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2、 规范或社会规范:是指一切已建立的群体中引导成员作出反应的那种共同的标准或思想。

3. 规范研究:规范研究是以人群在日常社会中所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或行为通则为依据,来分析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4. 证验性研究:是实证主义者孔德主张用证验的方法,即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和比较等客观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用证验的方法研究教育,要求明确区分“实然”与“应然”的关系,其研究目的着重社会学理论的建立。

5. 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能用数字来度量的变量,通过对事物的量的规定性的测定与分析,来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6.定性分析的方法:用准确的词语形式,而不是用数字度量的形式来描述现实。

7. 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调查目标,采取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其他观察手段和仪器,注视事物的现象,探寻事物的本质的方法。

8. 二次分析:也叫“历史法”或“文献法”。利用第二手材料或以前的研究材料,对其进行提炼和重新组合,用来分析新的问题。

9. 区位法(区位分析法):将某一区域作为一个体系,从其全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区域与外界的关系中综合考察区域生活、区域结构、功能、价值体系、社会问题、区域发展变化的趋势等等情况的一种方法。

10. 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给予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11. 政治文化: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选择的各种内在因素的复合体,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

12. 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指个体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体系所倡导或认可的政治规范和政治行为方式的过程。

13. 文化:文化包括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14. 文化传统:是一定区域、一定社会生活共同体中人们在历史过程中生成、积累、稳定了的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因素与特征的组合体,具有超稳定性和多层次性。

14。文化传递:文化传递是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

15.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是文化从一个区域到另一区域的扩散,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16.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撷取和排斥。

17.文化变迁:指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

18.文化积累:是指旧文化的保存、新文化的增加的过程。

19.文化突变:是指产生新文化结构的一种飞跃过程。

20.青年文化;从广义讲指青年所表现出的一切文化特征。从狭义讲指的是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各种价值观念及其行为特征。

21. 反文化: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扎克创立的社会学术语,指的是西方部分青年所奉行的、与

主流文化相对抗的价值信仰和社会方式。

22.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

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观念形态层、制度层、物化层三方面。

23. 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是教育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关于全局发展的奋斗目标,亦即预期要达

到的未来发展的总要求和总水平。

24. 教育发展战略重点:是指教育中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意义的环节和部分。

25.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总体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主要包括教育纵向结

构、横向结构和教育地区布局结构。

26. 学校地图:教育地区布局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空间分布,即学校地图。

27.

28.

29. 人口的自然变动: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人口的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即人口的机械变化。 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动,即人口在社会机体中的组合状况的变动。

30. 生态环境;是指生态因子纵合在一起,构成影响某种生物(包括人)的个体、种群或某

个群落的环境。自然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生态条件又是人类认识、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31. 规范环境:又称精神环境或价值环境,它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所形成和持有的态度、风

气与气质、观念。

32.

33. 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环境,其中渗透了精神环境的因素。 社会变迁:是社会学对各种运动结果的综合名词,它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动而言。

34. 非制度文化:指学校文化中的那些在社会期待之外的文化。它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无

社会统治阶层的期待之依据、但也并不与这些期待发生冲突的文化,即狭义的“非制度文化”,另一种是与社会统治阶层的期待相背的文化,即“反制度文化”。

35. 社区:是社会学中一个从空间形式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概念,比较普遍的是把它作为和

一定区域相联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即它是一种区域性或地区性的社会。

36. 社区教育:早期的社区教育是指社区的学校为中心,借助学校和社区其他文化机构的物

力、人力,根据社区的实际和群众的需要,为社区全体居民进行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道德修养的广泛教育活动。美国现代的社区教育,则由中心学校发展为普遍的社区初级学院这种教育机构,并且由大学教授或社区教育专家率领学生,协助居民从事调查、规划及社区的发展与教育活动。

37.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它拥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

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某一种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

38. 异质结构:在整个学校组织中,存在着两大群体,即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教师与学生

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背,他们在学校组织中互为异质成员,学校政治在结构上是这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结合体。

39. 多权威结构:在学校中教师具有特殊的制度权威,一个学校有多少教师就有多少制度权

威,学校组织的中间部分便是由几十个乃至上百个这种真正的制度权威所组成的。

40. 多层次结构:在学校这一大型组织中,校长与学校成员之间便产生出一些中介层次来沟

通,学校组织从结构上讲是多层次性的。

41. 学校组织文化:即学校文化,广义的学校文化指学校中所存在的一切文化,狭义的学校

文化仅指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组织的学校的制度文化。

42. 制度文化:指社会期待学校(包括其各类成员)具有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

及行为方式。

43. 非制度文化:指学校文化中的那些在社会期待之外的文化。它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无

社会统治阶层的期待之依据、但也并不与这些期待发生冲突的文化,即狭义的“非制度文化”,另一种是与统治阶层的期待相背的文化,即“反制度文化“。

44. 教师文化:从教师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规范文化”;从教师

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文化”;从教师文化自身所属的“文化层次” 来看,教师文化是“精制编码文化”。

45. 学生文化:从学生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学生文化是“需求文化”;从学生

文化与教师文化的关系来看,学生文化是“受抑文化”;从学生自身所属的“文化层次”来看,学生文化是从局限编码向精制编码过渡的文化。

46.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

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47. 预期社会化阶段:指社会成员为承担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而进行的准备性个体社会化。

48. 继续社会化阶段:指社会成员承担某一社会角色之后为了更好地扮演角色而进行的社会

化。

二、简答题: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哪些方面?

答;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相关;(2)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相关;(3)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4)研究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2、分析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答:(1)定量分析法;(2)定性分析法;

3、 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答:(1)普查法;(2)抽样法;(3)个案法;(4)典型法;(5)观察法;(6)访问法;(7)问卷法(8)二次分析法;(9)实验法;(10)区位法;(11)社会测量法;(12)功能探究法;(13)系统工程法;(14)数学法.

