 现代西方思潮的五大背景和五种价值
  • 2003年第1期 总第201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 ortheast N ormal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 N o 11 2003Sum N o 1201 现代西方思潮的五大背景和五种价值 季 ...

  • _当代西方翻译理论_新解
  • 2010年10月第11卷 第5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SOUTHWEST JI A OTONG UN I V ERSI TY (Socia l Sciences) O ct . 2010V o. l 11 N o . 5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新解 卢东民 (鲁东大学 ...

  • 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
  • 西方主流形式主义理论大多把现代早期以来的西方设想为单向整合于资本主义逻辑的社会,但是明清以来的中国实际明显不符合这样的逻辑,而进入近现代,在西方帝国主义冲击之下,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由于现代西方的势力和理论一直主宰着全世界,中国(以及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主要使用西方理论来认识自己,结果把实际硬 ...

  • 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目标与途径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该如何进行现代法制建设,是我国学者目前非常关注的学术话题.从比较宏观的视野看,大致涉及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我国法制建设追求的目标取向是什么?其二,我国法制建设的方法途径是什么?笔者在此提出自己近来思考的一孔之见,希望得到学者的批评指正. 一.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本目 ...

  • 从摒弃到尊重:现代法治建设与传统文化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JOURNALOFRENMIN UNIVERSITYOFCHINA 2012年第4期No.4 2012 从摒弃到尊重: 现代法治建设与传统文化 邢朝国 郭星华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何种关联,这是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核心议题.在"现代/传统" ...

  • 黄宗智: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
  • wen.org.cn 提交 2009/10/15 阅读: 374 摘要:首先我将界定文化双重性的涵义:然后简要回顾主要的双重文化人群体,并分析学术和理论领域一般怎样对待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文化双重性.最后,我会提出一些方法上的.理论上的和实际应用上的意见. 关键词:黄宗智文化双重性 [作者题记:本文由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