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基本知识,一级消防工程师讲述

消防工程师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精讲班

主讲老师:孙志明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引言

火灾是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是常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之一。人们对火灾危害的认识由来已久,如何运用消防技术措施防止火灾发生、迅速扑灭已发生的火灾,一直是人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消防技术中涉及的防火工程技术和消防安全设计与管理方法等内容,需要运用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理论,这就要求从事消防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要认真研究火灾规律和特点,掌握必要的消防基础理论与技术手段,增强对火灾发生机理的科学认识,鉴别火灾现象,并能对消防基础知识的应用研究成果、工程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燃烧的四种类型,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及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 燃烧条件 一、可燃物

图1—1—1 着火三角形

引火源

助燃物(氧化剂)

可燃物

第一节 燃烧条件

二、助燃物(氧化剂) 三、引火源(温度)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图1-1-2着火四面体

燃烧过程中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一节 燃烧条件

因此,完整地论述,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如图1-1-2所示。 一、燃烧类型分类

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一)着火

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 2.自燃

(1)化学自燃。例如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热自燃。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二)爆炸

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爆炸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作为燃烧类型之一的爆炸主要是指化学爆炸,关于爆炸的具体分类及其特点见本篇第三章第一节。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的燃烧各有特点,通常根据不同燃烧类型,用不同的燃烧性能参数来分别衡量气体、液体、固体可燃物的燃烧特性。 (一)闪点

第二节 燃烧类型 (二)燃点 1. 燃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2. 常见可燃物的燃点

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常见可燃物的燃点见表1-1-2。

(三)自燃点

常见可燃物的自燃点

自然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导致自燃危险的依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见表1—1—3。

影响自燃点变化的规律

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第三节 燃烧方式及其特点 一、气体燃烧 二、液体燃烧 三、固体燃烧

一、燃烧产物的概念

二、几类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一)高聚物的燃烧产物 (二)木材和煤的燃烧产物 1.木材的燃烧产物

2.煤的燃烧产物

(三)金属的燃烧产物 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

第四节 燃烧产物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

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其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出250倍,因而,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见表1.1.6。 表1-1-6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燃烧的条件? 2.燃烧分为哪些类型?

3.固体、气体、液体燃烧各自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4.举例说明燃烧产物(包括烟)有哪些毒害作用,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二章 火灾基础知识

第二章 火灾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火灾的定义与分类,了解火灾的危害性和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熟悉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以及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火灾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内容。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火灾是灾害的一种,导致火灾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又有许多人为因素。掌握火灾的定义、分类及其危害特性,是了解火灾规律、研究如何防范火灾的基础。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一、火灾的定义

根据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 5907--1986),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二、火灾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需要,火灾可以按以下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一)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 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 /T 4968--2008)的规定,火灾分为A 、B 、C 、D 、E 、F 6类。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A 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例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 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例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C 类火灾:气体火灾。例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火灾。 D 类火灾:金属火灾。例如,钾、钠、镁、钛、锆、锂等火灾。

E 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例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等。 F 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物油脂或植物油脂)火灾。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二)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7年4月9日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中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等级标准,消防部门将火灾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1)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2)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3)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圳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4)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能火灾。 注:“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三、火灾的危害 (一)危害生命安全 (二)造成经济损失 (三)破坏文明成果 (四)影响社会稳定 (五)破坏生态环境

第二节 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事故都有起因,火灾也是如此。分析起火原因,了解火灾发生的特点,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运用技术措施,有效控火,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

第二节 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一、电气 二、吸烟

三、生活用火不慎 四、生产作业不慎 五、设备故障 六、玩火 七、放火 八、雷击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通常情况下,火灾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发展到熄灭的过程,其发生、发展直至熄灭的过程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本节主要介绍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烟气蔓延及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一、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 (一)热传导 (二)热对流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表1-2 -1 一些常用材料的热导率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三)热辐射