4、教育调查主要包括哪些具体技术?

答;教育调查的具体技术主要包括:一、教育调查研究的技术:(1)计划制定技术;(2)资料收集技术;(3)资料整理技术;(2)资料分析技术;二、教育调查研究工具的使用技术。

5、教育具有哪些生产性的功能?

答:(1)教育具有劳动力增值功能; 长效性与高效性.(2) 教育具有科学知识增值功能;(3)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6、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表现在(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质的规定性相适应;(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量的规定性相适应;(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相适应。

7、我国青年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教育与青年文化相互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我国青年文化的特点是:(1)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青年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部分更是如此;(2)青年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性质或两极性特征;(3)中国青年文化表现出相当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教育与青年文化相互作用表现在:(一)教育与青年文化的形成。(1)文化的“共享性”使

青年文化的形成必须以青年群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不同阶层、地域、职业、家庭背景等因素的障碍,以提高同辈人中间的互动频率为条件;(2)学校中的青年学生文化是当代青年文化的主流;(3)每一种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以该文化载体成员的一定文化素质为基础。(二)教育与青年文化的相互制约。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2)教育对人口机械变动的影响;(3)教育对人口社会变动的影响。

9、人口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人口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1)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2)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3)人口对教育规模及经费的影响。

10、学校在社区发展中具有怎样的优势功能?

答:学校的优势有;(1)办学优势;(2)文化优势;(3)文明辐射优势;(4)空间优势。学校在社区发展中具有的功能(1)大教育功能;(2)文明辐射功能;(3)辅助经济发展的功能。

11、什么是课堂的社会情境?大致包括哪些方面?

答;“课堂”的社会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所有外部条件及一切影响的综合。

大致包括;(1)学生社会背景及同辈群体与教学;(2)教师角色及教师群体与教学;(3)师生人际关系与教学;(4)班级社会气氛与教学形态;(5)学校组织及学校文化与教学;(6)学校的社区环境与教学。

12、教育的生产性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三方面?

答;(1)教育具有劳动力增值的功能;长效性与高效性;(2)教育具有科学知识增值的功能;(3)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13、什么是文化变迁?文化的内部矛盾运动与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文化变迁:指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文化的内部矛盾运动与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各个文化子系统之间的矛盾运动与教育:(2)文化各个层面发展的矛盾运动与教育:(3)文化主客体矛盾运动与教育。

14、什么是校园文化?其积极功能是什么?

答;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观念形态层、制度层、物化层三方面。其积极功能;(1)校园文化具有社会化功能;(2)校园文化对发展青年学生的个性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3)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适度的自我表现和合理的心理宣泄的良好形式。

15、家庭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 ;家庭社会化的主要特点有:(1)儿童所接受并加以内化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是以父母已形成的规范、价值为内容的,这是一种家庭亚文化的影响。(2)家庭中的社会化许多都是在无须之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对儿童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6、教师的权威主要受哪些方面因素的影响?

答;教师的权威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评价手段、师生关系。

17、简述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答;;一、教育的生产性功能:(1)教育具有劳动力增值的功能;长效性与高效性;(2)教育具有科学知识增值的功能;(3)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表现在;

(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质的规定性相适应;(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量的规定性相适应;(3)教

育与社会生产力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相适应。

18、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表现在:一、教育与社会政治延续;(一)教育在实现社会政治目标中的作用(二)教育在发展社会政治关系中的作用;1、教育通过适应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来保证社会政治阶层的重组。2、教育通过赋予某些社会阶层以文化资本来提高其政治地位。二、教育在推进社会政治上生活中的作用:(一)教育通过提高统治阶级的文化素质而使统治阶层的政治管理趋于科学化。(二)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而使国民的政治参与趋于大众化。三、教育与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19、简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1、在教育的目标及人才的标准方面,我国教育受我国伦理文化的影响。2、从教学认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来看,受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3、在个体的发展方面,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侧重的是群体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的个性发展。4、在教育与学校的管理与领导方面,我国的教育与学校受我国大一统的制度与观念的影响,在管理与领导上强调统一与集权。

20、青年文化形成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答:青年文化形成的社会条件是(1)青年文化从发生到形成需要一个包括国内、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持续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2)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达到这样的程度,它逐步改变着社会世代之间、青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原初关系。(3)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和完善。

21、学校在社区发展中具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学校在社区发展中具有的主要功能:(1)大教育功能;(2)文明辐射功能;(3)辅助经济发展的功能。

22、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教师文化:从教师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规范文化”;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文化”;从教师文化自身所属的“文化层次” 来看,教师文化是“精制编码文化”。学生文化:从学生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学生文化是“需求文化”;从学生文化与教师文化的关系来看,学生文化是“受抑文化”;从学生文化自身所属的“文化层次” 来看,学生文化是从局限编码向精制编码过度的文化。

23、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家长的职业类别(2)家长的文化程度(3)家庭的经济状况(4)家庭的自然结构(5)出生第次和独生子女问题(6)家庭的气氛(7)家长的期望水平。

24、教育的文化选择的特点怎样?

答:1、教育所选择的是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文化;2、教育的文化选择以教育的价值为其取向。

25、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是什么?

答:1、为教育所选择的文化,一般都为社会视作为较为规范的稳定的文化;2、教育的文化选择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3、任何文化选择都离不开每个个体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26、社会变迁对发展教育的几点设想是什么?

答:(1)开展对教育的讨论,使人们对教育的价值能有正确的、一致的认识;(2)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教育的条件;(3)改革教育体制,使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4)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5)大力开展成人教育;(6)建立一支足够数量的合格的教师队伍。

27、社区内学校与家庭关系的沟通方式主要有那些?

