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政政策与农业发展
摘 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产业。我国是一直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状况。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我国在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上不断进行着研究与探索。本文从我国财政政策与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财政政策对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农业发展 财政政策 农业投入 农业补贴
一、我国财政政策与农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取向的农业改革,国家对农业发展日趋重视。为了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机械化水平低的发展现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不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我国在农业发展问题上不断进行着研究与探索。从税费改革到2004年开始免除农业税,我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在农业发展问题上也不断进行着探索和改善,其财政政策主要有农业的税费改革、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以及财政对农业补贴。
(一)农业的税费改革
2004年,党中央通过“一号文件”的形式宣布农村新政策:国家要多予、少取、放活,用五年的时间逐步取消农业税,取消烟叶以外的农林特产税,取消劳动义务工和积累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实施直接补贴政策,逐步扩大对农民的补贴范围。
农业的税费改革,使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从“少予多取”真正转变为“多予少取”。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使中国彻底告别了皇粮国税的时代,解除了中国农民身上的又一个锁链,意义十分重大。
(二)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在免除农业税和各项提留摊派的同时,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特别是道路、水利、供电、通讯、教育、文化、卫生
等方面的投入;在农村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并向特别困难的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在医疗卫生方面,实施大病救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养老制度。
(三)我国财政对农业补贴
从2004年起,国家财政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并不断加大对部分地区种粮农民的良种和购置农机补贴力度。这是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对减轻因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促进粮食生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2010年,我国除继续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外,良种补贴标准提高了,补贴范围扩大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 要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
二、我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免除农业税后存在的问题:
由于免除了农业税,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现在大多数的青年农民都在城里打工,留守的农民大多是老弱病残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农忙时节到来,城里的农民不愿回来耕种,留守的农民没有能力去耕种,同时他们大多存在这样的思想“反正不收公粮、杂资了,国家还给补贴,种一年也收不几个钱,干脆不种了”距家远一点的地就栽上树,近一点的就圈作宅基地,或自由买卖,以至于大量的耕地被荒废、闲置、挪作它用。
(二)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1.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量过少,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量40多年来总共为4383.9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4%。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2.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结构不合理,生产发展后劲不足。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多数投向非生产性部门,真正生产性部门很少直接受惠,这就必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后劲不足。数十年间,我国有60%的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左右。
3. 财政支农资金到位率低,挤占挪用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往往有30%不能及时到位或根本就不能到位,被短时或长期移作它用。
4.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地区不平衡,影响农业均衡发展。在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整个投入中,地方财政是大头,其份额往往占到80%左右,但当前的问题也主要在地方。
5.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体制不完善,影响了资金投入整体效益的提高。目的长时期看,地方财政的农业投入,从预算的安排到预算的执行都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三)当前我国财政补贴支农存在的问题:
1. 财政补贴支农总量偏小,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与发达国家比,目前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水平不高。
2. 各地方补贴标准和办法混乱。我国的补贴数额随意性很大,省际间补贴标准差距过大。
3. 管理体制运行不畅,补贴成本高。
4. 补贴方式及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目标的短期化、补贴重点欠明确、忽视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农业出口贸易补贴不足。
三、财政政策对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改革建议
(一)免除农业税后农村的改革建议:
1. 在免税或补贴对象上规定,凡是没有耕种的土地一律不得免除农业税,。
2. 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地利用对闲置的土地种植农作物,面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二)关于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的改革建议
1、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较少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积累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
2、审时度势,把握支农重点,优化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和综合效益;注重对农业业科技的研究、引进和推广。
3、抓好内部管理,保证支农资金真正到位。一是抓好年初农业预算的安排,, 划分各级财政支出事权,切实做到责任明确。强化外部监督检查,确保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及时全额到位。
4、支持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制定农业保险法律法规。
5、建立地方财政农业积累投入机制,强化地方财政队农业的投入。
