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之段的阅读

段的阅读

一、考点、热点回顾:

1、自然段的结构形式;

2、怎样概括层意;

二、典型例题:

1、自然段的构段形式。分析一个段的基本结构,也就是分析自然段中的层次关系。常见的段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总分关系。段落中的总分关系,就是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写出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围绕总起句写出分句,从几个方面加以叙述。它一般有“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如:

①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秦兵马俑》)

这段话采取了先总后分的结构。第一句话先写兵马俑规模宏大,接着用详细的数据和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写出了规模的宏大。

②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的毁灭》)

这段话采取了分总式的结构。第①到③句分别写圆明园有什么景物和圆明园中景物的特点;第④句总写漫步园内的感觉。

③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鸟的天堂》)

这段话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第①句总写;第②、③句围绕第①句分别写了榕树的叶子多而密,颜色鲜艳、明亮、富有生命力;第④句赞美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并列关系。在一个段落中,几句话或几层意思是并列关系,分别描述了几件事或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说明一件事物。

如: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长城》)

这段主要从长城的构造上进行了具体描写,形成了一种并列式的关系。

(3)时间关系。特点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层次,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连日来,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的天气,骤然变得冷起来了。一清早,天空布满了铅色的

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了。(《瑞雪图》)

这段话按“连日来”“一清早”“中午”“黄昏”可分为四个层次。

(4)因果关系。这种结构形式往往在一段话中有两层意思,一层写原因,另一层写结果,其呈现形式有两种:①先因后果;②先果后因。

如:

①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

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只有一个地球》)

②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

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一段第一句写只有一个地球,破坏了,我们无处可去,资源枯竭,我们无法补充,是

“因”;后两句讲我们要保护地球,造福后人。

第二段的前两句写“果”——“海水五光十色”,第三句写“因”——“海水有深有浅”。

(5)转折关系。这种结构形式的段落,前后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中间往往有“可是”“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词语来连接。

如: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

敢斗一斗。(《猫》)

这段话的前后两句形成了明显的转折关系,突出了猫有时胆小,有时又无比凶猛的特点。

(6)承接关系。层与层之间是连贯的,有着顺承的关系。一般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时间的先后顺序或方位顺序来写。

如: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水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鸟的天堂》)

这一段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连贯发生的情景,句与句之间有着明显的承接关系。

(7)补充关系。在一段中,先用一句话作概括的叙述,后面再用文字做补充来具体说明,这种构段方式是补充式。

如: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

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翠鸟》)

这段话首先概括地叙述了机灵的小鱼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接着围绕首句,具体描

述了翠鸟眼睛锐利,捕鱼动作敏捷,最后用“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说明翠鸟动作敏捷到什么程度。

2、怎样概括层意。概括层意时,首先看一看这一层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接着分析一下这几句话主要写什么,然后组织语言加以概括。常用的概括层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摘录原句法。在一层中,如果有一句话能概括本层的主要意思,就直接摘录下来作为

如: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

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富饶的西沙群岛》)

这段话的第一层的意思就是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2)改写原句法。在一层中,如果没有适合原句的句子,或原句中只有部分合适,或原句太长就可以把句子进行改写作为层意。

如: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

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鸟的天堂》)

这段话第一层的层意就是写大榕树的茂盛。

(3)合并法。把一层中几个并列的内容归并在一起,概括出层意。

如: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

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的毁灭》)

这段话的第一层共三句话,综合这三句话的内容,该层的意思是:写圆明园有些什么景物和景物的特点。

(4)总结归纳法。这是最常见的概括方法,就是概括自己对段和段中句子的理解,用自己话归纳总结出层意。

如: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

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赵州桥》)

这一层介绍了赵州桥的两个方面:在介绍地理位置时突出赵州桥的闻名,在介绍设计者

时,突出它的历史悠久。因此,在概括层意时,要把这两句话的内容归纳在一起,即: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历史悠久的石拱桥。

三、课后练习:

采蒲台的苇 孙 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

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

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

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

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

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

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

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

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

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在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比喻句: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2、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段意,并展开叙述说说本段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是:韦草的作用。

具体体现在:织炕席、铺房、填房碱、当柴烧、织篮捉鱼。

3、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说苇塘成为冀中名胜的原因是什么?

答:(1)好看,风景优美;(2)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

4、“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赞美了采蒲台出好苇,更隐含着对这里的人民的英雄事迹的有种赞扬。

5、“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一句中,“一个”指什么?

答:指她们的“爱”,她们的“憎”,她们的“智慧”都已合二为一了。

6、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答:塑造了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抒发了作者对抗日根据地人民丰富而崇高的人情美的钦敬之情。

7、这篇文章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在那个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抗日英雄,本文也列举了许多抗日英雄的事迹,在学过的课文中,你还了解哪些抗日英雄呢?请写出一个,并说他的典型事例。

答: 。

段的阅读

一、考点、热点回顾:

1、自然段的结构形式;

2、怎样概括层意;

二、典型例题:

1、自然段的构段形式。分析一个段的基本结构,也就是分析自然段中的层次关系。常见的段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总分关系。段落中的总分关系,就是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写出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围绕总起句写出分句,从几个方面加以叙述。它一般有“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如:

①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秦兵马俑》)

这段话采取了先总后分的结构。第一句话先写兵马俑规模宏大,接着用详细的数据和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写出了规模的宏大。

②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的毁灭》)

这段话采取了分总式的结构。第①到③句分别写圆明园有什么景物和圆明园中景物的特点;第④句总写漫步园内的感觉。

③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鸟的天堂》)

这段话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第①句总写;第②、③句围绕第①句分别写了榕树的叶子多而密,颜色鲜艳、明亮、富有生命力;第④句赞美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并列关系。在一个段落中,几句话或几层意思是并列关系,分别描述了几件事或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说明一件事物。

