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家风漫谈

   栏目前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家训家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家庭教育智慧的深刻体现,是一个家庭的立家之本、幸福之源,是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石。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继续积极探索,广泛深入地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的指示精神,深入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发挥中原传统文化对现代精神文明的促进作用,达到以“以正确的理念引导人、以规范的家训约束人、以优良的家风塑造人、以生动的故事感染人、以典型的人物影响人,以好的家训家风支撑良好的社会风尚”的目的,本刊于2015年1月起,特开辟“好家训好家风”专栏。

   家风漫谈:

   已被许多人遗忘的家风因央视在这个春节的街访被重新关注,这样的街头采访不仅成为马年春节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留给人们许多思索和启示。当然,对“家风”两个字大家并不陌生。许多古代大家庭都有家风、祖训,有的还被写进书里。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家风往往是从长辈那里传承下来的,是先祖智慧的结晶,对一代代的后人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齐家”最高境界就是形成大家庭里的“家风”,它代表着一家人的精神风貌、品格修养和处事原则。今天对家风的重提和梳理,既是督促我们在精神上寻根,也是提醒我们应从传统文化里汲取古人为人处世的养分,让今天的我们得到更多古人家风里的浩然正气的熏染。

   古人“家风”里的浩然正气

   古人在家风的训导方面,不仅留下许多谆谆教诲,而且流传下许多动人的故事。比如,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断杼教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的“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者,侈以自败”;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勤奋、俭朴、求学务实”;《颜氏家训》中的“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等等。皆是传唱千古的家规、家训、家风。古人关于家风的文字记载,而今梳理吟诵可谓多如繁星,像庾信在《哀江南赋》序中所说;“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辛弃疾在《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中写道:“一葛一裘经岁,一株以瓶终日,老子旧家风。”作为极度重视家庭品德修养的族群,家风无疑是中国人和中华文化中最为朴素的沉淀,其浩然正气的风格与风尚,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脊梁。

   在我国近代史上,众多著名人物的家风也为后人树立起人生观的价值标准,既给自身的家庭树立了端正的家风,传承了优秀的家规、家训和家风,也对民族文化的弘扬、道德素养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像“做官不许发财”是抗日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的家风;“不经商、不赚钱、低调做人、一生清廉”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家风;“做自立、诚实和正直的人”是刘少奇的家风;“守法,低调”是邓小平的家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而且对亲属子女严加管束,成为家风建设的楷模。他们那些激励人心、震撼人心的清廉之举和高风亮节,已成为我们党的巨大精神财富。

   在古人和现代著名人物的家风中,传统家庭教育中的诗礼传家内涵当然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不管如何,诚信、正直、勤奋等核心的价值观念应被长久坚守,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看古人家风咋形成

   如何治家,历来是人们议论甚多的一个话题。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古人家风的形成,更多靠的是长辈与子孙的身体力行,而不是背诵“家训”。

   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戒子植》、曹丕《诫子》、嵇康《家诫》、诸葛亮《诫子书》、羊祜《诫子书》等都是教育子孙的文书。最典型者当数诸葛亮的《诫子书》。

   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其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他的另篇《诫子书》说:“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这句话是说:摆设酒宴,目的在于合乎礼节和沟通感情,以适应身体和心性的需要为度,尽到礼节便可退出,这就达到和谐的极点了。当主人兴致未尽,客人略有倦意的时候,可以饮酒至醉,但不可到昏迷错乱的程度。这是诸葛亮在具体事情上对子女的训诫。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他死时才8岁,而上述两封《诫子书》所言内容,不像是对儿童讲话,因而怀疑其系后人伪造。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嗣子这件事,就不会对上述两封《诫子书》有怀疑。

  陶侃退腌鱼

   东晋名臣陶侃出身贫寒,年轻时做过县吏,曾利用职务之便给母亲湛氏送去一罐腌鱼。湛氏不肯吃,还责备陶侃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谢安侄子谢玄,年轻的时候喜欢佩戴紫罗香囊,谢安怕他玩物丧志,“因戏赌取,即焚之”,用这种行为加以教育,自此谢玄停止了佩戴香囊。谢安兄子谢朗,“善言玄理,文义艳发”,小时候一次大病初愈后,在叔父谢安处与僧人支遁谈玄,论争得十分激烈。

   谢安寡居多年的嫂嫂王氏担心儿子过度劳累伤身,两次派人叫谢朗回去。谢安总舍不得让谢朗走,想让他们论出个结果。王氏只好亲自跑到谢安家,说:“新妇少遭艰难,一生所寄惟在此儿”,哭着把谢朗拽走。谢安对支遁说:“家嫂辞情慷慨,恨不使朝士见之。”(《晋书》卷79《谢安传》)表示了对嫂嫂行为的理解和尊重。这两件事反映了谢氏家族重教育、讲礼节的门风。

