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湾博物馆介绍--:申涛

土山湾博物馆介绍

阅读:55 收藏:1 分类:散文 作者:申涛 发布时间:2013-03-16 18:08:55 更正系统分类 | 推荐 | 举报

现在的上海人,知道“土山湾”这个地名的恐怕已经不多了。“土山湾”曾经在历史上为西方艺术进入中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土山湾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是油画,什么是玻璃镶嵌画,什么是彩色石印机、欧式家具以及西方乐器制作和宗教建筑等等西方的艺术名词。“土山湾”是一个天主教的机构,但它却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在上海这个特殊的地方,可以说是“歪打正着”地成为了西方艺术传入中国的桥梁。它的功绩不可磨灭。

土山湾的前世

1832至1837年间,江苏巡抚民族英雄林则徐帅民众开挖蒲汇塘等河道堆集淤泥于徐家汇南部肇嘉浜沿岸,当时占地面积约80亩,形成高地,故名“土山湾”。

1864年法国传教士把青浦横塘的育婴堂迁到这里,创设土山湾孤儿院。在抚养孤儿之余,还创办了工艺品厂,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等无所不包,很多新工艺都发源于此。其中以图画间最为著名,后人都习惯称之为“土山湾画馆”。

土山湾也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在这里任教。

2010年6月,在孤儿院原址上创建上海土山湾博物馆,镇馆之宝为“中国牌楼”。

中国的孤儿怎么会和外国传教士联系在一起呢?要说土山湾的故事,必须先要从以耶酥会为代表的天主教士进入中国的艰难历程说起。天主教自明朝传入中国后,曾经因为著名的“中西礼仪之争”以及封建皇帝对外国文化的抵制。最后被雍正皇帝下了一道谕旨,通过这道圣旨而禁止任何中国人接受天主教的归化。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便能实施从中国驱逐所有传教士,惟有那些被正式接受进入北京者除外。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天主教一直被作为“邪教”而遭到禁止。直到100多年后的1846年,法国通过各种途径才让清政府取消了执行了100多年的“禁教令”,承认“天主教为劝人为善之教。”

而徐家汇作为明末大学士、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徐光启后裔聚居的地区,在清政府“禁教”的100多年里仍然聚集了许多的天主教徒,而且定期举行秘密的天主教活动。于是,在清政府取消“禁教令”后,徐家汇很快就被卷土重来的传教士们列为“风水宝地”,在此地陆续建造起一群完整的宗教文化设施:大学、中学、天文台、图书馆、博物馆、画馆、印书馆、杂志社等,至20世纪30年代,它已成为近代西方文化对外传播的辐射点,中国拉丁文化的发源地。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招来了连绵的战争。而作为战争的“副产品”,弃儿是不可避免的。这一情况在处于华界中的“法国领地”的徐家汇尤其普遍。教会于是在徐家汇土山湾地区设立了孤儿院,专收六至十岁的教外孤儿,而另一个育婴堂则设在漕溪北路201号徐家汇圣母院内。据记载,1867年,土山湾孤儿院有孤儿342人。然而同时,问题也来了:弃儿长大后需要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谋生;而当时教会发展很快,宗教用品需求量很大,如向欧洲订购,不仅运费昂贵,而且单程则需要半年的时间。于是,天主教在土山湾孤儿院教孤儿谋生技艺就在这些综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土山湾博物馆

博物馆进门有个土山湾简介:

土山湾是中国西洋画的摇篮,造就了一代代艺术名家,是近代上海工艺和海派文化的渊源,创造了中国工艺史上诸多第一,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导,开近代上海乃至世界风气之先。

展厅分为:牌楼厅、徐家汇厅、土山湾厅、传承影响厅四大主题展厅。展出以实物、文献和历史图片为主,配以多媒体、电视记录片等辅助手段,再现了这段几乎已被遗忘的历史,充分展示了土山湾文化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

1、牌楼厅

牌楼厅展出土山湾木雕中国牌楼、木雕中国宝塔、木雕中华圣母子桌屏、水彩人物画像等多件曾代表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土山湾作品,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其中中国牌楼令人震惊,其工艺的高超空前绝后,动人心魄,震撼心灵!

