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道德经_的思想精髓与时代价值

是让学生对耳熟能详的《论语》章句有耳目一新的认识和深刻感悟,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求知的热望被重新燃起,行为举止变得文明,追求的理想变得崇高,人生的脚步迈得坚实。不少学习过包括

《论语》导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的学生确实获得了这样的真切感受,这正是我们这些传道授业者的最大欣慰。

《道德经》的思想精髓与时代价值

袁延胜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的著作。老子即老聃,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经》为主的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辩证思维模式及其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生也说:“样”、“于道家思想。”、根来比喻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是很深刻的。时至今日,《道德经》博大精深的思想仍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老子的思维方法是很独特的,他常从事物的反面、对立面、表象的后面来看待事物,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在这里,老子把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都看作相反相成的依存关系。同时,老子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多是对立统一的,总是向对立方面转化,如此循环不止。如《道德经》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

(第22章);“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物或损之而益,

(第42章)。老子说:“或益之而损”祸兮!福之所

(第58章)普通人一般只看倚;福兮!祸之所伏。”

到事物的表面,却没有看到其中蕴藏着的相反的因素。而在老子看来,祸难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始不含藏着祸患的因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艰难的环境中,反倒激发他愤发的心志;而一个人处于幸福的环境中,反倒养成懈怠懒惰的习性,使他走向颓败的路子。世事尽如祸福相因一般地互相对立而又相互

[1](P8)

转化。

与儒家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精神不同,《道德经》”、“无为”,形成。《道德经》:,,。”(第25,融为一体。只,才能实现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符合自然变化的规律。面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更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与“自然”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

(第37章)、“无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2章)。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子《道德经》中“无为”的概念,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

以人为的意思。这里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至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换句话说,《道德经》中的“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并不是不为,而是顺其自然去为,以“无”的原则去“为”,但不能强作妄为。如果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去为,就能达到无为而治。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第57章),都是讲以“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

为”原则处理事情取得的良好效果。

与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相一致,老子提出了柔弱、处下、谦退、不争等重要的思想。和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阳刚、进取精神不同,道家是贵柔的。老子用水来比喻“道”的柔弱、处下、不争的特点。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第8章)。但《道德经》中“柔弱”并非懦弱,“柔弱”的观念意在不可恃刚凌物、强悍暴戾。老子所说的“柔”是含有无比韧性和持续性的意思。柔弱的作用,运用到人

(第36章),“生方面,就是“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

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

(第78章)。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并且认为:“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76章),老子认为“坚强”的东西已经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了生机。因为刚的东西容易摧折,柔弱的东西反而能持久。“处下”是老子“柔弱”道理的另一种运用,它含有谦虚容物的意思。老子常用江海作比喻,由于它的低洼处下,所以百川都汇聚于大海。老子有感于世上的人,大家都想站在高

(第31章)来说明“处,所以他以“川谷之于江海”处下”的好处。他认为,若能“处下”,自然能够消除争

端。“不争”的观念也基于此。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一个角落不是在为着私利而争吵不休。老子深有感

(第8章)、触,所以他叫人“利物而不争”“为而不

(第81章)。老子的“争”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并不是对于一切事、一切人的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隐遁山林。他的“不争”的观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社会争名争利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仍要人去“为”,而且所“为”要能“利万物”。“为”自然的状态去做,所得来成果,子所说的“、名遂、身退”都是这种“”。由此可知老子“谦退”、“居后”的观念都蕴含在这种“不争”的思想里面,主要目的乃在于消弭人类的占有欲望

[1](P42)

与争斗。

《道德经》中除了“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等重要思想外,还有很多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很有价值。如老子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9

(第46章),章);“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这是说富贵而骄者、贪得无厌者都容易招来灾祸,值

得我们警惕与借鉴。同时老子提出应该“知足者

(第33章)、(第19章),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提倡生活的简单化与精神的充实,老子这种提倡节约的思想在今天追求高消费的时代,更值得珍视与

(第22章)是说践行。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学习也好、工作也好,不能贪多,不能只追求速度,不

