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
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 )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
4.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
A.教材和大纲 B.课程标准和教材 C.教材和学生 D.课程标准和学生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 )的重要性。
A.习惯 B.意志 C.兴趣 D.态度
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 )
A.于漪 B.钱梦龙 C.宁鸿彬 D.上海育才中学
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
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 )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 B.自主、合作、探究 C.独立思考、勇于探究
D.自立、提问、研究
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 )年开始的
A.1999 B.2000 C.2001 D.2002
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 ),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
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个。
A.2500 B.3500 C.2800 D.3000
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 )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A.综合性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
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 )
A.写作 B.习作 C.写话 D.创作
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在一起,改为( )。
A.口头语言 B.口语训练 C.口语表达 D.口语交际
15.教学目标分类法是美国教育家( )提出来的。
A.布鲁诺 B.布鲁纳 C.布卢姆 D.杜威
16.默读与朗读相比,适应范围更广,速度更快,而且( )。
A.更适应与低年级 B.更有助于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C.更有助于理解
D.更有利于提高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17.绝大多数的汉字的字形结构限于( )种。
A.6 B.7 C.8 D.9
18“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和近代最成功的蒙学教材,它们分别指的是()。
A.《唐诗三百首》《千字文》 B.《唐诗三百首》《千家诗》 C.《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 D.《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9.由( )和叶圣陶主编的《语文百八课》是我国现代中学语文教材中,尝试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不朽之作。
A.夏丏尊 B.吕叔湘 C.王力 D.张志公
20.书信是应用文教学的重点,书信一般包括称呼、正文、结尾、( )和日期5个组成部分。
A.署名 B.致辞 C.祝颂语 D.邮编
二、辨析题(判断是否说得有理,并作简要分析。每小题3分)
1.语文课可以用外语进行教学。
辨析:
2.“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辨析:
3.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 赫尔巴特)
辨析:
4.写作教学的唯一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辨析:
5.语文课程资源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辨析: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2分)
1.写作——
2.阅读教学——
3.语文教材——
4.合作学习——
四、简答题(每题4分,任选两题)
1.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有哪些?
2.如何设计语文教学目标?
3.诗歌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4.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有何意义?
五、论述题(每题10分,任选一题)
1.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结合实际论述作文命题的原则。
六、应用题(35分)
阅读下面文章,要求:
1.简要分析该篇文章(10分)。
2.设计教学目标,并谈谈你这样设计的理由(10分)。
3.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最能体现你教学思路的教学环节(10分)。
4.设计一份体现教学目标的板书,设计力求有科学性和艺术性(5分)。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 淑 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正无暇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摩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而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她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她如同饥谨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自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原载《北京日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A、C、C、C、B、C、B、C、D、B、A、C、D、C、C、B、D、A、A
二、判断题
1.错,语文课是母语课.
2.对,良好的习惯包括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
3.对,因为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学不可分割。
4.错,因为还有如智力、思想等其他方面的目标。
5.对,因为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总是和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三、名词解释:
1.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2.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负载着语文教育内容并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一切材料。
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
四、简答题:
1.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有哪些?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如何实际语文教教学目标?
