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热"的冷思考([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更新时间: 2011-04-12 15:25:22

摘   要:时下全国各地大兴“名师工程”,广大教师对“名师”的推崇和追求热情高涨,名师研究也异常火爆,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名师热”现象。然而,“名师热”也需要冷思考,面对日渐升温的“名师热”,我们不禁发问:名师的内涵是什么?名师是如何产生的?广大教师怎样才能走向属于自己的“名师人生”?

关键词:名师热;隐忧;理性思考;名师人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课程与教学三十年——教师生活史的视角”(DAA09013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郑爽,女,石家庄学院讲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048);胡凤阳,男,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博士生(河北石家庄   050084)。

时下,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大兴“名师工程”,纷纷计划在一定时间内打造出一定规模的“名师”;广大教师对“名师”的推崇和追求热情高涨;理论工作者对“名师”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教育界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名师热”现象。这些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无疑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名师热”的背后也存有不少隐忧,需要“冷”的思考。

一、“名师热”的表现与隐忧

“名师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名师”打造热、“名师”追捧热和“名师”研究热。

(一)“名师”打造热

各地积极打造“名师”,“名师培养”、“名师建设”等工程纷纷立项。从各地公开的文件看,这些“工程”都是“大工程”:一是决心大,要在短时间内打造出大批“名师”;二是投入大,动辄上百万、千万;三是范围大,从国家到学校,从大学到幼儿园。

然而,名师成长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能否通过这种“工程立项”的方式在短期内批量打造?“名师”的质量如何保证?如何避免“豆腐渣”工程?

(二)“名师”追捧热

伴随着各级各类“名师工程”的广泛开展,广大教师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名师追捧热不断升温。尚未入选名师工程的教师,终日忙着写论文、出成果,积极申报名师选拔;那些已经进入名师工程的教师,则整日忙于开讲坛、作报告,介绍心得体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书育人就是教师的天职。试想:如果广大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投在对“名师”的追逐上,学生的学业谁来负责?育人的质量又如何保证?教书育人会不会成为教师精力投向的“附属产业”?

(三)“名师”研究热

对“名师”问题研究的广泛开展,是“名师热”的又一表现。当前,“名师”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较具代表性的成果有:《与名师为友》、《名校长名教师集体性个案研究》、《教育家成长丛书》、《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特级教师研究书系》、《学学名师那些事》、《名师人生》,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采用访谈、叙事、生活史等方法宣扬名师先进事迹、记录名师成长历程,为我们认识名师、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尚有诸多美中不足:一是描述性研究多,而探究性研究少,多为对名师成长轶事的记录与叙述,很少从深层次揭示名师的成长规律;二是个案研究多,群体研究少,使人难以把握名师队伍的群体特征;三是重复劳动多,创新成果少;四是对名师自身关注多,对名师的辐射作用关注少。

二、关于“名师热”的理性思考

然而,在“名师热”的背后,有关名师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即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名师”,以及名师的成长具有怎样的规律性等等,并没有形成共识,需要冷静思考。

(一)“名师”的内涵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必有其成名的内涵因素。那么这些内涵因素是什么?目前,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全国名师于漪老师认为,“名师”的内涵在“师”,而不在“名”。因此,教师应该从师德、师魂、师能等方面加强修养,而不能以“名”作为高悬的目标。功利的因素重了,心理就会失衡,对肩负的育人重任就会忽视,“师”的榜样挺立,“名”就不期而至。[1]北京师大郭华教授在研究了5位全国知名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后,则认为“名师”之名,不在于“名”本身,而在于他的“课”,在于他是否在掌握了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和特点,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话语体系。“名师的教学实践不是零散环节的机械构成,而是有一套内在的自洽的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 [2]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对名师和名师培养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后认为:“教学主张是名师教育自觉的关键性标志,是名师成熟、成功的核心因素,是名师产生和保持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是名师教学风格的内核。教学主张和以教学主张为内核的教学风格是名师成长道路上的‘通行证’。”[3]

