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0

孟塘镇农家小学 刘萍

2009-4-25

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孟塘镇农家小学 刘萍

摘要: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分析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艺术 特点

1”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千百年来教师们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崇高目标。然而,现代社会的教师,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不能仅仅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讲究教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苏霍姆林斯基说:“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

2由此可见,语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语文学科主要是学习语言科学的,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语言艺术。因为,高尚激越的情趣,妙趣横生的语言,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特点

因为教学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所以它富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具有独特的性质特点。

1、表达准确,逻辑严密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是教学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学生主要借助教师语言来接收知识、储存知识、加工知识和反馈教学信息。要确保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口齿清楚,语音清晰,语句完整,表达准确,逻辑严密。任何含混模糊、言不及义、华而不实的语言都是有害的。很难想像,一个口齿不清,说话层次混乱、颠三倒四的人如何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文章、开宗明义。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白杨》一课时,先进行导入,向学生展示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配以动情的语言:“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啊!”在这里,教师以他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的语言,配合图画,让学生初步领会了大戈壁荒凉的特点,为后面理解白杨的顽强作下了铺垫。如果教师的语言没有处理好,就不会收到这样的效果。

2、易于理解,对症下药

俗话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用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说讲课要看对象。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教师应当采取深浅适度,易于理解接受的语言。 我校是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一至九年级的学生都有,而教师也大都低中高年级混乱排课。教师在上课时就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而采用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的语言。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当充满童真童趣;

对六七年级的学生,教学语言就要注重纯真;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比较懂事了,教学语言就要富有哲理。

即使同一年龄段,甚至一个班的学生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以鼓励性的语言,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语言应浅显易懂;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应掌握分寸,既防止他们骄傲,又鼓励其再攀高峰,语言可富有哲理,文学色彩浓厚一些。

3、引而不发,启迪思维

语文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因此,教师的讲课,应时时保持一种“引而不发”的姿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要引导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动脑动嘴,自己去认识真理,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殿堂。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恰到好处的语文教学艺术,就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去思维。

一次,笔者参加教研会,听一位教师上朱自清的《春》一文。教学“春花图”一部分时,课堂实录如下:

师:这一段可概括为什么?

生:春花图。

师:写了哪几种花?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

师(失望地):不过,我觉得有些遗憾,朱自清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在这里也有败笔。

生(都用疑惑的眼光看着老师)

师:因为这一段是写春花,文中“蜜蜂嗡嗡地闹着”这句话不是脱离了“春花”这个中心了吗?老师说得对不对?

生(愣了一下):不对。

师:不对?那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谁能给老师解出心中的疑惑? 生(踊跃举手,纷纷发言):写蜜蜂是为了衬托花多、花艳。

师(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我明白了。

„„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这样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声情并茂,潜移默化

3情○语文教材文情并茂,语文课堂也应情趣盎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真意切的教学语言,可以拨人心弦,动人心魄。教师依据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把对是非曲直、爱憎好恶,喜怒哀乐化作富有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非常注重感情的流露和渲染,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她在讲解课文时饱含深情,为大娘因救志愿军战士而失去小孙孙悲愤;为小金花失去妈妈而伤心;为大妈挖野菜炸伤腿而难过。特别是在讲到军民依依惜别的场面时,突出那种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沉郁气氛,表达出当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心情都是那么沉重。“列车呀,请慢点儿开,让我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教师

饱含深情的朗读和讲解,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5、张弛有致,富有节奏

4语文教学语言也应讲究抑扬顿挫,轻重 古人曾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缓急,富有节奏感。既有利于学生边听边思,又有助于教师准确恰当的传情达意。

一要急缓相间。语速急促,有助于表现急切、兴奋、壮烈等基调的课文的内容:《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以急促的语调表现出安塞腰鼓的豪迈粗犷、刚劲奔放的雄浑气势。语速缓慢,宜于表现宁静、优美、悲哀等基调的课文内容。《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这里,就应以轻缓的语调表达出对总理的无限追念,表达出人们的无尽哀伤。

二要断续得当。讲课时,在适当的时机略作停顿,给学生留出回味的余地,教学效果更好。尤其是教学文言文或古诗词时,更要作好句中的停顿,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句子:“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根据这样的停顿,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句子的大意:“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盛起来了。”而农村中学生由于普通话不好,语感就更不好,所以在朗读时习惯两字一顿,从而误解文意。“越明/年,政能/人和,百废/俱兴。”这“越明/年”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往往他们自己也很迷惑,却不知原因所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样读,意义非常明确;而有些学生这样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因此,特别建议农村的语文教师应加强范读、教读,教会学生把握好停顿,加强语感。

三要张弛有致。紧张与舒缓交替进行,有利于师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的紧张的教学活动中,如一直如此,恐怕教师满腹经纶,也很难将课教好。特别是在小学,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情感,紧张与松弛有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阅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时:

师:(来到一个学生面前)请问老人家,你的身体好像有点病,为什么还来拉纤?