土山湾的工艺品曾参加1900年法国巴黎世博会、1902年越南河内(法兰西)世博会等六届世博会,其中中国牌楼就连续参加三次世博会展出,获得多项荣誉,创下了一个单位历史上参与世博会做多的世界之最。

2、徐家汇厅

介绍徐家汇的前世,大科学家、明末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曾在徐家汇创建农庄,从事农业试验和著书立说。1641年逝世后安葬于此,其后裔在徐家汇结庐守墓,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shè],渐成集镇。因地处肇嘉浜与法华泾和蒲汇塘三水在此汇合,故得名“徐家汇”。

1842年,法国传教士借鸦片战争之机来沪传教,不久通过中法签订的黄埔条约取得保教权。一些教士为研究中国文化,把文化重心从北京转移至上海徐家汇地区。以后就创建了徐家汇藏书楼。清道光30年(1850年)创建了徐汇中学它是上海第一所教会办的中学。清同治12年(1872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肇嘉浜岸边创建一座平房式的天文台,这就是中国沿海的第一座天文台。

3、土山湾厅

分为画馆、木工部和印书馆三个部分。介绍土山湾的历史和文化贡献。

(1)画馆

画馆一般招收13岁左右的中国孤儿,培养绘画人才。传授铅笔画、碳画、水彩画、油画等西洋技法。最初的画圣象,以后临摹风景、人物、花卉等。基本是教授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技巧,如西方的素描、透视、人体解剖等,所用的油画颜料也是自制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批专门的绘画人才。成为中国近代西方绘画艺术的传播者和美术教育的开拓者。通过复制,临摹和销售宗教绘画及宗教用品,将西方绘画写实的造型体系在中国建立并推展。

土山湾画馆由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至本世纪四十年代末,前后八十余载,几经演变改革,油画在上海的初始便以土山湾画馆为标志,揭开了西画东渐的历史序幕。

(2)木工部(木匠间)

木工部分细木工场和雕花工场,附设油漆部。具体说来,有雕刻间,图画间,皮作间,细木间,粗木间,铜匠间,等等。一个与中国传统的工艺场完全不同的,西方式的工艺场在土山湾建立了起来。

工场的最早目的是为远东各大教堂提供圣象、祭台和其他宗教用品,后根据客户需求,以制造椅子、厨、写字台、柚木长沙发等灵巧家具为主打产品。当时一些上海的洋人极其喜欢土山湾的家具。这些家具在技法上体现了我国传统雕刻工艺与西方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题材上融入了我国民间传说和西方的生活场景,圆雕、浮雕、金银彩绘,精彩纷呈,充满了创意,不仅在中国畅销,而且远销日本、韩国、印度以及远东各大教堂。

(3)印书馆

土山湾印书馆即土山湾工艺场里的印刷工场,是上海较早使用石印技术的印刷机构。该馆主要出版宗教书刊、经本、图像、年历、教科书以及中、英、法、拉丁文书籍。此外,还承印法租界工部局的文件、报表、通告等,印制一些附有地图和照片的有关中国气象、地质、水文、风俗民情的著作、资料。出版的第一本西文书是《1874年日历》。较有学术价值的西文著作是意大利传教士晁德莅的拉丁文著作《中国文学课程》,5册。第一本用铅字排印的中文书是《弥撒规程》。

这里的印刷分为石印、铅印、彩印等。印刷中西书籍、杂志、图片以及其它各种印刷品,享誉海内外。该馆附设的照相馆是上海最早开办的照相馆。

印书馆于1938年还为复旦学院出版印刷了法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土山湾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印刷出版业兴起的先行者和引路人。

4、传承影响厅

土山湾的作品最早都是天主教的宗教用品和宗教画。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现在几乎很难寻找。以华美精致而著称,完全沿用了西方传统的工艺和技术,用与国内不同的设备生产,在本世纪初已经大量出口,有的被欧洲的皇家美术学院等收藏。它装帧的图书,用真的皮革做封面,烫金、镶嵌宝石;它制作的金银器皿,是古典的样式,装饰非常考究细腻;它不需要一个个排铅字,用打字机就可以直接排版……

土山湾孤儿院不仅是西洋绘画的摇篮,还是上海近代摄影、印刷出版、工艺美术、金属制品、彩绘玻璃、欧式家具、西方乐器制作、宗教建筑等方面的渊源。土山湾工艺品制作门类齐全,注重品位,创意不凡,受到国内外好评。土山湾培养出了一批中国近代美术家、教育家、艺术家、工艺大师,如美术教育家周湘、水彩画家徐咏青、雕塑家张充仁、工艺师徐宝庆等。还有印书馆技师李顺兴、彩绘玻璃技师俞永奎等等。他们推进了新技艺、新工艺、新事物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地址:蒲汇塘路55号

