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不住人,同时为了行走方便,在悬挑处设栏杆檐廊(土家叫丝檐)。大部分吊脚横屋与平房正屋相互联接形成“吊脚楼”建筑。湘西土家吊脚楼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建筑形制也逐步得到改进,出现了不同形式美感的艺术风格。在此,笔者将根据其形体组合、外观形式、比例尺度作深入分析。

1. 挑廊式吊脚楼

挑廊式吊脚楼因在二层向外挑出一廊而得名,是土家吊脚楼的最早形式和主要建造方式。一般楼设二三层,分别在一、二、三面设廊出挑,廊步宽在2.8尺左右,挑廊吊柱由挑枋承托,出檐深度一般以两挑两步或三挑两步最为常见。这类吊脚楼空透轻灵、文静雅致,高高的翘角、精细的装饰、轻巧的造型是它的主要特点。若从地形上看,吊脚楼往往占据地形不利之处,如坡地、陡坎、溪沟等,而主体部分则位于平整的基地上。若从吊脚楼与主体的结合方式看,分别有一侧吊脚楼、左右不对称吊脚楼、左右对称吊脚楼三种,其中以一侧吊脚楼最为常见。除此之外,土家族还有一种不做挑廊的吊脚楼,其正屋主体部分与厢房吊脚楼直角相连,似乎已形成约定俗成的“规矩”。通透的支柱、轻灵的翘角反而成为了视觉的焦点,如永顺老司城、泽家、石堤有一部分吊脚楼便有类似的特点。

2. 干栏式吊脚楼所谓“干栏式”吊脚楼,即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一般多在溪水河流两岸,以群山为背景,河滩作衬托,成群连片,浩浩荡荡沿河岸展开,房与房之间常以马头墙相隔。不过土家族的商业聚镇,也有这种居住形式,如王村就是土家族聚居的商业古镇。其特征是檐口、腰檐、腰廊形成的水平线条与下边纵横交错的垂直支撑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细长而大小不等的支柱,排列不整、东倒西歪,体现了残垣断壁似的原始美,对人们的视觉审美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艺术,无疑是中国建筑中的瑰宝。希望更多有志于此的建筑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家们能够深入研究探讨,将传统居民建筑与现代民居住宅科学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湖南西部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不住人,同时为了行走方便,在悬挑处设栏杆檐廊(土家叫丝檐)。大部分吊脚横屋与平房正屋相互联接形成“吊脚楼”建筑。湘西土家吊脚楼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建筑形制也逐步得到改进,出现了不同形式美感的艺术风格。在此,笔者将根据其形体组合、外观形式、比例尺度作深入分析。

1. 挑廊式吊脚楼

挑廊式吊脚楼因在二层向外挑出一廊而得名,是土家吊脚楼的最早形式和主要建造方式。一般楼设二三层,分别在一、二、三面设廊出挑,廊步宽在2.8尺左右,挑廊吊柱由挑枋承托,出檐深度一般以两挑两步或三挑两步最为常见。这类吊脚楼空透轻灵、文静雅致,高高的翘角、精细的装饰、轻巧的造型是它的主要特点。若从地形上看,吊脚楼往往占据地形不利之处,如坡地、陡坎、溪沟等,而主体部分则位于平整的基地上。若从吊脚楼与主体的结合方式看,分别有一侧吊脚楼、左右不对称吊脚楼、左右对称吊脚楼三种,其中以一侧吊脚楼最为常见。除此之外,土家族还有一种不做挑廊的吊脚楼,其正屋主体部分与厢房吊脚楼直角相连,似乎已形成约定俗成的“规矩”。通透的支柱、轻灵的翘角反而成为了视觉的焦点,如永顺老司城、泽家、石堤有一部分吊脚楼便有类似的特点。

2. 干栏式吊脚楼所谓“干栏式”吊脚楼,即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一般多在溪水河流两岸,以群山为背景,河滩作衬托,成群连片,浩浩荡荡沿河岸展开,房与房之间常以马头墙相隔。不过土家族的商业聚镇,也有这种居住形式,如王村就是土家族聚居的商业古镇。其特征是檐口、腰檐、腰廊形成的水平线条与下边纵横交错的垂直支撑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细长而大小不等的支柱,排列不整、东倒西歪,体现了残垣断壁似的原始美,对人们的视觉审美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艺术,无疑是中国建筑中的瑰宝。希望更多有志于此的建筑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家们能够深入研究探讨,将传统居民建筑与现代民居住宅科学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湖南西部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内容

  •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研究
  • 20 第36卷第4期 10年2月 山 西建筑 &"小ⅨIARCHITEC兀瓜E V01.36No.4Feb.2010 ・5・ 文章编号:1009缶825(20lO)04埘∞5.02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研究* 张劲松 摘要:从地理.气候.生活模式和适宜技术方面探究了湖北恩施土家族 ...

  • 试析湘西民族旅游产业文化建设
  • 试析湘西民族旅游产业文化建设 黎代华 湘西州旅游产业的竞争,就是区域特质文化的竞争.因此,州域旅游景观的文化值,决定旅游产业的生命运势.特别是独占性文化优势资源,它不但能有效控阀州域交通对旅游的逆向作用,而且是创营弃车而蹬桃源胜境的资源因素. 一.理念导向:文化共识与共识文化 共识文化和文化共识理念 ...

  • 探究湘西凤凰古城之美
  • 探究湘西凤凰古城之美 --专业考察 "为了您,这座古城已等了千年"--这是凤凰古城的宣传语.也是我偶然看到的一句话.非常震撼与窃喜.故而,在专业考察报名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凤凰古城. 一.凤凰古城基本概况 "凤凰古城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 曾被新 ...

  • 中国十大民居,各具特色看点十足!
  • 我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有许多值得欣赏的民俗文化,而其中的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1.开平碉楼 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世界文化遗产,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中西合璧的民居,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多种风格.开平碉楼为多层 ...

  • 苗族民居与文化习俗
  • 苗族民居与文化习俗 苗族民居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集中表现的场所.苗族建筑艺术.同苗族其他门类艺术一样.积淀有很多纯粹的苗族文化成分.平时的生活.生产劳动.亲朋聚会.宗教话动,如纺织.刺绣.饲养.婚宴.祭祀等都在这里进行.这些文化成分直接呈现在建筑形式的表层.或隐含在建筑形式之内 ...

  • 浅谈凤凰古城的保护与开发的模式
  • <船山学刊>2004年第1期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探讨 176 ---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 许抄军 刘沛林 王良健 陈 东 摘 要: , 我国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1座, 它们由国务 院分4批公布.其中湖南的凤凰古城是2001年12月27 日公布的, 是第四批公布的最后一个.本 ...

  •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剖析_毕劲
  • 经营战略 CONTEMPORARYECONOMICS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剖析 ○毕劲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商学院湖北武汉430223) [摘要]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部份.列的人文观念和人伦关系,是城市文化的历史记录,是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者了解城 ...

  • 简析湖南传统民居构造
  • 文化视野 色料持久,字迹不易磨灭,也能进一步加强贝叶的防腐性能.最后在贝叶周边涂上金粉或红黑油漆,以类似叠扇子的形式用线绳将50至100张贝叶穿叠为一册. 一册贝叶经,不仅是记载经文的载体,它本身更是一件工艺品,是对材料的出神入化的运用.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奇思妙想和古老方法都是对材料特性充分研究了解之 ...

  • 苗族:顺着日落的方向走
  •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2月18日第 07 版) 我国境内的苗族人口为942.6万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苗族人口的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苗族分布. 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建设,都取得了明显进步.1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