二、建筑火灾的烟气蔓延 (一)烟气的扩散路线

逐渐冷却的烟气和冷空气流向燃烧区,形成了室内的自然对流,火越烧 越旺,如图1-2-1所示。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图1-2-1着火房间内的自然对流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烟气扩散流动速度与烟气温度和流动方向有关。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小,在火灾初期为0.1~0.3m /s ,在火灾中期为0.5~0.8m /s 。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大,通常为1~5m /s 。在楼梯问或管道竖井中,由于烟囱效应产生的抽力,烟气上升流动速度更大,可达6~8m /s ,甚至更大。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二)烟气流动的驱动力

烟气流动的驱动力包括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烟囱效应,外界风的作用、通风空调系统的影响等。 1.烟囱效应

2.火风压

3.外界风的作用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三)烟气蔓延的途径

火灾时,建筑内烟气呈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蔓延的途径主要有:内墙门、洞口,外墙门、窗口,房间隔墙,空心结构,闷顶,楼梯间,各种竖井管道,楼板上的孔洞及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等。对主体为耐火结构的建筑来说,造成蔓延的主要原因有: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未设有效的防火分区,火灾在未受限制的条件下蔓延;洞口处的分隔处理不完善,火灾穿越防火分隔区域蔓延;防火隔墙和房间隔墙未砌至顶板,火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采用可燃构件与装饰物,火灾通过可燃的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1.孔洞开口蔓延

2.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 3.闷顶内蔓延 4.外墙面蔓延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三、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

对于建筑火灾而言,最初发生在室内的某个房间或某个部位,然后由此蔓延到相邻的房间或区域,以及整个楼层,最后蔓延到整个建筑物。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和衰减阶段。图1-2-2为建筑室内火灾温度一时间曲线。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平 均 温 度

初期增 长阶段

轰燃

充分发 展阶段

衰减 阶段

时间

图1-2-2 建筑室内火灾温度——时间曲线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一)初期增长阶段 (二)充分发展阶段 (三)衰减阶段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上述后两个阶段是通风良好情况下室内火灾的自然发展过程。实际上,一旦室内发生火灾,常常伴有人为的灭火行动或者自动灭火设施的启动,因此会改变火灾的发展过程。不少火灾尚未发展就被扑灭,这样室内就不会出现破坏性的高温。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如果灭火过程中,可燃材料中的挥发分并未完全析出,可燃物周围的温度在短时间内仍然较高,易造成可燃挥发分再度析出,一旦条件合适,可能会出现死灰复燃的情况,这种问题不容忽视。

为防止火势失去控制,继续扩大燃烧而造成灾害,需要采取以下方法将火扑灭,这些方法的根本原理是破坏燃烧条件。 一、冷却灭火 二、隔离灭火 三、窒息灭火 四、化学抑制灭火 本章思考题

1.火灾按燃烧对象是如何分类的? 2.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3.建筑火灾的蔓延途径有哪些? 4.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第三章 爆炸基础知识

第三章 爆炸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爆炸的定义和分类,理解爆炸极限与温度极限的概念与应用,掌握常见爆炸危险源的特征及爆炸形成机理。

爆炸由于破坏力强,危害性大,往往还伴随着火灾及其他灾害的发生,因而需要引起消防工作者的特别重视。本章主要介绍爆炸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知识。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和机理,是理解和应用防火防爆技术的必要理论基础,对于防范爆炸发生、处置爆炸事故尤为重要。

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火灾过程有时会发生爆炸,从而对火势的发展及人员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爆炸发生后往往又易引发大面积火灾。 一、爆炸的定义 二、爆炸的分类 (一)物理爆炸 (二)化学爆炸 1.炸药爆炸

炸药是为了完成可控制爆炸而特别设计制造的物质,其分子中含有不稳定的基团,绝大多数炸药本身含有能产生氧气的物质,不需要外界提供氧就能爆炸,但炸药爆炸需要外界引火源引起,其爆炸一旦失去控制,将会造成巨大灾难。

(1)炸药爆炸的特点。 (2)炸药爆炸的破坏作用。 2.可燃气体爆炸

可燃气体爆炸是指物质以气体、蒸气状态所发生的爆炸。气体爆炸由于受体积能量密度的制约,造成大多数气态物质在爆炸时产生的爆炸压力分散在5~10倍于爆炸前的压力范围内,爆炸威力相对较小。按爆炸原理,气体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单分解爆炸两种。

