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充要条件

1.2.2 充要条件

教材分析

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节内容被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的第二节.教材在学习这节内容前,安排了“四种命题”这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既可以使学生丰富并深化对命题的理解,也便于老师讲透充要条件这一基本数学概念.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课时分配

本节内容用1课时的时间完成,主要讲解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教学目标

重 点: 1.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

2.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

难 点: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

知识点:1.充要条件的概念.

2.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

能力点:1.理解并掌握充要条件的概念.

2.掌握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

3.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育点:通过对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分析判断,掌握等价关系、体会辨正唯物主义观点;通过

学习,学会用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自主探究点:充要条件的证明;从集合关系的角度充分理解命题关系.

考 试 点:充要条件的概念、等价转化的思想.

易错易混点:概念比较抽象, 不易理解, 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则更为困难, 因此“充要条件”

的教学成为难点之一, 学生对”充分条件”的概念较易接受, 而必要条件的概念都难以理解.对于“q=>p”, 称p 是q 的必要条件难于接受,p 本是q 推出的结论, 怎么又变成条件了呢? 对这学生难于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堂模式 学案导学

一、 引入新课

事例(一):“同学们出海报布置教室,需要4位同学的生活照.班长向同学们征集后,有10位同学交了照片.现在照片足够了.”

【设计意图】用这个事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充分条件的定义.

事例(二):“虽然有过一次挫败,但经过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北京终于取得申奥的最终胜利.”就产生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与”申奥成功”的关系.用这个事件的目的是为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得出必要条件的定义.这里要强调该事件包括:A :努力;B :成功.

【设计意图】 用这个事件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必要条件的定义.

[师]由上节内容可知,一个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可分为哪四类?

[生]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分必要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师]本节课将继续研究命题中充分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 用以上两个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数学中应研究的概念、关系,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助于提高兴趣和深入领会概念的内容,特别是它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师]请判定下列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

(幻灯片§1.2.2 A)

[生]命题(1)中因:是无理数+5是无理数,所以“是无理数”是“+5是无理数”的充分条件;又因“a +5是无整数⇒a 是无理数”则“a 是无理数”又是“a +5是无理数”的必要条件,因此,“a 是无理数”是“a +5是无理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师]回答正确.由上述命题(1)的条件判定可知:(板书)

一般地,如果既有p ⇒q ,又有q ⇒p ,就记作:“p ⇔q ”,此时,我们说, p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显然,如果p 是q 的充要条件,那么p 是q 的充要条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实例,让学生从事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得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

三、理解新知

[师]说明:⑴符号“⇔”叫做等价符号.“p ⇔q”表示“p ⇒q 且p ⇐q ”;也表示“p 等价于q ”.

⑵“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师]下边请回答命题(2),(3).

[生]命题(2)中因“a >b ⇒a +c >b +c ”,又有“a +c >b +c ⇒a >b ”,则“a >b ”是“a +c >b +c ”的充要条件.

2命题(3)中因:“一元二次方程ax +bx +c =0有两个不等实根⇒Δ>0”,又有“Δ>

20⇒一元二次方程ax +bx +c =0有两个不等实根”,

2则“一元二次方程ax +bx +c =0有两个不等实根”是“判断式Δ>0”的充要条件.

[生]总结出判断充要关系的基本方法步骤:

(1)分清条件和结论 ;

(2)考察条件和结论间的相互推出关系;

(3)根据定义作出判断.

【设计意图】 旨在纠偏纠错,让学生先发现或是数学问题,或是语言表述问题的错误,从而先改正后分析.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对语言表述引起重视,又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进一步深化认识,概括出一般解题策略.

四、运用新知

[师]下面讨论并解答下列例题:

[生]命题(1)中因“(-2) (-3)=0=2或=3≠>-2=0”,

而“x -2=0⇒(x -2)(x -3)=0”,所以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生]命题(2)中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p 是q 的充要条件.

