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胡锦涛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命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学术理论界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确立的重大意义、内涵、特征和优势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以期该项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 研究述评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背景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新时代中国的主观独创和空中楼阁,而是有着独特的形成条件,具备深厚丰富的理论基础、历史鉴戒和实践基础。其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其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鉴戒。其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基础(秦正为,2012)。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探索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完善的,并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熟而逐步成熟(周燕等,2011)。

  2.依据说。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有四个方面的依据:理论依据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历史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实践依据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思想先导是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和发展(张建等,2011)。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创新;更重要的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法律依据是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是吸收世界各国的进步因素的结果(曲明哲,2011)。

  3.创新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结果(敬海新,2012)。

  4.选择说。该观点认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基本国情和具体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田培炎,2011)。

  学术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尽管学者们的视角不同,但都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凝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是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共命运的社会主义制度。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内在规律和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富实践,借鉴一切有益成果独立探索形成的。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学术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条件的研究关注不够,有独特视角和新颖观点的成果不多,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条件的研究,不仅要纵向研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还要横向研究其形成和发展中各种要素的内在联系。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一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侯远长,2011)。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迄今为止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演变,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制度体系。其一,体现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阶段(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初创时期);其二,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的概括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徐红,20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一)两体现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不仅是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和胜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本质。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秦正为,2012)。

  (二)“四个有助于”说

  有学者认为,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视野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体现为“四个有助于:一是有助于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前进;二是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三是有助于促进党执政的科学化,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四是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切实实现(胡洪彬,2011)。

  (三)“五个有利于”说

  该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集中体现为“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李君如,2011)。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稳定、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保障;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辛鸣,2011)。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术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充分肯定了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特征和优势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1.三层次说。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第二个层次制度是建立在这些根本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制度;第三个层次制度是确认和保障这些制度实现的法律体系建立起来了(李君如,2011)。

  2.四层次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分四个层次:一是根本政治制度;二是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的经济制度;三是体制与机制;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辛鸣,2011)。

  3.五大民主说。 有学者认为,以人民民主为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由五大基本制度构成,概括起来就是“五大民主”:一是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三是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四是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五是以经济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五个方面的核心是人民民主(包心鉴,2011)。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内涵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力量源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石之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利于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群众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永葆本色的法治根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顾华详,2011)。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和优势

  1.四特征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特性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价值取向的为民性;深刻鲜明的时代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严密完整的系统性(胡洪彬,2012)。

  2.五特征说。这种观点从“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二者的有机统一;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充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因素;政治上集中统一与经济上放开搞活的有机结合;凸显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与国家对经济生活强有力干预的相辅相成;既强调共产党的领导又高度重视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五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

  3.六特征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实践性、条件性、创新性、系统性、优越性、开放性等六个基本特征(徐治彬,2011)。

  4.结合统一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征是效率与公平相兼顾;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相促进(田培炎,2011)。还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更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模式。它是一套建立在中国基本国情基础之上、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当代实际和世界实际结合起来的、独特的制度体系(李忠杰,2011)。

  这些观点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特征和优势,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但也存在些不足。对制度特征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对制度的特征概括较少,多数学者没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与优势进行区分,因此,制度的特征也就是制度的优势。如果从学理角度看,特征应以客观、中立为原则,实事求是概括制度的基础形态,优势则是特征的正面表现形式之一,应将二者明确地加以区分。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发展

  (一)关键在党说

  这种观点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样关键在党。党在理论上的成熟和与时俱进是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因此,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和制度的创造主体的群众观点(李慎明,2011)。

  (二)变革说

  有学者认为,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处在不断变革之中。主要体现在:不断变革的社会状态当然需要制度的不断变革与创新;制度的不断变革意味着一些已经成形的制度体制还要进一步变革,意味着要对既定利益结构进行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和民意的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并不是我们想完善就能完善的,而要在中国社会经济关系进一步社会主义化的过程中展开(辛鸣,2011)。