(1)混合气体爆炸是指可燃气(或液体蒸气)和助燃性气体的混合物在引火源作用下发生的爆炸,较为常见。 (2)气体单分解爆炸是指单一气体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并产生大量反应热,使气态物膨胀而引起的爆炸。

3.可燃粉尘爆炸

粉尘是指分散的固体物质。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3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1)粉尘爆炸的过程。 (2)粉尘爆炸的特点。

1)连续性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因初始爆炸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中形成更多的爆炸性混合物而再次爆炸。

2)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见本章第三节)较高,一般在几十毫焦耳以上,而且热表面点燃较为困难。 3)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 (3)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1)颗粒的尺寸。颗粒越细小其比表面积越大,氧吸附也越多,在空中悬浮时间越长,爆炸危隆越大。

2)粉尘浓度。粉尘爆炸与可燃气体、蒸气一样,也有一定的浓度极限,即也存在粉尘爆炸的上,下限,单位用g /m ³表示。粉尘的爆炸上限值很大,例如糖粉的爆炸上限为13500g /m ³,如此高的悬浮粉尘浓度只有沉积粉尘受冲击波作用才能形成。

3)空气的含水量。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的最小引爆能量越高。 4)含氧量。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极限范围扩大。

5)可燃气体含量。有粉尘的环境中存在可燃气体时,会大大增加粉尘爆炸的危险性。 (三)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称为核爆炸。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爆炸都属于核爆炸

第二节 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一般认为是物质发生爆炸必须具备的浓度范围。对于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等不同形态的物质,通常以与空气混合后的体积分数或单位体积中的质量等来表示遇火源会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范

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 第二节 爆炸极限

能引起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爆炸上限和下限之间的间隔称为爆炸范围。 第二节 爆炸极限

一、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

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理化性质不同,其爆炸极限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其爆炸极限也不同。通常,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部分可燃气体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见表1—3—1。 第二节 爆炸极限

表1-3-1 部分可燃气体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爆炸极限 (%)

第二节 爆炸极限

除助燃物条件外,对于同种可燃气体,其爆炸极限受以下几方面影响。

(1)火源能量的影响。引燃可燃混气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第二节 爆炸极限

(2)初始压力的影响。可燃混气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的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3)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可燃混气初温越高,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第二节 爆炸极限

(4)惰性气体的影响。可燃混气中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窄,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化比较复杂。当加入的惰性气体超过一定量以后,任何比例的可燃混气均不能发生爆炸。 第二节 爆炸极限

二、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

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粉尘的质量(g /m ³)表示。因为可燃粉尘爆炸浓度上限太大,以致在多数场合都不会达到,所以没有实际意义,通常只应用粉尘的爆炸下限。表1-3-2列出了部分粉尘的爆炸下限。

第二节 爆炸极限

表1-3-2部分可燃粉尘的爆炸特性

消防工程师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精讲班

主讲老师:孙志明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引言

火灾是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是常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之一。人们对火灾危害的认识由来已久,如何运用消防技术措施防止火灾发生、迅速扑灭已发生的火灾,一直是人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消防技术中涉及的防火工程技术和消防安全设计与管理方法等内容,需要运用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理论,这就要求从事消防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要认真研究火灾规律和特点,掌握必要的消防基础理论与技术手段,增强对火灾发生机理的科学认识,鉴别火灾现象,并能对消防基础知识的应用研究成果、工程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燃烧的四种类型,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及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 燃烧条件 一、可燃物

图1—1—1 着火三角形

引火源

助燃物(氧化剂)

可燃物

第一节 燃烧条件

二、助燃物(氧化剂) 三、引火源(温度)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图1-1-2着火四面体

燃烧过程中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一节 燃烧条件

因此,完整地论述,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如图1-1-2所示。 一、燃烧类型分类

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一)着火

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 2.自燃

(1)化学自燃。例如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热自燃。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二)爆炸

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爆炸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作为燃烧类型之一的爆炸主要是指化学爆炸,关于爆炸的具体分类及其特点见本篇第三章第一节。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的燃烧各有特点,通常根据不同燃烧类型,用不同的燃烧性能参数来分别衡量气体、液体、固体可燃物的燃烧特性。 (一)闪点

