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击球命中率的关键--------乒乓开关
决定击球命中率的关键---乒乓开关
jlw
命中率是击球质量的首要因素。有了命中率,追求击球力量、速度、旋转、落点、战术等要素的努力才有意义,比赛才会由前三板过渡到相持阶段,人们才会享受到乒乓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如何提高并保持一个较高的命中率呢?众所周知,命中率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指标,它与乒乓球运动的弧线、力量、旋转等要素有关,与打球人的技术与心理、发力与控制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复杂的乒乓中,命中率作为技术动作的综合结果,参与击球动作的身体部位一个也不能少。每个技术环节,每个部位功能、轻重缓急,各有不同作用。对提高命中率而言,最值得关心的问题是,在整个击球技术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在哪里?若能提纲携领,方可纲举目张。如果找到了关键,也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为了寻找这把钥匙,在已发的 “击球的最佳位置和乒乓开关控制”、“乒乓开关---腰肘同步击球技术”和“决定击球命中率的人体关键部位在哪里?”等帖中,对“乒乓开关”的已有所描述,但是仅重视结果而没有分析原因。本帖试图探讨人体“乒乓开关”决定击球命中率关键的内在原因,即“乒乓开关”的转换条件和转换特性,最后给出它的转换方法。
1. 乒乓开关的转换条件
“乒乓开关”是一种简单的利用手动操作、具有可靠双稳态特性的常规开关。巧合的是,打乒乓球常用的肘节(toggle)意译之一称谓“乒乓开关”。难到打乒乓球者自身可比作人体乒乓开关?从外观看,肘节之前的小臂手拍好像这个开关的扳扭,而肘节之后的大臂腰腿身体则是开关的整体结构。在实用中,人体乒乓开关的开与关状态,实际决定着球与拍、球与台碰撞的乒与乓状态。真有点名副其实,乒乓开关,开关乒乓。只要控制开关,就能掌握乒乓。
如常规乒乓开关一样,人体乒乓开关在适当的转换时空条件下具有稳定可靠的性能。其中所谓适当的时空条件,对于打球人来说并不陌生,只是说法不同。常规乒乓开关,要保证其性能,先要把开关固定在适当的空间位置上,然后在适当的时间使用。与此相比,击球之前先要移步取位,选择最佳击球位置,方可掌握击球点,把握一瞬间。为什么要有这些适当的时空条件呢?若知其所以然,打球人必然会自觉地去满足这些前提条件,以求保证击球命中率。
李晓东和王吉生二位教练早已提出“抢时空”和“找支点”的观点。“乒乓开关”转换的时空条件与这种观点相付合。首先,击球前观察判断、移步取位的“抢时空”,这是蹬腿转腰、重心转移必要的空间条件。为什么呢?产生身体转动的“力矩或动量矩(角动量)依赖于参考原点的位置”,这个原点位置(脚)为重心轴点,即击球动力源。也许打球人并不在意这一物理原因,但却深刻体会到其效果:只要步法到位,击球命中率就有一半把握。而另一半则在击球瞬间“找支点”和击球点这一转换时间条件上。这又为什么呢?通常击球点用以表述击球上升期、高点期和下降期三个不同时间阶段。为了把握击球点的精华,必须要根据来球分别在近网、近台、中台、远台等空间位置,在击球瞬间有一个不明显的停顿,以适当选择腕、肘、肩、髋其一支点。支点是杠杆动力与阻力之间的关键平衡点,此点由击球动作结构和运动决定。围绕平衡点的转动由下肢力偶矩、上肢力偶矩和上下肢力偶矩(通常比作拧毛巾)产生的,由于力偶的合力为零,“力偶矩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所以适当选择支点,把击球点的时间条件与移步取位的空间条件结合一起,为保证击球命中率提供充分必要的时空条件。
2. 乒乓开关的转换特性
