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对肌肉收缩强度的影响

人体生理学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2. 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3. 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改变及关系。 二、实验原理

肌肉、神经和腺体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它们有较大兴奋性。不同组织、细胞的兴奋表现各不相同,神经组织的兴奋性表现为动作电位,肌肉的兴奋性主要表现为收缩活动。因此观察肌肉是否收缩可以判断它是否产生了兴奋。一个刺激是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不仅与刺激形式有关,还与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有关。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

蛙、任氏液、常用手术器械、粗剪刀、蛙板、蛙钉、棉线、大头针、锌铜弓、张力换能器、双凹夹、三角支架、保护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RM6240C 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实验系统连接和参数设置

换能器的输出端与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输入通道相连接。启动RM624C 型系统软件,进入系统软件窗口,设置仪器参数。

2. 蛙坐骨神经腓肠肌的标本制备 (1)毁脑脊髓

(2)剥去蛙一侧下肢自大腿根部起的所有皮肤,然后将标本固定于蛙板上。

(3)从大腿背内侧的股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分离出坐骨神经,并用蘸有任氏液的锌铜弓测试坐骨神经与腓肠肌连接的完整性,除去大腿上其他肌肉组织。

(4)分离腓肠肌的跟腱,穿线结扎并连同扎线将跟腱剪下,一直将腓肠肌分离至膝关节。 (5)将腓肠肌跟腱的扎线固定在张力换能器的悬臂梁上,腓肠肌平放在蛙板上,拉线绕过滑轮,调节换能器、三角架的位置,使拉线处于适宜的拉伸状态并垂直于水平面。 (6)将分离的坐骨神经放在刺激电极上,保证神经与刺激电极的良好接触。 五.观察项目

1.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刺激强度从0.1V 逐渐增大,强度增量0.05V ,连续记录肌肉收缩曲线。记录阈刺激和最大刺激值,测量每一刺激强度所对应的肌肉收缩张力,测量最大刺激时肌肉的收缩期和舒张期时间。 2.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实验名称: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刺激频率按1Hz 、2Hz 、3Hz 、4Hz 、„„、30Hz 逐渐增加,连续记录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形态和张力变化。观察测量各刺激频率所对应的肌肉收缩最大张力。 六、实验数据

(1)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表1 刺激强度与腓肠肌收缩幅度

实验项目 收缩幅度(g ) 0.02 0 刺 激 强 度 ( ) V

0.07 0

0.12 0 0.17 0.200 0.22 0.288 0.27 0.290 0.32 0.300 0.37 0.302

0.42 0.302 0.45 0.302 0.52 0.302 0.57 0.302

在本实验中可观察得出,当电刺激从0.02V 增大到0.12V 时,蛙腓肠肌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当到了0.17V 的刺激强度时,肌肉出现明显的收缩,逐渐增大刺激强度,可以观察到肌肉的抽搐程度加大,直到强度为0.37V 时,肌肉收缩程度达到最大值,再增加刺激强度收缩幅度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由该曲线图可知,当刺激强度未达到阈刺激强度时,肌肉不收缩,当刺激强度达到并超过阈刺激时,在一定强度范围内,随着对坐骨神经刺激强度的增加,腓肠肌的收缩幅度也逐渐增大。本实验中,测出阈刺激为0.17V ,使肌肉刚好到达最大收缩幅度的刺激强度为0.37V 。

(2)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表2 刺激频率与收缩形态、收缩最大张力

频率(HZ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收缩形态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收缩最频率大张力 (HZ ) 0.22 16 0.23 17 0.18 18 0.17 19 0.17 20 0.18 21 0.20 22 0.24 23 0.25 24 0.251 25 0.251 26 0.251 27 0.251 28 0.375 29 0.375 30

收缩形态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收缩最大张力 0.375 0.375 0.375 0.38 0.381 0.381 0.383 0.384 0.385 0.385 0.401 0.402 0.402 0.403 0.405

由观察可知,当刺激频率较小,即在1Hz~10Hz之间时,肌肉表现为一个个的较明显的单刺激。当刺激频率到11Hz —19Hz 时,此时再逐渐增加其频率,腓肠肌表现为不太完全强直收缩,当一次收缩还未完成时就开始另一次收缩。当刺激频率达到20Hz 以上时,腓肠肌变为强直收缩,肌肉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思考题: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受到电刺激时是否表现“全或无”的特性,为什么?