   曾国藩如何教育“官二代”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教育九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而后,曾大人直接教育儿子如何做:“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

    张绪因势利导儿子

   南齐人张绪之子张充“不持操行,好逸游”。

   一次张绪请假回家,刚到西城郭,便看见儿子到郊外打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张充也看到父亲的船驶来,便放下猎鹰和猎狗,在岸边拜见。张绪没有责备他,而是一语双关地问:“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张充面有愧色,回答:“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张绪便鼓励他说:“过而能改,颜氏子有焉。”

   果然,第二年张充便修身养性,刻苦攻读,后与从叔张稷同有名望(《梁书》卷21《张充传》)。

   栏目前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家训家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家庭教育智慧的深刻体现,是一个家庭的立家之本、幸福之源,是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石。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继续积极探索,广泛深入地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的指示精神,深入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发挥中原传统文化对现代精神文明的促进作用,达到以“以正确的理念引导人、以规范的家训约束人、以优良的家风塑造人、以生动的故事感染人、以典型的人物影响人,以好的家训家风支撑良好的社会风尚”的目的,本刊于2015年1月起,特开辟“好家训好家风”专栏。

   家风漫谈:

   已被许多人遗忘的家风因央视在这个春节的街访被重新关注,这样的街头采访不仅成为马年春节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留给人们许多思索和启示。当然,对“家风”两个字大家并不陌生。许多古代大家庭都有家风、祖训,有的还被写进书里。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家风往往是从长辈那里传承下来的,是先祖智慧的结晶,对一代代的后人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齐家”最高境界就是形成大家庭里的“家风”,它代表着一家人的精神风貌、品格修养和处事原则。今天对家风的重提和梳理,既是督促我们在精神上寻根,也是提醒我们应从传统文化里汲取古人为人处世的养分,让今天的我们得到更多古人家风里的浩然正气的熏染。

   古人“家风”里的浩然正气

   古人在家风的训导方面,不仅留下许多谆谆教诲,而且流传下许多动人的故事。比如,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断杼教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的“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者,侈以自败”;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勤奋、俭朴、求学务实”;《颜氏家训》中的“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等等。皆是传唱千古的家规、家训、家风。古人关于家风的文字记载,而今梳理吟诵可谓多如繁星,像庾信在《哀江南赋》序中所说;“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辛弃疾在《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中写道:“一葛一裘经岁,一株以瓶终日,老子旧家风。”作为极度重视家庭品德修养的族群,家风无疑是中国人和中华文化中最为朴素的沉淀,其浩然正气的风格与风尚,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脊梁。

   在我国近代史上,众多著名人物的家风也为后人树立起人生观的价值标准,既给自身的家庭树立了端正的家风,传承了优秀的家规、家训和家风,也对民族文化的弘扬、道德素养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像“做官不许发财”是抗日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的家风;“不经商、不赚钱、低调做人、一生清廉”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家风;“做自立、诚实和正直的人”是刘少奇的家风;“守法,低调”是邓小平的家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而且对亲属子女严加管束,成为家风建设的楷模。他们那些激励人心、震撼人心的清廉之举和高风亮节,已成为我们党的巨大精神财富。

   在古人和现代著名人物的家风中,传统家庭教育中的诗礼传家内涵当然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不管如何,诚信、正直、勤奋等核心的价值观念应被长久坚守,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看古人家风咋形成

   如何治家,历来是人们议论甚多的一个话题。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古人家风的形成,更多靠的是长辈与子孙的身体力行,而不是背诵“家训”。

   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戒子植》、曹丕《诫子》、嵇康《家诫》、诸葛亮《诫子书》、羊祜《诫子书》等都是教育子孙的文书。最典型者当数诸葛亮的《诫子书》。

   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其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他的另篇《诫子书》说:“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这句话是说:摆设酒宴,目的在于合乎礼节和沟通感情,以适应身体和心性的需要为度,尽到礼节便可退出,这就达到和谐的极点了。当主人兴致未尽,客人略有倦意的时候,可以饮酒至醉,但不可到昏迷错乱的程度。这是诸葛亮在具体事情上对子女的训诫。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他死时才8岁,而上述两封《诫子书》所言内容,不像是对儿童讲话,因而怀疑其系后人伪造。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嗣子这件事,就不会对上述两封《诫子书》有怀疑。

