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题 目: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班 级:

任课教师: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 旅游管理 2011级 11717班 马振华 20 14年 4 月

内容摘要

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有4个特点,即世界遗产的数量在逐年增加,遗产类型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世界遗产项目的后备资源充裕。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着认识错位、规划失位、管理乱位、制度缺位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科学编制规划、分级分类管理、提高监管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教育等相应的管理和保护对策。本文就张家界武陵源白龙天梯存在争议为范例进行具体讨论。

关键词:世界遗产;问题;保护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

——对张家界百龙天梯争议的思考

一、案例背景

百龙天梯总造价1.2亿元人民币,是由北京两家公司和美国某公司合资的,1999年10月开始动工。电梯全长326米,其中154米是在山体内的竖井,172米是地上钢结构井架,双层轿箱最大载客量50人。游客乘“天梯”仅用两分钟便可从山谷直升山顶。这个建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创造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超级电梯曾经引发了全国各界对遗产开发保护话题的激烈争论。百龙电梯隶属于中外合资的百龙天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2002年5月正式试运营,由于外界争议太大,百龙电梯在2002年“十一”黄金周之前被强行停运,至2003年8月8日,电梯又在一片争议声中重新投入运营至今。

从天梯动工起,就一直遭到各界抨击,总结起来有三点:其一,张家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宗旨是为保护其原貌,而在保护区内凿隧道、打竖井、立钢架,是与这一宗旨背道而驰的;其二,张家界峰峦不宜建这种伤筋动骨的工程;其三,现在不是增加设施招徕游客的时候,而应考虑适当控制容量。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名胜区过度开发,造成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面貌,是具有共性的普遍现象。围绕“天梯”的争论其实是老调重弹,与泰山修索道、黄山大开发、在三峡崖体做商业广告、诸多风景名胜区滥建人工景观引发的争论并无二致。反对者主要是遗产保护组织和自然保护专家,支持者是急于发展经济的地方政府和利用遗产赚钱的商人。各地在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中,要始终做到资源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认真解决景区过度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严重倾向。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具体讨论。

二、中国世界遗产发展现状

(一)世界遗产数量在逐年增加

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2007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中国从1996年至今,几乎每年都有世界遗产申报成功,截至2010年8月,中国已拥有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古典园林、古村落等在内的40项、65处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44项,含跨国项目) 和西班牙(41项,含跨国项目) ,位居世界第三,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二)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不均匀

中国的世界遗产更集中地分布在人口较密集的东部,呈现西疏东密的空间分布现状。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京周边地区、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以及中国西南地区;从省域分布看,中国目前共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拥有世界遗产,其中,北京市最多(有6处) ,其次是四川(有5处) ,辽宁、山西、河南、江西、福建、云南等地也较多;从遗产类型分布看,自然遗产大多位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相对偏远封闭的西南山区,而文化遗产大多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是六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与杭州)所在地最为集中。

(三)世界遗产项目的后备资源充足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后备候选的遗产类项目众多。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其中,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18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8处。但实际上,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0个申遗项目,其中约100个进入预备申遗清单。

三、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重申报,轻维护

世界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和壮丽山河的杰出代表,堪称精品中的精品。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往往能够极大地提升遗产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收益。黄山

成为世界遗产后,旅游收入由数百万元猛增到2亿元。这种立竿见影的经济效应,使得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潮,全国有近百个项目宣布要申报世界遗产。但是,各地对于世界遗产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严重偏差。世界遗产是保护性、公益性事业,世界遗产最主要的功能在科研和教育等方面,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祖先和大自然赐予的遗产。目前众多遗产所在地人民政府往往过度关注世界遗产带来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动用远远超出当地经济发展现实实力所可以负担的资金进行申遗,而对遗产景观大量日常性的基础维护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据统计,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2006-2008年门票收入9亿多元,而用于景区日常维护的经费占门票收入不到10%。

