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摘要:修辞是用于帮助我们恰当准确的表达所想要表达的,是生活中离不开的,应该说从人类试图表达时修辞就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修辞学是一门大语言学,单就生活中语境不同时修辞的运用来看,就够我们好好谈谈的了。   关键词:修辞;语境;制约;渲染   一:修辞的含义:   修辞的含义很难定位,云南师范大学校长骆小所曾说过:“修辞这个词用法比较灵活,它的含义也往往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具有多义性。这说明它的含义非常丰富”;对修辞的定义有很多,比如《说文解字》中提到:“修,饰也”“辞,讼也”,陈望道说过:“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   二:何为语境   对于语境的定义众说纷纭,何兆熊先生认为:“语境包括语言的知识和语言外的知识两大类”,骆小所先生认为:“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语境也叫言语环境”,语境就是语言环境,由空间,时间,情景,对象等因素构成。   三:修辞离不了语境:   在一定语境中,才能够明确修辞现象的含义,不适应语境的修辞是没有说服力的,没有语境的修辞只能说是一个尚未成功的半成品,无法完整的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中指出:“语言环境是修辞的生命。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一切修辞现象只能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   (一)语境确定修辞含义   同一句话放在不同的语境下,所表现的语言含义不同,也就是说语境就是作为信息补充,能够让你的修辞发挥的更加极致;比如:“我倒是想喝喝白酒是什么味道”,就这样很容易理解为要喝得是白酒,其实这是我母亲说过的一句话,是在一位阿姨说了:“你家这酒啊便宜不好喝,红酒可是很讲究的!”之后所反驳的,我母亲这里的“白酒”其实义为“受贿赂的酒、白来的酒”,不是真正的白酒;这里语境确定了话语的隐含意义。还有如:   医生说:“我要上医院去。”病人说:“我要上医院去。”同一句话,角色不同语义不同。   如鲁迅的《药》里面:“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得了么?”“得了。””;还有里面的:““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到底他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他的女人为什么要嘴唇发抖?就这样看,我们全不知,但是如果你联合全文语境来看,自然明了了。   (二)语境可以赋予修辞特殊的语言感情色彩   一些话在一个语境里面,可以发挥出出去其本身意义之外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在这个语境里面,这句话变得光鲜了,形象了;比如: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的句子“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不理解文章主旨,就会以为鲁迅是在夸奖什么“标致极了”,日常用语中我们常用“标致”这个词语来表现某个事物完美无暇;但是,在《藤野先生》当中“标致”从一个褒义词转换为了贬义词,“标致极了”用的是反语,是在讽刺清国留学生做作的姿态和陈腐气。   (三)语境可以制约修辞的选择   张志公说过“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具体的语境可以制约修辞语言的选择,也就是说得是最能准确描绘出语境意境的才能够选择,换成其他的,在这个语境中就次了,表达效果也就减弱了很多。修辞的选择与语境息息相关,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小学初中老师总是问我们某首诗中某个字为什么不用其他字代替等等这类问题,为什么呢?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这样写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思是“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我的家乡呢?”。其中“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论语・乡党篇第十・二十四章》是这样写的:“寝不尸,居不容”,这句话就说明了一个人的多重角色问题,在不同的场合,形态语言都不同,孔子在家不和上朝或者祭祀时一样庄严而是自然的;一个人的话语要适应自己的角色,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过“正名”的主张,《论语・子路》第三篇记载: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正名”的提出虽然是孔子为了“礼制”,但也说出了正确的措辞说话的重要性。   (四)语境可以补全省略部分的意思   例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到:“原来如此!……”,省略号的使用让人不禁想到原来如此的是什么呢?如果联系前面“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就会知道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现实真相的愤怒以及死者的痛心和怀念。上文中我提到过鲁迅的《药》里面的:“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得了么?”“得了。””,这里也是使用了省略的手法,“得了”什么?省略的东西还得从文章中得出,所以说省略部分的意义可以从语境看出。   四:修辞装饰了语境   语境制约了修辞,修辞的运用使得整个表达更为准确,生动,形象了,较呆板的陈述而言,修辞使得表达更加富于感情色彩;这在诗中最能体现,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这句诗的意思是迷蒙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的流水和沙滩通过写景渲染了气氛,这首诗中用的最好的是“不知”“犹唱”两词,写出了可怜的歌妓不知道即将亡国而无心卖唱又痛指了那些堕落的达官贵人,“后庭花”又被称为“亡国之音”,通过描写官僚贵族弥乱不知忧国来更加衬托出诗人为代表的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整首诗因为修辞时而素雅,时而洒脱,时而含蓄,时而犀利;将诗人的忧心沉痛表达淋漓尽致。   五:启示:   修辞和语境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语境制约修辞,修辞渲染语境;修辞无处不在,文学离不开修辞,生活离不开修辞,研究离不开修辞,处事离不开修辞;每个人有其独特的风格个性,愿修辞能装饰你的美丽。(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2]王希杰.