交通:地铁1号、4号线、42、43路等

电话:54249688

参观时间:周二—周日9:00-16:00

票价:5元。免票对象:离退休人员、军人、残障人士、中小学生。

土山湾博物馆介绍

阅读:55 收藏:1 分类:散文 作者:申涛 发布时间:2013-03-16 18:08:55 更正系统分类 | 推荐 | 举报

现在的上海人,知道“土山湾”这个地名的恐怕已经不多了。“土山湾”曾经在历史上为西方艺术进入中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土山湾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是油画,什么是玻璃镶嵌画,什么是彩色石印机、欧式家具以及西方乐器制作和宗教建筑等等西方的艺术名词。“土山湾”是一个天主教的机构,但它却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在上海这个特殊的地方,可以说是“歪打正着”地成为了西方艺术传入中国的桥梁。它的功绩不可磨灭。

土山湾的前世

1832至1837年间,江苏巡抚民族英雄林则徐帅民众开挖蒲汇塘等河道堆集淤泥于徐家汇南部肇嘉浜沿岸,当时占地面积约80亩,形成高地,故名“土山湾”。

1864年法国传教士把青浦横塘的育婴堂迁到这里,创设土山湾孤儿院。在抚养孤儿之余,还创办了工艺品厂,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等无所不包,很多新工艺都发源于此。其中以图画间最为著名,后人都习惯称之为“土山湾画馆”。

土山湾也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在这里任教。

2010年6月,在孤儿院原址上创建上海土山湾博物馆,镇馆之宝为“中国牌楼”。

中国的孤儿怎么会和外国传教士联系在一起呢?要说土山湾的故事,必须先要从以耶酥会为代表的天主教士进入中国的艰难历程说起。天主教自明朝传入中国后,曾经因为著名的“中西礼仪之争”以及封建皇帝对外国文化的抵制。最后被雍正皇帝下了一道谕旨,通过这道圣旨而禁止任何中国人接受天主教的归化。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便能实施从中国驱逐所有传教士,惟有那些被正式接受进入北京者除外。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天主教一直被作为“邪教”而遭到禁止。直到100多年后的1846年,法国通过各种途径才让清政府取消了执行了100多年的“禁教令”,承认“天主教为劝人为善之教。”

而徐家汇作为明末大学士、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徐光启后裔聚居的地区,在清政府“禁教”的100多年里仍然聚集了许多的天主教徒,而且定期举行秘密的天主教活动。于是,在清政府取消“禁教令”后,徐家汇很快就被卷土重来的传教士们列为“风水宝地”,在此地陆续建造起一群完整的宗教文化设施:大学、中学、天文台、图书馆、博物馆、画馆、印书馆、杂志社等,至20世纪30年代,它已成为近代西方文化对外传播的辐射点,中国拉丁文化的发源地。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招来了连绵的战争。而作为战争的“副产品”,弃儿是不可避免的。这一情况在处于华界中的“法国领地”的徐家汇尤其普遍。教会于是在徐家汇土山湾地区设立了孤儿院,专收六至十岁的教外孤儿,而另一个育婴堂则设在漕溪北路201号徐家汇圣母院内。据记载,1867年,土山湾孤儿院有孤儿342人。然而同时,问题也来了:弃儿长大后需要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谋生;而当时教会发展很快,宗教用品需求量很大,如向欧洲订购,不仅运费昂贵,而且单程则需要半年的时间。于是,天主教在土山湾孤儿院教孤儿谋生技艺就在这些综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土山湾博物馆

博物馆进门有个土山湾简介:

土山湾是中国西洋画的摇篮,造就了一代代艺术名家,是近代上海工艺和海派文化的渊源,创造了中国工艺史上诸多第一,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导,开近代上海乃至世界风气之先。

展厅分为:牌楼厅、徐家汇厅、土山湾厅、传承影响厅四大主题展厅。展出以实物、文献和历史图片为主,配以多媒体、电视记录片等辅助手段,再现了这段几乎已被遗忘的历史,充分展示了土山湾文化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

1、牌楼厅

牌楼厅展出土山湾木雕中国牌楼、木雕中国宝塔、木雕中华圣母子桌屏、水彩人物画像等多件曾代表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土山湾作品,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其中中国牌楼令人震惊,其工艺的高超空前绝后,动人心魄,震撼心灵!