生:我真有病,但有什么办法呢?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只要我哪天不拉纤,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了。这世道可太黑暗了。

在师生的即兴表演中,同学们开怀大笑。在笑声中,同学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放松了心情。教师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一举两得。

6、幽默风趣,形式多样

5教学语言最忌枯燥无味,语文教学尤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其不能“言之无文”。语文教师讲课应把握语文课丰富多彩的文学性这一特点,尽量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课讲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文采斐然。

我校一青年教师在教学《四季的脚步》一课时,他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一年有几个季节?”

生:“有四个季节。”

师:“太好了。连这也知道!”(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了)

开课就有笑声,这就是教师要达到的目的。教师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其实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一个冷冰冰的课堂,一个过于严肃的课堂,是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综上所述,一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使其教学思路简洁而清晰,教学内容明确而具体,还能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能得心应手地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意图,完成教学任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丰富多彩的语言,能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不再是一种负担,不再为枯燥的文字而发愁,而是一种使精神得到充实和满足的艺术享受,因而提高学习效率,并受到美的熏陶。

笔者呼吁,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一定不要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唐·韩愈《师说》。 ○

2苏霍姆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

3唐·白居易《祭十二郎文》 ○

4清·袁枚《李觉出身传评语》 ○

5《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

孟塘镇农家小学 刘萍

2009-4-25

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孟塘镇农家小学 刘萍

摘要: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分析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艺术 特点

1”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千百年来教师们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崇高目标。然而,现代社会的教师,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不能仅仅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讲究教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苏霍姆林斯基说:“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

2由此可见,语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语文学科主要是学习语言科学的,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语言艺术。因为,高尚激越的情趣,妙趣横生的语言,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特点

因为教学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所以它富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具有独特的性质特点。

1、表达准确,逻辑严密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是教学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学生主要借助教师语言来接收知识、储存知识、加工知识和反馈教学信息。要确保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口齿清楚,语音清晰,语句完整,表达准确,逻辑严密。任何含混模糊、言不及义、华而不实的语言都是有害的。很难想像,一个口齿不清,说话层次混乱、颠三倒四的人如何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文章、开宗明义。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白杨》一课时,先进行导入,向学生展示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配以动情的语言:“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啊!”在这里,教师以他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的语言,配合图画,让学生初步领会了大戈壁荒凉的特点,为后面理解白杨的顽强作下了铺垫。如果教师的语言没有处理好,就不会收到这样的效果。

2、易于理解,对症下药

俗话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用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说讲课要看对象。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教师应当采取深浅适度,易于理解接受的语言。 我校是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一至九年级的学生都有,而教师也大都低中高年级混乱排课。教师在上课时就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而采用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的语言。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当充满童真童趣;

对六七年级的学生,教学语言就要注重纯真;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比较懂事了,教学语言就要富有哲理。

即使同一年龄段,甚至一个班的学生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以鼓励性的语言,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语言应浅显易懂;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应掌握分寸,既防止他们骄傲,又鼓励其再攀高峰,语言可富有哲理,文学色彩浓厚一些。

3、引而不发,启迪思维

语文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因此,教师的讲课,应时时保持一种“引而不发”的姿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要引导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动脑动嘴,自己去认识真理,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殿堂。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恰到好处的语文教学艺术,就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去思维。

一次,笔者参加教研会,听一位教师上朱自清的《春》一文。教学“春花图”一部分时,课堂实录如下:

师:这一段可概括为什么?

生:春花图。

师:写了哪几种花?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

师(失望地):不过,我觉得有些遗憾,朱自清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在这里也有败笔。

生(都用疑惑的眼光看着老师)

师:因为这一段是写春花,文中“蜜蜂嗡嗡地闹着”这句话不是脱离了“春花”这个中心了吗?老师说得对不对?

生(愣了一下):不对。

师:不对?那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谁能给老师解出心中的疑惑? 生(踊跃举手,纷纷发言):写蜜蜂是为了衬托花多、花艳。

师(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我明白了。

„„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这样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声情并茂,潜移默化

3情○语文教材文情并茂,语文课堂也应情趣盎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真意切的教学语言,可以拨人心弦,动人心魄。教师依据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把对是非曲直、爱憎好恶,喜怒哀乐化作富有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非常注重感情的流露和渲染,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她在讲解课文时饱含深情,为大娘因救志愿军战士而失去小孙孙悲愤;为小金花失去妈妈而伤心;为大妈挖野菜炸伤腿而难过。特别是在讲到军民依依惜别的场面时,突出那种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沉郁气氛,表达出当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心情都是那么沉重。“列车呀,请慢点儿开,让我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教师