上述三种观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名师的内涵,但若全面体现名师的含义,还需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从公认名师——“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的定义入手,将有助于对名师内涵进行剖析。《中外师范教育词典》对“骨干教师”的定义是:“教师队伍中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较高,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起核心作用的教师。”[4]教育部《特级教师评选规定》对“特级教师”的定义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5]可见,先是教师们在教书育人、为师立德、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具有行动上的“实”,而后广为人知,才有了“名”,才成为了“名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名师是具有师之德、师之学、师之望,能成为师之范的人。德、学、望、范是构成名师内涵的四大要素,缺一不可。四大要素的形成,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淀的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名师培养的稀缺性、历时性。所以,名师的数量不可能太多,不可能全国教师“皆为尧舜”,也难以规模化、批量化打造,同时名师的培养也决非朝夕之功、短期速成。

(二)名师的成长规律

有关名师的产生与成长规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打造说”、“选拔说”、“重压说”三种观点较普遍。“打造”一词常被教育主管部门使用,如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打造一批教学名师等。这种观点认为:“名师”是教育部门或领导通过采取特别措施“打造”出来的,没有精心“打造”,便不会有“名师”,这是最常见的说法。而“选拔说”认为,“名师”是在广大的教师队伍中通过择优选拔的方式产生。“名师工程”的文件中时常见到这样的表述:“通过德、能、勤、绩等方面的考核,选拔或评选出若干教学名师”。这一表述体现了领导者有成为发现名师的“伯乐”之意,充满着自己所属的队伍里一定会有名师的自信。“重压说”为很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学校所持有,只要给教师加压,让教师们挑战极限,就一定能够成长出“名师”来。

然而,“打造”、“选拔”或“重压”,都只是名师成长的外部条件,在名师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但决非“主要”的作用。根据矛盾的观点,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名师的产生最终要由名师成长的“内因”来决定,那么,名师成长的“内因”又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名师成长的内因,或曰名师成长的内驱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觉意识,即内在自我发现、外在自我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这是人一切实践行为的本质规律,是“名师成长的可贵品质和精神”;[6]二是自我意识,即教师对自我身心状态、自我同客观世界之关系的意识,这种意识能够使其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是名师成长的关键;三是首创精神,即主动提出建议、计划和发明,并加以实施的精神,是名师成长最有力的刺激力量。这三大内驱力能够给教师成长带来巨大的激情与动力,“名师”的形成,正是教师在这三大内驱力的作用下,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积淀而成的结果。

考察当前教育界公认的几位名师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名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自我超越、自强不息、勤奋钻研的过程,其卓越的成就、独特的风格、深厚的名望,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植根杏坛,日耕月耘的结果。这些名师的生成,既是时间上岁积月累的结果,同样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理性迈向名师人生

通过对名师内涵和名师成长规律的探析可知,名师成长有其内在规律,难以批量化生产,不能短期内速成、也不可外铄化打造。名师,应当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对于广大普通教师而言,一方面要有追求名师的理想,重在过程,成败坦然;另一方面还要脚踏实地,以名师为师,以名师为范,在平凡岗位上书写自己的“名师人生”。

(一)树立追求名师伟大理想,合理提升个人发展愿景

既然名师不可批量打造,那么能够成为名师的,只是少数人。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虽然不可能人人成为名师,但人人不可缺少成为名师的理想,名师追求需要一颗平常心,重在过程,成败坦然。名师的称号属于少数人,但名师的标准却适用于所有人,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用名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向名师看齐,不断砥砺自我在教育道路上前行。因此,应该鼓励广大教师提升个人愿景,树立“名师之荣,舍我其谁”的伟大志向,在追求理想的教学实践中,脚踏实地,倾心育才,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需要广大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首先,不安于现状,而要给自己订立科学合理、动态发展的人生目标,并不断超越,做有韧性的“强者”;其次,不故步自封,要寻找重要他人和合作伙伴,做有诚意的“朋友”;最后,不人云亦云,要立足实践,不断钻研,做有思想的“人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更要胜不骄,败不馁,勤学善思,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