第二节 燃烧类型 (二)燃点 1. 燃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2. 常见可燃物的燃点

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常见可燃物的燃点见表1-1-2。

(三)自燃点

常见可燃物的自燃点

自然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导致自燃危险的依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见表1—1—3。

影响自燃点变化的规律

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第三节 燃烧方式及其特点 一、气体燃烧 二、液体燃烧 三、固体燃烧

一、燃烧产物的概念

二、几类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一)高聚物的燃烧产物 (二)木材和煤的燃烧产物 1.木材的燃烧产物

2.煤的燃烧产物

(三)金属的燃烧产物 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

第四节 燃烧产物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

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其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出250倍,因而,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见表1.1.6。 表1-1-6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燃烧的条件? 2.燃烧分为哪些类型?

3.固体、气体、液体燃烧各自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4.举例说明燃烧产物(包括烟)有哪些毒害作用,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二章 火灾基础知识

第二章 火灾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火灾的定义与分类,了解火灾的危害性和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熟悉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以及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火灾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内容。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火灾是灾害的一种,导致火灾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又有许多人为因素。掌握火灾的定义、分类及其危害特性,是了解火灾规律、研究如何防范火灾的基础。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一、火灾的定义

根据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 5907--1986),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二、火灾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需要,火灾可以按以下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一)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 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 /T 4968--2008)的规定,火灾分为A 、B 、C 、D 、E 、F 6类。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A 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例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 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例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C 类火灾:气体火灾。例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火灾。 D 类火灾:金属火灾。例如,钾、钠、镁、钛、锆、锂等火灾。

E 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例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等。 F 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物油脂或植物油脂)火灾。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二)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7年4月9日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中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等级标准,消防部门将火灾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1)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2)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3)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圳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4)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能火灾。 注:“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三、火灾的危害 (一)危害生命安全 (二)造成经济损失 (三)破坏文明成果 (四)影响社会稳定 (五)破坏生态环境

第二节 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事故都有起因,火灾也是如此。分析起火原因,了解火灾发生的特点,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运用技术措施,有效控火,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

第二节 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一、电气 二、吸烟

三、生活用火不慎 四、生产作业不慎 五、设备故障 六、玩火 七、放火 八、雷击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通常情况下,火灾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发展到熄灭的过程,其发生、发展直至熄灭的过程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本节主要介绍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烟气蔓延及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一、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 (一)热传导 (二)热对流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表1-2 -1 一些常用材料的热导率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三)热辐射

二、建筑火灾的烟气蔓延 (一)烟气的扩散路线

逐渐冷却的烟气和冷空气流向燃烧区,形成了室内的自然对流,火越烧 越旺,如图1-2-1所示。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图1-2-1着火房间内的自然对流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烟气扩散流动速度与烟气温度和流动方向有关。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小,在火灾初期为0.1~0.3m /s ,在火灾中期为0.5~0.8m /s 。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大,通常为1~5m /s 。在楼梯问或管道竖井中,由于烟囱效应产生的抽力,烟气上升流动速度更大,可达6~8m /s ,甚至更大。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二)烟气流动的驱动力

烟气流动的驱动力包括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烟囱效应,外界风的作用、通风空调系统的影响等。 1.烟囱效应

2.火风压

3.外界风的作用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三)烟气蔓延的途径

火灾时,建筑内烟气呈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蔓延的途径主要有:内墙门、洞口,外墙门、窗口,房间隔墙,空心结构,闷顶,楼梯间,各种竖井管道,楼板上的孔洞及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等。对主体为耐火结构的建筑来说,造成蔓延的主要原因有: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未设有效的防火分区,火灾在未受限制的条件下蔓延;洞口处的分隔处理不完善,火灾穿越防火分隔区域蔓延;防火隔墙和房间隔墙未砌至顶板,火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采用可燃构件与装饰物,火灾通过可燃的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1.孔洞开口蔓延

2.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 3.闷顶内蔓延 4.外墙面蔓延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三、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

对于建筑火灾而言,最初发生在室内的某个房间或某个部位,然后由此蔓延到相邻的房间或区域,以及整个楼层,最后蔓延到整个建筑物。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和衰减阶段。图1-2-2为建筑室内火灾温度一时间曲线。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平 均 温 度

