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第二课时

少年王冕

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 潘锋雷

教学过程:

一、梳理情节,揣摩文章在内容、情节选择上的轻重

1.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第24课,一起读课题。

2.这是一篇小说,作者在写的时候选取了王冕人生中4个年龄阶段的事,谁来说一说?(根据学生所说,板书)

七岁 父亲去世

十岁 辍学放牛

十三四岁 自学画荷

十七八岁 生活自立

3. 整篇课文,作者从王冕七岁写到他十七八岁,整整十二年的时光,可是在我们刚才梳理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年龄不见了呢?

4. 这些年龄哪儿去了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看看它藏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

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

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

到了十七八岁……

5. 唉,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同样是年龄阶段,在这里作者为什么惜墨如金,寥寥数语就带过了呢?

(在做着同样的事,不必要写;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可略写;作者选择的四个年龄阶段很重要)

6. 小说在情节内容的选择上是有所侧重的,这篇文章就是选择了七岁父亲去世,十岁辍学放牛,十三四岁自学画荷,十七八岁,生活自立作为王冕人生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事件来写的。

7. 在这四个时间节点和事件里,作者又具体写了哪两个?

二、细读文本,于细节关联处揣摩人物形象,体味文字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旨”

1.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个年龄阶段,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呢?让我们带着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先默读“辍学放牛”这件事,也就是课文的2、3、4自然段,把你能够读出王冕性格特点的关键词句圈画出来,在旁边写写你对王冕的认识,并想想理由。

2.交流

A.王冕说:“娘,我在学堂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主要教学策略:交流、点拨结合朗读训练】

层次①从“闷得慌”等词句中体味王冕的孝顺在于对母亲对家庭难处的体谅; 层次②从“还能贴补些家用”中体味王冕的孝顺在于小小年纪对家庭的一种担当; 层次③“从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这句话体味王冕勤奋爱读书,并扩散全文寻找表现王冕爱读书的词句

如:七岁读书;十岁省钱买书,利用空余时间读书;十三四岁,读书明白了许多道理;十七八岁,读古人的诗文等。

小结:因为要表现王冕爱读书,所以文中处处写他读书,这样人物的特点鲜明了,同时人物的印象也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心里。

再回扣课文:既然爱读书,那王冕为什么还要说“在学堂里闷得慌呢?”从中体味王冕的孝顺在于为了母亲而放弃学堂读书的机会,体味他对母亲深深的安慰;

小结:你看,这里在王冕语言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含义,有他对母亲难处的安慰、体谅,有他为家庭的一种担当,也有他为了母亲选择了放弃学堂读书的机会的选择。所以,读小说,要关注人物语言,读懂言外之意。齐读

B.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

①10岁大的孩子,按常理应该“晚出早归”才好,可母亲为什么让王冕“早出晚归”?

②(做事要认真、负责)替人家做事要认真负责,这就是细心的母亲的言外之意,这些要求王冕都一一答应了,从这个一一答应可以看出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评:孝顺就是“听妈妈的话”,因为那里有母亲的良苦用心,正所谓“父母命,须敬听”。(指名朗读)

C.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①这里还有一个词也表现了王冕的孝顺——陪伴

②这时王冕十岁,跟你们差不多大,你陪伴过你的母亲吗?

③课文中还写到了王冕另一次陪伴母亲。一起读——

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

这时候王冕多大了?他在陪母亲干什么?前后一联系,你读懂了什么呢? 点评:是呀,小时候,陪伴母亲也许是一种依恋,长大后陪伴母亲,那就是对母亲的一种感恩。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做人,孝顺是第一人品。

4.小结:十岁时王冕的孝顺和勤奋为他的一生打下了亮丽的精神底色,这就是作者把辍学放牛这件事详写的原因。

三、赏析环境描写,揣摩作者的表达用意

1.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自学画荷”这件事详写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在自学画荷这件事上,作者花了许多笔墨写了雨后的景象和荷花。先听老师读一读,边听边想,这雨后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师配乐范读

2.交流印象。(关键词聚焦:美、清澈、明亮、开阔)

3. 作者是怎样把把这雨后的景色写得如此清澈、明亮、开阔的呢?

①顺序。写了哪些地方?按照怎样的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

用了这样的顺序,就让我们感到这景象显得意境开阔。指读

②用词。

层次A、表示颜色的词,(黑云、白云、通红、青翠欲滴、绿等)红显,指读。 层次B、四字词语和关键句子。(云雾缭绕、岩石掩映,绿得尤其可爱,像水洗过一般等)说理由,结合朗读。

层次C、重点关注“镶”和“透”,联系前文阴云密布,具体说说天空的明亮变化。小结:雨过天晴,“镶”和“透”就让我们感受到天空,乃至整个世界越来越明亮。朗读

(2)课文读好了,现在让我们再来想一想,在这篇写人的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这雨后的景象,写荷花,并且写得如此明亮,开阔呢? ①用美景来烘托氛围