(二)重开发,轻保护

随着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遗产旅游不断升温,旅游业往往会成为遗产所在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遗产旅游的市场化炒作、商业化经营、超容量开发,甚至建设性破坏,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历史文化景观变质,违背了遗产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原则,损害了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而会失去世界遗产本身的价值,以至于在2007年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6处世界遗产被“黄牌警告”。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张家界天梯事件、武当山遇真宫主殿被烧毁、泰山炸山建索道,等等。

(三)重旅游设施建设,轻科学文化研究

世界遗产具有五大功能,即:“科学功能、教育功能、旅游功能、启智功能和创作山水文化体验活动的功能。”但目前国内对世界遗产旅游功能开发的重视程度远胜于科学教育和文化保护功能。世界遗产地普遍热衷于景区交通运输设施、食宿接待设施,游览娱乐设施和旅游购物等各种服务性设施和商业性工程项目的建设,过于重视景区物质硬环境的建设,造成自然文化遗产地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现象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却对世界遗产本身所应具备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不够,对世界遗产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甚至将古朴的民

俗文化、民族风情、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成为粗俗的商业化表演,不但使世界遗产丧失了其科普教育功能,而且使珍贵的民族特色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例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区2010年1-9月份旅游接待总人数即高达460.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预测51.69亿元,然而,旅游发展在给丽江古城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城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文化冲击,表现为古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在

3.8平方千米的狭小区域内,门市林立,人声嘈杂,居民平静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居民外迁严重,古城纳西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

另外,对国内世界遗产资源的科学研究重视不足。世界遗产地建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基地加以保护,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加之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局限,学术研究相比国外严重滞后,对于地质结构、地貌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文化遗产点的历史、地理、生态、民俗和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够深入。

(四)管理乱位

中国境内世界遗产实行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纵向的专业管理部门和横向的地方政府部门相结合是我国遗产管理的基本模式,但这种模式的实际管理效率却相对较低。一方面,世界遗产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主要采取属地化管理体制,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成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如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文物管理委员会等,代表国家资源所有者实施管理权。这样一来,地方各级政府成了遗产的实际管理者,因而其管理体制也是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状况而设,一些政府部门甚至盈利性的企业都可以将国家公共资源作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将遗产资源承包开发,分片经营,既容易改变世界遗产的性质和功能,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中国世界遗产的管理实行多头管理,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虽然有众多的遗产管理机构,却没有一个能对世界遗产负主要责任。从国家层面来说,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局系统管辖,自然遗产由建设部系统管理,代表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对应的中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却又设在对世界遗产没有任何管理权的教育部。从地方层面来说,长期以来,我国的世界遗产

依据其资源的状况,分别归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文物、宗教、地质、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各部门在行使管理时所依据的基本思想、法律支撑、社会环境、目标指向又各不相同, 这容易导致世界遗产在管理时出现法律法规不明、管理工作效率较低,甚至经常出现政策冲突、互相扯皮的现象。如世界遗产武陵源,还是建设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林业部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土资源部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旅游局的4A 级景点,诸多头衔在表示其重要性的同时,也给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

(五)监督评估制度尚未健全

我国世界遗产的监督评估制度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1)世界遗产保护的行政监管制度有待加强。世界遗产地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世界遗产的日常经营管理的监督还需强化,对在世界遗产内开发项目的破坏性预防不够,对遗产地违章建设活动的整治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2)世界遗产保护的绩效评估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国还缺少与国际世界遗产保护监测相对接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绩效评估体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遗产保护管理衡量标准。

(3)世界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制度有待完善。虽然国家文物局已建立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库和专家委员会,但只限于对国家层面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等工作提供专业咨询,而各个世界遗产地政府机构在遗产开发决策时,却较少采用专家咨询制度,导致遗产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大行其道,给遗产保护带来负面影响。

(4)遗产管理的公众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管理的公众参与度较低,尤其是世界遗产地居民参与管理、监督的范围较小,社会公众舆论监督力度不强。