盯住来球抢时空,选择适当的击球位置和击球点,创造乒乓开关的转换条件,目的是把握乒乓开关转换的关键,即把握击球命中率的关键。所谓关键是控制开关的平衡支点的转换环节,例如,在近台快攻击球瞬间的肘关节保持短暂固定,实际上是保持腰肘同步。只有保持腰肘同步,才能保持整体动作协调,使上下肢动作保持同时同向,把全身力量集中在击球点上。人们通常把整体协调定义为同时同向,原因何在?顾名思义,同时,时间相同;同向,表示方向的相角相同;同时同向,即由相角对时间微分定义的角速度(角频率)相同。如果把身体系统分为上下肢子系统,那么两个子系统的同时同向转动的角速度相同,意味着处于高效能量转换的共振状态。太极拳运动中的“内三合,外三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的运动状态也是类似情况。同频共振,万物同理。太极如此,乒乓亦然。
以上乒乓开关的使用条件和转换环节是决定击球命中率的关键。此外,与击球命中率密切相关还有一个重要的概率问题。蔡猛在现场解说中原来很喜欢预测比赛结果,一般八九不离十相当准确。现在他很少预测了,而是大谈概率问题。为什么概率与命中率密切相关呢?从微分几何活动标架描述转动的观点看,概率同曲率和挠率密切相关,即命中率同垂直轴副法线的转动分量和水平轴切线转动分量密切相关。击球动作可以看作这两种转动分量合成,在空间中任意击球点瞬时转动速度,可由活动标架的达布矢量(ω= ρb + κt)得出,其中ρ,κ分别为曲率和挠率。b、t分别为单位副法线矢量和单位切线矢量 。虽然这些参量比较抽象,却能准确表达出人体腰和臂不同转动与击球瞬时转速的密切关系,从而可以找到影响击球命中率的内在原因。
3. 乒乓开关的转换方法
乒乓开关的转换很简单,只要注意两点就可以灵活转换。
(1)开放步
所谓开放步是借用网球术语,是费德勒、纳达尔等人应用的快速步法。此步法主要特点能够充分利用身体的前冲力和旋转力击球。这一击球方式通常左右平移侧向取位击球,以重心腿为轴,同侧脚(重心轴点)稍前,击球后顺势还原,快速高效,其动作连贯好比在足球场上把停球、过人的动作合二为一,一气呵成那样简捷流畅。
乒乓球的步法有许多种,现在可以归纳为一种,即开放步 = 垫步 + 跨步(近身),或者开放步 = 滑步 + 跨步(远身)。
这种开放步可应对不同来球,可使步法、身法、手法三法合一,使击球动作简单有效,稳定可靠,为保证击球命中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2)拨浪鼓
乒乓开关作为决定击球命中率的关键,必然应有稳定可靠、简单方便的操作方法,这就是人们熟悉的拨浪鼓方法。
拨浪鼓两侧备有系绳鼓槌,并且与鼓把同步转动;当鼓把转得越快,鼓槌转得也就越快;打球人的身体好比拨浪鼓,手臂球拍如系绳鼓槌,身体重心轴(例如腰轴)好比鼓把。打球时手臂放松,象系绳鼓槌与鼓把同步转动,身体转动越快,挥拍击球也就越快。
实际上,拨浪鼓与抽陀螺、甩鞭子等比喻相似,它们具有异曲同工的共同点:例如,鼓把、鞭把硬性结构的转轴与身体重心轴同时同向转动;鼓槌、鞭体软结构的转轮与放松手臂动作相对应;如此一硬一软、一松一紧,实乃乒乓之道。只要分析一下这类旋转运动的原因,便会感觉道法自然。原来旋转起因在于力矩(力偶矩、动量矩),矩的概念分为对轴之矩和对点之矩两种。拨浪鼓和击球转动都是这两种形式矩的结合,例如,对重心轴线(如腰)之矩所产生的转动稳定,而对轴点(如腕)之矩所产生的转动灵活。二者结合,稳定而灵活,自然造化使旋转运动多变有序。可见,拨浪鼓法的特点表现为其轴槌同步,协调一致,追求整体效应。
如同开关决定电路电流的流动,乒乓开关决定着击球的连续。具有连续的击球命中率关键在开关,而开关的关键在其中要紧的转换点,此点为平衡支点,即人体杠杆的活动支点。此点亦谓坐标原点、能量基点,或称谓静动之机。阴阳之母、实乃太极。太极可比作屋的脊檩、船的龙骨,它在阴阳两面的交界线上,处于静态平衡。乒乓开关的关键则是保持动态平衡,像“太极腰”中枢环节那样,击球瞬间的活动支点起着在人体杠杆动力点(脚)与负载点(手)之间力矩平衡的关键作用。由此可见,决定击球命中率的关键来自平衡支点转换。
以前发帖有感即时而发,这次经过了预先讨论,用了较长的时间。如果阅帖网友回味此帖,请记住“开放步、拨浪鼓”六个字;如果这六个字对提高命中率发挥作用,发帖人将谢天谢地、谢网友在讨论时的不懈努力。作为球友,希望此帖对您有用,并欢迎您指正。