土山湾的工艺品曾参加1900年法国巴黎世博会、1902年越南河内(法兰西)世博会等六届世博会,其中中国牌楼就连续参加三次世博会展出,获得多项荣誉,创下了一个单位历史上参与世博会做多的世界之最。

2、徐家汇厅

介绍徐家汇的前世,大科学家、明末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曾在徐家汇创建农庄,从事农业试验和著书立说。1641年逝世后安葬于此,其后裔在徐家汇结庐守墓,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shè],渐成集镇。因地处肇嘉浜与法华泾和蒲汇塘三水在此汇合,故得名“徐家汇”。

1842年,法国传教士借鸦片战争之机来沪传教,不久通过中法签订的黄埔条约取得保教权。一些教士为研究中国文化,把文化重心从北京转移至上海徐家汇地区。以后就创建了徐家汇藏书楼。清道光30年(1850年)创建了徐汇中学它是上海第一所教会办的中学。清同治12年(1872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肇嘉浜岸边创建一座平房式的天文台,这就是中国沿海的第一座天文台。

3、土山湾厅

分为画馆、木工部和印书馆三个部分。介绍土山湾的历史和文化贡献。

(1)画馆

画馆一般招收13岁左右的中国孤儿,培养绘画人才。传授铅笔画、碳画、水彩画、油画等西洋技法。最初的画圣象,以后临摹风景、人物、花卉等。基本是教授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技巧,如西方的素描、透视、人体解剖等,所用的油画颜料也是自制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批专门的绘画人才。成为中国近代西方绘画艺术的传播者和美术教育的开拓者。通过复制,临摹和销售宗教绘画及宗教用品,将西方绘画写实的造型体系在中国建立并推展。

土山湾画馆由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至本世纪四十年代末,前后八十余载,几经演变改革,油画在上海的初始便以土山湾画馆为标志,揭开了西画东渐的历史序幕。

(2)木工部(木匠间)

木工部分细木工场和雕花工场,附设油漆部。具体说来,有雕刻间,图画间,皮作间,细木间,粗木间,铜匠间,等等。一个与中国传统的工艺场完全不同的,西方式的工艺场在土山湾建立了起来。

工场的最早目的是为远东各大教堂提供圣象、祭台和其他宗教用品,后根据客户需求,以制造椅子、厨、写字台、柚木长沙发等灵巧家具为主打产品。当时一些上海的洋人极其喜欢土山湾的家具。这些家具在技法上体现了我国传统雕刻工艺与西方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题材上融入了我国民间传说和西方的生活场景,圆雕、浮雕、金银彩绘,精彩纷呈,充满了创意,不仅在中国畅销,而且远销日本、韩国、印度以及远东各大教堂。

(3)印书馆

土山湾印书馆即土山湾工艺场里的印刷工场,是上海较早使用石印技术的印刷机构。该馆主要出版宗教书刊、经本、图像、年历、教科书以及中、英、法、拉丁文书籍。此外,还承印法租界工部局的文件、报表、通告等,印制一些附有地图和照片的有关中国气象、地质、水文、风俗民情的著作、资料。出版的第一本西文书是《1874年日历》。较有学术价值的西文著作是意大利传教士晁德莅的拉丁文著作《中国文学课程》,5册。第一本用铅字排印的中文书是《弥撒规程》。

这里的印刷分为石印、铅印、彩印等。印刷中西书籍、杂志、图片以及其它各种印刷品,享誉海内外。该馆附设的照相馆是上海最早开办的照相馆。

印书馆于1938年还为复旦学院出版印刷了法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土山湾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印刷出版业兴起的先行者和引路人。

4、传承影响厅

土山湾的作品最早都是天主教的宗教用品和宗教画。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现在几乎很难寻找。以华美精致而著称,完全沿用了西方传统的工艺和技术,用与国内不同的设备生产,在本世纪初已经大量出口,有的被欧洲的皇家美术学院等收藏。它装帧的图书,用真的皮革做封面,烫金、镶嵌宝石;它制作的金银器皿,是古典的样式,装饰非常考究细腻;它不需要一个个排铅字,用打字机就可以直接排版……

