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精帖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庶吉士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庶吉士,明清时期翰林院官员,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Imperial Academy或Hanlinyuan )。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官名。亦称庶常,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始置于明初,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明太祖时开始,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之下观政。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称观政进士。永乐二年(1404)始专隶于翰林院,选进士之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明代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清雍正以后,选馆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明代的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

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庶吉士,亦称庶常,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庶吉士是明朝的储备干部,明朝不少宰相正是庶吉士出身。

张居正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张居正当庶吉士两年时间,大量研究历朝的典章制度以及治国之道。两年以后他就成为了朝廷的智囊团成员,被授职翰林院编修。这里提到的翰林院庶吉士实际上相当于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中国古代选官过程中,每每将已选出的人才,放在某种特定的位置进行考察培养,然后再择优任用。这一做法即所谓的“储才”(亦作“贮才”)。历史上较早的储才形式是战国时的客卿制度。人才一般需要按军功授官爵制的要求,经受严峻的战争考验,立下军功为主的功劳,才能实现第二步升迁——由“客卿”拜“相”(即当国之正卿)。

秦汉时期,最重要的储才形式则是郎官制度。所谓郎官,实际就是皇帝的卫士,郎官的首领郎中令(光禄勋)便是卫队的司令官。汉代选官,入仕者大率先拜郎,然后再内迁或外放;尤其孝廉拜郎,更为常见。这一做法时人谓之“宿卫”,其目的是让入仕者先在皇帝卫队中任职服务,接受锻炼,同时也学习各种礼仪,为以后出任其它职务奠定基础。郎署的储才性质正体现于此。

科举制时代,储才被赋予了更加广泛的意义。由于举士、举官的分途,所举之士便成为后备官吏,故举士实际已具有了储才性质。其次,因为学校与科举合流,所以从广义上看,学校育才亦即储才,正如《明史·选举志》所言:“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者也”。

明朝从进士中拣选庶吉士——一这是专为造就第一等人才的办法。明洪武初,于六科设庶吉士,使新进士历练办事。大致于永乐年间,开始从新科进士中经过考试选出才资英敏而年轻才俊,安排进文渊阁读书。由国家发放补贴悉心培养这批人才:司礼监供给笔墨纸张;光禄寺预备早晚膳食;礼部供给蜡烛灯油及月俸;工部在皇城内东华门附近找一所宽敞的房子,以供住宿,皇帝会时常到文渊阁亲自出题考试,查看学业的进度。五天休沐一天,放假出宫;派太监及锦衣卫官员,随行照料。

庶吉士在资深的翰林指导下经过三年学习,期满后要经散馆之试,然后按成绩授职。优者一般留翰林,次者则出为中央及地方官,一般是知府之类的职位。翰林院也就成了重要的人才库。明朝中叶后官场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凡经馆选而成为庶吉士的进士均被认为是储相。

正因为明代的内阁辅臣,多半都是庶吉士的出身,所以庶吉士虽晚三年授官,只要不犯过错,日后必为朝廷重用,许多进士都乐于此道。

嘉靖七年(1528年),年仅十七岁的高拱参加河南省的乡试,结果让他自己都吃惊:他获得了那年乡试的第一名。第一次参加考试就考中举人,并且是一举夺魁,成为轰动乡里的大新闻。

世事往往并非尽如人意。高拱没想到从举人到进士,他要走整整13年。一再地“复读”,无疑让他的身心饱受折磨。高拱这个河南的第一名,到京城考进士时却屡屡受挫,连续考了四次都名落孙山。他大哥高捷比他晚六年考中举人,但第二年就中了进士。又过了六年,高拱才考取了进士。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或许这段经历,为高拱潜心学问,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考中进士后,他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继续攻读。翰林院内,有藏书最为丰富的皇家图书馆,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历代典籍,这里收藏得十分完备。高拱继续寒窗苦读,但乐在其中。“毕业后”,高拱被留在翰林院,担任翰林院编修。十年后,他已是满腹才学之士。此时裕王(后来的隆庆皇帝)出阁读书,高拱被选为讲官,从此与裕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多年的苦读,终于为高拱打开了通往权力顶峰的一扇大门。

万历初年,已是首辅的高拱终究没能从官场漩涡中幸免,他被驱逐出朝廷,骑一头骡子凄凉回乡,几年后抑郁而终。但这道万历三十年的圣旨,却给了高拱很高的评价,说他“锐志匡时,宏才赞理”,将他与魏绛、范仲淹等古代名臣相比,并“赠尔为太师,谥文襄”。