答:(1)建立社区教育机构与家长的被告卡;(2)成立家长委员会;(3)在社区主持或配合下开办家长学校;(4)出版家庭教育通讯;(5)举办家教观摩、家教事迹展览和学校情况展览。

28、班级的社会化功能是什么?

答(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2)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使青年一代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3)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4)培养社会角色。

29、班级的社会功能指标和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是什么?

答:一、班级的社会功能指标:(1)班级履行基本社会职能的指标;(2)班级符合、维护社会规范的指标;(3)班级系统的稳定性与适应性水平;(4)班级保证和促进每一个成员个性充分、自由发展的程度。二、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1)教师是班级建设的设计师;(2)教师是班级组织的领导人;(3)教师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30、家庭的教育功能有哪些?

答(1)体现着家庭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2)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3)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4)家庭群体在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在形成个人对社会的动力特征等方面的作用。

31、同辈群体社会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同辈群体中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是自愿基础上结合而成的;(2)同辈群体提供了个体间交流社会信息看法的机会;(3)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对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32 、学校中社会化的特点有哪些?

答:(1)按照事先确定好的目标、计划,根据社会要求塑造年轻一代;(2)学校教育有专门训练的教师来执行这一计划;(3)学校有专门的影响媒介;(4)学校教育根据个体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施加影响;(5)学校教育根据文化遗产的要素来选择教育内容;(6)学校使来自不同背景的年青一代集合在一起,增加了同龄儿童的交往机会。

33、学校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怎样?

答(1)形成个体系统的文化知识,开发个体的一般智能;(2)形成个体系统化的价值观念、政治观念、道德概念体系;(3)在形成个体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与主流文化一致的方向性。

三、论述题:

1、谈谈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答:一、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1)统治阶级利用其拥有的立法权,颁布一系列教育法律、政策和规章,借此来合法的强制教育部门贯彻执行教育目的(2)统治阶级利用其拥有的组织人事权控制教育人员的教育行为,使之符合教育目的要求。(3)统治阶级利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教育方向。二、(1)从行政结构和管理权限的角度看,一国的教育制度受制于一国的政治制度。(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着定向、驱动和支持的主要作用。三、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1)政治与教育经费份额的增减。(2)政治与教育经费的筹措。(3)政治与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四、政治对受教育权的影响。

2、 试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1)、在教育的目标及人才的标准方面,我国教育受我国伦理文化的影响。(2)、从教学认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来看,受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3)、在个体的发展方面,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侧重的是群体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4)、在教育与学校的管理与领导方面,我国的教育与学校受我国大一统的制度与观念的影响,

在管理与领导上强调统一与集权。

3、 教育对青年文化的引导与控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教育对青年文化的评价:(1)反对父权主义的倾向。(2)反对自恋主义的倾向。二、教育对青年文化的选择;(一)青年文化的悖论——观念与行为的两极性;(二)教育对青年文化进行选择的意义(1)教育对青年文化的选择有助于青年文化积极因素的活化和健康发展(2)教育克服青年文化的消极因素对教育影响的遏制,是顺利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3)教育对青年文化的选择,可以提高青年学生对青年文化的主体选择能力。三、教育对青年文化的控制;(1)教育对青年文化控制的必要性;(2)教育对青年文化控制的可能性;(3)教育对青年文化控制的原则和作用。四、教育对校园文化的指导:(一)校园文化的兴起。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观念形态层、制度层、物化层三方面。(二)校园文化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积极功能:(1)校园文化具有社会化功能;(2)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的高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适度的自我表现和合理的心理宣泄的良好形成。(三)教育对校园文化的引导

4、 谈谈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权利。

答:一、教师的社会责任:教师的社会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般社会成员(公民)所必须履行的一般社会责任;二是作为特殊社会成员(专职教育者)所必须履行的特殊社会责任。二、教师的社会权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般社会成员(公民)所享有的一般社会权利;二是作为特殊社会成员(专职教育者)所享有的特殊社会权利,即教育自由权。而教育自由权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拥有的权限。它起码包括:(1)教科书选用权;(2)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

(3)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运用权;(4)评价手段使用权。

5、 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变迁中应采取的教育措施。

答:发展教育究竟该争取什么措施,使教育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一致,提出几点设想;

(1)开展对教育的讨论,使人们对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一致的认识。(2)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教育的条件。(3)改革教育体制,使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4)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重视培育学生的能力。(5)大力开展成人教育。(6)建立一支足够数量的合格的教师队伍。

6、 联系实际,谈谈学校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的关系。

答:一、学校促使个体角色化的实质:(1)从学校教育的本质看,学校对个体的期望与要求是社会对个体的期望与要求的反映,并且通过教学目标与课程反映出来。(2)学校教育是为个体独立进入社会职业谋生领域作准备,为个体成为一名正式的社会成员做准备。(3)从角色学习的内容看包括两部分,一是社会对角色期望与要求的内容本身,二是个体认识并履行这种期望与要求能力本身。(4)学校内的角色化既是个体成为一名社会正式成员作准备的过程,也是学生成为学生的角色化过程,教师成为教师的角色化过程。二、学校内角色互动过程:(1)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2)学生与学生的互动;(3)学生集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7、 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怎样?

答:一、选题阶段:(1)课题的意义(2)课题的可行性;二、计划阶段:(1)对确定研究的课题进行初步探索;(2)在初步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3)对假设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4)根据对假设的解释拟订研究提纲;(5)设计详细的调查研究表;(6)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范围,确定研究方式和方法;(7)对整个研究的组织作出计划;(8)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性研究,检验研究计划是否切实可行,发现问题便予以修订。三、实施阶段:(1)收集资料;(2)整理资料。四、总结阶段:(1)将初步整理出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2)验证原先的教育假设,将经验

资料上升为理论。

8、 论述班级社会因素极其特征?