  (三)改革完善说

  有学者提出,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通过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按照客观规律完善制度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各方面体制机制和具体制度(田培炎,2011)。也有学者认为,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制度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维护和贯彻各种具体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秦正为,2012)。还有学者认为,展望未来,我们要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以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即完善宣传教育制度,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发展;完善国家政治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贡献;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实现各级政府社会管理模式的善治创新(胡洪彬,2011)。   (四)四要素说

  有学者认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即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必须积极大胆地探索创新(卞雯,2011)。有学者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强化制度理念,营造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良好氛围;二是推进党的制度建设,以党的制度建设带动和促进社会制度的创新和发展;三是切实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宪法赋予的最高权力;四是创新制度设计,调整权力结构,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制约监督机制。

  (五)“五个必须”说

  这种观点认为,必须从五个方面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即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必须以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为核心;必须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关键;必须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必须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保障(张建等,2011)。

  另外,有学者提出,搞好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极其重要的。这是因为我们党是执政党。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管理国家权利。正确处理党的制度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关系,我们已经破题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是党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长期任务(严书翰,2011)。也有学者认为,基于政治体制改革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强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环节,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是进一步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环节(俞国斌,2012)。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制度完善和转型的关键期,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牺牲资源环境、片面追求政绩和形象和“唯GDP论”等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观念和做法。因此在整个社会树立起科学发展的理念还有很长路要走,制度研究也要具体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不仅要研究宏观的制度设计,还要研究制度框架内的各项体制、运行机制和政策制定等细节问题,把学理研究与对策建议相结合,为制度完善提供有效的帮助,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建议(郑云天,2011)。

  结论及启示

  笔者认为,今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学术理论界应该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系统性研究、历史性研究、比较性研究、学理性研究、综述性研究以及多学科交叉性研究上下工夫,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研究和不懈探索:

  一是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加强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中央领导集体在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的深度研究,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尤其要较为系统和全面地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基本经验。

  二是应深化学理分析,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部不同层次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细致梳理与深入探究,努力寻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路径和办法。

  三是应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理论视角,多学科参与对国外社会制度建设经验的比较研究,合理吸纳内蕴其中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不断推进我国制度建设。

  四是应创新研究范式与方法,必须理清基本思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一般研究与重点难点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等方法,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和优势。

  五是应挖掘新的研究领域,加强对当前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各种复杂因素的深度分析和理性探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切实有效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参考文献:

  1.秦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J].探索,2012(1)

  2.周燕,莫银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几个问题的思考[J].思想战线,2011(37)

  3.张建,聂启元.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J].南方论刊,2011(12)

  4.曲明哲.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科学内涵[EB/OL].http://theory.gmw.cn/2011-07/25/content_2335417.htm

  5.敬海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J].探索,2012(1)

  6.田培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N].人民日报,2011-8-10

  7.侯远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探析[J].中州学刊,2011(6)

  8.徐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9.胡洪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当代价值及未来发展—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体会[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6)

  10.任理轩.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考[N].人民日报,2012-6-13

  11.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公正活力和谐抗风险[EB/OL].http://qndj.qianlong.com/2011/0725/12187.html

  内容摘要:胡锦涛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命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学术理论界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确立的重大意义、内涵、特征和优势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以期该项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 研究述评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背景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新时代中国的主观独创和空中楼阁,而是有着独特的形成条件,具备深厚丰富的理论基础、历史鉴戒和实践基础。其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其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鉴戒。其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基础(秦正为,2012)。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探索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完善的,并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熟而逐步成熟(周燕等,2011)。

  2.依据说。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有四个方面的依据:理论依据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历史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实践依据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思想先导是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和发展(张建等,2011)。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创新;更重要的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法律依据是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是吸收世界各国的进步因素的结果(曲明哲,2011)。

  3.创新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结果(敬海新,2012)。

  4.选择说。该观点认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基本国情和具体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田培炎,2011)。

  学术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尽管学者们的视角不同,但都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凝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是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共命运的社会主义制度。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内在规律和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富实践,借鉴一切有益成果独立探索形成的。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学术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条件的研究关注不够,有独特视角和新颖观点的成果不多,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条件的研究,不仅要纵向研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还要横向研究其形成和发展中各种要素的内在联系。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一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侯远长,2011)。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迄今为止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演变,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制度体系。其一,体现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阶段(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初创时期);其二,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的概括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徐红,20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一)两体现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不仅是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和胜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本质。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秦正为,2012)。