汉语修辞和汉文化论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3]谢金汉,浅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中国论文联盟,2013,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摘要:修辞是用于帮助我们恰当准确的表达所想要表达的,是生活中离不开的,应该说从人类试图表达时修辞就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修辞学是一门大语言学,单就生活中语境不同时修辞的运用来看,就够我们好好谈谈的了。   关键词:修辞;语境;制约;渲染   一:修辞的含义:   修辞的含义很难定位,云南师范大学校长骆小所曾说过:“修辞这个词用法比较灵活,它的含义也往往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具有多义性。这说明它的含义非常丰富”;对修辞的定义有很多,比如《说文解字》中提到:“修,饰也”“辞,讼也”,陈望道说过:“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   二:何为语境   对于语境的定义众说纷纭,何兆熊先生认为:“语境包括语言的知识和语言外的知识两大类”,骆小所先生认为:“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语境也叫言语环境”,语境就是语言环境,由空间,时间,情景,对象等因素构成。   三:修辞离不了语境:   在一定语境中,才能够明确修辞现象的含义,不适应语境的修辞是没有说服力的,没有语境的修辞只能说是一个尚未成功的半成品,无法完整的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中指出:“语言环境是修辞的生命。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一切修辞现象只能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   (一)语境确定修辞含义   同一句话放在不同的语境下,所表现的语言含义不同,也就是说语境就是作为信息补充,能够让你的修辞发挥的更加极致;比如:“我倒是想喝喝白酒是什么味道”,就这样很容易理解为要喝得是白酒,其实这是我母亲说过的一句话,是在一位阿姨说了:“你家这酒啊便宜不好喝,红酒可是很讲究的!”之后所反驳的,我母亲这里的“白酒”其实义为“受贿赂的酒、白来的酒”,不是真正的白酒;这里语境确定了话语的隐含意义。还有如:   医生说:“我要上医院去。”病人说:“我要上医院去。”同一句话,角色不同语义不同。   如鲁迅的《药》里面:“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得了么?”“得了。””;还有里面的:““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到底他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他的女人为什么要嘴唇发抖?就这样看,我们全不知,但是如果你联合全文语境来看,自然明了了。   (二)语境可以赋予修辞特殊的语言感情色彩   一些话在一个语境里面,可以发挥出出去其本身意义之外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在这个语境里面,这句话变得光鲜了,形象了;比如: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的句子“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不理解文章主旨,就会以为鲁迅是在夸奖什么“标致极了”,日常用语中我们常用“标致”这个词语来表现某个事物完美无暇;但是,在《藤野先生》当中“标致”从一个褒义词转换为了贬义词,“标致极了”用的是反语,是在讽刺清国留学生做作的姿态和陈腐气。   (三)语境可以制约修辞的选择   张志公说过“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具体的语境可以制约修辞语言的选择,也就是说得是最能准确描绘出语境意境的才能够选择,换成其他的,在这个语境中就次了,表达效果也就减弱了很多。修辞的选择与语境息息相关,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小学初中老师总是问我们某首诗中某个字为什么不用其他字代替等等这类问题,为什么呢?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这样写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思是“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我的家乡呢?”。其中“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论语・乡党篇第十・二十四章》是这样写的:“寝不尸,居不容”,这句话就说明了一个人的多重角色问题,在不同的场合,形态语言都不同,孔子在家不和上朝或者祭祀时一样庄严而是自然的;一个人的话语要适应自己的角色,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过“正名”的主张,《论语・子路》第三篇记载: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正名”的提出虽然是孔子为了“礼制”,但也说出了正确的措辞说话的重要性。   (四)语境可以补全省略部分的意思   例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到:“原来如此!……”,省略号的使用让人不禁想到原来如此的是什么呢?如果联系前面“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就会知道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现实真相的愤怒以及死者的痛心和怀念。上文中我提到过鲁迅的《药》里面的:“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得了么?”“得了。””,这里也是使用了省略的手法,“得了”什么?省略的东西还得从文章中得出,所以说省略部分的意义可以从语境看出。   四:修辞装饰了语境   语境制约了修辞,修辞的运用使得整个表达更为准确,生动,形象了,较呆板的陈述而言,修辞使得表达更加富于感情色彩;这在诗中最能体现,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这句诗的意思是迷蒙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的流水和沙滩通过写景渲染了气氛,这首诗中用的最好的是“不知”“犹唱”两词,写出了可怜的歌妓不知道即将亡国而无心卖唱又痛指了那些堕落的达官贵人,“后庭花”又被称为“亡国之音”,通过描写官僚贵族弥乱不知忧国来更加衬托出诗人为代表的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整首诗因为修辞时而素雅,时而洒脱,时而含蓄,时而犀利;将诗人的忧心沉痛表达淋漓尽致。   五:启示:   修辞和语境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语境制约修辞,修辞渲染语境;修辞无处不在,文学离不开修辞,生活离不开修辞,研究离不开修辞,处事离不开修辞;每个人有其独特的风格个性,愿修辞能装饰你的美丽。(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2]王希杰.汉语修辞和汉文化论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3]谢金汉,浅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中国论文联盟,2013,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内容