讲质量,不要急功近利。俗话说“贪多嚼不烂”、“慢工出巧活”,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老子说:“胜人者

(第33章)老子指出,能战胜别人有力,自胜者强。”的是固然有力,但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算刚强的人。

由此可见,克服自身的心理弱点、性格弱点是多么重要、多么不易。老子还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4章),是告诫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渐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此外,《道德经》中“大器晚

(第41章)、(第73章)、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信言不美,

(第81章)等名言,也都蕴函着丰富而深美言不信”

刻的思想。

《道德经》中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很多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

活、为人处世等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鉴于当今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大学生对《道德经》所知较少,笔者从2004年开始,面对全校本科生开设《道德经导读》的素质教育课,教学效果较好,坚定了笔者长期讲授这门课的信心和责任感。

在《道德经》的讲授中,笔者除了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外,一般还结合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对学生学习、生活上的一些思想问题做一些引导。如在学习上,一些学生自从进入大学一直处于迷茫状态,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未来要干什么;,什么课程的;自己的专业课程,笔者在课程讲授时,着意》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笔者指出,道家的“无为”,是顺其自然去为,它的本质还是“为”的,这个“为”的前提是必须清楚自己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然后去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具体到学习上,就是学生一定要把各个专业规定的课程学好,认认真真上课,老老实实学习。而与学习无关的一些事情,如炒股票、考驾照、谈朋友、打网络游戏等,还是“无为”的好。此外,“无为”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什么都会,什么都好,要对自己的优势与短处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于自己的专业优势,一定要加强,对于一些与专业无关的科目,可以少放一些精力。千万不能为了一些虚荣心或者荣誉,而不顾实际地“有为”。笔者还指出,“无为”就是要求大家用一个平常心去对待学习,关键是要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只要你认真去学习了,也得到知识了,也就问心无愧了。至于一些荣誉没有得到、没有得到奖励,那倒是其次了。

又如在生活上,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追求物质享受,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盲目攀比。笔者指出,老子思想是主张“为腹不为目”(第12章),即生活上要俭朴恬淡,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一些学生争强好胜,经常为一些小事与别人闹矛盾,笔者就把《道德经》中“谦退”、“处下”思想联系实际着重讲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矛盾,人与人相处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鸡毛蒜皮的小摩擦,这个时候“谦退”、“处下”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你真诚对待

别人,别人一定会真诚对待你的。笔者对《道德经》第八章也着重讲授,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尽量做到如水一样的处下、不争、能容的胸襟和美德。

通过讲授和学习,学生感觉收获很大。《道德经》中质朴的道理,解开了他们心中的一些困惑、迷茫,使他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去生活。

教育学院2003级的丁蓓蕾同学说:“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深为老子那种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博大宽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是他教会了我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不拘小节,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也是他让我懂得了凡事不可强求,须要顺其自然的道理,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惟其如此,才可一切安好。”“《道德经》读得越多,平静,变得坦然,变得简单,了,,空下成长,律。我真的懂得了该怎样去对待自己,对待生活。”机械工程学院2004级的刘东涛同学说:“老子的思想仿佛清泉一样激荡着我的心灵,在物欲横流、物质至上的今天,让我感受到一股清新。”管理工程系2003级的郭万里同学说:“我觉得,学习《道德经》课

程后,我的思想和行动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观,在继续发扬以往优点的同时,我逐步地变得心平气和了,做事也不像往常那样急躁、急功近利了。”机械工程学院2003级的李延飞同学说:“学习了《道德经》之后,我知道了怎样去为人处世,怎样去发展和提高自己。”教育学院2003级的吴焕芳同学说:“《道德经》使我在匆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颗纯净的心,让我对‘俭朴、容忍、谦虚、知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法学院2002级的赵爱勤说,通过课程学习,她认为“对待生活要有平和的心态,做事情要分析其规律,不能光看表面。最重要的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与无为中创造有为。”物理工程学院2003级的朱晓同学说:“我们可以把《道德经》当作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当我们失意的时候,不如意的时候,我,,,气也就顺了。这样,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学生学习《道德经》的真实感想,使笔者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既需要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也需要用传统文化的雨露滋润出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这就是《道德经》的时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周秦诸子的救世精神和当代文人的学术使命