(二)激发名师成长的内驱力,实现教师队伍由“被动打造”向“主动发展”转变

名师不是“打造”出来的,也不是“选拔”出来的,更不是“重压”之下的产物。“名师”的形成,是教师在三大内驱力的作用下,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积淀而成的结果。因此,要使广大教师从被打造、被选拔、被重压的“被发展”模式中解脱出来,充分激活其成长的内驱力,促进其由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首先,就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应转变教师发展靠“打造”、靠“选拔”的工作思路,遵循教师发展的内在逻辑,科学统筹,合理规划,积极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实现“政府搭台,教师唱戏”的良好局面;其次,就学校领导层面而言,应改变教师发展靠“压担子”的做法,不拔苗助长,不急功近利,可通过创造教学氛围、采取激励措施等办法,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内驱力,实现教师的积极主动发展;第三,就广大教师而言,应以于漪、李吉林等老一辈名师为典范,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力戒浮躁,倾心育人,在脚踏实地的教学实践和追求“名师”的伟大理想中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迈向属于自己的“名师人生”。

(三)充分发挥名师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跃升

名师是教育事业和教师群体的“瑰宝”。要通过各种方式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为广大教师和“准名师”们的发展提供榜样,这也是当前名师回馈社会的最好方式。为此,可多途径探索发挥名师辐射作用的渠道:第一,录制名师教学节目光盘,为广大教师树立教学典范。如特级教师张思明录制的《数学建模走进中学课堂》等教学光盘,已使不少数学教师受益。第二,让名师参与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第三,研读名师著作,领略名师教书育人的心路历程和为师风范,激发广大教师从教爱教的热情。第四,建立“名师工作室”或“特级教师工作室”,发挥名师效应。特级教师吴正宪工作室自2008年6月成立以来,创造了“1+5+n”辐射带动机制,已为首都上万名基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师研修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师送课下乡活动。[7]

(四)拓展名师研究方向,关注普通教师发展

名师的经验和事迹固然值得总结,而普通教师的经验也弥足珍贵,同样不可忽视。因为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非名师”,承担了基础教育最繁重的任务,他们才是基础教育实践的主体,是形形色色教育实践的创造者,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往的教师研究,对名师研究较多,对普通教师关注不够,应该调整研究方向,将普通教师和名师一道,纳入研究视野。首先,要研究名师和普通教师发展中的“真”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已逾千万,他们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要切实研究他们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是教师研究的根本。其次,要对名师和普通教师的成长经历、教学经验等问题进行对比性、差异性研究,探求名师的成长规律,促进普通教师向名师的转化。第三,要研究如何将名师的成功特质运用于普通教师,促进广大普通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漪.名师培养之我见[J].江苏教育研究,2008,(4).

[2]郭华.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从对五位名师质的研究中谈起[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3]成尚荣.名师应当是思想者——谈谈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J]. 人民教育,2009,(1).

[4]李友芝.中外师范教育词典[K].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18.

[5]教育部.特级教师评选规定[J].人民教育,1993,(Z1).

[6]成尚荣.生活在规律中的主人——谈名师成长的方式[J].人民教育,2009, (9).

[7]吴正宪工作室:带动万名小学教师提素[EB/OL]. http://character. workercn.cn/c/2010/09/15/[***********]648.html.

责任编辑:王梅雾

更新时间: 2011-04-12 15:25:22

摘   要:时下全国各地大兴“名师工程”,广大教师对“名师”的推崇和追求热情高涨,名师研究也异常火爆,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名师热”现象。然而,“名师热”也需要冷思考,面对日渐升温的“名师热”,我们不禁发问:名师的内涵是什么?名师是如何产生的?广大教师怎样才能走向属于自己的“名师人生”?

关键词:名师热;隐忧;理性思考;名师人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课程与教学三十年——教师生活史的视角”(DAA09013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郑爽,女,石家庄学院讲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048);胡凤阳,男,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博士生(河北石家庄   050084)。

时下,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大兴“名师工程”,纷纷计划在一定时间内打造出一定规模的“名师”;广大教师对“名师”的推崇和追求热情高涨;理论工作者对“名师”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教育界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名师热”现象。这些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无疑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名师热”的背后也存有不少隐忧,需要“冷”的思考。

一、“名师热”的表现与隐忧

“名师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名师”打造热、“名师”追捧热和“名师”研究热。

(一)“名师”打造热

各地积极打造“名师”,“名师培养”、“名师建设”等工程纷纷立项。从各地公开的文件看,这些“工程”都是“大工程”:一是决心大,要在短时间内打造出大批“名师”;二是投入大,动辄上百万、千万;三是范围大,从国家到学校,从大学到幼儿园。

然而,名师成长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能否通过这种“工程立项”的方式在短期内批量打造?“名师”的质量如何保证?如何避免“豆腐渣”工程?