答:一、“课堂”的社会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所有外部条件及一切影响的综合。 大致包括;(1)学生社会背景及同辈群体与教学;(2)教师角色及教师群体与教学;(3)师生人际关系与教学;(4)班级社会气氛与教学形态;(5)学校组织及学校文化与教学;(6)学校的社区环境与教学。二、班级中的交往与人际关系:(1)班级教学系统中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人际沟通;(2)班级小组学习活动和人际交往;(3)班级中学生关系的微观结构。三、班级的社会组织:

(1)班级的组织目标;(2)班级的组织结构;(3)班级中儿童的社会组织形式;(4)班级组织改革的趋势。四、班级的社会文化。

三、填空:

1.正式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华德-----。(孔德、斯宾塞、杜威、华德)

2.在西方被公认教育社会的真正奠基人是---涂尔干------。(华德、史密斯、涂尔干、韦伯)

3.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史密斯的《教育社会学概论》-----。(史密斯的《教育社会学概论》、裴恩的《教育社会学》、彼得斯的《教育社会学原理》、班克斯的《教育社会学》

4.一种在尽可能严密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的科学方法是--实验法------。(区位法、功能探究法、实验法、二次分析法)

5.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教育艺术)

6.文化突变是指-----指产生新文化机构的一种飞跃过程------。(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是文化从一个区域到别的区域的扩散,是文化在空间流动、指产生新文化机构的一种飞跃过程、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

7.----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环境,其中渗透了精神因素。(生态环境、规范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8.从教师文化自身所属的文化层次来看,教师文化属于---精制编码文化--------。(权威文化、规范文化、受抑文化、精制编码文化)

9.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既被动又主动的过程--------。(被动的过程、主动的过程、既被动又主动的过程、非主动过程)

10.以下有关我国人口现状的哪种说法是错误的---人口年龄相对较老-------。(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年龄相对较老、人口素质较差)

11. 教育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它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12.杜威1899年写了----《学校与社会》----一书,把学校看成是社会的机构,1916年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进一步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13.调查者通过有目的的谈话以及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称---访问------法,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一些教育现象在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的方法称---数学------法。

14.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15----教材--和其他教育手段。

16.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称为---文化选择--。

17.青年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的离心倾向主要表现是----反文化----现象。

18.教育结构是指—教育总体系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结合方式----,主要包括教育纵向结构、

教育的横向结构和---教育地区布局--结构。

19.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主要指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和经济功能。

20.“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这句话是---对---的。(答对或错)

21.社会学之父是孔德,正式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华德----,而其真正的奠基人是法国的---涂尔干---,1903年他出版了---《教育与社会学》---一书,并接着写了《道德教育论》、《社会劳动分工》等论文,这些和杜威的1899年《学校与社会》和1916年写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都被称为教育社会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22.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教育社会学概论》一书,教育社会学拓展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社会学家---韦伯----和写过《教育社会学》一书的美国教育家----裴恩--。

23.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24.社会测量法是研究社会团体、组织中---人际关系的---方法。其实施步骤分为调查、汇总和---绘图--三个阶段;二次分析也叫“历史法”或“----文献法----”。利用----第二手--材料或以前的研究材料,对其进行提炼和重新组合用来分析新的问题。

25.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从直接作用看,文化通过各种---文化负荷体----对教育的水平产生影响,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材---与其他教育手段。

26.学校地图是指-----各级种类学校的空间分布---;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社区文化包括城市文化、---集镇---文化和乡村文化三大类。

27.学校对教师来讲是----功利性---组织,对师生而言均为-----规范性----组织。

28.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是指班级建设的-----设计师----,是班级组织的----领导人---,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29.教师社会化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预期社会化阶段-----和----继续社会化阶段-------。

30.家庭的社会功能是指生育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休息、娱乐功能。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是指先主性、多维性、密切性、统一性和----深刻----性。

四、选择题:

1.用经过周密设计而形成的一套试卷,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而收集资料的方法是( D ) a. .实验法 b .功能探究法 c. 抽样法 d .问卷法

2. 旧文化保存、新文化增加的过程是指( C )

a. 文化传递 b .文化选择 c .文化积累 d .文化突变

3.当代青年文化的主流是指( B )

a. 社会青年文化 b. 学校中的青年学生文化 c. 反文化 d. 青年个体文化

4.学生文化是指( D )

a. 非制度文化 b. 权威文化 c. 精制编码文化 d. 从局限编码向精制编码过渡文化

5.教科书选用权是指( B )

a. 教师的一般社会权 b. 教师的教育自由权

c. 教师教学形成的运用权 d. 教师评价手段使用权

教育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2、 规范或社会规范:是指一切已建立的群体中引导成员作出反应的那种共同的标准或思想。

3. 规范研究:规范研究是以人群在日常社会中所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或行为通则为依据,来分析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4. 证验性研究:是实证主义者孔德主张用证验的方法,即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和比较等客观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用证验的方法研究教育,要求明确区分“实然”与“应然”的关系,其研究目的着重社会学理论的建立。

5. 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能用数字来度量的变量,通过对事物的量的规定性的测定与分析,来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6.定性分析的方法:用准确的词语形式,而不是用数字度量的形式来描述现实。

7. 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调查目标,采取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其他观察手段和仪器,注视事物的现象,探寻事物的本质的方法。

8. 二次分析:也叫“历史法”或“文献法”。利用第二手材料或以前的研究材料,对其进行提炼和重新组合,用来分析新的问题。

9. 区位法(区位分析法):将某一区域作为一个体系,从其全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区域与外界的关系中综合考察区域生活、区域结构、功能、价值体系、社会问题、区域发展变化的趋势等等情况的一种方法。

10. 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给予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11. 政治文化: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选择的各种内在因素的复合体,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