初期增 长阶段

轰燃

充分发 展阶段

衰减 阶段

时间

图1-2-2 建筑室内火灾温度——时间曲线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一)初期增长阶段 (二)充分发展阶段 (三)衰减阶段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上述后两个阶段是通风良好情况下室内火灾的自然发展过程。实际上,一旦室内发生火灾,常常伴有人为的灭火行动或者自动灭火设施的启动,因此会改变火灾的发展过程。不少火灾尚未发展就被扑灭,这样室内就不会出现破坏性的高温。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如果灭火过程中,可燃材料中的挥发分并未完全析出,可燃物周围的温度在短时间内仍然较高,易造成可燃挥发分再度析出,一旦条件合适,可能会出现死灰复燃的情况,这种问题不容忽视。

为防止火势失去控制,继续扩大燃烧而造成灾害,需要采取以下方法将火扑灭,这些方法的根本原理是破坏燃烧条件。 一、冷却灭火 二、隔离灭火 三、窒息灭火 四、化学抑制灭火 本章思考题

1.火灾按燃烧对象是如何分类的? 2.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3.建筑火灾的蔓延途径有哪些? 4.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第三章 爆炸基础知识

第三章 爆炸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爆炸的定义和分类,理解爆炸极限与温度极限的概念与应用,掌握常见爆炸危险源的特征及爆炸形成机理。

爆炸由于破坏力强,危害性大,往往还伴随着火灾及其他灾害的发生,因而需要引起消防工作者的特别重视。本章主要介绍爆炸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知识。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和机理,是理解和应用防火防爆技术的必要理论基础,对于防范爆炸发生、处置爆炸事故尤为重要。

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火灾过程有时会发生爆炸,从而对火势的发展及人员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爆炸发生后往往又易引发大面积火灾。 一、爆炸的定义 二、爆炸的分类 (一)物理爆炸 (二)化学爆炸 1.炸药爆炸

炸药是为了完成可控制爆炸而特别设计制造的物质,其分子中含有不稳定的基团,绝大多数炸药本身含有能产生氧气的物质,不需要外界提供氧就能爆炸,但炸药爆炸需要外界引火源引起,其爆炸一旦失去控制,将会造成巨大灾难。

(1)炸药爆炸的特点。 (2)炸药爆炸的破坏作用。 2.可燃气体爆炸

可燃气体爆炸是指物质以气体、蒸气状态所发生的爆炸。气体爆炸由于受体积能量密度的制约,造成大多数气态物质在爆炸时产生的爆炸压力分散在5~10倍于爆炸前的压力范围内,爆炸威力相对较小。按爆炸原理,气体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单分解爆炸两种。

(1)混合气体爆炸是指可燃气(或液体蒸气)和助燃性气体的混合物在引火源作用下发生的爆炸,较为常见。 (2)气体单分解爆炸是指单一气体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并产生大量反应热,使气态物膨胀而引起的爆炸。

3.可燃粉尘爆炸

粉尘是指分散的固体物质。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3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1)粉尘爆炸的过程。 (2)粉尘爆炸的特点。

1)连续性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因初始爆炸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中形成更多的爆炸性混合物而再次爆炸。

2)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见本章第三节)较高,一般在几十毫焦耳以上,而且热表面点燃较为困难。 3)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 (3)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1)颗粒的尺寸。颗粒越细小其比表面积越大,氧吸附也越多,在空中悬浮时间越长,爆炸危隆越大。

2)粉尘浓度。粉尘爆炸与可燃气体、蒸气一样,也有一定的浓度极限,即也存在粉尘爆炸的上,下限,单位用g /m ³表示。粉尘的爆炸上限值很大,例如糖粉的爆炸上限为13500g /m ³,如此高的悬浮粉尘浓度只有沉积粉尘受冲击波作用才能形成。

3)空气的含水量。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的最小引爆能量越高。 4)含氧量。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极限范围扩大。

5)可燃气体含量。有粉尘的环境中存在可燃气体时,会大大增加粉尘爆炸的危险性。 (三)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称为核爆炸。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爆炸都属于核爆炸

