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结婚习俗

东北人的婚礼是博采的——这话有些不准确,应该说,东北的汉族人的婚礼是博采的。

博采众家之长。

有一个民族,迎亲的青年男女吹着长嘴的笙一样的乐器,在青山绿水之间舞蹈而来。东北人不这样,东北人是要坐车的。自己没有车,租车,租轿车,一长溜的,从街这头排到街那头,以此来纪念古代的轿子。

千年的唢呐还在吹,现代的音响也隆隆地播放,不放秧歌调,放婚礼进行曲,放得次数多了,已经听不出洋味了。

吃福寿面,这似乎该是满人的习俗;穿婚纱,这又该是西风东渐了。满族人入主中原,满族人的习俗也漫延开来,久而久之,汉族人把这些习俗当成了自己的。婚纱,不知道在西方是不是只有白色一种,在我们这里却是已经有红色的了。许多年间,新娘子常穿一种大红的结婚礼服,再戴一脑袋碎花,抹了红脸蛋儿,很像要去扭秧歌。这种打扮已越来越让后来的青年所厌烦,有勇敢的女孩子,敢于穿婚纱,而且是白的。婚纱这东西怪,竟有皮夹克的效果,胖人穿了更胖,瘦人穿了更瘦。

到了婚礼上,双方的家长是都要讲话的。有的家长这一辈子可能是头一回站在麦克风后面,面对着这么多人讲话,紧张,却又兴奋,生怕讲得不透彻,便要多说一些。下面的人正襟危坐听上半天,听出大部分都是一些美好的幸福吉祥的祝福话,祝福小两口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但细一听,其中也有针尖儿对着麦芒儿。男方家长祝愿儿子勤奋体贴,善待妻子,孝敬岳父岳母,女方家长也希望女儿能够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得到男方家长的喜欢,其实这话也是说给对方听的,不外乎双方老人都对这个新成立的家庭是否结实深怀忧虑。台上的人哲学家般满怀忧患,忧患之余也不忘了对所有的来宾表示感谢。当然是应该的,台下每个人都是带着钱来的,再说,在天寒地冻或暑热难耐的季节,大家远远近近赶来,实在都是很不容易的。在一次婚礼上就听有人夸张地说:“我是从加拿大来的。”又有一个人说:“我大清早就往这赶,都冻哆嗦了。”

证婚人是要有的。这是从民-国继承下来的惯例。正像梁实秋所说,证婚人“多半是一个机关首长什么的”。除了标点符号,那个由机关首长扮演的证婚人把两张结婚证书一字不落地读上一遍。这是应该的,这证明这对新人的婚姻关系是经过有关部门允许了的。

结婚礼物是要交换的。新郎小心翼翼地从一只小盒子里拿出来,新娘也小心翼翼地从另一只小盒子里拿出来,拿出来的是什么呢?是两个金属的小圈,黄澄澄,或是白亮亮的,彼此套在对方的手指头上。

交杯酒也是要喝的。酒是红的,红色和这喜庆气氛相配。杯粗如碗,杯高如李靖手上托着的塔,两只胳膊套着喝。有人担心:这两大杯酒,还不把新郎新娘喝倒了?定睛看去,新郎新娘只是薄薄地啜上一层,并不全喝。平剧《花为媒》中有两句唱:“饮过合欢酒,拜过喜神娘。”合欢酒就是交杯酒。交杯酒可是有一段历史了,《礼记》就有记载:“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这“合卺”指的就是交杯酒。宋代王得臣《尘史》中有详细说明:“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

饮过交杯酒之后,是鞠躬。向双方家长,向证婚人、介绍人,向所有的来宾,一律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凡婚礼,都必得有一个司仪,现在叫主持人。主持人有两种,简单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共入洞房,就可以了。复杂的,就要一面主持着仪式进行,一面插科打诨,幽默调侃,总有许多饶舌,让新人窘,让来宾笑,新郎新娘好像木偶,主持人倒成了主角。主持人恰像国家接-班人,是必须好好挑选的,太严肃、太笨的,会把场面弄得沉闷、呆板,太喜剧、太滑稽,又会把场面弄得浅雹低俗,就像梁实秋说的:“隆则隆矣,重却不重。”

主持人这活也着实不好干。“某先生某小姐的结婚仪式现在开始。”这话不对。古书上说:“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古时候,婚字中已包含了礼字。这却不妨碍结婚仪式仍可称为婚礼。但结婚仪式却不是从新郎新娘面对许多来宾才开始的。可以那么说,在东北,当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从端“聚宝盆”,挂窗帘,一直到坐床,婚礼从那时就开始了。

进行婚礼下一项,新郎新娘父母讲话。这话也不对。台下有人就抬头四下看。按照东北人的习俗,结婚的时候,新娘的母亲是不能到场的。

某先生与某小姐的结婚仪式现在结束。这话又不对。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吗?婚礼进行下一项,是所有来宾秃鹫般进餐。这时候,新郎穿着一身烫得发板的西装,新娘穿着一身大红的衣裙,顶着一脑袋碎花,开始挨桌敬酒。这一时刻大概是新郎新娘一辈子最团结的时候,他们肩并肩,背靠背,恰似要对付从四面围上来的敌人,向赵钱孙李鞠躬,给周吴郑王敬酒,像做了什么有愧于大家的事。