如: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长城》)

这段主要从长城的构造上进行了具体描写,形成了一种并列式的关系。

(3)时间关系。特点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层次,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连日来,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的天气,骤然变得冷起来了。一清早,天空布满了铅色的

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了。(《瑞雪图》)

这段话按“连日来”“一清早”“中午”“黄昏”可分为四个层次。

(4)因果关系。这种结构形式往往在一段话中有两层意思,一层写原因,另一层写结果,其呈现形式有两种:①先因后果;②先果后因。

如:

①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

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只有一个地球》)

②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

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一段第一句写只有一个地球,破坏了,我们无处可去,资源枯竭,我们无法补充,是

“因”;后两句讲我们要保护地球,造福后人。

第二段的前两句写“果”——“海水五光十色”,第三句写“因”——“海水有深有浅”。

(5)转折关系。这种结构形式的段落,前后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中间往往有“可是”“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词语来连接。

如: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

敢斗一斗。(《猫》)

这段话的前后两句形成了明显的转折关系,突出了猫有时胆小,有时又无比凶猛的特点。

(6)承接关系。层与层之间是连贯的,有着顺承的关系。一般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时间的先后顺序或方位顺序来写。

如: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水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鸟的天堂》)

这一段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连贯发生的情景,句与句之间有着明显的承接关系。

(7)补充关系。在一段中,先用一句话作概括的叙述,后面再用文字做补充来具体说明,这种构段方式是补充式。

如: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

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翠鸟》)

这段话首先概括地叙述了机灵的小鱼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接着围绕首句,具体描

述了翠鸟眼睛锐利,捕鱼动作敏捷,最后用“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说明翠鸟动作敏捷到什么程度。

2、怎样概括层意。概括层意时,首先看一看这一层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接着分析一下这几句话主要写什么,然后组织语言加以概括。常用的概括层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摘录原句法。在一层中,如果有一句话能概括本层的主要意思,就直接摘录下来作为

如: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

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富饶的西沙群岛》)

这段话的第一层的意思就是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2)改写原句法。在一层中,如果没有适合原句的句子,或原句中只有部分合适,或原句太长就可以把句子进行改写作为层意。

如: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

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鸟的天堂》)

这段话第一层的层意就是写大榕树的茂盛。

(3)合并法。把一层中几个并列的内容归并在一起,概括出层意。

如: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

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的毁灭》)

这段话的第一层共三句话,综合这三句话的内容,该层的意思是:写圆明园有些什么景物和景物的特点。

(4)总结归纳法。这是最常见的概括方法,就是概括自己对段和段中句子的理解,用自己话归纳总结出层意。

如: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

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赵州桥》)

这一层介绍了赵州桥的两个方面:在介绍地理位置时突出赵州桥的闻名,在介绍设计者

时,突出它的历史悠久。因此,在概括层意时,要把这两句话的内容归纳在一起,即: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历史悠久的石拱桥。

三、课后练习:

采蒲台的苇 孙 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

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

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

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

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

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

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

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

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

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在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比喻句: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2、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段意,并展开叙述说说本段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是:韦草的作用。

具体体现在:织炕席、铺房、填房碱、当柴烧、织篮捉鱼。

3、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说苇塘成为冀中名胜的原因是什么?

答:(1)好看,风景优美;(2)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

4、“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赞美了采蒲台出好苇,更隐含着对这里的人民的英雄事迹的有种赞扬。

5、“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一句中,“一个”指什么?

答:指她们的“爱”,她们的“憎”,她们的“智慧”都已合二为一了。

6、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答:塑造了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抒发了作者对抗日根据地人民丰富而崇高的人情美的钦敬之情。

7、这篇文章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在那个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抗日英雄,本文也列举了许多抗日英雄的事迹,在学过的课文中,你还了解哪些抗日英雄呢?请写出一个,并说他的典型事例。

答: 。


相关内容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王映学 姓名:干一心 学号:121002106 班级:小教1201 一, 问题提出 (一) 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 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 阅读教学在语文 ...

  • 课外阅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 课外阅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课外阅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江苏 蒋 章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融入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学生的眼界,这已经成为小学作文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丰富课外阅读形式,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和积极性. ...

  •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阅读教学,同时也是六年小学语文教学时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于阅读缺乏基本的兴趣.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教学目标把握存在偏差.小学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和运 ...

  • 浅谈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 浅谈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_调研报告 调查人:裴延仓 [内容摘要]:农村的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并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但笔者了解到农村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却存在着学生阅读量小,教师不会正确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学生的阅读也是走马观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语文教学的提高.我 ...

  • 论小学语文课阅读的重要性
  •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小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技巧和情感培养的重要手段.而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重技巧,轻阅读的现象,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真正使阅读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现状 反思 语文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不仅是他们思维方式和价 ...

  • 小学语文识字与阅读的相互关系
  •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识字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是推动语文教学进一步开展的前提,发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极为有必要的,通过剖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来实际地探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措施,以及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整体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识字 小学语文阅读 ...

  • 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及策略分析
  • 摘 要:当前的农村素质教育发展尚未完善,尤其是基础教育,应当是全体教育人关注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依傍资深教学经验,在了解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堪忧的情况下提出几项对策. 关键词:资源贫乏:阅读:对策 一.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以及改善的必要性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刚刚建成体系,不过这个体系的质量令人 ...

  •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索
  •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88-01 新课标要求,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需要达到405万字,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具有突破性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 ...

  • 脉脉书香润心灵
  • 摘 要:从古至今,阅读一直是增强人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一般,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外阅读的帮助来提升小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应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出发,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的角度出发,谈了 ...

  •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 摘 要: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生不同年纪段的身心特点,供给适合其阅读的读物,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适应,增进小孩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