第二节 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一般认为是物质发生爆炸必须具备的浓度范围。对于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等不同形态的物质,通常以与空气混合后的体积分数或单位体积中的质量等来表示遇火源会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范

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 第二节 爆炸极限

能引起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爆炸上限和下限之间的间隔称为爆炸范围。 第二节 爆炸极限

一、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

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理化性质不同,其爆炸极限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其爆炸极限也不同。通常,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部分可燃气体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见表1—3—1。 第二节 爆炸极限

表1-3-1 部分可燃气体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爆炸极限 (%)

第二节 爆炸极限

除助燃物条件外,对于同种可燃气体,其爆炸极限受以下几方面影响。

(1)火源能量的影响。引燃可燃混气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第二节 爆炸极限

(2)初始压力的影响。可燃混气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的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3)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可燃混气初温越高,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第二节 爆炸极限

(4)惰性气体的影响。可燃混气中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窄,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化比较复杂。当加入的惰性气体超过一定量以后,任何比例的可燃混气均不能发生爆炸。 第二节 爆炸极限

二、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

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粉尘的质量(g /m ³)表示。因为可燃粉尘爆炸浓度上限太大,以致在多数场合都不会达到,所以没有实际意义,通常只应用粉尘的爆炸下限。表1-3-2列出了部分粉尘的爆炸下限。

第二节 爆炸极限

表1-3-2部分可燃粉尘的爆炸特性


相关内容

  • 消防工程师案例变化讲述
  • 2015年一级消防工程师案例教材变化解读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中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2014).<汽车库.修 (GB50974-2014)三个规范编写的内容,由于新规范的执行,作了相应修改,考试以新 规范为准.在本书中主要体现在: 1.合并了<建筑设计防 ...

  • 消防安全卫生管理条例
  • 消防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1.总则 1.1为了使公司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安全.卫生.舒适的良好的厂风厂貌,为了保障公司的安全生产和全体员工的劳动人身安全:为了增强全体员工的消防.安全. 卫生的思想意识:为了激励全体员工积极性去发现和消灭一切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根据上级主 ...

  • 办公室装修知识大全
  • 办公室装修知识大全 今天,深圳装饰公司将为您详细讲述办公室装修设计的相关知识,以供有需要的企业客户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办公室装修消防知识 办公室装修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既包括办公室设计装修,也包括消防系统设计装修.照明系统设计装修和暖通系统设计装修等.其中消防系统设计装修尤其关键,只 ...

  • 重庆大学给排水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 目 录 一 毕业实习绪论...........................................................................................................................2 1.实习目的 ...... ...

  • 注册消防工程师相关知识培训资料
  • 注册消防工程师培训资料 目 录 一. 什么是注册消防工程师? 二. 注册消防工程师的考试的性质是什么? 三. 注册消防工程师的考试方法? 四. 消防工程师考试科目 五. 消防工程师考试题型 六. 注册消防工程师的适用范围 七. 注册消防工程师报考的条件,部分科目免试条件? 八. 考试时间及报名时间 ...

  • 北京大立教育成都分校消防工程师考试55问
  • 大立教育消防工程师考试55问 1.注册消防工程师是干什么的? 答:"注册消防工程师",是指经考试取得相应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并依法注 册后,从事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等消防安全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2.注册消防工程师分几级? 答:注册消防工程师分为三级:高级.一级 ...

  • 最新注册消防工程师报考规定,要求,2013年1月1日实施
  • 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消防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和素质,加强消防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保证消防安全技术服务与管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依据消防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从事消防设施检测.消 ...

  • 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
  • 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 Interim Measures for the Reg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ertified Fire Engineers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公安部 人社部发[2012]56号 发文日期:2012年9月27日 实施日期:2013年1 ...

  • 酒店员工培训大纲
  • 员工培训大纲 为了更好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各项培训的实际效果,建立酒店.部门.岗位三级培训体系组织,分层次.成体系地建设培训骨干队伍,全方位加强员工培训,为酒店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一.三级培训组织 1.1第一级培训组织-人力资源部 由培训主管部门人力资源部根据酒店经营工作需要,实施酒店整体培训工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