  (二)“四个有助于”说

  有学者认为,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视野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体现为“四个有助于:一是有助于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前进;二是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三是有助于促进党执政的科学化,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四是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切实实现(胡洪彬,2011)。

  (三)“五个有利于”说

  该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集中体现为“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李君如,2011)。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稳定、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保障;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辛鸣,2011)。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术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充分肯定了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特征和优势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1.三层次说。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第二个层次制度是建立在这些根本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制度;第三个层次制度是确认和保障这些制度实现的法律体系建立起来了(李君如,2011)。

  2.四层次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分四个层次:一是根本政治制度;二是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的经济制度;三是体制与机制;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辛鸣,2011)。

  3.五大民主说。 有学者认为,以人民民主为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由五大基本制度构成,概括起来就是“五大民主”:一是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三是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四是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五是以经济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五个方面的核心是人民民主(包心鉴,2011)。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内涵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力量源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石之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利于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群众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永葆本色的法治根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顾华详,2011)。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和优势

  1.四特征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特性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价值取向的为民性;深刻鲜明的时代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严密完整的系统性(胡洪彬,2012)。

  2.五特征说。这种观点从“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二者的有机统一;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充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因素;政治上集中统一与经济上放开搞活的有机结合;凸显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与国家对经济生活强有力干预的相辅相成;既强调共产党的领导又高度重视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五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

  3.六特征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实践性、条件性、创新性、系统性、优越性、开放性等六个基本特征(徐治彬,2011)。

  4.结合统一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征是效率与公平相兼顾;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相促进(田培炎,2011)。还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更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模式。它是一套建立在中国基本国情基础之上、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当代实际和世界实际结合起来的、独特的制度体系(李忠杰,2011)。

  这些观点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特征和优势,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但也存在些不足。对制度特征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对制度的特征概括较少,多数学者没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与优势进行区分,因此,制度的特征也就是制度的优势。如果从学理角度看,特征应以客观、中立为原则,实事求是概括制度的基础形态,优势则是特征的正面表现形式之一,应将二者明确地加以区分。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发展

  (一)关键在党说

  这种观点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样关键在党。党在理论上的成熟和与时俱进是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因此,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和制度的创造主体的群众观点(李慎明,2011)。

  (二)变革说

  有学者认为,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处在不断变革之中。主要体现在:不断变革的社会状态当然需要制度的不断变革与创新;制度的不断变革意味着一些已经成形的制度体制还要进一步变革,意味着要对既定利益结构进行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和民意的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并不是我们想完善就能完善的,而要在中国社会经济关系进一步社会主义化的过程中展开(辛鸣,2011)。

  (三)改革完善说

  有学者提出,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通过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按照客观规律完善制度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各方面体制机制和具体制度(田培炎,2011)。也有学者认为,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制度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维护和贯彻各种具体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秦正为,2012)。还有学者认为,展望未来,我们要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以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即完善宣传教育制度,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发展;完善国家政治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贡献;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实现各级政府社会管理模式的善治创新(胡洪彬,2011)。   (四)四要素说

  有学者认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即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必须积极大胆地探索创新(卞雯,2011)。有学者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强化制度理念,营造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良好氛围;二是推进党的制度建设,以党的制度建设带动和促进社会制度的创新和发展;三是切实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宪法赋予的最高权力;四是创新制度设计,调整权力结构,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制约监督机制。

  (五)“五个必须”说

  这种观点认为,必须从五个方面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即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必须以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为核心;必须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关键;必须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必须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保障(张建等,2011)。