答: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受到电刺激时表现“全或无”的特性。当腓肠肌受到大于或等于阈刺激的电刺激时,会在腓肠肌的某一细胞的神经纤维上产生神经冲动和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使临近部位细胞产生兴奋,从而引起腓肠肌的收缩。但当刺激小于阈刺激时,刺激不能使神经纤维产生冲动和动作电位,那么肌肉就不会收缩。所以腓肠肌在受到电刺激时会表现出“全或无”的特征。

人体生理学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2. 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3. 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改变及关系。 二、实验原理

肌肉、神经和腺体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它们有较大兴奋性。不同组织、细胞的兴奋表现各不相同,神经组织的兴奋性表现为动作电位,肌肉的兴奋性主要表现为收缩活动。因此观察肌肉是否收缩可以判断它是否产生了兴奋。一个刺激是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不仅与刺激形式有关,还与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有关。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

蛙、任氏液、常用手术器械、粗剪刀、蛙板、蛙钉、棉线、大头针、锌铜弓、张力换能器、双凹夹、三角支架、保护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RM6240C 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实验系统连接和参数设置

换能器的输出端与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输入通道相连接。启动RM624C 型系统软件,进入系统软件窗口,设置仪器参数。

2. 蛙坐骨神经腓肠肌的标本制备 (1)毁脑脊髓

(2)剥去蛙一侧下肢自大腿根部起的所有皮肤,然后将标本固定于蛙板上。

(3)从大腿背内侧的股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分离出坐骨神经,并用蘸有任氏液的锌铜弓测试坐骨神经与腓肠肌连接的完整性,除去大腿上其他肌肉组织。

(4)分离腓肠肌的跟腱,穿线结扎并连同扎线将跟腱剪下,一直将腓肠肌分离至膝关节。 (5)将腓肠肌跟腱的扎线固定在张力换能器的悬臂梁上,腓肠肌平放在蛙板上,拉线绕过滑轮,调节换能器、三角架的位置,使拉线处于适宜的拉伸状态并垂直于水平面。 (6)将分离的坐骨神经放在刺激电极上,保证神经与刺激电极的良好接触。 五.观察项目

1.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刺激强度从0.1V 逐渐增大,强度增量0.05V ,连续记录肌肉收缩曲线。记录阈刺激和最大刺激值,测量每一刺激强度所对应的肌肉收缩张力,测量最大刺激时肌肉的收缩期和舒张期时间。 2.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实验名称: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刺激频率按1Hz 、2Hz 、3Hz 、4Hz 、„„、30Hz 逐渐增加,连续记录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形态和张力变化。观察测量各刺激频率所对应的肌肉收缩最大张力。 六、实验数据

(1)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表1 刺激强度与腓肠肌收缩幅度

实验项目 收缩幅度(g ) 0.02 0 刺 激 强 度 ( ) V

0.07 0

0.12 0 0.17 0.200 0.22 0.288 0.27 0.290 0.32 0.300 0.37 0.302

0.42 0.302 0.45 0.302 0.52 0.302 0.57 0.302

在本实验中可观察得出,当电刺激从0.02V 增大到0.12V 时,蛙腓肠肌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当到了0.17V 的刺激强度时,肌肉出现明显的收缩,逐渐增大刺激强度,可以观察到肌肉的抽搐程度加大,直到强度为0.37V 时,肌肉收缩程度达到最大值,再增加刺激强度收缩幅度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由该曲线图可知,当刺激强度未达到阈刺激强度时,肌肉不收缩,当刺激强度达到并超过阈刺激时,在一定强度范围内,随着对坐骨神经刺激强度的增加,腓肠肌的收缩幅度也逐渐增大。本实验中,测出阈刺激为0.17V ,使肌肉刚好到达最大收缩幅度的刺激强度为0.37V 。