土山湾孤儿院不仅是西洋绘画的摇篮,还是上海近代摄影、印刷出版、工艺美术、金属制品、彩绘玻璃、欧式家具、西方乐器制作、宗教建筑等方面的渊源。土山湾工艺品制作门类齐全,注重品位,创意不凡,受到国内外好评。土山湾培养出了一批中国近代美术家、教育家、艺术家、工艺大师,如美术教育家周湘、水彩画家徐咏青、雕塑家张充仁、工艺师徐宝庆等。还有印书馆技师李顺兴、彩绘玻璃技师俞永奎等等。他们推进了新技艺、新工艺、新事物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地址:蒲汇塘路55号

交通:地铁1号、4号线、42、43路等

电话:54249688

参观时间:周二—周日9:00-16:00

票价:5元。免票对象:离退休人员、军人、残障人士、中小学生。


相关内容

  • 上海土山湾博物馆
  • 上海土山湾博物馆位于上海蒲汇塘路55号土山湾孤儿院工艺院旧址,由1832至1837年间,江苏巡抚民族英雄林则徐帅民众疏浚蒲汇塘等河道堆集淤泥而成,故名"土山湾".而土山湾文化则源于1864 年教会在这块土地上创设的土山湾孤儿院.在抚养孤儿之余,还创办了工艺品厂,绘画.雕塑.印刷. ...

  • 传教士不仅传播福音,还带来石印和文明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雕版印刷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清末才逐渐被西方传入的铅印.石印等西式印刷方式所替代而退居次要地位.石印与铅印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相互竞争,此消彼长.尤其是在19世纪末,石印进入商业领域后,更是迎来了长达30年的辉煌时期.无论是传统典籍的翻印,还是新学期刊.报纸.丛书的流布,时人都愿 ...

  • 日照纪念馆
  • 三庄镇八路军驻日照办事处.滨海军区六团纪念馆 1932年春,蒋介石向中共苏区发动大规模围剿.为配合中央红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1932年10月13日晚,中共日照中心县委在现东港区两城.秦楼.涛雒及现岚山区后村一带发动了"日照暴动".暴动分南北两路同时发起.他们涌到地主宅院,收 ...

  • 仪征庙山汉墓墓主 或是吴王刘濞
  • 2014-11-10 06:44扬子晚报网 位于仪征市新集镇的庙山. 庙山汉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昨天,扬州举行庙山汉文化旅游开发研讨会首次会议,仪征庙山汉墓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研讨会上,原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印志华,首次披露了自己作为唯一进入过庙山被盗主墓室附近的考古人士,当年进入墓室的情 ...

  • 北京的名人故居
  • 北京的名人故居 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和宣武三个城区.目前,北京的名人故居,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两处: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处:鲁迅故居.毛泽东故居.李大钊故居.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朱彝尊故居(顺德会馆).康有为故居.梅兰芳故居.程砚秋故居.齐白石故居.老 ...

  • 兵马俑作文
  • 我的作文--游秦始皇兵马俑 这里便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虽说透着一丝古色古香的气息,但是仍然能感觉出刀光剑影的寒气.今天,我们一行人就是专程来参观这里的. 我早早就听说过秦始皇兵马俑的雄伟和壮观,但是不亲临其境还是难以体会到这种叹为观止的壮丽.我们一进大门口,就匆匆赶到了一号坑.据说一号坑中的兵马俑 ...

  • 用他每天泡水喝,精力倍增,声如洪钟,就在村里的土山坡上就有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李时珍在这里讲到的这味药,他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黄芪,它来源于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 黄芪又称膜荚黄芪或黄耆.豆科.多年生草本.主根长 ...

  • 英国伦敦摄政公园
  • 摄政公园是英国伦敦仅次于海德公园的第二大公园,位于伦敦西区.十六世纪时,这里是英皇亨利八世的皇家狩猎森林.十九世纪初由约翰·纳什在这里为摄政王设计建造乡村别墅,计划中包括至少56栋古典式别墅.摄政王夏日别馆.供奉英格兰的伟人祠等,想建造一个完美的花园都市景观,但最后受限于经费只盖了8栋别墅并无行宫. ...

  • 一抔黄土,难掩千古风流
  • --洛阳北邙简介 古人云:"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生在苏杭"这句话大家都能理解,江南鱼米之乡,人杰地灵,自宋室南迁后的数百年中更是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其地富甲天下,才子辈出,如诗如画般的江南烟雨为异乡多情少年所神往: 而"死葬北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