四、中国世界遗产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世界遗产保护的分级分类机制

由于我国遗产资源的门类丰富,且资源质量差别很大,因此应尽快按价值等级建立和实行遗产的分类和分级管理制度,以确保不同类型、不同

等级的遗产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不同管理,包括各自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标准、营销系统、监测系统等。对于世界级遗产和国家级遗产,应像发达国家那样,组建“国家遗产管理局”或“国家遗产员会”,走单一部门主管之路;对于低级别遗产(尤其是具有遗产要素的土地资源) ,考虑到遗产地范围内居民的管理和服务,以及行政区划和地方利益的问题,可考虑在坚持遗产资源保护的法规和准则的前提下,完善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遗产管理体制。

(二)科学编制世界遗产地的保护规划

首先,在战略思路上,要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明确保护管理的原则、目标和对象,同时,在编制规划时必须注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世界遗产监测的标准相对接,避免我国的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

其次,在详细规划中,必须与一般的旅游发展规划有所区别,应充分吸收当今世界遗产保护规划的先进理念,突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科学确定旅游环境容量和可接受变化的极限,根据遗产资源的价值、类型、空间分布及其保护利用性质实施功能分区,进行分级分类保护,要编制遗产地保护性开发建设和旅游项目设计的相关技术规范,提出遗产地景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合理对策。

第三,世界遗产的规划编制,要注重加强与遗产所在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

(三)提高世界遗产保护监管能力

一是要建立世界遗产的保护能力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要以国际监测标准为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世界遗产类资源的保护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摸清遗产资源保护的本底状况,并按其受破坏程度进行分级分类警示,既可协助开展世界遗产的反应性监测,又有利于强化遗产地的长期保护和科学保护。

二是建立健全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专家咨询制度。建议设立国家世界遗产管理的决策咨询机

构,由有关专家组成委员会,对世界遗产保护进行第三方独立监督,评估、

论证、审查遗产保护规划和建设、维修工程等可能影响世界遗产价值的重大事项,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并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

三是鼓励社会公众参与世界遗产的保护监督。鼓励社区民众、新闻媒体及民间保护组织主动参与世界遗产的保护监督,建立公开透明的舆论监管渠道和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世界遗产资源保护的民间监督。

(四)加大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

一是通过政府财政预算,建立世界遗产专项保护资金,用于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必要基础设施的投入。

二是通过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建立世界遗产保护基金会,积极争取国际遗产保护的经济援助,向全社会包括海外相关组织和个人募集资金,用于世界遗产的调查、评估、研究、教育、宣传等项目。

三是建立世界遗产有偿使用制度。通过立法形式规定,从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遗产的保护;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方法,从世界遗产地受益的企业经营收入之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特许经营费,用于遗产地的保护。

参考文献:

[1]万克夫.浅谈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的立法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4,

(9):75-77.

[2]裴钰. 贵州国家级贫困县举债2亿元申遗,暗藏5个隐患[N].中国经济周刊,2010-12-07.

[3]从一掷千金到一落千丈,“申遗”之后保护费用稀缺[N]. 新华社,2010-08-23.

[4]陈一鸣. 张家界天梯:“运行正常”[N].南方周末,2004-05-13.

[5]夏斐. 武当山遇真宫大殿完全被烧毁[N].光明日报,2003-1-22.

[6]肖芸. 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J].宜宾学院学报,2004,(4):49-51.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题 目: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班 级:

任课教师: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 旅游管理 2011级 11717班 马振华 20 14年 4 月

内容摘要

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有4个特点,即世界遗产的数量在逐年增加,遗产类型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世界遗产项目的后备资源充裕。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着认识错位、规划失位、管理乱位、制度缺位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科学编制规划、分级分类管理、提高监管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教育等相应的管理和保护对策。本文就张家界武陵源白龙天梯存在争议为范例进行具体讨论。

关键词:世界遗产;问题;保护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

——对张家界百龙天梯争议的思考

一、案例背景

百龙天梯总造价1.2亿元人民币,是由北京两家公司和美国某公司合资的,1999年10月开始动工。电梯全长326米,其中154米是在山体内的竖井,172米是地上钢结构井架,双层轿箱最大载客量50人。游客乘“天梯”仅用两分钟便可从山谷直升山顶。这个建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创造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超级电梯曾经引发了全国各界对遗产开发保护话题的激烈争论。百龙电梯隶属于中外合资的百龙天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2002年5月正式试运营,由于外界争议太大,百龙电梯在2002年“十一”黄金周之前被强行停运,至2003年8月8日,电梯又在一片争议声中重新投入运营至今。