12. 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指个体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体系所倡导或认可的政治规范和政治行为方式的过程。

13. 文化:文化包括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14. 文化传统:是一定区域、一定社会生活共同体中人们在历史过程中生成、积累、稳定了的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因素与特征的组合体,具有超稳定性和多层次性。

14。文化传递:文化传递是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

15.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是文化从一个区域到另一区域的扩散,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16.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撷取和排斥。

17.文化变迁:指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

18.文化积累:是指旧文化的保存、新文化的增加的过程。

19.文化突变:是指产生新文化结构的一种飞跃过程。

20.青年文化;从广义讲指青年所表现出的一切文化特征。从狭义讲指的是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各种价值观念及其行为特征。

21. 反文化: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扎克创立的社会学术语,指的是西方部分青年所奉行的、与

主流文化相对抗的价值信仰和社会方式。

22.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

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观念形态层、制度层、物化层三方面。

23. 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是教育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关于全局发展的奋斗目标,亦即预期要达

到的未来发展的总要求和总水平。

24. 教育发展战略重点:是指教育中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意义的环节和部分。

25.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总体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主要包括教育纵向结

构、横向结构和教育地区布局结构。

26. 学校地图:教育地区布局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空间分布,即学校地图。

27.

28.

29. 人口的自然变动: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人口的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即人口的机械变化。 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动,即人口在社会机体中的组合状况的变动。

30. 生态环境;是指生态因子纵合在一起,构成影响某种生物(包括人)的个体、种群或某

个群落的环境。自然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生态条件又是人类认识、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31. 规范环境:又称精神环境或价值环境,它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所形成和持有的态度、风

气与气质、观念。

32.

33. 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环境,其中渗透了精神环境的因素。 社会变迁:是社会学对各种运动结果的综合名词,它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动而言。

34. 非制度文化:指学校文化中的那些在社会期待之外的文化。它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无

社会统治阶层的期待之依据、但也并不与这些期待发生冲突的文化,即狭义的“非制度文化”,另一种是与社会统治阶层的期待相背的文化,即“反制度文化”。

35. 社区:是社会学中一个从空间形式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概念,比较普遍的是把它作为和

一定区域相联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即它是一种区域性或地区性的社会。

36. 社区教育:早期的社区教育是指社区的学校为中心,借助学校和社区其他文化机构的物

力、人力,根据社区的实际和群众的需要,为社区全体居民进行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道德修养的广泛教育活动。美国现代的社区教育,则由中心学校发展为普遍的社区初级学院这种教育机构,并且由大学教授或社区教育专家率领学生,协助居民从事调查、规划及社区的发展与教育活动。

37.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它拥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

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某一种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

38. 异质结构:在整个学校组织中,存在着两大群体,即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教师与学生

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背,他们在学校组织中互为异质成员,学校政治在结构上是这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结合体。

39. 多权威结构:在学校中教师具有特殊的制度权威,一个学校有多少教师就有多少制度权

威,学校组织的中间部分便是由几十个乃至上百个这种真正的制度权威所组成的。

40. 多层次结构:在学校这一大型组织中,校长与学校成员之间便产生出一些中介层次来沟

通,学校组织从结构上讲是多层次性的。

41. 学校组织文化:即学校文化,广义的学校文化指学校中所存在的一切文化,狭义的学校

文化仅指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组织的学校的制度文化。

42. 制度文化:指社会期待学校(包括其各类成员)具有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

及行为方式。

43. 非制度文化:指学校文化中的那些在社会期待之外的文化。它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无

社会统治阶层的期待之依据、但也并不与这些期待发生冲突的文化,即狭义的“非制度文化”,另一种是与统治阶层的期待相背的文化,即“反制度文化“。

44. 教师文化:从教师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规范文化”;从教师

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文化”;从教师文化自身所属的“文化层次” 来看,教师文化是“精制编码文化”。

45. 学生文化:从学生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学生文化是“需求文化”;从学生

文化与教师文化的关系来看,学生文化是“受抑文化”;从学生自身所属的“文化层次”来看,学生文化是从局限编码向精制编码过渡的文化。

46.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

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47. 预期社会化阶段:指社会成员为承担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而进行的准备性个体社会化。

48. 继续社会化阶段:指社会成员承担某一社会角色之后为了更好地扮演角色而进行的社会

化。

二、简答题: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哪些方面?

答;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相关;(2)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相关;(3)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4)研究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2、分析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答:(1)定量分析法;(2)定性分析法;

3、 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答:(1)普查法;(2)抽样法;(3)个案法;(4)典型法;(5)观察法;(6)访问法;(7)问卷法(8)二次分析法;(9)实验法;(10)区位法;(11)社会测量法;(12)功能探究法;(13)系统工程法;(14)数学法.

4、教育调查主要包括哪些具体技术?

答;教育调查的具体技术主要包括:一、教育调查研究的技术:(1)计划制定技术;(2)资料收集技术;(3)资料整理技术;(2)资料分析技术;二、教育调查研究工具的使用技术。

5、教育具有哪些生产性的功能?

答:(1)教育具有劳动力增值功能; 长效性与高效性.(2) 教育具有科学知识增值功能;(3)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6、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表现在(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质的规定性相适应;(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量的规定性相适应;(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相适应。

7、我国青年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教育与青年文化相互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我国青年文化的特点是:(1)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青年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部分更是如此;(2)青年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性质或两极性特征;(3)中国青年文化表现出相当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教育与青年文化相互作用表现在:(一)教育与青年文化的形成。(1)文化的“共享性”使

青年文化的形成必须以青年群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不同阶层、地域、职业、家庭背景等因素的障碍,以提高同辈人中间的互动频率为条件;(2)学校中的青年学生文化是当代青年文化的主流;(3)每一种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以该文化载体成员的一定文化素质为基础。(二)教育与青年文化的相互制约。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2)教育对人口机械变动的影响;(3)教育对人口社会变动的影响。

9、人口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人口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1)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2)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3)人口对教育规模及经费的影响。

10、学校在社区发展中具有怎样的优势功能?