22命题(3)中因“x =3⇒x =9”,而“x =9” x =3”,所以p 是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命题(4)中因“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因“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所以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命题(5)中因:p :x 2x +3=x ⇔x (2x +3-x )=0,解得x =0或x =3;q :2x 2

+3=x 得x =-1或x =3.则有p ≠>q 且q ≠>p .所以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师]由命题(5)可知:对复杂命题条件的判断,应先等价变形后,再进行推理判定. [师]讨论解答下列例题:

设集合M ={x |x >2},P ={x |x <3},则“x ∈M 或x ∈P ”是“x ∈M ∩P ”的什么条件? [生]解:由“x ∈M 或x ∈P ”可得“x ∈P ”,又由“x ∈M ∩P ”可得x ∈{x |2<x <3}. 则由x ∈P ,即x ∈{x |x <3} ≠>x ∈{x |2<x <3}.但由“x ∈{x |2<x <3}⇒x ∈{x |x <3},即x ∈P .

故“x ∈M 或x ∈P ”是“x ∈M ∩P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幻灯片:(§1.2.2 C)

例2:求证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x +px +q =0有两个异号根的充要条件是q

∵q

∴方程x +px +q =0的∆=p -4q >0.

∴方程x +px +q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设其为x 1,x 2.

∵x ·1x 2=q

∴方程x +px +q =0有两个异号实根. 222222

(2)再证必要性

∵方程x 2+px +q =0有两个异号实根,设其为x 1,x 2

∴x ·1x 2

∵x ·1x 2=q ,

∴q

由(1)(2),原命题得证.

【设计意图】充分性证明:条件⇒结论;必要性证明:结论⇒条件.

练习:已知:⊙O 的半径为r ,圆心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求证:d =r 是直线l 与⊙O 相切的充要条件.

分析:设p :d =r ,q :直线l 与⊙O 相切.要证p 是q 的充要条件,只需要分别证明充分性(p ⇒q )和必要性(q ⇒p )即可.

【设计意图】 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严密性品质.

五、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作答:

1.知识:充要条件的概念.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

2.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逻辑推理论证的思想.

教师总结:

概念的应用用到了前面学过的知识,提醒学生: 在学习新知时,也要经常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 “温故而知新”.在应用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及时查缺补漏, 从而更好地运用知识, 解题要有目的性,加强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认识与自觉运用.

【设计意图】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到“授人以渔”.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P11—12;

2.书面作业

必做题:P12 习题1.2 A组 3,4.

选做题:P12 习题1.2 B组 1,2

3.课外题 写出生活中有四种关系的名言名句各1句,并进行剖析.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1,2,是引导学生先复习,再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书面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课外题的安排,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充要关系,把学习延伸到课外,体验“在生活中数学地思维”.

七、教后反思

1. 本节课是概念课,要避免单一的下定义作练习模式,应该努力使课堂元素更为丰富.这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另外将学生的自编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分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采用讲练结合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点拨引导的方式,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具体问题出发引出数学概念,并在实际问题中反复应用和辨析,启发学生理解概念并能在实践中总结判定方法.

八、板书设计

1.2.2 充要条件

教材分析

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节内容被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的第二节.教材在学习这节内容前,安排了“四种命题”这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既可以使学生丰富并深化对命题的理解,也便于老师讲透充要条件这一基本数学概念.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课时分配

本节内容用1课时的时间完成,主要讲解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教学目标

重 点: 1.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

2.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

难 点: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

知识点:1.充要条件的概念.

2.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

能力点:1.理解并掌握充要条件的概念.

2.掌握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

3.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育点:通过对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分析判断,掌握等价关系、体会辨正唯物主义观点;通过

学习,学会用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自主探究点:充要条件的证明;从集合关系的角度充分理解命题关系.

考 试 点:充要条件的概念、等价转化的思想.