王保国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在元典文化中,“周秦诸子”占有重要的份量。“诸子”所以重要,因为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在大学中开设这门课程,其用意正在于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并对影响传统中国文化的儒家、道家、法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但是,从诸子中可以汲取的营养显然不止这些,诸子以学术救世的精神或者正是当代大学生所不具备的,体悟诸子的救世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学术使命或者说学术理想树立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笔者想在这里谈谈周秦诸子的救世精神和当代文人———包括在校的大学生们,学术使命的树立问题。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世道衰微、暴行横生的时代,刘向在其《战国策》书录中对这个时代的特征有过一个相当贴切的描述:(春秋战国)“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周秦诸子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都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如孟子笔下的社会就是这副模样:“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是让学生对耳熟能详的《论语》章句有耳目一新的认识和深刻感悟,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求知的热望被重新燃起,行为举止变得文明,追求的理想变得崇高,人生的脚步迈得坚实。不少学习过包括

《论语》导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的学生确实获得了这样的真切感受,这正是我们这些传道授业者的最大欣慰。

《道德经》的思想精髓与时代价值

袁延胜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的著作。老子即老聃,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经》为主的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辩证思维模式及其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生也说:“样”、“于道家思想。”、根来比喻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是很深刻的。时至今日,《道德经》博大精深的思想仍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老子的思维方法是很独特的,他常从事物的反面、对立面、表象的后面来看待事物,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在这里,老子把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都看作相反相成的依存关系。同时,老子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多是对立统一的,总是向对立方面转化,如此循环不止。如《道德经》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

(第22章);“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物或损之而益,

(第42章)。老子说:“或益之而损”祸兮!福之所

(第58章)普通人一般只看倚;福兮!祸之所伏。”

到事物的表面,却没有看到其中蕴藏着的相反的因素。而在老子看来,祸难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始不含藏着祸患的因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艰难的环境中,反倒激发他愤发的心志;而一个人处于幸福的环境中,反倒养成懈怠懒惰的习性,使他走向颓败的路子。世事尽如祸福相因一般地互相对立而又相互

[1](P8)

转化。

与儒家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精神不同,《道德经》”、“无为”,形成。《道德经》:,,。”(第25,融为一体。只,才能实现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符合自然变化的规律。面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更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与“自然”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

(第37章)、“无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2章)。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子《道德经》中“无为”的概念,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

以人为的意思。这里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至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换句话说,《道德经》中的“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并不是不为,而是顺其自然去为,以“无”的原则去“为”,但不能强作妄为。如果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去为,就能达到无为而治。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第57章),都是讲以“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

为”原则处理事情取得的良好效果。

与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相一致,老子提出了柔弱、处下、谦退、不争等重要的思想。和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阳刚、进取精神不同,道家是贵柔的。老子用水来比喻“道”的柔弱、处下、不争的特点。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第8章)。但《道德经》中“柔弱”并非懦弱,“柔弱”的观念意在不可恃刚凌物、强悍暴戾。老子所说的“柔”是含有无比韧性和持续性的意思。柔弱的作用,运用到人

(第36章),“生方面,就是“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

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

(第78章)。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并且认为:“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76章),老子认为“坚强”的东西已经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了生机。因为刚的东西容易摧折,柔弱的东西反而能持久。“处下”是老子“柔弱”道理的另一种运用,它含有谦虚容物的意思。老子常用江海作比喻,由于它的低洼处下,所以百川都汇聚于大海。老子有感于世上的人,大家都想站在高

(第31章)来说明“处,所以他以“川谷之于江海”处下”的好处。他认为,若能“处下”,自然能够消除争

端。“不争”的观念也基于此。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一个角落不是在为着私利而争吵不休。老子深有感