答:学校的优势有;(1)办学优势;(2)文化优势;(3)文明辐射优势;(4)空间优势。学校在社区发展中具有的功能(1)大教育功能;(2)文明辐射功能;(3)辅助经济发展的功能。

11、什么是课堂的社会情境?大致包括哪些方面?

答;“课堂”的社会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所有外部条件及一切影响的综合。

大致包括;(1)学生社会背景及同辈群体与教学;(2)教师角色及教师群体与教学;(3)师生人际关系与教学;(4)班级社会气氛与教学形态;(5)学校组织及学校文化与教学;(6)学校的社区环境与教学。

12、教育的生产性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三方面?

答;(1)教育具有劳动力增值的功能;长效性与高效性;(2)教育具有科学知识增值的功能;(3)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13、什么是文化变迁?文化的内部矛盾运动与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文化变迁:指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文化的内部矛盾运动与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各个文化子系统之间的矛盾运动与教育:(2)文化各个层面发展的矛盾运动与教育:(3)文化主客体矛盾运动与教育。

14、什么是校园文化?其积极功能是什么?

答;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观念形态层、制度层、物化层三方面。其积极功能;(1)校园文化具有社会化功能;(2)校园文化对发展青年学生的个性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3)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适度的自我表现和合理的心理宣泄的良好形式。

15、家庭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 ;家庭社会化的主要特点有:(1)儿童所接受并加以内化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是以父母已形成的规范、价值为内容的,这是一种家庭亚文化的影响。(2)家庭中的社会化许多都是在无须之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对儿童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6、教师的权威主要受哪些方面因素的影响?

答;教师的权威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评价手段、师生关系。

17、简述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答;;一、教育的生产性功能:(1)教育具有劳动力增值的功能;长效性与高效性;(2)教育具有科学知识增值的功能;(3)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表现在;

(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质的规定性相适应;(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量的规定性相适应;(3)教

育与社会生产力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相适应。

18、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表现在:一、教育与社会政治延续;(一)教育在实现社会政治目标中的作用(二)教育在发展社会政治关系中的作用;1、教育通过适应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来保证社会政治阶层的重组。2、教育通过赋予某些社会阶层以文化资本来提高其政治地位。二、教育在推进社会政治上生活中的作用:(一)教育通过提高统治阶级的文化素质而使统治阶层的政治管理趋于科学化。(二)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而使国民的政治参与趋于大众化。三、教育与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19、简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1、在教育的目标及人才的标准方面,我国教育受我国伦理文化的影响。2、从教学认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来看,受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3、在个体的发展方面,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侧重的是群体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的个性发展。4、在教育与学校的管理与领导方面,我国的教育与学校受我国大一统的制度与观念的影响,在管理与领导上强调统一与集权。

20、青年文化形成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答:青年文化形成的社会条件是(1)青年文化从发生到形成需要一个包括国内、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持续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2)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达到这样的程度,它逐步改变着社会世代之间、青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原初关系。(3)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和完善。

21、学校在社区发展中具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学校在社区发展中具有的主要功能:(1)大教育功能;(2)文明辐射功能;(3)辅助经济发展的功能。

22、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教师文化:从教师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规范文化”;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文化”;从教师文化自身所属的“文化层次” 来看,教师文化是“精制编码文化”。学生文化:从学生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学生文化是“需求文化”;从学生文化与教师文化的关系来看,学生文化是“受抑文化”;从学生文化自身所属的“文化层次” 来看,学生文化是从局限编码向精制编码过度的文化。

23、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家长的职业类别(2)家长的文化程度(3)家庭的经济状况(4)家庭的自然结构(5)出生第次和独生子女问题(6)家庭的气氛(7)家长的期望水平。

24、教育的文化选择的特点怎样?

答:1、教育所选择的是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文化;2、教育的文化选择以教育的价值为其取向。

25、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是什么?

答:1、为教育所选择的文化,一般都为社会视作为较为规范的稳定的文化;2、教育的文化选择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3、任何文化选择都离不开每个个体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26、社会变迁对发展教育的几点设想是什么?

答:(1)开展对教育的讨论,使人们对教育的价值能有正确的、一致的认识;(2)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教育的条件;(3)改革教育体制,使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4)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5)大力开展成人教育;(6)建立一支足够数量的合格的教师队伍。

27、社区内学校与家庭关系的沟通方式主要有那些?

答:(1)建立社区教育机构与家长的被告卡;(2)成立家长委员会;(3)在社区主持或配合下开办家长学校;(4)出版家庭教育通讯;(5)举办家教观摩、家教事迹展览和学校情况展览。

28、班级的社会化功能是什么?

答(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2)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使青年一代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3)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4)培养社会角色。

29、班级的社会功能指标和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是什么?

答:一、班级的社会功能指标:(1)班级履行基本社会职能的指标;(2)班级符合、维护社会规范的指标;(3)班级系统的稳定性与适应性水平;(4)班级保证和促进每一个成员个性充分、自由发展的程度。二、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1)教师是班级建设的设计师;(2)教师是班级组织的领导人;(3)教师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30、家庭的教育功能有哪些?

答(1)体现着家庭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2)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3)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4)家庭群体在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在形成个人对社会的动力特征等方面的作用。

31、同辈群体社会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同辈群体中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是自愿基础上结合而成的;(2)同辈群体提供了个体间交流社会信息看法的机会;(3)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对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32 、学校中社会化的特点有哪些?