东北人的婚礼和天下最一致的是闹房。闹房,是许多人热中的。据说,过去是文闹,现在,已上升为武闹了。

还有一项最古老的,那就是婚礼将延伸到婚礼后的第三天。三朝回门,这是婚礼中最人道的。嫁者,给也,养了许多年的女儿,一下子给了人家,做父母的心里总要空落落的。三天回门,女儿领着新姑爷回来看望一下,对老人也是一种安慰。

以后的日子,就是他们自己过了。

东北人的婚礼是博采的——这话有些不准确,应该说,东北的汉族人的婚礼是博采的。

博采众家之长。

有一个民族,迎亲的青年男女吹着长嘴的笙一样的乐器,在青山绿水之间舞蹈而来。东北人不这样,东北人是要坐车的。自己没有车,租车,租轿车,一长溜的,从街这头排到街那头,以此来纪念古代的轿子。

千年的唢呐还在吹,现代的音响也隆隆地播放,不放秧歌调,放婚礼进行曲,放得次数多了,已经听不出洋味了。

吃福寿面,这似乎该是满人的习俗;穿婚纱,这又该是西风东渐了。满族人入主中原,满族人的习俗也漫延开来,久而久之,汉族人把这些习俗当成了自己的。婚纱,不知道在西方是不是只有白色一种,在我们这里却是已经有红色的了。许多年间,新娘子常穿一种大红的结婚礼服,再戴一脑袋碎花,抹了红脸蛋儿,很像要去扭秧歌。这种打扮已越来越让后来的青年所厌烦,有勇敢的女孩子,敢于穿婚纱,而且是白的。婚纱这东西怪,竟有皮夹克的效果,胖人穿了更胖,瘦人穿了更瘦。

到了婚礼上,双方的家长是都要讲话的。有的家长这一辈子可能是头一回站在麦克风后面,面对着这么多人讲话,紧张,却又兴奋,生怕讲得不透彻,便要多说一些。下面的人正襟危坐听上半天,听出大部分都是一些美好的幸福吉祥的祝福话,祝福小两口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但细一听,其中也有针尖儿对着麦芒儿。男方家长祝愿儿子勤奋体贴,善待妻子,孝敬岳父岳母,女方家长也希望女儿能够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得到男方家长的喜欢,其实这话也是说给对方听的,不外乎双方老人都对这个新成立的家庭是否结实深怀忧虑。台上的人哲学家般满怀忧患,忧患之余也不忘了对所有的来宾表示感谢。当然是应该的,台下每个人都是带着钱来的,再说,在天寒地冻或暑热难耐的季节,大家远远近近赶来,实在都是很不容易的。在一次婚礼上就听有人夸张地说:“我是从加拿大来的。”又有一个人说:“我大清早就往这赶,都冻哆嗦了。”

证婚人是要有的。这是从民-国继承下来的惯例。正像梁实秋所说,证婚人“多半是一个机关首长什么的”。除了标点符号,那个由机关首长扮演的证婚人把两张结婚证书一字不落地读上一遍。这是应该的,这证明这对新人的婚姻关系是经过有关部门允许了的。

结婚礼物是要交换的。新郎小心翼翼地从一只小盒子里拿出来,新娘也小心翼翼地从另一只小盒子里拿出来,拿出来的是什么呢?是两个金属的小圈,黄澄澄,或是白亮亮的,彼此套在对方的手指头上。

交杯酒也是要喝的。酒是红的,红色和这喜庆气氛相配。杯粗如碗,杯高如李靖手上托着的塔,两只胳膊套着喝。有人担心:这两大杯酒,还不把新郎新娘喝倒了?定睛看去,新郎新娘只是薄薄地啜上一层,并不全喝。平剧《花为媒》中有两句唱:“饮过合欢酒,拜过喜神娘。”合欢酒就是交杯酒。交杯酒可是有一段历史了,《礼记》就有记载:“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这“合卺”指的就是交杯酒。宋代王得臣《尘史》中有详细说明:“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

饮过交杯酒之后,是鞠躬。向双方家长,向证婚人、介绍人,向所有的来宾,一律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凡婚礼,都必得有一个司仪,现在叫主持人。主持人有两种,简单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共入洞房,就可以了。复杂的,就要一面主持着仪式进行,一面插科打诨,幽默调侃,总有许多饶舌,让新人窘,让来宾笑,新郎新娘好像木偶,主持人倒成了主角。主持人恰像国家接-班人,是必须好好挑选的,太严肃、太笨的,会把场面弄得沉闷、呆板,太喜剧、太滑稽,又会把场面弄得浅雹低俗,就像梁实秋说的:“隆则隆矣,重却不重。”