决定击球命中率的关键--------乒乓开关
决定击球命中率的关键---乒乓开关
jlw
命中率是击球质量的首要因素。有了命中率,追求击球力量、速度、旋转、落点、战术等要素的努力才有意义,比赛才会由前三板过渡到相持阶段,人们才会享受到乒乓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如何提高并保持一个较高的命中率呢?众所周知,命中率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指标,它与乒乓球运动的弧线、力量、旋转等要素有关,与打球人的技术与心理、发力与控制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复杂的乒乓中,命中率作为技术动作的综合结果,参与击球动作的身体部位一个也不能少。每个技术环节,每个部位功能、轻重缓急,各有不同作用。对提高命中率而言,最值得关心的问题是,在整个击球技术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在哪里?若能提纲携领,方可纲举目张。如果找到了关键,也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为了寻找这把钥匙,在已发的 “击球的最佳位置和乒乓开关控制”、“乒乓开关---腰肘同步击球技术”和“决定击球命中率的人体关键部位在哪里?”等帖中,对“乒乓开关”的已有所描述,但是仅重视结果而没有分析原因。本帖试图探讨人体“乒乓开关”决定击球命中率关键的内在原因,即“乒乓开关”的转换条件和转换特性,最后给出它的转换方法。
1. 乒乓开关的转换条件
“乒乓开关”是一种简单的利用手动操作、具有可靠双稳态特性的常规开关。巧合的是,打乒乓球常用的肘节(toggle)意译之一称谓“乒乓开关”。难到打乒乓球者自身可比作人体乒乓开关?从外观看,肘节之前的小臂手拍好像这个开关的扳扭,而肘节之后的大臂腰腿身体则是开关的整体结构。在实用中,人体乒乓开关的开与关状态,实际决定着球与拍、球与台碰撞的乒与乓状态。真有点名副其实,乒乓开关,开关乒乓。只要控制开关,就能掌握乒乓。
如常规乒乓开关一样,人体乒乓开关在适当的转换时空条件下具有稳定可靠的性能。其中所谓适当的时空条件,对于打球人来说并不陌生,只是说法不同。常规乒乓开关,要保证其性能,先要把开关固定在适当的空间位置上,然后在适当的时间使用。与此相比,击球之前先要移步取位,选择最佳击球位置,方可掌握击球点,把握一瞬间。为什么要有这些适当的时空条件呢?若知其所以然,打球人必然会自觉地去满足这些前提条件,以求保证击球命中率。
李晓东和王吉生二位教练早已提出“抢时空”和“找支点”的观点。“乒乓开关”转换的时空条件与这种观点相付合。首先,击球前观察判断、移步取位的“抢时空”,这是蹬腿转腰、重心转移必要的空间条件。为什么呢?产生身体转动的“力矩或动量矩(角动量)依赖于参考原点的位置”,这个原点位置(脚)为重心轴点,即击球动力源。也许打球人并不在意这一物理原因,但却深刻体会到其效果:只要步法到位,击球命中率就有一半把握。而另一半则在击球瞬间“找支点”和击球点这一转换时间条件上。这又为什么呢?通常击球点用以表述击球上升期、高点期和下降期三个不同时间阶段。为了把握击球点的精华,必须要根据来球分别在近网、近台、中台、远台等空间位置,在击球瞬间有一个不明显的停顿,以适当选择腕、肘、肩、髋其一支点。支点是杠杆动力与阻力之间的关键平衡点,此点由击球动作结构和运动决定。围绕平衡点的转动由下肢力偶矩、上肢力偶矩和上下肢力偶矩(通常比作拧毛巾)产生的,由于力偶的合力为零,“力偶矩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所以适当选择支点,把击球点的时间条件与移步取位的空间条件结合一起,为保证击球命中率提供充分必要的时空条件。
2. 乒乓开关的转换特性