从天梯动工起,就一直遭到各界抨击,总结起来有三点:其一,张家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宗旨是为保护其原貌,而在保护区内凿隧道、打竖井、立钢架,是与这一宗旨背道而驰的;其二,张家界峰峦不宜建这种伤筋动骨的工程;其三,现在不是增加设施招徕游客的时候,而应考虑适当控制容量。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名胜区过度开发,造成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面貌,是具有共性的普遍现象。围绕“天梯”的争论其实是老调重弹,与泰山修索道、黄山大开发、在三峡崖体做商业广告、诸多风景名胜区滥建人工景观引发的争论并无二致。反对者主要是遗产保护组织和自然保护专家,支持者是急于发展经济的地方政府和利用遗产赚钱的商人。各地在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中,要始终做到资源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认真解决景区过度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严重倾向。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具体讨论。

二、中国世界遗产发展现状

(一)世界遗产数量在逐年增加

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2007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中国从1996年至今,几乎每年都有世界遗产申报成功,截至2010年8月,中国已拥有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古典园林、古村落等在内的40项、65处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44项,含跨国项目) 和西班牙(41项,含跨国项目) ,位居世界第三,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二)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不均匀

中国的世界遗产更集中地分布在人口较密集的东部,呈现西疏东密的空间分布现状。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京周边地区、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以及中国西南地区;从省域分布看,中国目前共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拥有世界遗产,其中,北京市最多(有6处) ,其次是四川(有5处) ,辽宁、山西、河南、江西、福建、云南等地也较多;从遗产类型分布看,自然遗产大多位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相对偏远封闭的西南山区,而文化遗产大多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是六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与杭州)所在地最为集中。

(三)世界遗产项目的后备资源充足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后备候选的遗产类项目众多。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其中,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18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8处。但实际上,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0个申遗项目,其中约100个进入预备申遗清单。

三、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重申报,轻维护

世界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和壮丽山河的杰出代表,堪称精品中的精品。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往往能够极大地提升遗产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收益。黄山

成为世界遗产后,旅游收入由数百万元猛增到2亿元。这种立竿见影的经济效应,使得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潮,全国有近百个项目宣布要申报世界遗产。但是,各地对于世界遗产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严重偏差。世界遗产是保护性、公益性事业,世界遗产最主要的功能在科研和教育等方面,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祖先和大自然赐予的遗产。目前众多遗产所在地人民政府往往过度关注世界遗产带来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动用远远超出当地经济发展现实实力所可以负担的资金进行申遗,而对遗产景观大量日常性的基础维护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据统计,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2006-2008年门票收入9亿多元,而用于景区日常维护的经费占门票收入不到10%。

(二)重开发,轻保护

随着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遗产旅游不断升温,旅游业往往会成为遗产所在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遗产旅游的市场化炒作、商业化经营、超容量开发,甚至建设性破坏,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历史文化景观变质,违背了遗产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原则,损害了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而会失去世界遗产本身的价值,以至于在2007年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6处世界遗产被“黄牌警告”。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张家界天梯事件、武当山遇真宫主殿被烧毁、泰山炸山建索道,等等。

(三)重旅游设施建设,轻科学文化研究

世界遗产具有五大功能,即:“科学功能、教育功能、旅游功能、启智功能和创作山水文化体验活动的功能。”但目前国内对世界遗产旅游功能开发的重视程度远胜于科学教育和文化保护功能。世界遗产地普遍热衷于景区交通运输设施、食宿接待设施,游览娱乐设施和旅游购物等各种服务性设施和商业性工程项目的建设,过于重视景区物质硬环境的建设,造成自然文化遗产地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现象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却对世界遗产本身所应具备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不够,对世界遗产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甚至将古朴的民