(2)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表2 刺激频率与收缩形态、收缩最大张力

频率(HZ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收缩形态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收缩最频率大张力 (HZ ) 0.22 16 0.23 17 0.18 18 0.17 19 0.17 20 0.18 21 0.20 22 0.24 23 0.25 24 0.251 25 0.251 26 0.251 27 0.251 28 0.375 29 0.375 30

收缩形态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 收缩最大张力 0.375 0.375 0.375 0.38 0.381 0.381 0.383 0.384 0.385 0.385 0.401 0.402 0.402 0.403 0.405

由观察可知,当刺激频率较小,即在1Hz~10Hz之间时,肌肉表现为一个个的较明显的单刺激。当刺激频率到11Hz —19Hz 时,此时再逐渐增加其频率,腓肠肌表现为不太完全强直收缩,当一次收缩还未完成时就开始另一次收缩。当刺激频率达到20Hz 以上时,腓肠肌变为强直收缩,肌肉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思考题: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受到电刺激时是否表现“全或无”的特性,为什么?

答: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受到电刺激时表现“全或无”的特性。当腓肠肌受到大于或等于阈刺激的电刺激时,会在腓肠肌的某一细胞的神经纤维上产生神经冲动和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使临近部位细胞产生兴奋,从而引起腓肠肌的收缩。但当刺激小于阈刺激时,刺激不能使神经纤维产生冲动和动作电位,那么肌肉就不会收缩。所以腓肠肌在受到电刺激时会表现出“全或无”的特征。


相关内容

  • 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 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摘要]目的:掌握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观察不同强度.频率和肌肉收缩反应之间的关系,了解肌肉收缩形成的过程.方法:采用活体蟾蜍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刺激时间恒定的条件下,分别用不同强度和频率的电刺激作用坐骨神经,再通过RM6240系统记录蟾蜍腓肠 ...

  • 生理学实验报告一
  • 生理学实验报告 一. 实验题目: 1.实验员:马冰(0941054) 2.时间:2011年10月10日 3.组号:第二组 4.班级:09生科 二. 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掌握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技术 3.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 ...

  • 生理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
  •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 验 名 称 姓学系组同 组 姓 名 号 别 别 名 蟾蜍骨骼肌生理 2015年5月7日 实验室温度 实 验 日 期 一. 实验题目 蟾蜍骨骼肌生理 A 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B 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C 蟾蜍 ...

  •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设计性实验
  •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设计性实验 设计方案 小组成员:朱佳琪2005301139 谭振峰2005301136 辛振 2005301149 罗文滔2005301103 实验项目名称:蛙类骨骼肌与心肌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基本生理指标测量方法以及电生理特性研究的 ...

  • 基础医学实验讨论综合
  • 基础医学实验 一.名词解释:(3分/题,共6分) 1. 换能器是一种将非电量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器件或装置. 2.在一定的刺激时间下,刚能引起机体或组织器官发生兴奋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二.判断题(共4小题,每小题1分,共4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 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书
  • 生 理 学 实验指导 目录 实验一 神经生理实验 1.1 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1.2 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 1.3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 实验二 血液生理实验 2.1 红细胞计数 2.2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实验三 循环生理实验之蛙心起搏点及心肌特性 3.1 蛙心起搏点 3.2 心肌特性 实验四 ...

  • 运动生理学试题
  • 绪论 一.判断 1. 运动生理学时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学科.错 2. 任何组织都是具有兴奋性.错 3. 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时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对 4.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错 5.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 ...

  • 运动的能量代谢
  •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 1.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2. 生物体不能直接利用光能,生物体需要其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装置,将太阳能转换成自身课被利用的化学能. 3. 所有细胞均具备能量转换的能力. 4.ATP 由含氮碱基与戊糖构成的腺苷再与3个磷酸基团结合形成. 5 ...

  •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时间:2007-06-15 00:00:00 | 作者:佚名| 浏览[ 507 ] 名词解释 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