盯住来球抢时空,选择适当的击球位置和击球点,创造乒乓开关的转换条件,目的是把握乒乓开关转换的关键,即把握击球命中率的关键。所谓关键是控制开关的平衡支点的转换环节,例如,在近台快攻击球瞬间的肘关节保持短暂固定,实际上是保持腰肘同步。只有保持腰肘同步,才能保持整体动作协调,使上下肢动作保持同时同向,把全身力量集中在击球点上。人们通常把整体协调定义为同时同向,原因何在?顾名思义,同时,时间相同;同向,表示方向的相角相同;同时同向,即由相角对时间微分定义的角速度(角频率)相同。如果把身体系统分为上下肢子系统,那么两个子系统的同时同向转动的角速度相同,意味着处于高效能量转换的共振状态。太极拳运动中的“内三合,外三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的运动状态也是类似情况。同频共振,万物同理。太极如此,乒乓亦然。
以上乒乓开关的使用条件和转换环节是决定击球命中率的关键。此外,与击球命中率密切相关还有一个重要的概率问题。蔡猛在现场解说中原来很喜欢预测比赛结果,一般八九不离十相当准确。现在他很少预测了,而是大谈概率问题。为什么概率与命中率密切相关呢?从微分几何活动标架描述转动的观点看,概率同曲率和挠率密切相关,即命中率同垂直轴副法线的转动分量和水平轴切线转动分量密切相关。击球动作可以看作这两种转动分量合成,在空间中任意击球点瞬时转动速度,可由活动标架的达布矢量(ω= ρb + κt)得出,其中ρ,κ分别为曲率和挠率。b、t分别为单位副法线矢量和单位切线矢量 。虽然这些参量比较抽象,却能准确表达出人体腰和臂不同转动与击球瞬时转速的密切关系,从而可以找到影响击球命中率的内在原因。
3. 乒乓开关的转换方法
乒乓开关的转换很简单,只要注意两点就可以灵活转换。
(1)开放步
所谓开放步是借用网球术语,是费德勒、纳达尔等人应用的快速步法。此步法主要特点能够充分利用身体的前冲力和旋转力击球。这一击球方式通常左右平移侧向取位击球,以重心腿为轴,同侧脚(重心轴点)稍前,击球后顺势还原,快速高效,其动作连贯好比在足球场上把停球、过人的动作合二为一,一气呵成那样简捷流畅。
乒乓球的步法有许多种,现在可以归纳为一种,即开放步 = 垫步 + 跨步(近身),或者开放步 = 滑步 + 跨步(远身)。
这种开放步可应对不同来球,可使步法、身法、手法三法合一,使击球动作简单有效,稳定可靠,为保证击球命中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2)拨浪鼓
乒乓开关作为决定击球命中率的关键,必然应有稳定可靠、简单方便的操作方法,这就是人们熟悉的拨浪鼓方法。
拨浪鼓两侧备有系绳鼓槌,并且与鼓把同步转动;当鼓把转得越快,鼓槌转得也就越快;打球人的身体好比拨浪鼓,手臂球拍如系绳鼓槌,身体重心轴(例如腰轴)好比鼓把。打球时手臂放松,象系绳鼓槌与鼓把同步转动,身体转动越快,挥拍击球也就越快。
实际上,拨浪鼓与抽陀螺、甩鞭子等比喻相似,它们具有异曲同工的共同点:例如,鼓把、鞭把硬性结构的转轴与身体重心轴同时同向转动;鼓槌、鞭体软结构的转轮与放松手臂动作相对应;如此一硬一软、一松一紧,实乃乒乓之道。只要分析一下这类旋转运动的原因,便会感觉道法自然。原来旋转起因在于力矩(力偶矩、动量矩),矩的概念分为对轴之矩和对点之矩两种。拨浪鼓和击球转动都是这两种形式矩的结合,例如,对重心轴线(如腰)之矩所产生的转动稳定,而对轴点(如腕)之矩所产生的转动灵活。二者结合,稳定而灵活,自然造化使旋转运动多变有序。可见,拨浪鼓法的特点表现为其轴槌同步,协调一致,追求整体效应。
如同开关决定电路电流的流动,乒乓开关决定着击球的连续。具有连续的击球命中率关键在开关,而开关的关键在其中要紧的转换点,此点为平衡支点,即人体杠杆的活动支点。此点亦谓坐标原点、能量基点,或称谓静动之机。阴阳之母、实乃太极。太极可比作屋的脊檩、船的龙骨,它在阴阳两面的交界线上,处于静态平衡。乒乓开关的关键则是保持动态平衡,像“太极腰”中枢环节那样,击球瞬间的活动支点起着在人体杠杆动力点(脚)与负载点(手)之间力矩平衡的关键作用。由此可见,决定击球命中率的关键来自平衡支点转换。
以前发帖有感即时而发,这次经过了预先讨论,用了较长的时间。如果阅帖网友回味此帖,请记住“开放步、拨浪鼓”六个字;如果这六个字对提高命中率发挥作用,发帖人将谢天谢地、谢网友在讨论时的不懈努力。作为球友,希望此帖对您有用,并欢迎您指正。