6、建立财政农业投入的后评价机制,促进财政农业投入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三)关于我国财政对农业补贴的改革建议
一)、改善农业补贴管理,保护农民利益
1、. 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法规,使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成为一项长期和稳定的制度
2、. 建立农业补贴综合管理体制,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农业补贴的部级单位或部级的监管部门,整合财政补贴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高效、协调财政农业补贴,解决目前农业补贴多头管理,以及在使用中的“跑、冒、滴、漏”的问题。
3. 成立全国农作物专业协会,保护农民的补贴利益。
二)增加补贴额度。改进补贴方式
1. 探索建立“政府出资,市场运作”新型财政资金运作模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 通过财政补贴,建立对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通过贴息、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引导并刺激银行信贷资金、外资、民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提高农业投资的吸引力。
3. 积极推行财政对农户直接补贴公示制度。对补贴农户的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对种粮农户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资金进行全方位公示,发挥了广大农民直接监督的作用,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4. 改变对教育的补贴方式,变过去对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补助为直接对农民学生家长补助,建立一套规范的投入机制。
5. 保护价政策和农民直接收入补贴同时应用。保护价政策的实施要结合市场行
情,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政府对不足的差价部分给予补贴;相反,则不予补贴。市场价由中央政府在粮食收获季节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根据主产区批发市场行情检测结果予以公布,保护价粮食可由多家有资质的大型粮食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按市场价收购,保护价与市场价的差价部分政府按照不超过合同规定的实际销售量给予补贴。
三)在补贴对象上实现从全面补贴向重点选择的转变
1. 重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仓储建设和出口补贴,缓解农产品的过剩问题。对过剩粮食的处理办法目前只有两种:扩大仓容,增加出口。
2. 注重对农业保险业务亏损的补贴,强化农业保险防灾补损职能,健全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健全防灾预警系统,防患未然。
3. 重视农业生态补贴。改革粮食流通补贴制度,将一部分粮食流通补贴转用于对粮农的直接补贴。逐步扩大退耕范围,加大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水等投入,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
4. 重视对农村人才引进、培养的补贴。提高农业文化素质是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现状的关键。现阶段的我国财政资金的农村教育补贴主要是对农村学生的补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补贴。其次是对在农村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在农村工作或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进行补贴,最后财政补贴还要鼓励在农村建立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把农民的大学建在家门口,培养适用的人才更好地为农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财政政策与农业发展》
[2]《农业经济学》
[3]《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12、20期。
浅谈财政政策与农业发展
摘 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产业。我国是一直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状况。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我国在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上不断进行着研究与探索。本文从我国财政政策与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财政政策对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农业发展 财政政策 农业投入 农业补贴
一、我国财政政策与农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取向的农业改革,国家对农业发展日趋重视。为了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机械化水平低的发展现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不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我国在农业发展问题上不断进行着研究与探索。从税费改革到2004年开始免除农业税,我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在农业发展问题上也不断进行着探索和改善,其财政政策主要有农业的税费改革、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以及财政对农业补贴。
(一)农业的税费改革
2004年,党中央通过“一号文件”的形式宣布农村新政策:国家要多予、少取、放活,用五年的时间逐步取消农业税,取消烟叶以外的农林特产税,取消劳动义务工和积累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实施直接补贴政策,逐步扩大对农民的补贴范围。
农业的税费改革,使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从“少予多取”真正转变为“多予少取”。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使中国彻底告别了皇粮国税的时代,解除了中国农民身上的又一个锁链,意义十分重大。
(二)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在免除农业税和各项提留摊派的同时,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特别是道路、水利、供电、通讯、教育、文化、卫生
等方面的投入;在农村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并向特别困难的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在医疗卫生方面,实施大病救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养老制度。
(三)我国财政对农业补贴
从2004年起,国家财政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并不断加大对部分地区种粮农民的良种和购置农机补贴力度。这是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对减轻因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促进粮食生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2010年,我国除继续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外,良种补贴标准提高了,补贴范围扩大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 要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
二、我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免除农业税后存在的问题:
由于免除了农业税,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现在大多数的青年农民都在城里打工,留守的农民大多是老弱病残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农忙时节到来,城里的农民不愿回来耕种,留守的农民没有能力去耕种,同时他们大多存在这样的思想“反正不收公粮、杂资了,国家还给补贴,种一年也收不几个钱,干脆不种了”距家远一点的地就栽上树,近一点的就圈作宅基地,或自由买卖,以至于大量的耕地被荒废、闲置、挪作它用。