(二)“名师”追捧热

伴随着各级各类“名师工程”的广泛开展,广大教师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名师追捧热不断升温。尚未入选名师工程的教师,终日忙着写论文、出成果,积极申报名师选拔;那些已经进入名师工程的教师,则整日忙于开讲坛、作报告,介绍心得体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书育人就是教师的天职。试想:如果广大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投在对“名师”的追逐上,学生的学业谁来负责?育人的质量又如何保证?教书育人会不会成为教师精力投向的“附属产业”?

(三)“名师”研究热

对“名师”问题研究的广泛开展,是“名师热”的又一表现。当前,“名师”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较具代表性的成果有:《与名师为友》、《名校长名教师集体性个案研究》、《教育家成长丛书》、《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特级教师研究书系》、《学学名师那些事》、《名师人生》,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采用访谈、叙事、生活史等方法宣扬名师先进事迹、记录名师成长历程,为我们认识名师、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尚有诸多美中不足:一是描述性研究多,而探究性研究少,多为对名师成长轶事的记录与叙述,很少从深层次揭示名师的成长规律;二是个案研究多,群体研究少,使人难以把握名师队伍的群体特征;三是重复劳动多,创新成果少;四是对名师自身关注多,对名师的辐射作用关注少。

二、关于“名师热”的理性思考

然而,在“名师热”的背后,有关名师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即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名师”,以及名师的成长具有怎样的规律性等等,并没有形成共识,需要冷静思考。

(一)“名师”的内涵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必有其成名的内涵因素。那么这些内涵因素是什么?目前,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全国名师于漪老师认为,“名师”的内涵在“师”,而不在“名”。因此,教师应该从师德、师魂、师能等方面加强修养,而不能以“名”作为高悬的目标。功利的因素重了,心理就会失衡,对肩负的育人重任就会忽视,“师”的榜样挺立,“名”就不期而至。[1]北京师大郭华教授在研究了5位全国知名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后,则认为“名师”之名,不在于“名”本身,而在于他的“课”,在于他是否在掌握了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和特点,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话语体系。“名师的教学实践不是零散环节的机械构成,而是有一套内在的自洽的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 [2]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对名师和名师培养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后认为:“教学主张是名师教育自觉的关键性标志,是名师成熟、成功的核心因素,是名师产生和保持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是名师教学风格的内核。教学主张和以教学主张为内核的教学风格是名师成长道路上的‘通行证’。”[3]

上述三种观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名师的内涵,但若全面体现名师的含义,还需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从公认名师——“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的定义入手,将有助于对名师内涵进行剖析。《中外师范教育词典》对“骨干教师”的定义是:“教师队伍中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较高,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起核心作用的教师。”[4]教育部《特级教师评选规定》对“特级教师”的定义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5]可见,先是教师们在教书育人、为师立德、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具有行动上的“实”,而后广为人知,才有了“名”,才成为了“名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名师是具有师之德、师之学、师之望,能成为师之范的人。德、学、望、范是构成名师内涵的四大要素,缺一不可。四大要素的形成,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淀的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名师培养的稀缺性、历时性。所以,名师的数量不可能太多,不可能全国教师“皆为尧舜”,也难以规模化、批量化打造,同时名师的培养也决非朝夕之功、短期速成。

(二)名师的成长规律

有关名师的产生与成长规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打造说”、“选拔说”、“重压说”三种观点较普遍。“打造”一词常被教育主管部门使用,如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打造一批教学名师等。这种观点认为:“名师”是教育部门或领导通过采取特别措施“打造”出来的,没有精心“打造”,便不会有“名师”,这是最常见的说法。而“选拔说”认为,“名师”是在广大的教师队伍中通过择优选拔的方式产生。“名师工程”的文件中时常见到这样的表述:“通过德、能、勤、绩等方面的考核,选拔或评选出若干教学名师”。这一表述体现了领导者有成为发现名师的“伯乐”之意,充满着自己所属的队伍里一定会有名师的自信。“重压说”为很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学校所持有,只要给教师加压,让教师们挑战极限,就一定能够成长出“名师”来。