易错易混点:概念比较抽象, 不易理解, 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则更为困难, 因此“充要条件”

的教学成为难点之一, 学生对”充分条件”的概念较易接受, 而必要条件的概念都难以理解.对于“q=>p”, 称p 是q 的必要条件难于接受,p 本是q 推出的结论, 怎么又变成条件了呢? 对这学生难于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堂模式 学案导学

一、 引入新课

事例(一):“同学们出海报布置教室,需要4位同学的生活照.班长向同学们征集后,有10位同学交了照片.现在照片足够了.”

【设计意图】用这个事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充分条件的定义.

事例(二):“虽然有过一次挫败,但经过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北京终于取得申奥的最终胜利.”就产生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与”申奥成功”的关系.用这个事件的目的是为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得出必要条件的定义.这里要强调该事件包括:A :努力;B :成功.

【设计意图】 用这个事件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必要条件的定义.

[师]由上节内容可知,一个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可分为哪四类?

[生]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分必要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师]本节课将继续研究命题中充分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 用以上两个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数学中应研究的概念、关系,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助于提高兴趣和深入领会概念的内容,特别是它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师]请判定下列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

(幻灯片§1.2.2 A)

[生]命题(1)中因:是无理数+5是无理数,所以“是无理数”是“+5是无理数”的充分条件;又因“a +5是无整数⇒a 是无理数”则“a 是无理数”又是“a +5是无理数”的必要条件,因此,“a 是无理数”是“a +5是无理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师]回答正确.由上述命题(1)的条件判定可知:(板书)

一般地,如果既有p ⇒q ,又有q ⇒p ,就记作:“p ⇔q ”,此时,我们说, p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显然,如果p 是q 的充要条件,那么p 是q 的充要条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实例,让学生从事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得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

三、理解新知

[师]说明:⑴符号“⇔”叫做等价符号.“p ⇔q”表示“p ⇒q 且p ⇐q ”;也表示“p 等价于q ”.

⑵“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师]下边请回答命题(2),(3).

[生]命题(2)中因“a >b ⇒a +c >b +c ”,又有“a +c >b +c ⇒a >b ”,则“a >b ”是“a +c >b +c ”的充要条件.

2命题(3)中因:“一元二次方程ax +bx +c =0有两个不等实根⇒Δ>0”,又有“Δ>

20⇒一元二次方程ax +bx +c =0有两个不等实根”,

2则“一元二次方程ax +bx +c =0有两个不等实根”是“判断式Δ>0”的充要条件.

[生]总结出判断充要关系的基本方法步骤:

(1)分清条件和结论 ;

(2)考察条件和结论间的相互推出关系;

(3)根据定义作出判断.

【设计意图】 旨在纠偏纠错,让学生先发现或是数学问题,或是语言表述问题的错误,从而先改正后分析.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对语言表述引起重视,又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进一步深化认识,概括出一般解题策略.

四、运用新知

[师]下面讨论并解答下列例题:

[生]命题(1)中因“(-2) (-3)=0=2或=3≠>-2=0”,

而“x -2=0⇒(x -2)(x -3)=0”,所以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生]命题(2)中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p 是q 的充要条件.

22命题(3)中因“x =3⇒x =9”,而“x =9” x =3”,所以p 是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命题(4)中因“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因“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所以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命题(5)中因:p :x 2x +3=x ⇔x (2x +3-x )=0,解得x =0或x =3;q :2x 2

+3=x 得x =-1或x =3.则有p ≠>q 且q ≠>p .所以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师]由命题(5)可知:对复杂命题条件的判断,应先等价变形后,再进行推理判定. [师]讨论解答下列例题:

设集合M ={x |x >2},P ={x |x <3},则“x ∈M 或x ∈P ”是“x ∈M ∩P ”的什么条件? [生]解:由“x ∈M 或x ∈P ”可得“x ∈P ”,又由“x ∈M ∩P ”可得x ∈{x |2<x <3}. 则由x ∈P ,即x ∈{x |x <3} ≠>x ∈{x |2<x <3}.但由“x ∈{x |2<x <3}⇒x ∈{x |x <3},即x ∈P .