(二)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1.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量过少,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量40多年来总共为4383.9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4%。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2.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结构不合理,生产发展后劲不足。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多数投向非生产性部门,真正生产性部门很少直接受惠,这就必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后劲不足。数十年间,我国有60%的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左右。
3. 财政支农资金到位率低,挤占挪用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往往有30%不能及时到位或根本就不能到位,被短时或长期移作它用。
4.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地区不平衡,影响农业均衡发展。在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整个投入中,地方财政是大头,其份额往往占到80%左右,但当前的问题也主要在地方。
5.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体制不完善,影响了资金投入整体效益的提高。目的长时期看,地方财政的农业投入,从预算的安排到预算的执行都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三)当前我国财政补贴支农存在的问题:
1. 财政补贴支农总量偏小,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与发达国家比,目前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水平不高。
2. 各地方补贴标准和办法混乱。我国的补贴数额随意性很大,省际间补贴标准差距过大。
3. 管理体制运行不畅,补贴成本高。
4. 补贴方式及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目标的短期化、补贴重点欠明确、忽视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农业出口贸易补贴不足。
三、财政政策对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改革建议
(一)免除农业税后农村的改革建议:
1. 在免税或补贴对象上规定,凡是没有耕种的土地一律不得免除农业税,。
2. 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地利用对闲置的土地种植农作物,面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二)关于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的改革建议
1、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较少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积累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
2、审时度势,把握支农重点,优化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和综合效益;注重对农业业科技的研究、引进和推广。
3、抓好内部管理,保证支农资金真正到位。一是抓好年初农业预算的安排,, 划分各级财政支出事权,切实做到责任明确。强化外部监督检查,确保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及时全额到位。
4、支持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制定农业保险法律法规。
5、建立地方财政农业积累投入机制,强化地方财政队农业的投入。
6、建立财政农业投入的后评价机制,促进财政农业投入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三)关于我国财政对农业补贴的改革建议
一)、改善农业补贴管理,保护农民利益
1、. 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法规,使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成为一项长期和稳定的制度
2、. 建立农业补贴综合管理体制,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农业补贴的部级单位或部级的监管部门,整合财政补贴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高效、协调财政农业补贴,解决目前农业补贴多头管理,以及在使用中的“跑、冒、滴、漏”的问题。
3. 成立全国农作物专业协会,保护农民的补贴利益。
二)增加补贴额度。改进补贴方式
1. 探索建立“政府出资,市场运作”新型财政资金运作模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 通过财政补贴,建立对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通过贴息、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引导并刺激银行信贷资金、外资、民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提高农业投资的吸引力。
3. 积极推行财政对农户直接补贴公示制度。对补贴农户的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对种粮农户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资金进行全方位公示,发挥了广大农民直接监督的作用,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4. 改变对教育的补贴方式,变过去对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补助为直接对农民学生家长补助,建立一套规范的投入机制。
5. 保护价政策和农民直接收入补贴同时应用。保护价政策的实施要结合市场行
情,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政府对不足的差价部分给予补贴;相反,则不予补贴。市场价由中央政府在粮食收获季节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根据主产区批发市场行情检测结果予以公布,保护价粮食可由多家有资质的大型粮食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按市场价收购,保护价与市场价的差价部分政府按照不超过合同规定的实际销售量给予补贴。
三)在补贴对象上实现从全面补贴向重点选择的转变
1. 重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仓储建设和出口补贴,缓解农产品的过剩问题。对过剩粮食的处理办法目前只有两种:扩大仓容,增加出口。
2. 注重对农业保险业务亏损的补贴,强化农业保险防灾补损职能,健全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健全防灾预警系统,防患未然。
3. 重视农业生态补贴。改革粮食流通补贴制度,将一部分粮食流通补贴转用于对粮农的直接补贴。逐步扩大退耕范围,加大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水等投入,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
4. 重视对农村人才引进、培养的补贴。提高农业文化素质是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现状的关键。现阶段的我国财政资金的农村教育补贴主要是对农村学生的补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补贴。其次是对在农村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在农村工作或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进行补贴,最后财政补贴还要鼓励在农村建立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把农民的大学建在家门口,培养适用的人才更好地为农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财政政策与农业发展》
[2]《农业经济学》
[3]《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12、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