俗文化、民族风情、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成为粗俗的商业化表演,不但使世界遗产丧失了其科普教育功能,而且使珍贵的民族特色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例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区2010年1-9月份旅游接待总人数即高达460.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预测51.69亿元,然而,旅游发展在给丽江古城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城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文化冲击,表现为古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在

3.8平方千米的狭小区域内,门市林立,人声嘈杂,居民平静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居民外迁严重,古城纳西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

另外,对国内世界遗产资源的科学研究重视不足。世界遗产地建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基地加以保护,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加之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局限,学术研究相比国外严重滞后,对于地质结构、地貌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文化遗产点的历史、地理、生态、民俗和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够深入。

(四)管理乱位

中国境内世界遗产实行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纵向的专业管理部门和横向的地方政府部门相结合是我国遗产管理的基本模式,但这种模式的实际管理效率却相对较低。一方面,世界遗产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主要采取属地化管理体制,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成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如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文物管理委员会等,代表国家资源所有者实施管理权。这样一来,地方各级政府成了遗产的实际管理者,因而其管理体制也是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状况而设,一些政府部门甚至盈利性的企业都可以将国家公共资源作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将遗产资源承包开发,分片经营,既容易改变世界遗产的性质和功能,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中国世界遗产的管理实行多头管理,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虽然有众多的遗产管理机构,却没有一个能对世界遗产负主要责任。从国家层面来说,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局系统管辖,自然遗产由建设部系统管理,代表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对应的中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却又设在对世界遗产没有任何管理权的教育部。从地方层面来说,长期以来,我国的世界遗产

依据其资源的状况,分别归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文物、宗教、地质、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各部门在行使管理时所依据的基本思想、法律支撑、社会环境、目标指向又各不相同, 这容易导致世界遗产在管理时出现法律法规不明、管理工作效率较低,甚至经常出现政策冲突、互相扯皮的现象。如世界遗产武陵源,还是建设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林业部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土资源部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旅游局的4A 级景点,诸多头衔在表示其重要性的同时,也给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

(五)监督评估制度尚未健全

我国世界遗产的监督评估制度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1)世界遗产保护的行政监管制度有待加强。世界遗产地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世界遗产的日常经营管理的监督还需强化,对在世界遗产内开发项目的破坏性预防不够,对遗产地违章建设活动的整治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2)世界遗产保护的绩效评估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国还缺少与国际世界遗产保护监测相对接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绩效评估体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遗产保护管理衡量标准。

(3)世界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制度有待完善。虽然国家文物局已建立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库和专家委员会,但只限于对国家层面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等工作提供专业咨询,而各个世界遗产地政府机构在遗产开发决策时,却较少采用专家咨询制度,导致遗产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大行其道,给遗产保护带来负面影响。

(4)遗产管理的公众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管理的公众参与度较低,尤其是世界遗产地居民参与管理、监督的范围较小,社会公众舆论监督力度不强。

四、中国世界遗产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世界遗产保护的分级分类机制

由于我国遗产资源的门类丰富,且资源质量差别很大,因此应尽快按价值等级建立和实行遗产的分类和分级管理制度,以确保不同类型、不同

等级的遗产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不同管理,包括各自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标准、营销系统、监测系统等。对于世界级遗产和国家级遗产,应像发达国家那样,组建“国家遗产管理局”或“国家遗产员会”,走单一部门主管之路;对于低级别遗产(尤其是具有遗产要素的土地资源) ,考虑到遗产地范围内居民的管理和服务,以及行政区划和地方利益的问题,可考虑在坚持遗产资源保护的法规和准则的前提下,完善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遗产管理体制。

(二)科学编制世界遗产地的保护规划

首先,在战略思路上,要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明确保护管理的原则、目标和对象,同时,在编制规划时必须注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世界遗产监测的标准相对接,避免我国的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

其次,在详细规划中,必须与一般的旅游发展规划有所区别,应充分吸收当今世界遗产保护规划的先进理念,突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科学确定旅游环境容量和可接受变化的极限,根据遗产资源的价值、类型、空间分布及其保护利用性质实施功能分区,进行分级分类保护,要编制遗产地保护性开发建设和旅游项目设计的相关技术规范,提出遗产地景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合理对策。