  陶侃退腌鱼

   东晋名臣陶侃出身贫寒,年轻时做过县吏,曾利用职务之便给母亲湛氏送去一罐腌鱼。湛氏不肯吃,还责备陶侃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谢安侄子谢玄,年轻的时候喜欢佩戴紫罗香囊,谢安怕他玩物丧志,“因戏赌取,即焚之”,用这种行为加以教育,自此谢玄停止了佩戴香囊。谢安兄子谢朗,“善言玄理,文义艳发”,小时候一次大病初愈后,在叔父谢安处与僧人支遁谈玄,论争得十分激烈。

   谢安寡居多年的嫂嫂王氏担心儿子过度劳累伤身,两次派人叫谢朗回去。谢安总舍不得让谢朗走,想让他们论出个结果。王氏只好亲自跑到谢安家,说:“新妇少遭艰难,一生所寄惟在此儿”,哭着把谢朗拽走。谢安对支遁说:“家嫂辞情慷慨,恨不使朝士见之。”(《晋书》卷79《谢安传》)表示了对嫂嫂行为的理解和尊重。这两件事反映了谢氏家族重教育、讲礼节的门风。

   曾国藩如何教育“官二代”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教育九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而后,曾大人直接教育儿子如何做:“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

    张绪因势利导儿子

   南齐人张绪之子张充“不持操行,好逸游”。

   一次张绪请假回家,刚到西城郭,便看见儿子到郊外打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张充也看到父亲的船驶来,便放下猎鹰和猎狗,在岸边拜见。张绪没有责备他,而是一语双关地问:“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张充面有愧色,回答:“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张绪便鼓励他说:“过而能改,颜氏子有焉。”

   果然,第二年张充便修身养性,刻苦攻读,后与从叔张稷同有名望(《梁书》卷21《张充传》)。


相关内容

  • 家风家训童谣大全
  • 春天风儿阵阵吹, 吹入我家壁生辉; 老人勤俭慈爱好美德, 父母和谐努力好心态. 我是一个小小娃, 温... 邻里和睦欢欢笑, 礼让孝道都不少, 我是一个小小娃, 活泼高雅人人夸, 冬天雪花飘飘下, 好家风振兴... 民风民俗 · 2015-09-12 · 4个回答 家训家风童谣大全 awss woz ...

  •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
  • 作者:浙江省文明办 2014年12期 今年以来,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家训文化,赋予家训新的内涵和教育使命,通过寻找.征集.传播.传承"我们的家训",激发人们心底的道德情感,建设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 ...

  • 开展"家风家规家训教育活动总结
  • 伊通二中开展"家风家训教育"活动总结 2016年11月6日 伊通二中开展"家风家训教育"活动总结 家风.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家规,是一个家庭或民族的传统风尚:家风.家训也是一个家族代代传承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行为准则.为大力倡导社会主义 ...

  • 家风家训作文
  • 家风家训作文一:家训.家规.家风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 ...

  • 家风家训活动总结2
  • 东双沟镇家风家训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推进"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活动的开展,深入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方式,释放家庭作为社会细胞所蕴含的正能量基因,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社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风家训的传承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现将活动开展情况简单 ...

  • 家风家训与党风政风学习笔记
  • 家风家训与党风政风学习笔记 春节期间,央视以"家风是什么"为题,在全国许多地方连续进行了采访报道,这个活动引发对人们树立和发扬美好家风的重视.家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它是一种文化,一种 形而上的东西,摸不着,却看得见,以"润物细无声"的 ...

  • 家训.家规.训言集锦
  • 优秀家风家训集锦 爱国小学家风家训 1. 尊老爱幼,诚实守信 堂前教子,严于律己 学以增智,学以立身 俭养德来,德由俭来 一年一班候斯耀 2,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 勤俭持家,和睦团结 正直做人,踏实做事 勤学苦读,拼搏进取 三年一班王宇昂 3. 凡是人,皆需爱 天共覆,地共载 人于世需要爱,更应自重 ...

  • 我说我们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500字
  • 我说我们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500字1 我们的家是个普通的家庭,有欢乐,也有忧愁和争吵,但是更多的还有快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家的家风和家训可以概括为"孝.俭.勤"三个字,虽然简单普通,但是让我受益匪浅.家风是塑 ...

  • 家风家训计划
  • 洪泽县航运有限责任公司 家风家训与党风政风建设大讨论活动工作计划 为了认真贯彻县交运局组织的家风家训与党风政风建设活动,我单位积极开展家风家训与党风政风建设活动,此项活动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对倡导真善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