故“x ∈M 或x ∈P ”是“x ∈M ∩P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幻灯片:(§1.2.2 C)

例2:求证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x +px +q =0有两个异号根的充要条件是q

∵q

∴方程x +px +q =0的∆=p -4q >0.

∴方程x +px +q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设其为x 1,x 2.

∵x ·1x 2=q

∴方程x +px +q =0有两个异号实根. 222222

(2)再证必要性

∵方程x 2+px +q =0有两个异号实根,设其为x 1,x 2

∴x ·1x 2

∵x ·1x 2=q ,

∴q

由(1)(2),原命题得证.

【设计意图】充分性证明:条件⇒结论;必要性证明:结论⇒条件.

练习:已知:⊙O 的半径为r ,圆心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求证:d =r 是直线l 与⊙O 相切的充要条件.

分析:设p :d =r ,q :直线l 与⊙O 相切.要证p 是q 的充要条件,只需要分别证明充分性(p ⇒q )和必要性(q ⇒p )即可.

【设计意图】 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严密性品质.

五、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作答:

1.知识:充要条件的概念.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

2.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逻辑推理论证的思想.

教师总结:

概念的应用用到了前面学过的知识,提醒学生: 在学习新知时,也要经常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 “温故而知新”.在应用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及时查缺补漏, 从而更好地运用知识, 解题要有目的性,加强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认识与自觉运用.

【设计意图】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到“授人以渔”.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P11—12;

2.书面作业

必做题:P12 习题1.2 A组 3,4.

选做题:P12 习题1.2 B组 1,2

3.课外题 写出生活中有四种关系的名言名句各1句,并进行剖析.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1,2,是引导学生先复习,再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书面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课外题的安排,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充要关系,把学习延伸到课外,体验“在生活中数学地思维”.

七、教后反思

1. 本节课是概念课,要避免单一的下定义作练习模式,应该努力使课堂元素更为丰富.这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另外将学生的自编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分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采用讲练结合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点拨引导的方式,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具体问题出发引出数学概念,并在实际问题中反复应用和辨析,启发学生理解概念并能在实践中总结判定方法.

八、板书设计


相关内容

  • 说课稿[充要条件]
  • 充分.必要条件说课稿 说课内容 :1.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材分析 : 本节是学生掌握逻辑联结及四种命题的知识后,通过若干实例,首先给出符号"⇒", 并引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充要条件的初步知识.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是数学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前 ...

  • "充要条件"教学设计
  • "充要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及地位与作用: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进行等价转换的逻辑基础,是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基础.本节内容在高考上也常有直接考查,去年甚至放在大题 ...

  •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
  •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并能在论证中正确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主要讨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关系.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 ...

  • 1.2.1_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学案
  • §1.2.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意义:2. 能判断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导学 问题: 1. 命题"若x3,则x2" (1)判断该命题的真假: (2)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则 p: :q: (3)如 ...

  • 新人教A版(选修2-1)[充要条件]word导学案
  • 1.2.1充要条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进一步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同时学习充要条件的概念. 二.预习内容:充要条件概念 例3 例4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 2.会判断充要条件 3.会求.证明充要条件 学习重点: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 难点: ...

  • 课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 高二(文科)教学案 课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 2.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及简单应用. 3.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 三.学法 讨论法,师生共同讨论,从而使 ...

  • 数学中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理解
  • 数学中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理解 1.对充要条件的理解 对于命题"若p则q",即p是条件,q为结论. (1)如果已知p-> q,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例如,"若x=y,则x2=y2"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 I x=y ->x2 ...

  • 选修1-1 充要条件导学案
  • 1.2.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班级 姓名 第 合作小组 [学习目标] 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使用说明及其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P9-10,练习册P6-8,完成下列任务 预 ...

  • 高达生存突击全机体
  • 全机体 中文[部分有错,请对照日文]: 图鉴列表:0079 共104机 001.RX-78-2 高达 出现条件:购入原型高达 002.RX-78-1 原型高达 出现条件:关卡"ジャブローに散る"通过 003.RX-78-2 高达(MC) 出现条件:高达+配件开发 004.RX-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