②景色起到了一个过渡和连接的作用

③说明王冕是一个爱美的人,具有发现美欣赏美的眼光,具备画家的天赋。 ④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⑤联系王冕前后生活的变化,画荷花之前是个替人打工的放牛娃,画荷之后生活自立,体味环境描写的象征意义,即阳光总在风雨后,王冕的人生、命运将从这里发生改变。

⑥拓展:这里写荷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它是我国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讽刺在当时社会中,有很多读书人已经丧失做人的本分,成为了“伪君子”。这本书中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它的开篇第一人,也就是王冕,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后面那些读书人丑陋面目。而荷花在中国人眼中是花中君子,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王冕就像这荷花一样,所以这里写荷花实际上就是在写王冕。

(3)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用意。所以,读小说,要关注环境描写。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再次读一读这段话,在朗读中品味和欣赏。

(4)尝试背诵

5.小结:学画荷花这件事,让王冕走向了生活自立,人生从此发生了转变,这也是作者详写的原因所在。

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今天这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主要情节,知道了作者在内容的选择上是有所侧重的,并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了王冕孝顺和勤奋的形象特点,最后重点关注了文中的环境描写,读懂了作者寄托的用意。课后背诵第五自然段,推荐阅读《儒林外史》,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刻画其他的人物形象的。

板书:

七岁 父亲去世

少年王冕 十岁 辍学放牛

孝顺

十三四岁 自学画荷

勤奋

十七八岁 生活自立

少年王冕

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 潘锋雷

教学过程:

一、梳理情节,揣摩文章在内容、情节选择上的轻重

1.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第24课,一起读课题。

2.这是一篇小说,作者在写的时候选取了王冕人生中4个年龄阶段的事,谁来说一说?(根据学生所说,板书)

七岁 父亲去世

十岁 辍学放牛

十三四岁 自学画荷

十七八岁 生活自立

3. 整篇课文,作者从王冕七岁写到他十七八岁,整整十二年的时光,可是在我们刚才梳理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年龄不见了呢?

4. 这些年龄哪儿去了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看看它藏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

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

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

到了十七八岁……

5. 唉,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同样是年龄阶段,在这里作者为什么惜墨如金,寥寥数语就带过了呢?

(在做着同样的事,不必要写;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可略写;作者选择的四个年龄阶段很重要)

6. 小说在情节内容的选择上是有所侧重的,这篇文章就是选择了七岁父亲去世,十岁辍学放牛,十三四岁自学画荷,十七八岁,生活自立作为王冕人生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事件来写的。

7. 在这四个时间节点和事件里,作者又具体写了哪两个?

二、细读文本,于细节关联处揣摩人物形象,体味文字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旨”

1.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个年龄阶段,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呢?让我们带着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先默读“辍学放牛”这件事,也就是课文的2、3、4自然段,把你能够读出王冕性格特点的关键词句圈画出来,在旁边写写你对王冕的认识,并想想理由。

2.交流

A.王冕说:“娘,我在学堂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主要教学策略:交流、点拨结合朗读训练】

层次①从“闷得慌”等词句中体味王冕的孝顺在于对母亲对家庭难处的体谅; 层次②从“还能贴补些家用”中体味王冕的孝顺在于小小年纪对家庭的一种担当; 层次③“从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这句话体味王冕勤奋爱读书,并扩散全文寻找表现王冕爱读书的词句

如:七岁读书;十岁省钱买书,利用空余时间读书;十三四岁,读书明白了许多道理;十七八岁,读古人的诗文等。

小结:因为要表现王冕爱读书,所以文中处处写他读书,这样人物的特点鲜明了,同时人物的印象也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心里。

再回扣课文:既然爱读书,那王冕为什么还要说“在学堂里闷得慌呢?”从中体味王冕的孝顺在于为了母亲而放弃学堂读书的机会,体味他对母亲深深的安慰;

小结:你看,这里在王冕语言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含义,有他对母亲难处的安慰、体谅,有他为家庭的一种担当,也有他为了母亲选择了放弃学堂读书的机会的选择。所以,读小说,要关注人物语言,读懂言外之意。齐读

B.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

①10岁大的孩子,按常理应该“晚出早归”才好,可母亲为什么让王冕“早出晚归”?

②(做事要认真、负责)替人家做事要认真负责,这就是细心的母亲的言外之意,这些要求王冕都一一答应了,从这个一一答应可以看出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评:孝顺就是“听妈妈的话”,因为那里有母亲的良苦用心,正所谓“父母命,须敬听”。(指名朗读)

C.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①这里还有一个词也表现了王冕的孝顺——陪伴

②这时王冕十岁,跟你们差不多大,你陪伴过你的母亲吗?