答: 掌握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明确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体系。
确定语文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容量。
确定目标描述的方式。
3.诗歌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初步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陶冶学生的性情,使他们获得审美的愉悦。
4.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有何意义
答:“阅读期待”是接受美学的概念。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奏。学生翻开语文课本,一
篇课文的题目、作者、题材、体裁便引发他们种种猜测
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能够适当地交代背景、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就会更加
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五、论述题
1.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答: 语文课程在培养目标上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重视
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和融化。
语文课程在教学原则上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长期受到熏陶感染的
过程。
语文教育在教学评价上要克服“科学主义”的非此即彼、寻求唯一准确答案的评价标准,
和非“扬”即“批”、只见问题不见学生的评价态度。
2.结合实际论述作文命题的原则。
命题要注意整体设计。
命题要有实用价值。
要写好命题作文提示语。
命题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六、应用题(略)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
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 )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
4.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
A.教材和大纲 B.课程标准和教材 C.教材和学生 D.课程标准和学生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 )的重要性。
A.习惯 B.意志 C.兴趣 D.态度
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 )
A.于漪 B.钱梦龙 C.宁鸿彬 D.上海育才中学
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
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 )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 B.自主、合作、探究 C.独立思考、勇于探究
D.自立、提问、研究
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 )年开始的
A.1999 B.2000 C.2001 D.2002
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 ),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
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个。
A.2500 B.3500 C.2800 D.3000
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 )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A.综合性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
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 )
A.写作 B.习作 C.写话 D.创作
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在一起,改为( )。
A.口头语言 B.口语训练 C.口语表达 D.口语交际
15.教学目标分类法是美国教育家( )提出来的。
A.布鲁诺 B.布鲁纳 C.布卢姆 D.杜威
16.默读与朗读相比,适应范围更广,速度更快,而且( )。
A.更适应与低年级 B.更有助于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C.更有助于理解
D.更有利于提高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17.绝大多数的汉字的字形结构限于( )种。
A.6 B.7 C.8 D.9
18“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和近代最成功的蒙学教材,它们分别指的是()。
A.《唐诗三百首》《千字文》 B.《唐诗三百首》《千家诗》 C.《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 D.《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9.由( )和叶圣陶主编的《语文百八课》是我国现代中学语文教材中,尝试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不朽之作。
A.夏丏尊 B.吕叔湘 C.王力 D.张志公
20.书信是应用文教学的重点,书信一般包括称呼、正文、结尾、( )和日期5个组成部分。
A.署名 B.致辞 C.祝颂语 D.邮编
二、辨析题(判断是否说得有理,并作简要分析。每小题3分)
1.语文课可以用外语进行教学。
辨析:
2.“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辨析:
3.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 赫尔巴特)
辨析:
4.写作教学的唯一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辨析:
5.语文课程资源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辨析: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2分)
1.写作——
2.阅读教学——
3.语文教材——
4.合作学习——
四、简答题(每题4分,任选两题)
1.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有哪些?
2.如何设计语文教学目标?
3.诗歌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4.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有何意义?
五、论述题(每题10分,任选一题)
1.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结合实际论述作文命题的原则。
六、应用题(35分)
阅读下面文章,要求:
1.简要分析该篇文章(10分)。
2.设计教学目标,并谈谈你这样设计的理由(10分)。
3.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最能体现你教学思路的教学环节(10分)。
4.设计一份体现教学目标的板书,设计力求有科学性和艺术性(5分)。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 淑 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正无暇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摩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而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她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她如同饥谨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自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原载《北京日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A、C、C、C、B、C、B、C、D、B、A、C、D、C、C、B、D、A、A
二、判断题
1.错,语文课是母语课.
2.对,良好的习惯包括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
3.对,因为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学不可分割。
4.错,因为还有如智力、思想等其他方面的目标。
5.对,因为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总是和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三、名词解释:
1.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2.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负载着语文教育内容并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一切材料。
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
四、简答题:
1.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有哪些?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如何实际语文教教学目标?
答: 掌握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明确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体系。
确定语文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容量。
确定目标描述的方式。
3.诗歌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初步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陶冶学生的性情,使他们获得审美的愉悦。
4.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有何意义
答:“阅读期待”是接受美学的概念。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奏。学生翻开语文课本,一
篇课文的题目、作者、题材、体裁便引发他们种种猜测
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能够适当地交代背景、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就会更加
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五、论述题
1.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答: 语文课程在培养目标上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重视
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和融化。
语文课程在教学原则上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长期受到熏陶感染的
过程。
语文教育在教学评价上要克服“科学主义”的非此即彼、寻求唯一准确答案的评价标准,
和非“扬”即“批”、只见问题不见学生的评价态度。
2.结合实际论述作文命题的原则。
命题要注意整体设计。
命题要有实用价值。
要写好命题作文提示语。
命题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六、应用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