第三,世界遗产的规划编制,要注重加强与遗产所在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

(三)提高世界遗产保护监管能力

一是要建立世界遗产的保护能力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要以国际监测标准为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世界遗产类资源的保护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摸清遗产资源保护的本底状况,并按其受破坏程度进行分级分类警示,既可协助开展世界遗产的反应性监测,又有利于强化遗产地的长期保护和科学保护。

二是建立健全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专家咨询制度。建议设立国家世界遗产管理的决策咨询机

构,由有关专家组成委员会,对世界遗产保护进行第三方独立监督,评估、

论证、审查遗产保护规划和建设、维修工程等可能影响世界遗产价值的重大事项,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并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

三是鼓励社会公众参与世界遗产的保护监督。鼓励社区民众、新闻媒体及民间保护组织主动参与世界遗产的保护监督,建立公开透明的舆论监管渠道和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世界遗产资源保护的民间监督。

(四)加大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

一是通过政府财政预算,建立世界遗产专项保护资金,用于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必要基础设施的投入。

二是通过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建立世界遗产保护基金会,积极争取国际遗产保护的经济援助,向全社会包括海外相关组织和个人募集资金,用于世界遗产的调查、评估、研究、教育、宣传等项目。

三是建立世界遗产有偿使用制度。通过立法形式规定,从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遗产的保护;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方法,从世界遗产地受益的企业经营收入之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特许经营费,用于遗产地的保护。

参考文献:

[1]万克夫.浅谈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的立法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4,

(9):75-77.

[2]裴钰. 贵州国家级贫困县举债2亿元申遗,暗藏5个隐患[N].中国经济周刊,2010-12-07.

[3]从一掷千金到一落千丈,“申遗”之后保护费用稀缺[N]. 新华社,2010-08-23.

[4]陈一鸣. 张家界天梯:“运行正常”[N].南方周末,2004-05-13.

[5]夏斐. 武当山遇真宫大殿完全被烧毁[N].光明日报,2003-1-22.

[6]肖芸. 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J].宜宾学院学报,2004,(4):49-51.


相关内容

  • 地质公园管理和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地质公园管理和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方建华1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地质公园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在地质公园的管理和建 设方面还存在着地质公园管理体制不顺.缺少法规.地质公园建设不完善等较多 问题.作为地质公园的主管部门,要认识到目前地质公园管理和建设存在的 ...

  • 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 西部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WTO 贸易救济措施研究 入世后, 两岸三地投资经贸关系发展研究 中国纺织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中小 ...

  • 中国国际贸易争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 2014.4(总420)WorldAgriculture 中国国际贸易争端的 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对外经济贸易迅猛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众多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以质量.技术.卫生.环保等标准对中国出口设限等为代表的国际贸 ...

  • 2015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5届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刘立平 01.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2.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03.中俄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4.中韩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5.中印经贸关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6.中国与拉美经贸关系现状.问题 ...

  • 浅析国外对中国反倾销的现状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 浅析国外对中国反倾销的现状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申建勤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对中国的反倾销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必须 采取相关应对措施来减少损失. [关键词]反倾销:原因: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 ...

  • 我国绿色饭店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 课题:我国绿色饭店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 班级:酒店管理132 姓名:田昌 前言 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复苏.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的GDP 成直线上涨,人民的生活大大改善,一大部分人拥有了漂亮的房子,方便的私家车,可口的食物.在我们享受这些的时候发现绿色植物越来越少了空气越来 ...

  •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 谈谈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 [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本文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情况,因此,需要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程 ...

  •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现状及对策
  •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也显著提高,引起全社会对知识产权现状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一些具体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概括了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现状和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知识产权. ...

  • 浅析倾销与反倾销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摘要 随着贸易的全球化趋势愈强,各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倾向也随之愈强,反倾销就成为大多数国家主要采取的贸易保障制度.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竞争的几近白热化.各国关税水平的不断下降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间的倾销与反倾销的斗争显得更加激烈. 在世界经济斗争愈加激烈的今天,随着中国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