饱含深情的朗读和讲解,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5、张弛有致,富有节奏

4语文教学语言也应讲究抑扬顿挫,轻重 古人曾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缓急,富有节奏感。既有利于学生边听边思,又有助于教师准确恰当的传情达意。

一要急缓相间。语速急促,有助于表现急切、兴奋、壮烈等基调的课文的内容:《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以急促的语调表现出安塞腰鼓的豪迈粗犷、刚劲奔放的雄浑气势。语速缓慢,宜于表现宁静、优美、悲哀等基调的课文内容。《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这里,就应以轻缓的语调表达出对总理的无限追念,表达出人们的无尽哀伤。

二要断续得当。讲课时,在适当的时机略作停顿,给学生留出回味的余地,教学效果更好。尤其是教学文言文或古诗词时,更要作好句中的停顿,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句子:“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根据这样的停顿,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句子的大意:“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盛起来了。”而农村中学生由于普通话不好,语感就更不好,所以在朗读时习惯两字一顿,从而误解文意。“越明/年,政能/人和,百废/俱兴。”这“越明/年”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往往他们自己也很迷惑,却不知原因所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样读,意义非常明确;而有些学生这样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因此,特别建议农村的语文教师应加强范读、教读,教会学生把握好停顿,加强语感。

三要张弛有致。紧张与舒缓交替进行,有利于师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的紧张的教学活动中,如一直如此,恐怕教师满腹经纶,也很难将课教好。特别是在小学,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情感,紧张与松弛有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阅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时:

师:(来到一个学生面前)请问老人家,你的身体好像有点病,为什么还来拉纤?

生:我真有病,但有什么办法呢?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只要我哪天不拉纤,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了。这世道可太黑暗了。

在师生的即兴表演中,同学们开怀大笑。在笑声中,同学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放松了心情。教师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一举两得。

6、幽默风趣,形式多样

5教学语言最忌枯燥无味,语文教学尤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其不能“言之无文”。语文教师讲课应把握语文课丰富多彩的文学性这一特点,尽量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课讲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文采斐然。

我校一青年教师在教学《四季的脚步》一课时,他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一年有几个季节?”

生:“有四个季节。”

师:“太好了。连这也知道!”(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了)

开课就有笑声,这就是教师要达到的目的。教师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其实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一个冷冰冰的课堂,一个过于严肃的课堂,是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综上所述,一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使其教学思路简洁而清晰,教学内容明确而具体,还能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能得心应手地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意图,完成教学任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丰富多彩的语言,能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不再是一种负担,不再为枯燥的文字而发愁,而是一种使精神得到充实和满足的艺术享受,因而提高学习效率,并受到美的熏陶。

笔者呼吁,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一定不要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唐·韩愈《师说》。 ○

2苏霍姆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

3唐·白居易《祭十二郎文》 ○

4清·袁枚《李觉出身传评语》 ○

5《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


相关内容

  • 开题报告--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 毕业论文题目: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专业:对外汉语 学号:2009134120 姓名:邓梦梦 指导老师:刘群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载体,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20世纪20年代, ...

  • 人教版高中美术说课1-10
  • 人美版高一美术说课稿: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 ...

  • 汉语言文学.中文秘书专业选题
  • 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一. 1.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研究 2.王维前后期诗比较研究 3.李白诗的浪漫主义手法 4.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5.刘禹锡民歌(或咏史诗)研究 6.柳永词研究 7.李白杜甫交往诗研究 8.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9.唐宋文学研究(具体题目自选) 10.李清照研究 二 ...

  • 欣赏与评述教案
  • 欣赏与评述教案 课题:欣赏·评述 单元总目标 1. 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形象直观的表现方面的不同特点, 以及多种表现手法. 2. 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的美术家在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进行艺术信息交流时的艺术语言. 课时:5课时 第一课 欣赏与评述 课时: ...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说明: 1.所列选题是参考兄弟本科院校和本系老师建议的选题,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 3.所列每个选题同届学生不能超过两个人共选,且具体题目或论述角度应有所差异: 4.每届毕业生选 ...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论文选题
  •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文艺学.美学 编号 论文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 ...

  • [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
  • <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 摘要:儿童文学语言使儿童对各种事物有了准确的印象和理解,对于人物心理有了真切.细致的体验.儿童在诵读倾听的时候,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满足的愉悦感,同时逐步习得成熟的语言状态.提高儿童文学素养,是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本文旨在通过 ...

  • 课堂教学艺术
  • 课堂教学艺术 一.教学艺术 爱因斯坦对教师的修养提出三条基本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 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必须讲求科学性,必须遵循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及其表达方式的规律性和原则性,但教学是一种 ...

  • 浅谈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
  •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加强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和赏析指导.在实践中,要想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语言的品味与赏析,一定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语言至少要具有三个特点,即饱含感情,充满乐趣,富有风味.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