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1939 年,汪曾祺19岁。这一年,他考上了西南联合大学。   正当好年龄的汪曾祺,与彼时中国最好的大学相遇,是多么美好。恰恰这位来自高邮世家的才子,念的又是中文系。   在这个当时中国顶尖大学的中文系里,有着众多的大牌作家、诗人:朱自清、闻一多、杨振声、陈梦家,当然不能不说的,还有他的恩师沈从文。当时的中国战乱频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被迫南迁,西南联大还能拥有这么空前绝后、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这机遇简直就是可遇而不可求啊。   按理说,可以听这么多优秀的老师上课,应该抓紧时间,一心向学才对。可汪曾祺偏偏不这样,课后他泡茶馆、看闲书,总之就不是一个特别用功刻苦的学生。好在联大的教授学者们,大都是留洋归来,多少带有那么一点随性自由的洋派作风,并不提倡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书本上。   他们用自己的名士风范熏陶着那帮半大孩子们,上课时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信手拈来,使课堂气氛活跃非常;衣着上也是各有特色,有的不修边幅,有的西装革履,有的则是奇装异服。   汪曾祺就深受这种自由气息的影响,节假日经常趿着一双不提后跟的布鞋,坐在离翠湖很近的茶馆里,一呆就是大半天,看看书,吹吹风,再品品茶,俨然自己已经是名士。   就这样,眨眼期末就到了,考试,写文章,汪曾祺却都是最高分。   一次,一个学生上闻一多的课,由于平时光顾着玩,到期末了,作业写不出来,只好请汪曾祺代笔。他倒也爽快,一夜就给写完了。闻一多读了,大赞道:“比汪曾祺写得还好。”   有人问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设施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还能出那样多的人才?这位作家给了两个字:自由。   汪曾祺自己也说,使他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曾经的西南联大也只剩下一些旧校遗址。但是幸好,汪曾祺给我们这些想要了解西南联大历史的人,留下了诸多文章,可以让我们对当时这所世界闻名的大学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泡茶楼》《七载风云》《西南联大中文系》等文章。我每每读罢,都心驰神往,恨不得早生几十年,不求闻达于世,但求能见识一下这些先生的卓越风采,领略一下西南联大的民主自由之气,顺便再泡泡茶楼、吃吃昆明特色小吃。说不定,与我擦肩而过的,就有一个汪曾祺。   汪曾祺在昆明呆了七年。   放荡不羁的年华和无出其右的才华,成就了汪曾祺。   当泡茶楼已成为一种时尚,当跑警报已成为一种习惯,逝去的皆已逝去,只有那充满自由气息的水日夜不息地奔腾着。   他着实想念昆明的雨、昆明的食、昆明的人,以及那时的西南联大。

  1939 年,汪曾祺19岁。这一年,他考上了西南联合大学。   正当好年龄的汪曾祺,与彼时中国最好的大学相遇,是多么美好。恰恰这位来自高邮世家的才子,念的又是中文系。   在这个当时中国顶尖大学的中文系里,有着众多的大牌作家、诗人:朱自清、闻一多、杨振声、陈梦家,当然不能不说的,还有他的恩师沈从文。当时的中国战乱频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被迫南迁,西南联大还能拥有这么空前绝后、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这机遇简直就是可遇而不可求啊。   按理说,可以听这么多优秀的老师上课,应该抓紧时间,一心向学才对。可汪曾祺偏偏不这样,课后他泡茶馆、看闲书,总之就不是一个特别用功刻苦的学生。好在联大的教授学者们,大都是留洋归来,多少带有那么一点随性自由的洋派作风,并不提倡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书本上。   他们用自己的名士风范熏陶着那帮半大孩子们,上课时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信手拈来,使课堂气氛活跃非常;衣着上也是各有特色,有的不修边幅,有的西装革履,有的则是奇装异服。   汪曾祺就深受这种自由气息的影响,节假日经常趿着一双不提后跟的布鞋,坐在离翠湖很近的茶馆里,一呆就是大半天,看看书,吹吹风,再品品茶,俨然自己已经是名士。   就这样,眨眼期末就到了,考试,写文章,汪曾祺却都是最高分。   一次,一个学生上闻一多的课,由于平时光顾着玩,到期末了,作业写不出来,只好请汪曾祺代笔。他倒也爽快,一夜就给写完了。闻一多读了,大赞道:“比汪曾祺写得还好。”   有人问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设施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还能出那样多的人才?这位作家给了两个字:自由。   汪曾祺自己也说,使他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曾经的西南联大也只剩下一些旧校遗址。但是幸好,汪曾祺给我们这些想要了解西南联大历史的人,留下了诸多文章,可以让我们对当时这所世界闻名的大学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泡茶楼》《七载风云》《西南联大中文系》等文章。我每每读罢,都心驰神往,恨不得早生几十年,不求闻达于世,但求能见识一下这些先生的卓越风采,领略一下西南联大的民主自由之气,顺便再泡泡茶楼、吃吃昆明特色小吃。说不定,与我擦肩而过的,就有一个汪曾祺。   汪曾祺在昆明呆了七年。   放荡不羁的年华和无出其右的才华,成就了汪曾祺。   当泡茶楼已成为一种时尚,当跑警报已成为一种习惯,逝去的皆已逝去,只有那充满自由气息的水日夜不息地奔腾着。   他着实想念昆明的雨、昆明的食、昆明的人,以及那时的西南联大。