庶吉士这一储才形式,实际是经最高一级科举考试后的再学习、再选拔。明朝从学校储才,举士储才,直到庶吉士储才,构成了一个以科举制为基础的金字塔式的储才系统。只是庶吉士并非每科都选;最初是隔一秋选一次,以后或者三科并选,或者数科不选,甚至有九科不选的。 在这种有可能成为国家内阁重臣的官员挑选上,朝廷态度是慎之又慎的。是国家言路的来源,翰林院是明朝科举时候创建的,由刘伯温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扩展阅读: 1 苏州指南

开放分类: 中国历史 政治 科举 官制 人事

翰林院庶吉士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庶吉士,明清时期翰林院官员,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Imperial Academy或Hanlinyuan )。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官名。亦称庶常,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始置于明初,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明太祖时开始,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之下观政。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称观政进士。永乐二年(1404)始专隶于翰林院,选进士之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明代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清雍正以后,选馆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明代的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

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庶吉士,亦称庶常,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庶吉士是明朝的储备干部,明朝不少宰相正是庶吉士出身。

张居正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张居正当庶吉士两年时间,大量研究历朝的典章制度以及治国之道。两年以后他就成为了朝廷的智囊团成员,被授职翰林院编修。这里提到的翰林院庶吉士实际上相当于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中国古代选官过程中,每每将已选出的人才,放在某种特定的位置进行考察培养,然后再择优任用。这一做法即所谓的“储才”(亦作“贮才”)。历史上较早的储才形式是战国时的客卿制度。人才一般需要按军功授官爵制的要求,经受严峻的战争考验,立下军功为主的功劳,才能实现第二步升迁——由“客卿”拜“相”(即当国之正卿)。

秦汉时期,最重要的储才形式则是郎官制度。所谓郎官,实际就是皇帝的卫士,郎官的首领郎中令(光禄勋)便是卫队的司令官。汉代选官,入仕者大率先拜郎,然后再内迁或外放;尤其孝廉拜郎,更为常见。这一做法时人谓之“宿卫”,其目的是让入仕者先在皇帝卫队中任职服务,接受锻炼,同时也学习各种礼仪,为以后出任其它职务奠定基础。郎署的储才性质正体现于此。

科举制时代,储才被赋予了更加广泛的意义。由于举士、举官的分途,所举之士便成为后备官吏,故举士实际已具有了储才性质。其次,因为学校与科举合流,所以从广义上看,学校育才亦即储才,正如《明史·选举志》所言:“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者也”。

明朝从进士中拣选庶吉士——一这是专为造就第一等人才的办法。明洪武初,于六科设庶吉士,使新进士历练办事。大致于永乐年间,开始从新科进士中经过考试选出才资英敏而年轻才俊,安排进文渊阁读书。由国家发放补贴悉心培养这批人才:司礼监供给笔墨纸张;光禄寺预备早晚膳食;礼部供给蜡烛灯油及月俸;工部在皇城内东华门附近找一所宽敞的房子,以供住宿,皇帝会时常到文渊阁亲自出题考试,查看学业的进度。五天休沐一天,放假出宫;派太监及锦衣卫官员,随行照料。

庶吉士在资深的翰林指导下经过三年学习,期满后要经散馆之试,然后按成绩授职。优者一般留翰林,次者则出为中央及地方官,一般是知府之类的职位。翰林院也就成了重要的人才库。明朝中叶后官场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凡经馆选而成为庶吉士的进士均被认为是储相。

正因为明代的内阁辅臣,多半都是庶吉士的出身,所以庶吉士虽晚三年授官,只要不犯过错,日后必为朝廷重用,许多进士都乐于此道。

嘉靖七年(1528年),年仅十七岁的高拱参加河南省的乡试,结果让他自己都吃惊:他获得了那年乡试的第一名。第一次参加考试就考中举人,并且是一举夺魁,成为轰动乡里的大新闻。

世事往往并非尽如人意。高拱没想到从举人到进士,他要走整整13年。一再地“复读”,无疑让他的身心饱受折磨。高拱这个河南的第一名,到京城考进士时却屡屡受挫,连续考了四次都名落孙山。他大哥高捷比他晚六年考中举人,但第二年就中了进士。又过了六年,高拱才考取了进士。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或许这段经历,为高拱潜心学问,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考中进士后,他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继续攻读。翰林院内,有藏书最为丰富的皇家图书馆,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历代典籍,这里收藏得十分完备。高拱继续寒窗苦读,但乐在其中。“毕业后”,高拱被留在翰林院,担任翰林院编修。十年后,他已是满腹才学之士。此时裕王(后来的隆庆皇帝)出阁读书,高拱被选为讲官,从此与裕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多年的苦读,终于为高拱打开了通往权力顶峰的一扇大门。