③课文中还写到了王冕另一次陪伴母亲。一起读——

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

这时候王冕多大了?他在陪母亲干什么?前后一联系,你读懂了什么呢? 点评:是呀,小时候,陪伴母亲也许是一种依恋,长大后陪伴母亲,那就是对母亲的一种感恩。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做人,孝顺是第一人品。

4.小结:十岁时王冕的孝顺和勤奋为他的一生打下了亮丽的精神底色,这就是作者把辍学放牛这件事详写的原因。

三、赏析环境描写,揣摩作者的表达用意

1.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自学画荷”这件事详写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在自学画荷这件事上,作者花了许多笔墨写了雨后的景象和荷花。先听老师读一读,边听边想,这雨后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师配乐范读

2.交流印象。(关键词聚焦:美、清澈、明亮、开阔)

3. 作者是怎样把把这雨后的景色写得如此清澈、明亮、开阔的呢?

①顺序。写了哪些地方?按照怎样的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

用了这样的顺序,就让我们感到这景象显得意境开阔。指读

②用词。

层次A、表示颜色的词,(黑云、白云、通红、青翠欲滴、绿等)红显,指读。 层次B、四字词语和关键句子。(云雾缭绕、岩石掩映,绿得尤其可爱,像水洗过一般等)说理由,结合朗读。

层次C、重点关注“镶”和“透”,联系前文阴云密布,具体说说天空的明亮变化。小结:雨过天晴,“镶”和“透”就让我们感受到天空,乃至整个世界越来越明亮。朗读

(2)课文读好了,现在让我们再来想一想,在这篇写人的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这雨后的景象,写荷花,并且写得如此明亮,开阔呢? ①用美景来烘托氛围

②景色起到了一个过渡和连接的作用

③说明王冕是一个爱美的人,具有发现美欣赏美的眼光,具备画家的天赋。 ④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⑤联系王冕前后生活的变化,画荷花之前是个替人打工的放牛娃,画荷之后生活自立,体味环境描写的象征意义,即阳光总在风雨后,王冕的人生、命运将从这里发生改变。

⑥拓展:这里写荷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它是我国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讽刺在当时社会中,有很多读书人已经丧失做人的本分,成为了“伪君子”。这本书中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它的开篇第一人,也就是王冕,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后面那些读书人丑陋面目。而荷花在中国人眼中是花中君子,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王冕就像这荷花一样,所以这里写荷花实际上就是在写王冕。

(3)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用意。所以,读小说,要关注环境描写。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再次读一读这段话,在朗读中品味和欣赏。

(4)尝试背诵

5.小结:学画荷花这件事,让王冕走向了生活自立,人生从此发生了转变,这也是作者详写的原因所在。

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今天这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主要情节,知道了作者在内容的选择上是有所侧重的,并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了王冕孝顺和勤奋的形象特点,最后重点关注了文中的环境描写,读懂了作者寄托的用意。课后背诵第五自然段,推荐阅读《儒林外史》,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刻画其他的人物形象的。

板书:

七岁 父亲去世

少年王冕 十岁 辍学放牛

孝顺

十三四岁 自学画荷

勤奋

十七八岁 生活自立


相关内容

  •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教学案
  •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知道,王冕是元代有名的画家,诗人.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走进少年王冕的世界,深入地体会课文语言文字 ...

  •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 篇一: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少 年王冕>教学反思 灵岩小学 戴秀琴 拓展练习设计理念 基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 课外,作业的设计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应用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良好 的语感. 本节课如果让学生 读得再多一点 ...

  • 少年王冕教案.doc1
  •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和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通过品读自悟重点词句,学习王冕身上的优良品质. 教学准备: 教学重点:感受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

  • 在文字中散步
  • 语文课堂阅读,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气质? 尼采在<朝霞>前言中说:"语文学是一门让人尊敬的艺术,要求其崇拜者最重要的是:走到一边,闲下来,静下来和慢下来."安静的氛围,从容的姿态,踏实的行程,让我们能来到"语言本质深处交谈".让阅读慢下来,过具有咀嚼 ...

  • 少年王冕课堂实录
  • <少年王冕>课堂实录 一.齐读课题 1.师:少年是一段好时光,作者抓住了王冕的哪些年龄段的生活来写的? 生:七岁十岁十三四岁十七八岁 2.师: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作者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少年王冕的几个生活片断,告诉我们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热爱母亲 勤奋刻苦 善解人意的人 „„ 3 ...

  •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提醒"冕"字的书写(4分)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4课,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告诉老师"冕"字上面你写的什么? 生1:写的"日". 生2:我写的"曰&qu ...

  • [少年王冕]的教案
  • 少 年 王 冕 教 案 胶南市王台镇中心小学 姓名:张秀艳 24.少年王冕 主讲人:张秀艳 教材说明: <少年王冕>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是一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 ...

  • 苏教版六下 20.[古诗两首]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20.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领悟本课咏物言志 的表达方法. 3.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 ...

  • 少年王冕的读后感
  • <少年王冕>读后感 杨迤丹 今天,我学习了<少年王冕>这篇课文,文章里的主人公"王冕"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王冕七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帮人做针线活供他读书.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他长到十岁.十岁,本该是一个有长辈疼,有父母爱的年龄.可王冕呢?小小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