  另外,有学者提出,搞好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极其重要的。这是因为我们党是执政党。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管理国家权利。正确处理党的制度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关系,我们已经破题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是党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长期任务(严书翰,2011)。也有学者认为,基于政治体制改革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强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环节,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是进一步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环节(俞国斌,2012)。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制度完善和转型的关键期,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牺牲资源环境、片面追求政绩和形象和“唯GDP论”等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观念和做法。因此在整个社会树立起科学发展的理念还有很长路要走,制度研究也要具体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不仅要研究宏观的制度设计,还要研究制度框架内的各项体制、运行机制和政策制定等细节问题,把学理研究与对策建议相结合,为制度完善提供有效的帮助,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建议(郑云天,2011)。

  结论及启示

  笔者认为,今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学术理论界应该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系统性研究、历史性研究、比较性研究、学理性研究、综述性研究以及多学科交叉性研究上下工夫,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研究和不懈探索:

  一是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加强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中央领导集体在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的深度研究,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尤其要较为系统和全面地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基本经验。

  二是应深化学理分析,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部不同层次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细致梳理与深入探究,努力寻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路径和办法。

  三是应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理论视角,多学科参与对国外社会制度建设经验的比较研究,合理吸纳内蕴其中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不断推进我国制度建设。

  四是应创新研究范式与方法,必须理清基本思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一般研究与重点难点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等方法,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和优势。

  五是应挖掘新的研究领域,加强对当前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各种复杂因素的深度分析和理性探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切实有效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参考文献:

  1.秦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J].探索,2012(1)

  2.周燕,莫银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几个问题的思考[J].思想战线,2011(37)

  3.张建,聂启元.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J].南方论刊,2011(12)

  4.曲明哲.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科学内涵[EB/OL].http://theory.gmw.cn/2011-07/25/content_2335417.htm

  5.敬海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J].探索,2012(1)

  6.田培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N].人民日报,2011-8-10

  7.侯远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探析[J].中州学刊,2011(6)

  8.徐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9.胡洪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当代价值及未来发展—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体会[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6)

  10.任理轩.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考[N].人民日报,2012-6-13

  11.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公正活力和谐抗风险[EB/OL].http://qndj.qianlong.com/2011/0725/12187.html


相关内容

  • 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关系研究述评
  • 该文原题为<国内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30年之间关系的挑战性观点研究述评>,后以<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关系研究述评>发表于<北京党史>2013年第4期,发表时有删改.姊妹篇<海外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前后"连续整体论"述评>(原题为& ...

  • [述评]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 今年四月不同寻常. 今年全面深化改革进入第三个年头. 这样一个关键节点, 四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考察调研. 小岗村是30多年前大包干的发源地.明眼人都看得出,这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30多年来,我们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但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  当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性研究述评
  • 摘要:为了有利于学术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进展情况,避免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研究.文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性研究为维度,述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含三大理论形态之间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 郑杭生:中国社会研究与中国社会学学派(4)
  • 郑杭生:中国社会研究与中国社会学学派----以社会运行学派为例 2013-05-14 11:06:23 来源:<社会学评论> 查看评论有7人参与 (三)对社会运行学派理论学说的相关评论 通过长期.持续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社会运行学派提出的上述五个理论已经产生了或大或小.程度不同的社会影响. ...

  •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述评
  • 贵州农业科学2008.36(6):165-167 GuizhouAgriculturalSciences [文章编号]100l一3601(2008)06-0412-0165-03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述评 董景奎1,罗文敏2 (1.贵州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2.贵州大学 ...

  • 近两年来中图学会组织策划学术活动述评
  • 30图书馆(Library) 2005年第2期(No.2.2005 ) ・今日观察・ 近两年来中图学会组织策划学术活动述评 刘 波 (湖南大学信息研究所 长沙 410082)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以现代公共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权利和责 任为主线展开,出现一系列成果.而策划这些活动的是中图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和学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管 ...

  •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研成果
  • 党和国家领导人选集.文选 ·<毛泽东选集> ·<邓小平文选> ·<江泽民文选> ·<毛泽东文集> ·<毛泽东著作选读>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周恩来选集>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刘少 ...

  •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述评
  • 2011年05月10日 10:26:33 来源: 求是/红旗文稿 [字号 大 中 小] [收藏]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近年来,收入分配问题成了理论界探讨的一个焦点,受到了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和认识主要是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展开的. 一.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