万历初年,已是首辅的高拱终究没能从官场漩涡中幸免,他被驱逐出朝廷,骑一头骡子凄凉回乡,几年后抑郁而终。但这道万历三十年的圣旨,却给了高拱很高的评价,说他“锐志匡时,宏才赞理”,将他与魏绛、范仲淹等古代名臣相比,并“赠尔为太师,谥文襄”。

庶吉士这一储才形式,实际是经最高一级科举考试后的再学习、再选拔。明朝从学校储才,举士储才,直到庶吉士储才,构成了一个以科举制为基础的金字塔式的储才系统。只是庶吉士并非每科都选;最初是隔一秋选一次,以后或者三科并选,或者数科不选,甚至有九科不选的。 在这种有可能成为国家内阁重臣的官员挑选上,朝廷态度是慎之又慎的。是国家言路的来源,翰林院是明朝科举时候创建的,由刘伯温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扩展阅读: 1 苏州指南

开放分类: 中国历史 政治 科举 官制 人事


相关内容

  • _永乐大典_纂修人研究
  • 以为 年 月第 期 丈 敬 场呢 ∀ ∃ !# 季 刊 % ∋ & ( ! ) 刃 ∗ < 乐 大典 > 永 纂修 人研 究 张 金 梁 由于 < 乐大 典 > 永 纂修 人员 众 多 典籍 文献 仅 对监 修 总裁等重 要 人 员 略 有叙述 一 般纂修人 员 则记 ...

  • 贵州历史人物--第8辑
  • 王耘,(?-1737),字文重,贵州黄平县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举人,出任石阡府教授.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进士.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出任江南嘉定知县,后历任过两次乡试同考官.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告老还乡.为官有善政,深得民心,在嘉定时,一老绅士为其<永怀集> ...

  • 二十五史- 清史稿清史稿赵尔巽柯劭忞列传一百六十四
  • 史书 >> 二十五史 >> 清史稿返回目录 关闭窗口 列传一百六十四 鲍桂星 顾★ 吴孝铭 陈鸿 鄂木顺额 徐法绩 鲍桂星,字双五,安徽歙县人.嘉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中允.九年,典试河南,留学政.十三年,典试江西.十五年,督湖北学政.累迁至内阁学士.十八年,任满, ...

  • 信阳历史文化名人录[2]
  • 信阳历史文化名人录 2012-04-09 16:11:24 来源: Tag:信阳,文化 手机看商都 更多 11.司马光--光山人,为宋朝著名宰相,著有<资治通鉴>,对中国的史学界有极大之贡献. 12.马祖常--潢川人,元朝礼部尚书.枢密副使.擅长于诗文,有<缫丝行>.< ...

  • 19-谈艺录(明)徐祯卿
  • 谈艺录 (明)徐祯卿 诗理宏渊,谈何容易.究其妙用,可略而言.〈卿云〉江水,开<雅>.<颂>之源:〈烝民〉.〈麦秀〉,建<国风>之始.览其事迹,兴废如存,占彼民情,困舒在目.则知诗者,所以宣元郁之思,光神妙之化者也.先王协之于宫征,被之于簧弦,奏之于郊社,颂之于宗 ...

  • 科举制度论文:试析明代的科举制度
  • 2010年11月刊 商品与质量 理论研究 试析明代的科举制度 □田小红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 摘要: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创于唐代,它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均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制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明代的科举考试在继承前代的 ...

  • 乾隆重臣.嘉庆帝师.清朝官阶最高的福建人
  • 紧承前篇:漳浦,跨越千年寻访名人 (三)乾隆重臣蔡新 蔡新(1707-1799),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漳浦下布(今大南坂下楼村林西墘)人.父早逝,家境贫穷,自幼与兄助寡母耕作.采薪度日.蔡新年轻时,刻苦学习,尤喜闻儒家性理天命的学说,深受堂叔蔡世远(雍正年间上书房诸皇子侍读,乾隆帝师之一)喜爱 ...

  • [严嵩,字惟中]阅读及答案
  • 文亩文阕读(19分) 严嵩,字惟中,分宜人.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移疾归,读书钤山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还朝,久之进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召为国子祭酒.嘉靖七年历礼部右侍郎,迁吏部左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改吏部. 居南京五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会廷议更修<宋史>,辅臣 ...

  • 梁清标(1620-1691) 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文学家
  • 梁清标(1620-1691) 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文学家.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一号蕉林.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清顺治元年补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宏文院编修.国史院侍讲学.詹事府詹事.礼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