答:(1)按照事先确定好的目标、计划,根据社会要求塑造年轻一代;(2)学校教育有专门训练的教师来执行这一计划;(3)学校有专门的影响媒介;(4)学校教育根据个体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施加影响;(5)学校教育根据文化遗产的要素来选择教育内容;(6)学校使来自不同背景的年青一代集合在一起,增加了同龄儿童的交往机会。

33、学校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怎样?

答(1)形成个体系统的文化知识,开发个体的一般智能;(2)形成个体系统化的价值观念、政治观念、道德概念体系;(3)在形成个体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与主流文化一致的方向性。

三、论述题:

1、谈谈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答:一、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1)统治阶级利用其拥有的立法权,颁布一系列教育法律、政策和规章,借此来合法的强制教育部门贯彻执行教育目的(2)统治阶级利用其拥有的组织人事权控制教育人员的教育行为,使之符合教育目的要求。(3)统治阶级利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教育方向。二、(1)从行政结构和管理权限的角度看,一国的教育制度受制于一国的政治制度。(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着定向、驱动和支持的主要作用。三、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1)政治与教育经费份额的增减。(2)政治与教育经费的筹措。(3)政治与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四、政治对受教育权的影响。

2、 试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1)、在教育的目标及人才的标准方面,我国教育受我国伦理文化的影响。(2)、从教学认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来看,受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3)、在个体的发展方面,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侧重的是群体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4)、在教育与学校的管理与领导方面,我国的教育与学校受我国大一统的制度与观念的影响,

在管理与领导上强调统一与集权。

3、 教育对青年文化的引导与控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教育对青年文化的评价:(1)反对父权主义的倾向。(2)反对自恋主义的倾向。二、教育对青年文化的选择;(一)青年文化的悖论——观念与行为的两极性;(二)教育对青年文化进行选择的意义(1)教育对青年文化的选择有助于青年文化积极因素的活化和健康发展(2)教育克服青年文化的消极因素对教育影响的遏制,是顺利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3)教育对青年文化的选择,可以提高青年学生对青年文化的主体选择能力。三、教育对青年文化的控制;(1)教育对青年文化控制的必要性;(2)教育对青年文化控制的可能性;(3)教育对青年文化控制的原则和作用。四、教育对校园文化的指导:(一)校园文化的兴起。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观念形态层、制度层、物化层三方面。(二)校园文化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积极功能:(1)校园文化具有社会化功能;(2)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的高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适度的自我表现和合理的心理宣泄的良好形成。(三)教育对校园文化的引导

4、 谈谈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权利。

答:一、教师的社会责任:教师的社会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般社会成员(公民)所必须履行的一般社会责任;二是作为特殊社会成员(专职教育者)所必须履行的特殊社会责任。二、教师的社会权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般社会成员(公民)所享有的一般社会权利;二是作为特殊社会成员(专职教育者)所享有的特殊社会权利,即教育自由权。而教育自由权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拥有的权限。它起码包括:(1)教科书选用权;(2)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

(3)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运用权;(4)评价手段使用权。

5、 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变迁中应采取的教育措施。

答:发展教育究竟该争取什么措施,使教育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一致,提出几点设想;

(1)开展对教育的讨论,使人们对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一致的认识。(2)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教育的条件。(3)改革教育体制,使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4)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重视培育学生的能力。(5)大力开展成人教育。(6)建立一支足够数量的合格的教师队伍。

6、 联系实际,谈谈学校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的关系。

答:一、学校促使个体角色化的实质:(1)从学校教育的本质看,学校对个体的期望与要求是社会对个体的期望与要求的反映,并且通过教学目标与课程反映出来。(2)学校教育是为个体独立进入社会职业谋生领域作准备,为个体成为一名正式的社会成员做准备。(3)从角色学习的内容看包括两部分,一是社会对角色期望与要求的内容本身,二是个体认识并履行这种期望与要求能力本身。(4)学校内的角色化既是个体成为一名社会正式成员作准备的过程,也是学生成为学生的角色化过程,教师成为教师的角色化过程。二、学校内角色互动过程:(1)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2)学生与学生的互动;(3)学生集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7、 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怎样?

答:一、选题阶段:(1)课题的意义(2)课题的可行性;二、计划阶段:(1)对确定研究的课题进行初步探索;(2)在初步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3)对假设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4)根据对假设的解释拟订研究提纲;(5)设计详细的调查研究表;(6)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范围,确定研究方式和方法;(7)对整个研究的组织作出计划;(8)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性研究,检验研究计划是否切实可行,发现问题便予以修订。三、实施阶段:(1)收集资料;(2)整理资料。四、总结阶段:(1)将初步整理出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2)验证原先的教育假设,将经验

资料上升为理论。

8、 论述班级社会因素极其特征?

答:一、“课堂”的社会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所有外部条件及一切影响的综合。 大致包括;(1)学生社会背景及同辈群体与教学;(2)教师角色及教师群体与教学;(3)师生人际关系与教学;(4)班级社会气氛与教学形态;(5)学校组织及学校文化与教学;(6)学校的社区环境与教学。二、班级中的交往与人际关系:(1)班级教学系统中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人际沟通;(2)班级小组学习活动和人际交往;(3)班级中学生关系的微观结构。三、班级的社会组织:

(1)班级的组织目标;(2)班级的组织结构;(3)班级中儿童的社会组织形式;(4)班级组织改革的趋势。四、班级的社会文化。

三、填空:

1.正式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华德-----。(孔德、斯宾塞、杜威、华德)

2.在西方被公认教育社会的真正奠基人是---涂尔干------。(华德、史密斯、涂尔干、韦伯)

3.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史密斯的《教育社会学概论》-----。(史密斯的《教育社会学概论》、裴恩的《教育社会学》、彼得斯的《教育社会学原理》、班克斯的《教育社会学》