相关内容

  • 两座城池_汪曾祺散文中的_故乡_姜雪松
  • JournalofJilinRadioandTVUniversityNO.3,2016(TotalNo.17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总第171期) 语言文学研究 两座城池 ---汪曾祺散文中的"故乡" 姜雪松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0 ...

  • 跑警报(语文版高一必修)
  • [教学设想] <跑警报>是篇感性散文,具有感性散文的无拘无束,率性自由的风格.文章所选取的材料很多,有些似乎与主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文章杂乱无章,而且非常随意.他们会认为原来这样乱写也能算是好文章,会进行模仿,想到哪写到哪,写得不伦不类.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了解 ...

  • 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
  • 我与汪曾祺先生虽同为江苏高邮人,但因他1939年就离乡外出读书,很长一个时期,我对他仅是知其名而不识其人.新时期到来后,汪曾祺复出文坛,我因最早写了评价他作品的文章发表在<北京文学>1981年8月号上,遂得以与他相识,并从此建立起通信关系.随着汪曾祺在文学界的名声越来越响,知道我与汪曾祺 ...

  • 葡萄月令教案
  • 葡萄月令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2.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3.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通过想像和联想进一步体会文字间蕴涵的情感. 教学设想: ...

  • 昙花_孤鹤_鬼火_汪曾祺小说的民俗意象分析
  • 78当代作家评论 2002年第5期 作家与作品 昙花・孤鹤・鬼火 汪曾祺小说的民俗意象分析 南 栀 子 汪曾祺常常称自己的小说为风俗画小说.他的小说与民俗确实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打算从昙花.文化理想与价值向往的. () "惯 , 认了, 还在和尚庙.道士观里都记了名③.在汪曾祺有关童年回忆 ...

  • 鲜活的西南联大
  •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31年12月,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他提出了这一深刻见解. 六年半之后的1937年7月8日子夜,清华园里,荷塘月色正浓,郁振镛等清华同学听到古城西边传来的阵阵枪炮声,以为这是中国军队演习,并不在意,甚至感到欣慰.而 ...

  • 高山流水,远近之间
  • 一 一九四七年,上海.从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每逢周六周日,热闹的马路上,多了三个年轻人结伴而行. 三个人都还不到三十岁―― 黄裳,一九一九年出生,二十八岁: 汪曾祺,一九二�年出生,二十七岁: 黄永玉,一九二四年出生,二十三岁. 他们要么走进咖啡馆,要么走进电影院,要么干脆就在马路上闲逛,从这头走到 ...

  • 略论汪曾祺文风形成与西南联大文化氛围之关系
  • 摘要:1939年汪曾祺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中文系.从此他踏上了文学的征程.联大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平添其天真自在的名士气质:以天下为己任的校园文化给予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作为其文学人生起点的西南联大,给了汪曾祺极其深刻的影响,使他成为"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

  • 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兼谈毛文体
  • 李陀 写这样一篇东西有相当的困难,因为我不想把它写成一篇学术味十足的论文,汪曾祺不会喜欢这样的文字,在他温和的微笑后面,我看见他在不以为然地摇头.可是讨论汪曾祺和汉语写作,不可能不涉及许多学术性非常强的课题,例如不把现代汉语看作是某种已经定型的语言,而是相反,强调现代汉语只不过有百年左右的形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