(第8章)、触,所以他叫人“利物而不争”“为而不

(第81章)。老子的“争”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并不是对于一切事、一切人的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隐遁山林。他的“不争”的观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社会争名争利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仍要人去“为”,而且所“为”要能“利万物”。“为”自然的状态去做,所得来成果,子所说的“、名遂、身退”都是这种“”。由此可知老子“谦退”、“居后”的观念都蕴含在这种“不争”的思想里面,主要目的乃在于消弭人类的占有欲望

[1](P42)

与争斗。

《道德经》中除了“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等重要思想外,还有很多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很有价值。如老子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9

(第46章),章);“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这是说富贵而骄者、贪得无厌者都容易招来灾祸,值

得我们警惕与借鉴。同时老子提出应该“知足者

(第33章)、(第19章),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提倡生活的简单化与精神的充实,老子这种提倡节约的思想在今天追求高消费的时代,更值得珍视与

(第22章)是说践行。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学习也好、工作也好,不能贪多,不能只追求速度,不

讲质量,不要急功近利。俗话说“贪多嚼不烂”、“慢工出巧活”,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老子说:“胜人者

(第33章)老子指出,能战胜别人有力,自胜者强。”的是固然有力,但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算刚强的人。

由此可见,克服自身的心理弱点、性格弱点是多么重要、多么不易。老子还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4章),是告诫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渐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此外,《道德经》中“大器晚

(第41章)、(第73章)、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信言不美,

(第81章)等名言,也都蕴函着丰富而深美言不信”

刻的思想。

《道德经》中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很多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

活、为人处世等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鉴于当今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大学生对《道德经》所知较少,笔者从2004年开始,面对全校本科生开设《道德经导读》的素质教育课,教学效果较好,坚定了笔者长期讲授这门课的信心和责任感。

在《道德经》的讲授中,笔者除了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外,一般还结合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对学生学习、生活上的一些思想问题做一些引导。如在学习上,一些学生自从进入大学一直处于迷茫状态,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未来要干什么;,什么课程的;自己的专业课程,笔者在课程讲授时,着意》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笔者指出,道家的“无为”,是顺其自然去为,它的本质还是“为”的,这个“为”的前提是必须清楚自己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然后去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具体到学习上,就是学生一定要把各个专业规定的课程学好,认认真真上课,老老实实学习。而与学习无关的一些事情,如炒股票、考驾照、谈朋友、打网络游戏等,还是“无为”的好。此外,“无为”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什么都会,什么都好,要对自己的优势与短处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于自己的专业优势,一定要加强,对于一些与专业无关的科目,可以少放一些精力。千万不能为了一些虚荣心或者荣誉,而不顾实际地“有为”。笔者还指出,“无为”就是要求大家用一个平常心去对待学习,关键是要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只要你认真去学习了,也得到知识了,也就问心无愧了。至于一些荣誉没有得到、没有得到奖励,那倒是其次了。

又如在生活上,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追求物质享受,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盲目攀比。笔者指出,老子思想是主张“为腹不为目”(第12章),即生活上要俭朴恬淡,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一些学生争强好胜,经常为一些小事与别人闹矛盾,笔者就把《道德经》中“谦退”、“处下”思想联系实际着重讲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矛盾,人与人相处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鸡毛蒜皮的小摩擦,这个时候“谦退”、“处下”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你真诚对待

别人,别人一定会真诚对待你的。笔者对《道德经》第八章也着重讲授,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尽量做到如水一样的处下、不争、能容的胸襟和美德。

通过讲授和学习,学生感觉收获很大。《道德经》中质朴的道理,解开了他们心中的一些困惑、迷茫,使他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去生活。

教育学院2003级的丁蓓蕾同学说:“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深为老子那种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博大宽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是他教会了我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不拘小节,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也是他让我懂得了凡事不可强求,须要顺其自然的道理,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惟其如此,才可一切安好。”“《道德经》读得越多,平静,变得坦然,变得简单,了,,空下成长,律。我真的懂得了该怎样去对待自己,对待生活。”机械工程学院2004级的刘东涛同学说:“老子的思想仿佛清泉一样激荡着我的心灵,在物欲横流、物质至上的今天,让我感受到一股清新。”管理工程系2003级的郭万里同学说:“我觉得,学习《道德经》课