  • 论修辞的社会心理原则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七年第一期 论修辞的社会心理原则 陈汝东 内容提要 本文在分析性,,提 (或言语规律)在修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历来修辞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古代就有."文质兼备说"."意辞相称说"等关于修辞原则的论述.到了现代,人们相继提 ...

  • 修辞与言语艺术作业
  • <修辞与言语艺术> 形成性作业 专业:汉语言本科 姓名: 学号: 班级: 直属班. <修辞与言语艺术>形成性作业一 一.填空: 1.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文则 ),作者是(陈骙). 2.标志中国现代修辞学建立的著作是(修辞学发凡),作者是(陈望道). 3.(句子)是语言交 ...

  • 小学1--6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 小学1-6年级汉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一年级汉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认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正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字母和音节. (2)认识常用汉字800个左右,学会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3)会写汉字 ...

  • 近十年的广告语言修辞研究
  • 2009年第5期(总第111期)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 No.5,2009 General.No.111 近十年的广告语言修辞研究 田勃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摘要:广告和我们日常 ...

  • 一.修辞和修辞学
  • 一.修辞和修辞学 (一)修辞 1."修辞"的训诂学诠释 许慎<说文解字>:"修,饰也.从彡(shan55),攸声."段玉裁注:"饰卽今之拭字.拂拭之则发其光采.故引伸为文饰.„„此云修饰也者,合本义引伸义而兼举之.不去其尘垢,不可谓之修: ...

  • 修辞学与语文教学
  • 修辞学与语文教学 文学院 语文教育1007班 学号:[1**********]25 徐星月 修辞学的研究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许多名人学者终其一生致力于修辞学的研究.其实,修辞学在五四以后才摆脱文学批评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研究提高修辞表达和接受效果的规律.规则的科学.具体来说,就是研究言语 ...

  • 元语用意识分析
  • 元语用意识视角下的奥巴马在曼德拉追悼会上致辞的分 析 摘要:元语用意识是顺应论框架下的理论,人们在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中受到元语用意识的支配.一般情况下,话语中元语用意识的高低与话语产生的语效成正比.奥巴马在曼德拉追悼会上的致辞受到广泛好评,本文通过从元语用意识角度出发,对奥巴马在曼德拉追悼会上的致辞 ...

  • 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考试重点解析(详细版)
  • <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考试重点(详细版) 一.语法的性质(详情见P3) 语法具有抽象性.固定性和民族性. 1.抽象性 语法是从众多具体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 2.稳固性 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来要缓慢得多.因为语法是一个有各种抽象规则交 ...

  • 何为"不可靠叙述"?
  • 作者:申丹 外国文学评论 2007年05期 "不可靠叙述"是当代西方叙事理论中的"一个中心话题",① 近年来,这一话题在国内叙事研究界也日益受到重视,频频出现于相关研究论著之中.针对"不可靠叙述",有两种研究方法:修辞方法和认知(建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