主持人这活也着实不好干。“某先生某小姐的结婚仪式现在开始。”这话不对。古书上说:“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古时候,婚字中已包含了礼字。这却不妨碍结婚仪式仍可称为婚礼。但结婚仪式却不是从新郎新娘面对许多来宾才开始的。可以那么说,在东北,当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从端“聚宝盆”,挂窗帘,一直到坐床,婚礼从那时就开始了。

进行婚礼下一项,新郎新娘父母讲话。这话也不对。台下有人就抬头四下看。按照东北人的习俗,结婚的时候,新娘的母亲是不能到场的。

某先生与某小姐的结婚仪式现在结束。这话又不对。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吗?婚礼进行下一项,是所有来宾秃鹫般进餐。这时候,新郎穿着一身烫得发板的西装,新娘穿着一身大红的衣裙,顶着一脑袋碎花,开始挨桌敬酒。这一时刻大概是新郎新娘一辈子最团结的时候,他们肩并肩,背靠背,恰似要对付从四面围上来的敌人,向赵钱孙李鞠躬,给周吴郑王敬酒,像做了什么有愧于大家的事。

东北人的婚礼和天下最一致的是闹房。闹房,是许多人热中的。据说,过去是文闹,现在,已上升为武闹了。

还有一项最古老的,那就是婚礼将延伸到婚礼后的第三天。三朝回门,这是婚礼中最人道的。嫁者,给也,养了许多年的女儿,一下子给了人家,做父母的心里总要空落落的。三天回门,女儿领着新姑爷回来看望一下,对老人也是一种安慰。

以后的日子,就是他们自己过了。


相关内容

  • 东北结婚的习俗
  • 一、出发前准备 1、四彩礼:离娘肉(2根肋条),鱼2条,大葱4棵,粉条4把。 2、新房楼前楼后的大井用红纸盖上。 3、接亲人员佩戴嘉宾花,新郎新娘胸花、主婚人胸花暂时不戴。 4、接送亲人员不算新郎新娘应为双数(一般8人、10人、12人)。 5、接亲车队总数(录像车除外)应为双(一般6台、8台、10 ...

  • 吉林省风俗民俗
  • 热情好客,古朴豪放 --浅谈吉林省风俗民俗 巍巍长白山,滔滔松江水,莽莽黑土地,浓浓关东情.美丽富饶的吉林大地,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勤劳勇敢的吉林各族人民,在这块黑土地上,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创造了丰硕的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 吉林省在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多方面都各具特色,我只就几 ...

  • 中国民族民俗学
  • 第一章中国民族民俗学概述 一.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民俗学是一门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社会科学学科.中国民族民俗学是以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共同体.故中国民族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包括汉族在内的五十六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二.民 ...

  • 安多藏族婚俗
  •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安多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其村的藏族婚俗 摘要: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阐述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其村的独特的传 统婚姻习俗和礼仪,以及要忌讳的事情.与旧婚俗相比较更为突出了 现在婚姻的合理性和自由性.历年来,尖扎县如什其村的民众在婚礼 方面,一直延续着古礼.婚礼的功能正如各位所知那样主要是 ...

  • 新郎必读:结婚接新娘流程
  • 一. 新郎家中的准备工作 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新郎都会把第二天婚宴所需的烟.酒.糖.花生.瓜子和婚礼仪式上所需要的物品带到婚礼场地,假酒也提前做好,放置在专门提供的房间并锁好,这样就可以省去婚礼当天的许多麻烦和劳顿.出发前兄弟团拍照留念. 1. 请父母把胸花带在自己的胸前. 2. 新郎应该拜谢父母 3 ...

  • 清明节的民俗变迁及其社会功能
  • 文 化 研 究 清明节的 民俗变迁及其社会功能 宋 立 摘要 : 清明节是 由清 明节气 . 寒食节 . 巳节 三者相融合 上的节 日, 清明节节俗丰富多样 , 文章考察 了清明节 由单一 的祭 祀到祭祀与娱乐相结合 的节俗变迁.清明节历史悠久 , 有着独 明节开始更多注重活人的欢娱 , 偏重于踏青 ...

  • 东南亚国家风俗
  • 亚洲面积广阔,民族也比较复杂,风俗禁忌大多与当地宗教有关.佛教.回教.印度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对亚洲各国的政治.文化或多或少都有影响. 柬埔寨(柬埔寨外交与国际合作部:http://www.mfaic.gov.kh/) 柬埔寨,旧称高棉,是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的一个国家,首都金边.该国西部及西北部与泰 ...

  • 满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
  • [旗装]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同男孩一样,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颅后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一直到成年方蓄发留辫.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 ...

  • 上海姑娘在东北婆家的第一个年 | 返乡日记
  • (爆竹声中迎新) 张舟逸/文 春节期间,有一则题为"上海女孩跟男友回农村过年,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的新闻很火.这类网友"喜闻乐见"的八卦,迅速挑起地域骂战与群体攻击,也让春节里赋闲的网民们,酣畅地秀了把婚姻观和家庭观. 对于出生自不同文化地域的情侣,&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