程后,我的思想和行动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观,在继续发扬以往优点的同时,我逐步地变得心平气和了,做事也不像往常那样急躁、急功近利了。”机械工程学院2003级的李延飞同学说:“学习了《道德经》之后,我知道了怎样去为人处世,怎样去发展和提高自己。”教育学院2003级的吴焕芳同学说:“《道德经》使我在匆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颗纯净的心,让我对‘俭朴、容忍、谦虚、知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法学院2002级的赵爱勤说,通过课程学习,她认为“对待生活要有平和的心态,做事情要分析其规律,不能光看表面。最重要的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与无为中创造有为。”物理工程学院2003级的朱晓同学说:“我们可以把《道德经》当作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当我们失意的时候,不如意的时候,我,,,气也就顺了。这样,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学生学习《道德经》的真实感想,使笔者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既需要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也需要用传统文化的雨露滋润出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这就是《道德经》的时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周秦诸子的救世精神和当代文人的学术使命

王保国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在元典文化中,“周秦诸子”占有重要的份量。“诸子”所以重要,因为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在大学中开设这门课程,其用意正在于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并对影响传统中国文化的儒家、道家、法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但是,从诸子中可以汲取的营养显然不止这些,诸子以学术救世的精神或者正是当代大学生所不具备的,体悟诸子的救世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学术使命或者说学术理想树立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笔者想在这里谈谈周秦诸子的救世精神和当代文人———包括在校的大学生们,学术使命的树立问题。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世道衰微、暴行横生的时代,刘向在其《战国策》书录中对这个时代的特征有过一个相当贴切的描述:(春秋战国)“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周秦诸子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都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如孟子笔下的社会就是这副模样:“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相关内容

  •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结构完备.逻辑缜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

  • 人力资源二级职业道德重点
  • 第一章 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 道德与道德 一.道德(含义) 源于拉丁语Morales,指风俗和习惯,后引申,含有规则.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 德是人民对"道"的认识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风俗习 ...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 贵州师范大学 研究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 根本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理论 任课教师姓名: 张 荣 军 研究生姓名: 汪 昌 龙 学 号: [1**********] 年 级: 2016级 专 业: 现代教育技术 学院(部.所) ...

  • 儒家文化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现代意义
  • [摘 要] 德育教育是育人成才的基础,儒家文化是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价值.教育意义.政治价值与现代青少年"大道德教育"不但并行不悖,而且相得益彰. [关键词] 儒家文化:青少年:德育教育:意义:重要性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源流,其核心理念是& ...

  • 孟子生命关怀的思想对建设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 摘 要: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他尊重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发展,注重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在孟子的学说里,对生命的关怀超越了时代和阶级.儒家的文化讲求和谐和发展,孟子的学说尊重人的生命,注重人们精神层次的发展.这对当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和发展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对于大学生精神层次的指导, ...

  •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电子版
  •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 纪宝成 坛主小传 纪宝成,1944年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至今已出版<商业活动论>.<市场学>.<商业经济与管理>.<岁月诗痕>.<学者谈艺 ...

  • 2017高考时政热点专题精选
  • 高考热点专题精选(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 [论述摘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 1.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 ...

  • "践行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网络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践行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网络知识竞赛试题 选择题(75分每题一分.每道题有一个或多个正确选项.选错一项即不给分) 1.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伦理精神和生命追求有着深刻.巨大而持久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是:( BCD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佛家 2.以下观 ...

  • 核心价值体系
  • 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之魂 (点击)[授课目的] 通过教育,使广大官兵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不断巩固官兵思想基础,努力构建军人核心价值观,增强官兵立足岗位.扎根消防.建功立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点击)[授课重点] 着重引导官兵树立以"不辱使命.对党忠诚.严守纪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