然而,“打造”、“选拔”或“重压”,都只是名师成长的外部条件,在名师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但决非“主要”的作用。根据矛盾的观点,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名师的产生最终要由名师成长的“内因”来决定,那么,名师成长的“内因”又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名师成长的内因,或曰名师成长的内驱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觉意识,即内在自我发现、外在自我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这是人一切实践行为的本质规律,是“名师成长的可贵品质和精神”;[6]二是自我意识,即教师对自我身心状态、自我同客观世界之关系的意识,这种意识能够使其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是名师成长的关键;三是首创精神,即主动提出建议、计划和发明,并加以实施的精神,是名师成长最有力的刺激力量。这三大内驱力能够给教师成长带来巨大的激情与动力,“名师”的形成,正是教师在这三大内驱力的作用下,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积淀而成的结果。

考察当前教育界公认的几位名师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名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自我超越、自强不息、勤奋钻研的过程,其卓越的成就、独特的风格、深厚的名望,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植根杏坛,日耕月耘的结果。这些名师的生成,既是时间上岁积月累的结果,同样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理性迈向名师人生

通过对名师内涵和名师成长规律的探析可知,名师成长有其内在规律,难以批量化生产,不能短期内速成、也不可外铄化打造。名师,应当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对于广大普通教师而言,一方面要有追求名师的理想,重在过程,成败坦然;另一方面还要脚踏实地,以名师为师,以名师为范,在平凡岗位上书写自己的“名师人生”。

(一)树立追求名师伟大理想,合理提升个人发展愿景

既然名师不可批量打造,那么能够成为名师的,只是少数人。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虽然不可能人人成为名师,但人人不可缺少成为名师的理想,名师追求需要一颗平常心,重在过程,成败坦然。名师的称号属于少数人,但名师的标准却适用于所有人,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用名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向名师看齐,不断砥砺自我在教育道路上前行。因此,应该鼓励广大教师提升个人愿景,树立“名师之荣,舍我其谁”的伟大志向,在追求理想的教学实践中,脚踏实地,倾心育才,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需要广大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首先,不安于现状,而要给自己订立科学合理、动态发展的人生目标,并不断超越,做有韧性的“强者”;其次,不故步自封,要寻找重要他人和合作伙伴,做有诚意的“朋友”;最后,不人云亦云,要立足实践,不断钻研,做有思想的“人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更要胜不骄,败不馁,勤学善思,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

(二)激发名师成长的内驱力,实现教师队伍由“被动打造”向“主动发展”转变

名师不是“打造”出来的,也不是“选拔”出来的,更不是“重压”之下的产物。“名师”的形成,是教师在三大内驱力的作用下,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积淀而成的结果。因此,要使广大教师从被打造、被选拔、被重压的“被发展”模式中解脱出来,充分激活其成长的内驱力,促进其由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首先,就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应转变教师发展靠“打造”、靠“选拔”的工作思路,遵循教师发展的内在逻辑,科学统筹,合理规划,积极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实现“政府搭台,教师唱戏”的良好局面;其次,就学校领导层面而言,应改变教师发展靠“压担子”的做法,不拔苗助长,不急功近利,可通过创造教学氛围、采取激励措施等办法,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内驱力,实现教师的积极主动发展;第三,就广大教师而言,应以于漪、李吉林等老一辈名师为典范,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力戒浮躁,倾心育人,在脚踏实地的教学实践和追求“名师”的伟大理想中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迈向属于自己的“名师人生”。

(三)充分发挥名师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跃升

名师是教育事业和教师群体的“瑰宝”。要通过各种方式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为广大教师和“准名师”们的发展提供榜样,这也是当前名师回馈社会的最好方式。为此,可多途径探索发挥名师辐射作用的渠道:第一,录制名师教学节目光盘,为广大教师树立教学典范。如特级教师张思明录制的《数学建模走进中学课堂》等教学光盘,已使不少数学教师受益。第二,让名师参与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第三,研读名师著作,领略名师教书育人的心路历程和为师风范,激发广大教师从教爱教的热情。第四,建立“名师工作室”或“特级教师工作室”,发挥名师效应。特级教师吴正宪工作室自2008年6月成立以来,创造了“1+5+n”辐射带动机制,已为首都上万名基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师研修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师送课下乡活动。[7]