4.一种在尽可能严密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的科学方法是--实验法------。(区位法、功能探究法、实验法、二次分析法)

5.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教育艺术)

6.文化突变是指-----指产生新文化机构的一种飞跃过程------。(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是文化从一个区域到别的区域的扩散,是文化在空间流动、指产生新文化机构的一种飞跃过程、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

7.----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环境,其中渗透了精神因素。(生态环境、规范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8.从教师文化自身所属的文化层次来看,教师文化属于---精制编码文化--------。(权威文化、规范文化、受抑文化、精制编码文化)

9.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既被动又主动的过程--------。(被动的过程、主动的过程、既被动又主动的过程、非主动过程)

10.以下有关我国人口现状的哪种说法是错误的---人口年龄相对较老-------。(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年龄相对较老、人口素质较差)

11. 教育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它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12.杜威1899年写了----《学校与社会》----一书,把学校看成是社会的机构,1916年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进一步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13.调查者通过有目的的谈话以及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称---访问------法,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一些教育现象在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的方法称---数学------法。

14.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15----教材--和其他教育手段。

16.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称为---文化选择--。

17.青年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的离心倾向主要表现是----反文化----现象。

18.教育结构是指—教育总体系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结合方式----,主要包括教育纵向结构、

教育的横向结构和---教育地区布局--结构。

19.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主要指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和经济功能。

20.“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这句话是---对---的。(答对或错)

21.社会学之父是孔德,正式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华德----,而其真正的奠基人是法国的---涂尔干---,1903年他出版了---《教育与社会学》---一书,并接着写了《道德教育论》、《社会劳动分工》等论文,这些和杜威的1899年《学校与社会》和1916年写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都被称为教育社会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22.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教育社会学概论》一书,教育社会学拓展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社会学家---韦伯----和写过《教育社会学》一书的美国教育家----裴恩--。

23.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24.社会测量法是研究社会团体、组织中---人际关系的---方法。其实施步骤分为调查、汇总和---绘图--三个阶段;二次分析也叫“历史法”或“----文献法----”。利用----第二手--材料或以前的研究材料,对其进行提炼和重新组合用来分析新的问题。

25.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从直接作用看,文化通过各种---文化负荷体----对教育的水平产生影响,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材---与其他教育手段。

26.学校地图是指-----各级种类学校的空间分布---;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社区文化包括城市文化、---集镇---文化和乡村文化三大类。

27.学校对教师来讲是----功利性---组织,对师生而言均为-----规范性----组织。

28.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是指班级建设的-----设计师----,是班级组织的----领导人---,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29.教师社会化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预期社会化阶段-----和----继续社会化阶段-------。

30.家庭的社会功能是指生育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休息、娱乐功能。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是指先主性、多维性、密切性、统一性和----深刻----性。

四、选择题:

1.用经过周密设计而形成的一套试卷,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而收集资料的方法是( D ) a. .实验法 b .功能探究法 c. 抽样法 d .问卷法

2. 旧文化保存、新文化增加的过程是指( C )

a. 文化传递 b .文化选择 c .文化积累 d .文化突变

3.当代青年文化的主流是指( B )

a. 社会青年文化 b. 学校中的青年学生文化 c. 反文化 d. 青年个体文化

4.学生文化是指( D )

a. 非制度文化 b. 权威文化 c. 精制编码文化 d. 从局限编码向精制编码过渡文化

5.教科书选用权是指( B )

a. 教师的一般社会权 b. 教师的教育自由权

c. 教师教学形成的运用权 d. 教师评价手段使用权


相关内容

  • 中国教育学会关于表彰本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中国教育学会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历程.30年来,中国教育学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教育学术活动,努力为决策的科学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 ...

  • 教育学讲义(考研专用)
  • 专题一:教育学原理的性质.对象和范畴 阅读书目: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叶 澜:<教育概论> <中国教育科学年度发展报告>(2001)-教育学原理篇与教育哲学篇 <中国教育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周浩波:<教育 ...

  • 论教育学的性质 刘庆昌
  • 论教育学的性质 刘庆昌 刊于<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人大教育学[复印期号]200209 [内容提要]教育学的性质是指教育学这种知识所具有的内在特征,它主要是由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决定的.尤其是研究方法对教育学性质的影响:体悟.总结赋予教育学经验性质:反思.批判赋予 ...

  • 教育投入与产出
  •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 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早期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配第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创造更多的价值的思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 ...

  •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有何帮助?
  • 一.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有何帮助?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以教育社会学的视角首先就要充分了解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以及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一)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的定义问题 ...

  • "教育精神"的理论与实践
  • "教育精神"的理论与实践 www.chinaqking.com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5-20来源:<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第2期供稿文/龙海潮 [导读]教育精神是近年来国内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的话题,文章从教育精神的概念.生产.特点.功能以及目前教育精 ...

  • 社会教育的历史考察
  • 摘 要:社会教育作为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日趋凸显,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重视.纵观我国教育的历史,社会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会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因此,对社会教育加以历史考察,不仅可以丰富教育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拓宽教育史学科的领域,而且可为今天我们发展教育提供参考 ...

  •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 第12期2006年12月 NO.12Dec.2006 中国教育学刊 JoumaIoftheChinese SocietyofEducation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褚宏启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 要]教育公平不同于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即平等 ...

  • 学前教育思想史
  • 南京师范大学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学前教育思想史>是江苏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中的必修课.必考课,也是该专业自学考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是以历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为主线,研究古今中外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的学科.其特点是:具有教育学科和历史学科 ...

  • 关于我国现代教育发展阶段问题的探讨
  • 作者:王本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9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11)03-0026-08 明确我国教育发展所处的具体历史阶段,是当前迫切需要探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教育理论上,关于教育发展阶段问题有诸多研究,提出过各种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