(四)拓展名师研究方向,关注普通教师发展

名师的经验和事迹固然值得总结,而普通教师的经验也弥足珍贵,同样不可忽视。因为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非名师”,承担了基础教育最繁重的任务,他们才是基础教育实践的主体,是形形色色教育实践的创造者,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往的教师研究,对名师研究较多,对普通教师关注不够,应该调整研究方向,将普通教师和名师一道,纳入研究视野。首先,要研究名师和普通教师发展中的“真”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已逾千万,他们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要切实研究他们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是教师研究的根本。其次,要对名师和普通教师的成长经历、教学经验等问题进行对比性、差异性研究,探求名师的成长规律,促进普通教师向名师的转化。第三,要研究如何将名师的成功特质运用于普通教师,促进广大普通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漪.名师培养之我见[J].江苏教育研究,2008,(4).

[2]郭华.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从对五位名师质的研究中谈起[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3]成尚荣.名师应当是思想者——谈谈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J]. 人民教育,2009,(1).

[4]李友芝.中外师范教育词典[K].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18.

[5]教育部.特级教师评选规定[J].人民教育,1993,(Z1).

[6]成尚荣.生活在规律中的主人——谈名师成长的方式[J].人民教育,2009, (9).

[7]吴正宪工作室:带动万名小学教师提素[EB/OL]. http://character. workercn.cn/c/2010/09/15/[***********]648.html.

责任编辑:王梅雾


相关内容

  • 南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导师介绍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学科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 年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省级优秀学科梯队,"中国现代文学史学"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研究生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 2 ...

  • 教育界名人
  • 教育界名人 腾大春 1933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除在师范部任课外,主要精力投入附小改革工作,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和"从做中学"的理论落之于实际.1935年春,适逢 ...

  • 2015江苏高考语文命题人信息及备考建议
  • 命题组长: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王华宝, 成员: 徐师大秘书, 苏大杨旭辉(应该是负责诗歌鉴赏的,唐诗的可能性很大), 苏州中学 黄厚江, 南京工业大学文学院院长, 连云港新海中学一老师 宿迁中学蔡光磊 2015高考备考 关注南通卷,基本明确两点:1.延续2014卷的风格与特点,注意创新:2 ...

  • 吾敬东教授个人简介及成果
  • 吾敬东教授个人简介及成果 一.个人简介 吾敬东,亦名吾淳.祖籍浙江衢县,1955 年6月出生于上海.博士,教授.主要经历 如下:1970年-1977年:在军队服役:1978 年-1982年:分别在北京师范学院与上海师 范学院就读并获法学学士学位:1982年毕业 后留校任教:1985-1988年:在华 ...

  • 旅行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 ( 2012 至 2013 学年度第 2 学期) 题 目 <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 科 目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与实践 姓 名 韩若苑 专 业 旅游管理 入学年月 2012年9月 目录 1.引言 ......................... ...

  • 许倬云教授著作目录
  • 许倬云教授著作目录 一.专著(39本) 1. 许倬云著:<心路历程>,台北:文星书店,1964年: 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再版,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 2.许倬云著:<历史学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二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

  • 高中物理地区教研活动总结
  • 高中物理地区教研活动总结 石河子第一中学 封丙臣 2012年在石河子中学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粟克冰领导下,在中心备课组全体成员组织和参与下,在高中学区全体物理教师共同努力下,顺利圆满完成一年教研各项工作.我代表粟理事长对一年来为学会的发展付出辛勤努力的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总结 ...

  •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为纪念中国卓越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对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表彰和奖励对经济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推动中国经济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而设立的.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于1985年开始设立和评选,每两年评选.颁发一次,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该奖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基 ...

  • 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
  • <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 边疆研究 孙 喆 2013-05-15 11:16:44 来源:<中州学刊>2012年4期 内容提要:边疆问题是贯穿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一个焦点问题,在"救亡"和"经世"两大思潮的推动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